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唤儿点点头,准备去张罗,路过李凤梧身旁时,略有些不满的道:“一身酒气,伤都还没好,就不能少喝点酒!”

    李凤梧莞尔,对着朱唤儿的背影大声道:“谢娘子关心啊。”

    朱唤儿羞了个臊,狠狠的顿足,纨绔你深恐大家听不见是么,害不害臊,我又不是你娘子……伺候着李凤梧歇下,朱唤儿这才回房。

    坐在床头上发呆。

    纨绔说宗平哥没事,安丰军受邵宏渊节制,符离大败并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因虹县、宿州大捷立下了军功,升了个小官。

    自己虽然高兴,却没有欣喜若狂的感觉。

    心中反而是担心纨绔。

    朱唤儿并不是文浅墨这种懵懂女子,哪能不明白自己心理变化的原因,原来,纨绔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进自己心里。

    可是我又该如何面对归来的宗平哥?

    又想起镇江,纨绔那一次柔情的吻和那坚定的承诺,朱唤儿一颗芳心乱到了极点。

    我朱唤儿竟然是朝三暮四的人吗?

    望向窗外,可是,我好像真的有点舍不得西院这个牢笼了呢……

    玉儿姐姐也是如此的么,否则她也不会在离开之前和纨绔……想到这,朱唤儿忽然脸上飞霞,弥勒姐姐真是个妖精呀,那声音太媚了,就是自己个女子听得也动心的紧,犹记得第二日见到玉儿姐姐,可精神了,眉宇间尽是春色……就是走路的时候貌似很难受的样子。

    话说,纨绔也好厉害,比秦淮河上那些男人强多了。

    呸呸呸呸!

    朱唤儿慌不迭暗骂自己,唤儿你变坏了,怎的会有这种想法!

    第二日,李凤梧去了府学。

    曹崇听闻得是因为辛弃疾的事情,很是大义凛然的同意了李凤梧的请求,一旁的林思聪思忖了许久也没有表态,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

    曹崇对李凤梧使了个眼色,叫他不用担心,林思聪这边包在我曹崇身上。

    又向曹崇请教了近些日子求学上的疑问,旋即又去找了几位术业有专业的教习先生,将心中疑惑尽皆解去后,李凤梧便向曹崇告假,回李府养伤去了。

    赵惇着人派往江阴府的人,估计明后天才能回来,李凤梧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接下来就看陆游、周必大、曹崇等人。

    自己要做的便是届时打点下关系,尽量不让弥勒和辛弃疾那货在大牢里吃苦。

    只不知道恭王赵惇那货是什么打算。

    李凤梧虽然不知道耶律弥勒是怎么被人发现身份的,可以猜到,整个江阴应该是没人知晓她身份的,况且辛弃疾是江阴签判,没有点势力的人又怎敢动他。

    这当中的曲折只能是赵惇在支使。

    自己要救耶律弥勒和辛弃疾,估计赵惇还不知晓,但自己能想到走士族的路掀起声援浪潮,别人肯定也会想到,一旦周必大、陆游等人出手,赵惇反应过来,那时柳相正这货也会反应出手了,这货虽然丁忧,毕竟是朝堂知名的儒才。

    那首《念汴梁》人不知人不晓啊。

    )

 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朝会

    隆兴元年的五月,注定是个特别的日子。

    先是符离大败,大宋朝堂一片哀嚎,就在君臣为和谈做准备的同时,钦差建康尚未归来临安的开府仪同三司、镇洮军节度使、恭王赵惇一纸奏章,又在朝堂上掀起了滔天大浪。

    这位皇子殿下奏章中声称,有人发现归正人江阴签判辛弃疾里通金国,证据便是他身边的女子,竟是金国亡帝海陵王的柔妃耶律弥勒。

    这可不是个小事。

    且不说江阴签判辛弃疾的归正人身份,单是耶律弥勒的身份,就足以惊动整个朝野了。

    虽然说一个女人代表不了什么,但这尼玛可是海陵王的柔妃!

