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建起一座小高炉,很快便拉来铁矿石、煤炭、木柴等原料,点火开炉之后不久,还真得到了不少的铁水。
县长陈万新一脸欣喜地发现,按照标准造的小高炉虽然大小不一,但平均起来还是跟标准的容积相差不大,每座炼出铁水的小高炉平均下来,每天都能炼制出80公斤铁水。他倒也精通算法,同这些军团团长们一道喜滋滋地算了一下,就目前建成的3800座小高炉全部投产,每天就能出产铁水约300吨,这样一算,一年下来大概能生产10万吨的样子!
10万吨!这个数字让陈万新等人吓了一大跳!他难以想象,这个天文数字般的钢铁,到底能打制多少铁锄和镰刀,又能生产多少铁锅和火钳?
就算按照废铁的价格,一斤废铁可以换5斤多粮食,这10万吨钢铁,相当于50万吨的粮食!足够给80万人一年的吃用了,而章丘整个县才40万人口,也就是说,这20万人炼铁一年,哪怕是当成废品卖,也相当于全县2年的口粮了!这是何等的成就!
陈万新和其他的乡镇长们,以及所有的炼铁军团们干劲更足了!
第1260章 钢铁行业要两化和五定
章丘县继续加大劳力投入到修建小高炉、冶炼铁水之中。整个全县都轰动了起来,麦子、高粱、地瓜,已经没人顾得上了,冶炼钢铁才是正经事情,也划算得多。
随着铁水的不断出产,陈万新等人更是势若疯狂。相继的,章丘县又投入6万来人,建造了两千多个小高炉。
但好景不长,等这么多的小高炉建立起来之后,章丘县长陈万新等人猛地接报,因为小高炉太多,原先四处收集的铁矿等炼铁的原材料严重不足了!
无奈之下,陈万新只能调动全县数万人四处寻找矿产,所有人白天黑夜发疯一般地找矿、找煤,也发现了许多新矿源,但更多的是不能使用的劣质铁矿。眼见数千座已经建设起来的小高炉无法运转,陈万新只得发动更多的百姓四处道旷野中寻找矿源,同时紧急向济南知府求援,要求调运铁矿石以便继续维持炼铁。
他以要铁不要命的精神向百姓提出了一些超越现实的口号和做法,宁可不睡觉、不吃饭,完不成钢铁生产任务、找不到矿石原材料不罢休。如今的他,不得不这样做,他发现他没有退路了。
因为奋战炼铁之事,加上要四处修建高炉,一时之间没有那么多的水泥,便用泥土代替,他们将已经快要开花的麦苗直接给踏平了,将这些地方让出来用来修建小高炉,而麦苗则用来和泥筑墙。而就算有部分麦苗没有被践踏,也因为无人照看打理而杂草丛生,更是有不少地瓜因为被四处寻找栖身之地的百姓用来临时充饥。更多的田地被荒芜,因为没人去打理照料,几乎能劳作的人都被抽调集中去大炼钢铁了。
章丘县除了小麦和地瓜之外,还有不少的棉田,这个时候正是将棉花苗种植到田间的时候,但因为大部分的精壮劳动力都进了钢铁团,家中留下了些老弱病残支撑着,自然无法顾及,这便一下形成了章丘的棉田地里无人刨、棉苗无人种的情况,棉苗一天天长大,已经错过了移植的最好时节,注定今年章丘的棉花是近乎绝收了。
而除了寻找铁矿之外,有些炼铁兵团过于激进,认为部分人全家都来炼铁,由兵团提供吃住,已经用不着家里开火或者做其他营生了,便将凡是“姓”铁的东西,几乎都专门收集起来,包括百姓家中的废铁锅、铲子还有铁锁等认为不要的铁器,都被拉至小高炉融成铁水,以便增加产量。
