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超级学霸-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宁淡淡一笑,问道:“我前年离去时给你画了一幅火车的图样,现在研制得如何了?”
  “目前还在神工院研制之中,具体进展我也没有过问。”
  “神工院是什么?”范宁不解地问道。
  “神工院前身就是朱老爷子的蒸汽机制作所,我们将它一拆为二,一部分继续制造蒸汽机,另一半则负责研制各种新式机械,包括蒸汽机的深入研究,大概有两百人左右。”
  范宁点了点头,又笑问道:“螺钉和螺扣也是神工院发明的?”
  范宁在考察蒸汽机制作所时,无意中发现工人竟然用螺丝和螺母来作为紧固件,虽然是用手工制作,产量很小,而且很粗糙,但还是让范宁大感兴趣,要知道螺丝螺母在四百年后才由欧洲发明出来,宋朝提前四百年出现了,只不过名字叫做螺钉和螺扣。
  明仁摇摇头道:“螺钉和螺扣是造船场在研究螺旋桨时发明的,和神工院关系不大,神工院只是完善了制造它的转割机。”
  范宁略略感慨道:“说起来让人不相信,北岛才十万人口,居然有这么多工场,是怎么做到的?”
  明仁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道:“其实说起来不好意思,我们工场虽多,但都比较小,像舂米、酿酒、制酱、制皂这些工场都只有几十人,还有蒸汽机制造,听起来好像很厉害,实际上只是一个组装工场,零件制造都在宋朝完成,我们运过来组装,采矿、采煤、炼焦全部是日本劳工,还有我们宋城县的木绵布纺织工场,也是一千名日本女工。”
  范宁沉吟一下道:“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一个是人口数量少,一个是未富先奢,我们开出的移民条件太优厚,很多人来北岛都不愿意做辛苦的事情,只能用劳工,我听说连酒店里的酒保,商铺里伙计大多是日本少女,宋人都不愿做,这样可不行,以后移民要逐渐降低条件,保证居者有屋,劳者有其职就行了,条件不能给得太丰厚。”
  明仁苦笑一声,“如果降低条件,恐怕就招不到移民了,竞争不过别的海岛。”
  “那是你们不去调查,吕宋府那边各个私家岛屿开出优厚条件有多少能实现的?说是给五顷土地,实际上能给一顷就不错了,南大陆那边也一样,最终只给两顷地,五顷地的条件很高,如果连续三年不开发耕种,官府就要收回来,北岛也要有措施,不能养懒汉。”
  明仁连忙道:“我们也是这样规定的,每户虽然给五顷,但三年内必须耕种,耕种不了就由官府回购,如果住在城内,那就给三亩宅地,五顷土地就折算成五百两银子,银子当然不是一下子给,而是一次给两百两,给他们用来造砖房,然后每年给三十两,十年付清,而且规定每户男子都必须出去做事。”
  “有没有民怨沸腾?”范宁笑问道。
  “当然也有不满的,但大部分人家都能理解,其实大部分人家并不是冲五顷土地而来,而是为了安居乐业,我们也能满足他们这个愿望,其实还是人口太少的缘故,很多酒楼店铺都招不到伙计,只能请日本少女来做事。”
  正说着,有船夫大喊,曹县码头到了。


第七百三十一章 出谋划策
  南岛的第一座县城叫做曹县,第二座县城就叫高县,第三座县城才恢复正常,叫做武县。
  目前南岛有人口一万两千户,六万百姓,在经济、城建,各方面都落后于北岛,它们现在还不能流通货币,主要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各种生活用品都实行配给制。
  不过北岛和南岛之间交流很紧密,每天都有三班客船往来,票价也很便宜,很多南岛百姓在节假日都会拖家带口来北岛游玩,感受热闹繁华的商业气息。
  明仁事先用鸽信通知了曹县,所以当范宁船只靠上码头时,范宁一眼便看见了他的老丈人曹佾,和几年前相比,曹佾的气色很好,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风貌,所以神话中,他被封为曹国舅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贤婿,好久不见了!”曹佾笑着挥手喊道。
  范宁连忙上岸躬身行礼,“小婿向岳父大人请安!”
