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1-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真的要气死我!”

    萧挞里好不容易抚顺了胸口那股翻腾的气息,才恨恨地说道。

    “母后,朕说的是实话啊!”耶律洪基见萧挞里如此难受,还是忍了下来,没有乱发脾气。如果换了个人跟他这般说话,早就人头落地了。耶律洪基做了皇帝以后,能耐没见长,倒是脾气长了很多。

    “高丽得罪大辽有什么好处?他们已经恶了大顺,还要恶了大辽,高丽还有活路吗?”萧挞里一针见血地说道,“我儿是不愿相信大顺比辽国强盛对吧?但我要告诉你,你越不能直面,就越要落后!”

    萧挞里这番话震耳发聩,听得耶律洪基面色阴郁,一言不发。

    其实高丽的情报,每次都会送到耶律洪基面前。但耶律洪基屡屡都是当笑话看,却从来没有当真过。在他看来,大顺除了“妖法”之外,还能有什么?在这个骑兵为王的时代,只有掌控了骑兵的人,才是强者!

    但他不曾想,今日却被萧挞里硬生生扯掉了他最后一丝侥幸,耶律洪基早已怒不可遏。

    良久,耶律洪基再次落座,闷声说道:“那朕应该如何做?”

    “同大顺修好!”

    萧挞里毫不犹豫地说道,“如果你不想葬送了大辽的话!”

    “绝无可能!!!”

    耶律洪基咆哮了起来:“朕堂堂一个皇帝,要向一个小屁孩卑躬屈膝?”

    “是交好,不是称臣!”萧挞里总算看出来了,耶律洪基只是一个空有狂妄的野心家,却没有心机手段,连一点点软都不肯服,如何能成大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韩信昔日有胯下之辱,是以能提百万之兵,击溃西楚霸王。孙膑有膑刑之痛,却能辅佐齐国称霸。

    想到这,萧挞里慢慢地说道:“我儿也曾读过《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何却做不到呢?”

    耶律洪基沉默了:“朕真的不如那汉人小皇帝?”

    萧挞里心道:“你不如他多矣!”但嘴上却没这么说,知子莫若母,耶律洪基刚愎自用,已经无以复加,若是再刺激他,不知道要做出什么傻事来。“若是我儿能任用贤才,罢黜奸臣,大辽兴旺在即!”

    耶律洪基沉默不语,萧挞里又接着说道:“纵观我大辽朝堂上下,一片乌烟瘴气,暮气沉沉,如何能与大顺争锋?不如休生养息,好生励精图治,也不算迟!我见你儿耶律浚能言善辩,好学习,通书文,聪明慧达,如能好生栽培,则我大辽必能再次兴旺,不输大顺!”

    “太子年幼,不堪大用!”耶律洪基冷冷地说道,作为一个皇帝,他最在意的就是权柄。掌控天下人的生死,是一种能上瘾的毒药。不论是谁想抢他的皇位,他都视作对手,手下决不留情。

    其实耶律浚也不小了,今年已经十四岁。契丹人不同汉人,十六岁已经算是成年战士,十四岁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太子也不培养,谁来继承你的皇位?你让他在一旁看着你处理政事,好生教一教,他未必就输与你!”萧挞里一急,也说出了浑话。

    耶律洪基闻言,面露不喜。沉吟了好久,才闷声说道:“朕知道了,母后也乏了,先歇息一下吧,朕要去处理政事了……”

    说罢,也不顾萧挞里的脸色,转身出了宫殿。

    “朕不如那汉人小皇帝?朕不如那汉人小皇帝?朕不信,朕不信!!!”耶律洪基面露狰狞,“朕倒要看看,是你大顺厉害,还是我大辽厉害!”

 第九百一十一章:马价

    被激怒的耶律洪基,气冲冲地回到了明王楼。

    思前想后,他觉得十分不忿气。

    “那汉人小皇帝又有甚么本事了?竟敢说朕及不上他?荒天下之大谬,诚乃彼其娘之!”耶律洪基越想越觉得窝囊,想他父皇辽兴宗耶律宗真威武一世,把大顺元绶帝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为何传到他这,却两次被大顺揍得满地找牙?