    就算海陵王已死,可毕竟是前金主,他的妃子出现在大宋,让天下人如何看待,这事一个处理不好,就又可能让金军南下。

    历史上因为女人两国交战的例子少了么。

    大宋上下对此不敢掉以轻心。

    这一日临安大内的垂拱殿中,大宋朝堂重臣尽皆到场。

    太傅、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左相陈康伯垂眉垂首闭目养神站在左侧,没有和身旁同僚聊天,到了他这个年龄,又经历过靖难,早看透了许多。

    相公不说话,其余人也便不敢议论。

    垂拱殿中,人才济济,当朝大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悉数在场。

    绍兴三十一年采石大捷中而因功绩升任参知政事的金紫光禄大夫洪适,站在陈康伯下手,事实上参知政事一直有副相的说法,且在以往是会出现权兼枢密使的情况,若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那就只能是左右相公了。

    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蒋芾,同知枢密院事、保和殿大学士陈俊卿,这两位都是西府枢密院顶梁柱人物,本是枢密使张浚的副手,如今张浚被罢相,西府之中便是这两位说了算。

    少保、永兴军节度使、邓王赵愭,雄武军节度使、庆王赵愭亦站在一侧。

    再其后,便是礼部尚书魏杞,吏部尚书叶颙,户部尚书曾怀,工部尚书王望北,刑部尚书诸葛瑾我,当然,最为显然的是太傅、端明殿学士、新近权兼兵部尚书的汤思退。

    这位被弃用许久的大臣站在那里,纵然是左相陈康伯也不敢小觑。

    符离大败之后,张浚罢相,史浩辞相,官家迅速让原兵部尚书明升实降滚蛋去门下省当了个门下侍郎,而让汤思退权兼兵部。

    都是仕途沉浮的老人,焉能不知赵昚那点心思。

    符离大败之后必然是议和,一贯主张和谈的汤思退权兼了兵部尚书,下一步恐怕不是宣麻枢密使就是拜相尚书右仆射,必然是相公之选。

    尽管如此,垂拱殿没人去讨好汤思退。

    都是权倾一方的实权人物,不说陈康伯、洪适和陈俊卿等人,单是六部尚书皆是手握实权的人物,没有谁会愿意摧眉折腰。

    如今帝师史浩辞相,枢密使张浚罢相而悬置,这济济一堂,论声望论权势便唯陈康伯马首是瞻。

    垂拱殿极其安静,还有一个原因,今日被官家召来小朝会,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点,并不是商讨决定和谈的事情,而是关于陪都建康的一件大事。

    虽然主角是个女人,但事关金国就没有小事。

    有太监宣号,赵昚阴沉着脸走进垂拱殿,谢盛堂亦步亦趋的跟在,走进殿内,就接连给陈康伯和汤思退打眼色,意思说大官心情不好,两位大佬还是尽量奉合着些。

    赵昚坐下,对一众人说道:“诸位免礼罢。”

    又对谢盛堂等太监说道:“陈贤相年迈,赐座罢。”说完有意意瞟了一眼汤思退,却并没有赐座。

    陈康伯谢过官家,并不敢全然落座,只坐了小半个屁股,拱手问道:“不知道官家召我等前来,是有何要事?”

    赵昚嗯了声,“恭王赵惇从建康送了份折子上来,诸位卿家大概或已知悉一些,折子中说江阴签判辛青兕里通金国,其证据便是身边那位极其亲近的女子是海陵王的柔妃耶律弥勒,诸位卿家有什么看法?”

    两宋时期,天子一般很少称呼爱卿。

    爱卿这个称呼,在两宋时期,其实就是对青楼女子的昵称,当然,官家有时候也会称呼爱卿,毕竟不是死规矩,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称呼官名和卿家。

    赵昚既然问起,诸人自然要发表意见,身为左相的陈康伯却不说话。

    既为左相,说话有一言九鼎之作用,当然要先听其他同僚的意见,最后再给官家一个盖棺定论的建议。

    最先出声的是参知政事洪适,声音极其洪亮,“此事应从长计议,且不说那柔妃是真是假,但涉及到归正人辛弃疾,臣是不信他会里通金国的,且此事关乎金国,我等不可大意,应等恭王殿下查证属实之后再做定夺。”

    这话说的……和没说有什么差别?

