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套流程走完后都到了六月。

此时突然有消息确认,李自成撤出北京,八旗军占领北京。

杨潮哀叹历史还是历史,大势丝毫没有改变,李自成果然挡不住八旗兵。

此前杨潮还好奇没有了陈圆圆,吴三桂会不会冲冠一怒为红颜,是不是直接投降李自成了,那么满清是不是不会入关了,可结果表明,女人的分量不足以驱驰吴三桂这样的豪杰改变,相比女人,政治和权力才是对男人最有吸引力的。

后世的中国朝廷之所以能够容忍官员一些危害更大的违纪,却坚决不容官员在女人方面犯错误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些开始纵情声色的官员。其实已经丧失了进取心,对政治已经没有了渴望,根本不会奋斗了。所以就应该清除掉。

杨潮是叹息,但是让杨潮震惊的是。满朝文武对满清入关几乎是一种普天同庆的心情,对满清打败了李自成欢呼不已,甚至为此向皇太子上贺表,歌功颂德,肉麻的说正是因为皇太子得人心,应天意,才让李贼有此一败。

借机,就有人上表。请皇太子即刻登基,群臣纷纷附和。

接着是装模作样的两次拒绝,直到第三次群臣劝进的时候,皇太子才为难的同意。

然后是登基大典,弄完这些已经是六月中旬了。

这大典还是很累人的,杨潮身为新晋的勋臣,自然得全程陪同,感觉比自己打仗还累,可是那一个个年纪不小的文官,却丝毫不觉得苦和累。一个个兴致昂扬。

除了应付朝中之事,杨潮更关心北方的战况。

消息已经很准确了,北京城逃出来的难民。一个个将消息传递到江南。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一开始确实想要肃整军纪,安抚民心,打算当皇帝了。

而自首辅大臣张缙彦到六部小吏,除了李邦华、范景文等二十来个官员自杀殉国外,都投入了李自成的怀抱,恭贺新主,劝进李自成当皇帝。

李自成也想当皇帝,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养活庞大的百万大军,而他手下无论是嫡系农民军。还是投降的明军,军纪都不怎么样。在得不到军饷的时候,抢掠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一个人没钱时候的表现往往跟他们的身份一致,崇祯没钱了,选择加税,李自成的举动也很符合他的身份,他没钱了,拷掠!

立刻将那些刚刚投靠他,想要再次当官作威作福的文武百官拉出来,管他们要钱,崇祯管这些人要钱的时候,这些人哭穷,崇祯是皇帝,要脸面没办法,李自成却不管这些,要钱不给就打,结果搜掠出七千万两白银,同时也将大小官员们得罪光了,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个被打死的正是第一个投降李自成的大明勋贵襄城伯李国桢。

拷掠这种暴力行为及其容易失控,一开始只是在文武百官皇亲贵戚中间拷掠,很快就发展到了平民,开始找那些富人下手,李自成劝了刘宗敏一下,刘宗敏还不满意的顶撞: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在我,你少管闲事。李自成是农民军首领,更像一个带头大哥,手下一个个更像是梁山好汉,加上刘宗敏手握重兵,把李自成当老大多过当皇帝,说话很没规矩。

而且刘宗敏负责拷掠,大发横财,让其他的各路势力眼红,他们也学着开始抢掠,并且更恶劣的发展到了向拼命抢劫,抢钱抢粮抢女人,不久前还盼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北京人,转眼间就掉进了地狱之中。

至此,李自成不但把官员得罪光了,连老百姓、地主豪绅、豪商富贾都得罪光了。

李自成忙着在北京城拷掠,根本就没有把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放在眼里,对东北方向,只是派人去劝降吴三桂而已,要求吴三桂进京面圣。

吴三桂在崇祯要求他勤王的时候,磨磨蹭蹭带着大军往山海关走,一个月都没有走到,要是他有当年袁崇焕的速度,还真能赶到北京城下,弄不好能阻止李自成进京。

可是他的磨磨蹭蹭,等到了北京失陷,他继续磨蹭,等到了李自成的招降。

吴三桂手握重兵未必没有投降的心思,但是他的家仆来告诉他,他爹在城里被抓了,他的家产被没收了。

吴三桂告诉家仆,等他回到北京,他爹就会被放了,他的家产也会被还回来,他接着磨磨蹭蹭,但是一路上没有等到李自成释放他爹,还回他家产的消息,反而是得到李自成一个劲的催促,希望他马上到北京,去北京干什么?被抓起来吗?