而在四处寻找矿源的同时,各炼铁军团也出现很多拼命的人物来,有些苦战4昼夜没一刻合眼的,有备小高炉的铁水伤到的,还有寻找矿源摔进山沟内重伤的。
不过,也就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一个多月之后,突然有一天,章丘县长陈万新接到济南知府的紧急通知,命令在大炼钢铁的同时,要实行“两化”和“五定”。
“两化”,也就是所有大炼铁运动都必须工厂化和基地化。“五定”,是指所有炼铁运动都必须从规模、资金、设备、人员、数量上进行规范,不能一哄而上地搞集中运动,不能将全体百姓都压上,撤军团建工厂,以现有能搜集到的铁矿数量为根据,核定炼铁规模,不能不顾实际地盲目兴建小高炉,浪费人力物力而实际无法生产。
于是,章丘县很快便撤销原有6个钢铁团,并在此基础上,在明水镇建立“章丘县第一炼铁厂”,在普集县建立了“章丘第二炼铁厂”,而在两者之间的胡山张家庄建立了“章丘铁矿”,县城城北建立了“章丘煤矿”,以此相互配合,正好实现原材料的供应。
只不过,留下的小高炉总共只有30座,并且,两个炼铁厂还准备整合各自的小高炉变成稍大一些的高炉,同时还准备建立一个炼钢的小型平炉,以达到节约燃料和铁矿石消耗的目的。
尽管从数据算账上,章丘县的铁产量,从原本期望的年产10万吨,降低到只有年产1000吨的水平,等于是缩小了一百倍,但却能炼出300吨钢材了,比原本全是生铁要合理不少。而且,原本期望的10万吨是建立在没有铁矿石不限量供应的情况,而实际上,章丘县铁矿石很是缺少,若从遥远的地方运输过来,倒还不如不要在这里炼铁,直接在铁矿石产地呢。
不过,就此以后,章丘参与大炼钢铁的二十万百姓,也纷纷回到了老家,抢着补种农作物,总算挽回些损失。章丘的大炼钢铁运动,也就此告一个段落。
而引起这一切改变的,其实是五天前,山东巡抚衙门接到来自圣京电报局发来的一份紧急电报,正是皇帝冯云山的一道紧急手谕。
……
当天,圣京皇宫内西北角的一处占地二十多亩的皇家科学院内,原本有些安静,忽地一声轰鸣声传开,将科学院内的树林上方大片鸟儿惊走。紧跟着,一片欢呼声传来:“成功了!”
冯云山正在隔壁闲坐,同交通部副部长程恒生在商议铁路之事,忽听一片喧哗,正纳闷呢,忽地见科技部副部长徐寿兴冲冲地跑了过来,向他禀报道:“大喜啊,陛下,大喜啊!”
“科学院内的那批技师们,还有那几名洋工程师一道奋战几月,终于将陛下说的那个像永动机一样的内燃机给造出来了!刚才测试过了,机器的引擎转速能超过200转!”
冯云山虽然很是喜悦,不过却没有太过意外。事实上,他心中早有预料了。
半年前,他突发奇想,便在皇宫的西北角,将二十多亩的园林单独划了出来,与皇宫和京城独立隔离开来,造了几座阁楼和作坊,全封闭砌上围墙,建立了一座所谓的皇家科学院。又从西欧和整个中华帝国收集了他所能知道的一些这个时代的科技人才,全部请了过来,安排吃住生活都在科学院中,罗列出一些课题项目,让这个时代的一些科学发明家们在其中进行研究。
当然,其实最大的依仗,还是他自己脑袋中所知道的超乎这个时代的知识,所谓的科学院,一方面可以借助的力量,另一方面,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幌子而已。否则的话,他一个皇帝,整天发明研究东西,岂不是要被人注意?
