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1-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禁军?

    他们现在是巴不得立马到战场上建功立业,好封妻荫子,博一个好出身。哪怕身死,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就更不怕死了。其实,禁军之中,大多数是孤儿。前朝的征兵政策就是有了灾荒,强壮流民就充入禁军之中,不少禁军都是这般出身,他们没有父母,也没有妻儿,打起仗来更是不要命。只是调教的时候,非常难。这些人大都是痞子,进入禁军之后,变成了兵痞。狄青和皇家军校军官们训练的时候,砍了不少不服从命令的兵痞的人头,他们才收敛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命令无条件服从的反射了,因为在训练中,一不服从命令,轻则体罚,不能吃饭;重则掉脑袋,还没有抚恤。他们对军纪都吓怕了,自然不敢违抗命令了。再加上陆承启三天两头去做思想工作,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支有信仰,服从命令的职业军人了。

    这不,王韶兼顾步兵的情况下,每日命令必须前进八十里,正所谓是“兵贵神速”,每日赶八十里路,还不能保证二十天内到达幽州城。

    换了以往,这样的命令,军营里面早就闹开了锅。可现在,王韶发现,这些兵痞似乎都变了,变得沉默寡言,身上带有一股说不出道不明的气质,对这样的命令也不抵抗,坚决服从。王韶在心中感慨道:“皇家军校的训练,果然非同一般。有了这般军队,何愁不能建功立业?”

    而这边陆承启,自从送别了禁军,回到皇宫之中,却每日不思茶饭,眼睛一刻都离不开幽州地图。这个时代的地图,并没有方向可言,也没有精确的比例尺,只能按照经验看个大概。

    陆承启用后世的记忆,大概知道长安离幽州有两千多里路,若是按照古代行军,每日五十里,起码要走一个半月。这还是在天气好的情况下行军才有的行军速度。

    按照这样的行军速度,去到幽州城下,恐怕连契丹人的影子都见不到。陆承启心中算了算,觉得十分不安。虽然幽州城高墙厚,粮草、兵员充足,能守得住一年半载。可战场瞬息万变,谁能保证得了幽州城一定不会失守?王韶虽然有能力,可军队行军的速度,非人为能控制得了的,他能赶得上幽州大战吗?

    其实陆承启算少了一样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官道。陆承启曾下令户部,要把重要的已经年久失修的官道、驿道重新修一遍,拿碎石填路。虽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全国道路问题,可总归对调兵是有点用处的。更何况以工代赈,黄河沿岸的官道,在监察司的监察下,修得异常畅通。再加上长安到幽州,是一条关乎大顺生命线的道路,户部尚书林镇中不敢怠慢,着令下面的户部官员,要严格修缮。

    在有钱财的支持下,原本的黄泥路,变成了铺了碎石的黄泥路。虽然本质没有变,可到了雨天,也不算是寸步难行了。这样一来,总算是加快了行军速度。

    再加上皇家军校的军官们极其注重锻炼禁军的体能,常常体罚他们绕着大营跑步,其实也是把自己受过的苦难转嫁到自己带的兵身上罢了。结果便是,营养充足的禁军,在有效的锻炼下,体能增长很快,一日行军百里,也算不得什么。

    古人对里程没有多少概念,王韶一味赶路,在有辎重粮草的情况下,居然能日行百里,也算是创造了行军先河。虽然这个速度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古代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这个速度已经十分了不起了。

    要知道,这一万大军不只有一万战兵,还有数量众多的辅兵,接近万人。禁军虽然号称有十万,其实真正在大营的人数,超过二十万,皆因辅兵占去一半有多。辅兵虽然不是战兵,亦能上场打仗。他们的本职工作,是运送粮草辎重,负责救治伤兵和后勤。说白了就是二线部队,一线退下来后,二线部队就要上了。

    在辅兵的拖累下,还能日行百里,训练有方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了,只能说这的确是一支强军,就连辅兵也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没有拖后腿。他们对训练并没有叫苦,倒是晚上学习识字,起码每人要学会自己的名字,才叫苦不迭。皇家军校的军官们,也是这般熬过来的。陆承启认为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不算强军。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这禁军里面,已经没有多少人不识字了。

    其实这两万多人是禁军真正的精锐,不知道有多少禁军看到他们被选出来上战场,眼睛里面写满了羡慕。他们也想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暗地里把这些出征禁军当做了目标。有了目标,余下的禁军训练更加勤奋了,只为了早日能上战场,立军功,封妻荫子!

