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汪有全立刻就去准备,生怕伺候的不周到,这几日伺候皇子公主的,都不是汪家下人,而是汪有全的女儿和小妾们。
第二天杨潮继续听取吕末的汇报,总共招到了一千两百个读书人,还有三百个读书人倒是愿意当兵,但是他们都是有家人的,说只要杨潮答应带他们家人一起南下,他们就愿意给杨潮当兵。
杨潮同意了,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些人看来是有责任心的,北方的大乱恐怕没有这么容易结束,按照历史演进,此时恐怕李自成正在跟吴三桂较劲,而吴三桂正在跟多尔衮斗心眼呢。
很快吴三桂、满清和李自成的大顺就要开始混战了,北方的大乱才刚刚开始,能把尽量多的人带去南方,也是功德一件。
一千五百个读书人,也算是很大的收获了。
接着开始招兵。
招兵比招读书人当兵要容易多了,杨潮决定招募五万人,以五千人扩充五万,又是十倍的扩张,也是一个极限。再快的话,就没有打过仗的老兵做军官了。
五千人中其实也只有五百人在海州血战过,即便全都当军官,没人属下也有一百人,是一个百总的官职,队正、伍长这样的基层小官,就只能让没有实战经验的士兵充当了。好在他们去浙江转了一圈,也算是有长途行军的经验。在锻炼一番,经历实战不失为一支精兵。
竖起招兵旗,不缺吃粮人,中国历来如此,更何况是乱世,更何况是难民。
结果报名当兵的人挤破了招兵的桌子。
招兵十分严格,要身材最魁梧的,起码超过五尺半(一米七),要力气最大的。能举起百斤粮袋的,可第一天依然招到了两万人。
兵招到了,练兵是个问题,老金还在南京坐镇,教官们也都在南京,没有专业的教官,只能让那些经验不够的基层军官训练。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军队扩充十倍,战斗力如何保证。
自己的老兵稀释进去后,等于全都是新兵蛋子了。
这个事情很严重,李自成进京意味着最大的混乱才刚开始,杨潮需要手里有一只立刻能战的强兵压阵。
召开军官开会商议。
“每个千总部都要抽调军官!但是必须保证一个千总部基本不动。维持战斗力。议一下,保留谁的千总部!”
杨潮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尽可能保留一个千总部的老兵,其他各部都可以打散了重编。
没人说话,谁都不想把自己的老兵打散了。
终于李五六第一个说话,说的大义凛然:“大人,标下愿意将部下老兵打散!”
杨潮不由瞪了李五六一眼。这小子看起来五大三粗,小聪明倒是不少,他明知道不可能打散他的人马,却主动请缨。
李五六现在带的是远程部队,手下都是鸟铳手、弓箭手和弓弩兵,训练不易,怎么可能打散,打散了也没有意义。
王璞和许多男的千总部倒是无所谓。
此时杨潮手下有五个千总。
上次去浙江有一个意外收获,当时杨潮奉旨全军出发,当然也包括原本的左右部的兵痞们,可是那些军官不愿意将官职让出来,更不愿意去打仗,一听去打仗,当即就纷纷哭诉,史可法坚持支持杨潮,结果最后他们自己主动活动,两个千总调去了燕子矶投靠贾世禄去了,一群小把总、百总们没有门路,却恐惧打仗,最后干脆辞官了。
所以杨潮立刻编组,将手下兵力编为五个千总部,赵康得到了左部千总的头衔,但是右部千总尚空缺,杨潮在将这个千总加在老资格的吕末头上,还是给表现出色余继业两个人之间犹豫,一直也没有定下。
这次就不用顾虑了,扩军十倍,扶助太子登基大宝,杨潮一个总兵是跑不了了,而且他提出的官职,大概不会被兵部驳回的,此时别说吕末了,就是一批百总恐怕都得提升到千总去。
而王璞这些千总,最少也会升为副将了。
“大人你决定吧,标下领命就是。”
许多男也表态了,他不主动请缨,也不拒绝。
王璞犹豫了一下,也同样表态。
杨潮点点头:“好,既然如此,我就决定了。许多男部目前为我的中军,就先不动吧。王璞升任副将,所有官兵打散整编,扩充到三万人!”
