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仕妖娆-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礼部也基于此种考虑,每次秋闱都会有特定的名额,给那些户籍在偏远地区,但朝中有人的官员晚生,让他们能够顺利通过秋闱。
当然,这需要有权势之人的举荐。
因此接旨之后,李凤梧去询问了叔公张浚,而叔公也很是爽快,二话不说修书一封,让他到了临安之后去拜访刑部一位侍郎。
张杓,张浚次子,有大才,年仅二十岁便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同年任大理卿,二十一岁便权尚书刑部侍郎,如今已在刑部侍郎位置上呆了好几年。
虽然这几年未有升迁,但此子却是张家除了张浚之外最为耀眼之人,被张家之人称之为未来鼎柱,未尝不能有其父张浚风采的一日,若真是一门两相公,那便是千古佳话了。
李凤梧便要去拜访于他。
因是京官,又是刑部侍郎,李凤梧先行让李巨鹿去打探,知晓张杓要晚间才回张府,因此白日里便在家里看书,待得傍晚时分再去拜访张杓。
明春是进士大科,李凤梧因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技能,《诗经》、《礼记》、《孝经》、《春秋》这四经早已倒背如流,只是《周易》太过博大繁冗,只背了个七七八八。
《论语》和《孟子》也早已吃透。
当然,这只是说李家小官人将这些科举的基本书都背了下来,注解也都熟记,不过若是仅凭此就想秋闱虞,那是不现实的。
死记硬背从来考不出一甲状元。
李凤梧写诗不太擅长,毕竟写诗、赋这玩意儿是靠才情,很不巧的是,李家小官人就缺才情,估摸着到时候考试,又得去“借”某位明清才子的作品了。
时务策论这一关李凤梧倒是不担心,已自己的上帝视觉,还写不出一篇好策论来那才叫有鬼了,至于墨意和帖,李凤梧也并不太担心。
论填鸭式教育,我李凤梧真不虚大宋任何人。
第一百五十二章 闭门羹
当然,许许多多的什么状元手记子类的辅导书,那也是要多看有益。
李凤梧吃透了两书和五经之后,大多时间都在看前人的注解和科举文章,这日是打算晚上去拜访张杓,因此李凤梧便在新买的院子里看书。
李巨鹿如今关扑成瘾,一看今日事,便向小官人讨了些许银子,出门玩乐去了。
李凤梧也是大方。
李巨鹿的薪银都是放给李伯的,而李巨鹿平日的开销,只要数额不是特别巨大,李凤梧都随他,关扑主要讲究个手气,也不见得尽是输。
记得大宋曾有轶事,有人以二十文关扑了一套正版的《史记》。
因李凤梧喜好清净,周清丰并没有为他买过多的奴仆,除了打扫的杂役、负责做饭的厨子、负责洗衣的奴婢,便只有一位知根知底的中年官家。
这新院子算上李凤梧三人,满打满算不过十人。
李凤梧吩咐了让诸多奴仆安静后,自己便在后院里美人作伴,一心看书。
临安地处沿海,没有内地的燥热,虽是三伏天,若是在阴凉处,便有阵阵微风拂来,很是清爽,当然,若是你来到日头下,那也会晒得你瓜兮兮的。
李凤梧一心看书,时间过得极快,若不是李巨鹿惦记着小官人晚上有事提前回来了,李凤梧还不知晓一天就这么过了。
备了一份厚礼,当然不是金银之物,全是从李老三书房里搜刮来的藏品,算不得奇珍,但也算是宝贵,李凤梧这才带着李巨鹿出门。
南宋在定都临安后,开创了南宫北市的先河,在南宋以前,中国古代国都布局主要有两种:一是皇宫在北、民居在南,如唐代长安;二是皇宫置于城市中间,周围散布民居,如北宋汴梁。而南宋的杭州,皇宫在南、民居、市集在北可供城市展的主要用地在吴山以北,把皇宫放在南部,为城市北部展留出了足够空间。
张杓居住的张府,便在皇宫之外,有京官一条街别称的青云长街上。
这条长街可了不得。
有好事者统计了一番,据说整个临安的京官,有七成都在这条街上,其中不乏王爷公爵,甚至那位左相陈康伯的相府,也在青云长街。
整个长街的住户,一不是权势官员,仅有那么一两户人家,是整个临安人都要仰望的富贾,和这些富贾比起来,当初的建康富郭瑾都要稍逊风骚。
走在这条街上,就算你是封疆大吏的公子也得小心些,稍不留意就得罪一位权势大员。
那句楼下掉块砖都会砸一位三品大员的话,便是从此处流传出去的。
李凤梧此时便走在这条长街上。
张杓只是个刑部侍郎,虽然只是个正四品上的职位,但却是为京官,且是朝堂六部之一,再进一步未尝不能成为从二品的尚书,因此这个地位在青云街来说也不算差,张府约莫坐落在青云街腰位。
李凤梧路过与张府毗邻的大院,见门匾上写着魏府,不由得想起那个女扮男装的魏姓女子,她的叔父遮莫就是这家?
