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1-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能算十品官,但当兵也不错,甚至在公干的时候殁了,朝廷也有补贴。不像十品官,就算你在任上挂了,恐怕也得不到什么抚恤,更别说军功田了。

    捕快和十品官各有各的好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将捕快和地方州府隔开来,分属不同体系,也减少了冤假错案的几率。

    现在的捕快(相当于警、察),就相当于先前的厢军,都有守卫地方的职责。甚至捕快中还有一种,叫做金衣捕快,手执弓弩,专门打击地方土匪、水寇的(相当于武、警)。金衣捕快实际上就是厢军的增强版,不同于普通捕快,而是军事化的训练,战时还要做士卒,充当军队的。

    这次税制改革,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朝廷下令各地方的捕快、金衣捕快都要严阵以待。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怕出现什么乱子。但他们没想到,居然一切风平浪静,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两日后,陆承启身体已经没有什么大碍了,但他还是没有去垂拱殿,而是在坤宁殿研究着报纸,还有各地的监察司呈报。

    “明教居然无动于衷?真是奇了怪了……”

    陆承启本来还以为明教会伺机而动,趁着民怨来一波暴动的。没想到他们却偃旗息鼓,没有任何动静。

    “他们这是怕了朝廷!”

    周芷若缓缓地将一个桃子切开,温柔地塞了一片入陆承启的口中。

    吃着鲜美多汁的水蜜桃,陆承启还是有点想不通:“他们为何不趁机起事?先前黄河决口,都忍不住要动一动,这次却这么老实……”

    也难怪陆承启想不通,黄河决口之后,朝廷行动迅速,不仅当地有常平仓,各地粮食衣被也迅速运到,根本乱不起来。明教却不信邪,暗中鼓动百姓闹事,却始终不成气候,屡屡被镇压了下去,甚至百姓都明白了自己不过是受了蛊惑而已,日后再也不信这些流言了。

    明教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唯有潜伏下来,等待时机。

    可现在就是一个绝好的时机啊!

    商贾的能量,比普通农户厉害多了。要是他们发狠,散尽家财购置刀枪,招募兵丁的话,绝对是能为祸一方的。

    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这么忌惮商贾的缘故。一旦为祸,其害更甚。

    不过因噎废食,也造就了中原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根源,慢慢地被西方列国超过,不复往日辉煌。按照陆承启对历史的了解,宋代是最有可能完成从农业国度到商业国度转变的时期,却毁于金人、蒙古人之手,实在可惜。

    如今陆承启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岔路口,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一条与正史绝不相同的道路。

    有时候,历史的改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事件罢了。更别说陆承启这个拥有绝大能量的人物,是能左右历史进程的。当然,左右历史进程的,还有反贼,额,也就是后世天、朝教科书上写的农民起义。

    周芷若知道陆承启在担忧什么,柔声安抚道:“闹不起来不是更好,或许他们已经知道厉害了……”

    陆承启忧心地说道:“梓童有所不知,这明教但凡还有一小撮人在,就能闹个天翻地覆。今个朕想引蛇出洞,引诱他们闹事,好聚而歼之,却不料他们不曾上当,真是狡猾啊!”

    他不知道的是,明教不是不上当,而是根本没有意识到增加商税有什么意义。这也难怪,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你说增添农税,或许明教还有兴趣闹一闹。增加商税,在这些明教的狂热教徒眼里面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也就不会是一个好机会了。基于这种思想,他们自然要继续潜伏,好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未完待续。)

 第八百九十四章:以乐教和

    这就好比全力一击,却打在了棉花上,让陆承启极为郁闷。

    周芷若善解人意地劝慰道:“陛下,这有何大不了的?只要民心尚在,他们就闹不起事来。待过得三五年,人心就更不向着他们了。介时他们就成了过街老鼠,恐怕都不用针对了……”

    陆承启也明白周芷若的意思,就是清者自清。只要朝廷坚持新政,一直以百姓利益为重的话,明教就不可能发展壮大的。

    缺少了新鲜血液,再加上天生的“老鼠”属性,明教恐怕连生存都难。

    “但愿如此吧!”陆承启叹息了一声,“朕明日得去垂拱殿了,想必已经堆积了无数奏折……”

    “陛下一年到头也没歇息过几日,就先停一下罢!这些折子,内阁大臣也能票拟的。若是真有大事,岂能不当面请示?”周芷若生得一颗七巧玲珑心,细声细语地劝解陆承启,让他好好修养几日。

    陆承启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但他不敢放松啊。

    做了这个皇帝以来,陆承启渐渐发现了这个时代的汉人,和后世汉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家国观念上。

    说白了就是汉人有华夷的概念,却没有家国的概念。

    在汉人眼中,谁当皇帝不是当,给谁交税不是交?只要能活得下去,管他谁做了皇帝!就是这种思想,硬是让异族遗祸中原数十次。最为惨痛的便是五胡乱华之时,还有金蒙清三朝,直接将汉人的脊梁骨都打断了。从此汉人要自称奴才,一副奴婢相。

    有什么办法能让百姓形成家即是国,国即是家的概念呢?