王璞一听,这还不坏啊,虽然老兵被打散了,但是自己的手下扩充到了三万啊,早知道自己早表态了,还以为要抽走自己的精兵呢。
杨潮接着道:“我的亲兵也不能动!李五六,你部扩充到一万人,兵员你自己挑选,我要你三个月内,把这些人都给我训练出来!”
李五六领命!
杨潮又道:“胡全你的炮兵也得增加一批人手,也从新兵中挑吧。正好招了一千多个书生,你优先挑选补足一千人。尽快训练出来,虽然是书生,你也要把他们训练的有敢把大炮驾到敌人的脑袋上的胆子。”
胡全领命!
杨潮又对吕末道:“吕末你也领一万新兵吧,也是副将职衔。你的把总队交给余继业,升余继业为千总职衔。”
余继业替代了吕末,就是许多男手下左司把总,现在顶一个千总衔,那许多男怎么办?
果然杨潮接下来就不断的任命:“许多男加副将衔!李五六加副将衔!其余郑永旺、孙长福升实职千总。谢飞授实职把总。宋坤加千总衔,留任中部右司把总!……”
接着杨潮任命了一大批中高级军官。
最早跟他的那批军官,许多男、王璞和吕末都升任副将,孙长福、郑永旺和宋坤则是实职千总。新锐李五六也是副将,谢飞是把总,张二棍把总等等。
至于赵康,并不再临清,当然一个副将也是少不了的。
杨潮手里一下子就升了五个副将,跟左良玉相比还差一些,但是跟黄得功、高杰等四镇相比已经可以势均力敌了。
“从现在开始,都给我努力练兵!三个月内,我要看到一只精兵,如果谁练兵不力,立刻降职,本官说话从来不打折扣。听明白了没有?”
所有军官起立回答:“听明白了!”
接着又是一轮疯狂的练兵。
李五六不要命的操练鸟铳手等,火药不断从临清城里生产出来,然后送入城外新建的军营中,杨潮告诉李五六不要担心打坏了鸟铳,就造多少鸟铳。
胡全也开始给书生们讲解如何开炮,如何瞄准等事情。
最忙的是王璞,他手下打散重编,扩张太大,很多军官都不太合格,需要他天天盯着,每天手里就拎着一根棍子,凶神恶煞一般的巡视新兵训练。
一切步入正轨,五万士兵三天就招够了,剩下的就看黄凤府的运作了。
看到不断从淮安送来的船和粮食,杨潮觉得,黄凤府应该很快就能说服淮安官府了。
还有南下的金堡,金堡离开前,把师爷跟州衙所有官吏叫道一起,告诉他们一定要听杨潮的命令,杨潮的命令就是他的命令。
因此临清极力配合杨潮,衙门调动全城匠户归杨潮截止,杨潮又一次启动了海州模式,临清虽然跟海州一样是个州,但是却是运河边上的大城市,按理来说工匠和手艺人比海州要多得多!