吴三桂终于对李自成死心,转头回到了山海关,接着碰到了来拉拢他的多尔衮的人。

李自成低劣的政治智慧让他失去了尽快稳定大局,建立新朝的时机,短视的战略眼光,又让他忽视了最危险的敌人,结果把吴三桂逼到了满清一边,吴三桂放清军入关,联合八旗在一片石将李自成精锐击败。

李自成回到北京后,匆忙办了一个登基仪式,接着无心恋战带着搜刮到的七千万两银子打着回陕西老家享福的念头,放弃了北京城,临走时候放了一把火。

结果清军连续五次入关都没能拿下的北京城,这次不攻自破,而且是在劫后余生北京人的热烈欢迎下进入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地方。

虽然被一直视作蛮夷,但是多尔衮的政治智慧,比之李自成高了不止一筹。

不同于李自成把拷掠当成第一要务,满清官员们认为“急行征聘,先收人望”,“此兴朝第一急务也”。

于是多尔衮进京后,立刻开始收买人心的动作,先是命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著礼部、太常寺备帝礼具葬。”打起为崇祯服丧的幌子来。

接着又“大张榜示,与诸朝绅荡涤前秽”“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直接招纳官员,不管是崇祯朝廷的文官,还是投降过李自成的文官,甚至是李自成直接任命的大顺朝文官,统统招纳,官复原职。

一系列动作,立刻就让北京的文武百官归心,歌功颂德不已。

对老百姓又宣布,凡是被李自成抢走的家财立刻“归还本主”“前朝勋戚赐田、己业,俱备照旧”“免山东章邱、济阳二县京班匠价。并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连百姓都收买了。

但是满清付出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付出,百官官复原职而已,所谓归还百姓被抢走的财产,也不过是一些宅院田亩,其实根本就不在他们手里控制着,废除匠籍等,也不过是一纸文书罢了。

手段比之李自成高下立判!

不但将京畿民心收拢,甚至连南明小朝廷都麻痹了,文官们一改往日称呼满清为东虏、鞑子等语,正式开始称呼为清国。

甚至有官员开始建议,要派兵北上,跟满清联合剿灭李自成。

而且提出这意见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史可法,美其名曰联虏平寇。

一大群文官符合,而且有理有据,从历史书上找到大量证据支撑。

比如拿出唐朝剿灭黄巢之乱借助沙陀兵,镇压安史之乱借来的大食骑兵等等。

他们表示要借满清兵力,评定李自成。

当然这种荒唐无比但是充满想象力的方法,迂腐的文官们未必能想出来,其实第一个打出旗号的,是吴三桂。

吴三桂放八旗入关,打的是“借大清兵,为先帝报仇”的旗号,目的是用来说服自己手下的军队,没想到却被南明文官看到了,一个个引以为妙计。

接着吴三桂果然联合八旗打败了李自成,收复了北京城,一个个顿时认定吴三桂功在社稷,把吴三桂捧为天上少有地上难求的智勇双全的名将。

并且立刻开始给吴三桂请功,以他“收复神京”的名义,建议封为蓟国公。

给吴三桂请封,又引动了刚刚组建的新朝廷大封功臣的惯例,很多人立刻高官显贵,但是有两个问题很难办,一个是如何封赏杨潮,吴三桂如果封国公,杨潮理应也该封一个国公,另一个则是谁当首辅的问题。(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八节朝上朝下