    不知什么时候,禁军已经蜕变成一支接近现代军队的强军,这也真是陆承启希望看到的。

    到底有多强?那就让敌人来检验吧!

 第六十九章:契丹来犯(求收藏)

    即便北寒之地,春风吹过,绿意也会从原先荒芜的草原上冒出来。牛马开始长膘,这本来是极好的季节。但自从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从各个部族抽人前去大都集合,所有的辽国百姓都知道,这是战争开始的信号。

    辽国百姓没有任何担忧,毕竟长期以来,辽国对大顺用兵,对回鹘用兵,对女真用兵,对高丽用兵,鲜少有失败的。契丹人仗着骑兵犀利,所向披靡。

    其实历史上的契丹人还是很厉害的,他们集合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共性,既能自己生产粮食,也能在边境打草谷。若不是契丹人自己内乱,给了女真族崛起的机会,哪怕完颜阿骨打再厉害,也不能这么短时间内一扫辽国,把原先的辽国国境揽入金国囊中。

    而在这个异时空,女真族的始祖完颜阿骨打还没有出生,女真族也只是被辽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小部落而已。耶律洪基也还算一代明君,没有历史上那般花天酒地。契丹大臣也没什么不臣之心,辽国看起来铁板一块,战力雄厚。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内部都有矛盾,对耶律洪基的怨言现在看起来还不算什么,但终归还是埋下了隐患。大顺又何尝不是?看似平和的表象下面,暗流涌动。陆承启强硬地改革,硬推监察司,已经触动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这些官员,乡绅,奸商,无不对陆承启触动他们的蛋糕暗自咬牙,恨不得把陆承启推下皇位,恢复先前的制度。

    原先官商勾结,船只出洋,官员暗中得利不少,奸商只需要打点好官员,根本就不需要上税。现在陆承启建立船舶司,私自出海必定会被水师扣船,连同货物都要不回,除非把天价罚款交了才行。

    这样一来,慑于朝廷的威压,不少奸商交了罚款,拿回了船只,补齐了关税,才能继续出海。损失不少的奸商,已经暗中把陆承启恨上了。现在还没有什么小动作,但朝中局势一变换,就保不齐他们会做出什么举动了。

    官员也是这般,表面上不敢伸手,但暗地里对监察司恨得牙痒痒。官员俸禄若是按照一般开销,足够官员一大家子花销了。可官员要面子啊,平日里的开销大得不得了,那一点点俸禄根本不够花销的。更可恨的是,陆承启还明里把福利都换算成钱银,扣除一半,算是什么养老金。官员也知道,这是陆承启在保证他们辞官以后的生活,可恶的是,陆承启还规定了,要清廉才能拿到数额巨大的养老金。如果贪污被发现,连带家产都要抄没,官员这可就捉狂了。

    他们寒窗苦读十数载,为的不就是当官发财?若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为啥还要这般削尖脑袋往里面钻?若是原先的俸禄,一家人省省,也还能维持风光。可现在直接减半,他们生活一下子拮据很多,连佣人都请不起了。不仅俸禄减了,原先占大头的灰色收入都不敢拿,更是雪上加霜。一想到这,没有多少官员不对陆承启恨之入骨的。他们只图官身,对谁做皇帝并没有在意,这也是为什么蒙古人、满族人入主中原,仍有这么多汉人做官,为之卖命的缘故了。

    富豪乡绅也对陆承启颇有怨言,首先他鼓吹商业,支持远洋贸易,弄得很多佃户都不想种田,去到港口、县城、州府找营生。有了榜样,佃农越逃越多,以至于富豪乡绅的田地抛荒。虽然现在还不明显,但按照这样的趋势,肯定会愈演愈烈。富豪乡绅也不是没有眼光,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他们心中比谁都明白。

    原先陆承启降低农税,还让他们高兴了一阵,以为能收的更多了。可陆承启一手捧起商业,手工业,大量吸收闲散人口,工薪比佃农多得多,佃农也不是傻子,权衡之下当然也会选择去做工。起先只是走一两个,乡绅们没注意,后来佃农大量逃离,他们才注意。不得已之下,通过减低地租,才算是留住了一批佃农。可在商业大潮的情况下,脆弱的小农经济好像不堪一击,摇摇欲坠。

    这怎能叫富豪乡绅不怨陆承启的政策?

