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明末风暴-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先生也到了,现在就只差二柱了。”俞国振笑着颔首,指了指空着的一把椅子:“坐吧,咱们等一下二柱。”
没有多久,高二柱脸上挂着阴柔的笑,出现在宋献策的视线中。
整个新襄,若说谁是宋献策最不愿意见到的,非高二柱莫属。此人过于阴柔,与他那刚烈的兄长高大柱几乎成了鲜明对比。高大柱如今已经转到了预备役,为新襄预备役总长,算是脱离了虎卫的第一线,而且自从在湖广之战中受伤之后,他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始终在调养,象今天的会议,他没有出现。
高二柱坐下之后,俞国振双手撑着桌子,咳了一声:“今日开会,是请大伙讨论一下,我们在今后三年军略上当如何发展的问题。”
“在诸位发言之前,先让二柱说一说最新的情报吧。”俞国振又道。
高二柱站起身,将手中摊开的笔记合了起来。事实上,他那份笔记中一个字都没有,他在从事情报工作之后,对于任何留在纸面上的东西都怀疑会泄密,因此,所有重要的资料,他全部将之背了下来。
“一个月前,郑芝龙手下的心腹大将曾德,到了倭国,根据我在倭国的情侦人员报告,曾德见了倭国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双方达成了秘密协议。”高二柱目光还是阴柔,他脸上甚至微微带着些笑意:“协议的内容,我这里有一份,极为繁杂,我就不多说了,只将一些与我们新襄有关的部分说与诸位听听。”
“第一,倭国以开放市场为代价,换取郑家支持攻击岛原的天草四郎时贞。”
听得这句,众人脸上都浮出冷笑,天草四郎时贞乃是新襄一手扶植起来的,郑家绝对知道此事,他们却敢与倭国德川幕府达成这种协议,分明是暗中向新襄使绊子。
“第二,倭国允许荷兰人在平户经商,换取荷兰人支援镇压天草四郎时贞。”
这第二个条件本身没有什么,可是郑芝龙的手下竟然代表荷兰人去达成协议,背后透露出的内容,却是值得深思的。
“果然,郑家与荷兰人勾结在一起了。”众人心中暗道。
“第三,倭国德川幕府,将发动对岛原的新的征战,举全国之力,集十五万兵,准备一场大战。”
十五万兵!
这个数字让几位文职微微动容,倒是虎卫出身的武职,仍然面不改色。
倭国兵士凶残,众所周知,事实上倭乱的记忆,尚未从大明退去,至今沿海武职中,有不少“备倭大使”。
但在新襄虎卫面前,倭国的兵将,也只是土鸡瓦狗,十五万看似多,那又怎样,难道还比多尔衮的十五万建虏更凶残么?
“我们得知的,就是这三项,我的人又用了些法子,知道了倭国德川幕府动手的时间,应该就是今年的五月中旬,赶在台风来临之时。”
众人凝神而听,对于高二柱的手段,他们都暗暗钦佩,这些情报应该都是极隐蔽的,可是高二柱就是将它们探了出来。
有些人甚至想到了一个词:锦衣卫。
但这个词只是一闪而过,高二柱曾经试探着向新襄内部伸手,结果被俞国振冷落了一段时间,而且在新襄也成立了一个由断了一只胳膊的老虎卫余汉文掌控的“检查司”,这让高二柱只能将全部注意力用在对外上。
“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份郑芝龙让其弟郑芝凤带给高起潜的秘信副本。”高二柱又道。
他说到这个时,脸上露出一丝冷笑:“高起潜身边的小太监,将这副本卖了两份,一份给了王承恩,另一份则卖给了我们。”
曹化淳已经去职回乡,如今掌着锦衣卫的,是王承恩。他与新襄的关系一般,就个人而言,他对于崇祯是极度忠诚的,因此,他完全以崇祯的好恶为评价新襄的标准。
“郑芝龙密信中说愿献银百万两,其中一半归高起潜,另一半给皇帝。在信中,他哭诉说南海伯对其多有凌迫之举,求高起潜相助。他还说官人有不臣之心,私自招募流亡。”
“这厮倒是狠。”俞国振是看过报告的,但在心里还是暗暗赞了一句。
“高起潜密奏崇祯,也说新襄尾大不调,倒是没有说官人图谋不轨,而是说要保全功臣,君臣善始善终,须得略作限制,建议下令各地方官限制往新襄移民。另外朝中有些大臣,主要是苗胙土、张煊、卫周胤卫周祚兄弟,上书言新襄海货与民争利,建议限制新襄海货输入,除去军械、铁器之外,一概不得入大明。兵科给事中龚鼎孳上奏,以为《风暴集》、《民生杂纪》与《民生速报》,或污辱圣言惑乱人心至使谬种流传,或擅言国是至使无事生非,请求查禁。”
这一连串的消息,让众人都觉得寒毛竖了起来!
