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济凰刀啊
  吕布第一次投靠张杨的时候,已经不是当年他身边那个英气逼人的小兄弟,而是从袁术那里落魄地逃过来的流寇模样。
  也许张杨本来不会原谅当初见利忘义,杀掉有恩于自己主公的吕布。但看见当年如弟弟般的吕布落魄成这样,不由得心软。
  之前在南阳掠夺财物,被袁术赶走,军纪差?没关系,当年在建阳大人府中的兄弟们如今只剩你我二人,有什么需要的,我一定会帮忙。于是,张杨无私地养着吕布,吕布也有意向一直住在这里。
  不过,张杨为人好,但他的手下不这么看。知道李傕在悬赏吕布,暗中想要捉拿。连吕布都知道这种事情,张杨不可能不知道。
  吕布亲自向张杨摊牌,张杨只是点头,然后吕布带人离开。
  作为一个好人,张杨是非常为难的。一边是自己的部下,一边是曾经一起共过事的好兄弟。他既不想伤害吕布,也不想吕布知道他部下的计划而伤害到他们,因此,陷入两边都得罪的尴尬处境。
  第二次吕布投靠张杨,是他在袁绍那边惹祸后,明白真正对他好的的确只有张杨一人,于是灰溜溜地回来。
  张杨没有计较之前的离别,照旧收留他。张杨可真的成为一个扶危救难的朋友了,不过这一次时间也很短:
  吕布不久后变应邀张邈邀请他坐镇兖州后,又离开张杨,去要更大的利益——偷袭曹操,当上州牧。
  只是好景不长,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围吕布下邳,张杨与吕布的关系向来比较好,想要去救援,于是率军前往东市,遥与吕布成掎角之势。
  结果张杨部下杨丑,将张杨暗杀,去投靠了曹操。后来没过多久,吕布也身死白门楼。
  可惜了张杨,真心是一个老好人,可就不适合生在这种乱世之中,有妇人之仁的人,就算再武勇,也不适合做一名领兵的大将。
  第十六位诸侯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这是三国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官至破虏将军,豫州刺史,乌程侯。
  提起孙坚,我们大致知道他是东吴老大孙权的老爹。不过,孙权是富二代,但孙坚绝对是地道的穷一代。
  关于孙坚的家世,《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盖孙武之后也”。是大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的版权所有人)的后裔。
  其实,这很可能是发达以后的孙家人编排了一些家族往事,一厢情愿地给自己脸上贴金。翻开相关资料,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孙坚老对手曹操、刘备们的家世同样也不简单:曹操,大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刘备,中山靖王刘胜的家族支脉。
  其实,曹操和曹参的渊源,也许我们至今理会不清,可奸雄有一位实实在在的太监祖父,叫曹腾,我们却是心知肚明的,而“草鞋哥”刘备的这位祖上,着着实实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如此盘综错节的家族人物关系,堪比韩剧狗血剧情。
  对于这种“名人效应”,终其原由,和现代一个人评了先进,总会寻个枪手谱写许多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或者意向评先进的,也会想方设法编排些可歌可泣的点滴往事为自己扯旗拉票,恐怕是一个道理,卖膏药的张角若是得了天下,恐怕张良就是他的先祖了。
  当然,我们姑且抛来孙坚云雾缭绕的家世,来看看发家之前的生活境况。《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少为县吏”,换句话说,就是机关单位里一名基层草根干事。
  孙坚的父亲孙钟,也并未受到所谓祖上孙武同志的荫护,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种瓜农民,“孙钟,坚父也,至孝笃信,种瓜为业”,见《太平御览》。
  倘若在和平年代,以孙坚这样的农村户口,在森严的门阀制度下,恐怕是难有作为的。可幸运的是,他出生在汉末乱世。

  ☆、第五二二章 草根的人生逆袭

  汉末乱世,用现代流行语讲,大抵就是: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终使孙坚的草根人生开始逆袭。
  第一件事发生在孙坚十七岁那年,孙坚和老爹行船路过钱塘,适逢以胡玉为首的几个古【惑】仔正在码头上收保护费。
  以当时的世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孙坚的老爹也是这样想的,可孙坚恰恰相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啊,孙坚不仅唱的好听,拿起刀来也丝毫不慢。