    这也是为什么大顺朝一片祥和的情况下,暗流涌动。陆承启也有所警惕,一方面加快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一面安抚这些既得利益者,谋取发展时间。他也知道,一个阶级的兴起,必定伴随着一个阶级的没落。若能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他的改革才算是成功的。不然就是镜花水月,他一离开皇位,不用多长时间,就会被打回原形。

    但现在,矛盾被转移了,因为契丹人开始犯境了。

    春意盎然的草原,黑压压地从远处疾驰而来一大群骑兵,吓得幽州城紧闭城门,开始守城。同时狼烟升起,向不远处的城池示警。

    狼烟一直延伸,一直传到太原城,才由快马自驿道飞驰而出,直奔长安城而去。

    而在长安城的陆承启,却先一步得到了监察司的报告,得知了这支契丹大军的组成和将领。这支犯境的契丹大军,由皇太叔耶律重元率领。契丹人由游牧民族变成一个帝国,皇帝之位也不像是中原皇朝一样,是父业子承,兄弟也有可能即位的。这个皇太叔虽然表面恭敬,但其实暗地里对耶律洪基颇为不屑,且对辽兴宗传位给耶律洪基满怀怨愤,暗中俟机作乱。

    此前看到北府宰相萧虚烈屡率大军打草谷成功,耶律重元也眼红的紧。眼看自己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出兵的机会却寥寥无几,心中暗恨。这次陆承启惩戒不法商人,断了辽国大量的盐铁输入,耶律重元便借机发难,请了这次领兵之权,誓要大顺付出代价。

    耶律洪基虽然对耶律重元没有太大的戒心,但慑于他的兵权,还是命令他只能率本部出征。耶律重元又进言,才又讨得两万兵马,共计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地杀奔幽州城来。

    耶律重元命令他的长子耶律涅鲁古为先锋,率一万兵马,先一步越过年久失修的长城缺口,到达幽州城外。

    陆承启知道这次领军的是耶律重元,心中不由得一松。历史上对这人的记载不多,但总体来说有两个突出点。耶律重元此人善于政治,武略却很差,不然也不会在重元之乱中,优势兵力还是输给了耶律洪基。这一段在后世武侠宗师金庸笔下也有写,就是萧峰单骑擒皇太叔那一段。

 第七十章:契丹先锋(求收藏)

    马蹄声如雷,自远而近。如同黑云般的契丹骑兵来势汹汹,覆盖了远处的草原,呼喝声远在几里都能听得见。

    在城垛旁边的大顺边军,已经麻木地看着远处的契丹骑兵,冷冷地并不说话。他们知道,契丹人此次前来,又必定是像前面那几次一样,奈何不了幽州城的。幽州城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重镇,地位险要。与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称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大战不计其数。

    历史上的宋朝被石敬瑭遗祸,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不仅仅失去了马场,还使得中原大地彻底地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再加上重文抑武等政策失误,导致北宋亡国。

    可在这个异时空,幽云十六州并未失去,久经战阵的大顺边军,仍牢牢地守住了幽云十六州,守住了中原的大门,以至于大顺和辽国都未曾放松过对彼此的警惕,军事上并没有滑落太多。

    但占据了花花中原的大顺,军队还是腐化了一点。起码本该作为最精锐的禁军,经过换了几代之后,战斗力急剧下降,连地方厢军都比不上。倒是边军,长期以来与契丹人打仗,战斗力颇为彪悍。

    大顺的军力分布是边军三十万,分守西北、北面、东北三个地方;禁军十万,拱卫京畿;厢军二十万,主要布防在滇、蜀、桂边境。这些只是战兵,若算上辅兵,全国、军队恐怕人数超过一百二十万人。

    此外,还有在闽、浙一带还有少量水师,以及百来条战船。在陆承启看来,实在寒酸至极。这样的水师,不能叫水师,因为连明代末年的海寇都比不上。但陆承启现在也没有钱银去弄水师,毕竟无论在那个年代,水师都是烧钱最厉害的兵种。更何况陆承启想要达到的战斗力,现在条件完全不具备,他连大炮都没铸出来,谈何发展水师?