对于新襄来说,大明始终是后方,而且是相当稳固的后方,俞国振屡次征伐,为的就是稳固这个后方。在此前的时间里,这个后方也不负俞国振所望,不仅为新襄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稳定的销售市场,更为新襄提供了这个时代最为聪明与勤奋的劳动力。
可以说,没有大明,就没有新襄目前的一切。而且直到现在,大明的人口与市场,对新襄来说都是极为关键的!
而高起潜等人的奏折,分明是一群嗅觉灵敏的官员,看到崇祯对俞国振起了猜忌之心,便开始掩饰工谗!
“继续。”见众人有些骚动,俞国振向高二柱示意道。
“是。再转至南面,同样是一个月前,郑家的使者到了安南,与安南的郑、阮二氏秘密相会,怂恿郑、阮二氏联手,攻取会安、新杭。同时,北面的鲜国,也来了群使者,说是愿相助鲜国收复耽罗。”
“郑家点得好火!”
终于,罗九河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道。
很显然,郑家无法坐视新襄独据东海、南海,他们已经全力行动起来,而且,以郑家为中枢,将几乎所有可能与新襄有利益冲突的势力都联结在一起。
原本收复了基隆、夺取了吕宋,新襄看起来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只是转眼间,众人就发觉,自己似乎陷入了一张四面八方的巨型罗网,似乎每一个地方,都需要关注!
宋献策用拇指按着自己的太阳穴,他没有象罗九河一样激动,却也陷入长考之中。
“还没有结束呢,二柱,继续。”俞国振却还是泰然自若,向着高二柱示意。
第九卷五一一、海东暗钩织罗网(三)
原本听到俞国振说尚未结束,众人都是愕然,宋献策特别如此,因为在他看来,这已经是天罗地网,新襄要从这样的包围中脱困,绝非易事。
但听俞国振的口气,似乎这还不是全部!
“嗯,除此之外,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再次集结部队,这是胡总督传来的消息,说是所聚集规模,已经用过此前他们攻击满喇加时的兵力了。”
这倒是众人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经过鸡笼与吕宋之战后,对于欧洲殖民者的战斗力,新襄虎卫有清楚地认识。他们的实战能力,比起建虏还要强,与虎卫大体相当。
他们的战斗意志,则比建虏稍弱,但比大明官兵与流寇都要强。
对于荷兰人的实力,众人也知道,荷兰人在南海附近实力极强,仅在台湾,便有两千左右的士兵,而在巴达维亚,兵力更强。
当初虎卫用了近两万人攻下马尼拉——现在的吕宋城,还动用了热气艇这样的武器,即使是这样,还是让虎卫中最精锐的教导团出现了四百人左右的阵亡。
“从荷兰人的行动速度来判断,郑芝龙的动作比我们想象得早,很难说去年荷兰人调兵,是为了对付葡萄牙人还是为了对付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次荷兰人准备一举将整个东南群岛都吞进去。”
“白日梦,东南群岛。自古以来便是华夏势力范围之内。”罗九河又道。
他把“自古以来”四字说出之后,众人都笑了起来,一股自豪感尤然而生。新襄体系下的人自然知道,华夏族裔之所以能拥有这种自信,与其漫长的历史和巨大的地缘影响分不开。与华夏族裔相较,如今的西夷,还是尚未脱离茹毛饮血阶段的野蛮人。其文明程度,也就是和建虏相当罢了。
“郑芝龙倒是好气魄,搅风搅雨。弄出这么大的事端。”茅元仪皱着眉:“老朽发配闽地时,也曾经见过其人,他不是有如此气魄之辈啊。这已经有些枭雄之姿了!”
