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3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口,而是改为成品丝线或丝绸布匹再行出口。瓷器亦是如此,瓷器的出口量和出口单价逐年上升,这让欧洲的商人们很是受伤,他们的利润低了很多,于是在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等地开始也发展起了瓷器业,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何,意大利那边的瓷窑经常发生崩塌甚至炸窑等事故,即便是出产一些瓷器,也还是品质低劣,无法与东方的瓷器相媲美。
不过,最让冯云山吃惊的中华帝国出口货物之中,还是日用品这些。冯云山也没想到,成立工业部轻工业司之后,中华帝国的轻工业会发展如此地迅速。当然,其中的最大头的纺织工业不说,整个帝国外贸出口中,货值最大的便是棉布类的纺织品。除了外贸之外,更重头的其实还是内销。毕竟,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其实还是在帝国内部。别看帝国一年出口4。5亿圣元的各类棉布等,利润也达到将近一半的2。2亿圣元,但实际上,最为盈利的,还是内销这里。
从商务部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整个帝国,单单内销中华帝国的大陆本土,棉布、麻布、丝绸等纺织品的货物值便超过13亿圣元,其中单纯的利润便达到将近5亿圣元,只不过这些利润不单单是给各大纺织厂赚去了,还有各级商贩、中间环节。
而日用品这一块,虽然每一种单一品类的货物,货值不多,却架不住种类繁多。
肥皂、毛巾、胶鞋、酒类、白糖、五金、纸张、蜡烛、鞭炮、雨伞、家具、修鞋机、圣肥、油墨涂料、酱油香精、火柴、玻璃等等,无一不供。特别是白糖这种,经过改进制糖工艺,加上南方广泛的甘蔗种植,红糖白糖的生产已经不是单纯地家庭小作坊式,而是或者成为大型制糖厂,或者虽然是小作坊,但数十户上百户的联村窜寨凑在一起联合经营,规模巨大产量很高,让帝国内部的百姓和国外的民众甘之若饴。
而商务部除了外贸局下的三大外贸公司对外销售之外,各省、府乃至县都纷纷设立供销社,乡镇甚至村寨又实行代销制度,供销社下面的代销店数量密密麻麻,布置成网,将整个销售网络和体系完好地铺设了起来,触角遍布整个帝国的各处角落,只要有超过千人的地方,几乎就有商务部下辖的代销店,这样一来,这种日用品的销售便几乎一有货便销售一空,各府、县的供销社都出现货物供不应求的现象。
若不是为了培养欧洲等日用品市场,养成欧洲人使用日用品的习惯,商务部都很想将所有的日用品直接在本土销售完毕。但事实上这样做也是对的。如今的中华帝国,因为日用品的热销,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这种工厂生产日用品,已然涌起一大批日用品厂,这些五金件、日用品杂货等的产量也呈现几何级数地增加,畅销帝国内外。尤其是在帝国内部和帝国掌控下的属国和势力范围里面,更是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国外之地,特别是欧洲等,他们的日用品等市场几乎被中华帝国所垄断,再加上战乱的影响,欧洲的经济更是严重受阻,虽然不至于大面积负增长,但增速比之前明显降低了许多,甚至对于英国和沙俄这样的国家,不但工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都明显地出现负增长。
而重工业方面,更是早早就超越了英国,如今中华帝国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最关键的是,中华帝国的军事工业,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最为强大的一国。从十多年前,依靠从欧洲购买武器、购买机器机床加工武器的一方,到如今不但能自主制造各类武器军火,还凭借冯云山的超时代创造出精良而优越的武器,完全领先于这个时代,无论是克虏伯大炮还是毛瑟步枪,都成为中华帝国强大起来的根本保证。
不但如此,如今的帝国还在大力发展海军力量,在疯狂的金钱投入之下,建造了一大批最新型的铁甲舰,还有不断更新的潜艇,并且,如今,冯云山暗地里指示着圣京机器制造总局开始研发蒸汽坦克,虽然笨重难以真正用以作战,但内燃机已经开始推出,只要等内燃机完全投用起来,将蒸汽坦克中的蒸汽机置换,便成了陆战无敌的坦克,足以碾压一切敌军。