    言归正传,却说契丹先锋骑兵距离幽州城外五里地便停了下来,就地驻扎,恢复马力。契丹骑兵虽然大部分是一人两骑,可为了达到突击的出其不意,一路急赶之下,马力消耗很快。要想有冲锋的马力,必须经过休整。

    不过,看来也不必冲锋了,一路以来,别说大顺军队,就是沿途百姓,都不多。经过探马回报,幽州城紧闭城门,已经做好防御准备,他们就算是突袭,也骑马骑不到城墙上去。那就只好停下来稍作歇息,恢复马力了。

    契丹骑兵每个人都有好几匹马,分别是不纯种的大宛马,哈萨克马和蒙古马这三个种类。大宛马和哈萨克马都是善于冲锋的马类,但每次疾驰之后,体力消耗很快,若不喂养精饲料,马就会掉膘,失去爆发力。蒙古马契丹人一般看不上,因为这**虽然耐寒耐劳,适合长途跋涉,吃得很杂,还不容易得病。可它的爆发力也很差,体格矮小,不为骑兵所喜,一般只用来赶路所乘。

    耶律涅鲁古听得探马回报,知道幽州城已经做好准备,他疾驰而来,只为头功,却不料人家早有准备,气得哇哇大叫,只让部下稍作歇息,恢复马力之后,便对幽州城来了一次冲锋。

    只冲到幽州城的护城河边,他们就傻眼了。水流湍急的护城河,不知深浅,没有人敢贸然冲下去。又宽又深的护城河,让所有不识水性的契丹骑兵望而生畏。幽州城上的边军却没有跟他们客气,一溜溜箭枝射了过来,登时把不少契丹骑兵射下马来。

    护城河距离幽州城仅百步远,而幽州城里面箭枝充足,弩箭也储备了不少,这会看见有便宜可占,城楼上的边军更是把弓箭射的欢快,先把便宜占足了再说。更有射程可达四百步远的大型弩箭射了过来,就好像串糖葫芦一样,把好几个契丹骑兵串成了一串,最后扎在一匹马上,才停止了继续向前的冲击。那匹马哀鸣一声,瘫倒在地,马血喷涌而出,眼看是活不成了。那场面,血腥至极。

    契丹骑兵也不是吃素的,一边加快速度绕城疾驰,一边掏出马弓,向幽州城里面射箭。可马弓颇软,就算中箭也没有多大伤害。再加上有城垛,城墙上的大顺边军伤亡并不是很大。

    一时间双方对射,你来我往,不亦乐乎。但从战果来看,还是大顺边军占了便宜,毕竟是倚城而守,居高临下,弓箭平添了不少威力。就这么一刻钟左右,契丹骑兵已经伤亡过百,而大顺边军伤亡却寥寥无几。

    大顺边军即便没看过兵书,也知道射人先射马的道理。而且马匹目标大,容易命中。马匹中箭之后,剧痛之下会把马背上的骑兵摔下来,后面骑兵继续跟上,倒地的骑兵不多时便被踏成了肉酱。就算侥幸逃得过,也伤筋动骨,上不了马了。

    契丹人极其凶悍,见到自己人如此惨状,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凶性,放开马力,绕着护城河骑射,好像誓要把那些大顺边军杀死一样。

    而大顺边军则好整以暇,维持着弓箭密度,契丹骑兵就算是想靠近护城河都难。

    耶律涅鲁古看见这种情景,又是气得不行。他立功心切之下,并没有带步兵来,也没有攻城器械,怎么奈何得了经验纯熟的大顺边军?

    无可奈何之下,他吹起牛角收兵,退出五里扎营等他父亲耶律重元的大军到来。

    契丹这次举兵十万,号称三十万大军,里面当然有不实之处。虽然十万人里面,骑兵占了大部分,也还是有步兵的。这些步兵,都是由汉人组成,其中有不少是大顺军队的俘虏。他们一般都是被充当攻城的炮灰,用来消耗的。

    契丹人在屡次打草谷的时候,掳掠了不少汉人,除了当奴隶之外,还把一些精壮汉子纳入军队之中,组成步兵。攻城战之中,一般都是这些汉军当做攻城部队,而那些契丹、渤海、奚、室韦、女真等族士兵则在远处做督军。

    这也是地缘决定的,这些边境的汉人已经胡化很深,并不认为自己是大顺子民,反而认为自己属于辽国人。步兵之中,除了边军俘虏,这种思想已占了上风。不得不说,这是种悲哀。

 第七十一章:幽州游击(求收藏)

    (感谢书友dxe莫名的心疼100币的打赏!)

    城楼上,幽州游击朱大光,看着如同潮水般退去的契丹骑兵,冷笑一声,没有说话。他的亲兵喃喃地说道:“这些契丹人发了疯吗,骑着马来攻城?”

