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潮在扬州甄别出来一万降兵,有派兵去附近州县剿匪安定地方,将一些不是名气太坏,只是因为清军到来而拉起来的土匪和乱兵直接收编,裁汰老弱,训练起来,也有三万多人,只是朝廷并没有答应杨潮扩充兵额,贸然增添,怕是会让朝廷起疑。

“可朝廷那边?”

黄凤府忧虑道,最近发生的事情表明,朝廷在猜忌杨潮,这让他感到惴惴不安。

“朝廷又如何?我觉得我是太好说话了,反正朝廷已经在猜疑我,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该扩军就得扩军,江北四镇在的时候,想怎么扩军就怎么扩军,朝廷群臣说什么了。本爵一向做事规矩,他们反倒欺压上来了。这是不顾大局啊,这群蠢货!”

杨潮不由骂道,但是那些人并不蠢,他们只是没有战略眼光,他们只是短视罢了,都只看着眼前的权力,争来争去的,敌人都打到炕头了,还不肯停下。

所以杨潮决定抛开朝廷单干了,只是这样一来,他事实上就成了军阀了,成了四镇那样的军阀,但是他不干,恐怕在朝廷群臣眼里,也已经是一个军阀了。

谁让杨潮手握重兵,而且人力物力都能够自己掌握,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军阀了,不怪那些人这样看他。

既然是军阀了,那就让那些人看看,什么是军阀该干的事情!

“传我的命令,让胡全带着炮营来扬州,这里多的是炮,让他把陈金带着,把这些炮验一验。”

胡全的大炮都沉没之后,他就一直留在江南看守左良玉那批降兵,扬州有的是炮,那干脆就让胡全过来。

“还有把我们营中的木匠调过来,给这些炮都装上炮车,北上用得着!”

刚刚离开知府衙门的黄凤府二话不说,立刻就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来,杨潮最看重的,就是他这股劲头,做事认真,而且不讲条件,不抱怨。而他回来的也正是时候,因为:

该反攻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二节轻松反攻

此时大明江北战局一片大好。

有杨潮在,扬州府已经稳若泰山,就是多铎用上次同样的兵力再来攻打,杨潮也能轻松应对,虽然不可能取得上次那样的战果,但是也没有风险,上次那种夜袭,完全是靠拼命,靠冒险得来的,运气成分太重,再来一次杨潮自己都不敢保证输赢。

在打,就该堂堂正正的正面决战了,李五六已经在海州开了一个好头,也算是杨潮的实验,证明自己的军队已经拥有了跟满清集团正面决战的战术能力,但是战略上还处于劣势,毕竟军队规模还比不上满清。

其他地方,安徽一带都是黄得功的地盘了,他的军队已经扩大到了十五万,江北就拥有三十万可靠的兵力,是时候该反击了,自己进取淮安,黄得功进取徐州,一举将满清集团赶出江南。

“给黄得功送五千匹马过去,告诉他本爵将不日克复淮安,问他愿不愿意分一杯羹。”

军事会议上,第一件事,杨潮打算联合友军。

打扬州,杨潮全歼三万八旗,缴获了五万匹战马,这个数字让杨潮没想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过去遇到清军,那至少都是双马,甚至三马的,可这次三万骑兵,竟然只有五万匹马,显然清军的战马损耗太大。

从北京也有消息传来,说阿济格追击李自成的时候,他是北路军,从山西西进,图中还跑了一趟蒙古索取战马,结果贻误战机,还被清廷下旨斥责。

显然连续的征战。让八旗的战马损耗太大,未必都是打死的,多半恐怕是累死病死的。但这足以证明,八旗战力此时处在一个虚弱的状态中。

杨潮就不相信。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就一直追击李自成打到现在,清军不疲惫。

要知道李自成可是拖死了一个两亿人的王朝的。

这也是杨潮决定反攻的因素之一。

“派人通知李五六,让他出动三千人,向南进攻,攻取盐城!”