  “不必多礼了,阿秀呢!没跟你一起来?”
  “她晕船很严重,现在还在恢复之中,小婿也是巡视途中转道过来。”
  “我明白了,她确实从小就容易晕船,不管怎么说,你能来就让人高兴,这好像还是你第一次来南岛吧?”
  “还真是第一次来。”
  “我带你去看看,当然不能和吴城,不过也另有一种风味!”
  曹佾很热情,等范宁和其他迎接官员见了礼,他便急不可耐地带着范宁去参观县城以及农田各地。
  如果从可利用的土地来说,南岛比北岛的资源要丰富一些,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丰沛的淡水资源。
  而北岛的平原都不大,分布比较破碎,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和沿河两岸,当然,北岛的平原只是相对南岛比较弱一点,丘陵较多,不利于发展畜牧业,但在农耕上还是相当不错。
  另外南岛气温比较低,只能在北部沿海发展一些农业,其他向南的平原都是畜牧业了。
  南岛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业,羊群总数已经突破百万只。
  范宁和曹佾骑马进了县城,曹县只能算中等县城,周长约二十里,大部分建筑都是砖房,街道和房舍都显得比较整齐干净,和吴城一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硫磺气息。
  道路笔直,绿化很好,铺满了石板路,基本上没有什么商业,只有靠城门处有几家酒楼、客栈等服务行业,还有几家杂货铺和布店、绸缎店,整个县城内显得很安静,和吴城的喧嚣热闹完全不同。
  “曹县现在有多少人口?”范宁问道。
  “六千户,三万人口,不过大部分住在乡村,城内只有两千户人家,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是官府配给,比如每人每月三十斤面,十斤肉,油盐都是官府供应,蔬菜则是自给自足,刚开始人少还好办,现在百姓越来多,官府大包大揽,也有点承受不起,精力也应付不过来。”
  曹佾忧心忡忡道:“我们想学北岛发展商业,家家户户自己挣钱养活家人,现在的问题是提供不了这么多物品,也没有那么多位子给百姓挣钱,我们心中很焦虑。”
  范宁笑问道:“岳父大人在南岛是什么职务?”
  “我目前是长老堂主政,就是南岛的最高官员,我的压力很大啊!”
  范宁点点头道:“关键就在于南岛要提供足够的岗位,让百姓都有事情可做,都能挣钱,商业自然就起来了。”
  “这就是根本,我们也在考虑怎么发展,你说种植、养殖,可南岛就这么几万人口,能吃多少粮食,吃多少肉?现在用羊毛织地毯,用羊皮做皮革,虽然在大宋卖得不错,但还是比较单一,不需要那么多工人。”
  范宁想了想问道:“南岛有多少日本劳工,目前在做什么?”
  “日本劳工有一万人,还有两千日本少女,男的筑城伐木,女的纺织羊毛。”
  “南岛有矿吗?”
  曹佾摇摇头,“目前没有!”
  范宁便道:“我提个建议,其实现在南岛用不着这么多日本劳工,如果需要筑城,可以从北岛借,像伐木,两三千人就足够了。”
  “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到了,等明年年初契约到期,就送他们回日本,不再雇佣,只留两千日本小娘子做纺织就足够了,但问题是,南岛还能做什么营生,贤婿帮我们出出主意。”
  “我就是为这件事而来!”
  曹佾大喜,连忙道:“贤婿快说!”
  范宁微微一笑,“我们去城外看看吧!”
  两人骑马离开了县城,去了县城南面,南面和北岛一样,也是一望无际的麦田,远处是山脉,山上覆盖着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以松树为主。
  范宁望着远处的森林问道:“南岛的木材资源很丰富吧!”
  曹佾点点头,“相当丰富,甚至我们砍伐的速度还比不过它们重新生长的速度,我们这几年砍伐了上万顷松林,现在一半以上又重新被小松树覆盖了。”
  “南岛为什么不利于这些木材资源呢?”