所以理论上来讲,临清的生产力比海州强大的多。
第二百一十五节尽快回去
但这只是理论。
临清是运河大城不假,在明代号称能媲美扬州、苏杭,虽然有夸张但是活力上绝对不输给任何城市,据统计是大明朝三十个大城市之一。
可倒霉就倒霉他是运河边上的繁华商贸城市,倒霉就倒霉他位于山东。
崇祯十五、十六年的满清入寇,受祸害最严重的就是山东,而临清因为富庶,也被清军攻陷,以清军的作战目标,一旦攻下一座城市,无论是人口,还是财物是不可能留下的。
据当时《兵部行稿》奏报,战后临清“生员存者三十八人,三行商人存者席明源、汤印、汪有全共七人,大约临民十分推之,有者未足一分。其官衙民舍,尽皆焚毁,至今余烬未灭。两河并街路,尸骸如山若颠,岂能穷数。城垛尽皆拆毁”
逃过一劫的人丁不到十分之一。
而原本的临清人口密集,商业繁荣,《总监各路太监高起潜题本》中说:“总计临城周匝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
可以说因满清入寇,被杀死和掳走的人口,有**十万人。就算其中有夸张成分,但是几十万是肯定跑不了的。
满清几乎将临清这座商业大都市彻底摧毁,满清走后仅仅一年,李自成就开始东征,临清根本就没有恢复元气。
杨潮进城的时候,其实也看到了,城池非常残破,既没有来得及,也没有余力修复。
去年《山东东昌府推官刘有澜塘报》中说“卑职看得临清原系漕运咽喉,逆虏……盘踞十六日。杀掳百姓几尽,使我无人可守;推塌城垛一空,使我无险可恃……”
满洲对大明城池的做法一贯都是。只要攻破后,必然会有一番破坏。这是他们在辽东就养成的习惯,锦州、辽阳等城都是如此,因为他们一开始根本就没想着占领明朝城池,他们只是为了劫掠,抢走了东西,推到城池后,下次来攻城抢劫就更容易了。
所以临清衙门倾尽全力,也只给杨潮搜刮到了一百来个工匠。都是躲过虏兵的幸运儿,
而且极其缺少杨潮需要的铁匠,木匠倒是有四十多个,泥瓦匠有四十多个,剩下十来个则比较稀少,比如有三个篾匠,一个箍桶匠,两个烧砖的,最特殊的是还有两个铸钱的。
询问了一下临清官吏才知道,这烧砖的跟铸钱的并不简单。临清的砖十分有名。
临清砖“击之有铜声,断之无孔”,是上好的砖。大明朝定为贡砖,修建皇宫、皇陵,城墙都用临清的砖,大明朝在临清设置工部营缮分司,建了两百座砖窑。
杨潮猜测,临清的砖之所以后,未必是因为临清的砖匠技艺高人一筹,恐怕跟当地的土质有关,就跟景德镇的瓷器好一样。但是这种资源禀赋却让当地的特殊技艺发展起来,经过几百年的积累。临清的砖匠技艺肯定就跟景德镇的烧瓷工匠一样独具一格了。
铸钱的工匠则是因为崇祯皇帝在临清开设了铸钱局有关,临清沟通南北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又是商贸重镇,因此缺钱的崇祯想尽办法弄钱,中国古代的朝廷经济观念往往很差,不懂得利用经济手段,缺钱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还有什么比铸钱见效更快呢,所以崇祯在临清开设铸钱局,才有了这些铸钱工匠。
只是烧砖和铸钱杨潮一时也用不上,他没打算在临清呆多久,临清过去的地位确实重要,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经过满清劫掠,这座城市几乎被摧毁了,城内的人丁现在只有两三万,加上马上李自成肯定也会派人来攻打山东,靠这座城市是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的。