而随着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大为推广,中华帝国内部不但资本家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起来,就连大资本家的财富也显著增长,而且,因为这些工厂众多,雇佣的民众也越来越多,惠及的人群也越发多了起来,让很大一部分人只凭借做工,便能养活一大家子人,而这样一来,一大批乡民,特别是城郊的乡农,纷纷放弃种田耕作,转而进城成为产业工人。
正所谓民富国强,对于这种情况,冯云山很是乐于见到这一幕的。根据李鸿章掌握的数据,整个帝国的私人工厂主或者厂矿主,便已经超过二十万人,而其中资产超过10万圣元的,便超过一万人。也就是说,单单这部分最为有钱的资本家们拥有的财富,便已经超过10亿圣元以上。
第1343章 帝国的几大阶层
而事实上,如今的中华帝国,经过这短短数年的发展,便如同其他朝代一样,社会阶层慢慢开始也有了一定的划分。
阶层的划分,正如同后世的革命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而不同于后世所说的直接简单地划分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种,依照冯云山的看法,如今的中华帝国有了更多的社会阶层。
首先便是以自己为首的这帮原太平圣国的利益集团,中华帝国的权利核心阶层。而这些,是以至少一省巡抚或是各部部长之类的官员,按照冯云山的设置,这些阶层事实上不但位高权重,而且俸禄极高,还有一些列投资的机会,比如二马公司,便是自己以及这些官员们为股东的谋取钱财的工具。而冯云山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自然是套用高薪养廉的那一套,但又不能完全的高薪养廉,而是以主要对外投资以及殖民海外为主的二马公司,利用对外的飞速扩张来赚取利润,为帝国供养这帮官僚阶层,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腐败。
而且,这样一来,利用二马公司这个超级巨无霸般的海外公司这个平台,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共同的利益集团,其实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高官别的官员,甚至县、乡镇都有不少官吏投资二马公司,每年都可以从二马公司赚取红利。而事实上,因为二马公司的巨额汇报率,更多的人纷纷不愿领取利润,反而要追加投资,造成二马公司一次次地扩股发展。
这是最顶级的阶层。正因为有这样的利益在,整个帝国的官员,至少大部分人都极为拥护冯云山的统治,而这股形成的巨大合力,又将二马公司推向一个急速扩张超速发展的境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便成为比当初的荷兰或者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更为庞大的商业帝国。
其次,第二级阶层便是原来满清遗留下来倒向中华帝国的地方乡绅和商贾们。事实上,如今随着帝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商贸易业的极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乡绅和商贾们,纷纷与时俱进,开始改头换面变成新兴的资本家们了,也就是资本产业阶级。
这其实分为两种人群,一种是各地的中小乡绅,因为在中华帝国成立之前或是成立之初,便投靠了帝国,因此他们得以幸存下来。这帮人在土改政策的时候主动捐献了或是半强迫地售卖了大部分的田产,得到一笔财富,加上自家历代积累的钱财,在帝国成立之后又开始私下承包田地,雇人种田赚取中间的租谷等差价。不过,在圣肥的持续应用以及地方农民教习所的培训之下,中华帝国各地的农业逐年获得增收,粮食价格逐渐降低造成种田根本难以盈利,因此,越来越多的这些地方乡绅,其实也就是后世说的小地主们,纷纷改行,加入商业、工业、采矿业甚至交通运输业乃至工程承包业等新兴行业之中,因为他们有资本,又有人缘和本地官场的优势,加上正好适逢帝国大发展的这一历史时刻,从事的生意很少有亏本的,逐渐体会到非农业的利润好处,越来越多的资产都投入到工商业之中,因此,在财富堆积效应之下,这一阶层越来越多,最后竟然变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而另外一种,则是各地原本就是大型商贾的官绅们。就像湘北澧州的蒋家,在发现中华帝国即将夺得天下的时候便立刻投降,捐献了小半财富给帝国,成为合法的大商人,并且在朝廷招商之初便积极参与,不但兴办了多加实业工厂,甚至在后续的生意发展中创立了兴业银行,而后,又借助这一平台,广泛涉猎两广地区的生意,并通过广州,将资本发展到整个南洋甚至西洋一带,南洋的运输业、采矿业、种植园等都广泛参与其中,这几年下来,蒋家的家财又何止翻了数倍?