收了八卦之心,李凤梧让李巨鹿递了名刺。
张府的门子显然没有受到什么书香熏染,一听李巨鹿的口音就知晓是位外地人求见老爷,还以为又是些想走关系升官的外地人,很是冷淡的应了声老爷刚回府你们且等上一等,显然未将李家小官人放在眼里。
李巨鹿哪能让小官人受此等窝囊,怒道:“你这小厮好生不知好歹,还不去禀报,我家小官人见张相公都稀疏平常,如今还见不得一个侍郎了!”
那门子约莫三十五六,闻言哟了一声,“好大的口气,既然有能力见长相,那还来我张府作甚,你们且滚罢。”
宰相门前三品官,这门子虽然只是个侍郎家的,这架子倒是大得很。
李凤梧本来是有求于人,并不想给张杓留个不好的印象,不过这门子狗眼看人低的行为着实让人恼恨,正欲上前,却听身后传来略略熟悉的声音,“你这奴才狗眼看人低啊,你可知道这小官人是谁么?”
回身看去,不是那魏姓女子又是谁。
“真巧啊姑娘,你这是?”
魏姓女子此时恢复了女装,颇有几分清丽脱俗,穿着也是极其华丽,李凤梧眼尖,知晓这是出自李家产业的锦绣,应是蜀绣疑。
在身后跟着两个丫鬟,一胖一瘦,瘦的娇小可人,胖的嘛……标准的一直母老虎,竟有一米八出头的身高,着实壮实。
魏姓女子撇撇嘴,“准备去夜市,怎么的,大宋雏凤也会吃闭门羹么……”
李凤梧翻翻白眼,“滚去逛罢。”
从太湖至临安,两人倒生出不少感情,当然,更多的像是姐弟,魏姓女子比李凤梧还要大上一两岁。
魏姓女子便呵呵俏笑,带着丫鬟扬长而去。
那门子看见李凤梧和魏姓女子有说有笑,心里咯噔一下,虽然这女子才到青云街,可她那叔父着实是个大人物,咱家老爷也不及,暗道此子莫非真是个大人物。
好歹也是磨砺过的门子,转瞬之间脸上浮起满脸笑意,甚是谄媚的道:“小官人且到阴凉处歇着,我这便去禀报老爷。”
说完一溜烟跑了,心里暗暗后怕,这位小官人你大人有大量,千万不要怪罪我这个小门子啊,经此一闹,这门子隐约想了起来。
似乎名刺上那个李凤梧三字有点熟悉啊……
到了正厅,见过换衣后正在喝茶小憩的老爷,门子禀道:“大官人,门外有人求见,是建康来的一个士子,叫李凤梧。”
说完递上名刺。
张杓今年二十七,已是个四品上的刑部左侍郎,正是春风得意之时,父亲虽然贬官江淮宣抚使,但依然是不可小觑的大宋权柄人物,自己如今在刑部侍郎这个位置上呆了许久,也生出了想挪一挪的念头。
只是一直没有契机,让人好生苦恼。
此时正喝茶想和着事,听得门子禀报,先是愣了下,“李凤梧?”
旋即猛然想起,是堂姐约素的那个便宜儿子,说起来也算是自己的侄子,听说这人前些日子在建康连续抗旨,如今在大宋士子间甚有名望,他终于来到临安了么?