  “好像大宋不缺木材吧!而且松树也很廉价,运到大宋去,运费都赚不回来。”
  “岳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你说!”曹佾期待地注视着范宁。
  范宁淡淡道:“其实任何营生都无外乎围绕着‘衣、食、住、行’这四件事做文章,木材可以做家具,可以造船,还可以造房子,海外移民这么多,第一件事就要造房子,南岛可以加工木材,比如造家具,造了家具后,制漆也出来了,再比如我造一座木房子散件,买回去后就能直接搭建成一座木屋,再比如北岛有造船工场,但所需要的船木都要向大宋购买,为什么南岛不把这个生意接过去?”
  曹佾和旁边两名陪同官员都听得如梦方醒,曹佾连忙道:“还有什么,继续说下去!”
  “再说行,南岛有这么大的牧场,完全可以养马养毛驴,至少我们北岛就不用向大宋万里迢迢购买马匹和毛驴了,南大陆也是一样,刚才说向北岛提供造船木材,也是行的一部分。
  还有食,食就更广了,南岛的资源是羊,羊肉可以做成羊肉干、羊火腿、熏肉,羊奶可以做成乳酪,可以酿酒,比草原部落做得乳酪和羊酒要好吧!包装精美一点,打出招牌来,在大宋会没有销路?还有海里的鱼可以做成鱼酱,北岛就有,很美味,也可以卖到大宋去。
  说到包装精美,造纸不是很好吗?有丰富的原料,就可以大量造上等宣纸,同样可以卖到大宋去。
  再说衣,羊毛就只能做地毯,不能编制毛衣?羊皮做靴子,做内穿的皮制比甲,关键是做工要精湛,把牌子打出来,在专门的店铺里卖,不怕卖不出好价钱,甚至可以卖掉西方去。
  我说的这些,如果南岛真的做大做强,那至少要二三十万工人,你们现在六万人根本就不够。”
  曹佾长长叹息一声,“贤婿的一席话,让我们胜读十年书,我们怎么没有早点想到呢?”
  范宁又微微笑道:“其实我还没有说到要点上!”
  “要点是什么?”
  “要点是要做精品,建招牌,卖高价,做别人所不能做,有足够的厚利,就能抵消长途海运的耗费支出,我觉得这才是南岛和北岛的共同生存之道。”


第七百三十二章 市井民生
  范宁在南岛只呆了一天,第二天便乘船返回了吴城县,上了岸已是下午时分,范宁对明仁笑道:“我还没有好好逛一逛县城,正好今天有时间,我一起逛一逛,顺便吃晚饭。”
  明仁笑道:“你有兴致,我当然奉陪!”
  兄弟二人也不需要随从,两人步行进了县城,热闹的商业气息迎面扑来。
  范宁忽然想起一事,笑道:“我可没有带钱!”
  明仁从怀里摸出一个皮制钱袋,笑眯眯道:“我这里有!”
  “给我瞧一瞧。”
  范宁接过钱袋看了看,里面有一些银角子和几锭银子,还有些一些铜钱,铜钱和大宋一样,但银角子和银锭都是北岛自己铸造的,他取出一锭银子,是一两银,再看看底部,西面印着北岛官造字样。
  “我们的银角子造得比大宋精致,含银量也足,白铜只占了三厘,大宋银角子的白铜要占五厘,以后南岛也会使用我们铸造的银锭和银角子。”
  “这只是一两的银锭,还有没有更大的银锭,应对大宗货物贸易。”
  “我们还有十两的银子和十两的金锭,足够用了。”
  两人走进大街,范宁一眼便看见了一家茶店,掌柜是名中年人,还跟着两个日本少女做伙计,掌柜认出了范宁,显得有点紧张,明仁给他使个眼色,一切正常就是了。
  店铺约有五十平方,中间是两张品茶桌子,四周货架上放着各种茶饼,上面有标识,主要以建州茶为主,比如京铤、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白茶等等,这些是茶饼,还有草茶,主要是散茶和茶末,主要产自洞庭湖和江南。
  在散茶中,范宁忽然看到了碧螺春,他顿时大感兴趣,笑问道:“掌柜,这碧螺春如何?”