  孙坚选了一个角度,摆了一个造型,翻身跳下客船,径自朝案发地点走去。根据《三国志》记述:
  “坚行操刀上岸,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
  说的是:孙坚却不顾父亲的阻挡,直接冲上前去,一面走一面用手左指右划,好像叫同伴作包抄之势。
  强盗一见孙坚这副形状,被吓的连忙跑掉了,强盗们虽说干惯了杀人越货的事,但终究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见这样一位器宇轩昂的男人,踩着“五彩祥云”飘然而至,内心的勇气自然逊掉了,拔腿便跑,想必是顺其自然的。
  冒充民警执法,这在现代可是违法的,可在当时,绝对是件相当牛逼的事情。立了一等功的编外人士孙坚,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位基层干事由此正式编入执法队伍:
  “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见《三国志》。
  郡府里召他代理校尉之职,由此可见,孙坚小时候就非常聪明,而且有勇有谋,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在后来的讨伐黄巾军过程中,孙坚有立下不少战功。
  接下来发生的第二件事,却是颇令领导头疼的。
  原来,会稽有个叫许昭的人物,见汉室衰败,竟寻思着拉起山头自己单干。当然,许昌同志可不像胡玉那样是个打散工的小混混,那是有组织的,为了给自己造势,他还私刻了一堆公章,开张了一个“小朝廷”:
  “会稽妖贼(许昭)起于句章,自称阳明皇帝。”见述《三国志》。
  主管领导一看架势不对,这不是胡来嘛,可是对方阵容强大:“扇动诸县,众以万数。”同上见《三国志》。
  倘若一个闪失,不仅是乌纱帽,恐怕连老命也是不保。焦灼之时,领导想起了作风硬朗的孙坚,便请孙坚吃饭。
  领导请吃饭,自然不是为了谈人生。晚餐上,领导倒也单刀直入,拍着孙坚肩膀关怀道:
  “小同志,听说你业务能力蛮强的嘛,许昭这小子,刻公章拉粉丝,给我难堪,恰好,我这也有个公章,你寻个机会,把人马给我做大了。”
  其实,明白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张空头支票。不过,对于有能力的人物,即便是空头支票,也有套现的本事。
  不久,拿着朝廷批文的孙坚,竟在乡里招得千余散勇,和领导一个招呼照应,居然把“山寨朝廷”给端了:
  “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馀人,与州郡合讨破之。”同上见《三国志》。
  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任务,孙坚此后的仕途,自然开朗起来,功劳薄上,孙坚从此成了常客。
  事业上小有成就的孙坚,自然开始寻思枕边之事。当然,此时的孙坚,眼界已然不低,于是民间一个来回打量,眼光竟瞄向了待字闺中的白富美吴氏,即后来孙策、孙权的母亲。
  吴氏的父亲,名叫吴辉,原是东汉的奉车都尉,曾官至刺史,相当于高官干部,整个吴姓家族,在江东一带是很有人脉的。
  吴氏父亲过世后,和弟弟吴景一个商议,折现了房产,迁到了钱唐,在亲戚家寻了个安身。此时年方及笄的吴氏,本就端庄淑雅,家教甚好,自然引起当地各家豪门的垂涎,前来提亲的更是络绎不绝。
  当然,投向吴氏的诸多秋波之中,孙坚自然不是最出众的一位。虽然此时的孙坚,已是小有权力的“城管大队长”,但在见惯大场面的豪门吴家人眼里,依然只是一个农村户口的低俗草根。
  于是,孙坚的款款深情,在替吴氏情感把关的“亲友团”集体反对声中,给硬生生地挡了回去:
  “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同上见《三国志》。
  一把火的热情,却换来一头冷水,孙坚的心里有了落差。不过,对于一位有理想的进步青年而言,眼前的挫折只是暂时的。
  草根终有逆袭日,天鹅迟早口中物。暗下决心的孙坚,放下讨巧卖乖的身姿,板起一副面孔,张罗了几个手下,扛着明晃晃的兵器,差三岔五地在吴家大门前公事公办搞操演。
  如此一来二去,闺中的吴氏自然有了觉察,于是向亲友们问了个究竟。
  了解了一番缘由,吴氏淡淡地说道:
  “人生在世,富贵在天,如今世道混沌,繁华无非过眼云烟,别看门前捧着鲜花的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们,一口一个殷勤,可大多沾了祖辈的余光。
  “倘若真有苦难临头,恐怕早作鸟兽散状,哪里还有照应?而眼前的这个孙坚,虽说草根出身,但也堪称励志,前景想必光明的。”
  见亲友团们仍有疑虑,吴氏接着道:
  “婚姻本就是一场赌博,何况孙坚本就不按规矩出牌,倘若一言不合,招来祸端恐怕难免!”