而这种大型的商贾,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也为数不是那么的稀少。广州十三行、江浙一带的商贾豪门,还有山西的大宅门晋商等,如今都发展了起来,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就比如以苏杭、圣京为总部的胡雪岩,如今已经发展到资产过亿的国内豪商,除了冯云山这个皇帝指定的二马公司和商务部贸易局下面的南洋公司等三大贸易公司之外,几乎在国内都难以有其他的日常贸易公司或实业能与其相比了。
伍崇耀、胡雪岩、蒋明试这样的顶端国内豪商,虽然还不到一百来位,但所聚集掌握的财富,已然达到二三十亿圣元之多。以他们的能量和如今这个时代的价值,他们其中的几位联合起来,便能将整个日本或是缅甸都买下来。只不过,如今的日本和缅甸都已算是中华帝国的藩属国甚至直属领土而已。
当然,像胡雪岩、蒋明试这样的人,他们也从来没想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家族有一天会成长到如此的地步,因此,他们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皇帝冯云山制订的政策造就的,虽然富可敌国,却更是敬畏这个朝廷,事实上,他们也是名副其实的官商或是皇商。
再下来的阶层,自然便是新兴的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了。如今的中华帝国,随着工业的大肆发展,读过书接受过教育的一些年轻人,都被广泛用于地方官府的小官吏或者工厂之中,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中等学堂出来的有些技术的人,在一批洋人或是有技术的老人的教导下,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帝国新兴起的产业工人。他们一般都成为工人们中的头目或是管理者,俸禄丰厚,几乎一个人的薪水便能养活大半个家族。
这些人就如同后世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是高级技工一样,成为一个崭新的阶层,并且,随着帝国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壮大力量。
在这些产业工人后面,还有一帮最下面的阶层,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无产者,完全靠雇主给的雇工收入谋生,另一种便是最底层的农民,完全靠耕种的几亩田地糊口。而前一种,主要是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苦力矿工、雇工帮工之类的,但这个群体虽然比产业工人数量多,但影响力很小,没什么话语权,而另外的贫苦的农民,这种人群的数量是最多的,也是整个中华帝国实际上目前过得最为穷苦的。
第1344章 帝国的城市化
中华帝国对于最底层的这一级阶层,其实关注的最多,但因为群体太大,即便是皇帝冯云山和内阁成员再三强调将政策面往他们身上倾斜,但实施起来仍旧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对于城市的那帮雇工们,各地官府都开设技工培训学校免费培训,对应地同一些作坊和工厂进行合作,以低廉甚至免费的价格帮助他们做工,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学徒实习。而经过半年年或是一年的学徒生涯,便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普通雇工。只不过,工钱也仅仅只能维持个人的生存而已,想要成家或是养活一家人,便难以维持了。
不过,还是有一小帮雇工们脱颖而出,成为有些技术的工人,收到作坊或是工厂的欢迎,宁愿花费技工的代价雇请,并且,通过慢慢地学习技术,最终成为技术工人甚至高级技工,脱离了最底的阶层成为拥有较好收入的群体中一员。
而人数最多的,其实还是广大的普通乡农。整个中华帝国,人口将近5亿,其中原本的本土华夏圈内,大概是4。5亿人左右,而这其中,又有超过4亿以上的人是分布在各地的乡农。
除了其中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是各地的乡绅或是有诸多肥沃田地的大户富农之外,其余的巨大部分都是普通农户,而这其中,至少有一半的乡农只有区区十几亩二十几亩甚至几亩薄田和旱地,托帝国的新政策,对田地乡农的税收极为轻微,得以大部分的收成都归他们自己,因而平时才能勉强温饱。但若是碰到灾年或者像以前满清时期,各级官吏苛捐杂税地话,便连温饱都无法满足,只能租借地主或者富农大户们的田地来补充得以糊口,即便是这样,也时不时会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要四处寻找野菜树根来补充粮食,饿死或者病死家中老弱者也不是罕见的事情。
