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江山美色(墨武)-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瓦岗虽是势力日隆,却是少有渡河去扩张地盘的打算,虽有小盗不断的渡河滋扰,却是不敢离开洛口仓。河内通守孟善谊、长平通守殷善达都是固守城池,一时都保本地的平安。
李密一直倾力来和襄阳、东都两地作战,一时间也顾不上长平、河内两地。
李靖以太原副留守的身份入主两地,孟善谊、殷善达二人都是心力交瘁,只觉得一方不保,焦急万分,见到太原副留守带精兵前来支援,共同抵抗盗匪,不由大喜。
当然也有疑惑之人,可疑惑也是无用,李靖精锐数千,军权在手,谁都不敢质疑。占据长平、河内之后,李靖抓紧时间练兵,从山寨、草原的战马源源不绝的输送到了长平,李靖抓紧操练,只等一战。李密一心和萧布衣对决,却没有想到黄河对岸,崇山之下早有一只猛虎蓄力待发。
萧布衣飞快的入主东都倒是出乎了李靖的意料,不过这也让李靖更加的方便行事。
萧布衣东都独揽大权,被越王尊崇后,消息早就传到黄河两岸,各郡县都是精神大振,多少看到了希望。
自从杨广下了江南、越王执掌东都,皇甫无逸独揽大权后,东都是一日不如一日,无暇顾及其他地域,周边的郡县都是自保为主,这下听说萧布衣转守为攻,不但百姓振奋,就算隋官都暂时打消了投靠盗匪的念头,观形势而定。
萧布衣早就下了密令,让孟善谊、殷善达等人听从李靖的调度,这下得到东都的指令,二人心中仅有的一点疑惑都抛到九霄云外,大为振奋。
李靖得到这二人的支持后,秘密招募兵士训练,却早早的将黎阳城的防御研究透彻,加紧赶制攻城器械,悄悄的运到黎阳城西南的浚县。
王儒信只知道饮酒作乐,元宝藏、郑颐也是只知道守城,听到瓦岗和窦建德联盟后,更是放宽了心思,哪里想到一直并无动静的河内会出大兵攻打,就算逃命之时,还在想着是否窦建德单方面毁约前来攻打,却不知道李靖早就蓄谋多时。
李靖将铁骑精兵输送给萧布衣指挥,在等攻城器械准备完整的时候,自己率领兵马亲赴黎阳,他率军昼息夜出,连夜急行,这时候李密正在被东都的动静吸引,全力的制定攻打洛阳的计划,重兵屯守洛口仓,以防萧布衣偷袭,哪里能想到萧布衣还有奇兵从黄河对岸袭出,而且目标不是洛口仓,而是瓦岗的后方黎阳仓!
兵贵神速,出奇制胜,李靖用兵素来如此!他以严整的军纪训练出一支铁军,创造了奇迹,无声无息的紧逼黎阳!
李靖半夜到达浚县附近后,命大军稍事休整,破晓时分命令全军赶赴黎阳,三面攻打,却留出东部的城门。
其实南北两侧的大军也是佯攻,只是给黎阳的守军制造压力而已,至于东部的城门刻意留出来不打,也是一个计策。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还要咬人,若是不给瓦岗众活路,他们奋力死战,对攻城势必造成极大的阻力,李靖留条路给瓦岗众,就是为了减少攻城的阻力。
结果如李靖所料,在攻城大军不停的、连环的攻打下,瓦岗众终于崩溃,元宝藏、郑颐率先逃命,主将一走,瓦岗众冰雪消融,不攻自破,李靖顺利的拿下黎阳城后,并没有得意,马上按照预定的计划去攻黎阳仓。
所有的计划早就制定,现在需要的是严格的执行计划。
这次李靖并没有亲自前往,因为黎阳还需要他来坐镇,他派出的将领是陈孝意和齐洛!