    第一次也就罢了,那是耶律重元自己做的孽,想要和萧虚烈一争高下,结果却撞了南墙。不过也算得上幸运,如果耶律重元没有损失那么多兵的话,恐怕滦河行宫一役,他就尸骨无存了。

    其实耶律洪基不知道,正是因为耶律重元部族实力大减,才让他放松了警惕。如果耶律重元还手握十万兵马的话,他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带那么少兵马去滦河行宫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差点叫杨文广把他也捉了。

    耶律洪基没了,辽国还不至于大乱,毕竟想做皇帝的契丹皇族多了去,别的不说,耶律洪基还有好几个弟弟,也是虎视眈眈的。只是顺辽两国,绝对是不死不休了。陆承启又不傻,为什么非得在没有把握的时候,跟你撕破脸面?把你狠狠揍一顿就行了,然后风紧扯呼,爽一把就跑,真刺激!

    可以说滦河行宫一役,把耶律洪基的魂魄都吓掉了一半,直到这几年把女真族收拾了一番之后,才总算回魂了一些。可他总觉得自己解决了心腹之患,已经无敌天下了,心性难免出现偏差。

    如今被太后萧挞里撕开他不愿见到的事实真相,他能不恼怒么!

    越想越不忿气,耶律洪基立即让人传召来耶律乙辛。

    不是底下没有臣子,而是忠臣良将都死得差不多了。就拿平定滦河行宫的耶律仁先来说,今年春已经卒于任上,时年六十岁,被耶律洪基厚葬于葛篓母山。耶律仁先久经战阵,咸雍元年,也就是八年前曾经率兵平定西北鞑靼的叛乱,官已至于越,封无可封,耶律洪基只好不敢再让他回临潢府了。功高震主,不仅仅是汉人才有。对于契丹来说更甚,因为契丹人更崇拜英雄,耶律仁先几乎等同辽国战神了,耶律洪基哪里能不忌惮!

    虽然耶律仁先没有反意,也不可能反,但耶律洪基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思来想去,还是耶律乙辛用得最顺手,最起码这个文臣没有兵马,对吧?

    耶律乙辛很快就来到了明王楼,恭恭敬敬地说道:“微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得这句话,耶律洪基郁闷的心情也好上了许多。

    “平身!”耶律洪基最喜欢耶律乙辛说的万万岁,其实他也知道,一个人最多就活到一百多岁,哪里能万岁了?不过没人揭穿,他就姑且听吧。

    “谢陛下!”

    耶律乙辛谢恩起身后,才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陛下传召微臣,所为何事?”

    耶律洪基叹了一声,把太后萧挞里的话说了一遍。耶律洪基自小聪慧,几乎能将萧挞里的原话一字不漏地说出来。能做到皇帝,也是有他的本事。

    耶律乙辛一听,别的不打紧,听得“任用贤才,罢黜奸臣,大辽兴旺在即”之后,心中恶狠狠地想:“这个老不死,真是一大祸患!我好不容易熬死了耶律仁先,哪里轮得到你来摆布我?”

    他诡计多端,一下就计上心头:“陛下,何不派兵去袭扰大顺?”

    耶律洪基一愣,连连摆头说道:“不成,不成,去打草谷的话,榷场也就没了,不成……”

    耶律洪基又不是傻子,哪里肯为一口气,断送掉辽国的茶布来源?

    “陛下难道还看不清楚吗,中原汉人这是在用钝刀子割肉啊!”耶律乙辛不愧是大奸似忠的人物,脸上的戏份表演得淋漓尽致。

    耶律洪基一愣:“此话何解?”

    “陛下可知,现如今一匹骏马,在榷场只值多少钱吗?”耶律乙辛早就算计好了,他不怕耶律洪基不上当。

    “值多少?不对,朕不是下旨,不能在榷场售卖良马吗?谁这么大胆,敢违抗朕的旨意?”

    耶律洪基发怒了,马对辽国来说,是克敌制胜的武器,一旦让汉人拥有了良马,那日后就成了祸患了。哪怕汉人不懂牧养,还会将公马骟了,防止发情,但那也是极其不保险的事情。

    “陛下,那些贵族,哪里会拿陛下的旨意当一回事?”耶律乙辛苦笑道,这倒是真话。便是他也做这行当,知道贩马的利润,比贩卖羊驼好多了。没有其他的,和汉人做生意赚得多啊!就是苦了契丹中的那些养马人,利润都被他们赚去了。

    耶律洪基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显然气得不轻。不过他也知道,这些手握兵马的贵族,就相当于一个封闭的小王国,对他的旨意一向是阳奉阴违的。“你且说说,一匹骏马在榷场能卖多少?”