海州沿着海岸往南,紧邻的就是盐城,如果清军救援。自己就北进淮安,如果清军不救援,杨潮就打算一个县一个县将淮安周边的州县统统打下来,让淮安成为一座孤城。

有了海州那样一个钉子,杨潮就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

“郑永旺,你带一万兵马出发,还从海路去海州。汇合李五六后,即可向沐阳进发,做出攻打沐阳、宿迁截断淮安退路之势。”

如果旁边的盐城清军不在乎,那么仅靠淮安背后的宿迁他们还敢不在乎吗?

杨潮就要看看。多铎分兵不分兵!

“传令吕末,可以相机出动,试探虏兵反应!”

东北南。杨潮三面出击,看多铎如何反应,如果黄得功也从西面攻击,多铎只能应接不暇,没准不用打他,他自己就撤退了呢。

如果淮安能不战而下,杨潮自然很高兴,因为那座城他太熟悉了,知道那座城池的防御构建极为合理。防御方太占便宜。

六月初,吕末先后三次传回消息。他三次出击,三次打败清军。最近一次逼近淮安城边校场。

吕末表示清军极为疲弱,一触即溃,一溃既逃,不堪一击,吕末打听到一些消息,说清军主力已不再淮安,询问是否可以发兵攻城。

杨潮心中疑惑,他判断清军确实疲惫,战斗力肯定有所下降,但是不信如此不堪一击,第一反应这是清军在诱敌。

但是如此明显的诱敌,吕末不可能看不出来,杨潮还是选择相信前线的将军,依然让吕末相机行动。

可是很快就传来败绩,吕末声称自己攻城之时,清军军势极强,足足数万精兵,吕末稳扎稳打,总算有半数士兵逃回了宝应,正在拒城坚守,请求杨潮责罚。

胜败乃常事,如果真的像消息所说,清军已然撤退,那么轻易收复淮安就是大功,只是显然上当了,清军给吕末好好上了一课。

所以杨潮并不会真的责罚,只是罚了他半年军饷,然后又发下公函要他继续留守宝应,同时让高邮派去援军。

……

“准塔,本王在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留守淮安,我要你最迟坚守到七月。少守一日,我砍你的脑袋。”

淮安城中,多铎刚刚打了一次胜仗,几乎是全军出击,将明军万人击败,可是却让他们跑了五千回去。

“你该故布疑阵,相信经此一败,明军三五天之内绝不可能再来进攻。”

准塔还有什么说的,海州战败之后,他围了数日也找不到明军的弱点,野战都打败了,还能指望攻城吗,在城外滞留了三日后,被多铎召唤回了淮安。

接着很快就遇到明军的行动,多铎让准塔带领残兵败将迎战,三战三败之后退到了淮安,这时候明军又来攻城,多铎所幸全军出击,正面防守,两翼出城攻击,结果打败明军。

准塔不认为是多铎够强,只是多铎的兵多,要是自己率领三万八旗主力,也能打败明军那一万来人,但是他不敢反对多铎,只能答应下来,困守孤城。

然后当夜,多铎的主力,就悄悄离开了淮安。

……

扬州,田宅。

在杨潮放贷之下,扬州城百姓慢慢将家园重建,甚至为了给百姓一份工作,杨潮还花费了上百万银子,将扬州城一些无主的宅子修复起来。

这个田宅就是其中之一。

田宅面积应该算得上扬州城第一大家宅了。

这里不是别人家的,正是跟杨潮有怨的田畹的宅子。

田家宅子从扬州东城偏北的利津门(东门)开始,一直纵横向南,直到靠南的通济门,前门在扬州最繁华的东关大街,后门则则缺口门(通济门)大街上。逶迤而下,长度几乎相当于扬州城的一半。

其中园林、假山应有尽有,算是扬州第一园。而且田畹喜欢古玩,在家中建了一条挂书画作品的曲楼。收藏丰富,可惜都流失在了劫掠中。

“大人,这田畹无后,且已病死,此园无主,不若大人收下此宅,也是扬州百姓一片心意!”

