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有天庭-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乃于省中设宴,会集公卿,令吕布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
是日,太傅袁隗与百官皆到。酒行数巡,卓按剑曰:“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群臣惶怖莫敢对。
这回董卓也不像上次开口说让你们听听,我跟你们核计核计,这回不核计了,直接就说“有不从者斩!”
上回丁原起头反对,结果没几天脑袋就没了,这下谁还敢反对他,文武百官全不敢吱声啊,“群臣惶怖莫敢对”。
不过宴席上有个人心里是十分的不爽,谁呀?袁绍啊。
上次董卓“吾欲废帝”宴会事件,袁绍从头到尾没吱声,这回忍不住了,跳出来了,不跳出来不行啊,袁绍看自己忙活了半天,现在一看都是给董卓铺路了,再憋着不说话不行了。
《三国演义》中这样描绘:中军校尉袁绍挺身出曰:
“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
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
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两个在筵上对敌。
袁绍怎么敢拔剑相向?
他有底气啊,四世三公之后啊,而且心中有怒气,自然更加冲动了,要知道他袁绍之所以上下撺掇何进弄死十常侍这帮宦官,为的不是何进外戚掌权,而是好让他们士族上位。
结果把董卓招来之后,士卒这一伙人混的一天不如一天。当时大汉朝还没亡呢,实在是让他没有想到,董卓如此大胆,直接敢视皇帝为无物,以致挟天子以令朝堂。
他也后悔啊,曾经同为西园校尉的鲍信就想让他领头来对付董卓,那时候西园的兵马还实际控制在他们手里,董卓新到虽然极力拉拢何进死去后群龙无首的兵马,却还没有来得及掌控。
可是袁绍以为,上面有皇帝压着呢,谁知道董卓会“无法无天”如此!真是胆大妄为之极!
在看董卓,他见袁绍真跟他叫板,就要弄死袁绍,李儒轻轻一拽董卓,在他耳朵便嘀咕道:
“袁绍他老叔不还在这么?你跟他一个小辈置气多丢身份,看他老叔怎么说。”
说完装模作样的大声劝道:“大人,事还没定呢,先不着急杀人。”
袁绍一看董卓被拉住了,他装作一脸正气,拎着刀气咻咻的出去了,其实他刚才就是要表表态,显示一下自己的气节,袁绍又不傻,知道董卓要是真动手,他带来那一千多兄弟,弄死自己还不跟玩似的,这时候不走等啥呢。
袁绍知道自己这官肯定也干不下去了,不过正好,自己家那是“四世三公”,有的是亲戚,有的是弟兄,上哪还混不起来,他把自己的官印往东门一挂,上冀州去了。
董卓也没搭理袁绍,继续拎着剑,回头问袁绍他老叔,当朝太傅袁傀:
“我看着你的面子,不跟你侄一般见识,废皇帝这个事,袁傀,你怎么看?”
袁家的四世三公,尸位素餐者居多。比如这位袁隗,赶紧回答董卓:“太尉所见是也。”
意思很明显了,坚决拥护啊。
如果没有李陵存在,自此,董卓将名正言顺的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把持朝政,作威作福。而远走高飞的袁绍,在渤海积蓄力量,壮大自己的势力,小日子也过的很舒坦,逐渐成为了天下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从何进和张让明争暗斗开始,袁绍在洛阳城里瞎掺合,董卓在洛阳城外瞎掺合。一场场争斗过后,张让、何进都死了,同样跟着瞎掺合的丁原也死了,甚至汉少帝、何太后都死了。最终获得利益的是洛阳城里的董卓和洛阳城外的袁绍。
这俩人真是掺合界的魁首,汉末的政治明星。
其实这一些列的实践当中,曹操都参与其中。之所以显得默默无闻,主要是曹操沉稳的性格导致。曹操的沉稳跟袁绍的优柔不一样,曹操讲究的是先控制一下节奏,看看再说,只要瞅准机会,他就会当机立断。
而袁绍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他能做出种种方案,然后在各种方案之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这种性格就是江湖中传说的“好谋无断”,这种人适合当谋士,不适合当老板。
曹操是个会站队的人,在何进、蹇硕之争的时候。曹操料定蹇硕必败,因此跟随何进的脚步,间接搞死蹇硕。
当张让与何进水火不容的时候,曹操选择了跟随袁绍的脚步,放任张让、何进拼命,自己始终跟着袁绍,该杀人杀人,该放火放火,都走远了再指挥人救火。
☆、第四六五章 全盘掌控,摄魂董卓、刘协
当洛阳城三足鼎立的时候,曹操瞅准了董卓会在洛阳长久的霸权下去,因此投入董卓帐下,先控制一下节奏,再看看下一步怎么走。