    洪适确实有些圆滑,一身学问不俗,做官也是相当的麻溜,和其父洪晧之道截然不同。

    洪皓生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卒于高宗绍兴年间,在国家民族艰难之际,以天下为己任,怀康国济民之志,秉忠孝节义之风,积极入仕,谱写了人生和家族的光辉篇章,他年少得志,二十七岁中进士,殿试中“北宋六贼”王黼左丞相、朱勔宁远军节度使,见洪皓器宇轩昂、文才超群,欲招为女婿。洪皓侦知王、朱两人都是奸臣蔡京的党羽,就坚决回绝了。

    洪皓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大宋朝的苏武。

    而洪皓生了八个儿子,其中尤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齐名。

    木待问的老师洪迈,便是三洪之一。

    陈康伯不着痕迹的挑了挑眉头,自己这个副手眼光倒是犀利的紧,从官家说了个“辛青兕”中就看出了官家对这件事的态度。

    赵昚说的辛青兕而不是辛弃疾,显然是赞赏辛弃疾的功绩而不太相信他里通金国的。

    否则就是直呼其名了。

    那么今日这场小朝会的主旨便明确了。

    )

 第一百一十二章 邓王钦差建康!

    洪适表了态度,众人却见官家脸色没有变化,心中都明了,官家的心果然还是向着这位大英雄的,再加上陈康伯也没反对洪适的说法,这件事怕是要就这么定了。

    然而毕竟是事关金国的大事,刑部尚书诸葛瑾我上前一步说道:“兹事甚大,不宜如洪知事说的拖字法,臣以为,应当快刀斩乱麻,论辛青兕有没有里通金国,都应迅速查证清楚,以免徒生事端。”

    赵昚不置可否。

    礼部尚书魏杞也上前一步,“臣附议,此事应尽快水落石出,若有益于我大宋当为最好,接下来的和谈中我们可占尽先机,如对我大宋不利,则应早作处置。”

    魏杞不得不表示态度,自己作为礼部一把手,未来的和谈肯定要肩挑大梁,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论怎么和谈,都是要遭受非议的,如果能占得先机那是最好。

    用金国柔妃换一些有益大宋的条件,这对自己的仕途而言疑是极好的。

    赵昚虽然不相信辛弃疾里通金国,但魏杞的话又说到他心里去了,历次和谈大宋都极其被动,饱受侮辱,如果能因此让金国退步,倒是相当不的事情,点点头,“魏尚书说的极是。”

    大宋虽有骨鲠铮臣,却也没几个傻子,都到了这个地步,焉能不知道官家心思,闻言几位大臣纷纷附议魏尚书。

    新近权兼了兵部尚书的太傅汤思退却一言不发。

    赵昚看了一眼他,既然挤出一抹笑意,“汤太傅有何高见?”

    汤思退上前一步,“臣以为,魏尚书说的极是,归正人辛弃疾也好,海陵王的柔妃耶律弥勒也罢,一切人事在和谈之前都是小事,此事还是应以和谈为重。”

    官家起用自己,不就是想和谈么,自己要想重新宰执大宋,所有事情都得给和谈让路。

    都是些大道理的意见,赵昚并没有听见自己想听见的,于是看向陈康伯,老迈却不昏聩的陈康伯只得说道:“臣以为诸位说的都有道理,此事要拖也可以,毕竟事关归正人,若是冤枉了辛弃疾,倒是叫天下人寒心,速办速决也有道理,毕竟和谈第一,两权相取,辛弃疾之清明不可辱,柔妃之名不可掩,倒是要叫金人知晓为好。”

    姜果然还是老的辣。

    这个说法既支持了自己副手洪适的观点,又不得罪魏杞等人,同时还迎合了官家心理,能成为大宋左相绝非偶然。

    赵昚点头,“陈贤相说的在理,那你觉得此事应如何处置?”