茅元仪的这个评论,让俞国振深以为然。
说实话,当他得知郑芝龙弄出这么大的一场戏时,也不禁错愕,简直有些怀疑,郑芝龙是不是也被人穿越了。
若他有这种气魄,在未改变的历史当中,就不该轻易投降满清,最后被象条狗一般砍了脑袋。
但仔细一想,这也很正常。如今的郑芝龙年纪还未老,因为受到新襄的影响,他还有些开拓进取之意,他的眼光,也远比过去要宽阔。俞国振对于欧罗巴诸国的介绍。原本是为了开启华夏百姓眼界,但这些流传出去的知识,显然也会影响到郑芝龙。
“还有没有什么,二柱哥你一起说出来吧,我们承受得住。”田伯光笑道。
他倒还是一副轻松模样,事实上虎卫系统的。除了罗九河显得愤怒之外,其余人都很轻松。
“呃,还有一件事情,是关于张献忠的,不过根据我的判断,此事就与郑芝龙无关了。”高二柱也笑了一下,不过他不笑还好,一笑更让人觉得阴森。他轻轻拍了一下桌上的空笔记,是在回忆自己记下的内容,然后才继续道:“献贼势力大,杨嗣昌遣人伪作流寇相从,于玛瑙山破献贼,献贼遁入深山之后,不知于何处渡江,潜至湘西山中,如今裹挟汉苗诸族,声势又振,兵指岳阳,扬言要率众八十万南下,寻我们虎卫复仇。”
“献贼狡猾!”宋献策抚掌笑道:“不过恰好为我所用,破此悖局,就在献贼了。”
他身为俞国振的军务参谋,也得到了不少情报,虽然没有高二柱所得这样细致,却足以让他对新襄面临的局面有个大致的认识。如今新襄所处的战略环境,可谓是自建立起以来最差,四面皆敌,而且自己兵力不得不分散守卫。
但宋献策却从这种种不利中,看到了希望。
“宋先生有什么想法,说说看。”俞国振很是高兴,他不怕如今的局面,因为新襄羽翼已封,自保之力已足,就算是放弃一下吕宋城,收缩一下防守,再咬牙苦熬两年,也可以扛过这一关。
但他希望能有更为积极地应对方法。
“事实上,自从崇祯十二年之后,朝廷就在对付我们,这一年来,从大明投到我们新襄的百姓,平均一个月只有一万余,而这还是高局座启动了‘地道’的结果。而此前我们的估计,每年可以接纳二十万移民,相当于我们新襄全体百姓的四分之一,这便是朝廷限制所致。”
“新襄之货,在江浙、山西等地,已经受到抵制,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新襄有一百万人口,按照主公与诸位制定的规划,每年需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补充,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内部市场,故此,除了通过‘地道’悄悄投来的那十余万人,我们还要再得到十万人,这样只要三年到四年的时间,我们的人口总数便可以超过两百万,再有两年,便可过三百万……”
宋献策算起人口来,当真是意兴飞扬,这也是新襄体系下大多数人的习惯,对于数字,他们都极为敏感。
这样的结果也直接使得新襄的数学发展得极快,象是宋应星、蒋佑中,都是数学高手,甚至连癸泉子与盗泉子这两个道士,对于数学研究也颇为深入。俞国振都觉得,自己的那点数学功底,怕是都比不上这些专注于学术之人了。
数学昌盛,也直接带动了新襄各种实学的发展,特别是制造工艺的精确度极大提升。
宋献策说到这里,稍稍停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咱们如今看似危机四伏,实际上朝廷不会与咱们撕破脸,而荷兰人远水难抵近渴,倭国十五万大军看似人数众多,却无法威胁咱们本土,真正惹是生非者,不过是郑家。既然献贼在湘境,那么一支献贼横扫赣、闽,前去灭了郑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又狡猾地笑了下,众人惊愕的神情让他非常高兴,他目光阴冷:“郑家把持东海的时间可不短,家财几百万千万两都有,主公不是说过么,杀头肥猪过年。有这笔收入,咱们还撑不过这两三年?”
章篪这个时候忍不住击掌,同时看宋献策的目光怪怪的。不唯是他,所有人目光中的惊愕都变得怪怪的。
这个矮子胆大阴险!