其实董卓就是汉朝国之将亡出现的妖孽之一,此人既然篡夺大权,不想着积攒人品,居然还干出各种败人品的事,弄得大街小巷,社会各界人士都对他有切齿的仇恨。
而董卓自己则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任意妄为,不可一世。很多人都想弄死董卓,校尉伍孚甚至还付诸行动,只不过手艺不行,打不过董卓而失败。
但是在那个时代,谁能弄死董卓,谁就是下一任国家柱石,因此想杀董卓的人不计其数。
回说四世三公的太傅老袁附和董卓废立之事,董卓满意的点点头,完全忽视了其他文武百官的意见,直接大喝道:
“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
文武百官被吓的一个激灵,齐刷刷点头遵命。
吃完饭之后,董卓想起袁绍,问心腹周毖、伍琼道:
“袁绍这小子,听说辞职跑出洛阳了,未防祸患不如派人把他抓回来?”
“太尉,袁绍是气哼哼走的,要是派人抓他,他估计会生出更大祸患来。他们老袁家好几辈子都是当大官的,各地培植的心腹肯定不能少了,袁绍要真划拉一批人起来造反,还真不太好办。
“咱们这一时半会也抽不出来手去收拾他,不如就算了,干脆大人你饶了他,再顺便给他封个官,他一看大人没通缉他,心里一高兴,肯定就没事了。”周毖答道。
“袁绍一天就乐意撺掇事,实际上啥大事也干不成,不足为例,就随便给他封个官,让其他地方的官员都看看,大人你这胸怀多宽广。”伍琼也道。
这俩人一个说袁绍要是造反就得挺凶,一个说袁绍啥也不是,不足为虑。不过不管怎么说吧,俩人都觉得这会都觉得眼下没工夫对付袁绍,给他封了官得了。
董卓把废皇帝这个大事刚敲定,心情也好,就听了他俩的话,给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
当然废皇帝也不是张口就来的,还是需要正式场合走完步骤。于是九月初一,董卓让汉少帝刘辩在嘉德殿坐朝,文武百官全都来。
李陵已经收到消息,知道该来的总会来,便遥控指挥着皇帝刘辩上朝,董卓看人来的差不多了,把剑一拔,耀武扬威说道:
“今天是个大日子,我打算把皇帝废了!”
《三国演义》中也有对此事的刻画:
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
“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
“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
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李陵通过附在刘辩身上的一缕心神看着这一切,这时见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道:“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
更是“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
“每个朝代都有忠臣啊!”李陵如是想道,这个人他要保。
虽然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就是个有台词的龙套,并不出名,架不住他“忠心”啊,至少袁绍那厮要是被董卓杀,他眼睛眨都不眨。
而且要是董卓不杀袁绍,李陵甚至主动杀了他!
回说董卓被他“挥手中象简直击”顿时大怒,喝武士拿下!到这时李陵才知道,这人是尚书丁管。
《三国演义》也有详述:
董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
后人有诗叹之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该是时候动手了!”李陵借着废帝刘辩之眼,看到这一切,十分高兴,“宁死不屈”大丈夫,人才!更可况还官居尚书,有气节的高官,更值得拥有啊!
于是李陵发威了,当场施展摄魂之术,在董卓、李儒、甚至吕布三人灵魂上打下灵魂烙印,不发动则已,与平时无两样,只要一发动,李陵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他们办事,是为活傀儡。
“李儒,且去悄悄救下丁尚书,与废帝刘辩一起幽禁宫内!”李陵通过心意指挥道。
除此之外,并没有生出其他波澜,就这样董卓废了汉少帝刘辩,又让陈留王坐上了龙椅,文武百官一块磕头,恭喜新皇帝上位。等到零碎的事都忙活完了,董卓让人把何太后、刘辩带到了永安宫。
他感觉这宫殿的名头也好,你们几个就永远在这安安稳稳的呆着吧,虽然封你了个弘农王,可你也不用惦记着上弘农去当王了,这个四方小院就是你永远的家了。
董卓当然不知道,这小小的宫殿当然关不住刘辩,因为刘辩不是曾经的刘辩了,而是李陵一丝心神控制着呢!