    这便是要问细节了。

    陈康伯早就胸有成竹,缓缓说道:“着人钦差建康查证真相即可,并将查证结果邸报发送全国。”

    众人眼睛一亮。

    这里面猫腻就大了,辛弃疾的归正人身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倒是敏感,所以如果他真的里通金国,按照罪名处置了便是,到时候在邸报上作足文章,不致使天下人寒心,他若没里通金国,自可大肆表扬一番,让天下人看见我大宋有待归正人,你们金国那些汉人要造|反的就赶紧了……

    而邸报通报全国,就是告诉金人,你们的前帝王柔妃在我大宋,我们有的是办法让你们丢面子,若是不想丢面子,和谈的时候就悠着点儿……

    这绝对是目前最好的处理办法了。

    赵昚很是满意的点头,不过旋即皱眉,立即有人想到了这个处置办法的漏洞,同知枢密院事陈俊卿说道:“可是恭王殿下正在钦差建康,又怎好再派钦差前往?”

    这确实是个问题。

    然而人精陈康伯和汤思退却看见官家赵昚有意意的在打量赵愭,心中瞬间明白过来,感情官家也是想趁机考察两位皇子。

    同时钦差建康,谁办的漂亮,在官家眼里都多一分赞赏,立储便多了一分把握。

    陈康伯本来是支持恭王赵惇的,这个时候再派赵愭钦差建康,不是给赵惇找麻烦,因此心里明白也不说,让赵昚郁闷去。

    然而汤思退能再度起用,焉能没有点能耐,深谙帝王之心的他知晓,自己是时候出来和陈康伯唱反调了,要是自己和陈康伯同心,那官家凭什么让自己去担任相公。

    历来朝堂上的相公,都不会是一个阵营的。

    大宋的左右相公和枢密使,绝对不会和蔼相处,处处都透着天子制衡的需求。

    汤思退才四十几岁,比起陈康伯的老迈来,显得尤为年轻,上前说道:“臣以为,恭王殿下钦差建康极久,前些日子又和张宣抚生出罅隙,让他一人督查此事恐难服众,官家应从诸皇子中再择以为贤才钦差建康督查此事。”

    皇子就这么三位,一位还在建康,剩下的两位不是赵恺就是赵愭。

    众人恍然大悟,感情这事又特么牵扯到立储了,于是有人上前表态,说恭王贤明,一个人足以办妥此事,和张浚的矛盾也不是因为辛弃疾等等等……

    这自然是支持恭王殿下的。

    不过这股声音终究不大,尤其是连陈康伯都没发话,便显得呼声更小了,汤思退力主派邓王赵愭,官家很快便同意这个提议。

    陈康伯暗暗叹气,不是自己不愿意为赵惇说话,实在是作为左相,不适宜在这种场合为赵惇说话,你堂堂左相公然支持恭王,你让官家怎么想?

    更让陈康伯郁闷的是,汤思退这货还真不要脸,竟然还说什么长幼有序,赵愭深明大义有贤才之德,钦差建康主办此案,让恭王赵惇从旁协助……

    官家还顺势同意了这个提议。

    虽然副手参知政事洪适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应该二王并重,免得有失偏颇,但官家对此不置一词,这让众人心中清楚,官家怕是喜欢邓王赵愭多一点。