俞国振最初的思路,也只是在海面上消灭郑家的舰队,却不曾想过,从陆地上彻底端掉郑家。故此听得宋献策之语后,他也是微微一惊,但是不得不承认,冒充流寇灭了郑家,那么整个局势都活了。
对于新襄来说,倭寇、荷兰人,都是外因,都很难影响到新襄的发展,真正至为关键的还是大明内部。灭了郑家,对那些上蹿下跳的小人,是一种震慑,同时借着张献忠的手搅乱大明南部局势。
流寇所过之处,大明的基层官府会受到毁灭性地打击,这种情形之下,就无法控制人口的流动,甚至不用新襄招纳,就会有无数听闻新襄这世外桃源的百姓涌入新襄,成为新襄的新鲜血液。
“为破此局,矮子用了不少心思啊,只不过主公一向对朝廷保持一定的敬意,采用矮子之计向,会对朝廷的权威造成极大的打击,同时也要冒朝廷恼羞成怒的风险。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情形,还是建虏大举入侵,让朝廷无暇分身……”茅元仪心中暗想。
众人开始七嘴八舌讨论宋献策计策的优劣,俞国振没有开口,这是他们会议的习惯,若是俞国振开口就是定下基调了。在他做决定之前,众人可以就是否执行某个计划进行探讨,但在他定下之后,所有的反对意见可以保留,却不能再说出来,只能就如何让计划更好实现进行讨论。
尽可能避免因为不同意见而导致的党争,一直是俞国振动脑筋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这种制度上的规定。
商讨了一会儿之后,众人都觉得,宋献策这个计策确实是破局的妙手,甚至可以说,有了这一策,今后大明朝廷就再也无法限制新襄了。
这一计策的副作用,却没有人提及。
原本相对较为安稳的湘、赣、粤、闽四地百姓,只怕要因此吃不少苦头了。以新襄的实力,一年接收二十万百姓没有问题,但是,这四地百姓加起来,何只二十万?
所以众人故意避过不提,他们知道,俞国振最为重视的就是百姓。尽管有的时候,对于百姓中的个体,俞国振会流露出不满乃至轻蔑的神情,但是,对百姓这个整体,俞国振一向是心怀敬意与同情的。
用俞国振的话来说,华夏百姓个体当中,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从华夏百姓整体来看,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最具有创造力也最具有活力和智慧的,同时,他们还拥有远超任何民族的勤奋。
在新襄施政当中,一向是尽可能避免伤害到百姓,有的时候,众人会觉得俞国振对百姓的“仁”已经到了让自己束手束脚的地步。他们却不知,俞国振是为了避免开一个坏头。
俞国振很清楚,只要他流露出一点不尊敬百姓的意愿,那么底下的人就敢将百姓踢倒在泥浆中再踏上几脚。
他手指头轻轻敲打在桌面上,陷入了深思之中。
第九卷五一二、海东暗钩织罗网(四)
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飞过树林,飞到这排高大的建筑物前,自从这种钢筋混泥土的建筑取代了木屋草棚之后,麻雀们原本温暖的檐下窝巢就没有了,好在它们聪明而且适应得极快,现在已经学会在水泥楼的最高隔热层下衔草为巢,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它们停在六楼的窗台上,侧着头向里望,好奇地看着正在开会的人们。
分明有十个人坐在里面,但这时里面却极为安静,大多数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其内一人身上,而这人则在敲着桌子,若有所思。
对俞国振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他不是狠不下心的人,但那是对个体,若是对某个整体,他还是很容易宽容的。不过这几年,他的心性也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在北面杀绝觉罗氏的建虏俘虏,还是在南面吕宋城划出半径五十里的无人区。这些都证明,他已经越来越冷酷。
但那是对着敌人,今天要对的却是他一向想要帮助、唤醒和指引的百姓。
“章先生,我们的存粮是多少。”许久之后,俞国振开口问道。
“一共有存粮一百五十万吨。”章篪对这种数据是张口就来:“另外,到五月便是夏收,那时我们的存粮可能要突破二百五十万吨,仓库储存的压力已经极大。”
这个数字不说出来众人不注意,但一说出来。众人都是吸着冷气。
二百五十万吨,也就是二十五亿大斤,以一人一年吃二百五十大斤粮计算,够千万人一年的口粮!
“很好,很好!”俞国振也有些惊讶:“夏粮能丰收?”