杨潮的事情很难办,因为杨潮救出太子,并且一路护送南下的功绩,无论如何都不比吴三桂借八旗兵收复北京小,如果吴三桂封了国公,杨潮理当也封一个国公。

可是杨潮已经被封为忠义伯了,而且是崇祯亲自封的,先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用来酬劳杨潮护送太子南下的,现在先帝刚死,新帝刚刚登基,年号还是崇祯没变,就更高崇祯皇帝的决定,文武百官都觉得不合适。

可是如果不封赏杨潮,封赏吴三桂的话,就有些不太合适。

杨潮站在朝堂上,听着一杆文臣热烈讨论,心中感到十分的滑稽,人家吴三桂明明都投靠满清了,这群人竟然把头埋在沙子里当不知道,一个个认真的讨论着该如何封吴三桂的官爵。

至于自己对这种虚名并不是太在意,是伯爵还是国公,那都是虚的,最关键是手里要有力量,杨潮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甚至能逼的福王去江北迎接太子,靠的可是手里的士兵,而不是什么密旨之类的虚头巴脑的东西。

要知道原本的历史上,福王登基为皇帝,出现太子案,没有辨明真相前,福王可是立刻派人去辨认,并且在朝堂上公开表态“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

如果不是杨潮手里有重兵,并且带着几十万百姓,把江南文武唬住,恐怕福王还是会抢先一步登基,最多来一个“善养”崇祯的儿子,当成自己儿子养罢了。

所以杨潮根本就不参与封赏吴三桂的意见,甚至杨潮对借虏平寇这个大旗根本就不屑一顾。当场表示反对了两声,发现朝堂上没有一个跟自己意见一致的,全都认定应该借虏平寇。认为是一着妙棋。

观念的差异让杨潮选择不介入这个争执,只是有些感慨还是后世的政治家眼光高。太祖当年能在日寇侵华时期,摒弃前嫌没有发出什么“借日平蒋”或者老蒋来一个“借日平红”的政策,眼光上确实比大明朝这些文官强太多了。

但是杨潮坚决反对派兵北上联合满清,倒是有一些一直对满清鄙视的官员赞同,他们附和说应该坐看虏寇相攻,观贼自败!

接着大臣商议,要给吴三桂十万担漕粮通过海路送到天津,在给五万两白银劳军。同时让吴三桂用来收买满清。

杨潮也是坚决反对,直言不讳吴三桂已经投降,都剃发易服,接受了满清平西王册封,对此满朝文武视而不见,都相信那是吴三桂假意蒙蔽满清的计策。

这群酸腐,吴三桂明显不看好你们,人家真是投靠新主了,可是杨潮说服不了他们。

但是杨潮提出的几项揍本,这些文官却没有任何反对。第一是杨潮此时深得皇帝信任,也跟文武百官关系不错,第二是他们根本不在乎杨潮的揍本。

杨潮上奏的题目有二。第一是在新江口增加十万练兵,百官同意,皇帝准奏,封杨潮为新江口团练总兵,负责编练水陆十万营兵;第二是杨潮奏请开海,在苏松择地设立市舶司,收取海税来养兵,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后,面对前两匮乏窘境。又有杨潮立下军令状,表示愿意以海税养自己的十万兵。开海后不向朝廷要一两的军饷后,朝臣同意了。

等于是杨潮获得了以海贸养兵的权力。

或者说杨潮获得了垄断大明朝海贸的大权。

同时一系列的详细方略也都讨论了出来。第一杨潮调遣一波水兵在苏松择地驻营,防备文官们担心的海寇侵扰问题,第二杨潮保举了一个文官去市舶司监督,防止出现各种私通海寇的情况。

议事结束,杨潮感到身心俱疲,但是下朝后还不能回家,新朝刚立,事务繁忙,朝堂下面的沟通同样频繁。

在金钗楼中杨潮宴请杨文骢。

杨文骢是兵科都给事中头衔,福王监国时,他姐夫马士英的保举下,升到了兵部主事。这次太子登基,在杨潮的保荐下,他又升到了户部左侍郎,去坐镇苏松市舶司。

“恭贺杨老大人!”