而科学院的建立之后,倒也不算丢脸,在他的“不经意”地提点启发之下,接连发明数项超出这个时代的技术和设备,让冯云山惊喜不断。冯云山也因此几乎不怎么理会帝国的政务,一直沉心在科学院之中。而这个让徐寿兴奋之极前来禀报的内燃机的发明,便是最近冯云山让人攻克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冯云山早已经料定这个内燃机近期内便能成功。
想想也是,若是再不成功,冯云山只怕直接自己交亲自上阵指点了。原来的基本原理和要点,冯云山都已经通过询问请教的方式“透露”给了那几名洋人,而这几名洋人之中,就有历史上曾经发明过四冲程内燃机的普鲁士人奥托,再经过指点,还不能造出来,那才奇怪呢。
第1261章 不能太激进
冯云山刚想说什么,内阁成员罗泽南也紧跟着徐寿来到他面前,着急地喊道:“陛下,微臣有十万火急的事情禀报!”
在冯云山的印象中,罗泽南一向沉稳,他从未见过如此着急的时候,连忙道:“罗爱卿莫急,有事直接讲!”
“陛下,内阁在李副总理的坚持下通过了在全国大炼钢铁的计划,并且在前些时间提前在数个省份已经开始实施了。微臣总觉得这个计划对帝国的长远发展不利,尤其是对农业以及其他工业会造成重大冲击,因此特来禀报陛下,恳求陛下亲自过问,重新论证发展钢铁工业的方略!”
罗泽南的话,让冯云山一时半会地都有些没反应过来。
“全国大炼钢铁?”冯云山喃喃地道:“突击运动式的大炼钢铁?”
“是的陛下!”罗泽南跟着回答:“根据微臣的查问,这个大炼钢铁的运动首先是从浙江省杭州府的余杭县引发的。前段时间,内阁为落实陛下先前的大力加快发展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谕令,通过了一个《全国为生产80万吨钢铁而奋斗》的决议,并将此决议下发给全国各地,其中还分派了各省的钢铁产出指标。可能各省又下发给各府各县,各地的生产热情高涨,层层加派和落实,就越来越多了。而杭州府余杭县一处叫闲林镇的乡镇,为了落实上级官府下达的生产任务,想了些偏颇的方法,通过人海战术发动乡农拼命建造了许多炼铁的小高炉,还成功地炼出了铁水!那闲林镇上有处小铁矿,建造上百个小高炉都还能保证炼铁的铁矿石的供应,可其他地方不行啊?这余杭县见闲林镇的成功经验,就闹着大肆推广,然后整个余杭县都纷纷新建小高炉进行大炼钢铁。他们经过一番盘算,按照劳力人口的算出可以兴建上万个小高炉同时炼铁,今年可以生产6万吨生铁!而杭州府则欣喜若狂地将这个大炼钢铁作为最为重要的政绩上报浙江省,同时杭州府迅速跟进,得出一个杭州府就可以炼铁90万吨!也就是说,内阁作出的全国今年的任务才80万吨,他们杭州府一个府就能炼出90万吨!”