南边的济宁和更南边的徐州都比临清更有优势,杨潮更倾向于徐州,因为他留在临清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观望一下,他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赶回南方稳定局势,当然如果淮安能够掌握的话,比济宁要更好一些,总之现在的临清实在是没有分量。
所以杨潮也不打算重开砖窑,也没有时间修复临清的城池。
接着杨潮又在难民中竟然招募到了三百多个工匠,这里面就有三十多个急需的铁匠了。
立刻组织人手打造兵器,鸟铳是暂时造不出来了,但是打造一批长枪还是没有问题的。
跟南方的快马往来不断,金堡南下过去了十天,杨潮对这个人的能力倒是很满意。
说金堡能力强,倒不如说他战斗力强。
杨潮发现此人胆子甚大,在淮安对知府路振飞极不客气,怒斥路振飞无君臣礼,明知太子就在临清,竟然不亲自去迎驾,扯着皇太子的虎皮,他占足了道义的优势,就差对淮安府的官员破口大骂了。
在淮安之前,济宁、徐州等府的官员们早都领教过了,两地都在金堡的逼迫下派出了代表来临清迎接太子,杨潮就是在等淮安的结果,如果淮安短时间内依然观望,杨潮就会带着太子坐镇徐州去了。
淮安府官员也很困扰,法理上来说,既然皇太子活着,那当然应该皇太子监国,甚至登基的,但是此前大家都以为皇太子死了,刚刚福王才监国,诏书刚刚颁布,很多地方还没有传到,现在改奉太子,肯定会造成混乱,给人以可乘之机。
而且淮安的文官们,还是想跟南京的文官保持一致,希望南京先讨论出结果后,他们在做决定,此时被金堡这么一逼,顿时是两头不是人。
同时在王潇和杜守昌的帮助下,金堡在淮安的活动声势很大,跟各路势力宣扬皇太子,亲自保证皇太子确凿无疑是真太子,并且拿出一份份誊抄的崇祯密旨给大家看。
路振飞为首的官场虽然没有表态,可是其他人物都纷纷的站队了,有相当多商人开始投效。当然他们并没有公开,只是暗中支持一些物资而已,显然这些人依然不敢卷入权力争斗中。他们只想多一条路而已,换句话说。此时暗中支持太子,是给日后留一条路,恐怕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向福王示好呢。
杨潮很理解这些商人的举动,他不要求这些人立刻跟福王决裂,只要这些人中立就好,他现在是尽可能的减少敌对势力,只要福王老实的将权力交给太子,杨潮相信名正言顺的崇祯皇子压在南京。足可以让东林党跟其他党派不至于内斗过甚。
除了跟淮安联系,南京也在跟杨潮互通消息。
赵康继续坐镇南京,将两万去过浙江的民夫组织起来,开始让老金进行训练。
虽说没有什么战斗力,但这数量还是很唬人的,再加上杨潮的名头,只要南京那些文官一想新江口还有杨潮两万军队,大概也会掂量一下最后斗争的胜负,早作决定的吧。
赵康也确实是一个红人,各路人马明里暗里跟他联系。
“太子之事可是当真?”
史可法再三向赵康确认。
赵康表态:“我家大人说的。那肯定是真的。”
赵康虽然说的态度确凿,但是在没有明确认定后,史可法依然拿不定主意。断绝力不够的缺点这次害苦了他,可他依然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如果皇太子真的南下,那自然是应该迎奉太子的!”
史可法这点上十分坚决,他就是担心杨潮找人冒充太子,他心里始终对杨潮上次想尽办法北上一事有些警觉,说到底杨潮是一个武将,他不敢保证这时候杨潮不生出二心。
“赵千总,能不能请杨大人将密旨送回南京。让内阁确认呢?”
史可法问道,他觉得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内阁确认无误,自然就该去迎奉太子。
但是他把事情想简单了。
赵康笑道:“密旨事关重大。关系太子身份,若路上有失,怕谁都担不起责任。”
其实就是给了内阁,赵康也不觉得妥当,现在的内阁说起来是福王拉起来的,谁知道他们的立场呢,密旨给了他们,万一他们毁掉会怎样?
