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拥挤。
才走进铺内,李仲显就感觉大开眼界。
进门不远,便是一排排的铁架子。架子上垫以薄木板,上面置放类各货物,大多是铁制品。
李仲显抬头望里望去,铺内竟然足足有十余步深,只见里面货物繁多,分门别类,层出不穷。而买货的主顾,李仲显略一估计,竟然有近七八十个之多。
里面的铁货架分成一个个的方块区域,而李仲显走了两块区域便发现,似乎每块区域都有一名店小二负责张罗。
前面二个区域却是日常家用铁器类。
最前面的是铁锅,足足有几百口,侧着叠起来靠在货架上,一个小二过来介绍,有炒菜的生铁锅,还有煮饭和熬汤的熟铁锅,见李仲显不理会他,也不恼,又跟后面的顾客介绍起来。
过了锅类,却是铁炉子。小二介绍说,外面是一层铸铁,里面是耐火保温材料,只要放入木炭或者煤,一天都有火,用来熬汤、烧水或者冬天烤火,都是非常合适。
李仲显不由羡慕,不过,他知道,自己身上的钱,只够买铁锄的。
再往里走,李仲显所见的铁制品,更是琳琅满目。
菜刀、剪刀、火钳、抄菜铲,厨房的这些小铁器,应有尽有,而且,李仲显看见那货架上,竟然摆放着一张小标签,上面写着一行字,下面还有一串奇怪的符号。
他叫来陪同在身后儿子李龙,让识字的他来解释下这是什么意思。
李龙先前进铺子里,还真没注意到这个小标签,一看,念道:“正和牌中号铸铁火钳,售价100文。”
“原来是价格!”李仲显高兴地说道:“正好,爹还有些不敢问那些小二价格呢。大龙你来看价格告诉爹。”
再往前,却是些日常用具。
一路走过去,一边有铁锁、铜锁、铁秤、铁丝;另一边,却是些盆盆罐罐,大小不一。
李龙走近看了一个盆子下面的标签,念道:“正和牌中号唐瓷铁脸盆,售价500文。”
“唐瓷铁脸盆?这个东西原来是个脸盆啊,这白色的也是铁的啊?”李仲显不解地问道。只不过,儿子李龙没办法回答他。
倒是旁边的小二见了,迎上来解释道:“是搪瓷铁脸盆,乃是从西洋传来的新技术,一共三层,内外各一层搪瓷,也就是瓷器,中间一层熟铁,经久耐用,又极为精美,价格还很实惠。除了脸盆,还有其他搪瓷类器物,像这个搪瓷铁桶,搪瓷茶杯,搪瓷碗,都是很好的。客官可随意看!”
李仲显听明白了。东西是极好的,但那价格,哎,其实也不贵,但自家就是还买不起。因此,他只能酸溜溜地嘟哝着一句话来:“表面光鲜,华而不实!”也不知道,没读过书的他,从哪里学会这句话的。
侧面的李虎却不清楚自家老爹的想法,冲到前面一处过道口的货架便,叫道:“爹,哥,快来看啦,这里还有好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咦,还有这么大的针,怎么缝衣服啊?”
李仲显跟着凑近一看,发现李虎说的大针,原来是很多大小不一的洋铁钉,他曾经在城里见过,听说是从西洋那边传来的东西,用来盖房子固定木材、钉家具,都很是不错。
不过,旁边的一小盒方盒子,却不知道是什么了。
这时那名店小二又走了过来,道:“客官可是对这个火柴感兴趣?这个却是很便宜,只要10文一盒。一盒里面,有90到100根火柴,可以使用很久,点火做饭非常方便!”
说完,小二拿着那盒火柴,掏出一根细木棍,在货架上飞快的一划,只见嗤啦一声,他手中的细木棍便着起火来。
李虎惊奇地死盯着小二手中的火柴,嚷嚷道:“爹,这火柴真好用,便买一盒吧。带回去给娘生火做饭用!”
