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这样还是不行,炼出的金丹还是要吃死人。于是,真铅、真汞概念也发生了转变,唐宋之际出现的《破迷正道歌》说:
  若言此理神仙道,天地虚无上下空。
  说破木金无间隔,真铅真汞岂有形?
  也就是说,那有形的铅和汞,根本也不是什么真铅真汞。那么,真铅真汞到底是什么呢?
  金丹派再一次失败,无独有偶,唐代服气术也失败了:
  著名的道士领袖人物司马承祯著《服气精义论》,反对这种模拟婴儿呼吸的作法。他说:“若抑塞口鼻,拟习胎息,殊无此理也。口鼻气既不通,即畜损内脏,有何益哉?”
  他的师弟吴筠,则直接批评“元气之术”,说“服气之人,不逾十年五年,身已亡矣。”
  这就是说,服元气也不行了,于是,求仙者引进了“真气”概念,“真气”成为神仙家的宠儿。
  南北朝之前,道教文献中开始出现“真气”概念,不过使用尚少。到了唐代,真气概念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往往和炼丹术联系在一起。
  就在这一时期,金丹派著作正式引进了真气概念。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序》说:“丹砂者,太阳之至精,金火之正体也……是金火之精而结成形,含玄元澄正之真气也。此是还丹之基本,大药之根源。”
  这里的“真气”,和真铅、真汞是同一时期出现的东西,也是在炼丹术屡次失败以后,由炼丹术士们引进的只存在于想象之中、而无实际内容的概念。
  唐宋之际,出现了一部著名的《钟吕传道集》,说是钟离权向吕洞宾传道的记录,其中把真气解释为真铅真汞。
  吕问:什么是铅汞?
  钟答:铅,抱天一之质,是五金之首;汞,感太阳之气,而为众石之首。
  然后钟离权进一步解释说,当父母交合之时,父之真气寄藏于母亲的纯阴之宫。肾水之中,伏藏着受胎之初父母之真气,父母之真气也就陷藏在人的内肾,这就是铅。
  这就是说,以前认为的元气,现在又被解释为真气。如果说元气在求仙者那里就是个想象的概念,比元气晚出的真气,就更是加倍的想象和空幻的概念。
  大约同一时期,出现了一部《破迷正道歌》。其中仍然讲炼制丹药,不过其中的“真气”,更加虚化,也更加虚无缥缈了:
  试把天机轻拨动,真气时时聚太空。
  谋得乾坤为鼎器,颠倒宇宙任纵横。
  南辰移入北辰位,金乌飞入玉蟾宫。
  太阳里面藏玉兔,太阴加减自和同。
  所谓乾坤鼎器,就是把天和地当做一个大的炼丹炉。金乌指太阳,玉蟾指月亮。“移入”“飞入”,都是指在天地这个炼丹炉里的炼丹过程。
  当然,这也是个比喻性的说法,因为同样可以把人体当做一个丹鼎,让体内的所谓真铅、真汞,也就是心肾之气,也就是真气,在人体以内如同男女合气一样地“**”,炼成丹药,这样的炼丹方法,被称为“内丹”。
  内丹术的出现,是使用真正的矿产资源铅汞等炼服丹药失败以后,金丹派向内修派靠拢的结果;也是内修派的食气术、服气术都失败以后,从金丹派那里采纳来炼丹名词使之虚化为内修术的结果。
  其结果,就是无论金丹派或内修派,都彻底摆脱了原来的形态,把“真气”作为共同使用的概念,而这时的真气,就需要“炼”了,而不仅是中医学中所说的,本来存在、而且是健康、只需调养而无须修炼的东西。
  炼真气,从北宋初年开始,张君房的《云笈七籖》卷四,记载所谓清虚小有洞天的神仙王子登魏夫人:“闻子曩日念善,展转求生,密练真气,魂和体清……”
  这里说魏夫人“密练真气”,显然是用当时的语言追述过去的事情。

  ☆、第五六二章 杀袁术袁绍、夺兵权 上