不过李陵并没有打草惊蛇,而是选择等刘辩废了之后,刘协成了新皇帝,再摄魂了刘协这位献帝。要说这刘协也可怜,他爹早没了,娘也没了,奶也没了,孤零零一个,不仅被李陵打下灵魂烙印,成了活傀儡,虽然身为皇帝尊贵无比,实际上却是被董卓架空了。
当然,正是因为刘协啥也没有,董卓这才彻底放心,他这司空即太尉也不干了,又自己封了个相国。其实相国这个官职,老早就没有了,不过东汉末年这朝廷也乱,官员也乱,官职就更乱了,董卓当时别说给自己封个相国,就封个相地球,相宇宙啥的也没人能说出来啥。
从这以后,董卓去见皇帝,小太监只敢喊“相国大人到”、“宣相国大人”。没一个敢喊“董卓来了!”“宣董卓上殿!”没人敢直呼董卓的名字。
☆、第四六六章 蔡文姬为皇后
而且董卓进宫也不换拖鞋了,也不卸武器了,每天雄赳赳气昂昂的,谁都不敢挡他的道,在当时,这些待遇都是皇帝赐给赐给臣子的最高荣誉,董卓呢,他不用别人赐,自己就赐给自己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李陵默许的,否则他一个念头,董卓就得吃不了兜着走!毕竟后者已经是他控制的活傀儡了,生死皆在掌握。
而且这正是他想要的,董卓越肆无忌惮,越遭天怒人怨,后面的事情越好般,他当然知道未来天下大势,但是其他人不知道啊,因此苦也师出无名,不能“滥杀无辜”。
等后面他们蹦跶出来了,李陵便可借助董卓的手,来剪除这些一心祸乱天下的人,比如袁术、袁绍、益州刘焉、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等等,然后收天下兵权,中兴大汉朝啊。
再之后便是直捣北方,归位华夏一统,并实行秦朝的民族政策,让五胡乱华的事情断绝。
秦朝时,“县主蛮夷曰道”,所谓的道,其实就是秦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跟县同级别,治理部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其主吏不叫县令而称县长。
非但夷道,秦戎杂处的巴蜀地区,也有很多个“道”。道的特点是不对蛮夷部族进行编户齐民,在赋税、徭役上给予一定减免。
比如在巴郡诸道,秦国规定,巴人部族君长每年缴纳二千一十六钱的租,每三年缴一千八百钱的口赋。其民户,每年缴纳质地粗糙的栋布八丈二尺,以及鸡羽三十筐,这是用来制作箭矢的……
比起秦国的编户齐民要缴纳将近一半收成的租赋,已经轻松了不少。
在编户齐民的秦人看来,有些不公平,但这是秦为了顺利统治这些地区,不得已实行的怀柔笼络之策。再者,若是不管当地条件如何,还收和内地一模一样的粮食和铜钱作为租赋,这不是逼着大半人口还在渔猎采集的巴人造反么?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这就是法家的聪明之处。不过,世人看待事物,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有利自然有弊。
而秦朝的民族政策其实是外柔内刚的,那便是在户籍制度上做文章。在户籍上,少数民族有夏、真的区别。专门管理道上蛮夷的《属邦律》律文上有这么一段法律答问:
“真臣邦君长有罪,应判处耐刑者,可使以钱赎罪。”
又问,什么叫“真”?
答:臣属于秦的臣邦蛮夷父母生子,称为真。
什么叫“夏子”?