罗泽南有些愤慨,接着说道:“浙江巡抚王有龄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可以迅速发展钢铁工业。上报给了内阁。内阁李大人认为正好响应了前面的大力发展钢铁产业的决议,又迎合了陛下说的突出发展钢铁工业的谕旨,因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杭州府炼铁经验,进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听到这里,冯云山完全明白过来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然造就了一场类似后世的那场灾难性的大运动!历史是如此的巧合,不论是后世,还是今天,不论是百年后的那些兴致昂扬的人民大会战,还是如今的这群乡民的潮热,都证明一个道理,历史的轨迹,总是有其自身的特定走向,哪怕换个时代,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人们,似乎最终还是偏向那个方向发展。
幸好,罗泽南及时禀报给自己知晓,才有机会及时纠正。说起来,冯云山也很是汗颜。他贵为中华帝国的皇帝,如今却一直不想置身其中,他一直梦想着类似后世德意志帝国那样的理想政体,就是君主立宪制,自己这个皇帝既高高在上,地位超然,又不必辛苦地理会政事,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逍遥快活般生活。当然,也不是不全然一点政事都不理,而是不理会日常的杂事,关键的重大决策,还是得把控一下方向,所谓的后世设计师、掌舵人之类的关键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
也正因为如此,冯云山才会设立内阁这一机构,帮助自己打理政务。这样的话,不但能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够形成一种惯例和机制,从封建君主集权转向适度的民主集中。
冯云山设想的是自己这个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慢慢再培养出内阁总理这一行政首长,由两人担任这个强大帝国不同的责任。目前当然是内阁总理率领整个内阁对自己负责,但以后慢慢地将自己这个皇帝的权力再下放给,成立类似长老院或者目前欧洲的议会的形式,让内阁对议会负责,这样便可以让这个国家稳固地长久治理下去。即便哪怕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这个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离开而动乱,也不会四分五裂,因此,冯云山是在慢慢地往这方面去尝试。
但没想到,这才刚开始推出新内阁,便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学过历史的冯云山自然清楚,后世的那场运动给国家造成多大的灾难性的后果,而且,随着后面两年的灾荒饥荒,造成和平年代非正常死亡众多的人口,这些后果和罪名都被扣在这场大炼钢运动的头上。
冯云山也深知,后世的那场大炼钢铁运动,教训是十分惨痛的。因为过多的投入,却没能像想象中的产出,虽然暂时让钢铁产量大增,却有三分之一的生产的钢铁都是废品,实际上并没能有显著的增长,反而在后面几年导致钢铁行业的低增长甚至衰落,严重损害了钢铁工业。
因此,冯云山来不及细想,第一反应是立刻停止大炼钢铁运动。
但罗泽南却提出了建议:“陛下,微臣虽然知道应该停止大炼钢铁运动,但却不能直接立刻全面废止。毕竟这是内阁下达的重要决策,而内阁刚刚成立不久,若是下达的指令没几天就被废除,这对于内阁的威信将会是严重的打击,也就失去了陛下成立内阁的目的。而且,钢铁工业的确是所有工业的核心和纲领,发展钢铁产业从初衷来说,是十分正确的,也很是妥当,对帝国的整个工业体系是十分有利的。因而,微臣建议继续推行大炼钢铁运动,发展钢铁产业,只是,不能太过激进,而是切合实际的大炼钢铁!”
第1262章 继续推行大炼钢铁
冯云山没想到罗泽南还会这样想。明明与李鸿章的意见有些相左,但却还是想着挽回内阁的权威和帝国的损失,努力保留大炼钢铁运动,只是压制下来,切合实际。
此人高才高义啊!难怪后世的那帮史学家对这生一生不长,犹如流星般划过的罗泽南评价会如此之高,称之为清末的思想家,原来如此。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啊。
冯云山点点头,问道:“各地搞大炼钢铁,到什么程度了?”
罗泽南道:“陛下,一切都还能在控制范围内!除了浙江、河南、安徽、山东和直隶等地已经推到县以下之外,其他各地还刚刚开始展开,没有实际性地推下去。一切都还没有大的损失,只是浪费了一些人力和物力修建小高炉而已,农作物种植方面稍稍有些耽搁,马上实行补救,也还来得及。”
五个省份最为积极,想必与李鸿章的影响力有点关系。不过,范围其实也很大了,至少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因此,冯云山心中有些着急,道:“快命人将李鸿章和其他内阁几位阁老都叫来,朕有要紧事要商议。”
内阁值房距离皇宫虽然不远,但一来一回,也废了不少时间。一个多小时之后,李鸿章和伍崇耀、刘长佑、周胜坤四人急匆匆地赶到皇家科学院内。
冯云山打断四人的大礼参拜,直接开门见山地喝道:“关于内阁下达的大炼钢铁决议之事,内阁怎么搞的?如此国家大事,怎么不思量清楚?要不是罗爱卿报给朕,朕还真不知道。李鸿章,前些日子,朕跟你说的要加大加快推进钢铁产业的发展,难道就是这样推进的么?不考虑其他方面和后果?”