  《云笈七籖》卷五六,论述所谓“诸家气法”,即各家服气术。其中说道:“夫术数者,莫过修神,淘炼真气,使年延疾愈……使祸害不干。”
  这就是说,淘炼真气,成了诸家气法的最高手段。
  宋代有部《百家诗》,其序言讲述五代石晋时,罗浮山黄真人送给诗人苏养直金丹,并且说:“此丹非金石,乃真气炼成。”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此时,道教的求仙活动遭到了佛教方面的批评。福州东山云顶禅师评论儒教和道教:
  “儒门画八卦,造契书,不救六道轮回。道门朝九皇,炼真气,不达三祇刧数。”(《五灯会元》卷六)这就是说,在当时的佛教方面看来,“炼真气”,乃是道教追求成仙的主要方式。
  大约在宋代,出现了一部《三皇玉诀》,其中说道,《阴符经》是“长生之路”,“升天之道”,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锻炼“真气”,成丹成仙,所谓“富国安民”,就是炼气之道;“强兵战胜”,是“真气”战退阴气,得道成仙云云。
  至此为止,从战国时代开始的求仙运动,以服药、服丹为基本方法的金丹派,以食气或服气胎息的内修派,此时都统一在一条道路上,那就是锻炼或称修炼真气,以求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而真气,也成为修仙者修炼的基本内容。
  如果说早期的求仙活动,企图通过服食药物或自我锻炼,以求永不得病,长生不死,可以说是一种方向错误的科学活动,人们这样做,主要是认识问题。
  那么,当这种求仙活动屡遭失败,后继者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换概念,使这种活动日益神秘化、虚幻化,就是一种纯粹的巫术活动。
  由于巫术是以幻想的方式、企图直接掌握自然力,因此就和科学处于直接对立的地位。从人类思想的发展来看,巫术也是原始宗教的主要活动内容,是一种最落后、也最荒谬的行为和思想。
  所以,后来较为发展的有神论观念,几乎都无例外地把反对巫术作为纯洁教义的重要内容,虽然迄今为止,所有的有神论系统几乎都难以摆脱巫术的纠缠。“炼真气”活动,乃是比一般有神论观念更加落后、也更加荒谬的巫术活动,是和科学直接对抗的荒谬行为。
  一番向后探究之后,咱们再回到三国时期,这时候,人们对于“真气”的认知,还没有经历后续的各种诠释,而是直指仙家所能掌握的天地之力。
  书接上文,绝世猛将孙坚,单打独斗吕布也不在话下,但是在潘金莲恼羞成怒之下,沟通星辰之力之后,还是被她一脚险些送去见阎王爷,幸好被关羽一青龙刀所救。
  然而关羽付出的代价就是青龙偃月刀上裂了一条纹,刀上传说中附有的一条青龙之魂似乎也有所损伤,一声悲鸣若有若无。
  “哎,看样子,潘金莲一发威,三国第一流的绝世猛将也招架不住了,没什么看头了!”李陵摇摇头惋惜道。
  不过,他也不为孙坚这厮抱不平,谁让这家伙没头没脑,要戳爆他的女人潘金莲的胸呢,真是岂有此理!
  当然,另一方面,李陵也为自家爱妃感到高兴,从今以后,潘金莲一人横扫十八路诸侯无人能敌的消息,将像飓风一样以极快的速度向天下传播。
  而且更会向后世流传,可谓流传千古啊。在场的所有人,将最先深深记她的名字:潘金莲!她的名字将比花木兰还要响亮,再也不会是《水浒》中描绘的那样……
  言归正传,李陵见自家爱妃潘金莲一人就压服众人,根本无需让他甩出一百零八神将任何一位,当下便强硬道:
  “吕布将军,袁术纵容手下大将纪灵,攻击天使,不服圣旨,犹如谋反,给我拿下,斩立决!”