陈孝意本是雁门郡丞,齐洛却是马邑的奉诚尉,本来就是李靖的手下。萧布衣对于遇见有才能之人都是记的牢固,当初雁门一战之时,他记下齐洛、陈孝意和王智辨三人颇有才能,这才让方无悔去请。齐洛倒是毫不犹豫的跟随,随即去雁门请陈孝意、王智辨二人。只是此二人对是否归附萧布衣还是有些犹豫,齐洛无功而返。
可天下动荡不安,雁门很快被刘武周攻打,在刘武周的重兵攻打下,王智辨出兵袭击,却被刘武周诱杀,陈孝意固守雁门城,却是多少有了些悔意。萧布衣远在东都,当然是无暇顾及雁门。陈孝意被手下张伦所叛,一刀从后背刺到前胸,假死过去,张伦出去迎接刘武周入城,方无悔却还是不死心,把陈孝意的尸体抢出去,又将这面的消息飞鸽禀告给萧布衣。没想到陈孝意命不该绝,后来竟然奇迹般的活转,这才和齐洛离开雁门,南下投靠萧布衣。
萧布衣坐镇东都,一直和李靖在保持联系,就将陈孝意、齐洛二人归李靖来调度。
陈孝意身为雁门郡丞,守城经验当然丰富,攻城当然也是在行,齐洛亦是在马邑经过考验,经验丰富。这次攻打黎阳虽是李靖全盘制定,实施却是陈孝意和齐洛二人。
二人不负重托,在周密的安排下克下黎阳城,李靖立即吩咐二人全力攻打黎阳仓以备仓储,二人马不停蹄的带兵奇袭,连夜袭击了黎阳仓,驱逐了那里的盗匪。
如今李靖蓄谋数月,却只用一天一夜就抢占了黎阳城和黎阳仓,死死的扼住黄河、永济渠的要道,将瓦岗钳在河南中腹,无法向河北、山东两地发展。
听到黎阳仓被克,李靖缓缓点头道:“王儒信呢?酒醒了没有?”
“早就醒了,昨晚其实就醒了。”方无悔笑了起来,“他昨晚一直在问是谁抓住了他,也是好笑。”
“带他来见我。”李靖沉声道。
原来李靖在攻打黎阳之时,已经在黎阳埋伏人手放火制造内乱,元宝藏、郑颐独自逃命。王儒信醉酒,又不听别人劝说,酣然入睡。结果众人争先逃命,等到黎阳城被克之时,竟然还在大睡,却被李靖派兵捉个正着。
王儒信被捉的时候还不能相信黎阳被克,得知真的成为阶下之囚的时候,酒早就吓醒了,慌忙问是谁攻克的黎阳城,准备弃暗投明。
众兵士押着王儒信进来,王儒信眼珠子转个不停,见到主位上坐着李靖,失声道:“座上之人莫非是李将军?”
他脸上露出激动莫名的表情,只恨被五花大绑,不能手舞足蹈来表达心中的激动。
李靖倒是微愕,“你识得我?”
王儒信慌忙道:“敝人早对李……将军久仰了。当初李将军只率数百兵士,大破瓦岗数千盗匪,让单雄信、徐世绩等人无功而返,那时候威名就传诵了瓦岗。当初徐世绩画了李大人的一幅画像,敝人看了,惊为天神,是以一直记在心中。今日得见,实在三生有幸。李将军若是早说攻城,敝人早就双手奉上,何劳将军来取?”
王儒信这番话其实都是胡说八道,他在押一个晚上,终于问明白擒他的是谁,早就想好了求活的措辞。他说的虽然无耻,自己都觉得有些脸红,可一想到性命攸关,忍辱负重又有何妨?
