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惇苦笑,“仙长还没看清楚情况吗?”

    皇甫坦哈哈一笑,“朝堂的政治情况,殿下和柳通直比贫道更清楚,但今日观天象,国史院那群人说的没,确实是大盛之趋,但有一点他们没看出来。”

    柳子承略有不屑。

    自己是不信这些的。

    赵惇倒是精神一振,“仙长看出了什么?”

    “太微恒大耀,恐有大难。”皇甫坦也没卖关子。

    赵惇和柳子承不解。

    皇甫坦解释道:“天象中,紫薇代表天子,太微恒代表太子,现在看官家大病了一场,立太子很可能是邓王殿下,但据星象,太子殿下也会遭遇大难,说不准就渡不过去……就算他能撑过去,我们不也可以想办法让他渡不过去么……”

    这话一出,柳子承脸色大变。

    赵惇也是瞠目结舌。

    皇甫坦言下之意,是要准备趁这个机会杀了赵愭啊。

    皇甫坦却丝毫不觉自己说的话多么的惊世骇俗,笑道:“太微恒大耀,有道是盛极而衰,入主东宫便是巅峰,其后便将黯淡,也就是说此次谁入主东宫,最后都法成为赢家。”

    顿了一下,“两位明白我的意思?”

    赵惇略有不解。

    柳子承却明白了些,“仙长的意思,此次立储不争?”

    皇甫坦眉飞色舞,“不争即是争,我们只需等待,等待太微恒黯淡的那个时刻来临,就是太子落马之日!”

    赵惇迟疑了下,“可靠否?”

    柳子承思忖良久,忽然想明白了一件事:“善!”

    赵惇不解,“柳通直何意?”

    柳子承阴测测的笑道:“殿下,官家真的想立储吗?”

    赵惇摇头,“父皇壮志雄心,如今正准备大展宏图打造太平盛世,当然不会愿意立太子来掣肘他,所以父皇绝对不想现在就立储。”

    柳子承笑了,“但是如果上皇,吴太后,包括报官都趁此机会拥立邓王殿下入主东宫,你说官家心里会怎么想?”

    赵惇眼睛一亮,旋即有些不放心,“可若是赵愭就这么坐稳了东宫之位呢?”

    柳子承哈哈一笑,“这可不好说,谁现在登上太子位,都只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官家的打压,殿下可明白?”

    赵惇也不愚笨,很快想明白这其中的曲折。

    如果这一次自己和赵愭去争,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双双被父皇厌倦。

    而如果这一次自己不争,反而出人意料的支持赵愭,让他登上太子位,关键是父皇并不想立储,这样一来,赵愭登上太子位后,很可能会和父皇产生矛盾。

    况且还有个赵恺。

    赵恺也不会让赵愭舒舒服服的呆在太子位上。

    那个李凤梧岂是省油的灯?

    而且这样做,好有一个好处,就是让赵愭骄傲自大,只有这样他才会露出更多的破绽。

    只是心里始终有点放不下。

    万一赵愭就这么坐稳了呢……

    柳子承知道赵惇心里在想什么,叹道:“殿下,就算争,也争不过邓王殿下的,不如退而求其次,以退为进,坐等良机。”

    赵惇对此还能说什么,奈的叹了口气,“那两位且喝茶,我得去大内皇宫了。”

    柳子承点头,“正当如此。”

    ……

    ……

    官家忽然晕倒,并非虚惊一场。

    太医诊断,官家是长期积劳成疾,今日又偶然风寒,导致病情大爆发,至少需要休养三五个月,方才能保证龙体后患之忧。

    听完太医的话,赵昚沉默了,心里却叹了口气。

    这一次恐怕是压不住了。

    只怕是等自己身体稍微好一些,就会有人上折子提立储的事情。

    事实确实如此。

    五天后,官家身体略有恢复,便重新处理政事。

    不得不说,中兴之主赵昚,丝毫不比乾隆那个累死的老爹雍正差,绝对是中国史上最为勤奋的天子之一。

    这个大朝会,毫意外的,争储爆发了。

    首先是一位平时和赵惇走得很近的谏议大夫和一位六部侍郎,率先出列,开口请官家以社稷为重,为防万一,但请早日立下储君。

    对此赵昚面表情,既不回应也不斥退。

    这两人和惇儿亲近。

    倒想要看看,今儿个有多少人在盼着自己立储?