  “诺,末将得令!”吕布答应一声,迈步抓向袁术。
  “吕布,你敢!我家可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术大惊怒喝道,但脸上的惶恐,掩饰不住他的色厉内荏。
  吕布听了,冷哼一声,也不言语,直接一方天画戟横扫左右,无论是挡路的诸侯还是袁术的护卫,直接被他扫的人仰马翻。
  然后,只见吕布冷眉以对,方天画戟往前一戳,非常准确的刺入袁术口中,然后从他后脑穿出,瞬间,红的、白的、黑的,一股脑儿泼洒一地。
  这还不止,只听吕布面露鄙夷道:
  “四世三公又如何?不是尸位素餐祸害社稷就是狂妄自大不知所谓……活该你今天要死!”
  “你!”袁绍这时好似才反应过来,怒吼一声“吕布”,顿时怒极攻心吐出一口鲜血,犹如水枪飚出三尺远。
  尽管袁术和袁绍恩恩怨怨纠缠不清,但无论如何,袁术是他袁家的嫡系,更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真能让他不怒、不狠、不怨?
  “袁绍,没想到你还会为他这样的‘好’兄弟而悲痛到吐血啊!”吕布冷哼一声,反唇相讥道。
  世人都道他吕布忘恩负义,他也不过是为了向上爬。而名门子弟中最顶尖的袁家人呢?不也是龌龊不堪,像袁术这样的人,何故有脸指责与他?袁术今日的下场,让他心下大为快意!
  要知道,袁绍和袁术的矛盾与肮脏,简直是和尚头顶的虱子明摆着!袁绍的亲生父亲是袁逢,由于袁逢的兄长袁成无子,因此袁绍小时候过继给袁成当儿子。
  而袁术是袁逢的嫡子,因此袁绍和袁术实际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袁绍由于不是嫡子,但过继给袁成以后,就成了长房嫡长子,而袁术一直看不起袁绍的出身,因此两人一直矛盾较深。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全国,因此袁家事实上拥有一股极为庞大的政治资源,袁绍跟袁术两兄弟的矛盾根源实际就是这一股政治资源的继承权的归属问题。
  袁家发于汝南,而后期董卓把持朝政后袁术留在汝南一带发展,袁绍则跑到河北的渤海去发展,其实就是这种争夺资源的表现。

  ☆、第五六三章 杀袁术袁绍、夺兵权 下

  即锐意进取的一派跟随袁绍,是为新袁家,守旧的支持袁术,是为老袁家,由此造成二人的根本对立。
  “袁绍身为讨伐董卓联盟军盟主,在天使宣旨之后,纵容下属恣意妄为,欲杀害天使而后快,实为大逆不道,吕布将军,速擒下,胆敢反抗,杀无赦!”李陵又道。
  “冤枉啊,天使大人!噗……”袁绍刚刚在侍从的服侍下,从吐血中恢复过来,听到宣判一样的话语,立刻再次叫喊一声吐出一口血来。
  李陵,看到袁绍吐血不止,不仅没有同情心,反而大为快意,简直可比诸葛亮三气周瑜啊,最好气死得了了!要不是这家伙为了政治利益,怂恿该死的屠夫大将军何进,招董卓这居心不良的贼子进京,怎么会导致朝纲大乱?朝廷最后一面威严的遮羞布都被掀掉了啊!
  “冤枉,我看你是死也不冤!”李陵冷哼一声道。
  他当然知道袁绍是什么样的狼子野心,再说,他早就通过曹操这位记录员,几下所谓十八路诸侯的各种黑材料,自然没有杀错的道理。
  本来他还打算把这些头头脑脑们,拐去洛阳之后,再收拾他们的兵权,没想到刚宣完旨,他们就一个个跳出来,公然反抗了!