李鸿章没想到皇帝是因为这件事情,而且还大冒火光,脸色一变,当场便跪下拜道:“陛下,微臣该死,都是微臣糊涂,自作主张想用最快最大的力量推动钢铁产业发展,才会出此下策。微臣……”
冯云山挥挥手:“行了!李鸿章,你也别惺惺作态,诚惶诚恐地样子。朕既然任命你为内阁副总理,便是信任你的,放手去干,这没错,以后也得如此,但这些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那就是做任何决策,都必须切合实际,必须有利于帝国的利益、大多数百姓的利益!朕知道你是想干出一番成绩来给朕看,但也不用如此急功近利地瞎指挥,你能按照朕已经设定的方案执行下去便成,再一边摸索,一边同其他内阁成员一道商议。千万不能头脑发热,作为内阁的掌舵者,若是太过激进,会好心办坏事啊!”
李鸿章满脸羞愧,一脸通红。他也知道皇帝宽厚,但能对他说出这样的话来,说明皇帝心中已经对他很是失望了。原本他想着上任之后,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一番,如今成为泡影。
冯云山其实也很郁闷。他当初看中李鸿章,直接将还是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提为内阁为首之人,其实就是因为被其历史上的大名气所打动,而且李鸿章在江苏巡抚任上,的确发展经济很有一套,想着用他肯定没错了。没想到这才上任就搞出这么一出。要说这李鸿章也不是这么没头脑的人啊,怎么就会头脑发热,直接冲动地要搞大炼钢铁运动呢。是不是他真的还是太年轻,还没有经历历史上的那名多事情,没修炼到后世的那个李中堂的程度?自己揠苗助长地将其提升,反而是个错误?还是自己给他的压力太大,让他急于求成,不顾实际情况地发展钢铁产业?
看见李鸿章一脸羞愧的样子,冯云山口气也缓和下来,除了李鸿章,他还真想不到更好的人选做内阁总理了,原本的曾观澜本身就是一台机器一般,搞得自己要累死,肯定不合适,而罗泽南这回表现倒不错,不过这事还得再好好观察一下,更不能直接免掉李鸿章换上罗泽南,否则的话,会造成内阁成员人人自危的恶果,而且对罗泽南本人也不利,造成李鸿章和罗泽南的对立。
冯云山目光瞪向所有的内阁成员,语重心长地道:“你们别以为朕小题大做,其实大炼钢铁这个主意和想法,初衷是好的,朕也相信李爱卿是因为朕曾经说过要重点发展钢铁产业的话才着手开展这项运动的。但诸位爱卿,你们是一国的内阁,凡事要经过仔细商议和评估,尤其是这些事关亿万百姓的大事,更是要多多思量,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才行!盲目地下达命令,开展大炼钢铁运动,你们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吗?不用调查统计,在朕的脑海中,也能想象出一番情景来:全国各地都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各府各县的民壮都被集中起来,各行各业都不管了,尤其是农业也顾不上了,都去大炼钢铁去,认为炼一斤铁出来,抵过种5斤8斤粮食了。可人人都炼钢铁,全国5亿张口,都吃什么啊?其他的行业也会被拼命挤压,最终导致发展缓慢,甚至倒退,这样的话,就算钢铁行业大发展,又有什么意义?更何况,钢铁行业不是靠人多,靠一大帮农民就能发展得起来的!一个行业,也不是单纯地靠产出的铁水来凑数的!有没有想过,帝国的生铁产量已经不低了,而钢材的产量却很低,我们要发展钢铁产业,就是要提高钢材的产量,还有钢材的精良!是提升这个产业的数量和质量,而不纯粹是数量,何况还是不合格的数量!”