史可法叹了口气,见不到密旨,他就不能确信,不能确信他就无法决断。
除了史可法,东林党也暗中联系赵康,希望通过赵康让杨潮尽快回京,钱谦益甚至私下表示东林党全力支持太子登基。
另外还有镇守太监韩赞周,锦衣卫指挥使冯可宗等权力人物支持太子。
只是此时四镇总兵,兵部尚书马士英态度暧昧,正是他们的鼎力支持福王才上位,要是换一个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恐怕不被打压,也不会被重用了。
总之文官中,跟福王有新仇旧恨的东林党是支持太子,或者说支持杨潮的,但是偏稳重的其他文官还在观望,大多是希望看到密旨后定夺。
真正的阻碍是手握重兵的马士英和四镇总兵。
当然这些反对势力也有派人跟赵康联系,只是没有表态,算是给他们留一条后路。
马士英通过自己的妹夫,也就是跟杨潮关系密切的杨文骢暗中联系过赵康一次,没有表态只是探听太子真实与否。
四镇总兵中一开始支持东林党,最后转而支持福王的山东总兵刘泽清也派出代表,表示他一直对杨潮这样的猛将十分敬仰。
其他三镇完全没有跟赵康联系,怎么看他们都已经绑定在了福王一系上。
除了东林党外,还有人让赵康想办法通知杨潮赶快回来,而这个势力最不好得罪,因为这股势力是杨潮的父母,母亲嚷嚷着让杨潮赶紧回南京,别在北方待着了,而且还说,让杨潮回来立刻成亲。(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三节太子的仁义
董小宛彻底搬出了金钗楼,金钗楼隔壁的河房几年前就被他买下了,跟母亲住在哪里。
但是这次搬出金钗楼,她却是直接搬进了杨家。
杨家老夫人赵兰已经表态,给杨潮取一房妾室,就是董小宛。
董小宛的夫人路线终于收到了效果。
此前董小宛就深的杨夫人喜爱,但是碍于她青楼女子的身份,虽然有心让杨潮纳妾,却总是下不定决心,如果杨潮愿意,她不会反对,如果杨潮没有意思,她却不会强迫。
但是这次改了主意,她决定无论如何,杨潮一回来,就给杨潮纳妾。
于是四月末一个子夜,派轿子将董小宛接到了杨家,算是正式将她当成了杨家人。
董小宛的成功让李香君伤透了心。
她是南京名妓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也最简单,她看上杨潮完全是因为感觉。
而往往这种单纯的感情最让人伤心。
董小宛住进杨潮的夜里,李香君却喝的酩酊大醉。
她的好友顾湄陪着一起喝酒。
大骂董小宛心机深重。
顾湄一个劲的抱怨,将董小宛的所作所为贬的一钱不值。
杨潮北上勤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身死的消息传到南京,立时一片哀鸿,有的文官给崇祯守孝,有的文人哀叹国家败亡,甚至有老百姓也感觉亡国了。
可是人在遇到打击的时候,往往比他们想象中要坚强的多,第二天醒来,大家还是该过日子过日子,老百姓们还是该干活干活,敢吃饭吃饭,文官们开始谋划迎立新君,割据江南守住半片江山的事情。
但是杨家却始终紧张无比,因为北京城坡,大明亡国的消息传来。'800'杨潮却一直没有消息。
赵兰再次带着家人到处祈福,处处许愿,上次许愿后,杨家老爷杨勇还觉得老婆花钱太多了。可是这次他却一点都不可惜钱,非常支持老婆去各个庙里许愿。
董小宛这时候就天天跟着杨夫人和杨小姐,从这个庙到那个庙,从道士庙到和尚庙。
杨家许愿无非是对神仙说,如果杨潮没事了。愿意捐钱修一下山门,或者修一条路,或者给神像镀一层金箔。
可是董小宛也许愿,他说如果杨潮平安归来,她愿意减寿十年!