  真是岂有此理,此时不杀,更待何时?兵权,直接夺就是,何必婆婆妈妈?手中一把好牌,还怕他们翻了天不成?
  这次会盟的十八路诸侯,如今被李陵三下五除二,先是砍了第一镇诸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又拿下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术,剩下的有: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根据前文记述,这是个占据高位、才干稀疏的人,被袁绍忽悠得失了大权在握的冀州,然后弄得最后自己自杀而惨死,窝囊废啊。
  李陵懒得多加理睬这位,等到洛阳之后,他直接会让受他控制着的汉献帝刘协,直接罢免他的职位,乖乖回家养老,可能还留个全尸,否则,哼哼……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儒生嘛,“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不干实事啊,李陵自然不重视,如果人尽其才的话,顶多管管地方民生。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比较有才干,可以留用。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比之孔伷、韩馥等诸侯,稍微有那么一些出彩的地方,在李陵眼里是可有可无的人。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不具备成就大事的基本素质,李陵有所印象,也不过是他和曹操、袁绍一直是铁三角兄弟。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家族中的大小乔,值得李陵结识。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这位也是袁家的,后来被袁术攻灭时乱中被杀,其人长于学术,人品不好不坏,可以做些文职工作。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最是可惜的一位诸侯,他很有远见,只是和曹操讨伐黄巾时,不幸地黄巾军实在太多了,为救援曹操,鲍信被黄巾军所杀。
  现在李陵来了,当人尽其才,与老曹一起为我所用,想想就快乐!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其人,李陵是不怎么在意的,毕竟历史上他就没什么功绩之说,尽管对他“孔融让梨”耳熟能详,但不可否认,他也是缺乏实干才能的,儒家,一向如此。
  孔融本身,也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
  这人也就适合做些墨守成规的礼仪工作,呵呵!废物利用一下,未尝不可!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这位张邈的弟弟,没什么值得说的。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打仗是好手,管理政务陶谦更是身手不凡,可以用之治理地方。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无论表面忠心还是内心忠诚,这位马腾将军,和他的儿子马超,家将潘德,都是人才,只要服从调派,李陵不介意重用一下。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典型的野蛮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用之可谓冲杀之将,不可独当一面。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吕布的好友啊,多次真心救援,可谓有意气,此人可以一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那曹操、刘备、孙坚中的两个半重的半个忠臣,勇武绝伦,用好了,在李陵或汉献帝手中,是一把锋利的刀。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已经被李陵拿下了,野心勃勃之辈,不多说,干就一个字。