因此,中华帝国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移民政策出来之后,那些实在难以活下去的农户,便开始了分家,将家中的一两个壮劳力分了出去,外出谋生,或是移民,或是到城里做工,剩下的田地得以能充裕地养活一家人口。但移民往往动不动便是要数千里之远,不是到海外拓荒,便是到外东北或是遥远的西伯利亚甚至西疆化外之地谋生,只要不是家境太过困苦,实在活不下去,还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出去。不过,地方官府按照内阁的部署,也还是有办法,那便是将乡村中多余的劳力往城市中引领。
出于发展基础工业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发展地方和国家实力的需要,朝廷拨款、地方官府筹集资金兴办实业,在各地府县都兴办了圣肥厂、水泥厂、钢铁厂、造纸厂、印刷厂、日化厂、纺织厂、面粉厂、大米厂、机器厂、马车厂、火柴蜡烛厂、瓷器厂、酸碱厂、榨油厂、中药厂等等。若是有矿产,还会开办采矿或是冶炼厂等,这样一来,便需要雇佣大量的劳力和工人。而这些工人的来源,自然从乡下的富余青壮提供,这样便使得城市有了吸引力,将大批城郊乡下的农民吸引到城市的各类工厂之中做工谋生。而这些工厂有了这批廉价劳力的加入之后,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经营火热起来,使得这些民工们薪水也有所提高,而乡民的薪水比乡间做农活要强上许多,随着薪水被寄回乡下,城里当工人的好处也被带回到乡里,越来越多的乡农跑到城市,在乡亲的带领下加入到工厂之中,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就此展开。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乡下青壮都能适应城市工厂中的工作。作为如今的工厂,还是需要点技术的。而完全没技术、并且无法掌握的人,便被工厂赶了出来,看见同乡发财,他们有一部分不好再回乡里,便只能继续寻找其他生计。而这其中,大部分便被城里的职业所公布的招工信息,给带到城市周围甚至数百里外的矿场,开始苦累的矿工生涯。
不过,即便是充当矿工,工钱不高,但还是比在乡下务农要强上许多。往往辛苦一两年,也能存下二十几甚至三十多圣元下来,相比于在乡下种田,想挣如此多的钱财,恐怕五年八年的也不一定能做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乡农抱着苦干三五年挣钱的想法,来到地下矿洞挖矿挣钱。而矿场自然也欢迎之极,以前满清时期的战俘,还有朝鲜和越南以及美洲战场的战俘都被大量地送入矿产开矿,但光光凭这些人数量是不够的,因而才有这些乡农们充当矿工的空间。
不过,这也是中华帝国朝廷乐意看到的。一来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二来,也让乡下的农民多一条谋生之路,进而引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在朝廷有意识地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小城镇纷纷建立了起来,而原本的大中城市,经过数年的发展,也纷纷变了模样。
尤其是两广、湖广和江南一带的富庶之地,因为人口众多,人均田地狭小,很多乡农生活困苦不堪,即便是因为帝国的成立,政策的好转,也只能勉强糊口而已。因为交通的发达起来,他们有机会到县城或是镇子里看见城里人的生活,异常的羡慕,人口开始流动起来,而身边的一些乡邻在城里打工做活,甚至在外面挖矿,但每年寄回家中的钱财不少,这让他们十分的羡慕。于是乎,一些人也跟着来到城里,这样一来,城市的人口便急剧增长起来。而且,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商业、服务业等也跟随者开始发展起来,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的家眷也跟随着来到城里。就这样,经过数年的发展,不单是圣京、广州、上海、苏州、福州、杭州、武昌、天津、福州、成都等开始变成超级大城,人口都超过百万之巨,甚至圣京和广州两座城市人口都超过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其他的比如杭州、长沙、安庆、宁波、厦门、梧州、琼州、北京、盛京、开封、桂林等城市,也都超过50万人口以上。