    然而立储这件事,有人出头了,立即就如堤坝决口,很快,六部之中的侍郎,出来了一大半谈论立储的事情。

    东府三省中,除了汤思退、洪适和诸葛瑾我等几个重要人物还在看风声,也有不少人出来附议。

    就连六部尚书中的工部、户部、吏部三部尚书,也赞同立储。

    有了三位尚书出头,立储的事终于如野火燎原,成为了就算是官家也法逃避的大事。

    乾道元年的秋天,立储终于摆上了赵室天子的桌子上。

    可避免。

    其后便是野火燎原之势,参知政事诸葛瑾我参与进去,枢密院同知枢密院事蒋芾和签书枢密院事王刚中参与到了其中。

    最后,左右相公汤思退和洪适,以及枢相公陈俊卿,也开始进言官家立储。

    枢密院是提议赵恺,汤思退则要阴险一些,只说大皇子和三皇子都有善德才能,足以辅佐官家治政江山……

    随着德寿宫里,太上皇赵构和官家赵昚的一番密谈,立储之事终于可阻挡。

 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胆讨要诰命

    连太上皇都已经开口,赵昚很是奈。

    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想太早立储。

    立储看似只是让某一个儿子地位上涨了一截,但其后给君王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很多决策权,本来是自己一个人牢牢掌控,但大宋的臣子可贼了,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会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太子争取权利。

    而太子为了大臣的支持,也会得到好处前后承诺、回馈利益。

    所以太子储君之名,绝不是说说而已。

    假若君王立了太子,却一直不给他分权,那么臣子就会说,陛下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你这样做啊,会导致太子得不到锻炼,不利于未来掌政。

    若是在其他朝代,君王倒还能压得住臣子。

    但与文人共治天下的大宋朝,君王在这方面其实极为被动。

    这方面做的比较强势的倒不是没有。

    宋仁宗赵祯。

    赵祯也是个奇葩,并不是没有生育能力,但偏生生女儿厉害,几十年来虽然生了几个儿子,但都早夭,生的女儿也总是难以养大。

    皇室尚且如此,可见在古代小儿本难养,每一个平安长大的人,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小说 。。    是经历过严酷淘汰生存下来的。

    宋仁宗最后奈,从宗室过继了几个儿子,其中就有英宗赵宗实。

    而立英宗赵宗实为太子,赵祯是拖了很多年的。

    甚至有点耍赖的拖……就是想生个亲生儿子来接替江山。

    当然,最后还是没能生出来。

    而赵昚自己,何尝不是当了三十年的太子,立为储君虽然早,但父皇却一直没有禅位的意思,若非父皇心中恐惧金人,又想做点面子工程,再加上自己尽孝,也许自己现在还只是太子。

    然而轮到了自己,赵昚才理解立储是件让人何等不爽的事情。

    好在自己有三个儿子。

    再怎么纠结,也不过是纠结选谁立为太子而已。

    在上皇赵构开口之后,赵昚终于松口,同意此事再议。

    再议,那就是有可能要立储了!

    这个消息立即轰动朝野。

    但也有人对此动于衷——除了秘书少监李凤梧还有谁?

    李凤梧确实不是很在意。

    这不过是让立储回到历史的正轨而已。

    就算赵愭不死了,赵昚也还有二十多年的江山,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赵恺和赵惇发力,废太子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鲜见。

    让他们争去,赵愭登上太子位,只会迎来赵惇的疯狂打击。

    狗咬狗,正是赵恺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

    去了一封信,八百里加急送往光化军,让赵恺丢下手头的一切事情,回来在赵昚膝下尽孝——虽然等他赶回来,赵昚肯定已经痊愈了,但做做样子,也能让赵昚暖暖心。

    同时也在告诉赵惇,你不会一个人在战斗。

    而在赵昚同意立储一事再议的时候,出使西辽的事情确定了下来,使团人选也很快落实,没有出人意料,使团的正使又是李凤梧。

    出使大理一事,李凤梧干得相当漂亮,如今让他出使西辽,朝堂之中找不到一点异议。

    只是令人惊诧的是,此次出使西辽,竟然只有李凤梧一个正使!