“这么说,倒是我的不对了?”李靖面沉似水。
王儒信吓了一跳,脑袋摇的拨浪鼓一样,“敝人岂敢说将军的不是,只是敝人想说出对将军的尊敬之意罢了。”
“给他松绑。”李靖吩咐道。
兵士毫不犹豫的执行命令,王儒信一时间反倒不知所措,李靖摆摆手道:“王司马,请坐下一叙。”
王儒信觉得马屁拍的初见成效,心中窃喜,半个屁股沾在椅子上,谦虚道:“有将军在此,焉有敝人的座位。只是将军吩咐,不敢不从。”
“我不是将军,我是太原的副留守。”李靖沉吟道。
王儒信慌忙改口道:“原来留守大人为大隋鞠躬尽瘁,敝人佩服。这黎阳城本来就是大隋之城,李将军……不,是李留守取之,实在是天公地道。”
“可我现在被贬,却为萧布衣将军做事。”李靖淡淡道。
王儒信眼珠子急转,算计着关系,“那个……萧将军……我也是久仰大名,李……大人在萧将军手下做事实乃幸事,大隋腐朽,李大人兴起义举,实在可喜可贺。”
“但我是在朝廷的命令下来攻黎阳城。”李靖又道。
王儒信脑袋有些痛,搞不懂这中间复杂的关系,终于道:“黎阳本来是无主之物,有德者居之,李大人就是有德之人呀。”
“其实我对翟当家也是久仰大名了。”李靖终于露出点笑容。
王儒信暗道,你总不会取了瓦岗的黎阳来作为加入瓦岗的贺礼吧,见到李靖沉默不语,王儒信只能道:“翟大当家……这名气也是有的。”
“名气有是好事,可若是利用名气为非作歹那可是天理不容。”李靖脸色又阴沉了下去。
王儒信喏喏道:“其实我也是被逼的……将军……只求你给我一次机会。”
李靖长叹声,“如今瓦岗作乱,萧将军忧心忡忡。当初他拔除瓦岗,其实也是对瓦岗的一片好意。”
“那是……那是。”王儒信只能点头。
“萧将军曾经见过翟让寨主,其实他也是被逼无奈。”李靖又道:“他只想托王司马之口转告翟寨主一句话……”
王儒信听到竟有释放他的意思,不由大喜过望,“李大人请说,敝人定当竭力转告。”
李靖沉吟片刻,“这各地烽烟四起,当然也有烽烟四起的缘故,如今百姓思安,萧将军有令,翟当家若是能劝瓦岗弃暗投明,归顺萧将军,可免一死。”
王儒信眨眨眼睛,“就这些?”
李靖点头道:“不错,就是这些,还望王司马转达。无悔,带人送王司马出城,给他一匹马。”
王儒信饶是奸诈,也是出乎意料,只是不敢多生事端,并不多问。
方无悔愣住,显然也没有料到李靖轻易放了王儒信,却还是遵从命令,护送王儒信出城。王儒信骑在马上,如坠雾中,饶是经历了大风大浪,可如此死里逃生也是第一次。
出了城来,确信再无人跟踪,王儒信催马狂奔,向黄河渡口的方向而去,过了那里,就是瓦岗!
方无悔送王儒信出城,回转后有些不解的问道:“李将军,要不要追他回来?”
“追谁?”李靖随口问道,还是凝望着桌面的地图,这次地图却是换了一幅,上面有个红点,标注的却是西京二字!
“王儒信呀,再不追只怕追不上了。”方无悔只以为李靖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李靖终于抬起头来,露出微笑,“王儒信此人毫无骨气,反复无常,不讲信用。放了他,比杀了他用处大了很多。王儒信这次回转瓦岗,我相信不久以后,就会有出好戏上演。”
方无悔眨眨眼,似懂非懂,有传令官快步走进府中,递过文书道:“将军,有军情禀告。”
李靖接过军文看了眼,眉头微微蹙起,军文最上写着,‘李渊大军已过黄河,驻渭北,择日将南下渡渭水,径取西京!’
李靖收了文书,目光落在桌上的地图上,喃喃自语道:“如果是我的话,当分三路大军,击扶风,克新丰驻灞上,取永丰,李渊为人虽是虚伪,不过老谋深算,用兵不差,应该也是如此吧?”
※※※
李渊这时候总算扬眉吐气了一把。
事实上,自从兵出雀鼠谷后,他行军一直都算顺利。
山西这块地方,他实在熟的不能再熟悉,这几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沿太原南下的郡县多是响应云从。
从伊始不过三万大军,到现在是十数万大军,而且不停的壮大中,这说明他李渊深得人心。
每次想到这里的时候,李渊心中多少涌起点骄傲,可一想到东都的时候,心中就如同卡着一根刺。他在东都那面其实也有消息,虽然他暂时没有和萧布衣交恶的打算,但这不妨碍他探听萧布衣的消息。
他知道,他一生真正的大敌不是眼前的西京,而是坐镇东都的萧布衣!