    陆承启自然而然想到了后世的现代国家象征——国旗、国歌和国徽。

    国旗似乎已经有了,陆承启先前倡导帅旗更变,变成龙旗,已经是国旗的雏形,也不用更换了。龙是汉人的图腾,旗帜上绣龙,代表着龙的传人,又是炎黄二色,极富寓意,不用再行更换。一国之旗做军旗,更能使军队与国家融为一体,让每个士卒都明白,他们后面就是国家,一旦他们退却,那家国就不在了。这样既能激发士卒的家国观念,又能增添士气,也不会因为帅旗倒下而四处逃窜。

    说白了就是荣誉感的问题。

    一支军队没有家国观念,没有荣誉感,就不是一支铁打的军队,是要被逐个击破的。

    国旗好办,用龙旗就是。但国歌和国徽就有点难了,陆承启想着,既然龙是汉人的图腾,要不国徽也用龙算了。但转念一想,龙是皇家的象征,让百姓乱用,似乎连廷议那关都过不了。

    思来想去,陆承启还是觉得用汉字做国徽比较适合,一来简单易行,二来认同感也会提升。

    但国徽上面写什么字呢?

    大顺的国号“顺”?

    不妥,不妥。没有万年的皇朝,只有万年的汉人国度。

    是了,用“汉”字不就行了!

    陆承启一拍大腿,脱口而出道:“用‘汉’的篆体字,既能体现汉人是华夏主导,又能表明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一举两得啊!”

    见陆承启高兴得手舞足蹈,周芷若在一旁惊愕地看着,良久才问道:“陛下,你这是……”

    陆承启心情极好,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周芷若听得两眼放光:“陛下此举,当可巩固民心!”

    “这是自然,有这三样法宝,朕就不怕异族人再入侵中原了。家国在身后,谁敢后退一步?”陆承启洋洋自得地笑道。

    周芷若皱眉道:“也不能这般说,还是得防备一下的……”

    “梓童说得是,龙旗、汉徽不过是象征罢了,乃是我汉人脊梁骨,是内里精神。但外在也是要硬壮才是,没有强大的军队,如何护卫我汉人大好河山?”陆承启也没有冲昏了头,还是分得清主次的。

    “那陛下打算用那首曲子做国歌呢?”

    周芷若倒是最为在意这个,乐曲在这个时代,可是担任着教化民众职责的。有个成语叫“以乐教和”,出自《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以礼教中,以乐教和。”

    周朝之所以能传国八百载,在于政治、社会、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措施很多。而对教育文化关系密切者,则为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乃集前圣之大成,其范围泛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诸如冠、婚、丧、祭、乡射、朝聘之类,其仪文度数之周详严密,实为世界各国所仅见,而其宗旨则不外乎调节性情,使人日从善而远罪也。

    周公制礼作乐,实际上为一件事。‘乐自内出,礼由外作。’乐主和,礼主敬,乐是情之不可变,礼是理之不可易,合乎情,然後合乎理。完全的人格和理想的社会,必须兼备礼乐之教,才算美善相乐、尽善尽美。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号称礼义之邦,而制礼作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

    西周的教育宗旨,便是儒家所谓之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也。其中礼乐二项,尤为六艺之中心。礼代表人的分际,即伦理观念;乐代表人的同情心,即和谐相处。礼是人伦所不可易者,乐是人情所不能已者。

    后来“礼崩乐坏”,就是形容西周覆灭,诸侯征战日渐崩坏而引起的社会秩序混乱,渐渐也引用为伦理道德文化的日渐散失导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现象。但周朝的礼乐制度,自此深入人心。

    陆承启自然明白国歌的关键,也是大感踌躇:“国歌需得雄浑激昂,大气磅礴,能增强汉人自豪感最好不过了。只是朕遍观当今曲目,不过靡靡之音,不堪入耳,如何能成?”