    事实上也是这样,赵愭在乾道元年被立为庄文太子。

    赵构虽然好色,但胜在知人,又何况中兴之主赵昚,两人都对赵愭这个大皇子感到满意,但立储事关重大,尽管很是满意赵愭,还是要多方考察。

    当然,真正的用意是让两位皇子竞争,别天天惦记着我的皇位,等我老了,你们差不多也竞争出谁胜谁劣了。

    赵昚深知过早立储的缺陷。

    自己不就在皇宫中等了三十年,如果不是父亲赵构禅位,也不知道自己还要等多少年。

    因此赵惇这才有机会,不过最后还是赵愭死了他才真正成为皇太子。

    小朝会上此事很快决断下来,等明日大朝会便会宣旨,历朝诸多大事,都会在小朝会上讨论确定,大朝会上提出然后宣旨。

    否则如果这些事在大朝会上讨论,诸多臣子大肆讨论争辩甚至骂街的话,这和鸡鸭猪狗的菜市场有何区别。

    )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三王钦差

    待众大臣退下,赵昚疲倦的伸了个懒腰。

    谢盛堂立即说道:“大官,要不歇着了,我着人去准备些糕点,或者大官去哪位娘娘的宫里散散心?”

    赵昚摇摇头,却说起和小朝会关的话题来,“着人去找一下,有篇留中的《止兵陈情》,是山阴陆氏陆放翁所陈。”

    谢盛堂立即吩咐下去,很快一位小黄门便送了过来。

    赵昚拿起《止兵陈情》默默细读,脸色晦暗不明。

    今日想起这篇《止兵陈情》,倒是因为耶律弥勒,苏园学会的事情过去不久,赵昚对那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记忆犹新,也知晓这是山阴陆氏陆放翁的学生所作。

    据米友仁所信,耶律弥勒应该是在那晚生李凤梧身旁,怎的又和辛青兕在一起了,赵昚这才由李凤梧想起陆放翁,随即想起这封《止兵陈情》。

    再读这篇《止兵陈情》,赵昚感慨万千。

    良久,才掩卷叹息,“悔不听放翁之言啊。”

    谢盛堂轻轻咳嗽一声,示意大官你可别忘情啊,你是天子呐,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正确的,是伟光正的,绝对不会有。

    赵昚苦笑,“盛堂你不用提醒我,人非圣贤孰能过。”

    谢盛堂黯然几欲垂泪,符离大败对大官的打击确实太深了,都是那李显忠庸碌能,我大宋倾国力于你,竟然守不住一个小小符离,真是有负天恩。

    沉默了片刻,赵昚忽然抬头道:“两位皇子出宫了没?速去召回他们二人。”

    谢盛堂立即挥手,一位内侍省的小太监慌不迭一溜烟跑去追邓王赵愭和庆王赵恺了。

    赵昚自嘲的笑笑,“陆放翁陈情说那李显忠自大,邵宏渊狭隘,起兵灵璧虹县倒是容易功成,但其后两人必因军功而生罅隙,李显忠难抵金军反扑,邵宏渊必然见死不救,我当时还道他危言耸听,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没有可能,此事应让恺儿去查证清楚。”

    谢盛堂点头应道:“大官,那李显忠已被贬为果州团练副使。”

    赵昚点头,“我知晓的,若真是如陆放翁所言,到时候还他个清白便是。”赵昚没说的是,其实李显忠也算是一个归正人,还是要优待于他,恰逢符离大败,不能寒了天下归正人心。

    赵昚不是宋仁宗赵祯,但却赏罚分明,否则也治理不出乾淳之治的盛世来。

    谢盛堂有些不明白了,“那大官请邓王殿下回来是为何?”

    赵昚哈哈一笑,“你个老糊涂,不记得镇江小米的书信了么,耶律弥勒本在那建康士子李凤梧身旁,怎的跑到辛青兕身旁去了,这事查下去的话,我看这个白衣士子也难逃干系,我还期待着他凤鸣九天呐,得让愭儿顾着他些,别毁了我大宋的雏凤。”

    这便是简在帝心的好处。

    谢盛堂恍然大悟,“大官仁慈。”

    第二日大朝会上,赵昚当堂宣旨,着邓王赵愭钦差建康,主查辛弃疾里通金国一案,着庆王赵恺钦差建康,查证符离之战的细节,同时有圣旨送往镇江和建康,赐镇江通判陆游为朝奉郎,知建康府事,原建康知府朱文修入京另授他职。

    邸报随即送往全国。

    这下整个朝堂都沸腾了,三位皇子同时钦差建康,这是要闹哪样?