大宋雏凤么……我张杓倒要好生见识一番。
“怎的如此不知礼数,还不请这位大宋雏凤到正厅来!”张杓挥手,怒瞪门子一眼。
那门子吓个一个寒噤,哎哟喂我的妈嘞,我就说李凤梧这个名字有点熟悉,感情是近些日子以来,名声起于建康闻名于天下的李凤梧啊,官家谬赞大宋雏凤的人啊。
许多年以后,在临安一处小康富足的大宅里,一位耄耋老人垂垂老矣,却还是经常眉飞色舞的对儿孙吹嘘着,别看你爷爷我当了一辈子门子,那也是有士子清傲风骨的,想当可是敢让李凤梧都吃闭门羹的人物。
斑白鬓眉挑动,尽染得意。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东边日出西边雨
文第一武第二。
历来的文人,大多是相轻的,尤其是张杓这种少年得志的人,虽然平日里没甚表现出来,但起内心是极其高傲,总觉得天下才子皆不如吾。
况且李凤梧又是建康李家的人,和张家有一点姻亲关系,这使得年轻的张杓更觉得有些心态失衡,不论是李家张家,我张杓才是最杰出的年轻子弟。
二十岁便入朝为官,如今二十七已是四品上的刑部侍郎,假以时日,不难晋升尚书。
因此和李凤梧相见,便没有了年轻人之间的随和,也没有亲戚的亲和,只有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睥睨,当然,官腔也是拿捏够了的。
看了一眼李凤梧带来的礼物,并不在意。
我张杓藏品能差过你建康一富贾?
区区小礼还不放在这位刑部侍郎的心上。
细读了父亲张浚的信后,张杓放下书信,食指在信纸上轻叩,不动声色的说道:“既然父亲让我为你谋取秋闱名额,你须得好生学习,勿要辜负吾父之厚爱。”
言下之意,父命不可违,并不是因为你是大宋雏凤才帮你的。
李凤梧对张杓的态度极其反感,闻言起身拱手,“那就谢过了,天色不早,就不耽误张侍郎的时间了。”
本应称呼为二叔,李凤梧连这称呼也免了,你爱帮就帮,不帮拉倒,说完看了一眼自己带来的那些礼物,你既看不上我,我还热脸贴冷屁股不成,最好是连这些书画也收回去。
张杓也是火起,好你个李家竖子,端的是不识趣,本想考究一番他的学问,如真有才华,我便顺应父亲之名,秋闱之中帮你一二,如此看来倒是不必了,秋闱名额我能帮你搞到,但是秋闱么……你自求多福罢!
挥挥手,假意老城咳嗽道:“去罢,东西带回去,传出去了对你我都不好。”
我倒要看看,你李家小官人来到临安能折腾出什么浪花来,这里可是天子脚下,不是你建康可比的。
和张杓不欢而散,李凤梧郁闷回府。
自己确实没办法像狗一样谄媚张杓,别说区区张杓,就是邓王庆王,自己也没有去讨好,和叔公张浚之间,也没有刻意的谄媚讨好,没来由的为秋闱作践自己。
李凤梧也明白张杓的心理,其实并不怨他。
春风得意的青年,看哪一个同龄人不都觉得别人不如自己,这正是天老爷第一我第二的年龄,在过上个四五年,而立之后,对世事人情的看法见解有了质的飞跃,这种心态才会蜕去。
反正张杓已答应自己,李凤梧也不为秋闱名额担心,接下来自己一边准备秋闱,一边做点准备应付赵昚。
这货断然不会宣而不见自己。
退一万步,他真不见自己,秋闱之后自己就回建康,如此倒是甚好。
可惜这只能想想。
近日里临安士族中起了一些小风澜,有着大宋雏凤之称的临安士子李凤梧来到了建康,当然,建康人眼睛不是瞎的,大多知晓了这位大宋雏凤已去拜访过大文豪周必大。
周必大在建康府学担任西厅教授多年,李凤梧又是府学生员,到了临安就去拜访他这是情理之中,不过第二件事就让人玩味了。
李凤梧去拜访刑部侍郎张杓,差点吃了闭门羹不说,拜访时间还不到一炷香,显然见面极其不愉快,这是否是张浚的意思?
临安士族和一些关心此事的官员有些想不明白。
而真正让人好奇的是,官家宣召李凤梧,因为抗旨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如今李凤梧到了临安,官家却迟迟不见李凤梧,这其中又是什么缘故?
原本按照以往的风气,李凤梧虽然是个白衣士子,但被官家亲自宣召,他到了临安之后,必然有许多官场人物前去拜会结交的。
不过也因如此,众人便暂时按捺了下来,先看看风声,别到时候官家治李凤梧一个大不敬的罪名,那就没必要去结交这位大宋雏凤了。
此刻偌大的临安,能猜中赵昚心思的不过区区数人。
左右相公疑是其中两人。
但两位相公是何许人也,就算李凤梧这大宋雏凤再有名,也断然不会让他们前来结交,因此李凤梧的院门很是冷清,哪有半点大宋雏凤入临安应有的风光。
直到第五天,才有第一位正儿八经递了名刺的访客。
这位访客的身份也是极其特殊。
瞬间让临安士族和官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尼玛神马状况,已辞相归隐的右相史浩之子史弥大竟然登门去拜访李凤梧了!