“该是老夫恭贺杨伯爷才对。”

两人相互恭喜不提。

喝着酒交换了一些对朝堂的意见。

最后杨潮切入正题:“老大人此去苏松坐镇市舶司,敢问老大人可能持廉?”

杨文骢一直都是杨潮官场上的盟友,他不希望这个盟友因为贪污,破坏了自己的大事。

杨文骢点头:“本官不是贪鄙之人!”

杨潮点点头,此人是贪权,并不太贪财,但是会收取一些常例银子。

杨潮又道:“不知一年一万两银子可够老大人花销?”

大明朝的官员花销很大,包括出行的排场,雇佣幕僚的薪水,都是自己掏腰包,官员的薪水又很微薄,无论如何是不够花的,因此贪污变成了大家默认的潜规则,没人会认为贪污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除了要打击对手的时候,没人会告发别人贪腐。

杨文骢想了想,点了点头,科道是清水衙门,他是都给事中也贪不到几个钱,一年有一万两足够了。

看到杨文骢点头,杨潮语气肯定道:“那好,本官会奏请朝廷,从市舶司中每年给老大人下拨一万两俸禄,老大人不得贪墨一两外财,否则本官就要翻脸不认人了!”

见杨潮说的果决,杨文骢不由小声问道:“那常例?”

在江南做官久了,知道跟海贸打交道的市舶司,肯定是一个油水很足的衙门,弄不好能跟漕运衙门相比,因此商贾们孝敬的常例铁定丰厚,要杨文骢放弃,还真有点舍不得。

杨潮坚定的摇了摇头:“不行!如果老大人觉得一万两不够,不妨说个数出来。贪腐坚决不许!”

杨文骢明白了。杨潮是要用一万两银子,把他所有俸禄之外的收入,全部买断。

做官这么多年。为了向上爬,还真没有积攒下多少家底。甚至还赔进去不少,好容易得到这个肥缺,却不让人发财,真的很为难。

起码一万两不足以保证他不动心,杨文骢咬了咬牙:“三万两如何?”

杨潮很痛快:“成交!”

接着杨潮拿出一份名单,交给杨文骢。

“有一事劳烦老大人通融。市舶司新立,老大人手里少不了要用人,这些人都是可用之才。做个吏员足以。”

杨文骢看到密密麻麻的名单和职位,从查货的铃子手,到户房的押司,杨潮都给他准备好了,这明摆着就是让他做一个光杆司令,把他高高架起来,不让他管事,每年就给三万两银子打发了。

杨文骢可以不贪腐,但是作为一个主管,安插官员收受一些好处。也不算常例,应该不算贪腐,可是杨潮连这点余地都不给他。最关键的是这等于把他架空了,以后他在市舶司岂不是成了一个摆设。

杨文骢不在乎管不管事,但是怕万一出事他却要顶罪,谁知道这个新设立的市舶司会不会惹来麻烦,万一有了海寇,手握重兵的杨潮不会有事,他这个市舶司监督会不会被拉出来杀了也说不定,如果没有自己人在里面,这如何安心?

虽然是杨潮保举的他。杨文骢还是不肯答应:“伯爷,这不和朝廷规矩啊。”

杨潮笑道:“市舶司新立。哪有什么成规。就有劳老大人辛苦了,本官可以向老大人保证。只要老大人用心做事,三年后保老大人再升一级!”

杨文骢一听,顿时眼睛一亮,他已经是侍郎了,再升一级岂不是说能做尚书,做到尚书也足够荣耀了,在熬一熬临死前弄个内阁辅臣当当,可就是入相了!

他当即就动心了,至于杨潮说的用心做事,什么是用心做事,那还不简单,不就是按照杨潮说的做吗。

杨文骢立刻话锋一变:“伯爷言之有理,下官就勉为其难了。”

市舶司到手了!

