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古代做皇帝1-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承启心不在焉地听着小黄门的复旨,眼睛却盯着禁军大营所在的方向,也不知道在思索着什么……
此刻,卢尘洹才算是从傻笑中回过神来,总算是记起了现在要做什么。连忙点起两万步卒,备齐行军所需粮草。以及所带的兵器,就准备前往太原府,去剿灭所谓的贩卖私盐的武装了。太原王家,这可是垄断官盐、暗中贩卖私盐的最大集团。据监察司的暗报,王家圈养的私兵,已经超过了千余之数。不仅有刀枪等兵器,就是连朝廷严令禁止民间所用的弓弩,都好像有不少。
王家如此嚣张,陆承启岂能不剿灭之?若是王家家主能壮士断腕,负荆请罪。或许陆承启还能网开一面。不然的话,单凭王家向辽国贩卖青盐、井盐,控制盐价,勾结蟊贼。煽动士子闹事的罪名,足以将王家抄家灭族十余次了。
大军出征,向来是一件繁琐的事情。前面便已经说过了,不论战兵还是辅兵,所带的东西都非常之多。好在现在乃是炎热的夏季,并不需要厚重的御寒衣裳。不然的话更加麻烦,非战斗减员也会多很多。
卢尘洹好似也受到了皇家军校教习的影响,行事风格大异平常。只给了出征的两万禁军一个时辰收拾东西,然后便开拔。其实他是立功心切,否则的话,他非走一步看两步不可。
两万禁军,尚有接近三万的辅兵,人数算起来差不多五万了。五万人,已经是很庞大的军队了,对于本领一般的将领,尚不能全部统领得来。
好在禁军的中低层军官都很给力,约束手下士卒,有条理地开始准备开拔事宜。不到一个时辰,几近五万的禁军,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征了。
这时候,火枪队已经扩建到五千余人,陆承启特意下旨,要火枪队全都派上战场,以检验一下这些火枪队的作战能力。
五千余火枪队,所用的装备与别的士卒皆不一样。那巧夺天工似的洪祥式步枪,配上了专门制作,能卡在枪管之上的刺刀,显得格外的威风。
现在,禁军的士卒都知道了火枪队的厉害,无不争破头想加入火枪队。上一次火枪队立下大功,擒了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的堂弟,耶律涅鲁古,所得的赏赐,几乎是别的禁军一倍多,这怎么不叫别人眼红?
偏生火枪队的要求又极其严格,十万禁军,十万辅兵都在暗暗较劲,想要进入火枪队之中。这不,火枪队里面有不少通过努力训练进入的辅兵,这让很多辅兵都看到了希望。战兵们也不甘示弱,一时间禁军好似换了一支军队一样,训练起来都不要命似的,都是因为火枪队的待遇诱惑,让他们前赴后继着……
新造出来的洪祥式步枪,可不是第一次出击幽州那时候的洪祥式步枪了。经过军器监的严格淬火制造的枪管,已经比百炼钢更为耐用,韧性、硬度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产能有限,要经过淬火工艺,制造枪管的难度就更大了。
陆承启何尝不想把火炮也运用到战场之上?奈何被国人吹得神乎其神的铁范铸炮法,所铸出来的的火炮,不堪大用。唐勋、沈括和苏颂这三位大科学家经过好几十次实验之后,发现还是泥范,或者是淬火工艺制造出来的火炮能够达到理想。只是这么一来,铸一门炮的时间,可就大大延长了。所以,根本赶不上这一次的剿匪。要是赶得上的话,以实战训练一下炮兵,那也是很好的……
陆承启不由地暗叹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算做了皇帝,那也是一样的……”
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卢尘洹意气风发,一挥手中的马槊,喝道:“出发!”