    周芷若笑道:“臣妾听闻,刑部尚书苏轼词风向来豪迈,陛下何不召见苏子瞻,前来为国赋诗词一首?”

    “妙啊,妙啊!梓童不愧是朕之窦后!”陆承启先前是想不到,差点想将《义勇军进行曲》放进来了。幸亏没有,这《义勇军进行曲》不太符合这时候的曲风,歌词也显得有些浅白了。汉人诗书最讲求韵律,想必廷议那一关是不好过的。

    “陛下只是一时间没想到而已,臣妾不敢居功!”周芷若依偎入陆承启的怀抱,柔声说道,“陛下为国事操劳太甚了,便是在养病,也不曾忘了处理国事。就不能好好放下一段时间,修养修养身子么?”

    陆承启也动情地说道:“非是朕不想,而是不能啊!一万年太久,朕只争朝夕!”他心中有点感慨,如果不是知道北宋南宋的下场,恐怕他也不会有这种危机感,说不定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昏君了吧?夜夜笙歌,酒池肉林,想想都是诱惑……(未完待续。)

 第八百九十五章:还是女儿好

    “看来昏君的生活,离我很远啊!”

    陆承启心中感慨,把怀中的周芷若揽得更紧了些。

    “就是现在这点空闲时间,恐怕也不能多得啊……”陆承启一边享受着久违的宁静,一边画着圈圈诅咒那些说当皇帝就能为所欲为的家伙。就像他,每天和朝中大臣们斗智斗勇,都快把自己变成一只斗牛犬了。

    做了一件“出格”的事情,这些“忠臣”就会不停地劝谏,上奏,直到你服软为止,这些大臣们才会心满意足,认为自己是为国家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所以陆承启现在做事,每每都要绕一个圈子,用尽各种办法,才能使自己的想法得以贯彻。

    这个皇帝不好当啊,怎么才能像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一样,享尽人间乐趣呢?

    后宫佳丽三千,左拥右抱,酒池肉林,夜夜笙歌……

    这些想想就算了吧,这样下去,以陆承启的身子,不到两年就会被掏空。

    古语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总归是有他的道理的。

    “绣儿呢?”

    陆承启突然问道,这几日不见女儿了,心中颇为挂念。

    周芷若不满地嗔道:“陛下,你就不关心一下旭儿,惟儿?”

    见到周芷若吃醋了,陆承启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旭儿在蒙学,惟儿有翰林学士教着,唯有绣儿跟着贵妃学武,朕如何不挂念?都说女儿是爹爹的小棉衣,朕是一日不见绣儿,都觉得心中不安啊!”

    周芷若媚眼如丝,吐气如兰地说道:“陛下,要不臣妾也生个女儿,好不好?”

    陆承启闻着她身上那股淡淡的兰香味,色与魂授地说道:“你要是肯生,朕也愿意啊!难道梓童就不怕生了女儿后,身材走样吗?”

    周芷若幽幽地说道:“真的爱煞了一个人,就算为他生几个孩子又如何?”

    陆承启听了这话,怔住了。他觉得自己对待周芷若已经算不错了,但对比起周芷若对他的爱,却显得颇为不足。他的心,要被分成三份,哪怕周芷若占了最大的那份,那也是对她的最大不公。要知道他的三个妃子,都是一心一意对待他的!

    虽然说这个年头,三妻四妾很平常。可是陆承启是受过后世教育的,总是觉得内心有愧。

    “梓童,是不是朕纳了妃子,就冷落了你?”

    陆承启有点痛惜地吻上了周芷若光滑的额头,周芷若只觉得有一股幸福在包裹着自己,腻歪在陆承启的怀中不愿起身了:“臣妾才不会怪陛下,只要陛下记得臣妾,那臣妾就心满意足了……”

    “梓童……”

    陆承启有点感动了,一双手也不安分起来,抚摸着周芷若如丝如缎的肌肤,渐渐深入亵衣去。

    都是老夫老妻的,周芷若也知道陆承启想做什么,连忙按住陆承启的手,脸上羞出了一片红晕:“陛下,这还是白日呢?”

    “无妨,有谁敢不经传召就进坤宁殿?”