  掌柜上前笑道:“这是今年的明前茶,是散茶,主要用来煎茶,因为怕霉变,所以进货不多,一两茶卖一两银子。”
  范宁呵呵一笑,“你这茶只是普通的碧螺春,在吴县百文钱一两,你这里却贵了十倍。”
  掌柜不慌不忙解释道:“回禀大官人,物以稀为贵,整个北岛就只有小店卖碧螺春,而小店的存货也不过三斤,它值这个价,而且不还价。”
  “好一个物以稀为贵!”
  范宁倒有点说不过他了,不过他倒有点怀念家乡的茶了,便笑道:“给我称半斤!”
  掌柜立刻取出一只木盒子,笑道:“这里就是半斤,八两银子!”
  范宁忽然想起明仁钱袋里也没有八两银子,便道:“就放在这里吧!回头我让人来取,到时一并付钱。”
  “没有问题,大官人还要看看别的吗?”
  范宁找了一圈,问道:“龙凤茶有吗?”
  掌柜的头立刻摇得跟拨浪鼓一样,“龙茶只是传说中的茶,凤茶小人虽然见过,但无处进货,小店最好的茶只有京挺。”
  范宁估计他也没有货,倒是自己还有三十斤凤茶存货,他又看了看茶具,最好的茶具是建窑的兔毫盏,他看不上,便转身出了茶店。
  明仁跟上来笑道:“要不我们做凤茶,卖到大宋去,利润一定很高。”
  范宁瞪了他一眼,“凤茶不是有钱就能做出来,那是用漫长的时间熬出来的,要是那么容易做,大宋早就烂大街了。”
  范宁又逛了米铺、肉铺、果蔬店,物价都要比大宋贵两成,就算北岛肉类丰富,但价格还是不便宜,说到底,还是北岛人普遍有钱。
  这时,范宁看见一家酒楼,上写醉真楼,便对明仁道:“去吃晚饭,然后回家!”
  两人走进酒楼,酒楼生意还不错,一楼大半的桌子都坐满了,基本上都是一家人出来吃饭。
  一名日本小娘子上前施个万福礼,“两位官人可有预订?”
  明仁道:“没有预订,二楼靠窗有位子吗?”
  “有一张靠窗的桌子,就是桌子稍微小一点。”
  “小一点无妨,带我们上去。”
  日本小娘子行一礼,带着两人上了二楼,二楼座位只坐了一半,范宁不解,明明二楼更舒服一点,为什么都要挤一楼?
  明仁低声道:“北岛的规矩是,上二楼吃饭要另付两百文钱,一般人家都舍不得,所以都集中在一楼。”
  原来如此,范宁二人来到一张靠窗的小桌前坐下,范宁笑问道:“这里有什么酒?”
  “小店供应柑橘酒、葡萄酒、清酒和烧酒。”
  日本小娘子把一份菜单和炭笔递给范宁,范宁很惊讶,居然和后世一样,直接在后面打勾就行了。
  明仁笑着解释道:“主要是她们汉语不是太好,太复杂的点菜应付不过来,所以才想这个办法,这倒也很方便。”
  范宁想了想道:“那就来一壶清酒,再来五六样小菜,最后把菜单再给我,我要看看价格。”
  旁边明仁一边点菜,一边补充道:“它们店的葱爆羊肉丝和烩鳊鱼很不错,炖牛肉要不也来一盆。”
  “可以!”