    旋即一想,三位皇子都还年轻,确实需要磨练,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太子人选就这三位,总不能一直呵护着,也需要锻炼的吧。

    不过这样可就热闹了。

    三位皇子同时钦差建康,鬼知道会不会打起来。

    李凤梧从叔公张浚那得知邓王赵愭、庆王赵惇同时钦差建康,立即敏锐的从这其中感觉到了一些东西,这尼玛机会来了。

    有叔公这个江淮宣抚使在,自己便有机会认识赵愭。

    扶龙,也得先和龙认识不是?

    得知大哥二哥都要钦差建康,尤其是大哥赵愭竟然还是主审辛弃疾一案,昭明宫里的赵惇暴跳如雷,几个丫鬟辜遭了殃,其中一个姿色甚好的甚至被赵惇拖进房里蹂躏了一番。

    本该是我赵惇的功劳,父皇让赵愭那个蠢货来作甚!

    你既然那么喜欢看我和赵愭赵恺斗,那我便如你心愿,我要让你后悔!

    赵惇心中对赵昚的怨恨又深了一层。

    建康知府朱文修带着妻妾儿女离开建康,前往临安,喜忧参半,喜的是没有被贬他地任职回到了临安,忧的是官家并没有明确说明自己回临安后的任职,恐怕会给个学士散官让自己待制。

    从一位实权知府到待制学士,这其中的落差之大,朱文修几乎被打击得一病不起。

    虽然权知建康府事期间,因有张浚坐镇,导致自己施展不开,权利也被架空了许多,但终究是有实权的知府,岂是待制学士可比拟的。

    这边朱文修黯然回京,那边陆游意气风华粉墨登场。

    符离大败之后,陆游和陈俊之真是个被惊呆了,他俩怎么也没想到,北伐所有动向竟然全部在李凤梧意料之内。

    且北伐失败不久,自己就被官家看重,从镇江通判升任建康知府,只要政绩出色,没准下一步就是入临安参加馆试,自己这个恩科进士的仕途瞬间变得一片光明起来。

    如陈俊之说的一般,我陆游啊……收了个好学生。

    陆游走马上任建康,李凤梧自然要大张旗鼓的表示欢迎,这一日在城外十里处的留心亭内,李凤梧带着李巨鹿、朱唤儿和好几个李府奴仆等待着陆游。

    老师来了,自己自然要好生接待,今年的秋闱可就靠他了。

    建康作为陪都,府学文宣王庙的解试仅次于临安,参考人数之多,竞争之激烈让人望而生畏,陆游知建康府事,今年的秋闱至少没人能暗中捣鼓自己。

    当然,作弊什么的不想,但如果有人想坑自己,老师却能保护自己不是。

    就算有张浚这个宣抚使坐镇建康,但你不能把建康知府不当个官啊,建康又不隶属江南和两淮三路,除了张浚,陆游这个建康知府便是最大的官了。

    留心亭里,盛夏炽热中,朱唤儿给纨绔扇着扇,自己却大汗淋漓,体香味便越发浓郁,偶有微风吹来,便钻进李凤梧鼻子里,顿时让焦躁等待的心情舒爽了不少。

    ps:本周有个推荐,请大家支持下推荐收藏。

    )

 第一百一十四章 放翁至,坐而听道。

    “来了来了!”

    毕竟是练家子,李巨鹿的视力远好于李家小官人,老远便看见一骑绝尘而来……说绝尘真是太夸张了,李巨鹿喊完之后自己都觉得怀疑,“应该不是,陆先生怎么可能会只有一个人。”

    听小官人说过呢,山阴陆氏可是这江南大士族呐。

    过了片刻,待看得清楚,李凤梧便起身出亭,“是放翁到了。”

    李巨鹿没有看,一人一骑的还真是陆游,这货好歹也是建康知府了,竟然一个人骑着一头毛驴就这么赴任了……

    行礼见过陆游,便见风尘仆仆的老师托起自己,“你就别和我见外了。”

    李凤梧笑笑,“老师此番高升,可喜可贺,知道老师喜欢清静,我便在琼绾道场准备了一桌上等素席,待老师忙完诸事,晚上还请赏脸,老师请上车!”