李仲显想起李刘氏每次大清早打火镰子打半天都没打着的情形,心中也颇为心疼,再想着这盒火柴也就才10文钱,便点点头,拿出十文铜钱。
李虎高兴地欢呼起来,抢着上前从店小二手中接过一盒火柴。
李仲显和李龙看着,也是一阵高兴。
买完火柴,李仲显决定不再看其他的东西,免得勾起自己和两个儿子想买的心思,直接去买铁锄。
农具制品区却是在最后,已经很多人围着了,三个小二在讲解着,都还显得有些忙乱。
不过,好在所有价格,都在货品旁边贴了出来,能自行看到。
李仲显走进摆放铁锄的货架处,长的短的宽的窄的各式各样,让李仲显看花了眼。干了二十多年农活的他,却不知道如何挑选锄头了!
再让李龙一看价格,的的确确,那把最长最宽的铁锄,也只要400文,便宜的那把,只要250文即可,不过,那把有些窄。
正当李仲显盘算着自己身上的铜钱,选择哪两把铁锄时,忙完了几名客人的一个店小二走了过来。
“客官,买锄头,得看您是用来做什么?是主要用来锄地、翻地,还是主要用来除草?根据这些不同,选择锄头也不同!客官可以说下用途,小的可以给点建议。”店小二很客气,直接攀谈起来。
“我买铁锄主要是用来松土锄草的,我那几亩旱地的土,容易板结,经常需要松土,所以要买2把锄头,一定要结实耐用的。”见小二热情地问自己,李仲显不好意思不开口,便直接说明来意。
“客官,那小的推荐你买那边的一个新品种锄头,是我们圣……不是,新开发的专门松土的锄头。”店小二好像说漏了嘴,立马改了口,脸色都变了,见李仲显和李龙等人没有察觉,才送了口气,连忙领着众人到一旁的一个货架处。
只见货架上放了几只形状似锄头的铁器,不过,中间具有方形空隙的,锄面尺寸也小了一号。
店小二见李仲显看着有些皱眉,忙拿起当中的一把奇怪的锄头,解释道:“这个便是专为松土除草打造的铁锄,像这个小的我们称之为漏锄,大的称之为笨锄。客官您看,这漏锄刃宽三寸多,刃边至中空处约寸许,使用时轻便省力,既能松土锄草又不会翻转土块,锄过之后土地平整,能起到保护泥土中肥力和湿气的作用。对于我们这种不南不北的中原地区,特别是种麦的旱地,松土最为合适不过!”
李仲显种庄稼多年,加上小二一说,他便恍然大悟:还真是!有了那个空缺的漏口,一锄下去,再一拉,土壤自然地从漏口处漏过去了,这样便不必将土都翻起来,非常省力地就将土给松动了。
这锄头,的确是好锄头,很适合自己的要求。不过,李仲显压住自己热切的心,因为他想到一点,问道:“那你这锄头能锄草吗?”庄稼人自然关心收成,除了松土外,地里的杂草也经常要锄掉,免得与庄稼争肥。
小二笑道:“客官问得好!你看着漏锄,锄面不宽,锄两边都有角,非常便于在苗间松土除草。不信您可以看看锋利不?”
李仲显接过漏锄一看,沉沉的,虽然中间有空洞,但铁骨架很厚实,一看便很耐用。再摸摸锄角,确实很锋利,不但能斩草,还能锄根,是个好锄头!