  小娘子接过菜单,便匆匆去了。
  不多时,小娘子把酒先送上来,同时上了三碟下酒冷菜,酱鸭、烧鸡、酱牛肉和凉拌海带。
  明仁给范宁斟满一杯酒,范宁喝了一点,点点头,“不错,是清酒,有点像朱楼的百香玉液。”
  明仁把菜单递给了范宁,范宁一边喝酒,一边细看菜单,这里菜品很丰富,有一百多种,还包括白肉胡饼、莲花肉饼、芙蓉饼、羊肉包子、鲜虾肉团饼等等主食,还有各种饮料,椰汁、荔枝水、柑橘水、甘蔗汁、绿豆汤、香糖渴水等等,基本上和京城的酒楼没什么区别。
  不过价格有贵有便宜,牛羊肉比较便宜,京城根本就吃不到牛肉,猪肉比较贵,鸡鸭的价格差不多,而海鲜价格只有京城的两成。
  饮料中椰子水最便宜,五文钱一大杯,京城一个椰子要买三百钱,其他饮料都比京城贵,不过清酒很便宜,只有京城一半,但葡萄酒很贵,至少是京城的三倍。
  总的说起来,只要不刻意点贵的菜,这里的酒菜很实惠,差不多可以和大宋的小县城相比了。
  范宁忽然发现一个特点,菜单里居然没有野味,他有点奇怪问道:“菜单里怎么没有野味?”
  明仁苦笑一声道:“你要吃袋鼠肉倒是有,树熊也有,鸵鸟肉和蛋都没人吃,都是南大陆的东西,你想吃我给你弄。”
  范宁拍拍额头,自己糊涂了,这里怎么会有兔肉、鹿肉?
  明仁又道:“你还别说,我去年吃过一次鲸鱼肉,真不好吃,不过油脂可以用来做香皂,海里倒有些野味,过段时间我给你弄点尝尝。”
  范宁又喝了口酒问道:“当地人一个月能挣多少?”
  “这要看行业,比如矿山、冶炼、精锻挣得比较多,一个月能挣十几两银子,种田一年大概百两银子,在别的工场稍微低一点,但也有七八两银子,最低是纺织,一个月只有三两银子,如果辛苦一点能挣到五两银子,这是因为劳工都是日本小娘子的缘故,不过这个收入对于她们已经很满足了,况且工场还包吃包住,伙食还不错。”
  “像她们能挣多少?”范宁指了指跑堂的日本少女问道。
  “她们是按照天算钱,每天百文钱,一个月可以带俸休息两天,如果想多休息,那就没钱了,当然生病除外,包吃包住包治病,我们这边叫做三包,差不多每家店铺都是这样。”
  范宁点点头笑道:“待遇还不错嘛!”
  “那是当然,北岛有很多单身男子因为在大宋没有家庭拖累,才肯迁徙过来,导致北岛男多女少,所以这些四千日本小娘子最终都是要嫁入北岛的,对她们当然要优待一点,南岛那边也一样。”
  范宁暗暗点头,性别失衡其实是一个海外领土普遍性的问题,当年鲲州就有了,都是举家迁徙以及单身男子出去闯荡,没有听说单身女子出海闯荡的。
  最后解决办法就是从日本国或者高丽引入年轻女子,这些年嫁给宋人的日本少女至少有数万人之多,很多都是通过招工来到大宋本土,最后几乎都没有回去,而是留下嫁给了宋人。


第七百三十三章 锦州失守
  就在范宁抵达北岛不久,宋朝便接到了耶律乙辛的秘密情报,辽国皇室五名亲王趁耶律洪基率大军前往东京道之时,在上京发动了宫廷政变,立楚王之孙耶律吴哥为新帝,耶律洪基率十万军队仓惶赶回上京,目前东京道守军仅五万人。
  与此同时,情报司也接到了东京道的探子快报,耶律洪基率大军仓惶北撤。
  天子赵顼意识到这是攻打东京辽阳府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下旨,令征北使韩绛提前结束备战,发动进攻辽阳府之战。
  此时,大宋已在平州一线集结五十万大军以及战船两千艘,以宰相韩绛为主帅,韩绛立刻令上将军曹诗为先锋,率十万大军向锦州进发,另外令水军都统制苗顺利率一千艘战船沿着辽河北上,配合曹诗的十万大军,务必一战夺取辽阳府。