“一来是夏粮丰收在望,二来则是因为这半年来我们的渔业发展极迅速,得了琼州的盐场之后。我们用于腌渍鱼干的盐有了充分保障,这半年的产量,达到了五千吨。”章篪道。
新襄对渔业很早以来就极为重视。因为渔业捕捞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人体对动物蛋白的需要,节约植物粮食的消耗。而南海又是极佳的渔场,这个时代几乎没有污染。也没有过量捕捞的问题,对于整个大海来说,一年被网走几千吨渔虾,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新襄的粮食业来说,半年五千吨的产量,这可是了不起的数字,与新襄渔政局管辖之下多达千余艘大小渔船有密切关系——龙门船厂虽然只造大船,但周围的小船厂却在夜以继日地制造渔船,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如今在钦州、新襄等诸地。至少有三十余家船坊,每个月都有众多的渔船下水。
就连远在广州、福州的船坊,也深受其益。
在新襄,渔民造渔船,可是可以到渔政局领取补贴的。大体来算,渔民只要成立正规的捕捞队,在渔政局注册,便可以获得相当于其购船价格一半左右的补贴款,而且还能获得渔政局的护渔,不必担忧海上的海贼。
“家明。你在昌化已经有一年了,说说昌化的情形。”俞国振又道。
顾家明起身向众人行了一个军礼,然后坐下,将自己的小册手翻到其中一面,大声道:“在我们去昌化县之前,昌化县在籍七百一十九户,人口一千七百五十三人,经过一个月的清查,发觉实际人口是一千一百四十七户,四千一百一十六人。我们派去的五百人工作组规模就显得大了,一人只要负责教化八人,而最初时我们是做好一人教化三十人的准备的。”
说到这,众人都轻声笑了起来。
“针对这个,我们调整了原先计划,加快了从耽罗移民的速度,将一些未曾进入新襄的百姓,也直接送到了昌化,在半年之后,昌化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四百四十九户,一万二千六百九十一人,这样,工作组与需要教导的人口比例达到了一比二十五,正好在工作组的极限范围之内,到现在,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我们新襄的要求……”
所谓新襄的要求,就是新襄对于正式拥有新襄户籍的种种限制。首先是在纪律上的要求,农民式的散漫,在新襄是不允许存在的,即使是农民,也必须拥有工人一般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因为新襄的农业生产,实际上也在按工业化模式在进行,农民的生产纪律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入分配。
其次便是在实学方面的要求,整个新襄体系下,人人都必须学习,至少要拿到相应的结业证,若拿不到证,就必须将业余时间投入到无尽的强制学习中去。这一方面是尽可能培养有一定实学素养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纠正很多大明百姓的坏习惯,比如说赌博与游手好闲,当业余时间都被强制着去接受学习,而这些学习又与个人实际利益密切相关后,他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用在赌博上了。
能做到这两点,基本上就可以在新襄立足了,但要做出一番事业,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听得那一万多昌化和耽罗来的百姓,短短的半年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已经能接受新襄的各种要求,众人都是讶然。
“这不足为奇,华夏百姓,实在是最为通情达理的,只要真心为其好,哪怕是严厉一些,他们最终也能接受。至于那种喜欢闹事的,根本用不着我们,官人说过,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自然会有他们身边之人将之教育过来。”
“实在教不过来的呢?”有人忍不住问道,却是茅元仪。
“呵呵。”顾家明没有回答。
茅元仪也不需要他的答案,教不过来的,那就是自绝于新襄体系之外,这样的人,新襄当然不需要,他们若是有违法行为,自然要服刑,没有的话,便会被驱逐。
“那么,像这样的工作组,我们能组织多少个?”俞国振问道。
这个问题不是顾家明能回答的,众人面面相觑,事实上,谁也无法回答出来。
当实为了组成工作组,俞国振从各处抽调精兵强将,可以说,这样的工作组在新襄,也最多只有一个罢了。
“我是这样想,准备十个工作组,五千人。”俞国振慢慢地道:“做好同时接收十万难民的准备,然后每个月组建一个工作组。”
众人都是吸了口气,然后神态各异!
虎卫系统的个个都是面带喜色,宋献策也是脸露得意,而茅元仪则是神情略尴尬,章篪则显露出几分忧色。
俞国振的话语意思很明显,他准备接受宋献策的提议!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为天下板荡已经在推波助澜。”俞国振道:“献贼在南,闯王在北,都闹得风起云涌,我让二柱做了调查,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们新襄物产对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件事,在新襄高层已经不是秘密了,自从方孔炤提起上海寡妇自尽之事后,俞国振让高二柱做过相关调查,情形极不乐观,在江浙原本手工业甚为发达的地方,约有三成的家庭手工业者因为新襄产品而破产,其余七成也因之影响到了生计。
“现在情形已经很明显,原本我们希望朝廷能站在进步的一方,能站在华夏未来发展方向一方,能全力支持我们。结果,朝廷为一群只顾私利之人所控制,上自天子,下及臣躬,贤者斥退,小人当道。朝廷已经站在了华夏前进的对立面,既然如此,我们也就无法替朝廷考虑了。”
俞国振用很轻松的语气说出了在过往是大逆不道的话语,章篪对这段话早有心理准备,他惊讶地发觉,自己听得俞国振这样说时,不但没有气愤或者想要斥责,相反,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新襄的前是,原本就不该拖着一个叫做大明的包袱!