    面对耶律洪基的问话,耶律乙辛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回禀陛下,在八年前,一匹骏马还值一万贯,若是一匹千里马,更是出价到十万贯,还一马难求。但五年前,一匹骏马最多值八千贯了,三年前更是只有六千贯……”

    “眼下值多少?”耶律洪基脸色阴郁地问道。

    “已经降到四千贯,还要毛色纯,不然还不值这个价。当然,千里马还是那个价格,十万贯一匹,可还是有价无市啊!”耶律乙辛说到十万贯的时候,眼睛里的精光一闪,似乎看到了花花绿绿的金银。但他也知道,千里马可遇不可求,便是在辽国,也没有多少匹,更别说贩卖了。

    “混账!”

    耶律洪基拍桌而起:“竟有此事?!”

    耶律乙辛吓得单膝跪地,颤声说道:“陛下也知道,物以稀为贵,我大辽骏马不值钱,定然是汉人那边的马多了起来。一旦汉人也有了骑兵,这……这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些贵族,都该杀!!!”

    耶律洪基哪里会不知道其中的意味,他原本以为辽国骑兵优势明显,但被耶律乙辛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了,大顺和辽国,差距已经缩得很小了。

 第九百一十二章:出兵!

    耶律洪基总算明白了耶律乙辛口中的“钝刀子割肉”是什么意思,此消彼长之下,大辽岂不是要倚城而守,汉人开始进攻大辽了吗?

    除了大顺立国那一会,大辽什么时候被汉人欺辱过?

    要向汉人低头,简直比杀了耶律洪基还要难受。

    一旦汉人组织起了强大的骑兵,契丹人的优势抵消掉之后,恐怕契丹也要步上匈奴、突厥的后尘了。契丹人之所以能建立一个堪比匈奴、突厥的皇朝,很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汉人并没有成规模的骑兵。

    在广袤的草原上,只有骑兵,才是真正的主宰。

    要是骑兵,汉人的发展是最完善的,甚至已经进化出了重骑兵,身上的盔甲比辽国的御帐亲骑还要厚重,箭矢根本射不进去。但奈何没有良马驮得起,再好的重骑兵也是白搭。也正是如此,破甲的马槊才慢慢地退出了战争的舞台。契丹人大多都是不穿甲胄的,你拿着一杆马槊,破谁的甲去?再说了,一杆马槊造价不下于一匹骏马,不是豪门世家,谁用得起啊!

    大顺先前又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武将没落得连马槊都造不起了。没有了市场,会造马槊的匠人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手艺也快要失传了。幸得一杆神臂弩横空出世,这些懂得造马槊的匠人,才算是重获了新生。

    在燧发枪的击发率不到九成的年代,弓弩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潮湿、雨雪天气里,弓弩发挥的作用,比火器大多了。

    一个兵团里面,没有各种兵种的配合,根本就是把自己的要害放到敌人面前,自寻死路。要是单是骑兵也就罢了,打不过还能跑。可汉人军队历来是以步卒为主的,打不过也跑不掉啊!

    也是因为这样,耶律洪基才有这样的底气,敢和大顺一较高下。

    但如果大顺的骑兵和辽国不相上下,那么耶律洪基还有这样的底气吗?耶律洪基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不敢托大了。“以卿家之见,该当如何?”

    “出兵!”

    耶律乙辛脱口而出地说道:“将榷场全都抢光!”

    耶律洪基一愣:“那茶布怎么办?”

    “和回鹘人做买卖,从他们手里买!”耶律乙辛早就想好了后路,他就想着,没有张屠夫,难道就要吃带毛猪了吗!