安插杨文骢去做一个摆设,然后下面办事的全都是自己的人,市舶司就是杨潮说了算,这市舶司可不简单,作为唯一一个开放的市舶司,等同于后世的总海关了。

大明朝这样规模的进出口总海关是多大的权力,文官们弄不清楚,杨潮可是很清楚的,在后世海关总署是中央直属,署长级别等同于部长,也就是相当于六部尚书级别了。

最关键的是,这进出口牵扯到千万计的金银往来,而杨潮只用了三万两就买通杨文骢不插手,这成本不算高。

有了市舶司,还需要有船。

现在杨潮手里有大船九十多艘,四十艘是从刘孔昭手里抢来的,还有五十艘是史可法下拨材料,龙江船厂打造的,杨潮北上的时候,已经全部造好。杨潮还有一百艘小船,是杜守昌给的。

总共两百艘大小船舶,杨潮认为远远不够,要控制长江贸易,同时还要作为守卫江防,杨潮觉得没有一千艘船根本不够。

没有船,杨潮却有钱,上次跟郑家贸易,最后得到了两百多万两利润,本该是给崇祯皇帝的,但是他无福消受,现在全都在杨潮的账上,杨潮打算用来买船。

一边在市面上向那些做运输生意的船户们求购,一面让龙江关全力打造一批,要求他们开动马力,从今天开始所有的新船都交付给杨潮,全都得是船型较大的单位帆船,平底的浅船之类的一个不要。

然后又找郑家再次谈判,杨潮现在的地位,比过去更加强势,郑家没有丝毫犹豫就接受了杨潮的规矩,以后郑家的船可以开到杨潮在松江的市舶司码头上,不得进入长江跟其他人做生意。

一直到六月底,杨潮就是在朝堂上争利益,在朝堂下搞交易,玩各种政治把戏,白天去上朝,晚上留宿金钗楼会客,忙的顾不得回家,结果母亲生气了,派人来叫杨潮,说再不回家以后都不要回家了。

杨潮无奈只能老老实实的回家去了。

母亲因为已经等不及了,他要杨潮立刻纳妾,赶紧给他生一个孙子,杨潮整日里尸山血海的,着实让杨家夫妇怕了,虽然心里不愿意想,但是确实担心出现意外,如果没有孙子,杨家可就绝后了。

所以让杨潮纳妾,立刻生儿育女,不但是母亲的主意,父亲更加的积极。

纳妾,纳谁?自然是董小宛。

这让杨潮有些犯难了,还真没想过如何面对这个已经住进自家的名妓呢。

被母亲斥责了一番后,回到自己的卧室,董小宛早就等着了。

两人隔着圆桌,默默盯了好久,董小宛已经不敢对视,红着脸低下头去。

杨潮不由苦笑:“董姑娘不该是个恨嫁女啊!”(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八节回归军营

杨潮怎么看董小宛都是一等一的大美女,又有才学,哪怕她是一个青楼女子,也不至于嫁不出去,但是千方百计的要嫁给自己做妾,这让杨潮有些感慨。

董小宛虽然不知道恨嫁女什么啥意思,但是听杨潮口气略带嘲讽,就知道对自己无意。

当即黯然道:“伯爷若嫌弃小宛青楼女子,小宛不敢高攀,明日就搬出去!”

杨潮心中哀叹,董小宛的口气凄婉,现在整个南京都知道杨家纳了董小宛做妾,自己让他搬出去,以董小宛这些人的刚烈性格,怕是受不了这个屈辱,寻短见只是必然。

老实说杨潮对董小宛的身份确实有些抵触,怎么说都是个青楼女子,说出去不好听,杨潮向来是一个要脸面的人,他不热衷于争名逐利,但不代表他不在乎自己的面子,他是个有荣誉感的人。

要面子在留过学的杨潮看来不是什么缺点,相反是一种优点,换句话说死要面子的人,荣誉感也很强。像大明朝那些整天念叨着良禽择木而栖,就想着走捷径靠投降加官进爵的文人,确实不怎么在乎脸面,把耻辱当做晋升的本钱,这种人杨潮看不上。

这种人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他们除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不在乎,也没有什么什么底线,什么事情都敢做,实在是太恐怖了。

杨潮要脸面,所以他在乎别人说什么,别人说他娶一个ji女,他肯定会很难接受的,但是爱护面子是一方面,直接把董小宛逼死,那还是做不到的。

杨潮叹息一声:“罢了。听说你是夜里来到我家中的?”