答:父为秦人,母为臣邦蛮夷,其子称为夏子。父为臣邦蛮夷,母亲是秦人,其子也称为夏子……
可以这么理解,“真”就是少数民族户口,“夏子”就是秦人户口。
有趣的是,秦国规定,只有父母同为少数民族,生下的孩子才是少数民族户口。而不管父亲还是母亲,只要有一方是秦人,生下的孩子就不能是少数民族,只能是秦人户口。
这项制度便是李陵要效仿的制度!秦国当时是怎么做的?就拿巴蜀之地来说,他们往巴地移民,鼓励当地巴人君长世尚秦女,秦人的戍卒流放犯也被鼓励迎娶巴女。
这项措施结合《属邦律》里不同族属成婚生娃如何落户的规定,势必产生一个必然结果:真正的巴人越来越少,秦巴混血,却被认为是秦人的当地人越来越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十年过去了,原本全是巴人,极少秦人的枳道,通婚数代后,如今已有大半人口是编户齐民的秦人,顺利改道为县。
巴人君长们也在秦女母亲,妻子的影响下,渐渐被同化为秦人!这个点子,据说是张仪随司马错征服巴郡后想出来的!
从这细节规定上,便能看出张仪的智慧眼光,甩了后世某些民族政策十条街。既有怀柔减免之策让巴人诸部臣服于秦,又能将巴人上层同化,润物无声间改变当地秦人巴人的人口比例。
跟只要祖辈父辈有一个少数民族户口,孙辈就能改汉为少,以求获得那点蝇头小利的政策相比,孰优孰劣?
这或许就是秦人征服巴蜀,将这两处永久纳入华夏版图的成功原因吧。
董卓抖起来了,自己手下的人当然也跟着抖起来了,但他的手下都是西凉出身,始终还是没文化的多,识字的少。
李儒就劝他“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
那么蔡邕会听命吗?要知道董卓现在的名声臭不可闻啊,他蔡邕可是大儒,要是他服软从了,那他的名声也臭了!
事实上“卓命徵之,邕不赴。”
直到“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因此“邕惧,只得应命而至。”
之后呢,“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如果就这样了,那蔡邕也就玩完了。历史上他就在董卓败亡之后,身死道消了。
当然,那时候王允当权,杀之的理由是蔡邕哭董卓,这等于是打他们脸啊,董卓那是天怒人怨恨不能生食其肉的恶魔,你竟然去为他哭丧,自然蔡邕没有好果子吃。
当然,即便不是如此,以蔡邕投靠董卓,并被后者“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那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他和董卓走的太近了,不管开始是不是屈于董卓的淫威之下!
“哎,看来,必须得拯救蔡邕这老头了,谁让他有个好女儿呢!”李陵眼看历史按部就班的发生着,他不忍唐姬的闺蜜好姐妹蔡琰家里大祸临头。
再说,不看唐姬的面子,只看蔡琰的才女的份上,李陵也愿意拉她一把。于是他悄悄命令董卓,让他立蔡琰为年纪更幼的刘协的皇后。
当然,这是名义上的,这是一种保护。即便李陵没有控制刘协,他也不用担心,毕竟刘协才九岁啊,啥也不懂,看的着吃不着蔡琰。
而蔡琰已经十五岁了,蔡琰,字文姬,是我国著名女诗人。她的生年大约在汉灵帝熹平六至七年(177…178)间,原籍为陈留圉今河南杞县。
☆、第四六七章 蔡文姬vs唐伯虎
她的父亲蔡邕字伯喈曾拜左中郎将,史称“蔡中郎”。蔡琰是蔡中郎的独生女儿。她出生前后不久,家门遇到不幸。
根据《后汉书·蔡邕列传》的记载,汉灵帝光和元年(178)七月,蔡邕任议郎,应密诏,因“讥刺”宦官及其亲属获罪,被关进洛阳狱。后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的罪名判处“弃市。”
幸亏“为人清忠奉公”的中常侍吕强为之求情,皇帝才下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髠钳徙朔方”。这时,蔡琰才一岁左右。
蔡邕徙朔方共九个月,于公元179年4月被赦。继而又得罪了宦官集团,在江浙一带过了十二年“亡命江海”的生活。
“亡命”结束时,蔡琰已有十四五岁了,可知她的童年时代,一直与忧患相伴。
蔡琰十六岁(192)时,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在这之前,便是外戚何进与宦官火并和董卓率西凉军入洛阳作乱的事件。
蔡邕因被董卓胁迫利用过,所以董卓在公元192年被诛时,他也被司徒王允问罪,关进监狱,并于这一年的夏天,死在长安狱中。
蔡琰在十六岁至十八岁期间,因夫死无子,又回到原籍娘家居住。
到了兴平年间(194至195),也就是蔡琰十八、九岁时,为乱军所掳,作了南匈奴左贤王的妻子,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当然,李陵也有私心,蔡琰怎么说也是才女,而且长得也不错,他可是在唐府见过的,又与唐姬姐妹情深,完全可以讨过来作为自己的女人啊。
这样也不会让蔡琰后面的命运再次坎坷不平了!一举两得!