董小宛的许愿让杨夫人大受感动,也终于下定决心将董小宛接到了家里,同时告诉她的亲家董母说,以后再也别让女儿去金钗楼唱曲了,给了董母一大笔彩礼,也不要嫁妆。
董小宛算是彻底淡出了文艺界。
但是她的手段。让文艺界的其他名妓十分不齿,此时整个南京名妓圈子,都站在了李香君一边。
李香君看中杨潮的事情,早就传开了,就连已经跟青楼很少来往的杨潮都听说过了,更何况其他人。
只是大家都看着杨潮很忙,一年中竟然有大半都在外面,回南京后也大都待在军营中,因此才没有跟李香君发展起来,可没想到董小宛捷足先登。而且走的是夫人路线,这让这些向来对感情直率和直接的乐户子弟们十分不满,认为董小宛坏了规矩。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人家正常人家的。青楼风流女子就该敢爱敢恨,虽然最后只是做妾,但却要讲一个你情我愿,你这巴结杨家夫人算怎么回事。
顾湄骂够了董小宛,随即劝说李香君考虑一下侯方域。
李香君却摇头拒绝,表示他想等杨潮回来。最后跟杨潮见一面。
杨潮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临清,并不知道有人在为他伤心,杨潮此时心情正好。
“恭喜殿下,淮安派人来迎驾了!”
杨潮进入皇太子房中,特地向他报喜,同时催促皇太子准备一番,准备移驾淮安。
金堡软硬兼施,终于说服了淮安府。
路振飞派出了一个通判前往临清迎驾。
其实路振飞也没有办法,他是想等南京的决定的,可是架不住他手下的官员们经不住诱huo,今天一个主薄,明天一个典史,后天一个知县的,全都向金堡投诚表示支持太子了,他在不站队就要被架空了。
淮安下辖海州、邳州二州和山阳县、清河县、安东县、桃源县、盐城县、沭阳县、赣榆县、宿迁县和睢宁县九县,其中海州知州第一个投效,接着就引起了连锁反应,几天之内一州九县纷纷表示要迎立太子,既给路振飞进言,又直接绕过路振飞向金堡示好。
路振飞此时要是还压着,就要引起众怒,他发觉淮安守备已经在准备动手,推翻他了。
所以路振飞在大势之下,也果断的改换门庭,将南京朝廷扔在了一边表示拥立太子了。
淮安迎驾的官一到,杨潮立刻命令大军出发。
不止是大军,还有临清聚集的三十万难民。
杨潮收到消息自然比淮安的官员早到了几天,因此提前张贴告示告诉难民,表示太子即将南下,愿意跟随的,路上会给粮米。
这些难民大多数都是京畿一带的,少部分是山东的,但是这段时间越来越乱的情况,让他们回家的希望很渺茫,绝望之下,相当一部分当即就表示愿意跟着太子走。
有人出头之后,其他人也不在观望,最后绝大多数都愿意走。
杨潮派人将这些人编队,希望路上不引起麻烦。
还好这些人都是有首领的,人是群体动物,聚集在一起后,自然而然的会出现一些头领,或者是某个强壮的人,或者是某个德高望重的人,然后其他人就主动依附,当然更多的则是各个家族为核心的逃难队伍,就以大家族的族长为核心,最后聚集起一乡、一县的小团体。
杨潮默认了这些头领的权力,告诉他们,让他们带着百姓跟着,不要乱,给他们的好处是额外送一些粮食。
五月初,杨潮以许多男千总部为前驱,上千民夫拉纤,打出徐州和济宁送来的皇太子依仗,大张旗鼓的南下,后面跟随着几十万百姓,发现大多数愿意跟太子走后,最后那些犹豫的难民也跟着走了,最后压阵的则是吕末新组建的一万新兵加上胡全的炮队。
精兵保护太子在前,而老百姓跟在中间,最后有吕末压阵,三个队伍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不允许老百姓靠近太子,保持了一百丈,而老百姓跟吕末的军队也保持了这个距离。
但是长长的行军队伍硬是拉出了十里开外,毕竟是三十多万人的队伍。
结果到了济宁,又有几万难民跟随,这些都是山东的难民,是因为刘泽清和高杰的军队国境以及李自成军队的征伐而逃难的。