  第十八路曹操,有才干有胆魄,李陵自然要重视。
  至于两个半中的一个刘备,包括他手下的关羽、张飞两位猛将,可谓买一送二,好划算的说。
  长话短说,李陵让吕布当场杀了跳得最欢的袁术、拿了盟主袁绍之后,剩下的人个个臣服,不服不行啊,直接动刀子了。
  为了方便接收他们手中的兵权,姑且不论他们的老窝中的兵马与地盘,只说眼下联盟军中的兵马,李陵当下说道:
  “给我围住这里,让他们留在此处,配合我们接收兵马,不得放走一人……”
  于是李陵一行,就“擒贼擒王”,直接一窝端了十八路诸侯的头头脑脑,再让他们配合演戏,一个个招来手下,于是李陵就这样“轻易”地先后收拾了他们手中的将领,接收兵马并迅速整编。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慧眼识珠,十八路诸侯带来的将领中,名将不少,该提拔的提拔,让他们统领的同时,迅速整合兵马。
  比如,刘关张三人,刘备就不说了,“仁义”无双,让他领一支兵马,人尽其才。当然,李陵以自然不完全信任他,平衡的手段自然就是让张飞、关羽与他平起平坐。
  张飞吕布逞威虎牢关悍勇无敌,八路诸侯齐出都敌不住吕布一人。此时张飞挺身而出,酣战吕布五十余合不分胜负,这是吕布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对手。

  ☆、第五六四章 再遇貂蝉

  熟悉三国的都知道,虎牢关前逞威的是吕布,汜水关前逞威的是华雄。在关羽出战华雄之前,华雄连续斩杀了鲍忠、祖茂、俞涉、潘凤等大将,当时诸侯是“众皆失色”。
  此时名不见经传的马弓手关羽站了出来,以刀对刀——华雄的武器也是刀,大战华雄,热酒尚温,已经斩杀了华雄。
  如果就如此,关羽还算不得独当一面大将,也不过是个猛张飞的人物,事实上却不是,关羽爱读书,一部《春秋》爱不释手,更是熟读兵法战策,这才能有他后来镇守荆州的巅峰。
  说了这么多,当时李陵打算重用这枣红脸的汉子了!虽不说一蹴而就,但平步青云不在话下。
  十八路诸侯联盟军中,可谓藏龙卧虎,比如武安国,是北海太守孔融部将,使铁锤飞马迎战吕布,十几回合而不败,后被吕布一戟砍断手腕,弃锤而逃。
  首先,能和吕布打上十几回合,武力已经是很强悍了,至少比曹操阵营的李典乐进等要厉害得多。
  其次,吕布也只是砍断他的手腕而不能斩杀他,说明他战场反应能力也是相当出色,综合来看,武安国实力相当不俗。
  而曹操手下李典、乐进,武勇虽然不足,但是领兵能力一等一啊,五子良将啊。
  不可忽视的孙坚,还有他麾下的四强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都是人才!其中程普是孙坚手下四将中武力最强者,汜水关前数合刺华雄副将胡轸于马下。而黄盖就出名了——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嘛!
  其他人就不说了,再说吕布手下也有猛人啊:
  第一的当属高顺。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阵营”流芳百世。更是屡进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曹操击破吕布后,高顺誓死不降被曹操所杀。
  第二的当属张辽(169-222年),字文远,后期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他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的“五子良将”。
  现在张辽还在吕布手下,但算不上一员大将,官职最高时也就是“北地太守”,“鲁相”等职,还都是空职,唯一一次为吕布军战斗的战绩还是作为副将出战,可以看出张辽并受不到任何重用。