  这天下午,曹诗率领的十万大军过了锦州,他们轻兵疾行,只带了十天的干粮,而他们的各种辎重补给则靠水路战船送来。
  锦州目前有八千宋军驻守,主将叫做刘臻,是一名统制,当曹诗大军北上后,刘臻顿时长长松了口气,至少他现在不用担心辽军大举进攻锦州了。
  不仅主将刘臻松懈,整个城内的守军也随之松懈了,这几个月宋军绷紧了弦,一时一刻不敢放松,士兵们都着实疲惫不堪。
  而这时,大军过境,使得锦州从最前线一下子变成了后方,士兵们也纷纷开了小差,将领们也不再催促,让士兵们休息。
  入夜,刘臻找了两名妓女陪他喝酒作乐,手下十几名将领也聚在一起饮酒。
  士兵们也早早睡了,城头上只有一千余人在当值防卫,当值将领叫做李颂,出身厢军,在以禁军为主的锦州守军中颇被排挤,所以今晚别人都在休息喝酒,却安排他来当值守卫。
  李颂也知道自己不受欢迎,他心中十分郁闷,不过他对主将刘臻这么放纵也颇为不满,虽然主力已经过境,可以稍微松懈一下,但毕竟现在是战争时期,军令规定得很清楚,战时不得饮酒,这是严重违反军规。
  只是他人微言轻,贸然开口恐怕会反遭不测,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就当什么都没有看见。
  就在宋军认为主力过境,锦州变成了后方之时,一支一万五千余人的辽军却悄悄靠近了锦州。
  这支辽军并非来自辽东,而是来自西面的中京大定府。
  这也难怪,虽然大定府冠以中京之名,但它长久以后一直以鸡肋方式存在,经济重要性远不如东京辽阳府,战略重要性也不如南京燕山府,外联重要性也不如西京大同府,更不用说和真正的都城上京相比了。
  只是辽国需要一个中京,大定府才得以冠名。
  大定府不光是宋军瞧不起它,辽国本身也对它不重视,驻军不到两万,还不是精锐之军,只是契丹后备军,相当于大宋的民兵。
  正因为如此,守锦州的宋军从来都没有把大定府放在心上,虽然锦州的重要性就是扼守东京道和中京道的交汇处,但宋军还是把目光投向辽东,从不浪费一点心思和精力放在大定府身上。
  一万五千人的辽军靠近的是锦州北城门,埋伏在距离城池三百步之外,今天天气不好,乌云密布,遮蔽了星光月色,五十步外就看不见人影。
  一支千余人的辽军奇兵已悄悄靠近了锦州北城,他们穿着宋军的盔甲,只是每个人左臂绑着一根白带。
  当初宋军刚刚占领锦州城时,锦州城内还有一千辽军伏兵,准备和城外的辽军里应外合,当初一千辽军已经在北城们处做了手脚,挖了一条密道,只是没有来得及用上。
  后来的宋军也没有发现这条密道,锦州北城门是瓮城,一般瓮城都有密道从城头下到瓮城内,这条密道是修建在城墙里面,可以从北城头直接下到瓮城内。
  辽军就在这条进入瓮城的密道上做了手脚,向北面的城外拓开了五尺,别小看这五尺,使得密道和城外只隔了一块城砖,而且城砖已经松动。
  这条向外开拓的密道已经被很好的掩盖住了,宋军没有发现,而且宋军也并没有使用瓮城。
  千名辽军士兵贴着城墙疾奔,锦州没有护城河,宋军在外面挖了一条壕沟,但对于带着长木板的辽军而言,这条壕沟毫无意义。
  一千辽军疾奔到北城门旁,两名极为强壮的士兵用铁撬棍一块砖一块砖的试验,他们很快便找到了松动的墙砖,用撬棍慢慢地将墙砖抽出,抽掉五块城砖,眼前出现了一个黑漆漆的大洞,这是一条狭窄的通道,长宽皆为三尺,里面五尺处便是一道伪装的薄墙,取掉这堵薄墙,后面便是城头通往瓮城的狭窄甬道。
  两名士兵爬了进去,一块砖一块砖地向外传递,极为小心谨慎,唯恐薄墙坍塌,惊动了城头上的士兵。