被杨潮提拔代理扬州政务的崔司户有心让杨潮占这个大便宜,顺便巴结一下杨潮。因为杨潮的提拔,他在扬州城很是威风了一阵子,可是朝廷派来的新任知府和督师,却都不太待见他,最近被排挤的厉害,显然他是被打成了杨党,除了投靠杨潮这一条道走到黑,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

不过他说的也有道理。

那田畹虽然贪财好色,可是古怪的是,一辈子竟然只生了一个女儿。就是田贵妃。

他在北京聚敛的家财,已经落到了李自成手里,在扬州老家的地产吗。就无主了。

但是杨潮笑了笑,摇摇头道:“田畹虽然无子,但尚有二甥男。”

田贵妃给崇祯皇帝生了数个儿子,两个活了下来,被杨潮带到了江南,现在都在南京做太平王爷呢,依照继承法,这两人是有继承权的。

看完田家宅子,杨潮也不得不感叹。这些人真是会玩,哪像后世的土豪们。都喜欢住西式的别墅,西方那种石头壳子。哪里比得上江南园林有味道啊。

一直等到了六月中旬,在陈金的检验下,扬州城上的大炮有一百多门合格的,杨潮直接带走九十门,装上炮车,水路用船,陆路用马,极为方便。

这九十门大炮,五十门大将军炮,四十门弗朗机大炮,外加从多铎手里缴获的三十门红衣大炮,总共一百二十门。

“通知许多男、郑永旺两军全部北上,立刻赶往宝应跟吕末汇合,不用等待我军,即刻向淮安进军!”

杨潮之所以现在出发,除了攻城用的大炮才准备外,还有另外两个理由。

第一是因为已经收到李五六那边的消息,盐城、沐阳都已经拿下,正在往宿迁进军,如果淮安清军救援宿迁,那么淮安城就兵力空虚,这时候杨潮大军攻击,他们不可能从容救援,如果他们不接受后路被断,就只能放弃淮安,力保沐阳,或者直接收回到山东去。

第二是因为通州、泰州等州县的军队都已经在扬州集结了,让杨潮手里的兵力达到了十万人,留下两万在扬州,然后全军北上,要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拿下淮安。

这些条件让杨潮认为战机到来了,所以即刻出发,三天之内要打下淮安。

一路上探马频繁往来,一条条消息和命令在传递。

吕末又一次打到了淮安城下,这次他谨慎多了,发现城上没有多少兵马,竟然也耐着心老实等待大炮来后在攻城。

许多男的军队也赶到了淮安,跟郑永旺、吕末三人,分兵三路,将淮安城的东西南三面围住,只留北面,围三缺一。

六月二十日,杨潮大军陆续赶到了淮安城。

“攻城?不急!”

大军刚到,许多男等人就来请示,此时三面合围,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杨潮都占优。

所以早先到达的许多男等人纷纷请战,觉得可以一鼓作气攀上城墙,尤其是吕末,他可是要雪耻的。

但是杨潮没有同意。

“据报,城中有八旗精锐三万,刘泽清降兵也不下这个数,蚁附攻城伤亡太大。多铎攻打扬州,还知道用炮,难道我们还不如他们?”

杨潮带来一百多门大炮可不是摆设,尤其是那三十门红衣大炮,还是多铎送的,杨潮觉得炮留着,把炮弹还给他应该是不错的主意。

大炮很快响起,杨潮在城外观望,由于淮安城上也有大炮,因此扎营距离淮安还有段距离,远远看去一片旗帜,红黄蓝白四色都有,这是八旗兵的旗帜。

让红衣大炮瞄准东南角不断轰击,一颗颗炮弹只有少部分打在城墙上,多数不是偏出,就是打进了城中,不知道这一战之后,淮安得有多少房屋成为废墟。

打了一天,竟然都没有轰开淮安城,显然淮安比扬州坚固多了。

第二天,第三天继续轰击,一直到第三天晚上,城墙才打开一个缺口。

立刻让军队拿着盾牌往上冲,同时杨潮还让炮兵随后,很快就进入了淮安城上大炮的攻击范围之内,城上的大炮响起,不多时就有了伤亡。

但是在盾牌的掩护下,杨潮第一批士兵已经冲了上去,跟清军在缺口处稍微交战,然后大炮突然突前,近距离猛轰缺口,一下子就将试图堵住缺口的清军击溃,步兵随之掩杀上去,一鼓作气攻入了城中。

如此轻松!