    自从李府杀仆案后,因牵涉到吴家儿媳,又被李凤梧和文启来敲诈了一番,吴老二现在看见李凤梧父子就来气,青祥楼早就不做李府生意了。

    李凤梧有肩伤,也不敢大肆酒肉,干脆就在天一素斋坊宴请老师陆游。

    有白玉蟾坐镇琼绾道场,前来求教神宵丹道的有钱人真是络绎不绝,甭说建康富贾了,就是江阴、镇江以及周边诸府州都有人远道而来,甚至还有位临安的大土豪闻讯后也赶了来。

    李凤梧敏锐的发现了这个商机,立即在琼绾道场后面买了个大宅子,装成一家天一素斋坊,又让人去请了名厨,不做什么酒肉大宴,只做清淡素雅的素席,当然,面对的消费者不同,这素宴的价格可昂贵的有点离谱。

    两桌青祥楼最好的酒席换不来天一素斋坊一桌素菜。

    有人间活神仙白玉蟾宣传,琼绾道场里又信仰养道长生,是以这琼绾的素席很快扬名建康,大有一桌难求之势。

    当然,这其中的盈利大部分进了李凤梧腰包,还有一部分则是分给了白玉蟾。

    人间活神仙也是要赚钱的,求道还真能长生不成。

    留心亭距离建康城尚有十里地,李凤梧因有肩伤,便让李府准备的马车,两师生便相对跪坐,朱唤儿在一旁沏茶扇扇。

    陆游到任建康,按理说建康府治大小官员应该前来迎接,可因如今的建康有江淮宣抚使张浚坐镇,昭明宫里还有一位开府仪同三司、镇洮军节度使、恭王赵惇,加上众人知晓山阴陆氏的清明,也就没人来热脸贴冷屁股了。

    当初陆游赴任镇江任通判,只身一人一骑小毛驴,镇江知府以下诸多官员前往迎接,可讨了个没趣。

    送陆游到建康府治后,李凤梧让众奴仆回府,他则带着李巨鹿和朱唤儿前往琼绾道场,虽然有白玉蟾坐镇出不了什么篓子,但好歹也是个自己第一个日进斗金的聚宝盆,还是得看着些。

    琼绾道场外三层里三层,装修古朴典雅,进门便是三清塑像,宛然一座道观。

    此时正是讲道时间,诸多求道之人皆在大殿之中听闻琼绾紫清真人讲道,其余地方只有一些小厮在打扫,见得李凤梧到了,慌不迭见礼。

    挥手让那些小厮自忙去,李凤梧先去过天一素斋坊,半个时辰后才悄然来到大殿,略略打量了一下,暗自欣喜。

    大殿之中人并不多。

    白玉蟾羽衣道冠,打坐在真武像下,香烟缭缭,又有清雅琴声淡然,很有些出尘仙人的味道,虽是白天,周围却燃上了烛火,这便显得大殿之中越发神圣。

    十余个衣着朴素的男女恭谨而安静的打坐在大殿里,大多作如痴如狂状,听得真是个飘飘若仙,也有那么一两个本着凑热闹的富贾,便听得不是那么认真了,也不管是否会玷污了圣洁之地,倒是一直怀着龌蹉心理期待着侧房里弹琴的人儿……

    弹得如此好琴,若是女子,当是美女疑。

    别看只有十几个人,琼绾道场的收益可是大得惊人,寻常富贾若要进来听道,一百贯的香油钱只是门槛,若想和白玉蟾面对面求教神宵丹道,少了五十贯就别想了。

    更进一步,若想让白玉蟾指点修行,那就又另说了。

    且在琼绾道场听道,不吃一下那新近扬名建康的天一素斋坊,岂不遗憾,一桌素菜,又是二三十贯没了。

    这些富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