    朱大光是一个黑脸膛的大汉,身高五尺有余,甚为魁梧。超过二十年军龄的他,皮肤在幽云地区风沙侵袭下,显得格外粗糙。不仅是他,任何一个边军,只要在这幽云十六州呆上一年,就会变成了这般。

    只见朱大光冷笑道:“他们不是发了疯,只是想趁我们没有防备来攻击我们而已。哼,若不是陛下有预见,派了监察士来通风报信,恐怕我们现在已经被契丹人攻破城池了。”

    契丹先锋这次来势太快,一路上骑兵不停换马,只为了打一个出其不意,以闪电战的气势,直下幽州城。但奈何契丹人军队的保密性实在不咋的,因为他们不舍得不用汉人奴隶,临时把一万汉人奴隶编成军队。而恰好,有监察士潜入奴隶里面,不费吹灰之力便得知了契丹人奇袭的消息,先一步送到了幽云十六州之中,接着才送到陆承启手中。

    于是乎,幽州城很早就开始了防守准备,把城外农户接入城中安置好,后勤把粮饷备好,箭镞备好,那就专心等契丹骑兵来犯了。

    果不其然,仅仅两日后,从上都出发的契丹先锋已经到达幽州城下,行军速度之快,世所罕见。要不是有情报预先报险,恐怕幽州城这次还真的有危险。

    耶律涅鲁古紧赶慢赶,一人三马换着骑,还是棋差一招。归根结底,人家通过调兵遣将已经知道你的意图,你还拿什么来跟别人打,谈何偷袭?无比郁闷的耶律涅鲁古,只有在护城河边上发一通箭镞,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了。

    朱大光没有放松警惕,他淡淡地说道:“今日只不过是契丹人没带攻城器械,等他们的步兵一到,攻城器械就来了。好在幽州边境的树木早被砍伐一光,剩下的全是歪歪斜斜的矮木,不堪大用。把他们的攻城器械毁掉,就不用怕他们就地取材了。”

    这时候,幽州牧守刘源昌此刻也身着甲胄,来到了城楼之上,见到朱大光之后,问道:“朱游击,战事如何?”

    刘源昌是一个年岁在五十左右的老官,留着一撮山羊胡,两只小眼睛倒是颇为有神。瘦弱的脸庞,细小的身板,似乎被风一吹就会倒地的那种。

    朱大光淡淡地说道:“回大人,敌兵已被击退。他们没有攻城器械,估计接下来都无力进攻。只是末将估计这些只是先锋骑兵而已,大军尚在后面。”

    刘源昌点了点头,说道:“陛下送来的粮饷,吾已尽数发放给士卒。望你们竭尽全力,保住幽州十万军民。”

    朱大光也知道,若契丹人破城,以他们的习性,肯定会把所有人都当成奴隶掳掠回去,给他们做牛做马。这样的下场比死了更凄惨,可汉人在他们眼里就是贱命一条,甚至比不上一匹马,一头牛。

    朱大光点了点头,说道:“只要将士效命,末将很有把握守住幽州城。”

    得到朱大光的肯定,刘源昌才稍微安了心。在这里可以看出,大顺朝是多么重文抑武了。一州牧守乃是从二品大官,一州主将却只是五品武将。且不说俸禄差距,就单单是官职上的差距,就让大部分武人感到心寒。

    好在陆承启把先前所欠粮饷备齐,派出监察士监察军饷发放,他们才又凝聚起一些士气。不然再次面对十万契丹大军,他们恐怕也是无心抵抗的。

    这次不同以往,以往契丹大军出来只为打草谷,填补军需。而这次,明显是冲着大顺开战而来,乃是国战,恐怕就不同以往那样轻松了。

    刘源昌好好勉励了一番守城将士,忧心忡忡地走下城去。朱大光对刘源昌并没有好感,毕竟文武相轻。朱大光知道,刘源昌也还算是一名好官,起码他会为民着想。上任以来,幽州城外的农户逐渐多了起来,所施政策都还算公道。但有一点不好的是,他也会喝兵血。弄得当兵的个个怨愤不已,不肯死力卖命。

    其实也不能怪刘源昌,他做到这个州牧,也是托了大笔金钱给户部,才算是弄到的从二品官。只要在职期间保证幽州城不失守,熬过资历期,就可以回到中枢,当正二品京官去了。

    可上一年朝中势力变更,小皇帝彻底掌权,惩治贪官污吏。他怕陆承启清洗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他还是把这些年贪来的钱银,送到户部,望从轻发落。

    自从交出了贪赃所得,刘源昌就没睡过好觉,没吃过好饭。生怕明日陆承启就把他抄家流放,甚至砍头。好在陆承启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才让他略略松了口气,再也不敢伸手了。