杨潮复制了多铎攻打扬州的方法,虽然有故意为之的想法,但是也得承认,清军大炮加骑兵的战法,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攻入城中的军队,立刻稳固缺口位置,接着更多的军队攻入城中,然后开始肃清南边城墙上的敌军,最后占据南门,全军开始入城,大局已定!

半夜时分,炮声也停了,厮杀声也停了,整个淮安城都寂静下来。

清军从预留的北门逃了,杨潮也没有趁夜去追,如果是白天,还可以试试自己的骑兵,晚上还是算了,淮安四周河渠纵横,多条河流通向运河,骑马追击,弄不好会落水。

“派人通知黄得功,本爵已下淮安,愿与他合攻徐州!”

站在城墙上,望着一片漆黑的郊野,杨潮意气风发的说道。(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三节三策制杨

六月二十三,杨潮收复淮安,二十四李五六攻陷守卫空虚的宿迁,二十五攻陷邳州。

至此,杨潮收复整个淮安府,徐州以南,在没有清军立足之地。

十余万大军,最后损失不足两千,可谓完胜清军,只是多铎又一次跑了,起码杨潮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他到不在乎,一个连续被自己击败了两次的对手,不值得注意。

让李五六继续北进,率领两个方阵,携胡全炮兵,赵康带着骑兵,下一步目标新安!

同时给朝廷报捷。

中左门,刘泽清正在问御!

大明王朝有皇帝与朝臣奏对的传统,有时候是在某个城门,有时候是在某个大殿,召的朝臣一般都是御史言官和辅臣,也会召某些相关的臣子,这次小皇帝就召了刘宗周和兵科给事中等人,还有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马士英,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内阁辅臣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人。

刘泽清得到了皇帝的原谅,尽管杨潮极力反对,但是此时朝局大有一种杨潮说什么,就偏不做什么的趋势,杨潮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发展成这种情况,一步一步他都是极为克制,从来没有像江北四镇那样跋扈过,但也没有完全向文臣恭顺过而已,却不想处处被人提防。

这算是给杨潮上了一课,有时候你的处境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能做什么。

手握重兵,且不受人挟制,自给自足,这就是罪过。

当然朝廷也没有激怒杨潮,他们的每一步都有理由。比如拒绝杨潮的扩军,他们说天下被兵,百姓久困。应该休养生息,因此不能抽调过甚。

当然这是胡说。睁着眼不见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不见没有土地没有工作的闲散青壮,硬说要给百姓休养生息,但即便如此也算给杨潮了一个交代。

至于杨潮其他奏疏,则都以祖制为由否定了,比如杨潮请求废除匠户制度,废除乐籍,废除贱籍。废除军户制度等等。

几乎除了开海一事之外,朝廷否定了杨潮之后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这也是杨潮为什么突然离开朝堂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发现,他在朝堂上一无是处,凡是他提出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接受,一开始他还感觉是因为这些文臣们的迂腐和顽固,以及世界观的局限,后来才发现似乎这些人有些以反对而反对。

这时候才知道。党争已经不知不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所以杨潮反对宽恕刘泽清,而刘泽清偏偏被赦免了。

甚至连爵位都没有剥夺,依然可以站在朝堂上奏疏。

“罪臣启奏陛下。江北诚意伯跋扈自雄,不顾朝廷体恤百姓之心,扩军五万,此例万不可开。臣请陛下下旨,罢免诚意伯总兵之职,调回南京听用!”

刘泽清不但顺利回到了南京,进入了朝堂,然后还公然弹劾杨潮。

也许正是因为他会弹劾杨潮,所以才能回到南京。才能进入朝堂。

果然他刚刚说完,很多人都纷纷借机弹劾。

“老臣刘宗周劾诚意伯罪三:其一不服朝命;其二无人臣体;其三心怀不轨!”