  亲戚们竖耳一听,门口操练队伍里似有杀机,于是默许了这门婚姻:
  “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同上见《三国志》。
  由此看来,当年的穷草根孙坚,靠着一双拳头完成了事业上的逆袭,一步步朝着“高富帅“的官方认证逼近:
  “勇挚刚毅,孤微发迹。”见《三国志》。
  同样,靠着一款**裸的肌肉,孙坚在情感路上也漂亮地逆袭了白富美。
  只是,如此简单粗暴的“霸王硬上弓”,终让多少幻想着靠着洋洋洒洒十万字肺腑情书,或者穿着裤衩深更半夜站在“心动女神”宿舍楼前,一边自我感动一边口齿不清地表白爱意的意淫草根们情何以堪啊?

  ☆、第五二三章 打败吕布的男人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爆发,**的东汉官军一溃千里。梦想沙场立勋、驰骋天下的孙坚招募了一千多人马,随朱隽出征。
  作战中,孙坚所向无前,身先士卒,头戴赤巾,挥舞兵器,迅猛冲杀。宛城一战,孙坚独当一面,冒着密雨般的矢石,率先登上城墙,杀死、杀退大量敌兵,直突入城内,终获胜利。
  不久,朝廷任命他为别部司马。此后,长沙地区的强盗区星举众一万,发动叛乱,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他亲率部队,一个月内剿灭了叛逆,并扫清了零陵、桂阳一带的叛军,被封为乌程侯。
  189年,大汉王朝的灾星——董卓独揽朝政,横行京师,天下群雄纷纷扯起讨董大旗。
  其实,早在几年前,孙坚与车骑将军张温出征时,就见过董卓,孙坚认为董卓狂妄,劝张温趁早将其杀了,而张温不忍,留下了祸患。如今,董卓得势,祸害了天下。
  立志击灭董卓的孙坚挥师鲁阳,被袁术任命为代理破虏将军。当董卓派数万步、骑兵迎战孙坚时,孙坚正和部下行酒谈笑,镇静的他命令部下不得轻举妄动。
  直到敌军增多后,他才开始准备战斗。董军见到孙坚军队十分严整,不敢攻城。然而当孙坚转移部队时,突然遭到董军的围攻,孙坚挥舞大刀和几十个骑兵奋勇突破重围。
  这次小败,孙坚根本不当回事,他重整军队,再次出战,终于大破董军,斩杀了董卓的都督华雄,而《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竟把“斩华雄”之功写给了关羽,实在是太对不起勇猛的孙坚了。
  孙坚的勇猛强悍,让董卓害怕了,他派人提议和孙坚结成儿女亲家,并表示要封官给孙坚的子弟,孙坚火冒三丈,大骂董卓,继续进军。
  董卓无奈,只好亲自与孙坚交战,遭到惨败,就连守卫洛阳的董卓属下第一猛将吕布,也被孙坚杀败了。
  董卓逃跑,孙坚进入了洛阳城。他修缮了洛阳的帝王陵墓,找到了失落的传国玉玺,然后回军鲁阳,此时,孙坚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他原本可以凭着他的勇猛和威望继续攀登他事业的顶峰,然而,这只猛虎却虎落平阳,英年丧生。
  那是191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刘表,刘表派部将黄祖出击,黄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刚一交战,就大败而回,孙坚兵围襄阳,黄祖想调集援军,又被孙坚击败,黄祖逃入岘山。
  孙坚杀到兴头,乘胜追击,哪料黄祖的士兵潜伏于树林暗处,向明处的孙坚射出了暗箭,就这样,三十七岁的孙坚魂断岘山的无名小卒之手。
  孙坚崛起于乱世,以自己的勇猛无敌震撼着天下,若非英年早逝,或许能与同时崛起的曹操、刘备争霸天下。
  不过相比曹刘,孙坚是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如果真与他们交锋,凭勇猛毕竟不行,争雄天下非争霸武林,勇气自然必要,但超人的权谋也必不可少。
  不过,孙坚此生虽未成帝王大业,但他戎马一生,已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勇猛盖世,书写了一段乱世的英雄传奇。
  三国时期三分天下,虽然前期英雄辈出群雄逐鹿中原,但最后称得上赢家的也只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其余的都成为了炮灰,而孙权正是孙坚的儿子,沾了老爹的光,可惜孙坚英年早逝。
  当年孙坚和曹操一起攻打董卓,当时孙坚的势力要比曹操大多了。并且董卓对于孙坚也是相当的忌惮,当年董卓的大将华雄就是被孙坚斩杀的,并非罗贯中所写的关羽温酒斩华雄。
  孙坚的孙氏家族在江东是寒族,《三国志》记载孙坚“世仕吴,家于富春”。孙坚是袁术的先锋队,孙坚是在江西发迹,今江北,包括江苏北部还有安徽一些地方,招募的士卒称之为淮泗精兵,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叙述的江东子弟。
  孙坚不仅在计策和武力上相当厉害,在教育上也非常的出众,孙坚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在孙坚的教育之下,都成为了相当著名的人物。孙坚一开始辱负重,在江东地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为孙权之后的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都说虎父无犬子,而孙坚有两个如猛虎般的儿子,就证明此人能力多么出众。要是孙坚不死,天下可能就不会是曹操的了,可惜,天妒英才啊。
  他死后,其长子孙策发展壮大了他的部队,逐渐扫平江东,开创了东吴基业,可惜孙策寿命还不如其父,二十九岁就遇刺伤重而死,英年早逝,并且研究了上千年都不知道到底是谁杀死了孙策。
  之后轮到了孙坚二子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可能真的是天命所归,孙权最后的势力仅次于曹操,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建立了吴国,孙坚被追尊为武烈皇帝。
  这位猛虎如地下有知其子之雄才,定当含笑九泉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孙坚曾经打败过吕布,三国吕布可以说是世人心中第一的猛将,靠武力和曹操对峙几个月,嘲讽袁术,破黑山张燕,单挑郭汜,这些战绩,都阐明吕布是个英勇善战的英豪。
  可这样的英豪也被孙坚打败过:
  灵帝驾崩,董卓入京,废少帝立献帝,开端几年的残酷控制。一时间,讨卓声四起,遍地联军进攻洛阳。