    这也是为啥深秋时候,契丹人打草谷之时,幽州城能再次扛住的缘故。粮饷充足,士兵效命,自然可保幽州城无虞。

    朱大光其人,也是很有本事的。他没念过书,自小就参了军,而且一呆在边军就是二十多年。久经战阵,每一次都从死人堆中爬起来,一步步晋升到游击将军。他对士兵极好,用爱兵如子来说他并不为过。他也算是韩伯珂一系的将领,只是那时候他还不是游击将军,不过一个振威校尉而已。韩伯珂倒了,朝中文官集团并没有清洗到他,反而很幸运地继承了韩伯珂的衣钵,成了幽州游击将军。

    朱大光生性坚毅,孔武有力,武功不算卓绝,但胜在悍勇。从战场上学到的指挥技术,让他获益匪浅。比之前一任韩伯珂,即便不识字,也不落下风。更能提升士气,让士卒卖命,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将军。

    他极目眺望五里外的契丹大营,他倒是很想出城一战,可惜他手中并没有多少骑兵,不敢和野战极为犀利的契丹人在野外对决。哪怕是袭营也会付出重大代价,还不如节省兵力,以逸待劳,恭候契丹的十万大军。

    这个时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道理,朱大光还是有的。但为将者,哪一个不想在战场上驰骋一番,建功立业?只是现实不允许这么做罢了,手中五万边军,只有两千骑兵,如何打得过尽是骑兵的契丹先锋军?唯有倚靠城高河深,来死守了。

    朱大光叹了一声,亲兵们也低下了头,握紧了拳头。兵将的心意相通,奈何敌人势大啊!

    城墙上的边军不敢有一刻懈怠,他们知道契丹人的机动性很强,稍不注意就会冲到面前了。护城河虽深,但毕竟不是丰水季,难保契丹人不会渡河而击。

    朱大光把兵卒们慰问了一番,也满腹心事地下了城楼……

 第七十二章:大军压境(求收藏)

    “走快点!”一个契丹武士用契丹语恶狠狠地地说道,手中的马鞭不时落在衣衫褴褛的汉军身上,像赶着牛羊一样驱赶他们。

    这些汉军神情麻木,好似挖空了灵魂一样。唯有汉军行列之中,有几双尚有神采的眼睛对这些契丹督军怒目而视。

    契丹中军之中,耶律重元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之上,听着探子回报,眉头紧皱:“你是说,涅鲁古的偷袭被识破了?怎么会,汉狗怎么会识破的?难道有人走漏了风声不成?”

    他的手下无人敢答,他怒道:“怎么不吭声了?”

    这时候,一个契丹将领小心翼翼地说道:“皇太叔,末将注意到一路走来,几乎没有看到大顺的农户,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耶律重元仔细一思索,好似也是这般道理。他们契丹人的行军极快,一旦组成军队,先锋便会立时出发,换马而行。如此行军速度,都让人预先得知,契丹人又不傻,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肯定是有人走漏了风声,给大顺送去了情报。

    可这也没办法啊,辽国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不论是哪个地方,都有契丹、渤海、女真、白达达、室韦、奚人、斡亦剌特、巴尔浑、兀尔速特、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汉族等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混居,其中汉人的数量还不少!哪怕是上都之中,亦有大量汉人,充当奴隶。若里面混杂了精通契丹语和汉语的奸细,又有谁能识别的出来?

    耶律重元想通了这一点,只觉得胸口有股闷气,发不出来。他恶狠狠地说道:“全速前进,我倒要看看,一座州城能奈我何!”

    契丹大军加快了速度,路上有不少汉军因为赶路,原本就羸弱的身子受不了如此高强度的行军,跑着跑着便一头栽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

    兔死狐悲,许多汉军驻足观看,却被契丹督军大骂,挥动马鞭开始打人。马鞭抽在身上,汉军感觉不到疼痛,可看见同胞就这样倒地不起,他们心中仿佛有股说不出的愤怒在燃烧。

    汉军继续在赶路,但所有人都沉默不语。他们知道,越是快走到幽州城下,他们的生命就会越快的失去。每次大战,汉军存活数量十不足二,是伤亡最多的部队。他们根本就不被当做人来看待,只是一群拿着武器的牲口,为契丹人挡箭,做他们的炮灰。

    但他们也不敢反抗,契丹人对汉军是很戒备的,他们除了由少量的边军俘虏组成,更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