    陆承启有点气喘地说道。

    “陛下,你身子都尚未大好,这样不妥啊……”周芷若力弱,眼睛也蒙上了一层水雾,陆承启知道,这个小妮子也动情了。

    “管他天塌地陷,朕现在只要你!”陆承启邪邪一笑,像大灰狼逮住小绵羊一样。

    两人来回拉锯着,衣裳开始不整了。眼见陆承启就要得手,衣裳滑落的周芷若,已经露出了大片雪白的肌肤,更是惹得陆承启心头“火”起。周芷若娇羞不可抑,不知道从哪里生出的力气,猛地推开了陆承启,嗔道;“陛下,万一绣儿进来呢?”

    陆承启听到绣儿,也愣住了,火气慢慢褪去,沮丧地呆在榻上。

    周芷若“扑哧”一笑,走到陆承启身旁,咬着他的耳朵说道:“陛下,今晚臣妾再伺奉你……”

    陆承启被她挑逗得浑身不舒服,正想反手去捞的时候,周芷若笑嘻嘻地跳出了他的魔爪,整理好衣裳,不敢再呆在殿中了。“陛下,臣妾去皇庄了,你自个去御膳房用膳罢……”

    “……”

    陆承启望着她远去的背影,突然觉得有些凄凉:“老婆有三个,难道还要求助五姑娘不成?”

    转念又想:“算了算了,早点敲定国歌的事好了,反正在这里也没什么乐子……”

    想到这,陆承启也自行整理了一番衣裳,刚刚周芷若的手劲不小,把他的常服都弄得皱巴巴的。

    对着一面玻璃镜——不错,就是皇家大学研制出来的玻璃镜,后面铺上的是一层水银,和后世的镜子都不差什么了。现如今皇庄靠的就是玻璃、玻璃镜和香水三样事物,赚了大钱。不仅行销国内,还出口海外,被西洋人狂热追捧,称之为神的恩赐。

    不用说,始作俑者就是陆承启了。

    香水制作其实也不复杂,懂得蒸馏酒精就好办了。至于香精油,都是用天然花瓣碾碎而成。只要经过几个星期,一瓶最原始的香水就能出炉了。这里面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酒精蒸馏,缺少了这一步,香水就不是香水了。毕竟酒精易挥发,没有这个特性,香水的分子运动就不会加快,香味也不能迅速传扬开来。当然,挥发也不能太厉害了,所以酒精度数的控制也很重要。

    至于玻璃和玻璃镜,那就更是简单了。自汉朝起就有琉璃一说,玻璃不过是无色琉璃而已,稍稍改变一下配方就能烧制出来。

    玻璃镜难一点,先把锡箔贴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是液态金属,能够很好地溶解锡,随后,玻璃上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锡与水银的合金,这种锡汞齐的本领高强,能够紧紧地粘附在玻璃上而成为真正的镜子。

    然而制造水银玻璃镜子需要花上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太费事了。况且,水银有毒,镜面也不太光亮。不过对于陆承启来说,只要比铜镜好,那就行了。至于能不能改进,就看皇家大学的师生了。

    不是皇庄卖得贵,实在是这水银镜子太难制作了,产量也小。

    所谓物以稀为贵,卖得贵一些也正常。反正就靠这三样东西,皇家大学已经能自产自足了,甚至还能补贴皇家军校和军器监。

 第八百九十六章:为国赋词

    陆承启对着水银玻璃镜认真整理了一番衣裳后,才缓缓出了坤宁殿。先是到御膳房吃了午饭后,才在内侍、宫女的簇拥下,来到了垂拱殿。

    刚刚做到龙椅上,陆承启就下达了口谕:“传召刑部尚书苏轼,速速来见朕!”

    “遵旨!”

    那内侍快步退出垂拱殿后,陆承启扫视了一眼堆积如山的奏折,头都大了:“真的是偷懒不得啊!”

    没办法,饭要一口口吃,奏折也要一本本批阅。

    陆承启随意翻开了一本,说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京兆府某两条村子为了争夺水源械斗起来了,幸亏捕快到场及时,没有闹出人命来,当地县令不敢做主,上奏请求陆承启断案。

    “这有什么好断的,械斗就是犯法,按《大顺律》办事就是了!”陆承启朱笔一挥,写了几个行书字体,放到了一旁,“还怕有什么法不责众?笑话,王子犯法,都与庶民同罪了,平民百姓也想免责么?”

    再翻开一本,说的是河南府某地寡妇要改嫁,奈何公公婆婆都不肯,官司打到了衙门上,案子居然惊动了大理寺。清官难断家务事,大理寺的断案,那家人不服。原来那寡妇是一个官员的正妻,那官员在任上殁了,正妻就成了寡妇。那官员的父母,硬是阻挠不让儿媳改嫁,连大理寺的判词都不肯接受,最后只能让皇帝来断案了。

    “笑话,这等案子都不能断,养你们这些官有何用?”