他和萧布衣现在的关系说简单些,就和很多厮守多年的老夫老妻一样,乏味无聊却又不得不维系着些许的温情,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因素制约,多年的理智和纠葛让他们不能马上翻脸。可若是真的翻脸,那比覆水重收还要困难!
二人若是马上对决,当会两败俱伤,让渔翁得利,最终同时失去争夺天下的本钱。对于这点,李渊明白,李渊更知道的一点是,萧布衣肯定也明白。
他和萧布衣其实一直在竞赛着扩张的速度,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萧布衣的用意现在已经昭然若揭,他竭力的要解决心头大患李密,依据襄阳、东都图谋天下,而且他先期目标已经成功了半数。他李渊的目的当然却是依靠本身多年的积累,占据关中,然后依据关中图谋天下。
现在他有心理优势的是,周,秦,汉,隋四朝均因关中而兴,他李渊说不定也要因此而兴。
萧布衣抢占了天时,见缝插针,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占据最有利的形势,他李渊却是要抢占了地利,凭借四塞之地占据了最有利的地势。至于人和嘛,那是二人一直都在竭力拉拢的本钱,直接关系到二人以后对决的胜负。
这几个月的功夫,他封出的官职足有数千之众,但他并不担心,以后事情以后再说。现在无论盗匪抑或隋官,对他李渊匡扶隋室都是举双手欢迎,远望渭水南岸,那里是西京的所在,李渊轻叹了口气,占据西京,看起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
只是河东还有屈突通镇守,潼关亦在隋军之手,他绕路渡河前来,这战必须要胜,攻克西京,屈突通不足为惧,可若是失利的话,被西京、潼关和河东三路夹击,大军危矣。
至于什么太平道的预言,他李渊全当是放屁,因为太平道总喜欢搞些模棱两可的事情,推出所谓的神秘天机,在他李渊眼中,却是滑稽可笑。
天机若真的神准,这四百年来太平道早就兴盛非常,怎会到如今的没落?不过每次想起那李氏当为天子的预言,李渊都是怦然心动。
帐前众人都是兴奋非常,李渊的目光从众人脸上掠过,轻咳一声,大帐沉寂一片,静候大将军发话。
商议已定,李渊现在是正式宣布进军的消息。
“如今我军从龙门、壶口绕路渡过黄河,士气正盛,无数义军前来归附,足见我仁义之军,得天下百姓信任,孙太守在接援我军之时,战功赫赫,当记一功。此后韩城,冯翊,朝邑等郡县来降,更昭示我军深得人心……”
众人都是点头,知道孙太守是哪个。孙太守就是孙华,其实本来是关中势力最强的强盗,知道李渊南下后,亲自渡黄河来见李渊,请求为先锋,此举极大的鼓舞了人心。李渊却是心知肚明,知道孙华是被李世民暗中派人说动归降,前来依附是鼓舞军心。他封孙华为冯翊太守,手下的有功之人,可以由孙华授予官职,此举对关中群盗触动极大,由此又招纳了不少盗匪归附。
世民、建成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呀,李渊欣慰的想。
“如今我军气势正酣,当求一鼓而胜,前往长安清君侧,救苍生。”李渊大义凛然道:“左领军大都督李建成听令。”
“属下在。”李建成沉着踱出。战争异常残酷,也让深陷其中的人迅即成长。李建成一直追随父亲的身边,也算接触过战役,临阵不慌。一路南进中,在取西河、攻霍邑、下绛县等战役之时指挥若定,对李渊制定的策略坚定不移的执行,已经有了大将之风,甚得李渊的赞许。
“我命你率兵一路渡渭水去取永丰仓,此举事关重大,你可知道?”