只不过,这么好的锄头,小二又说是新品,怕是很贵。李仲显有些患得患失起来。
“客官,您要吗?只要300文,买两把,各便宜10文,加起来也就是580文。”
李仲显一听,自己恰好还差不到30文的样子。不过,这个价格还算公道,实在不行,只能先回家再凑30文。
店小二见李仲显明显很喜欢货物,听了价格却沉思不语,便继续说道:“客官,我们铺子还有个活动,只要在我们南记五金铺登记上详细的籍贯、姓名、住址和家庭信息,便可以成为我们南记五金铺的会员贵客,便可以在原价的基础上享受9折优惠,而且,如果钱不够,其中的一半货款,还能以分期支付的方式支付,贵客先拿走货物。”
“有这种好事?真的能便宜?大龙,你会写字,跟随小二登记一个。”李仲显忙叫儿子。
……
第325章 五金铺生意火爆
最终,李仲显还是买了两把漏锄。他没有选择借钱分期支付的方式,老实巴交的他,总觉得欠人家的钱就心里不踏实。
而且,分期支付也不是那么方便,还要有信用的人担保或者干脆是有值钱的财物抵押。
更何况,儿子李龙登记了家庭信息后,他李仲显便成了“南记五金铺”的会员客户,两把原本要卖600文铜钱的漏锄,他只花了540文,倒还剩下12个铜钱。
有了城中的那家铁匠铺的对比,李仲显对这家“南记五金铺”非常满意。
在回去的路上,李仲显都还在想,不但自己下次再要买什么铁器,还到这个南记来,回到村里,还要跟大伙说说,让大家都到这家五金铺来光顾生意。
打发大儿子李龙回家取剩下的那把锄头,李仲显和李海一人背着一把新型的漏锄,径直来到地里。
挥动漏锄,一挖地,用手一拉,果然,很轻松地,半干的旱土被松动了,而且,被拉动的松土从空缺口出漏出。土地不再沉积板结,蓬松起来,而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不怎么动。还真是好锄头,用来松土最好不过!
李虎则走累了,偷着懒,坐在地里摸着火柴盒在闻那股“香”味。毕竟才十三岁,李仲显也不催他,自己先干着吧,等大儿子大龙来了,三人一起干,到天快黑的时候,应该能锄上一亩多地。
李仲显继续挥着锄头,卖力的干着。新买的这个漏锄,非常省力,他都不能由着平时挥锄的力气,有意减少几分,才不至于挖得太深。
忙了半个多时辰,一点都不累。
这时,儿子李龙拿着家里的锄头,也来地里了。
“哇!爹,虎子,你们锄地怎么这么快啊?都快半亩地了!”刚下地的李龙惊叫道。
收好火柴,拿着漏锄也下地的李虎,同样惊叫起来:“啊,真的锄了好大一片地。哥,刚才是爹一个人锄的,我还没下地呢。”
“啊?爹一个人锄的,他怎么做到的?”李龙更是惊诧起来。
李仲显听到大儿子的惊呼,停下手中挥动的漏锄,也看向自己刚才锄的土地:“哇!还真是!才这一会功夫,就有大概四分多地了?这,会不会哪里没锄到啊?”
李仲显仔细看了下锄过的旱地,很均匀,密密麻麻地泥土折痕,都锄遍了。这么说,自己就这么一会功夫,还真的锄了四分地?
李仲显怀疑,是这个新式的漏锄带来的惊喜。因为省力,每挥动一下不需要高高地举起,轻轻一挖再一拉就可以了。
为此,他让两个儿子各自站个角落,开始锄地松土。
两人都没偷懒。
一刻钟后,十六岁的李龙,卖力挥舞着大铁锄,气喘嘘嘘满面通红,额头全是汗滴,每挖一锄,都是费尽力气。
李仲显看了下他挖的地,大概3厘田不到,而且,土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甚至,还有些土仍然板结一块,没有松到位。
而这边十三岁的李虎,却只是额头见汗,稍稍有些气喘,面色正常,正慢条斯理地继续锄着地,看起来,很轻松的模样。
但让李仲显吃惊的是,年纪和力气都小的李虎,竟然锄了5厘地,比李龙还多,并且,锄的地更平整,松土的折痕更密集均匀。
不用说,百分之百是因为手中这个漏锄的原因。李仲显十分确定。
看来,自己还真是买了个宝贝啊。
不再多想,只想早点锄完地,将这个宝贝漏锄和那家“南记五金铺”告诉李刘氏和其他的亲戚乡邻们去!