    这个年头,回鹘人确实厉害,一手控制了西域,还有丝绸之路。阿拉伯人也是和他们做买卖,而不是和辽国契丹人做生意。

    耶律洪基仔细考虑了一番,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确实,在辽国生死存亡面前,一个小小的榷场,可有可无。一旦让汉人完成强大的骑兵军团,那契丹人的末日就要来了。滦河行宫前,汉人的“妖法”让他胆战心惊。直到高丽国传来情报,他才知道这种武器叫做火器,能百步内取人性命。但制造不易,大顺里面也没有多少。

    但那已经过去了八年啊!八年时间,谁知道大顺积攒了多少家底,打造了多少火器?

    怪不得萧挞里要他和大顺修好,原来就是惧怕汉人的火器!

    耶律洪基不蠢,稍微一思索,就明白了关键所在。

    要是汉人的火器,再加上骑兵,那岂不是天下无敌?

    “不成,一定要阻止!”耶律洪基想到这里,浑身一个哆嗦。要他向汉人俯首称臣,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就算是是平起平坐,他也觉得受不了。原先辽国的军事实力远超大顺,就差那么临门一脚,就能南下中原了。可如今形势逆转,耶律洪基哪里能服气?

    “不错,确实要出兵!”

    耶律洪基终于想通了这个问题,也下定了决心。只要能阻挡大顺崛起,小小一个榷场算得了什么!

    耶律乙辛也笑了,恭维地说道:“陛下英明!”

    其实他内心也是在打着小算盘,现在马匹市场实在不像话,一匹良马才值百贯,骏马才上千贯,纯色才值四千贯。这样的低价,早就让契丹人叫苦连天了。辽国对外贸易没有什么好输出的,除了羊,骆驼就是马了。

    羊价倒是稳定,一贯以来都是十贯一头,甚至在水草不济的年头,还能涨到十二贯。但羊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耗水草。没有那么多肥美的水草,根本养不出好羊来。一块丰美的水草牧场,养马的收益比养羊大多了。是以羊价上不去,马价却一直在跌。

    这可急坏了耶律乙辛,要知道他手里还积压着不少良马,要是马价上不去,他可就赔大发了。

    所以他一直处心积虑,要通过影响耶律洪基,从而影响顺辽贸易,再影响马价。别看榷场没了,他的马就卖不出去了。恰恰相反,榷场没了,并不影响马匹的出售,甚至马价还会水涨船高。耶律乙辛不知道暗中积攒了多少条贩卖马匹的渠道,榷场是最低收益的一个。

    耶律乙辛敢说,只要辽国再出兵打草谷,榷场关闭在即,那么马价就会水涨船高。他不怕没有汉人来做生意,毕竟朝廷的马场收购马匹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有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这些汉人肯定会趋之若鹜,哪怕是冒着生命危险,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亘古不变的道理。耶律乙辛是这样,他就不信那些汉人不是这样!

    “卿家,你且退下,待朕召集南院、北院、枢密院的大臣,一同商讨,到时候你可要出力!”耶律洪基面授机宜道。

    “微臣遵旨!”耶律乙辛也知道,耶律洪基这是要拉一个心腹为他摇旗呐喊,耶律乙辛也乐得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毕竟看在钱的份上,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耶律乙辛退出明王楼后,心中那个得意的劲啊:“总算该我发财了!”

    “北院同知,怎么今个这般高兴啊?”

    一个声音自后面响起,耶律乙辛扭头一看,先是一愣,然后失笑道:“原来是驸马都尉萧霞抹!许久不见,近来可好?”

    “不是很好,始终赶不上北院同知啊!此地相遇故人,实是难得。我才回临潢府不久,不如现在去喝几杯水酒?”萧霞抹提议道。

    耶律乙辛眼珠子一转,开声道:“驸马都尉相邀,敢不从命?”

    两人哈哈大笑,勾肩搭背,出了大辽皇宫。

 第九百一十三章:半部论语治天下

    春去秋来,这半年大顺上下承平,也不见有什么风浪。

    风调雨顺之下,自然是个丰裕之年。加上这几年优良选种,监察司大力推广,额,至于怎么推广的就不知道了。有时候农户不相信朝廷的话也是正常,毕竟是一家大小的口粮,不能马虎。可这些种子是皇家大学精心培育出来的,模拟了最恶劣的环境,还能保证生存,可谓良种。经过半推半就,大顺的农业发展也不慢,起码农户们也明白了,朝廷是真心为他们好。