大明的婚丧习俗很讲究。什么人什么时辰婚丧嫁娶都不一样,像ji女、下人这样的贱籍身份,他们是没有资格在白天办喜事的。只有在夜间来迎娶,而且她们自己都很信这个。觉得如果不这么办,会非常不吉利,所以基本没有人为了面子改变规矩,而且这是一种礼仪,文官们就讲究这个,如果杨潮敢破坏礼节,明天肯定就有人弹劾他。

董小宛以为杨潮故意在提她的风尘身份,看了杨潮一眼。又低下头去,胸膛已经开始起伏不定,充满委屈,眼泪顷刻间就流了下来。

“贱妾虽是风尘女子,但也是逼于无奈,谁天生是下贱的?请伯爷莫要如此羞辱,贱妾明日就走,从此永不相见!”

董小宛说完,突然站起来,一副决裂神情。

永不相见?

杨潮估计她大概真会寻死。

摇摇头:“你误会了!我不讲究那些。既然你入了我杨家,既然娶你做妾。也要八抬大轿,我杨潮的女人。怎么能半夜三更做贼一样,不明不白的进门呢!”

杨潮认为结婚是喜庆,就该张扬,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几次,也许明朝人三妻四妾,但也不过几次,除了吴天行那样的变态,一定要做什么百妾主人,讨了一百个小妾。还有洪秀全那种穷人炸富,疯狂纳妃嫔的东西。谁会娶十个以上的妻妾啊。

所以杨潮还是希望能够正式一点,至于什么不吉利。或者被人弹劾,杨潮根本不在乎,杨潮不信命,被人弹劾就更不怕了,手握重兵不是权臣也是权臣了,此时谁敢弹劾杨潮。

但董小宛听傻了,什么意思,八抬大轿!

她曾经向往过,但是自从为了给母亲治病,自愿卖身青楼后,她就已经没有这个奢望了,平常百姓家都不可能八抬大轿迎娶她,更何况杨家这样的公侯门第了。

但是她听出了杨潮的好意:“伯爷有心了,贱妾受不起!”

杨潮摆摆手:“受得起,怎么受不起!男女因情而合,自当相互敬重,你在我家不须拘礼!”

董小宛用力的点了点头,然后娇羞的说道:“伯爷,夜深了,该歇息了。”

杨潮笑了笑:“你休息吧,我去客房。明日你还是先搬回家中,等我用大轿去接你,短则旬月,多则半年,你可能等。”

董小宛不由失落,杨潮竟不愿跟她同房,但是听到杨潮给的承诺,却又欣喜不已,第一次听到杨潮明确的承诺,不忘他煞费苦心嫁入杨家。

倔强的点点头,她选择相信杨潮。

杨潮说了句早点歇息,然后就出门,顺带给她关上了房门。

老实说杨潮也是强忍,说白了那么个娇滴滴的大美女任君采摘,换成任何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大概都会不敢不顾了,但是杨潮不是一个雏儿,他这可是第一次,捎带洁癖的他觉得,还是得找一个完璧,所以也是强忍,夜里不由得春去春来在梦中了。