一路上都有难民汇集,幸好有运河沿线不断送来的漕粮,才勉强能够支持几十万人每天最低等的热量供应,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但是死人还是时有发生,都是病死的。
这些病死的人,杨潮立刻组织民夫填埋,以免发生瘟疫。
虽然有死人,但是人数依然飞速扩张,到了徐州的时候,已经有五十万人跟随。
虽然难民造成的供给压力很大,但是杨潮依然全力接受这些难民,不是杨潮有什么特别的用心,而是杨潮出于人道情怀,他顾虑如果自己不能在几个月时间内稳定住江南形式,并且立刻北上的话,山东甚至长江以北地区,势必会被入关的满清侵略,到时候这些人恐怕没有几个能活下来。
杨潮能带走一个,就多救活一个人,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了。
但是如此规模的庞大队伍,却把沿途州县吓坏了。
每个州县都是严阵以待,兵丁蹬城,披甲执锐。
杨潮则是让人去传达皇太子旨意,告诉这些州县,难民不入城,希望州县能提供一些物资,粮食、柴火以及干净的水。
虽然淮安徐州等地已经投效,但是靠淮安等地的财力物力,支持五十多万人的吃喝就已经是极限了,上千艘漕船冒着被溃兵、土匪劫掠的风险在运河上穿梭,也勉强能够维持五十多万人一天的粮食供应而已。
以淮安等州府的能力,陡然增加的这么多供应,本来就很困难,又以王家、杜家的财力,购买这些粮食其实也很心痛,他们也不可能破家,所以杨潮带这些人确实很困难,因此无论是增加漕船数量,还是增加货物数量都不可能了。
不过困难得到了一个额外补偿,沿途州县看到几十万百姓秩序井然的跟随皇太子南下,而皇太子也想尽办法给他们提供庇护,百姓们对皇太子感恩戴德,沿途州县顿时就开始歌颂皇太子的仁义。
只是皇太子一次都没有露面,就躲在船里,并没有半分慰问关怀难民的意思,倒是杨潮累的跟狗一样,大多数功绩却都算在了太子身上,让杨潮有些哭笑不得。
越接近淮安,运输的风险越小,需要的时间也越少,后勤状况就越好,难民们的粮食供应也增加了一些,从过去的每人每天平均半斤米粮,到了十两,增加了二两。
因此杨潮的情况是越来越好的。
但是杨潮越接近淮安,就越是让南京福王集团感到危机。(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四节江北四镇
“大人高杰的人求见!”
五月中旬,杨潮的前锋刚到宿迁,在城外开始扎营休整。热门。…
四镇之一的高杰派人来求见。
“请进来!”
杨潮很客气。
因为他不想跟四镇发生冲突。
老实说这一路上,他最担心的就是这四镇,自己带了那么多百姓,如果四镇偷袭他的话,恐怕会造成巨大的混乱。
但是四镇一直都很谨慎,尤其是高杰部,高杰部战斗力较强,而且纪律性最差。
最关键的是,高杰就驻防在徐州、泗州一带。
福王监国后,立刻就开始给帮他争位的四镇封官和划分防区,或者说势力范围。
封高杰为兴平伯,镇守徐州、泗州地区;刘良佐封广昌伯,镇守凤阳、寿州地区;刘泽清封东平伯,镇守淮安、扬州地区;靖南伯黄得功加封侯爵,镇守滁州、和州一带。
杨潮一路南下,正是从高杰的防区经过,因此最担心这个高杰偷袭他,而且这次自己北上,援兵许多男和王璞都受到过高杰部的骚扰,杨潮不得不防,所以一路上才步步为营,速度极慢,半个月时间都没有走到淮安。
很快高杰派来的人就到了。
“末将李本深参见杨都督!”
来人见面就单漆跪地。
杨潮客气的亲自扶他起来。
此人身材魁梧,身高比杨潮略高,杨潮就已经是大汉了,在军中也算是高人,可是竟比不上此人。
杨潮不知道的是,李本深是高杰的外甥,本身就是西北人,身材高大也不足奇。
“李将军辛苦了,待本官安排酒席!”
杨潮接着道。
李本深却抱拳躬身:“不劳杨大人了,舅父派末将前来。想拜见太子殿下!”
李本深倒是一个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