  不多时,一条漆黑的通道出现在辽军面前,这条通道直通城头,高约八尺,但宽只有两尺,十分狭窄。
  两名强悍的辽军士兵率先进入甬道,后面的士兵一个跟着一个,甬道在城头的开口处位于城楼左面,上面盖了一块沉重的木板,木板上有铁环,拉开木板,便可以沿着台阶下去了。
  木板开启了一条缝,城头上很安静,大部分值夜士兵都靠在城墙上睡觉,木板慢慢被掀开,两名强壮的辽军士兵一跃而出,后面辽军士兵纷纷涌出,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直扑熟睡中的宋军士兵,另一路则毫不犹豫地向开启城门的绞盘奔去。
  ……
  当值主将李颂此时正好在南城,因为有可能宋军主力会在夜里从南面过来,所以南城门上必须保证守军随时开启城门。
  忽然,北城面城头传来了喊杀声,李颂一惊,回头向北城门望去,只见北城头上出现了火光。
  他顿时大吃一惊,这种火光大都是通知城外伏兵的信号,他立刻带着马头大喊道:“跟我走!”
  他带着三百名士兵沿着城头向北城头奔去。
  距离北城头还有两百步时,他勒住了缰绳,只见北城门大开,黑压压的军队正从外面汹涌杀入,瓮城门也开了,无数敌军正冲向城门。
  这时,一群士兵从北城头仓惶逃来,李颂又惊又急,一挥枪拦住了这群士兵,厉声喝问道:“北城出了什么事?”
  一名士兵带着哭腔道:“辽军从瓮城甬道内杀出来,足有上千人,弟兄们抵挡不住,城门失守了。”
  李颂顿时心急如焚,他立刻派士兵去通知军营和主将刘臻,他自己则调转马头奔向南城,这时候去北城已经没有意义了,南城旁边就是仓库,里面有五百枚铁火雷,他深知铁火雷的重要性,他必须保住这些铁火雷不能落入辽军手中。
  这时,一万五千辽军已经杀出锦州城内,锦州城内到处火光熊熊,主将刘臻醉酒未醒,军营内的七千士兵仓惶应战,绝大部分都没有披挂盔甲,很多人还光着脚,只有一把刀,被辽军士兵杀得节节败退,伤亡极其惨重,宋军士兵们很快支持不住,彻底溃败了,开始争先恐后向南门奔逃。
  李颂刚打开仓库大门,便接到士兵禀报,“将军,军营主力溃败了,正向南门处逃来。”
  “刘统制呢?”李颂急问道。
  统制军衙已燃起大火,统制生死不知。
  李颂顿时意识到大势已去,铁火雷运不走了,他当机立断下令道:“在火器库里堆放草料,点火!”
  士兵们将几百担干草堆进了火器库,扔入数十支火把,火器库里顿时燃起了熊熊烈火,李颂则带着三百士兵向西门奔去,西门一向是冷门,向南有山脉阻挡,无法南撤,却有一条小路可以向北方撤退。
  黑夜中,锦州城内忽然爆发出一连串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整个城池在动摇,大地在颤抖。


第七百三十四章 急诏南下
  熙和元年十月,范宁离开京城四个月后,锦州城失守,八千守军死伤过半,主将刘臻死在乱军之中,一万五千辽军占领了锦州城。
  与此同时,上将军、征北副帅曹诗率领的十万宋军前军在辽西州以东的大灵河北岸遭遇了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亲自率领的十万辽军精锐骑兵,双方在大灵河北岸展开了殊死大战,宋军最终不敌辽军,大败,辽军趁势追杀,宋军伤亡惨重,堆积尸体甚至使大灵河断流。
  十万大军损失超过了六成,前军主将曹诗收拢三万五千残军向锦州撤退,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