……
第二天一早,蕲州城南门刚一开门,便有一群身上带着泥土灰尘的乡民涌了进来,径直来到“南记五金铺”。
“小二,开门了!大伙来买你家的锄头和火柴!”
“掌柜的,早点开门啊,我家嫁女儿,还急着要在你这买两个搪瓷铁脸盆呢!”
……
乡民们七嘴八舌地催着开铺子,甚至还有人在铺门上敲起来。
随着众人催促,铺面门打开,几名小二出来维持秩序,放进一百人,门外还站着二百余人排着队,而且,城门处,还不断有卷着裤脚满身泥土的乡民进来。
不久,这些乡民或提着、背着、扛着甚至挑着各式农具、日常铁制品,笑容满面地出了城。
第三天、第四天,同样如此,前来“南记五金铺”的乡民有增无减。
最后,“南记五金铺”不得不安排店小二在铺子外面摆了几十条长凳供乡民等候,而“南记五金铺”也急着催促黄州府境内的总店“湖北丁一店”催货,但没想到,湖北丁一店回复说,他们自己也是好多货品早就缺货了,正急着派人赶往武昌,在催那名为“湖北甲一店”的湖北总店呢。
无奈,总店传来指示:没有货品的,可以先让顾客登记预订,总店将消息传到公司,催生产的工厂抓紧发货。
“南记五金铺”的店小二忙得不可开交,却乐在心里。不过,还有人更乐,却是城门守兵,短短几天,城门收入便暴增,每天能收一二千文铜钱,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
而此时的桂阳城正和钢铁厂旁边的五金厂内,已经与一年前,大为不同,厂房内,不知何时,多了二十几台机器,在几台冒着白烟的蒸汽机带动下,轰轰轰地开动着,一片繁忙景象。
可能是因为机器声音过于嘈杂,站在机器旁的五金厂厂长宋金生,对跑进来的一名工人大喊道:“狗子,钢铁厂那边怎么说?”
“厂长,钢铁厂的副厂长说,没有库存的铁和钢了。都给我们五金厂了。”
“什么!都用光了?那我们五金厂怎么应付那些五金铺门店的催货?想办法,调集钢铁原料来。”宋金生吼道。
“厂长,那只能从新建的第一钢铁厂那边调来了。不过,听说那边才刚刚开始投产,估计没多少钢铁吧?”
“那也不管那么多了!五金制品这么畅销,能赚多少银子?此时难道能因为缺少钢铁原料便不生产了么,那我宋金生怎么向圣王交代?”宋金生叫得喉咙都有些嘶哑,但还是继续吼道:“我现在就派人去禀报圣王,同时联系两广远洋公司,准备好运钢铁的船只,幸好,从韶州到桂阳,路途不是很远。”
“不过,如今四汌、安徽、陕粞、江南等几省的五金销售也马上就会铺开,原本以为扩大了五金厂的规模,将整个正和钢铁厂生产出来的钢铁,除了少数精钢用来制造武器外,其余全部用来生产五金件,没想到还是满足不了这些五金铺的货源。”宋金生自言自语道:“长期运输钢铁不是办法,而且,这个正和镇上还是地方太小,周围全是山,又没有大型河流,五金厂没办法再扩建了。我还是尽早给王府的工务部建议,重新找地方开设家更大的五金厂才行。”
“嗯,这就去写信。”宋金生急冲冲地朝厂房外跑去。
……
两天后的广州。
工务部副部长曾玉珩接到了桂阳的五金厂传来的加急信报,建议尽快在第一钢铁厂的乌石镇边上,开设新的五金厂,以应对供不应求的五金件销售。
接到信报,曾玉珩不敢怠慢,连忙拿上信报,赶往圣王王府禀报。
与此同时,南洋公司的总经理伍崇曜也收到“南记五金铺”的总负责人,挂名为南洋公司敌占区业务主事的职位,实际为警务部副部长的何见机的通知,各省的“南洋五金铺”总店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库存不足,再过段时间,只怕就要缺货。