几近五万的禁军,立时便迤逦而行……(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七章:交付俘虏
卢尘洹出发还未到两日,估摸堪堪行至潼关一带。监察司的暗报便从边关传来,说是契丹的牛羊已经从上京出发。一路赶将到大顺来。
陆承启接到暗报之后,心中暗笑了两声:“任你奸似鬼,也终究服了软!”说罢,把暗报放在一旁,并不理会了。这些来使,在通过边境的时候,大顺都会颁发一个“馆券”,相当于后世的护照、通行证什么的。这个馆券是很有用的东西,有了它,其他国家的使团在大顺能活得很滋润,相当于一张长期饭票,你在大顺呆多久,饭票在你呆的期间都有用。你要回国的时候,大顺朝廷还会送你很多回礼。当然了,这是在陆承启没有亲政前事情,现在可没有这么好的事了,最多赐你一些土特产,真正的“土”特产。
其时,大顺接待的外国使者与蕃夷之客很多,东方有四:第一个高丽,出于夫余氏。殷朝时期衰弱,幸存的殷商王子便去了朝鲜,自此以后便是殷商后裔,在汉时是为乐浪郡。第二个日本,时人称倭奴国,又叫倭国。自己以为他们的国家是日出之地,所以改称日本。第三个是渤海靺鞨,是原来高丽的另一个分支。第四个乃是女真,渤海的另一分支。
西方有八:第一个董毡,所在地青唐城,与回鹘、于阗相接。第二个是于阗,西带葱岭,与婆罗门(后世印度)接壤。第三个是回鹘,本来是匈奴别裔,前朝称回纥,居甘、沙、西州。第四个是龟兹,住在居延城,回鹘的另一个别种,其国主自称师子王。第五个是天竺,旧名身毒,又叫摩伽陀,或者是叫婆罗门。第六个是瓜沙门。汉代敦煌故地。第七个是伊州,汉代伊吾郡的所在地,后世的新疆。第八个是西州,本来是高昌国。汉代车师前王之地。有高昌一城,因为其地势高、人口昌盛所以得名。
南方十有四:第一个是交趾,本南越之地,又名安南。第二个是渤泥,在京都之西南大海中。第三个是拂菻。又名大秦,在西海之北。第四个是住辇,在广州之南,水行约四十万里,才到广州。第五个是真腊,在海中,本来是扶南的属国。第六个是大食,本来是波斯的别种,在波斯国之西。那里的人眼眶深,全身都是黑色。大概是因为太阳太毒辣。第七个是占城,在真腊北。第八个是三佛齐,大概是南蛮的分支,与占城为邻。第九个是阇婆,在大食之北。第十个是丹流眉,在真腊西。第十一个是陀罗离,是南蛮之地来的。第十二个是层檀,东至海,西至胡卢没国,南至霞勿檀国。北至利吉蛮国。第十三个是勿巡,舟船顺风泛海二十昼夜才到达层檀。第十四个是俞卢和,土地在海的南边。
又有西南五蕃,罗、龙、方、张、石。凡五姓,本来是汉代牂柯郡原来的土地。又有荆湖路溪洞及邛部黎、雅等少数民族。
北方有契丹,本来是匈奴人的奴隶。分别隶属枢密院,朝廷所用来待远人的礼遇优厚,都著例记录,交付有关衙门。而各蕃国进贡。除了敌对的辽国,这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
陆承启非常重视外交,认为先前大顺朝那种外交政策实在是太傻了。又提供吃又提供玩,甚至回国都有厚礼赠送。而这些蕃国,却在大顺危急之时,绝不出手相助。等于用钱财养了一群吃白食的人,根本一点用处都没有。
陆承启早就颁下了圣旨,一改原来蕃国来朝的规则。馆券还是很有用,还会继续免费提供食宿。但想要丰厚的回礼就没有了,陆承启明文规定,所赐回礼不能超过十贯钱,要是多了,礼部官员自己掏荷包垫付。
礼部官员哪里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国库只出十贯钱,他们绝不会自己垫付。先前高丽已经吃了苦头,这个事情也渐渐传开了,所以先前诸国来朝的盛况,渐渐没落了下去。
陆承启的目的,就是要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礼部官员,大顺文武百官看清楚,这些无利不起早的蕃国,对待大顺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
看到这么让人心寒的事实,大顺文武百官都默认了陆承启这么做。这也让有点认知的大顺子民看清楚了,先前那些卑躬屈膝的藩国,都是一些白眼狼,没有了利益,绝对不会再来朝贡的了。
当然,除了一些仍然要与大顺贸易的国家除外。如大食、日本等海国的船队,每月都会进入大顺的海港。
陆承启很满意自己制定的外交政策,他心中憋了一口气,这些白眼狼,等大顺强大了,你们再想来朝,可就难了!到时候,随便找一个借口,碾压过去,便又能开疆拓土!
