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图却别出心裁地说:“不如乘此时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
  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只要攻拔曹营,曹操就无家可归了,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轻骑救援乌巢。
  高览、张郃攻营不下,乌巢大败的消息已经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袁绍全军大乱,一下子全垮了。
  慌忙之中,袁绍及长子袁谭各单骑逃遁,直奔黄河渡口,随后又逃来一群骑兵,约有八百骑,渡河至黎阳北岸。
  这一仗袁绍损失七、八万人,武器、辎重、图书、珍宝无数。当他跌跌撞撞走进部下蒋义渠营帐中时,握着蒋义渠的手,无比伤感地说:
  “我把自己的脑袋都交给你了。”
  官渡败后,有人对田丰说:“你必将受重用了。”
  田丰平静地回答说:“如出兵打胜了,我一定能够安全。如今兵败,我必死无疑。”
  果然,袁绍回到邺城,说:“我当初不听田丰之言,今天真的要让他笑话了。”于是下令杀了他。
  回到冀州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
  袁谭、袁尚为了争权相攻,被曹操各个击破。
  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乌桓,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造化弄人,昨日还想称帝,今天就败亡身死,实在是可怜可叹!且看历史对袁绍的评价:
  荀谌:袁氏一时之杰。
  曹操: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荀彧: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荀攸:绍以宽厚得众心。
  郭嘉: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程昱: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
  杨阜: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
  曹丕:绍遇因运,得收英雄之谋,假士民之力,东苞巨海之实,西举全晋之地,南阻白渠黄河,北有劲弓胡马,地方二千里,众数十万,可谓威矣。当此之时,无敌于天下,视霸王易于覆手,而不能抑遏愚妻,显别嫡庶,婉恋私爱,宠子以貌;其后败绩丧师,身以疾死,邪臣饰奸,二子相屠,坟土未干,而宗庙为墟,其误至矣。
  ***: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
  总之,历史是胜利者的,还有句话说,成王败寇。我们常常看到,两个实力相当的人,因为胜负差别,被后人夸耀和鞭叱到天差地别。
  其实客观点说,曹操大破袁绍,以少胜多,的确是历史上堪称经典之战的大战。但是你非要说袁绍多差,也未必,只是他比不过曹啊瞒而已。
  乱世天下,想问你我,如果活在当时,谁能比得过袁绍,很多事后诸葛亮品评三国,觉着这个也不行,那个也蠢货,其实说实话,作为高官,朝廷混迹多年,你不说打仗,但是在地方经营上,袁绍经营的不错,论打仗,说实在的,许攸说袁绍,不缺智谋,缺少的是决断力。再说智者之间的比斗,大将之间的比斗,未必是兵法,阵法,那么玄乎,或许就只是一时战机。
  你非要说曹操必胜袁绍,纵观历史,曹操也是险胜,为什么这么说,倘若没有许攸和袁绍不和,倘若袁绍没有用那个酒囊饭袋去掌管粮草,或者倘若缺乏决断力的袁绍听了田丰的和曹操比消耗战,或许就没有日后的曹操的天下之说了。
  曹操要胜利,也不是绝对必然,说实话,曹操作为胜利者,被褒奖是没错的,但是袁绍作为失败者,其实绝不是一无是处,曹操将之作为头号对手,袁绍没有点手段,光有兵力,不会经营,曹操怎么会把他放在眼里?
  曹操还是很重视袁绍的,绝对不像后来曹操胜利时,被很多人当做势必如此的必然。历史很多都发于偶然,在众多不可测非人为的因素里,其实上天也帮了曹操不少,如果在这么多不可测因素里,不满足一项,或者满足袁绍一项,曹操未必胜出。