李建成沉声道:“属下知晓,若取永丰仓,不但我大军军粮有保障,派兵驻守永丰仓,守境关之地,亦可防备东方之兵,还可防备隋军东逃,一举三得。”
李渊满意点头,他特意如此问话,不过是想奠定李建成在众属下心目中的地位而已。
“既然你已知晓,我就命以你为主,以刘司马、王统军、陈长史为辅,带精兵两万去取永丰仓,此战许胜不许败,你可明白?”刘司马就是刘文静,王统军是王长谐,陈长史是陈演寿,三人都是经验老到,作战经验丰富,除刘文静外,都算是李渊考察良久。由他们辅佐李建成镇守境关,李渊早就深思熟虑。
李建成坚定点头道:“孩儿明白,若不克永丰仓,回来提头来见!”
李渊点点头,却不觉得李建成夸什么海口,甚至有些赞许。实际上这一战未出兵已胜,他早就收到华阴令李孝常的密信,欲以永丰仓来降。李建成大兵其实主要是为了对抗屈突通和潼关的兵力,可这些他对建成说了,却暂时不能对别人说,因为说出来就少了种震撼的效果,更让李建成的承诺效果弱了很多。
李建成军令状一下,众人又是钦佩,又夹杂着振奋,出兵求胜当应如此!
“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听令。”李渊再次喝道。
李世民缓步走出,“属下在。”他和大哥一样,亦是经历了几次阵仗,尤其是在攻打霍邑之时,更是奋力当先,如今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沉凝。
“我命以你为主,以殷长史、唐司马、刘统军三人为辅,率兵一路西南去取泾阳,取下泾阳后,让刘统军分兵一路去击扶风,若是取胜,原地待命,等为父亲率大军克新丰、驻灞上之时,我们兵合三路进攻西京,不得有违。”殷长史是殷开山,唐司马是唐俭,刘统军就是刘弘基。李渊最担心的就是李世民的浮躁急进,此乃兵家大忌,有殷开山、唐俭两位经验老到重臣辅佐,当无意外。至于击扶风,有刘弘基这员勇将,当是无事。
李世民这次并没有多话,只是恭敬道:“属下听令,当竭尽全力,不负大将军所托。”
李渊长舒了口气,这场战役他亦是谋划了许久,取永丰、击扶风、克新丰为夺取西京至关重要的三步棋,依序走好,取西京不过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一路上除了要攻城拔寨外,逐渐树立二子的威望也是他要考虑的事情,如今建成、世民不负重托,实在让他老怀宽慰。
李世民从营帐中走出,心中涌起一丝豪情,一路南下让他心境开阔了很多,最少以往那种压抑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他们李家可以做自己事情!
还未回转营帐,就有一人钻了出来,一把握住了李世民的手。李世民又惊又喜,哈哈笑道:“无忌,你来了?我正想着你,我姐姐那面如何了?”
营帐中钻出的那人正是长孙无忌,他春风满面,见到李世民也是兴奋不已。
他们自幼交好,长孙家为李家一直都是暗中出谋划策,对于起义之事也是功不可没。长孙无忌和长孙顺德前往东都解救李家的家眷,事成后却是前往西京南的司竹园活动。
长孙无忌道:“令姐倒是一切顺利,不过我今日特意前来却是向你举荐一人。”
“是谁?”李世民好奇问,“能得无忌你看中的人绝非庸才。”
长孙无忌微笑道:“非但不是庸才,而且在我看来还有张良之才。”
“好你个无忌,快说快说,到底是哪个?”李世民迫不及待。
长孙无忌轻笑后,一字字道:“此人叫做、房、玄、龄!”
第三五零节 伐谋
李世民听到房玄龄三个字的时候,一时间默然半晌。
长孙无忌见到李世民的表情,微笑道:“世民可是没有听说他的名字?”
李世民摇头道:“略有所闻,可是高侍郎所称许之人 ?”