这时候契丹来使,肯定是履行条约来的。陆承启颁下圣旨,让刑部和礼部的官员,好好招待他们,清点了牛羊之后,才能放人。
陆承启处理完这件事情之后,注意力便不在这一边了。现在是国内的矛盾高于国外的矛盾,当务之急是要处理好国内的矛盾。有了三年的缓冲期,大顺的实力,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处理完这些匪患,下一步就是完善法律了。看来是要着手准备了,不知道苏轼在刑部做得如何?说了也快半年时间了,他的官职好像也可以升一升了,不要太过,升半品就好。苏轼是个人才,可仍需要磨练一番啊……
陆承启正在展望未来的时候,内侍又来禀报,说高丽使者崔介安求见。陆承启心道:“好啊,这一回可要好好教训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棒子,大顺能是你们挑拨得了的?”
当即说道:“宣他觐见!”
内侍出去之后,陆承启心中的念头飞速旋转,想着如何攫取最大的利益。他浑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政客了,满脸的故作姿态,心中的算计,只在乎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可他也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政客,因为他做得并不是很完美,很多表演都非常拙劣。有很多事情,也做不到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应该就是陆承启的软肋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八章:撕破脸面
高丽使者崔介安,在内侍的引领下,熟门熟路地走进了垂拱殿之中。陆承启并不想换个地方,去崇政殿跟他谈话。因为这些高丽棒子,并不需要多说什么。
崔介安老老实实地按照程序,代表高丽国王问候了一下陆承启的起居,然后陆承启也淡淡地问了两句,才算是进入正题。
崔介安知道陆承启的风格,开门见山地说道:“陛下,我高丽国王已经派人回信,先前陛下所提的条件,我们国王不能答应……”
陆承启已经没有耐心听完,高丽棒子对于领土的觊觎,后世读过历史的人,有谁不知?既然他们不答应放开边境,那陆承启也没什么跟崔介安说的了,直接说道:“那崔大人可以回国了,朕可以让你们进行贡赐贸易,完了就走罢,徒留在我大顺境内,也不是个事……”
崔介安连忙说道:“陛下,且容下邦小臣说几句。我高丽国土地贫瘠,出产不丰,若无贸易,恐怕生存艰难。加之地域偏北,冬季冰寒,民众受苦受冻者甚众。如无贸易,我高丽恐怕将有百万百姓受苦难。陛下乃是菩萨心肠,应该怜悯下邦处境,及早开放贸易……”
陆承启表面并没有什么神色,静静地听着崔介安在飚着演技,内心里面却是一百个不相信。《左传》一书中,早就有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高丽人虽然有很多是殷商余裔,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高丽都做为一个独立政权存在,哪里还记得甚么中原之国!
崔介安一力要求开放边贸,恐怕也是和高丽国中的官员利益有关。高丽所依仗的特产,不过人参而已。而能做人参生意的,非高官莫属,寻常人哪里插得进手去?大顺不开边贸,他们也还是能找到销路的。通过转手贸易,先卖给辽国的契丹人就是。
问题就出在这里。契丹人做生意向来霸道,高丽的高官达贵若是和他们做生意,岂不是要被压得很死?这么一来,利润就少了。习惯了日进斗金的人,突然要他减少收入,换做是谁都受不了,心中好像有鱼刺哽在那里似的。
与其说崔介安是高丽国王的代表,还不说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为的就是更多的利益。这些高丽的高官达贵,控制了人参的买卖,要是和讲诚信的大顺商人贸易,自然是两赢的局面。可要是做转手贸易,那亏得就不是一星半点了,这些高丽的高官达贵肯定是不干的。
陆承启静静听着崔介安扯完,心中那是一百个不相信。对于这些大使,信他半成都出事。陆承启装作沉吟了一会,才慢慢地说道:“朕听的可是另外一个版本,不知道崔大人怎么解释?朕听说。契丹人从来没有在高丽境内打过草谷,仅仅是骚扰一番罢了。倒是那些个生女真,经常对你们烧杀抢掠。朕也还听说,哪怕是你们不做贸易,所聚敛的钱财,也能让你们挥金如土。粮食什么的,你们都不屑于耕种,认为这些东西赚不了几个钱……”
崔介安惊恐地望着陆承启,大声喊冤道:“陛下冤枉啊,我王哪里做过这样的事情……”
陆承启冷笑一声。说道:“没做过?朕倒是很好奇,你们高丽的地盘也不算小了,即便北边不产粮,难道南边也不产粮食吗?这么大的地盘。还养不活几百万人,说出去谁信?再说了,是你们不经过朕的同意,擅自更换宗主国,你们考虑过朕的感受吗?既然你们都能做初一,为何朕就不能做十五了?”