    没有副使。

    这倒是让人有些摸不通官家心思了。

    至于西辽送谁过来和亲,国书上也已说了,是一位郡主。

    安和郡主。

    西辽的郡主一大把,大宋也没心思去管这是谁,反正只要是一位郡主就行,向其他国家宣布,咱们大宋和西辽的关系铁着呐。

    确定自己要去西辽了,李凤梧心里活络了起来。

    是时候为自己争取一波利益的时候了。

    我在外面为你赵昚拼死拼活的卖命,你总得给我点甜头,比如青云书刊的事情你得给我落实了,比如我母亲的诰命,我未婚妻的诰命,你总得大方一点。

    是以出使前两日,李凤梧去垂拱殿见了官家,君臣有一番密谈。

    赵昚的气色还是不太好。

    显然病情并不是传言那般轻松,估计并不仅是操劳成疾这么简单。

    李凤梧一脸担忧,“官家龙体恙否?”

    又道:“官家您可要保重龙体,咱大宋的江山还等着您去治理,繁华的太平盛世等着您去一手打造,千古青史留名的壮哉等着您去开拓。”

    赵昚咳嗽了一声,“你这拍马屁功夫怎么一直不见涨?”

    李凤梧很有点尴尬,“这个……臣一腔心血,所有天赋都加在了精忠报国之上,哪有精力去钻研溜须拍马之术,况且官家您英明神武,哪需要那等奸伶臣子!”

    赵昚呵呵乐了,“你是怕朕这身体好不起来,未来的太子收拾你吧。”

    李凤梧一副您既然知道何必要问的神情。

    赵昚苦笑,“是不是觉得有点失望?”

    李凤梧摇头,“官家说的哪里话,论您立谁为太子,这大宋的江山始终还是您的,未来的太子也还是您的儿子,臣怎么可能失望。”

    赵昚摇头,“你知道朕不是这个意思。”

    李凤梧沉默了一阵,“庆郡王殿下确实还没有为官家分掌国事的能力。”

    赵昚摸了摸打理得很好看的胡子,没有说话。

    其实李凤梧这句话,自己和他都明白,说的只是面子话,如今的三个儿子,能力而论,真是不相伯仲,尤其是赵恺的进步之大,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若说立太子,赵愭立得,赵惇立得,立赵恺也不妥。

    只不过如今朝中的风向,目前似乎都在吹向邓王赵愭……最先提出立储的谏议大夫和那位六部侍郎,貌似和惇儿走得最近。

    赵昚当时就对赵惇有一些不爽。

    就这么急的盼着想上位么。

    等你当上了太子,岂非更着急的盼着朕死去。

    沉默了一阵,赵昚才道:“你且放心吧,虽然你和恺儿交好,但今后朕会想法修复你和太子的关系,等朕百年之后,不至于让你凄凉下半生。”

    李凤梧一脸沉痛,“官家谬矣,您为天子,待臣恩重,圣德天下上苍遗泽,必然能千秋万载,臣多活一百年也还是活不到官家后头啊!”

    赵昚哈哈乐了,人哪有不死的。

    “说吧,今日来见朕,想索要什么好处?”赵昚已猜到了李凤梧的来意。

    也不想再谈立储的事情。

 第三百一十四章 狮子张大口,四诰命!

    李凤梧义正言辞,“官家又谬矣,臣为官家办事,那是臣的本分,那是臣的荣幸,万死莫辞,哪还敢向官家要赏赐!”

    赵昚瞥了一眼谢盛堂,笑道:“你看吧,我就说咱们的大宋雏凤虚伪的很,心里明明很想要点什么,却又要假装正经,看来朕御书桌上这些笔架砚台已经满足了咱们李少监的胃口了。”

    谢盛堂也笑,“确实虚伪的很。”

    李凤梧略略尴尬。

    赵昚回首,“说吧,只要不出格,朕都允了你。”

    心里着实是很喜欢李凤梧的。

    从出使金国,到出使大理,这小子办事一件比一件漂亮。

    如今自己的心中,他已是未来的相公人选。

    当然,为了制衡这小子,柳子承和张杓还是得重用,朕治下的岁月,大宋绝对不会出现另外一个权倾天下的秦桧。

    李凤梧也不行。

    不过这小子最近做的这件事,着实让人有些头疼。

    竟敢拿推背图做事。

    也就是自己,也就是他是李凤梧,否则自己肯定要依了父皇的意,不仅连黄冲郭铭也要处置了,他李凤梧也得落个生不如死的下场……就算罪魁祸首不是他。

    没有谁能拿大宋的江山社稷来做文章。

    想到这,赵昚忽然觉得有点胸闷。

    郭师元、钱端义都已定罪,将在秋后问斩,就算是自己那个老丈人郭掖掖尤紊细匣乩次υ登椋约阂惨廊幻挥型ㄈ凇

    不知道亡皇后郭氏在九泉之下会不会责怪自己。

    李凤梧貌似犹豫了下,才道:“官家啊,臣确实有烦心事,您知晓的,清官难断家务事,臣现在烦恼的很呐。”

    赵昚略略有些惊诧,原本以为李凤梧会在官职上提点要求,结果却是家事?