长孙无忌点头道:“世民也是好记性,想当初高孝基有识人之名,见到房玄龄之际,就说过此人必成大器,大隋能得高侍郎如此称许之人并无几个,杜如晦是一个,如今却已去了襄阳,若是世民再不抓住房玄龄,眼下或许无忧,但是长远看来,已经落在萧布衣的下风。”
李世民轻叹声,“萧布衣如今锋芒毕露,也怪不得杜如晦依附。”
说话的功夫,二人已经走入营帐,一中年人缓缓站起,面带微笑。那人神色清朗,双眸明亮,让人一眼望过去,顿生好感。
李世民快步上前施礼道:“久闻房先生大才,房先生前来,蓬荜生辉,世民荣幸之至。”
房玄龄笑容亲切,“无忌说敦煌公气度非常,谦虚好学,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长孙无忌一旁笑起来,“你们莫要彼此吹捧了,这帐篷看起来都是要飘了起来。”
三人都是微笑落座,李世民也不客套,径直问道:“久闻房先生大才,不知道对天下大势可有什么看法?”
李世民开门见山,是征询,多少也有些考究的味道。他和大哥李建成一样,在战争中已经逐渐成长,少了玩世不恭,多了分统帅的气度。
李渊当然知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对他和李建成着意培养,如今已经算是初见成效。
房玄龄不出意料,只是笑笑,“敦煌公一问可见胸中抱负。”
李世民反倒愕然,“不知道房先生此言何解?”
房玄龄笑道:“若是旁人一问,当询问对西京一战有何看法,敦煌公径直去问天下,显然知道西京一战势在必得,已有掌控天下的念头。”
李世民望了房玄龄良久,轻叹道:“房先生果有大才。”
“若问天下大势吗?”房玄龄对于李世民的称许不以为意,“眼下依我看来,数年后,天下当三分而立,孰能胜出,当看能否抢占先机。”
“哪三分?”这次却是长孙无忌忍不住的问。
“关陇、江南、河北山东三地。”房玄龄毫不犹豫说道。
李世民微蹙眉头,“先生说此三地,都是争乱最为频繁之地,却不知道三地霸主各为哪些?”
房玄龄沉吟道:“争乱频繁,多出豪杰,关陇四塞之地,旧阀多集中于此,薛举、梁师都、刘武周和李轨哪个都是剽悍之辈,但这些人多无远志,只图雄霸一方,唐国公使仁义之举,并不局限太原四战之地,南下图谋关中进取中原,如今百姓归附,若让我看,关中霸主当属唐公!”
李世民脸上闪过丝古怪,转瞬欢欣道:“先生高见,分析透彻,家父若是知晓,定当奉为上宾。不知道河北、江南霸主又是哪个?这抢占先机说的又是什么?”
房玄龄沉声道:“河北争霸之人亦是不少,窦建德、王薄、孟海公、罗艺等均是不俗,加上山东群盗,高门参与,争斗惨烈不过稍逊关陇。只是王薄、孟海公亦是胸无大志,只图自保,难谋发展,罗艺好气斗狠,心胸不宽,亦是难得百姓拥护,而窦建德广施仁义,前段时日更是无声无息的除去薛世雄,实力端是不容小窥,河北山东若出霸主,当是窦建德无疑。”
他说到这里,李世民、长孙无忌互望一眼,都是缓缓点头。
房玄龄又道:“至于江南嘛,那已经没有什么悬念,杜伏威、李子通、林士弘、张善安之流均为盗匪,只能说称霸一方的枭雄,要想远图,绝无可能。江南华族无论如何也不会支持一方匪盗为主,杜伏威等这些人鼠目寸光,只想图谋江都一带,妄想割据称王,凭河抗拒天下,却不明白如今天下大势已到了进则存,守则亡的地步,萧布衣依据荆襄之地,有士族身份,沿江东扫,铲除群盗不过是时日问题。如今不过是大鱼吃小鱼之时,等天下三分,关陇旧阀、江南华族、山东高门各占其一的时候,才是真正逐鹿之时。不过萧布衣抢先一步,进攻中腹,如今和李密抗衡,有王世充牵制,若是东都一定,萧布衣当声威大震,到时候关陇、山东、河北等地就在他的下一步图谋之中。”
李世民皱眉道:“李密雄才大略,占据洛口仓,瓦岗现在足有近百万之众,难道先生并不看好他吗?”