崔介安非常不理解。不是说大顺的消息闭塞,连高丽的实际情况都不清楚,很好糊弄的吗?怎么这小皇帝好像对高丽了如指掌一样,连这等隐蔽之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崔大人,朕不怕老实和你说,一个人做错了事,是要接受惩罚的。而一个国家做错了决定,更是要接受惩罚。收起你的那一套吧,朕是不会同情你们的。以后也别来了,不然的话,朕会怕自己忍不住动刀兵的念头。回去告诉王徽,如果知道错了,那就给朕老老实实地道个歉,与契丹划清关系。不然的话,哼,后果连朕都不知道……”
陆承启一通威胁恐吓,算是把崔介安的小心肝都吓掉了。历朝历代之中,哪一个君王如此不顾脸皮,对着别国使者冷嘲热讽,还威胁别的国家。
这也是崔介安活得不够久,若是他活到了正史上面,见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对倭国使者的处理方式之后,便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了。其实朱元璋和陆承启是同一种人,性格上肯定是大相径庭的,可对外的强硬,那是一致的。
崔介安至此,也明白了陆承启的心思,当即也沉下脸来。他也是人,高丽国再小,也有自己的尊严,被陆承启这么抢白,他作为一个使者,必须要维护自己的尊严:“陛下,你可知道,这句话的后果?我高丽虽小,可也有几十万控弦之士,要是高丽和辽国联手,恐怕大顺会吃不消吧?”
陆承启闻言,哈哈大笑起来,心道:“小样,软的不成来硬的了,难道我怕你?也不知道我是吓大的,比硬?谁怕谁啊!契丹人和大顺有三年之约,就算现在开战,他们也占不了什么便宜。契丹人都不成,这些高丽棒子还能成得了什么事?大顺不进攻你们都算好了,还想来进攻大顺?估计是脑子撞坏掉了……是了,高丽棒子一向爱面子,看来我是戳到他们的痛脚了……”
这些心思,在陆承启心中飞速地过了一遍,然后冷笑道:“好啊,朕倒要看看,你们高丽有甚么本事!三年之内,你不来攻打我大顺,你是孙子!”
撂下这句狠话之后,陆承启也撕破了脸皮,喝道:“来人,将这个狂徒,丢出皇宫。顺便把高丽人都赶出大顺国境,特别是这个崔介安,要是再敢踏入大顺国境一步,死!”
崔介安两眼瞪得如同牛眼一样,还未来得及说话,御前侍卫就冲进了垂拱殿之中,把他的嘴一把捂住了,架出了皇宫……
陆承启并不予以理睬,反而转身研究起地图来。后世有句话说得好啊,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明知道高丽不可能对大顺造成什么影响,但必要的防范,还是不可少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九章:木棉
陆承启仔细研究了一下地图,发现高丽和大顺接壤之处,除了鸭绿江之外,并没有什么地方好进攻的。换而言之,只要守住鸭绿江一带,高丽便没有多少办法。
只是大顺的版图,只覆盖着的下游,并没有占据着鸭绿江的全部。鸭绿江的下游,是大顺和高丽的分界线;中游是高丽和辽国的分界线;而上游和长白山合着的一带,则是高丽和女真人的分界线。
其实高丽真的很不容易,被夹杂在俩个超级大国之间,有苦难言,还有一个恶邻女真。其实女真人对高丽国的危害,远比辽国要大得多。高丽改奉宗主国,其实也是为了让女真人收敛一下,别再来为祸高丽了。毕竟辽国的强大,女真人也是知道的。哪怕女真和契丹之间,发生过很多次战争。
先前为了抵御契丹人和女真人的烧杀掳掠,高丽的前身高句丽也学着中原,耗时十六年修筑了长城。因为地势原因,高句丽的长城,仅仅千里而已。等到王氏篡权高氏高句丽,这千里长城好像也没有派上用场。不过,随着高丽的地位逐渐尴尬,这千里长城总算派上了用处。前有女真,中有辽国,后有大顺,高丽不得不在边境屯兵进行防御。
按照农耕民族的属性,防御肯定是要倚城而守,战线这么长,自然要修筑城墙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修万里长城的缘故,战线太长了……
现在大顺又和高丽闹翻,高丽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辽国和大顺签下三年互不侵犯条约,要是大顺乘此机会进攻高丽怎么办?这可不是正史,隋朝和唐朝都进攻高丽失败了,让高丽棒子没有了畏惧。相反,高丽和中原大国历来关系很好,中原大国在高丽看来,是一个可怕的对手,要是中原大国进攻高丽。那可真的是玩砸了。