    家事自己能帮他?

    难道这家伙还想着王毛仲的事情,想让自己赐婚魏蔚给他……现在提这个是不是太早了点,好歹你得从西辽漂漂亮亮的回来再提啊。

    那样自己才能堵住天下人的嘴。

    李凤梧却道:“承蒙官家厚爱,赐了臣小妾张玉儿一个诰命,可是这就出大事了啊,臣斗胆,还请官家收回此诰命。”

    这当然是说说而已,为了引出正题。

    赵昚心中也恍然大悟,我就说这小子打什么主意,感情是为他未来的正妻文浅墨谋取诰命来了,这倒确实是件事。

    不过心中忽然生出一些戏谑的心来,“既然如此,那就依了卿家之意罢。”

    李凤梧吓了一跳。

    卧槽,赵昚你大爷的,故意将老子的军吧,明知道老子不是这个意思,却偏偏要这样说,咱俩还能不能愉快的交流了。

    看见李凤梧吃瘪,谢盛堂乐了。

    赵昚也呵呵乐了。

    李凤梧奈的很啊,“官家,咱们还能不能愉快的交谈了?”

    赵昚哈哈大笑,“不能。”

    看见李凤梧吃瘪,不知道为什么,忽然觉得心里很爽啊。

    李凤梧还能说什么,只好尴尬的陪笑。

    谢盛堂笑眯眯的道:“大官,您在捉狭咱们的李少监,这位大宋雏凤就要气成瘟鸡了。”

    赵昚收敛了笑容,乐道:“也是,你且说来,张玉儿有诰命之后,你家里又怎么了,让你这个敢和高寿昌谈笑风生,敢和汤思退刀锋相见的大宋雏凤都束手策。”

    李凤梧赶忙说道,深怕赵昚改了主意,“臣确实束手策啊,官家或许不知,小妾张玉儿有了诰命之后,开始膨胀了,总觉得高人一等,处处凌驾臣另外一小妾朱唤儿,这便罢了,如今更是连臣的未婚妻也不放在眼里,臣着实为难啊。”

    赵昚点头,这种状况确实可能出现。

    小妾都有诰命了,正妻没有诰命,确实会引发家庭矛盾。

    李凤梧继续道:“其实这些事吧,臣勉强能应付,不至于心力憔悴,可官家不知,臣在建康有三位母亲,如今张玉儿有了诰命,隐然有不尊家慈的趋势,臣为此苦恼甚久,深恐治家不严,从而致使精力遗怠他处,而误了为臣本职啊。”

    赵昚吹胡子瞪眼睛,“你胃口不小啊!”

    好家伙,这不是要一个诰命这么简单,是想要四个啊!

    他的意思就是,你看小妾都有诰命了,我几个母亲没有诰命不像话啊,以后家里不好相处。

    小妾一般不赐诰命。

    张玉儿是身份特殊,所以朱唤儿是肯定不可能。

    这简直有点狮子张大口了。

    谢盛堂也哭笑不得,“李少监,休要胡闹!”

    李凤梧耸耸肩,“还请官家为臣断家事啊,臣才能尽心竭力使西辽,为两国之盟呕心沥血,为大宋宣德耀势啊!”

    赵昚语,旋即叹了口气,“罢了,倒不叫你寒心便是。”

    出使金国,出使大理,出使西辽,都是苦差事。

    也难为了这年轻人。

    毕竟他还没及冠,适当的给些甜头,也能让他更放心的为自己尽忠。

    诰命一事,官家爽快答应。

    接下来自然是要交代出使诸事,不过李凤梧还有事。

    在官家交代完之后,这货抛了出来,“官家,关于之前说过,青云书社创办青云书刊一事,不知道您觉得意下如何?”

    赵昚莫名其妙了一阵,片刻后才想起来,“你还没死心?”

    李凤梧正色道:“为官家治政,为黎民谋福祉的事情,臣从来不知道死心为何物。”

    赵昚愣了下,旋即道:“一个书刊而已,书社方面你私人的生意事情,怎么上升到国家黎民的层次上来了?”

    李凤梧心中一喜,知道现在是说服赵昚的机会。

    朗声道:“官家有所不知,不知您有不有时间,听臣细细说来?”