何见机人在蜀地,委托伍崇曜代他将五金铺缺货的信息反馈给工部和圣王,他暂时会让“南记五金铺”减缓销售,但盼着伍崇曜早点帮忙解决五金制品生产不足的问题,不但影响南洋公司的赚钱,更重要的是,怕引起当地百姓不满,引来满清官府的关注。
要知道,何见机本来是警务部的副部长,在圣王让负责搜集太平天国和满清统治区的民间情报后,他便向圣王冯云山主动提出担任“南洋五金铺”的总负责人。
但这只是为了方便完成圣王布置的搜集情报的任务,临时兼任的工作。但没想到,圣王居然很认同,并且,给他说了些点子,让他在南洋公司挂了敌占区业务主事的职位,让南洋公司对他的五金铺大力支持,将各地五金铺业务迅速铺开,业务开办了起来。
原本,按照何见机的思路,是在各地开办个五金铺,不愠不火地做点生意,借着这个幌子,在当地扎下根来,再以从广州带过去的细作,慢慢发展和带领本地细作,收集各类情报。
他也准备承受五金店的亏损。
没想到,主营业务的情报收集还没好好实施,副业的五金铺生意却异常地火爆了起来!甚至,让圣王冯云山都种想将他从警务部调至外务部的冲动,让他专心做生意赚钱。
让何见机一阵无语,他借着蜀地新拓展五金铺生意的机会,跑到那边去,离广州远远地。他可不想真的调到外务部去。
第326章 垄断的南洋公司想不发财都难
这天,冯云山陪着程岭南,正在王府的后花园散步。最近程岭南精神不大好,总是一副困倦的样子,趁今天天气好,冯云山便叫上她,两人静静地在后花园溜达。
但这难得的闲暇时光,很快便被打破了。
刘胜邦来报,工务部副部长曾玉珩和南洋公司总经理伍崇曜两人找来,说有要事禀报。
冯云山苦笑着对程岭南笑笑,表示自己陪不了她的歉意。程岭南体贴地道:“圣王,你忙大事去吧,待会妹妹会来陪岭南的。”冯云山这才同三人来到王府议事堂。
冯云山本以为又是南洋公司有什么事情。
他是南洋公司的董事长,但只是个挂名,南洋公司的日常事务都还是由总经理伍崇曜打理。他身为圣王,没怎么过问,除非遇到上几十万两银子的收益或者支付,他才审核一下把把关。
南洋公司如今在伍崇曜的张罗下,逐渐正规起来。
不说在整个圣国区域,连满清境内都有很大的生意,而最大的业务往来,却还是与西洋的贸易。
从南洋公司成立以来,虽然进口的纺织洋布、粮食、机器设备、武器、鸦片和日杂用品以及棉花等,比出口的东西价值要多,贸易是逆差,但随着南洋公司的四处收购生丝、茶叶、瓷器和手工艺品和少量农产品,整个贸易逆差慢慢被南洋公司转换过来,虽不至便成顺差,但已经快要接近持平了。
这主要还是因为冯云山以圣国的名义,与英法美普等主要国家签订了通商协议,逐渐放开了广州、惠州、韶州、梧州、琼州、廉州、南宁、桂林、桂阳、厦门等地的通商口岸。
不过,所有货物,都必须从经手南洋公司或者在南洋公司备案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之后,才能在各大通商口岸流通。
尽管如此,洋人们仍然觉得要比满清辖区的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要方便得多,而且所缴纳的费用也低,需求量却更大,自然西洋商人纷纷前来,与南洋公司合作贸易。
这西洋商人卖东西给南洋公司多了,总不能空着船回去,于是,便要买大量的货物运回欧洲。
加上这段时间,太平天国与满清开始发生大规模战事,整个长江一带战乱频繁,长江沿岸的四汌、湖广以及两江一带,洋人需要的生丝和茶叶,都无法运到上海。于是,这些地方的生丝和茶叶,纷纷以各种渠道运到广州中转,再销给洋人。
但冯云山看到曾玉珩,不由奇怪起来。什么时候,曾玉珩和南洋公司也有瓜葛了?