  虽然忠义比不得高顺,但是张辽能在吕布死后投降已经算是他尽忠尽责了。眼下正是他埋没的时候,李陵若提拔他,必然是知遇之恩。
  吕布其他手下如成廉,有“骁将成廉”之说;宋宪,早期便为吕布部将,随吕布转战各地,但人品不行,包括魏续,这位与吕布有亲戚关系的部将,吕布被围于下邳,魏续和宋宪、侯成等反叛吕布,将陈宫、高顺等人擒捉,投降曹操,致使吕布失败及为曹操所杀。
  总之,吕布先后集有八健将,也算是人才辈出。当然,依靠吕布的人品,他看人的眼光也不怎么行,另当别论。
  另外,朝堂能统军的人才也是不少的,比如皇甫嵩、卢植,以文驭武竟然也功绩卓著,因此李陵接收十八路诸侯的兵马并整合,完全不怕没人可用。
  言归正传,杀鸡儆猴,当场斩杀跳得欢的袁术、擒拿联盟头子袁绍之后,李陵强行接收了联盟军几十万兵马,一方面派吕布名为“护送”实为押送其余诸侯们去洛阳,一方面又让曹操部下、关羽、吕布部下、孙坚部下等人留下整合兵马。
  而李陵自己则带着一行人前往各地,准备“拔钉子”,如献上州牧国策、现在益州做土皇帝的刘焉,钱粮丰足只寻快活的荆州刘表,还有袁绍的老巢兵马,以及看家的颜良文丑两位大将,李陵也是爱其才。
  还有十八路诸侯中其他的诸侯老巢等等,施行军政分离,军事和文官独立办公操作,互不受对方的制约。如果军政不分离的话,就像州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用现代的话说,就像中非和西非大部分国家那样容易形成军阀统治,我国民国时期军阀就是这样形成的,最奇葩的是军阀轮换,你收过税我还要再收一遍,以致收到几十年后去了。因此,军政分离很有必要,现在大部分制度先进的国家都是军政分离的。
  话说李陵一路行来,多见民不聊生,真是应了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贼来啦……”
  “快跑啊……”
  远处噪杂的呼喊声不时传来。
  李陵如刀的眉毛一挑,热血上涌,挥手间率领护卫们上前。远处,无独有偶,李陵看到一道熟悉的靓丽身影——貂蝉,那倩影动作尽管有些紧张,然而毫不露怯——欲以一己之力搏无数山贼,可见其勇气不凡,巾帼不让须眉。
  担心她一人势单力孤,李陵当下脚下不停,疾驰而去,手握剑柄,快速靠近对方,奔向前方纷乱的小山村。而那倩影似乎未察觉身后异样,只见她专心向前身影起落、奔跑如兔,不时隐没在树影中。
  “哈哈……”
  零落的三两山贼正在嘻嘻哈哈陆续回山。不过每人手里、怀里都不落空,手里牵着抢来的猪、牛、羊,怀里揣着搜来的钱财,甚至有的人还抱着鸡鸭、咸鱼、肉干等等。
  李陵赶紧锁定熟悉的倩影,发现她隐没身影在一棵大树后,观察情形,没有鲁莽上前,顿时松了一口气,他可不认为,这些草菅人命、穷凶极恶的山贼好对付。
  打家劫舍的山贼,抢夺财物还是其次,往往还会杀人放火,【奸】辱女人,连七八岁幼女、四五十岁老妇都不放过,泯灭人性,无恶不作。
  目光中,倩影放过一波又一波抢夺财物的山贼过去,忽然丹田提一口气,脚步如飞,向村内行去,速度灵敏度。
  李陵微微皱眉,她这是干什么?不管山贼们在【淫】辱女人,反而特意落在后面。李陵看不下去了,若然他不出手相救,这些亡命之徒,对女人往往是先奸后杀——因为:
  他们四处抢掠,行踪不定,又性命朝不保夕,不愿带家眷拖累,所以省得麻烦,极少掳掠女人上山。

  ☆、第五六五章 貂蝉遇险

  而且,到一个地方就会有新的女人,何必多此一举,掳女人上山。因此,晚一会就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啊,李陵决定直接带人冲过去,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当然,在此之前,先与前方的倩影汇合再说,免得误伤。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李陵等人还未来得及行动,就见貂蝉的倩影刚到一处散落居户的破旧篱笆院门外,隐约听到一声声急切悲戚的女人呼救声。