  ☆、第五三一章 曹操的废材崛起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袁绍有时候智谋过人,突发奇想的时候,甚至会相想出许攸这当时一流智者拍手叫好的妙计,发傻的时候,也会令人捶胸顿足。
  也就是作为名门之后,如果论今天的应试教育来说,袁绍可能是复旦,浙大这种程度的优秀才学,从小接受远高于一般人的高等教育。
  但是在高官家庭,接触世俗太少,清高傲慢,虽然有时候从课本和名师那里得到很多经验,但是相对曹操这个泼皮无赖,对于世界观的理解上,一个没有从基层做起的领导,对于曹操这种从上到下,看得一清二楚,从基层做起,对一切事物了如指掌的人物,还是差了一些。
  但是你不能说袁绍没有领导力,他的领导力,就是从小出生名门,名师指导,古书古卷,笔墨侍从,其实袁绍文化程度如果拿今天论,袁绍无论是资历和学历,都看上去很华丽的。
  很多人事后诸葛亮,看到历史人物,品头论足,其实你自己生在当年,你不如人家一个手指头。
  什么叫事后诸葛,就是成败已定以后,对失败者品头论足。说到底,其实袁绍并非一无是处,只是被贬斥的太厉害了,其实袁绍很强,有时候也很优秀。
  连他的谋士都说,他们的主公接受良好教育,有时候谋略偶尔突发奇想,会连智者都拍手叫好,说明袁绍其实不笨,可能很聪明,只是清高,大意,再加上对手是曹操,算他倒霉。
  如果换个对手,天下谁是袁本初对手,当时天下其实论实力,除开曹操,袁绍出兵,都是碾压一切的存在。
  今天我们对袁绍的评价,应该比较客观,袁绍是个学院派,缺乏实干能力,但是却颇有能力,资历老道,名望盖天,侍从无数,倒霉就倒霉在遇到曹操这个实干派。
  输也输的晦气,输在粮草上,论排兵布阵,说实话,曹操八分,袁绍再少也是六分,经营上说,袁绍的兵力粮草甩他一条街。
  真的打仗,曹操在怎么排兵布阵,都是浮云,在很多不可测非人为因素里,曹操恰巧不因为能力,只是因为运气满足了这些条件,如果有一个条件没满足,呵呵,历史的天空将要改变。
  袁绍能力不如曹操,但是曹操胜本初哥,实在有些冒险,客观来看,胜率在四成以下。
  只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历史上太过经典,所以曹操被哄抬,袁绍被贬斥,导致人们对于这两个人天差地别的评价。
  老天有时候也帮着曹操,有句话说,虽然现在木已成舟,但是戏言道,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
  十八路诸侯最后便是曹操了,曹操,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
  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接下来我们全面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位三国大人物,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也就是被人当废材了,这简直是主角模板啊,先是废材被人鄙视,然后一朝崛起。反之,高富帅袁绍,则变成了重要反派,是来专让曹操打脸的吧。
  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开始崭露头角。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任顿丘令(今清丰)。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宦官所害。
  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
  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曹操知道无法匡正。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

  ☆、第五三二章 年轻热血的曹操与差点投降的曹操

  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征其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当时天下纷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
  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后来王芬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
  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
  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
  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
  二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则焚毁宫室,挖开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阳方圆200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延津北)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
  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
  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
  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治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
  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
  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又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击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徐州牧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军征讨陶谦攻克徐州十余城。
  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亲曹嵩来曹操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
  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
  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这时,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不满,于是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迎吕布为兖州牧。
  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后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一番征战之后,当时只有鄄城(今山东鄄城)和东郡的范(南范县)、东阿(今山东阳谷)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
  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此时,曹操失去了兖州(治今山东郓城西北),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来劝说想让曹操投靠他,让曹操举家迁到邺县当人质。
  曹操本打算答应袁绍,多亏程昱劝阻,曹操才打消这个念头。兴平二年(195年),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三败之,破定陶(今山东定陶)、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等,平定兖州。
  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讨伐张绣,军队驻扎在淯水,张绣举众投降,旋即复叛,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
  此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九月,曹操东征袁术,袁术弃军而逃至淮河,枭袁术留守四将。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第五三三章 逆境不屈终成强者

  消灭睦固后,为了应对之后与袁绍的战争,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
  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
  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袁术北上不得,呕血而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
  当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
  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滑县),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
  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曹操的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疑问的。
  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
  二月,袁绍大将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延津北一带),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
  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关羽斩首,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
  袁绍闻知,立即命文丑、刘备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
  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文丑,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之法破解。
  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
  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向袁绍献偷袭许都之计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
  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后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军队人衔枚,马勒口,换袁军军装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
  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曹操大怒说:“贼在背后,乃白!”
  士卒都拼死力战,因此大破袁军,斩淳于琼等,尽燔其粮草。
  而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
  由于曹操预留兵力精且多,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大将张郃、高览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军溃散,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
  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客观条件上,曹操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官渡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拼。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西一带)。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
  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

  ☆、第五三四章 南征北战,位极人臣初心变

  从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青二州平定。于是,曹操上表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同年,黑山军首领张燕率领其部众十余万人投降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灭高干,平定并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
  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
  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
  八月,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乌桓军军势甚盛。
  曹操登高瞭望,见乌桓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乌桓军阵稍动之机,向乌桓军发动猛攻。
  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
  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
  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
  “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同年郭嘉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在曹操北归前病逝。
  归程途中,据《曹瞒传》记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建安十三年(208年),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
  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
  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
  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
  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
  曹操在击溃刘备后,乘势想一举鲸吞江东,孙权、刘备两家在鲁肃和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组成联盟,孙权命都督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的两万人马组成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船头钉上大钉,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
  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撤军北还。
  赤壁战败后,曹操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