“不服朝命擅自招兵。在泰州、通州多地招纳土寇、乱匪为军;视朝廷督师于无物,独断军机。无人臣体;纳二十余万左逆、伪清降兵,置于新江口京师重地卧榻之侧,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刘宗周说的是杨潮擅自扩军一事,说的是刘孔昭到了扬州后,杨潮根本就没有搭理他,说的是杨潮将左良玉和在扬州俘虏的二十余万叛军放在新江口劳作一事。

“臣请陛下穷治其罪,以正朝纲!”

刘宗周说完,又有几个兵部给事中出面弹劾,一个比一个严厉,一个比一个狠戾,似乎杨潮要是在跟前,都很不能吃杨潮的肉,喝杨潮的血,似乎杨潮是一个十恶不赦,大奸大恶乱臣贼子一般。

甚至提出该诛三族,请朝廷立刻派人将杨家上下下狱,请大理寺三司会审。

小皇帝极力扮演一个明君,三天两头的召朝臣问御,算得上勤政,听了言官的弹劾,他不置可否,反而问起了马士英。

“马辅,汝意如何?”

马士英察言观色许久,心中不由叫苦,今天这场奏对,怕是小皇帝使得小心眼,治杨潮的罪那是不可能的,逼反了杨潮,大家都得玩玩,但是敲打敲打杨潮还是要得的,恐怕这也是小皇帝的想法。

想到这里,马士英奏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忠义伯于大礼不缺,于小节有亏。请陛下下旨斥责,但兵凶战危,伪清妄据神器,忠义伯统兵在前,不可临阵换将。臣请皇上斥责,但治罪之说,似有偏颇了。”

听到这里,小皇帝不由流露出一丝满意,显然马士英的说法很合他的心意,不得不说马士英这种奸臣,人情通达方面,是刘宗周这种自诩重臣的货色永远也比不了的,马士英能够在福王监国倒台后,依然一步一步爬上首辅之位,绝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

“王辅,汝意如何?”

小皇帝又问他的老师王铎。

王铎忙道:“陛下不可,忠义伯想来做事谨慎,绝无二心。扩军一事,罔顾督师一事,收纳叛军一事,都有情由,切不可一味苛责。臣请陛下下旨问询,且不可一味斥责。”

王铎觉得这简直就是胡闹,刘宗周向来自诩忠直,还得到一大堆人的恭捧,先帝在时屡屡惹恼先帝,博取了一个直臣之名,可如今依然好名如命,丝毫不顾大体,四镇强则劾四镇,杨潮强则劾杨潮,又遇到这么一个施政经验浅薄的小皇帝,当真会闹出事情来的。

所以他苦劝皇帝。

但是皇帝却微微露出不悦之色。

“启禀陛下,罪臣有三策,可制杨潮跋扈!”

小皇帝点点头。

见皇帝没有阻止,刘泽清立刻接着道:“策一,曰以小制大;策二,曰核兵授饷;策三,曰自操兵权。”

“臣闻,忠义伯帐下大将王璞,因小故为忠义伯所恶,当众责打,遣回新江口。陛下,臣久闻此人知兵,乃忠义伯帐下第一勇将,只因勇将只因私怨弃之不用,臣特为朝廷惜才,请拔擢王璞为总兵,令其兵进江北镇守,此为策一。”

“忠义伯之兵饷自筹,此于祖制有大违,忠义伯之权,市舶之权为首,兵权尚为其次,臣请陛下收市舶之权为朝廷所用,则市舶之利为朝廷所享,核忠义伯之兵额,以兵授饷,则忠义伯万不敢以朝廷为轻,此为策二。”

“忠义伯收左逆、伪清叛军于新江口劳作,实乃出于私怨,臣窃不以为意,左逆倡乱其部兵马不辜,伪清降兵也仅是刘良佐、高杰余部,或为局势所迫,不得已假意诈降,其部兵马多有心存忠义心向朝廷者,且此部兵马多位精兵悍卒,臣请陛下择其忠良重组一军,择忠贞之士统之,则军权不假于他人矣,亦不须招自百姓,可谓一举数得,此为策三。”