  她凝神一听,那不时传来的山贼们淫邪的嬉笑声,非常刺耳……这是一户独居、消息迟滞、没有跑掉的山民。
  时不我待,貂蝉往院内一个扫眼,便把贼人位置了然于心。此时的貂蝉,虽然身为女子,但日练不辍,也是武艺不凡的,对付这些三脚猫的山贼,自然不惧,尤其想着自己女侠般的行侠仗义那更是无畏。
  院内,不时传来山贼调戏女人的淫词浪语,不堪入耳,还有几个少女少妇的呼救声、惊叫声、求饶声,让人为之揪心。
  屋外,三个贼子,则以听屋内【淫】乱之声为乐,又好似在警戒,不过皆是老弱,防备很松散。
  其中一个是面容丑陋的老贼人,目光凶狠毒辣,但实际上外强中干,大约四五十岁已经老了,更瘦弱不堪,武力在山贼中间也应该是最垫底的。
  只见他正怀抱着双手,无精打采的半蹲着,对于里面的动静充耳不闻;脚下一面旧旗子,大约说明了这个老丑贼,没被赶出山贼的原因:被派发成掌旗子的。
  另外两个年少的,约莫十三四岁,却面相凶狠异常,其中一个小贼脸上有一刀劈三寸长的疤痕,颇显狰狞;另一个也好不到哪去,面相白净些,看似文弱,但眼神锐利凶蛮,年纪少小但从贼时间应该不短,干过不少坏事——他露出的脖子上,有五指抓痕,半新不旧,十有**应该是女人伤的。
  二人正愤愤然坐在树墩上,不时望向屋内,露出色眯眯的样子,口水流了一地;他们脚下拴着一匹枣红马,可见他们似乎是某个贼头的跟班。
  貂蝉心里计较好,这三人都不是善类,留不得心慈手软,于是下了狠心,要坏了他们性命。决心已下,接着便反复权衡再三,如何迅雷不及掩耳宰杀三人,念头飞转心中如此盘算:
  先就近,杀了那两个小贼,一剑一个;然后一步飞跃,砍杀那个远一点的老贼头。
  心思如电,思量完毕,于是,他悄无声息抽出腰间铁剑,猫腰而行,然后一个闪身突进,飞快越过破旧的院门,院子很小。而貂蝉身如狸猫,动作灵巧,分外矫捷,于是三两步,便来到两个年少贼人后面。
  那两个小贼,正听得屋内头领调戏女人的声响,津津有味,心思难耐,想象着屋中的画面和乐趣。这时,突然听闻耳后生风,下意识就要回头,还未转过头来,就被一柄锈钝的铁剑砍下头颅,竟是一剑杀两人!!!
  原来是貂蝉虽然平时夜里也偷偷出来行侠仗义,但尚未杀过人,此时搏杀,全靠胆气旺盛,扑杀而上,以致用力生猛——一剑砍下一个小贼脑袋,铁剑余势未消,又斩在另一个小贼脖颈上,那小贼脖子一歪,尚留下三分之一的脖子在身上坠着。
  一剑杀两人,也出乎貂蝉的意料之外。不过,更多的是惊喜,一剑总比两剑省时省力,利于救人。
  只见她虽然初次杀人,也没有太多普通女子的娇柔软弱,什么呕吐、惧怕、惶恐之类,杀了二人犹如拍死两只蚊子一样,这也算是——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吧。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本是一句中国古语,用来警喻为人处世要刚柔并济,才有奇效。
  佛教认为,只要满怀慈悲不起瞋恨,威即是德,大威即是大德,制恶伏恶即是导善行善,霹雳手段即是菩萨心肠的表现。
  菩萨或为了调伏顽劣的众生,或为了遏止恶人的恶行,有时应机示现金刚怒目之相。藏传佛教中,大威德布畏金刚是文殊菩萨的愤怒化身,大威有伏恶之势,大德谓护善之功,故名大威德布畏金刚,可见佛法并非绝对禁杀。
  经载:波斯慝王有一天禀告释尊:佛陀啊!我国中有大盗贼,我领兵讨伐,把贼人杀死了,犯了杀业。释尊回答:善哉善哉,你并没有做错。
  有一个佛教故事讲:一个菩萨发现一个商队中混进了一个强盗,这个强盗准备寻机把商人们杀害后抢走财物。菩萨寻思:
  我杀了强盗,就犯了杀戒,就要堕入地狱,而不杀强盗,就会导到更多的生命被杀害。最终这位菩萨以我下地狱也要拯救众生的精神,把这个强盗杀死了。
  杀恶不仅为了保护良善,同时也是对作恶者的怜愍。严守杀戒,是小慈悲,敢开杀戒,才是大慈悲。必要时勇于杀人者,不是凶恶到极点,就是慈悲到极点。
  也或许是貂蝉此时专注于救人杀人,一时反应不及,这才没有什么杀人后遗症,就像战场上激烈战斗之时受伤不知疼痛甚至都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