  董卓早就听闻孙坚的骁勇,惧怕孙坚,就令手下李傕前往劝说孙坚,还用婚姻和官位引诱他。孙坚不为所动,为康复汉室,一定要处置犯上作乱的董卓。关东军在和董卓交兵时,百战百胜,只要孙坚会用人,不断前进洛阳。
  董卓见孙坚有如此气势,令手下多家防范,自己则亲自和孙坚交兵。成果,董卓被孙坚打的慌乱而逃,令吕布垫后。
  孙坚带领众兵进犯洛阳,和吕布交兵,虽为名将,吕布也不是孙坚的对手,吕布打不过孙坚,只能逃走,孙坚顺畅的攻下洛阳城。
  孙坚独自打败董卓,打败吕布,专心为汉,可称一段传奇,虽在演义中没有写,但在《三国志》中对这一段仍是有所记叙的。

  ☆、第五二四章 葬送汉朝的是他

  第十七位诸侯,便是大名鼎鼎的袁绍,袁本初,官至大将军、太尉,封邺侯。
  他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可谓四世三公,加上袁绍自己后来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术则称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谓“五世三公一帝王”。
  成王败寇,无论袁绍本质是什么样的,几千年过去,历史对他的评价早已盖棺定论了。无外乎:
  外表宽容,内心猜忌,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有人才而不能用,听到好的计谋而不能采纳,正如曹操曹孟德所言: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不过袁绍年少时,汉朝上下对他的评价还是蛮高的:
  “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文武双全,英气勃发。”
  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
  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这时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
  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两人都是三俊之一)过从甚密,在党锢之祸中,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
  而许攸同样是反对宦官斗争的积极参与者。袁绍的密友中,还有曹操,他们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
  袁隗听到风声,于是斥责袁绍说:“你这是准备破灭我们袁家!”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
  何进是汉灵帝刘宏皇后的异母兄,以外戚贵显,统领左右羽林军,对宦官专政不满。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而何进因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
  从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宦官的势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赵忠、张让等并封侯爵。郎中张钧上书痛斥宦官专政之害,竟被捕杀狱中。
  中平五年(188年),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但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调度指挥。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太子未立。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宦官与外戚何进的矛盾激化了。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所生,名刘辩;另一个是王美人所生,名刘协。群臣请立太子,汉灵帝因刘辩轻佻浅薄,很不中意,但废嫡立庶,又担心群臣反对,所以举棋不定。
  蹇硕等宦官当然心领神会,最主要的是不愿意大权落入何进手中,因此借口韩遂作乱,提议请大将军领兵西上平叛。
  在这个关键时刻,何进洞悉宦官的诡计,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奏请遣袁绍东进徐兖,待袁绍兵还,自己再西击韩遂。
  不几天,汉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诛何进,后立刘协,于是派人迎何进入宫计事,何进却集结军队于宫外,严阵以待,而称病不入。
  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立刘辩为帝。刘辩即帝位,何皇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同录尚书事。
  这是外戚与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一个胜利。这时,袁绍通过何进的宾客张津对何进说:
  “黄门、常侍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天长日久,专干坏事,将军应该另择贤良,整顿国家,为天下除害。”
  何进甚以为是,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何颙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同时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们都成了何进的心腹。
  对此,蹇硕非常不安,再度谋划诛杀何进,但被人告发,何进下令捕杀蹇硕。鉴于宦官蠢蠢欲动,何进恐怕发生意外,称病不参预灵帝丧事。
  袁绍认为只有杀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后患。他对何进说:
  “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
  何进报告何太后,但何太后却不同意,何进也就不敢违背太后意旨。
  事后他想:“或者只杀几个罪恶昭彰的?”