    赵昚看了一眼桌子上的折子。

    汤思退确实深懂朕心思,这几日身体不好,东府那边怕是扣押了不少折子,是以这几日自己倒是不太忙碌。

    于是道:“说说看吧。”

    李凤梧立即道:“古往今来,历朝但凡有大事,需要通知到全国各地的官吏、民众,都需要邸报送地,但邸报送递,一者有开放性的限制,仅官员阶层可读,一者有不定时的限制,从某方面来说,邸报就相当于官报,但它却是有法避免的瑕疵,官家的一些意思,也只能传达到官员层次,而法让万民知晓官家的意愿。”

    赵昚点头不语。

 第三百一十五章 青云书刊诞生

    李凤梧继续道:“臣办青云书刊,其实也可以仅私人营运,刊载官家允许,大宋律法允许的话本小说,如此谋取私利。”

    “但近来受到《画皮》的启示,臣就在想,为何不将邸报的优点柔和进来,形成另外一个更为广泛的载体?”

    “青云书刊将一月一份,于临安刊刻印载,内容微臣亲自审核后,再请官家面审,之后送递全国各地,以全国书商联售的模式,形成一个有规模的格局。”

    “当然,这样的青云书刊不仅要承载青云书社的话本小说,它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宣扬官家的圣德和意愿,让天下黎民都知晓官家的盛世手段。”

    赵昚听得口瞪目呆。

    这是个从来都没出现个的模式啊,不得不说,很是新奇。

    仔细一想,又确实有着巨大的益处在里面。

    李凤梧一见赵昚的脸色,心中大定,知晓官家已经动心,打铁趁热的道:“等青云书刊形成定制,将会成为咱们大宋最有影响力的书籍,届时,专门为官家开辟的版块,不仅可以选用官家您的御笔墨画,还能宣扬官家的圣德事迹,不仅如此,比如有什么大事,官家也可将您的方针手段宣告天下万民,安定民心。”

    顿了一顿,“比如官家处罚了贪官,若是有青云书刊,官家就可利用它,将案情告于天下,万民将齐齐歌颂官家之公正廉明!比如官家打造出盛世之后,将要北伐金国,便可利用青云书刊广告天下北伐之大捷,从而鼓舞民心,推动军事;又比如今春的大旱,官家利用青云书刊将治理旱情的政策广而告之,又将治理旱情的政绩广而告之,如此,天下人皆知官家之圣德光辉,天下人将知晓您的仁政,我大宋民心,必将向聚,开创前有未有之壮举!”

    听到这里,赵昚顿时动心,不过还是有点担心,“一份书刊而已,刊登朕之政策,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了?”

    李凤梧摇头摆手,“官家多虑,绝此种可能。”

    赵昚哦了一声,静听李凤梧解释。

    李凤梧道:“其实臣在建康,就深知民间人心,在臣没入仕之前,对大宋江山的官家,有着一颗比崇拜之心,哪怕是听到任何一点关于官家的小道消息,都会津津乐道数日,官家您且试想,若是我们在青云书刊上刊登一下官家您的光辉小事,只会在万民心中树立一个更加完美更加高大上的天子形象,只会让万民更加崇拜官家!”

    最后收尾:“青云书刊,将是官家展示您自己的平台,是让官家从神坛走向民间,从而成为更为神圣的万民偶像,打造盛世之下的圣君形象!”

    “青云书刊,就是官家的万民报!”

    其实李凤梧想说的是,青云书刊就是我大宋的人民日报,就是我大宋的党报——呃不对,应该是皇报。

    李凤梧一口气说完,紧张的盯着沉默着皱眉思考的赵昚。

    谢盛堂也在一旁陷入沉思,思索李凤梧所说那些话的可行性,毕竟这东西太新奇了,如果真如李凤梧说的那般神奇。

    大官借助青云书刊,很可能会营造出真正的圣君形象。

    如此一来,大宋的民心之稳固,将是古往今来罕见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

    赵昚才点点头,“若真能如此,当是大善之举。”

    李凤梧狂喜,成了!

    “既然官家同意,但求官家一张圣旨!”李凤梧趁势奋进。

    只有有了赵昚的旨意,青云书刊才能确保虞。

    赵昚却还有顾虑,“这个青云书刊,朕可以给你旨意,也能保住它被清查,但朕需要说明一点,这已不仅仅是你青云书社的事情了。”

    李凤梧点头,早就料到赵昚会有这种顾略,“如此,在秘书监新设一部门,共同入股青云书刊?”