“在夏粮收起之时,拨一百万石粮食,至江西、湖广出售。”俞国振眼中闪烁着尖锐的光芒,说出了一句让人绝对没有想到的话。
“主公!”章篪有些急了。
宋献策却拍手鼓掌:“好计,好计!”
众人看向他二人,然后又看向俞国振,俞国振肃穆地道:“接下来我说的话不许记录。朝廷行一条鞭法以来,百姓需要将收获的粮食换成银子缴纳,我就是要将粮价打压下去,让江西、湖广两大粮仓的农民破产,让大量的农民不得不逃亡——二柱,你要注意引导这二地百姓,逃往新襄。”
“是!”高二柱起身道。
俞国振的部署,根本不是针对郑家,而是对着整个大明来的!
众人在愕然、感佩之后,不禁想到这个问题,显然,在俞国振的眼中,郑芝龙根本不是对手,哪怕他搅起了如此风雨,但郑家本身实力有限、目光短浅,就决定了他们不会是俞国振的真正敌人。
真正的敌人,还是外敌,而要能集中力量对付外敌,就必须先扫除后顾之忧。即使以新襄如今的实力,尚不足以也没有必要玩蛇吞象的把戏,吞掉整个大明,却尽可能收纳更多人口,壮大自己的实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却是可以做到的!
在郑芝龙看来,他钩织出了一张天罗地网,可在俞国振看来,只要把大明的一步棋走活了,任何罗网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一面蜘蛛网,可以困住蚊蝇,但能困得住蛟龙猛虎?
“做好与荷兰人在海面决战的准备。”俞国振又道:“至于德川幕府,挑起各强藩分离,当德川幕府出兵时弄得他后院起火首尾难顾就行,这件事,我会交给将岸!”
第九卷五一三、叱咤风云杀气荡(一)
将岸摸了摸自己的肚皮,喃喃地骂了一声,然后赔着笑对宜娘道:“夫人,贤妻,老婆,太上,你就别信那小子胡嘟噜,我上回去倭国,真没有和什么倭人女子鬼混。你还不知道倭国女子,她们一个个矮得紧,还罗圈腿,哪有半点好看?”
“你的意思,若她们个子高些,不是罗圈腿,你就会笑纳了?”
“咳咳……可不带这般曲解我的意思的……”
“别说废话了,今夜你就老实和那些倭女睡吧,我们娘儿俩,侍候不了你!”
“喂,你别不讲理……”
“砰!”
门险些撞在了鼻子上,将岸用力推了推,却怎么也推不开,只能苦笑着骂道:“这门锁倒是……扎实!”
弹簧是个好东西,在能够大规模生产弹簧之后,新襄的许多物品都用上了这个,比如说弹簧锁。这种锁甚为畅销,虽然返修率不低,可是比起旧式锁要好,而且价钱也算公道,因此成为新襄五金畅销货之一。
大明朝廷里有人说,要严禁新襄来的海货,但其中铁器等金属物件是不禁的。或许在大明朝廷里的“有识之士”看来,丝棉制品利润极大,特别是棉布,禁止了便能限制新襄的利润。他们却不知道,五金件的生产实现规模化后,这其中的利润反而比纺织品要高,毕竟在这个时代,五金件就像后世的电子产品。乃是“技术”的产物。
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书房,将岸打了个呵欠,看来似乎真的要在书房里过夜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外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张着,通讯员跑到了他的面前。
“总督,一艘挂着我们人旗帜的怪船。正在靠岸,它的速度非常快。逆风行驶,航速仍然超过二十里,而且,它没有张帆!”
这个消息让将岸悚然起身,刚从倭国来的疲劳不翼而飞:“真是我们的旗帜?”
“是,天色尚不算晚,还能看得清旗号,估计这个时候。已经靠岸了,那船的声音非常大,炮台已经做好了准备。”
“我去看看!”将岸一把抓起自己的胸甲,迅速将之套上身体。虽然来的船有六成以上的可能是自己人,可是从通讯兵的口气里,将岸听到了一种恐惧。
能让虎卫也觉得恐惧的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小视!
不过他才到半路上,就遇到了一队人骑着自行车过来。码头上专门准备了自行车。供来的信使或者有急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