李凤梧做梦也没想到,那位在太湖相遇,和魏姓女子极为相见欢的史姓士子,竟然是史浩的长子史弥大!
猛然想起,在临安城外和自己分别时,他说过回老家是因家中新添一弟。
这位史浩相公倒是生猛,都五十七八岁了,还能生儿子,关键是这个儿子不寻常啊,历史上奸相之中都排得上号的——史弥远啊!
话说,史弥远是1164年出生,如此说来今年还只是怀上了而已。
史弥大虽以读书人自居,却屡次科举不中,当然,以他的关系背景,科举不中不过是春闱,秋闱是毫问题的。
史弥大是恩荫官,本来是在将作监里担了个闲职,因父亲辞相的缘故,孝宗或处于补偿心理,将他平调到了国子监中任职主簿,也算是个小有权势的京官。
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仁宗以后,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因此可说史弥大现在是教育部的一位官员,虽然不如教育部长国子监的祭酒和副部长司业,但好歹也算是有级别的。
是个正儿八经的八品官员。
别看官不大,可油水肥着呐。
李凤梧是真没想到他会来拜访自己,哪敢怠慢,本来是惬意的躺在凉椅上,脱了鞋子双脚放在耶律弥勒大腿上,见到名刺后差点没顾上穿鞋,急忙出门迎客。
好歹也是教育部的实权人物,不说巴结他,但能与之交好那真是极好的事情了。
况且其父是史浩啊,辞相了的史浩也不可小觑,毕竟挂着个帝师、太傅头衔,再者其弟史弥远未来也会成为相公……嗯,要是有可能,真要想法把史弥远这货给掰回来。
我若有能力,可不能再让你这奸相祸国殃民了。
第一百五十四章 自创流派的书法
没人知晓史弥大和李凤梧之间谈了什么。
但就在第二日,礼部关于秋闱外籍士子的名额中,登录了第一个人名:李凤梧。
而对于这件事,原本对李凤梧深恶痛绝到极点的魏杞魏尚书,罕见的没有声,似乎是默认了这个名额,连礼部的老大都默认了,侍郎郎中什么的一众礼部官员都选择了沉默。
没人相信,如今权掌礼部的魏杞会看区区一个国子监主簿的脸色行事,这当中要说没有猫腻谁都不信,可一想刑部侍郎张杓似乎也没有这个脸面。
张杓虽然也能为李凤梧争取到这个名额,但绝不至于让魏杞话都不说一句,因此对于此事,临安士族和官场愈莫名其妙了。
知晓内情的魏杞有苦说不出,我特么能告诉你们,这是官家亲自吩咐的么,特么的李凤梧的名字还是老子魏杞登录的,想想就觉得憋屈。
憋屈啊!
左右相公陈康伯和汤思退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道官家提拨一个士子,自己作为相公,连这点小事也要和官家唱对台戏么。
那大宋的相公也太不上道了。
就在礼部遣人通知李凤梧后,张杓派人来了李凤梧的梧桐公社通知——新买的宅第没有个名字也不是办法,院子极其清幽,又有假山园林,甚是幽美,李家小官人便取了个风骚名字,梧桐公社。
当然,偌大的门匾还是李家小官人手书。
这顿时又称为一桩笑谈:李家小官人这等书法造诣,也敢在书法家云集的临安卖弄笔墨?
梧桐公社四个字简直如顽童乱书,侮人耳目矣。
看字如看人,诸多临安士族和官场有心人听到人们对李家小官人书法评论后,顿时觉得好生诧异,就这样一手书法造诣,也能成为大宋雏凤?
这雏凤是否是太不值钱了。
李凤梧沽名钓誉之嫌很是严重啊……联想到抗旨三次,这货该不是不学术,钻营旁门左道之辈罢?
一时间李家小官人在临安城的清高风骨之名誉尽失……
不少士子都等着看李家小官人出洋相。
唯有对李家小官人知之甚深的周必大苦笑不已,这大宋雏凤也真是任性到没边了,竟然如此风骚,真以为他的字体能开创一个流派啊。
周必大也清楚,其实书法这玩意儿很难说,乱花入各眼,没准前朝被万众唾弃的书法到了本朝就成了潮流和风尚,说到底还是看名声。
这是文化的通病。
对这件事赵昚也是听闻了,这日在垂拱殿很是意外的问周必大:“周卿家,那李凤梧的字真是个如此不堪入目?”