    赵昚有些不解,“入股?”

    李凤梧解释道:“青云书刊本是臣青云书社的产物,但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当然不能尽数掌在臣手上,官家放心,臣自己也不敢放心,所以臣的想法是,让官方也参与到其中,共同出资共同办理,使之成为半官半民的宣传平台。”

    赵昚很有些新鲜,“这倒是个新生事物,你且说说看。”

    李凤梧早就做过关于青云书刊的策划书,还给张观看过,此刻更是准备充分,“臣如此想,在秘书监设立一个书刊局,专门负责青云书刊的审核和鉴定方面的工作,当然,也包括从官家您这获取消息的工作,因为今后很可能要刊登官家的墨宝,和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彰显您圣德的事迹,而刊刻印载和销售方面,则交给青云书社和青云书社笼络的全国书商,务必做到,全国各大州府,每月都有一分青云书刊销售,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能买到一份青云书刊。”

    赵昚震惊得不要不要的,“这得多大的人力物力!”

    提起钱,赵昚就开始心疼了。

    李凤梧笑道:“这个官家不用担心,活版印刷发展飞速,随着刊刻的次数增多,成本将会不断下降达到临界值,而销售方面,由临安各大书商牵线,将和全国书商一起联合起来,形之中降低了我们的成本,当然,利益也要分一部分出去。”

    赵昚点点头,“这倒是个好主意。”

    沉默了一下,“如此,你且准备一份具体的操作文书,朕细读之后,再考虑是否依卿家之意。”

    李凤梧立即快速的从兜里掏出青云书刊的策划书,请谢盛堂递给赵昚。

    赵昚哭笑不得,“你才准备充分呐。”

    李凤梧适当的拍了下马屁,“为官家做事,臣永远都是竭尽百分之百的心力。”

    赵昚很是满意。

    细看了策划书,心中诸多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不得不说,李凤梧这个提议相当的好,如果事情真按照他的说法发展,青云书刊将成为自己的喉舌。

    这绝对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

    未来的史书上,必然是将要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治政手段。

    是青史留名!

    点头大笑,“善,你且回去准备,朕明日便下旨,依李少监之意行事。”

    李凤梧狂喜,“有官家此举,大宋万民幸矣。”

    赵昚哈哈大笑,一扫因为立储而带来的不爽情绪,“你这大宋雏凤啊,真是让朕大开眼界,这些主意你都是怎么想出来的,让人不得不叹服。”

    李凤梧也笑,“是官家您的圣德,让臣才有这种想法。”

    赵昚知晓李凤梧是在拍自己马屁,却浑身舒爽的很。

    “没事就回去等旨意罢。”

    旨意么——

    一份是建康李家四份诰命,一份是青云书刊。

    赵昚已彻底被李凤梧说服。

 第三百一十六章 风风流流去西辽

    立储会争成什么狗屎样子,李凤梧不清楚。

    也不是很在意了。

    首先,自己为妻子文浅墨和母亲三人争取到了诰命,清一色的县君。

    一家四县君,一孺人。

    消息传回建康,不知道会轰动成什么样子,估摸着如今的建康李家,隐隐然有超越河西柳家的迹象。

    柳相正流放,柳子远身死。

    一门三进士,如今只有柳子承一人显贵于朝堂。

    而且看柳子承的作风,似乎对河西柳家不屑的很。

    关于柳子承对河西柳家的态度,民间终究是有流言流语的,听说柳子远问斩,柳相正罢官之时,河西柳家建康来人,柳子承连见都没见。

    所以如今的建康,大概李家便是最为显赫的官宦之家。

    有了诰命,今后的事情就稳妥了许多。

    随着自己升官,诰命也会因功而提升——官家不会太小气的。

    再说,青云书刊的事情搞定,之后随着青云书刊成规模,自己手上相当于掌控了一个神器。

    青云书刊,比得上十万精兵!

    得民心者得天下,青云书刊,就是直接通向民心的利器。

    自己已经给官家说的很清楚。

    所以官家会同意,他也想利用这一点,来凝聚大宋的民心,从而为将来的北伐制造更好的气氛——青云书刊不断宣扬回复江山忠于赵室的观点,狂轰乱炸下,民心焉能不向北?

    李凤梧太了解病毒式宣传的威力了。

    临安争储的事情提上了议事日程,短期内不会定下谁为太子,但每日朝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