第二日董小宛就搬出了杨家,住回了金钗楼隔壁的董家河房,这件事顿时惹起了青楼圈中很大的反响,很多人冷嘲热讽,说董小宛被杨家赶了出来云云。

本该是竞争对手的李香君反而替董小宛感到惋惜,甚至亲自去了董家看望了一番。

她甚至觉得有种兔死狐悲的凄凉,她也有意杨潮,可是杨潮似乎真是李大娘说的,一个没有心的人,她已经请了杨潮几次,都推脱没空,说有空就会拜见,她打定见杨潮最后一面,然后就死心的主意,却连这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她比董小宛还要可怜。

在母亲发飙前,杨潮偷偷溜出家里,带着亲兵护卫直奔军营。

自从回到南京,把练兵一事交给老金后,杨潮就一头扎进了朝堂中争权夺利,甚至没有在回过军营。

一进大营,士兵们见到杨潮,顿时激动起来,尤其是正在训练的新兵,一个个带着嫉妒崇拜的热切,高喊着杨大人,甚至有些失控,都想靠近杨潮一些。

此时军中对杨潮的崇拜,已经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在海州六百破一万,那不算什么,相比京城救太子,千里护驾,并且将太子保上帝位,官兵们更看重后者,这才是大功。

而且过程实在是太传奇了,这些士兵绝大多数又都参与其中,感觉自己跟着杨大人做了一件值得夸耀一生的大事,但是之后杨潮却离开了军营,这次回来,才引起一种感情的骚动。

杨潮心里也很触动,一个人被他人膜拜,那种感觉不是能想象出来的,尤其是千万人膜拜的时候,更是容易让人冲昏头脑,所以很多开国之君到了后期,往往做出一些昏聩的事情,就是因为这种膜拜让他们自己都感觉自己接近于神灵了。

好在杨潮还没到那种举国膜拜的程度,所以他冷静了下来,立刻就感觉到一股危机感。

“我竟然离开我的军队如此之久,让我的士兵都对我感到陌生。”

不陌生哪有距离感,没有距离感,如何产生这种膜拜,人不会膜拜人,只会膜拜神!

杨潮一直都知道自己权利的基石是手里的军队,可是明知道如此,却依旧跑去朝堂争名逐利,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自己不是文官,朝堂上能争到什么东西,军营才是根本啊。

想通了这点,杨潮不由有些冷汗下来。

当即在激动的士兵中宣布,从现在开始,他会一直留在军中,鼓励士兵好好训练。

威望就是一种可以几句话就让人听从,让人气势高涨的东西。

士兵们受到鼓舞,纷纷表示一定会好好训练,将来跟杨大人杀贼。

之后杨潮就给皇帝上了告病的折子,表示难以上朝,专心留在了军中。

军队发展正常,杨潮在临清扩充到了五万人,回到南京又将两万滞留的民夫招入军中,已经有七万兵力了,接着又奏请开团练,得到十万兵额,此时已经招满。

新兵全都教给老金训练。

剩下的老兵也就只有许多男一个千总部,以及赵康带领的五百亲兵。

新兵在训练,老兵也在训练,一个个都在大校场中练习骑马呢。

杨潮这次下了死命令,一个月之内如果亲兵不能学会骑马,立刻开革出去,降为普通士兵。

杨潮的亲兵要求极其严格,第一要上过阵见过血,第二要身体素质绝佳能批双层铠甲,第三就是要会骑马。

同时他们的饷银也尤为丰厚,其他部队,兵分四等,列兵和一二三等兵,最强的一等兵一个月也不过二两银子,可是杨潮的亲兵,每一个直接三两银子,相当于普通的队正了,军官饷银也相应提高一级,这就是精锐的待遇。

更重要的是亲兵总是能跟随杨潮左右,有大把的立功机会。

所以亲兵没有愿意离开的,因此这次命令下达后,这些人骑马的愿望十分强烈,每天不断的练习,此时大多数人都已经可以坐在马上奔跑了,但是在马上开弓、舞刀的还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我也要练习骑马啊!”

看到老兵们练习骑马的热情,杨潮心中暗想,自己前段时间确实是放松了,骑马遇到困难后,竟然暂时放弃了,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这个将军放弃,才助长了其他士兵的松懈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