记得第一次看见李凤梧那篇府学入学的策论,是记得这小子的字很难看,好像还有个鸡飞鸭舞的评语来着。
周必大苦笑,“回官家,李凤梧的字确实不太好看。”
赵昚点点头,“也难为他有这个胆气了,写的不好还敢悬挂门匾,朕这雏凤有点狂啊。”又回头看向谢盛堂,“李凤梧到临安几日了?”
谢盛堂细算了一下,“大官,差不多七日了。”
赵昚沉思了片刻,使团出使金国还有些时日,这小子着实有些狂躁,还需再磨砺磨砺,待他过了秋闱再宣召觐见罢,不然到了金国那边,怕是要给我大宋丢脸的。
也让这小子好好见识下什么叫人情冷暖。
旋即想到李凤梧新宅子的名字,虽然不懂公社什么意思,但梧桐两字可是清晰的很,赵昚微微笑了,这小子啊……还真把自己当凤凰了。
李凤梧哪里知晓大内赵昚的想法,此时心情正郁闷着呐,好你个张杓,也忒狡猾了吧,真以为这样就能让我李凤梧欠你一个人情?
下午时分,张杓府中来人,告知自己,说经过咱们刑部侍郎大人的努力,耗尽关系走遍礼部,终于争取到了一个秋闱名额。
要不是和史弥大见过,自己差点就信了。
你特么真以为我是傻子好骗啊,史弥大来拜访自己并不是心血来潮好么,这特么是带着使命来告知了自己一声,说国子监那边收到消息,官家御赐了自己一个名额。
这特么明明就是赵昚补偿自己不能在建康参加秋闱的,怎的转了个圈,却成了你张杓的功劳了?
李凤梧也不点破,只是让张府来人圆润的滚了回去。
张杓要是聪明,应该能从自己对待他府中来人的态度中看出来,但愿他今后不要犯傻,否则自己到时候可就为难了。
毕竟是张浚的亲儿子,自己总得给叔公留几分薄面吧。
这顶多只能让李家小官人对张杓的行为感到语,虽然此举让自己的尴尬癌差点作,但还不至于郁闷自己,真正郁闷的是,周必大着了个仆人送了个口信过来:“且勉学,龙凤秋闱后。”
这话说得很隐晦,但李凤梧一听就明白了。
感情赵昚这货暂时不想见自己了。
去你妹的赵昚啊!
你特么早点有这个决定不好么,老子还能在建康参加秋闱,这特么你一个狗屁圣旨老子跑到临安来了,现在好了,你不见我就算了,特么的老子还要在临安参加秋闱……
这尼玛顺序颠倒的结局完全不一样好么。
赵昚先见自己,那么自己参加秋闱,断然没人敢作文章来为难自己,那时候过秋闱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现在赵昚不见自己,如此以来很可能给人遐想,到时候怕是有人自作多情的替赵昚来收拾自己,你不是抗旨有辱官家颜面么,就让你连秋闱都过不了。
看谁更丢脸。
想一下一个连官家旨意都要抗,自诩凤栖梧桐的人,却连秋闱都过不了……这真是讽刺大了。
李凤梧有些后悔了,早知道就不该取名梧桐公社了。
也罢。
李凤梧郁闷过后,当夜将情绪一阵狂猛泄,只是苦了耶律弥勒,当然,最苦的还是梧桐公社里一众年轻的奴仆。
主母那拆房杀猪声虽然**,可特么也让人睡不着觉啊。
我们都是下人啊,倾国倾城的主母就不敢去妄想了,但特么明天还要干活儿呢……你说主子和主母就不能收敛点么。
虽说梧桐公社的下人对耶律弥勒不敢有想法,可架不住临安牛人多,如今临安的士族和官场之中,大概是没几个不知晓李凤梧身边那个张玉儿的真名。
是以有人知悉官家不宣召李凤梧后,梧桐公社旁的一座雅舍便突然多了许多的年轻士子,赏花喝茶什么的聚会……只是都有些心不在焉,全都虎狼一般盯着梧桐公社的大门呢。
当然,少不了要嘲讽一番大宋雏凤那一手碍眼的书法。
这水门匾,真是狂妄得可以。
第一百五十五章 当下很忧郁
《
赵昚不见自己,李凤梧奈,只得将心思放在求学上,准备还有些许日子的秋闱。
若真是秋闱不过,自己还有什么颜面见赵昚,只能灰溜溜的回建康,那样的话,恐怕自己也再没面子参加科举了。
这特么是真实的人生,不是虚拟的故事,自己栽不得跟头。
要是栽一次,恐怕就要万劫不复——谁特么叫自己得罪了赵惇的同时还和赵愭交恶呢……若是不努力,二十几年后赵惇当上皇帝,还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那时候虽说耶律弥勒已经老了,浅墨和唤儿也老了,但自己已有子孙。
李凤梧忽然觉得裆下很忧郁。