  袁绍见何进动摇,又进而对他说:“宦官亲近至尊,传达诏令,如果不一网打尽,必将贻患无穷。况且如今计划已经外露,将军为何不早下决断?事久生变,下手晚了会遭祸殃的。”
  但是,由于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贿赂,因此从中作梗,多方阻挠;也由于何进素无决断,犹犹豫豫,所以仍然没有结果。
  袁绍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说:
  “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
  就是袁绍这一个“兵谏”葬送了大汉朝……

  ☆、第五二五章 袁绍曾想立皇帝

  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下令召并州牧董卓带领军队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
  四方兵起,京师震动,何太后才感到事态严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宦官们着慌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进恕罪。
  袁绍在旁再三劝何进乘此机会杀掉他们,但何进还是把他们放走了。袁绍很不甘心,写信通知州郡,诈称是何进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
  宦官们走投无路,铤而走险。他们借口离京前愿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进了宫。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党徒数十人,等候何进入宫时,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
  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
  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阙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
  正当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军队抵达洛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董卓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王牌,他拥簇着少帝,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城。
  在何进决定调董卓领兵入京时,主簿陈琳曾经提醒他说:
  “大兵一到,强者称雄,这样做是倒拿干戈,授柄于人,不但不能达到目的,恐怕还会引起混乱呢!”
  目睹董卓八面威风,不可一世的模样,刚刚从泰山募兵回到洛阳的鲍信忧虑地对袁绍说:
  “董卓拥有强兵,居心叵测,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动,如果乘他长途行军,士马劳顿,发起突然袭击,还能擒拿他。”
  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心里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鲍信不由非常失望,带兵回泰山去了。董卓十分骄横,决意实行废立,以建立个人的权威。他傲慢地对袁绍说:
  “天下之主,应该选择贤明的人。刘协似乎还可以,我想立他为帝。如果还不行,刘氏的后裔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袁绍一听非常生气,针锋相对地说:“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董公你么!”说完横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扬长而去。
  袁绍不敢久留洛阳,他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上东门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缉袁绍,当时有人劝董卓说:
  “废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因此害怕逃跑,并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缉他太急,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集豪杰,拉起队伍,群雄都会乘势而起,那时,关东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当当,那么,他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
  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他自署相国,又自称“贵无上”,性极残忍。
  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
  董卓擅行废立和种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愤恨,他所任命的关东牧守也都反对他。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
  而讨伐董卓,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的家世地位,还因为他有诛灭宦官之功和不与董卓合作的举动。
  本来,冀州牧韩馥恐怕袁绍起兵,故派遣几个部郡从事驻勃海郡监视,限制袁绍的行动。这时,东郡太守桥瑁冒充三公写信给各州郡,历数董卓罪状,称“受董卓逼迫,无以自救,亟盼义兵,拯救国家危难”云云。
  韩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属商议,他问大家:“如今应当助袁氏呢,还是助董氏呢?”治中从事刘子惠正色说:
  “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
  韩馥语塞,脸有愧色。迫于形势,韩馥不敢再阻拦袁绍,他写信给袁绍,表示支持他起兵讨董。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董卓得知袁绍在山东起兵,就把袁绍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师的袁氏宗族全部给杀了。董卓接着派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