    陆承启已经有点火气了,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官僚阶级的特权吗。平头百姓的寡妇能改嫁,为什么官宦之家的寡妇就不能改嫁了?想必是那官员的父母挟威逼迫,那寡妇才如此坎坷。

    陆承启认认真真地审查了一番案子的宗卷,发现那家人确实有点问题。

    除了那殁了的官员以外,还有两个弟弟。这两人游手好闲,整日斗鸡斗狗,不务正业。只有那寡妇抛头露面,撑起了那个家。那家人就是看中了寡妇的能力,让一大家子衣食无忧,才百般阻拦的。

    陆承启正想提笔写下处理意见,恰在此时,那宣读口谕的内侍疾步小跑入殿:“陛下,刑部尚书苏轼已在殿外恭候。”

    “宣他觐见!”陆承启心念一动,也就搁下了朱笔,没有再写。

    “臣苏轼,参见陛下!”

    只见一个三十余岁的中年人,自信从容地进入了垂拱殿之中,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长揖礼。

    陆承启见苏轼丰神俊朗,不复正史上的凄苦流离,心中也是快慰:“我总算是改变了苏轼的命运!”

    嘴上却说道:“免礼,赐坐!”

    苏轼有点受宠若惊,皇帝赐坐可是莫大的荣誉啊!

    待得内侍端上茶水,苏轼才敢入座,还不敢坐实了:“不知陛下传召于臣,有何要事?”

    “确有要事,但也不忙说。你且看看这案子,都闹到朕这里来了!”陆承启缓缓地把一本奏折和一干宗卷,往前一推。苏轼连忙起身,恭恭敬敬地接过奏折宗卷,匆匆扫了一眼,然后才说道:“陛下,此案件臣亦有所耳闻……”

    “哦?那苏卿的意思啊?”

    “按《大顺律》判决便是,那寡妇守寡三年,已尽人事,何必再拦着不让改嫁?”苏轼在官场待得久了,也有点圆滑了。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正是这个道理,但那寡妇是一官员正妻,奈之如何?”

    “不论官民,皆要守法,便是官人又如何?”苏轼振振有词地说道。

    “苏卿此言,正和朕意。王子犯法,尚与民同罪,便是做了官,也不能免俗!”陆承启大笔一挥,写就了判词。

    “陛下果然是信人,以法治国,善莫大焉!”苏轼连忙说道。

    “苏卿不是儒家子弟么,怎么信奉法家了?”陆承启有点好笑道。

    苏轼正色道:“儒家如不进步,如何能壮大?儒家之法,非法家之法。法家之法,只有法,没有德。儒家之法,有德有法。德在法先,法在德后,以德服人,才能以法服人!”

    “不错,苏卿果然大才!”陆承启赞叹道,“不仅诗词做得好,就连学识也是一等一的。”

    苏轼笑道:“陛下过誉了,臣不过一迂腐书生,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每每思来,甚为惶恐……”

    “苏卿过谦了,是这样的,朕找你来,所为……”陆承启当即把国歌、国旗和国徽一事说了出来,听得苏轼两眼放光。“……就是这般,苏卿以为如何?”

    苏轼激动地说道:“陛下果是千古一帝,臣拜服!古人有云,以乐教和,陛下首创国歌,定然能聚拢汉人民心,壮我华夏之势!”

    陆承启笑道:“朕并没有那么厉害,你就不用吹捧了,早日写出诗词来才是正事……”

    苏轼喃喃地说道:“陛下,其实臣已有腹稿,只是……只是不成诗而已……”

    “哦,且说来听听?”陆承启来了兴致,苏轼不愧是才高八斗,居然一眨眼就想出诗词来了。

    “盘古开天地,女娲泥造人,燧人与我火,有巢给我屋,神农尝百草,伏羲立衍圣,炎黄出渭河,华夏始成国。你我本同根,原是一家人,血脉代代传,炎黄有子孙。我们乃一族,便能成一国,此国名华夏,大顺百姓心!”苏轼吟完之后,呐呐地说道:“平仄有些对不上,请陛下准许臣回去,再修饰修饰……”

    这时候中了状元,大多要些颂词。这首诗,也近乎“无病呻吟”的颂词,但其中豪迈的意味,却超乎想象,岂是那些矫揉造作的颂词能比拟的?