等两人解释完来意,冯云山才明白,原来这个“南记五金铺”的生意这么火爆,竟然让已经扩建改造过一次,并且投用上了蒸汽机设备的桂阳正和镇上的五金厂,还是供不应求。
要知道,原本只有一百四十多名雇工的五金厂,直接扩大到四百余人,并且,这还是在投用了大量机器设备的前提下,将旁边的正和钢铁厂生产的铁水和大部分钢材都用来生产五金件了。
但就算是这样,还是供不应求。
冯云山知道他们的来意后,想都不想,道:“这种事情,根本不需要禀报本王。五金厂产量不够,便要扩大产能。不过,宋金生说得对,五金厂最好就近建在钢铁厂旁边,这样,南洋公司自行在第一钢铁厂旁边再建一家大型五金厂,玉珩,你们工务部负责配合好。崇曜,南洋公司若是不够,再在广州城郊也可以再建五金厂,所需钢铁从韶州运到广州走水路也很方便。”
冯云山一句话,便定下了基调。原本建设这么大的工厂,还要工务部审批,如今有了圣王一句话,自然什么都不需要了,直接开建。
对于“南记五金铺”,冯云山却很想知道如今的盈利情况如何。
伍崇曜一脸喜悦地回道:“圣王不问起,伍某也要禀报。这五金铺能盈利不少啊!”
“正和钢铁厂每天产的四千斤铁水,一千余斤熟铁和粗钢,还有桂阳其他小作坊冶炼的几千斤生铁,都被五金厂用来生产各类五金制品,基本上一生产出来,稍加检验,便被两广远洋公司运往各地中转站,再由‘南记五金铺’雇佣马车或者船只,运往各处店铺。”
“特别是最近两个月,五金件销售火爆。根据何助理报给南洋公司的账目,上上个月,共售出五金件共计21万斤,共计3万八千两白银;而上个月,售出25万斤五金件,共计4万五千两白银。除去钢铁和人力、铺面和打点等成本,基本上每月都能尽盈利3万两。”
“而且,这还只是两广、两湖、福建和江西等少数地方,再过段时间,像四汌、安徽、菏南、陕西等省份开展起来,怕是盈利还要翻上一两倍。”伍崇曜满心欣喜。
“不错!”冯云山听了这个数字,也为南记五金铺能赚钱而高兴。这还是刚起步,每个月就能赚三万两,是很不错了。关键是这个“南记五金铺”能持续开下去,便能融入当地社会,这样一来,自己就有了一个很好的眼线。
而且,冯云山之所以让何见机在“南记五金铺”实行顾客登记制度,便是让这些来买铁器的乡民有种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让何见机能快速地了解本地的乡民,拥有一批拥护者,不管是发展消费的会员顾客,还是发展收集情报的细作,都很有利。
不过,工务部副部长曾玉珩和伍崇曜两人来,不单是为五金制品的事情来。
伍崇曜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为难的禀道:“圣王,还记得几个月前,崇曜说您说的铁路的事情吗?上次崇曜将圣王的意思转告给了崇曜的洋人干兄弟,约翰对圣国要修建铁路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他立即组织了一批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急忙赶过来,还托人传话过来,说是大概明后天便能到广州。”
“哦?那太好了!本王早就盼望着早点修建铁路。不过,他愿意投资多少?崇曜,你那拿干兄弟怎么说的?”听见上次托伍崇曜联系的愿意投资修建铁路的美国佬消息,冯云山大喜,连忙问道。
“约翰好像说要到实地看过才能做出预算。不过,圣王,这家伙是个见钱眼开的角色,看起来有几分义气,但一遇到银子,义气立刻不见了。等他来了,要狠狠杀他的价。”伍崇曜提醒道。