刘泽清说完,不少朝臣心中立刻就对他刮目相看,以前以为刘泽清是一个粗人,并没有放在眼里,没想到他出此三策,策策都刺中杨潮要害,狠辣之至。

提拔杨潮手下有怨隙的军官,肯定会让杨潮部内部不和。收了杨潮操控市舶司的大权,等于断了杨潮的军饷,再核实他的兵力,以后按照兵额发饷,等于又回到了以前文臣控制武将的时代。将新江口那些杨潮收拢的降兵找人统领起来,这些降兵确实都是左良玉和刘良佐、高杰等部的悍卒,被杨潮逼着做苦力,自然恨杨潮入骨,如果得到这么一只军队,恐怕以后会视杨潮为眼中钉。

“陛下不可!”

王铎一听立刻心中恐慌,心想这三策上去,不逼反杨潮才怪,要是杨潮在前线叛变,直接带着满清打过来,怕是朝廷就要颠覆了。

小皇帝却听得极为兴奋,他听多了一些人背地里告诉他的,杨潮跋扈之类,也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此时一听能够辖制杨潮,还能让朝廷主掌军权,当即觉得是难得的良策,心中琢磨如果依次施行,还真有可能扭转眼下武将势重的局面。

可是这时候王铎反对,等于是在皇帝的兴头上浇冰,让皇帝极为不悦。

因此理都没理王铎,转而问马士英道:“马辅以为如何?”

马士英转眼间就想明白了小皇帝的心思。

但是他也知道全部施行等于逼杨潮造反,但也不能违拗皇帝的意思。

于是恭谨进言道:“陛下明鉴。臣为本兵,深知杨潮帐下王璞屡立战功,置于他镇,早已升了总兵。杨潮帐下猛将如云,不多王璞一个,实乃虚置栋梁,微臣以为,拔擢王璞为江浦总兵,调其本部兵马拱卫京畿,也对重臣以厚赏,昭示朝廷厚待功臣之恩。”

小皇帝听了很满意,提拔王璞让他们互相争斗,辖制杨潮,并且将王璞这种人物调到江北的江浦去,远离南京也让人心安,如果走了一个杨潮,多了一个王璞,朝廷岂不是依然要受制于人。(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四节什么东西

通过提拔王璞,能体现朝廷厚待功臣的恩义,小皇帝也听过这个王璞的功绩,海州、扬州两战,他都是杨潮手下柱石,却只因为没有听从杨潮的命令擅自自出击,就被打了板子,要知道王璞当时可打赢了,赢了还被责罚,证明这个杨潮确实如很多人说的,十分的专权,不可不防。

因此,提拔王璞一举三得,朝廷里子面子都有了,还暗中辖制了杨潮。

“余下二策,马辅以为如何?”

但小皇帝还没有听过瘾,立刻就问道,什么事经过马士英一分析,都十分的有道理。

“臣以为,市舶之权,暂且不宜收回。忠义伯军饷全赖市舶供给,遣人收市舶之权,恐让忠义伯帐下兵将心忧,于军心不利。臣以为,当以大局为重,也彰显陛下洪恩,心系士卒衣食。”

马士英这个回答,小皇帝不是那么满意,但是马士英真的不想让小皇帝动市舶司,因为市舶司名义上可是自己的妹夫杨文骢在管的,要动市舶司,杨文骢首当其冲。

至于第三策,马士英就不敢反对小皇帝了:“至于策三,臣以为东平伯此策老成持重,臣以为东平伯既是合适人选,东平伯久在军务,深知兵法,再择一文臣督帅,朝廷须臾可添一劲旅!”