    至于各地作坊工厂,也发展得极为快速。大顺商贾似乎也意识到了,在《大顺律》保护发明创造的前提下,只要能掌控到了一种新技术,那真的是财源滚滚。跟风在别人身后的,连一口汤都喝不到。

    正是因为这样,工匠的待遇水涨船高,甚至一些高明的工匠,月薪超过了做官。

    当有官员向陆承启奏明此事,觉得“匪夷所思”,要“及时加以制止”的时候,陆承启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

    一个朝代真的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候,往往是最为悲哀的。除了文化以外,这个朝代就拿不出任何可以称道的东西了。古圣先贤里的管子早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超越不得。当你的军事实力弱到了一定程度,所有人都跑去读书的时候,那这个朝代是没有救药的。

    文化经济再强,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以护佑,只能成为别国眼中的一头肥羊罢了。

    如果只是死读书,不会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那读书有什么用?

    只能说百姓都太功利了,读书只为做官,因为做官不愁吃喝穿。

    这也是朝廷有意无意倡导的,只要给人一个奋发的途径,给百姓一个希望,他们就会服从统治。

    一旦朝廷的根基开始瓦解,那么这个希望就不在了,百姓自然而然要推翻这个朝廷。一个朝代的覆灭,除了范围巨大的灾难发生,人心道德的败坏,百姓走投无路之外,上升通道被堵死,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现在利用市场,再衍生出来一个上升通道,又有何不可?陆承启乐得见到这样的事情,甚至还会大力扶持。只是这样一来,满朝文武嗟叹,说官员地位一去不返。确实,如果以金钱论地位的话,满朝文武或许都比不上富可敌国的商贾。现在很多八九品的官员,连工匠都比不过了,他们难免心中不忿。

    其实人家工匠付出的脑力,并不比你读书做官少啊!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你既然选择了做官,就要明白这个道理。官里面,还分多种多样哩,你要是不熟律法,一辈子都只能是个十品官,或者是个九品翰林的闲职。熟读了律法后,你才能有可能获得实缺,能外放地方。当然,如果你精通算学,精通水利,精通农事,那你外放实缺的机会就更大,升迁的渠道就更为广阔。

    工匠同样如此,你手艺不行,一辈子只能给别人打下手,做一些简单重复的活。只有你精炼手艺,研究琢磨,提升自己的技术,你才能获得东家赏识。

    商贾是最讲究实质性利益的,你的手艺不行,他犯得着花那么多钱银聘请你吗?他恨不得将成本压低,利润全都装进自己的口袋才好。但他只是商贾,不是工匠,也不懂技术,想要赚钱,还得讨好工匠才行。你要是给的钱不够,人家随时跳槽走人都是可以的,那你不是平白给自己的竞争对手送去一份大礼吗!

    同样的道理,做官也是这样,为什么十品官、九品官、八品官的俸禄这么低?

    那是因为同类型的官太多了,张三你不来,还有李四,王五,候补的人选太多。但为什么林镇中就坐稳了户部尚书的位置?那是因为人家业务精通,没多少人能取代,而且林镇中做得也不差。所以林镇中的俸禄,是十品官的几百倍,八品官的百倍。

    你要想升官,现在钻营门路,巴结上司已经行不通了。唯有认真踏实地学东西,让朝廷知道你不可或缺,你才有晋升的空间。不然的话,你一辈子领着闲职,做一个九品翰林好了。

    这些道理,不是死读书的人能领悟得通的。他们只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学好了四书五经,自然能通晓万事。

    真的如此吗?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了?那为何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君主采用他的主张?就算是汉武帝,也仅能接受董仲舒改良过的儒术?

    很多人都道现在大顺还是以孝悌治国,其实不然。

    孝悌是要的,人伦始终是大顺立国的根基。但实质上,大顺是以法治国的。特别是陆承启上任以来,极力修改《大顺律》,查漏补缺,堵死各种律法漏洞。外儒内法,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可惜缺心眼的人,还抱着《论语》不放,怪不得他们长叹时运不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了。你都做不出什么政绩,百姓对你摇头,陆承启凭什么升你的官?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真的“修身”成功了吗?连基本的《大顺律》都不学,算哪门子官?又不精通算学,又不懂水利,农事更是两眼一抹黑,你这样的官就是个废物,除了夸夸其谈之外,还能做什么实事?就算外放了,也不过是一个糊涂官!