至于卫仲道,还是让他去死一边去吧!哦,你说蔡琰成为了皇后,你要是睡了她,那不是给刘协带绿帽吗?别说刘协同不同意,只说蔡琰会不会答应?
这和唐姬不同,唐姬可是与李陵情投意合在先,然后李陵控制汉少帝刘辩,最后光明正大的在宫殿里成双成对逍遥快活。
“直接告诉蔡琰,名为皇后,实际上是给唐姬做姐妹的,嫁的人是我,天神李陵,就是之前的唐府唐寅唐伯虎!”李陵又直接对婚使李儒命令道。
这样,蔡琰心里或许疙瘩就少一些了,毕竟只是托名刘协为后,一开始就说是嫁给自己的!不怕她心里转不过这个弯来!
“啊!唐伯虎?”蔡琰蔡文姬先是惊疑不定,然后便欣然同意了。
她对未婚夫卫仲道那个病秧子与铜臭货,厌恶得想死,却奈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她苦此久矣,没想到时来运转,让她最后还是摆脱了此人。
至于托名“皇后”实为天神唐伯虎之妻妾,她完全懵懂之中,李陵借助李儒,虽然跟她解释了许多他自己的身份来历,但是她还是七分信任,三分怀疑,汉代人虽然信神鬼,但是她家是儒家,长久受“子不语怪力乱神”熏陶,实在不敢多想。
蔡文姬比蔡琰有名气多了,尽管此时她还不叫蔡文姬,下面将依然用蔡文姬代替本名。
因为蔡文姬是皇后,自然要大婚的,当然此时不同往日。因为董卓当道,大婚是草草而行的,只是选了一个非常晴朗的黄道吉日,一身凤冠霞帔,吹吹打打就迎进宫了。
晴好的天空,蓝澄澄的如一汪碧玉,没有一丝云彩,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
“鸿雁高飞,据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预兆。”蔡文姬听到大雁的鸣叫时,心里暗暗喜悦,一扫出嫁紧张的不安。
蔡文姬从正门进宫,这是唐姬之前不能享受的隆宠。之后,一切礼仪从简,也没有民间的拜堂成亲之说,直接接入后宫,赐下后印,便完成了婚礼。
等到李陵控制着九岁的汉献帝刘协入了皇后寝宫,蔡文姬急忙拜道:“臣妾蔡琰参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福。”
“皇后免礼!”李陵借刘协之口说道。
等走到蔡文姬近前,这才小声说道:“不要紧张,我身为皇帝刘协,实为你真正的夫君李陵!”