其实,此时大顺是不可能进攻高丽的。因为此时,全球气候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别以为小冰河时期在明朝才有,哪怕是正史上。大顺对应的宋朝,也是有小冰河时期的。古代虽然没有气象仪器观测气候的变化,但却有丰富的“物候”记录。“物候”是指人观察到一年之中何时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植物开花结。候鸟春来秋往等等。中国以农立国,为了农事的需要,从西周开始就有了“物候”的观测。
据记载,前朝的京都长安,皇宫之中尚有梅树,种有柑桔,且长安从无下雪的记录。直到六十余年前,长安已经不能种植梅树了,每年还要大雪飘飞。重生以来,陆承启也感觉到和后世的城市热岛效应不同。这长安城真的是冷的可以。冬天不烧火盆,屋里根本没法呆。
荔枝的生长也是很好的佐证,六十余年前,成都也曾长过荔枝,但现在只有大才子苏轼的故乡眉州能长荔枝了。这一切,都说明了此刻的气温确实进入了一个很冷的时期,哪怕是明末的小冰河,也不过如此了吧?历史能更改,但气温是骗不了人的,小冰河时期如期而至。
这么冷的天气。别说进攻高丽了,哪怕是守住自己的国土都好了。陆承启甚至怀疑,宋朝的灭亡,和天气有很大的关系。金灭北宋的时候。恰巧正值隆冬十二月。注意,这是农历的十二月,那时候又是小冰河时期,中原汉民没有什么御寒棉袄,贫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绫罗绸缎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平民百姓,冬天要穿**、身穿直裰,出行还需要带风帽等等。要是富贵人家,除了穿绫罗绸缎之外,还会穿鹤氅,这是一种很名贵的裘衣,还有各种皮毛的披风和帽子,跟平民百姓是一个天一个地。
偏生士卒们多是苦哈哈的贫民,冬天敌人来袭,连平日里的两成力气都没有,怎么御敌?自然是惨败了……游牧民族不同,他们所穿衣裳,多是动物皮毛,又暖又厚实,冬天里行动一点都不逊色于夏季。此消彼长之下,金灭北宋也就不稀奇了。
当然了,这里面其他因素也不少,北宋的政策、文官、军队等关键因素,也是很致命的。要是不想重蹈覆辙,就要一点点去改变。
要更变穿衣习惯,发展棉花自然是最好的。哪怕一时间找不到棉花,也能找到替代品,木棉。陆承启记得,闽广一带,木棉花不少,要是大力种植,便能解决防寒保暖问题。
解决了保暖问题之后,待得驰道修好,大顺不敢说有进攻的实力,也能自保无虞。
陆承启思前想后,觉得这个事不宜迟,连忙唤来新上任的工部尚书李诫,因为他实在想不出谁能做这个事情。李诫被宣觐见的时候,不敢迟疑,连忙随着内侍向皇宫走去。
要说李诫心中不忐忑,也是不可能的。刚刚上任才几天啊,就被宣召觐见了,“难道是我出了什么差错了?”李诫不得不这么想着。
进入了垂拱殿之后,正在研究地图的陆承启,抬眼望了一下他,开口问道:“李卿,可会看地图啊?”
李诫是什么人?博学多才之士,别说地图了,就是详详细细的工程图纸,他都能画得出来。当即说道:“回陛下,臣略懂一些。”这垂拱殿是李诫没来过的,因为先前他还没有这个资格,自然进不了垂拱殿私下觐见陆承启。
“那李卿看这副地图怎么样?”此刻陆承启的心中,也有一丝显摆的意思。毕竟他桌椅后面的世界地图,可是集齐了监察司最大的力量,实地勘察之后描绘出来的,比之任何一副地图都要准确得多。以陆承启的见识,这幅地图哪怕不能全对,也能对得上六七分了。在这个没有卫星的时代,做到这个地步,也是很厉害的一件事情。哪里像其他那些呈给皇帝的地图,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山川河流,比例却堪忧。也许是为了让皇帝好看明白一些,才把山川河流画得这么立体吧。可比例不对,画得再精致,也是枉然。
李诫是大家,自然看得懂这幅地图。再结合自己的学识,李诫赫然发现,这地图居然比他想象中还要精确,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说道:“陛下,此地图出自何人之手,简直是世之瑰宝啊!”