    做官不能升官,首先不要怪朝廷,怪户部的政绩考核,怪监察司的考核,要问问自己真的能胜任下一个官职吗?

    只可惜当了官的,都认为自己顶了不起,还学什么律法、算学、水利、农事、民生、器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活该他们蹉跎半辈子!

    陆承启冷冷地看着朝堂下群情激奋的文官们,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很快就要清扫出去了。这些年来,他已经通过政绩考核,把不少没卵用的官员“贬谪”出长安,鲜少有被“贬”的官能再次回京。无他,政绩不够,就这一点,堵死了他们升迁的通道。

    现在他们还不知悔改,连自己的不足都视而不见,看来又要“贬谪”一批人了。

    陆承启瞥了一眼户部尚书吴显祉,眼中意味深长。吴显祉一愣,随即便明白了过来,君臣对视,心意相通。

 第九百一十四章:不发威你当我病猫?

    陆承启的不屑是有原因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原先是出自太祖时的宰辅赵普。

    时有史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高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是说《论语》只是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大顺甫立,根基未稳,在儒家学派的精心杜撰和极力宣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被炮制出来并不胫而走,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再次,赵普贵为宰相,位高权重,但读书不多。所能炫耀,能够拿得出手的也仅是一部《论语》而已。

    现在这些文官还抱着“半部论语治天下”,实为可笑。

    赵普那个年代没读过多少书都能做先生,是因为在前朝统治下,百姓生活困顿,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读书。赵普虽然读书少,但人家有真才实干,要不然也做不到宰辅。这些文官看不到本质,只看到“半部论语”,真是可笑至极。

    如果真的能“半部论语治天下”,又何必要律法,要军队,要衙门?百姓自治就好了嘛!

    不可否认《论语》是经典诗书,但这也太夸大《论语》的作用了。在陆承启看来,《论语》在修身上面确实有作用,劝人学好不遗余力。但真的靠《论语》治天下,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哪怕是把儒家典籍一起管上,也治不了国的!

    做了皇帝的人,大多懂得这个道理。儒家只能用来稳定社会,却打不了仗。要想真正治国,非得在法家、兵家、墨家机关术上面下功夫不可。

    礼法杀人不见血,这是陆承启最为痛恨的一件事。如今有法可依,若哪个村正、里长、族长敢再用家法杀人,陆承启会让这个里长、村正、族长见识一下什么叫“国法”!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违啊!今匠人地位一再提升,时日长久,绝非正道!”

    一个臣子端着朝笏,神情激愤地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大帮臣子站出来,打定主意抱团对抗新政的了。其实陆承启都明白他们的小九九,不就是从心底里瞧不起那些工匠吗!在他们心中,工匠无不是“苦哈哈”的,衣衫褴褛的,现如今过得比他们还要好,作为一个先前高高在上的官,哪里忍受得住?

    陆承启好整以暇,说道:“那敢问众卿,哪个才是正道啊?”他是越来越习惯和稀泥了。反对新政的,只要拖泥带水拉过去,过得几日,就沉寂了下来。见大顺如今国力蒸蒸日上,总会有些人心中“不平衡”的,要跳出来彰显一下存在才能心满意足。

    “回禀陛下,当然是儒术方为正道!”

    “臣附议!”

    ……

    又是一阵群情汹涌,陆承启却兴致缺缺,很想把眼皮垂下来睡上一觉。这些文官每回都是这样,旁敲侧击地诋毁新政,就不能有点新意?

    “怎么,朕不曾听说,儒术地位受到冲击啊?”陆承启故作惊讶地说道,“难道去年科考,有人篡改试题不成?”

    见高高坐着龙椅的陆承启装傻扮懵,满朝文官有点不爽了,纷纷跳出来道:“启奏陛下,若是工匠地位一再提升,日后难免会危及儒术地位。秦朝二世而亡,皆因法家;春秋无义战,皆因兵家作乱;墨家机关术,乃奇技淫巧,能比得稻麦,可是能吃?是以臣以为,应当恢复周礼,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陆承启眉头一挑,如同一只清醒过来的狮子,猛地盯住了那个官员。

    那个官员倒也硬气,嗯,或许是缺心眼,见不到陆承启的脸色都变了,还是侃侃而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