    “就是它了!”陆承启大喜过望道,“平白些好,毕竟不是只有士子才唱,朕要整个大顺子民,都会唱这首歌!事不宜迟,朕已经迫不及待要让人来谱成曲了,苏卿可有介绍?”

    苏轼愣了一下,声音放低了许多:“陛下,如今坊间公认,唯有玉玲珑大家,方是抚琴第一人,想必亦能谱曲。何不邀请她,将此诗谱成曲子?哪怕臣这诗词不成韵律,她亦能化腐朽为神奇……”

 第八百九十七章:传召

    陆承启并没有怀疑苏轼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甚至还颇为认可。

    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个领域十几年,只要不是太过愚蠢的人,总会是能登上这个领域的巅峰。

    按照苏轼的说法,玉玲珑已经出名十年了,一个女孩,将青春最美好的十年,全都奉献给了音乐,这确实值得人尊敬。

    “那宫中仙韶使,也比不得她?”

    陆承启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来。

    苏轼却有点激动地摆手说道:“回禀陛下,宫中仙韶使技艺不错,但却少了一股味道。臣愚钝,窃以为是少了市井之气,虽能登高堂,却下不得民间……”

    陆承启沉默了一会,突然开声笑道:“苏卿,你倒是直接。不错,宫中仙韶使确实如你所言,少接触了市井,也少了一股生气。那朕传召于她,苏卿以为如何?”

    “回禀陛下,如果是单为此事,臣以为再好不过。”苏轼考虑了一下,认真地说道。

    “那苏卿以为,如何推广国歌呢?”陆承启有点咄咄逼人的意思了。

    苏轼神经比较大条,没有留意到陆承启的态度转变,沉思了一会,才说道:“陛下手中握有监察司,当可像以往这般,遣监察士于田间阡陌,市井街巷,教人颂唱……”

    陆承启摇了摇头,说道:“不妥!”

    苏轼一愣,脱口而出道:“为何不可?”

    但他是一个聪明人,立即明白了陆承启的意思。这些年里,监察司送到大狱的犯官不过千人,已经使得官场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监察司差不多已经成了铁手冷血无情的化身。国歌又是激昂雄壮的曲调,与监察司格格不入,确实不能由他们传唱。

    陆承启盯着苏轼,见他恍然大悟,才缓缓开口道:“朕欲在端午佳节,亲临观摩水师演习,与民同庆!”

    这话一出,苏轼登时说道:“陛下深谋远虑,臣拜服!”

    “行了,今日苏卿献策有功,朕日后再行论赏。只是今日之事,朕不想传入第三人耳中,斥之于第四人口里,苏卿可明白?”陆承启说这话的时候,语调上并没有什么起伏,但苏轼却听得满满都是警告的意味。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臣不敢奢求陛下赏赐,更不敢妄言!”苏轼倒是一个老实人,被陆承启轻轻一唬,就唬住了。

    其实也不算是吓唬他,陆承启想着如果提前泄漏了消息出去,那就收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了。

    只有在一个盛大的场合之中,让国歌传扬出去,才能广为传唱。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不出一月,大江南北皆懂唱国歌。加上歌词浅白易懂,又激昂雄壮,极能提升民族血性和团结,更难巩固国家的概念,一举多得。

    苏轼退下后,陆承启当即让内侍穿了便服,出宫去传召玉玲珑,让她明日进攻面圣。口谕不可信,陆承启还写了一道旨意,盖上了宝玺印章。

    玉玲珑的大名,这几年是越来越火了。

    之前陆承启就知道,大顺的青楼女子,并不是低俗的妓院,在古代,青楼的原意本是指富贵人家豪华雅致的青砖青瓦的楼房,因富贵人家的姬妾和家妓大多数都住在此地,到了前朝的时候,人们就逐渐把这里称之为烟花柳巷之所。前朝大诗人杜牧曾写过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里面的“青楼”,也只是寻欢作乐的场所,并非妓院。

    实际上,大多数的青楼是一个大的庭院的总称,里面的建筑都是比较讲究的:门前一般要有杨、柳等树木,窗前一般也少不了流水之景,而且院子里的花卉、水池这些怡情的场所也是必不可少的。姑娘们的雅阁内,陈设是很考究的,绝不寒酸,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是必备之物,古董瓷器等摆设也是要有的,床前的屏风等也都是很精致的。

    古代青楼里的女子并不是世俗肮脏的,其中也是不乏极品的,而且极品的女子大多是艺伎,她们卖艺不卖身,她们大多数都是才貌双全的,而且许多人都是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