这个把杨潮抓回来那些俘虏重新整编的计策是东平伯刘泽清出的,马士英认定刘泽清还有后手,或者说刘泽清已经打通了后面的门路,甚至跟其他人早有默契,要把这支军队抓在手里,谁都知道手里有枪,才有权。怕是已经有一队人站在刘泽清之后了,就算自己不认此事,也未必阻挡的了。而且自己实在没有阻挡的理由,刘泽清出手可是很阔绰的。对自己的孝敬总得有回报不是,自己推他掌兵也给自己找了一个助力。

果然很快一直没说话的钱谦益就说话了:“东平伯虽有小过,但心向朝廷,久于军务,当今京畿,舍东平伯无二人可操刀兵之事,微臣以为,东平伯可用!”

钱谦益说的也是事实。此时南京城,真正能打仗,真正打过仗的将领中,还真找不出比刘泽清资历深的,说到底也是四镇之一。

小皇帝也觉得很有理,又问:“众卿以为,择何人督师为妥?”

要举荐监军文臣了,首辅马士英第一个道:“臣举荐阮大铖,阮大铖颇有韬略!”

阮大铖啊,这个东林党的眼中钉。此前一直在浙江做巡按,听说捞钱捞狠了,逼的几家豪族运作想要斗倒他。但是马士英做了首辅,在朝中一直为他说话,才一直没有扳倒。

此时马士英进一步想要举荐这个阮大铖,刘宗周先不干了。

“启禀陛下,阮大铖乃阉党余孽,决不可用!”

既然刘宗周先开口了,钱谦益在说话就不算得罪人了,而且他作为东林魁首也得表示,于是他有说话。

“臣举荐吕大器。大器做甘肃道。曾平叛柴时华,平定来犯西虏;大器督军河南。屡败李贼,督师江西。屡败张贼,实乃督师不二人选。”

吕大器确实是一个能打的人,本来就一直督师挂兵部侍郎衔,但是政治斗争失败被免,而他的政敌正是马士英,而马士英斗倒吕大器的一个干将正是刘泽清。

可以说吕大器和马士英还有刘泽清都有旧怨,让此人出任监军搭配刘泽清,钱谦益的心思也很不简单,真这么做了,马士英和刘泽清绝对不可能独掌兵权。

小皇帝还分不清其中的关窍,他此时连朝臣的性格都摸不透呢,当然要摸透也很难,这毕竟是一群老狐狸,而他不过是一个童子鸡。

马士英心思复杂,但是知道独掌新江口那二十余万降兵,东林党绝对不可能答应,自己举荐刘泽清去,东林党自然也要派人,如果他僵持下去,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于是马士英立刻符合钱谦益所言,转而赞同让吕大器去,毕竟吕大器的资历,怎么看都比阮大铖更合适。

于是朝仪通过,任命刘泽清为总兵,吕大器为督师,整顿新江口水营俘虏,新立一营,拱卫京畿。

刘泽清打的好算盘,他本来就是一个聪明的人物,出身只是一介家奴,不过他的主子是一个朝廷大员,天启年间的户部尚书郭允厚,但却是魏忠贤的人,也就是一个阉党。

郭允厚倒台后,刘泽清找机会背离了他,进入军务,并且靠着阴狠、奸诈一步一步爬到了伯爵之位,没有心机怎么可能。

他极其善于投机,清军打淮安的时候,他很清楚自己手下是一群什么货色,欺负老百姓那是好手,真打起清军来,估计一点用都没有,刘泽清是山东总兵,清军入寇山东的时候,他早就见识过清军的战力了,所以他很干脆的将兵卒民册都交给手下柏永馥,他自己先躲到海上观望,让柏永馥帮忙跟清廷谈判,而他则活动明廷,希望得到赦免。

如果谈成了,他就转身投靠清廷,如果谈不成,他就再次投靠明廷。

结果丢失了所有部众的刘泽清根本就不被清廷看重,开出的条件太低了,而明廷这边则很优待他,连伯爵都没有罢免,于是他立刻就想出这个重新出山的计策,以朝廷对杨潮的担忧为契机,让自己可以重掌兵权。

所有的一切他都想好了,唯独没想好人心,或许说他没有想对人心。

刘泽清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