冯云山点点头,想起最近一直是在开销,幸好有不断攻打满清各地,有了不少缴获,才不至于坐吃山空。但是,冯云山知道,还是要多找点生财之道才行。
刚好伍崇曜在,便问起南洋公司的经营情况。
一说到南洋公司,伍崇曜有几分得意之色:“圣王,南洋公司经营良好!从成立以来,主营茶叶、生丝、瓷器以及其他手工艺品和农产品等,比起十三行时期增长太多了!而且,因为全部由我南洋公司一家垄断,售价和出货量全部由我方控制,南洋公司虽不至于有绝对的话语权,但起码掌握很大的先机。”
冯云山知道伍崇曜说的没错。目前这种情形,差不多相当于南洋公司垄断了整个广州对外贸易。原本的十三行中,大部分的商行都跟随伍家,合股到南洋公司当中,而剩余其他商行都是资金不足规模不大的,还没什么资格直接与洋人做买卖,也是要通过南洋公司作为中间代理,自然,售价什么的都要服从南洋公司的定价。
即便是有几家商行不开眼,邀请湖广茶商一起联合起来,准备直接与洋人交易,但洋人一听没有南洋公司参与,自己先退却了。而湖广的这些茶商考虑再三,竟然发现还是卖给南洋公司更为划算,价格也公道,还没了风险。
加上长江和江南一带战乱,向湖广和蜀地以及江西、福建等纷纷改道,取道广州销售货物。再加上南洋公司凭借自己的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两广远洋公司庞大的水网运输优势,主动至于圣国占领区与满清边界区,收购各地行商的货物,运到广州再转卖给洋人,赚取差价和货运费用。
“往年,整个广州的十三行等商行,一年卖给洋人各类茶叶约为43万担,但今年前8个月,光我们南洋公司的茶叶业务,就已经卖给洋人各类茶叶45万担子,预计全年能达到60万担。目前卖掉的45万担茶叶,平均每担34银元,一共卖得银元1530万元,折合白银1071万两,除去采购茶叶的成本,毛盈利为364万两。”
“而南洋公司的生丝业务,更是比茶叶生意还要出乎崇曜的意料!现在想想,应该是长江发生的战乱,导致内陆生丝无法运到上海,加上我南洋公司主动揽货,才会都汇集到广州来。”伍崇曜不愧是十三行里面的老大,有他的渠道,报出一个数字:“去年,广州和上海一共出口生丝48500担,其中上海占了9成,广州只有区区4900担。不过今年前8月,上海出口多少给洋人,崇曜还不知道,但我们广州,唔,也就是南洋公司,卖给洋人一共17800担生丝,将原本去往上海的生生抢了过来。”
“这17800担生丝,我南洋公司平均售价是540银元每担,合计一担是378两白银。这个生丝业务,便给南洋公司带来673万两收入,毛盈利为302万两。”
“至于瓷器,也有80万两的盈利,加上民间的工艺品和小玩意,一共差不多也有100万两的盈利。”
伍崇曜说完这些熟记在心的数字,过了半晌,都没见圣王有何反应。
冯云山已经惊呆了!他没想到,这个时代的进出口贸易如此赚钱!南洋公司,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一来,光是今年前8个月,光是南洋公司,光是卖给洋人的这几类货物,便赚了760多万两银子。
冯云山突然想到圣国只占南洋公司八成的股份,还有一成要分给伍家,另外一成要分给许家、潘家还有其他投靠圣国的十三行商,不由心痛。不过冯云山知道,好处也不能全自己独吞了,否则,便不能将这些家族绑上自己的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