房玄龄淡然道:“敦煌公何必明知故问。”
李世民笑了起来,“世民愚钝,还请房先生指教。”
房玄龄道:“我方才说这天下还是旧阀、华族、高门的天下,泥腿子流寇终究不成气候。旧阀、华族、高门三者支持中李密不占其一,眼下不过是苦苦支撑而已。想瓦岗盗匪不过燕雀,焉懂李密鸿鹄之志,征战日久,萧布衣只能更得民心,李密却是渐失民心,萧布衣只需按兵不动,这一减一涨之际,胜负已分。”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站起来深施一礼道:“房先生足不出户,指点天下大势,世民钦佩的五体投地。想当初诸葛武侯未出隆中,定安天下之计,房先生亦是指点江山,让世民茅塞顿开。只是在房先生看来,若是天下三分,关陇、河北、江南谁将入主江山呢?”
房玄龄笑道:“当看谁取先机。”
“先机何在?”李世民急声问。
房玄龄沉声道:“萧布衣占天时,唐国公占地利,窦建德勉强占个人和。地利浑厚,日久争霸,当显奇效。只是如今萧布衣势强,锋锐无人可抗,他若全力攻打某人,对手就算不被灭亡,定当损失惨重。眼下他与李密征战,无暇分身,若我定策,唐国公当先和萧布衣联盟,争取时间全力稳定关中,铲除异己,等关中安定之时,再和窦建德联合,统战黄河之北,到时候可联手和萧布衣抗衡。若除去萧布衣,窦建德不足为惧。”
长孙无忌也是叹息道:“常人不知今日之事,房先生早定下数年的战略,此中大才让我等望尘莫及。”
李世民点头,“房先生所言正合我意,不过……窦建德眼下看起来并不强悍,可依房先生所言,此人竟是左右大局的关键棋子?”
“先机之一当是和窦建德抢先联手,此子不容有失,若是让窦建德和萧布衣联手,由井陉关入山西取太原,我等首鼠两端,形势危急。”房玄藻正色道。
李世民也变了脸色,因为太原的东面有名的关口就是井陉关,历代关陇出兵进攻河北,都是以此为突破点。当初北周灭掉北齐就是走的此路。可反过来亦是如此,当初河北的历山飞十数万大军威胁太原,走的就是井陉关,若是让燕赵之兵攻破井陉关,萧布衣再是进逼潼关,关中真的很是危险。
“既有其一,当有其二,不知道除了和窦建德联手外,我等还要做些什么?”李世民这次问的慎重。他虽是稍微轻浮,却是一点不笨,暗想房玄龄好在投靠了李家军,这种人若是被萧布衣网罗去,对关中绝对是极大的威胁。
“唐公只凭和窦建德联手胜负难料,先机之二在于巴蜀。”房玄龄肃然道:“巴蜀边角之地,蛮夷所在之处,民风淳朴却又剽悍,不喜约束,如今是大隋动乱时少受波及之地,若唐公能取关中,我倒建议敦煌公和他提议,先从关中出兵,出大散关去收复巴蜀之地,然后在巴蜀准备水师,顺长江而下攻打荆襄之地。到时候腹背受敌的是萧布衣,而非关中。到时候萧布衣数处受敌,饶他有通天之能,也难逃一败。”
李世民长舒一口气道:“先生妙策,世民有意请房先生为记室参军,时刻点醒世民,不知道先生意下如何?”
房玄龄站起施礼道:“房某恭敬不如从命!”
李世民送长孙无忌出帐之时,轻叹道:“无忌,你真乃我得力之助,房玄龄此等大才归附我等,实乃我等幸事。”
长孙无忌却笑道:“世民,你可知道他为何不投靠令尊抑或乃兄的帐下?”
李世民也是奇怪问,“这的确有些奇怪,要知道如今家父掌握大权,大哥亦是功劳远胜于我,他来投到我的麾下的确有些奇怪。”
长孙无忌道:“其实房先生计谋是好的,可在他看来,令尊和令兄都是失于稳重,少于冲劲,难以和萧布衣抗衡。萧布衣现在手下人才济济,武有李靖、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