宫中人多眼杂,为免流言蜚语横行,李陵还是没有直接显身。
等皇帝刘协把宫女太监们赶走,李陵这才显出身形来,和他先前唐寅唐伯虎的模样并无多大区别,这给了身处陌生环境中的蔡琰一丝熟悉感。
“原来真的是你啊!”蔡文姬高兴雀跃道,只是说完,又惊醒过来,皇帝还在身边,赶紧又告罪。
“是我,什么你、我的!现在你蔡琰是我李陵的妻妾了!”李陵兴奋道,然后默不作声让皇帝刘协转到僻静处昏睡过去。
“妾身拜见夫君!”蔡文姬再次参拜,这回是发自内心的。
“琰儿,为夫这厢有礼!”李陵也回礼道。
皇帝刘协这小灯泡已经不在,二人自然开始畅所欲言了。李陵甚至告诉了她,虽然在这个时空,他只有唐姬、蔡文姬两个女人,但是在其他时空,却是不少,而且多为仙女。
“以后你和莺儿就以姐妹相称,不分大小,都是朕的仙妃!”李陵又道。
此时,他完全可以接回各个时空自己的女人到身边了,并进入天宫之中,尽管当下李陵没有真身降临大汉朝。
也就是说,唐姬、蔡文姬以后不需要生活在汉朝了,完全可以跟着他回到大宋天庭。
当然,如果能够在当下生下一男半女的话,完全可以让他们的儿子以太子的身份,掌控大汉朝,而不是让曹操、刘备、孙权之流窃取天下。
当夜,李陵便和蔡文姬颠鸾倒凤,**一刻欢度,蔡文姬正式成为李陵的女人。
唯一让李陵或许比较遗憾的是,蔡文姬没了坎坷的人生,不会再写出《悲愤诗》、“胡笳十八拍”了。
不过文学史界基本肯定五言《悲愤诗》是蔡琰写的,骚体《悲愤诗》与蔡琰的身世多有不合,大都认为是晋人伪托的。
而“胡笳”诗是《离骚》以来最好的抒情诗,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写不出,因此很多人百分之百地认为它的作者是蔡文姬。
☆、第四六八章 作死路上的董卓
不过也有许多论者认为,“胡笳”诗的内容与蔡琰的身世不尽相符;从东汉末年到唐代几百年的时间不见著录、论述和征引;风格体裁与汉末不合等等,因而不会是蔡琰作品。
总的来看,目前确定“胡笳”诗真伪的根据不够充足,因而这一问题尚无法作出定论。
所以真正令李陵与后世比较惋惜的最大可能是没有五言《悲愤诗》了!
五言《悲愤诗》是现实主义的叙事作品,作者以质朴无华而又入木三分的笔触,为汉末社会镌刻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图画。
掩卷深思,诗中所描绘的田园荒芜,白骨露野,人声断绝,豺狼号叫的中原大地,以及作者孤苦零丁,虽生无依的困境,无不是汉末社会现实的写照。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彊。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这些诗句就是东汉末年形象的历史。
曹操曾写过《薤露》、《蒿里》这两篇著名的“诗史”,诗中写到董卓作乱情景是:“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等等。
蔡琰此诗与之相比,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而在描写的具体生动上则有过之无不及。
这首五言诗除了人们公认的在内容方面的深刻现实意义外,在表现形式方面也很有特色。一般的叙事诗容易流于对故事情节的平铺直叙,而这首诗却把叙事、对话、细节描写、心理刻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得有声有色。
例如第二段写到南匈奴的感受:“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这里前四句写景,写出了边地荒寒特色。后六句写思乡心情,把她身置异域、感念父母的心理刻画得很微妙:她每当闻说有“客”来,就很高兴地去迎问故乡消息,但来者往往非乡里之人,结果总是使她失望。
就在这一喜一悲的转换之间,衬出她深厚急切的思乡心情。又如同段中写她被接回汉朝,与亲子及难友分别情景: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殻ъぃ新芬辔匮省!
前八句把母子、难友间在永别之际的痛苦,淋离尽致地作了渲染,写出了一种令人不忍目睹的凄惨场面。而在对当事者作了这些感人至深的描写后,接着又转写旁观者,从他们的“殻ъぁ薄ⅰ拔匮省狈从Γ捶闯某∶娴谋移喑
诗篇还写到马和车,似乎它们也被感动了,以致“立踟蹰”、“不转辙”,这真可谓是绝妙之笔。这一节里既饱含着真挚充沛的感情,又显示了高超巧妙的艺术手段。
蔡琰主要生活在建安年间,五言《悲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以后。在所有建安作家中,具有蔡琰这样悲惨身世的可以说绝无仅有;而这篇《悲愤诗》,在建安文学中也可以说是一块无双之璧。
郭老于1959年所作话剧《蔡文姬》中,曾借曹丕之口说:“屈原、司马迁、蔡文姬,他们的文字是用生命在写,而我们的文字只是用笔墨在写”,这里道出了蔡琰作品之所以如此感人的奥秘。
却说少帝刘辩与何太后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也吟诗一首,他也是在用生命写诗啊。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这诗前半段还行,说啥外面天也好,景也好,俩燕子飞的这个痛快啊,这不会飞的人瞅着都羡慕。
后半段就完了,说抬头往远处一看,就能看见我当初呆的宫殿,现在也回不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