隐约觉得,自己似乎做了?当日史弥大来拜访自己,不仅带了个国子监那边听到的消息,他的正事是承国子监司业和祭酒的叮嘱,来询问李凤梧,愿不愿意进入太学。
是太学而不是国子学。
国子监也是有教育机构的,叫国子学,是全国最高学府,而太学档次则要低一些,高干官员子弟可以免试入学,寻常平民士子则要考试进入。
其实以李凤梧的身份,在这个时节根本不可能进入太学……这当中恐怕国子监祭酒和司业也在打小算盘,估摸着是被李凤梧的几佳作惊住了。
是以当史弥大说明来意后,自己很是动心了片刻。
大宋入仕,其实捷径很多。
恩荫官、官员举荐、恩科进士,还有一种便是太学入仕。
历朝以来,太学都属于中央官学。
北宋宋神宗赵顼扩建太学,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而三舍法是王安石变法之一,意在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这特么就是后世教育的雏形。
所谓三舍法,是指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ooo人,内舍3oo人,上舍1oo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在一定的年限及条什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蓼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
熙宁四年(1o71年)创立三舍法,元丰二年(1o79年)订出三舍法一百四十条,颁布一系列考试方法,三舍取士与科举考试并行,哲宗元符二年(1o99年)后,三舍法逐步推广于各类学校,至徽宗崇宁三年(11o4年),州郡解试与省试停止,士子三舍法不能入仕。宣和三年(1121年)时,罢州、县学校三舍法,仅太学依旧。
宋代,以三舍法完全取代科举,共二十年。
南宋时,太学继续实行三舍法并不断完善严密,武学、宗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皆同。
因此李凤梧很是动心,如果进入太学,就算秋闱不过,只要勤奋读书搞好关系,没准也能搞个上舍生,再成绩优异点神马的,入仕就妥了啊!
不过当李凤梧旁敲侧击,史弥大也没隐瞒自己,直说可能只是国子监祭酒和司业的意思,李凤梧便放弃了。
赵昚既然给了自己秋闱名额,显然是不想让自己进太学而入仕。
毕竟进士科的荣耀远非太学上舍生可比的。
这逼得自己不敢丝毫松懈,可以想象,如果自己秋闱失败,会迎来怎样的腥风血雨,那时候恐怕赵昚也对自己没兴趣了,恩科进士神马的想都别想。
谁叫自己抗旨扫他颜面呢。
是以读书读书再读书。
这几日李家小官人日夜读书,只差没怨爹妈没给自己三头六臂,梧桐公社里自己居住的听雪院中,除了必要的打扫,寻常下人进出,那必须要轻手轻脚,惹是打扰了小官人读书,可是要扣薪银的。
可李家小官人裆下还是很忧郁……
有道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耶律弥勒二十七八,恰好要到如狼年龄,又逢甘露不久,虽然近些日子承雨露甚繁,可这玩意儿食髓知味,会有瘾的。
又是炎热夏日,李巨鹿又经常出去关扑,听雪院中便经常只有孤男寡女。
耶律弥勒可不怕李家小官人扣薪银,偶尔时候撒娇一下,坐到李家小官人怀里,一双柔嫩骨的小手一阵撩拨,李家小官人便不能自抑。
夏日衣服薄凉,兴起事来可方便了。
于是李凤梧深感营养不够,需要多多进补。
梧桐公社的管家杜仲卿顿时觉,咱家小官人很能吃鸡蛋啊……
有道是温柔乡,英雄盅,李凤梧就算年轻气盛,也可架不住耶律弥勒这妖精索取度,于是在接连几日后,李凤梧义正言辞的提出,“弥勒,要不你稍微穿严实些?”
耶律弥勒捂嘴俏笑,“不能。”
话是如此说,却也心疼自家官人,貌似昨日官人已有些力不从心了,自己可不能变成克夫女,因此自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