不但如此,其他的一些原本只有几千人的小县城,千余人的小镇,也随着几家工厂的建立发展,数千工人和家眷的存在而使得城市发展壮大,成为数万或是过万的城镇。一些村寨更是直接因为交通或是工业、商业等直接成为城镇的,也不在少数。
整个中华帝国,虽然城市化率并不高,但城市的绝对数,和城市人口的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相对于城市化最高的英国,如今整个英国本土城市人口也就一千四五百万而已,而法国,更是只有千万上下。而如今的中华帝国,就算不包含一些三千人以下的小镇,单单计算四五千人以上的城镇,整个城市人口已经达到至少四千五百万。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业的壮大,城市人口还在以每年五六百万左右的速度增加。
而中华帝国的工业化水平和商业贸易活动,也跟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而显著增长。
第1345章 美洲的开发
北美太平洋西海岸的菲沙河谷,一处名为温哥华的小城内。
拂晓时分,朱学文、朱学武两兄弟拉开“朱氏饭店”的大门,开始忙碌起来,将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油条、稀饭等早餐都陆续出锅,摆上门口的案板上开始了一天的饮食生意。
没过多久,饭店门前的一条3米宽许的水泥路上,便走来12个人,为首者,是两名三十多岁的华人,两人后面,跟着4名黑人和6名白人青壮。
看见这群人,朱学武朝哥哥低声道:“兄长,宋家两兄弟还真是苛刻的老板啊,每天天刚亮就把手下的工人都叫起来上工了。看他们风光满面的样子,他们的淘金生意很不错啊!想当初来这里淘金失败,还哭着闹着要回乡,如今总算安定下来了。”
朱学文抬头看向五人,叹道:“也不能怪他们。当初我们不也是听说这不列颠哥伦比亚一带有大量的金矿,遍地是金子才不远万里从山东登州府老家来淘金发财,谁知道来这里金矿那么难找,反而到处都是淘金的人,幸好,我们兄弟还有门厨师的手艺,如今每日生意兴隆,倒也算是一处‘金矿’了。他们也跟我们差不多,不过没什么手艺,淘金不行便开始伐木,但伐木只能糊口。只有这宋家兄弟锲而不舍地淘金,一边做伐木生意,一边还寻找金矿。以前伐木的营生不好做,是因为这里偏僻,距离帝国本土太过遥远了,运输成本太过昂贵,因此即便伐下来的木材,也卖不上好的价格。不过如今不一样了,前些天听说城西郊码头边的造纸厂已经开工了,还有个用机器加工的木材厂也马上要投产,木材的需求量会变大许多。这倒让他们有了机会,自己伐木还不够,还雇佣了一帮洋人来帮忙伐木,生意还不错。似乎找到了一处小型金矿,已经淘出金子的样子。”
朱学武点点头,道:“兄长说得是!如今温哥华城似乎要大搞开发的样子,本土的许多商人,还有河西地区的商人也开始来这边投资。到时候,温哥华城就会迎来大发展,人口也会剧增,我们饭店的生意也会更好。”
朱学文抬起头,看见五人已经来到饭店门口,便不再与弟弟闲聊,而是换了一副笑脸,迎了上去,主动向为首的华人打招呼:“宋老大早啊,今天还是老规矩上早餐么?”
“36个大肉包,12份咸菜,再每人给碗开水。”被称呼为宋老大的华人挥挥手,一脸豪爽地道:“兄弟们,吃饱吃好了才有力气干活!”
朱学文眼神一亮,这宋老大一向对雇佣的黑人白人雇佣抠门得很,最多每人给两个馒头就打发了,没想到今天竟然这么豪气,每人3个大肉包,还带一份咸菜,别看这些是普通的东西,但在这物资贫乏的北美西部地区,已经算是难得的奢侈食物了。
不过,如今即便是这温哥华的边陲小城,也有不少华人在这里闯荡,因为劳力不够,还从北美各地招募了不少白人和黑人作为帮工。
没多久,整个街巷都开始热闹起来,不断有人来到饭店门口同朱氏兄弟打招呼,买早餐食用。这些顾客之中,大部分都是华人,不过,偶尔也有少量的洋人和黑人出现。但很明显,如今的北美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华人创业闯荡的天堂,不少来北美的人称呼这边为东方人的西部地区。
早餐的高峰过去,朱家两兄弟难得地有一小段休息时间。两人开始盘算起来。
朱学武主动提出:“兄长,听说河西地区俄勒冈东部的奥伯伦一带发现了金矿,上千华人淘金者和他们雇佣的超过万人的洋人赶到那里,已经开始兴建了城镇。弟弟准备到那里去发展,开设一家‘朱氏饭店’。你看如何?”
朱学文一愣,他早知道兄弟俩迟早会分开,没想到会如此快。说到底,还是自家的饭店生意太过兴隆,发展太快的缘故。这样的好机会,的确是扩大经营的时候。这也是好事啊,连忙点点头道:“二弟你想好了就去做,做哥哥的自然支持你!我这边大不了雇一两个人就行了,你手艺也练出来了,开个新店,咱们兄弟说不定还真能在这遥远的美洲闯出一份天地来,将朱氏饭店发展起来!”