见众人都若有所思的样子,冯云山也不想多说了,他总结道:“一句话,若是照李爱卿这样推行大炼钢铁运动,只会造成一个后果,那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极大地冲击了其他工业和商业,造成帝国的整个工业体系和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还会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甚至造成灾荒,存在让百姓饿死的可能!”
李鸿章闻言,忙以头磕地,哭泣道:“陛下,微臣知罪了!微臣立刻补救,公开认错并让各省立刻停止大炼钢铁。”
其他内阁成员也纷纷跪地自陈有罪。冯云山朝罗泽南道:“罗爱卿说说你的想法。”
罗泽南感激地看了眼冯云山一眼,他知道,这是皇帝给他一个缓解和内阁其他成员的机会,道:“陛下,微臣建议继续推行大炼钢铁运动,只是,得像前几年的圣肥厂一样,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才行!”
第1263章 钢铁新政
“就像刚才陛下说的那样,大炼钢铁本身并没有错,李副总理的初衷也是好的。问题是我们内阁全体成员没有领会陛下的真正用意,以为提高铁水产量便是大炼钢铁。事实上,大炼钢铁大有可为,只是我们还不得其法而已!相信以陛下的圣明,早就智珠在握,微臣等愚钝,还请陛下示下!”
果然,罗泽南这样一说,李鸿章难以置信地看向他。
李鸿章以为罗泽南就算不落井下石,也会直接说大炼钢铁的坏处等等,没想到竟然直接说还要推行大炼钢铁,还帮忙他揭过此时,将责任似乎让整个内阁成员一道抗下来,这无疑让李鸿章十分吃惊。而且,罗泽南说话十分漂亮,摸清了皇帝心思,直接让皇帝来定夺如何开展大炼钢铁。
冯云山不禁轻笑出声,指指罗泽南道:“罗爱卿,想不到你也如此滑头了。罢了罢了,朕便说说大概吧,具体还得你们内阁研究详细方案,否则朕要你们这些臣子何用?
继续推行大炼钢铁,加快帝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必须发展好了!不要再搞出类似的幺蛾子出来了!
朕听说这次的几个省发动了大量的民众,翻山越岭扫荡一般地寻找铁矿,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注意过的铁矿,甚至连乡下老农都知道铁矿的模样了。这一点很好,需要继续加强。并且,以此为契机,继续推行这个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一批有开采价值的铁矿出来,并在其中挑选合适的进行有计划有规模地开采!
但冶炼钢铁还是有很强的技术性的,不是任何人都能随随便便地就炼出来了,就算炼出来了,也只是质量无法保证的铁水,还要投入数倍的人力物力,浪费大量的铁矿石和煤焦炭等原料。就比如杭州府的那个土法小高炉炼铁,同样炼出一吨铁水,成本至少是小型的钢铁厂正和钢铁厂的五倍以上,是马鞍山钢铁厂的七倍以上,甚至这些土法小高炉根本永远都炼不出钢材,铁水质量也很多严重不过关,还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朕说的这个大炼钢铁,是在广泛发现铁矿煤矿的基础上,就近设立大中型综合性的钢铁厂,不能炼制钢材的一律不给兴办,帝国根本不缺生铁,缺的是能用的钢材和相当于钢材一样的优质铸铁。
并且,所有的钢铁厂的兴办,中型的必须经过省巡抚审批,大型的必须经过内阁审批,不能一哄而上,但也要加大鼓励和扶持力度,可以适当开放不超过一半的股份给私人资本。”
“内阁要多动脑筋想想如何扶持钢铁产业的发展,而不是拼命鼓励参与的人数和兴建的小高炉数量!