陆承启笑而不答,反问道:“李卿,朕找你来,可不是单单是看地图这么简单。卿身为工部尚书,除了掌管天下水利、屯田、交通等,民众冷暖也要过问一二吧?”
李诫一愣,老实地说道:“陛下,臣从未听过这样的说法。”(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章:棉花
陆承启笑道:“李卿,朕且问你,这劝课农桑是和解?卿身为工部尚书,该不该劝课农桑?”
李诫闻言,一脸憨厚地说道:“回陛下,劝课农桑,自是鼓励与督责种田与养蚕。”
“那养了蚕该做什么呢?”陆承启紧接着问道。
“自是织布了。”李诫想当然地说道。
陆承启笑了,李诫这人太老实,别人说什么他都跟着话头走,这样的下属可遇不可求啊!当即说道:“织布之后,还不是为了御寒?朕知道,大顺以农立国,自然是不能忘却根本的。可朕发现,朕的子民,并非个个穿得起绫罗绸缎,那如何是好?”
李诫一愣,他倒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家室殷实,没有衣裳短缺之虞,自然是体会不到漏风之屋与衣不蔽体的痛苦。李诫是老实人,苦苦思考这个问题,却没有答案。他知道,仅凭麻衣襦袄,御寒是有困难的。偏生这几十年来,气温一年比一年冷,虽说朝廷收不到冻死人的报告,可李诫对于这种事情也是有所耳闻的。现在做了工部尚书,李诫没想到这个难题落在了自己的头上,一时间思考得忘了是在面见圣上了。
陆承启见李诫迟迟没有答案,笑道:“不知道李卿,可听过木棉花?”
李诫博学多闻,立即明白了陆承启的意思,欣喜地说道:“陛下的意思是,用木棉做衣裳?”
陆承启哈哈一笑,说道:“李卿,你总算是明白过来了。不错,朕确实有这个意思。若不是找不到棉花,这木棉其实朕也是不想用的。”
李诫愕然,问道:“这棉花是何物?”
陆承启也不知道如何形容,只得画了一张似是而非的画。李诫看过之后,突然惊叫道:“陛下,这不是白叠子吗!”李诫博学多才。对于奇异花草也有涉足,也是碰巧认识了这棉花。其实陆承启画得并不像,只是画出了大概,通过叙述它的形状。李诫才想得起来的。
陆承启也非常惊喜,说道:“李卿也知道棉花?”
“臣曾看过一本书,上面有这样的描写。这是书中称呼此物为白叠子,书中谓之‘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臣却不知道此物乃是陛下所说棉花。”
陆承启哈哈大笑道:“朕还以为找不到棉花,想用木棉代替,现在看来不需要了。李卿,你可知道这棉花在哪里出产吗?朕要大规模种植,那样的话,朕的百姓也就不怕挨冻了。”
李诫仔细回忆了一下,说道:“书中说棉花产自西域,乃是回鹘之地所有。不过,臣也有耳闻。滇中、广南西路等地亦有此物。”陆承启闻言愣了一下,没错,新疆确实也出产棉花,但回鹘人好像和大顺的关系也不咋地,能不能搞来也是未知数。但云南、广西两地有棉花,这是让陆承启料想不到的。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一种唤作亚洲棉的棉花,已经从印度传入云南等地了。这种棉花,又称为粗绒棉。产量并不高。但胜在适应性强,抗病性强,弹性好,对于御寒有着很好的效果。现在没找到高产的长绒棉前。有这种粗绒棉也不错了。
陆承启自然是高兴地不得了,立即下旨说道:“李卿,不管花费多少,一定要找到这种棉花!”李诫欣然领旨,他也有意做出一番功绩,既然又有圣旨。何乐不为?
李诫领旨之后离去,陆承启才想到棉花的推广不易。现在是小冰河时期,种植粮食都来不及,哪里顾得上种植棉花?中国农民向来不相信什么良种,只有亲眼看到了别人家的谷子好,才向别人借一些种子来种。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中国的谷物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约是一亩地产粮两百斤左右。
这种顽固性,是出于中国农民的谨慎小心的性格。他们一家的性命,都在这几亩薄地之上,贸然换了种子,没有收成,他们就该喝西北风了。谷物粮食尚是如此,更何况要换种棉花?这东西又吃不了,还不知道怎么用,如何能让农民相信这种东西能换钱?
“头疼啊!”陆承启忍不住叹了一声,心中道:“如果实在不行,只好先在皇庄之中支出钱银,购置一些薄田,试种一下了。对哦,还有纺织机,也是一个难题……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