朱学武道:“多谢兄长!倒也不急于一时。明日我便去雇佣两个帮工回来,等他们上手了我再去奥伯伦也不迟。”
朱学文连忙道:“那可不行。二弟你想好了就赶紧去,如今美洲的开发如火如荼,帝国本土的家乡人在朝廷的鼓励下,也纷纷出来闯荡,要去就要趁早。奥伯伦发现金矿,人口聚集,正是做饭店生意的好时机。这两年我们也积攒了五千多圣元,我这边已经上了正轨,留几百周转就行,你拿四千五百圣元过去作为启动资金。”
……
类似的情形很多。中华帝国到北美以及中南美洲闯荡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有朱家兄弟,还有李家兄弟,王家兄弟,越来越多的华族人主动来到美洲谋生发展。
并且,中华帝国的河西特区总督府颁布通告,为了鼓励国内的移民来到美洲发展,免费提供从天津、登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长崎等港口至旧金山、马萨特兰两地的船票。
而这时,美洲河西地区时不时传出发现金矿的消息,淘金热全面开花,因此,不少华人百姓纷纷来到美洲扎根。
与此同时,中华帝国的内阁朝廷开始制订《美洲农业、工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准备在十年内将100万户共约500万人迁移到美洲各地,进行美洲开发计划。
与此同时,日益削弱的英国也终于无法维持其在北美地区的殖民地统治。前不久,在5万余名印第安士兵和爱尔兰雇佣兵的袭击下,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拿大省、新斯科舍省、新不伦瑞克省等英属北美殖民地终于在中华帝国的调和下,正式联合成立联邦,定名加拿大联合地区,宣布并入中华帝国。这也意味着大不列颠王国的正式全面衰落。
不但如此,为了迅速掌握和开发北美的河西地区,河西特区总督府宣布将偏远西部的土地实行出售,华人只要支付1圣元,便能得到100亩土地的永久性所有权,而爱尔兰人和印第安人则要支付5圣元,其他白人和黑人则要支付10圣元,也同样可以得到100亩土地的永久性所有权。这样一来,不但国内的华人加剧移民,甚至在美利坚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的白人和黑人,也纷纷拖家带口,往河西地区进发,开始申请购买土地。
当然,非华人的移民者,首要的条件便是宣誓效忠中华帝国,成为帝国的公民。
第1346章 三年
三年时间转眼便过去了。
这三年,整个世界虽然还是各地战乱频繁,但大多是一些局部的战争。特别是欧洲的战事,虽然没有停止,但也慢慢趋于僵持或是平静下来。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中华帝国停止了对外的扩张的原因。毕竟,如今的中华帝国,已经俨然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不但人口占据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占领的国土面积已超过世界上人类能生存的总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但中华帝国的总经济量,尤其是工业方面,却还没有占到世界三分之一的份额。也正因为如此,中华帝国的内阁朝廷决定,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停止对外扩张,转而消化吸收前期已占据的领土和人口,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来。
中华帝国的不再发动战争,前期与之交战的各国暗自庆幸不已。奥斯曼土耳其已经退守小亚细亚半岛一偶之地,将与波斯交界的各省割让给了波斯,而阿拉伯半岛上的叙利亚等地被埃及方面占据,其余的巴格达等幼发拉底河流域全部被中华帝国并入到汉志王国,成立了汉属阿拉伯联合王国,正式成为中华帝国最大的海外附庸国。当然,只是论国土面积,若是论人口数量,与遒罗以及缅甸或是锡克王国等属国相比,汉属阿拉伯联合王国仍旧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比。
不过,对于中华帝国将势力扩张到整个阿拉伯半岛,除了奥斯曼帝国之外,再没有哪个欧洲国家反对。毕竟,从当前来看,中华帝国的实力已经强大到没有哪个国家能遏制的地步,而且,阿拉伯半岛上沙漠居多,人口稀少,除了一些阿拉伯战马和椰子油之类的外,并没有多少有用的资源,为了这片荒芜之地,随时地理位置和宗教位置很重要,但也没必要得罪中华帝国。
而当初最为看重这块利益的英国,此刻也虚弱不堪,无力向中华帝国提出有实际性的抗议来。其他国家自然就更加不做重视了。当然,也怪不得他们不重视,甚至英国其实也很想插一手,但此刻,他们的目光都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