朕稍稍考虑了一下,有这几方面:
一是政策扶持。内阁可以设立一处专管铁矿和冶炼钢铁的机构,叫矿产冶金部,从工务部中脱离出来,专管采矿和冶炼金属这些事务,其中当然,最为主要的就是冶炼钢铁!由矿产冶金部专门管理这冶炼钢铁的事务,所谓术业有专攻,应该会对提升钢铁产业以及其他冶炼、采矿行业会好上许多。
二是技术支持。刚才说了,矿产冶金部下辖各类司局,这钢铁司和规划司肯定是最大的部门,必须培养足够的钢铁专业的技术人才。无论哪里要兴建钢铁厂,都可以也必须提前从矿产冶金部的钢铁司和规划司派专业工程师前去帮助规划、设计以及冶炼技术把关,必须将最为合理、最有效率、最先进的技术、最优质的产品这些功能发挥出来。
三是财税支持。财税部可以对私人资本成立的钢铁公司进行财税方面的支持,减少税赋,提供贷款,有条件地出售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同时,交通部可以加快已修建钢铁厂或是规划修建钢铁厂的地方的交通投入,同步配套建设好合适便捷的交通途径,让钢铁厂矿的进货、出货问题能顺利解决。
四是人才支持。矿产冶金部联合教育部一道组建钢铁冶炼和矿产勘探方面的专门学校,尤其侧重钢铁冶炼的实际技工学校,培养一大批钢铁冶炼的人才。国有钢铁厂要积极配合承接这些技工学校的实习学生,传授冶炼知识。另外一方面,对于此次参加大炼钢铁的农民之中,若有对炼铁特别有兴趣的或者有天赋的,可以招收为钢铁工人。一句话,每年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定的指标和名额,择优从广大乡农之间选拔一批钢铁工人,可以保留田地原籍,也可以脱籍进钢铁公司,给予一定的安家费用,从民间吸引大批的有潜力的劳力进入钢铁行业。
其他看看还有什么钢铁工业的扶持方面,内阁自行想想,加快推出。
一个原则,钢铁产业不能完全按照圣肥厂的模式,不要求每个府都建钢铁厂,而是尽可能地兼顾分布均匀,做大做强,在大型铁矿产区、条件好的港口城市兴办超大型钢铁公司。
行了,就这么决定了。具体的,内阁拿个章程上来,给朕过目!”
听完冯云山的一番关于钢铁行业的见解,内阁5人纷纷暗自佩服,暗恨自己为何想不到如此周密而又可行的思路。这哪里是粗略地见解,简直是为中华帝国的钢铁行业铺设的通天大道的良方啊。
李鸿章拜服:“陛下真知灼见,鸿章佩服得五体投地。”
罗泽南等人也敬佩不已,他们可知道,最近皇帝一直和一帮不知道从哪儿搜罗来的技术工程师,其中还有不少洋人,兴办皇家科学院以及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说是只要这些东西和技术研发出来,将会带来中华帝国领先世界二十年!皇帝也因此根本没空管这些具体的事务,但即便是这样,在皇帝一听说大炼钢铁的事情之后,便立刻想到了如此对策,真乃神人也。
李鸿章只得连忙表示:“内阁将会秉承陛下的旨意,尽快出台钢铁新政,继续大力发展钢铁产业,同时结合其他产业并举,协调发展。”
第1264章 设立内阁的初衷
“不错!”冯云山接口道:“此次大炼钢铁,倒给你们内阁敲响了一个警钟!今天趁着你们内阁成员都在,朕正好又有时间,便跟众位爱卿好好聊聊,朕当初设立内阁的真正初衷,此事关乎帝国的未来,还有众多百姓的福祉,华族的百年强盛等大事,希望众爱卿能牢记于心。”
见皇帝如此慎重,李鸿章等五人无不挺直了身子,一脸严肃,静静地倾听皇帝的教诲。
“先说说成立内阁的初衷吧。众位爱卿可能也猜到了,这是朕的慵懒,不太想理会繁杂的政务,但这只是其中之一,甚至是很次要的原因。而最为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些爱卿稍稍能理解一点,而有些爱卿还不大清楚,便是朕想要扭转这千百年来的政治体制!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