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帝国官员一片欢腾,庆幸俸禄增长的同时,也深感压力在肩。


第759章 学堂的普及
  湖北黄州府蕲州县城外,城东南的李家村内。
  尾夏的早晨,已经有几分凉意。
  李仲显一大早便将院子大门打开,妻子李刘氏也早早生火开始做起了早饭。今天可是他们李家村的大日子。
  话说李家在三年多以前,黄州府还在满清统治的时候,李仲显从县城里的“南记五金铺”买了铁锄等农具,一来二去的,大儿子李龙便在“南记五金铺”中当了帮工。
  黄州府归入中华帝国治下后,“南记五金铺”更是生意火爆。在此期间,李龙偶然得知,武昌府城中开设了一家钢铁技工学院,正在招收学员,不但不用学费,还包吃,结业之后还可以安排到“南记五金铺”的工厂做工,成为正式雇员。
  李龙便报了名,因为他识些字,没想到竟然被录取了。于是,他辞了帮工,进入了武昌的这个钢铁技工学院,成为一名学员。半年前,他从学院结业匆匆回家一趟,便又离家出发去临县大冶县境内新建不久的大冶钢铁厂做工。
  这一做工便是半年,这半年间,李龙托乡人给家里捎了三次钱回家,每次都是五六圣元,这可是一笔巨款,让李仲显和李刘氏夫妻俩合不拢嘴,李家也因此成为李家村富裕人家。
  不但如此,四舍邻居也因为听说李龙进入大冶钢铁厂,吃了朝廷的皇粮,而对李家尊敬无比,李仲显也因此当选为李家村的副村长。而邻近几个村子的好几个媒婆都来找过李刘氏给李龙说亲,让李刘氏欢喜得合不拢嘴。原本还担心因为家穷,家里的两个儿子找不到婆娘,如今这个担忧都烟消云散了。
  最近又有家闺女,条件很不错,李刘氏便应了下来,送信给儿子李龙,让他请假回家一趟,也就这两天,李龙便会回来,与那家闺女定下这门亲事。
  一想到这里,李刘氏便朝村口望去。
  “娘,别看了,大哥要回来,也要中午或下午了。”穿戴一新的李虎说道。
  今日,是位于他们李家村内的蕲州第二初等学堂成立兼开学的日子,而李虎,正是学堂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李刘氏笑笑,道:“好好,还是我们的小虎子最为重要。快吃饭吧,吃完了让你爹早点带你去学堂。”
  李刘氏说的是让李仲显带着儿子李虎去村里的蕲州第二初等学堂参加开学典礼。作为家长兼李家村的副村长,李仲显都必须去。
  “娃他娘,你当初不是还不想让娃去那学堂吗,怎么,如今尝到甜头了?”李仲显打笑道。
  “当家的,你别光说我,你当初不也是这样?谁能知道官府设的这些学堂竟然跟原来的满清完全不一样了啊,都是学手艺,真正谋生的本事。”李刘氏不落下风地回应着。
  他们说的是当初李龙要去那武昌钢铁技工学院念书的事情。那时李仲显和李刘氏都觉得,农家子弟,祖祖辈辈都在土地里刨食,眼看着新朝廷政策都不错,赋税也少了许多,还是老老实实地种地过日子,辛苦几年,攒下些钱给李龙说门亲事,传宗接代最为重要。
  没想到,李龙一门心思要去那什么劳什子学院念书,说是那培养的是钢铁技师,可比种地的农民强多了。
  李仲显和李刘氏哪里肯依,从来都是父母做主。结果,不知道怎么的,事情让镇里知道了,镇长亲自跑来说情,李仲显和李刘氏才答应李龙前往学院念书。
  也就一年半的时间,李龙便从学院结业了,官府直接将他分配到附近不远的大冶钢铁厂做工,没想到这每个月的薪水竟然是李家半年的收成,让李家大吃一惊,暗自庆幸当初的选择。
  因此,前短时间,县里要在李家村修建蕲州第二初等学堂,李仲显自告奋勇前去帮忙,还早早地给二儿子李虎报了名,就等学堂落成去就读念书。
  匆匆吃过早饭,李仲显便带着李虎来到位于村口处的学堂。
  刚到村口,已经有数百人积聚在那里。一处缓缓的山坡上,几排崭新的砖石垒成的平房,被一个半人多高的白色围墙围绕着,便坐落在那里,正是学堂。
  “仲显大哥,你也送你家虎子来就学啊?”一名中年乡民,也拉着个八九岁的男童,笑着跟李仲显打招呼。
  “满全老弟啊,你家狗子也来了?好好,正好和我们家虎子有个伴!”李仲显一看是邻村的乡民张满全,便笑着打招呼回应。
  “仲显大哥,你说,这新的朝廷咋就这么好呢!不但分地给我们这些乡民耕种,还减税,还出钱建这么好的学堂,免费给孩子们读书?官府哪来的那么多钱啊?哎,要是我们小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学堂就好了,我张满全也不会目不识丁,连自己名字都不认得了。”张满全满是感慨地叹道。
  “是啊!这真是个好时代,咱们这些老百姓,不但有活路,还能有好日子了!”李仲显想到如今的中华帝国,打心底里感激道,“咱们小的时候,那还是前朝满清呢,那帮鞑子们,哪会有这样的好事?别说在我们李家村里建学堂,就是在镇上,在县城里,也不会有这样的学堂啊!就一个花架子县学,也都被那些个官绅给包了,哪里会有我们穷苦百姓的份!想读私塾,连给夫子的束脩也出不起啊!”
  李仲显看起来深有感触,他在大儿子李龙八岁时,费劲全家的钱财凑够了一年的束脩费用,送到私塾,结果第二年便交不起束脩而断了学,不过,总算认识了些字。
  “听说如今的皇帝,是原本太平圣国的圣王,听南方的生意人说,那可是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因此才有如今的这个好政策。免费读书,这还是第二初等学堂,那第一初等学堂早在两个月前就在县城里建好了。哎,我都差点怀疑这是不是一个梦,怎么会有如此好事!”
  “是啊,听说上完了这初等学堂,便比以前的秀才还要有学问,不但会看书写字,还会算账,可真是好啊!”
  两人刚聊着,已经走近了学堂大门口。
  这时,人越来越多,忽地村口一阵嘈杂声,却是蕲州县的县长老爷领着一帮官员从县城赶来参加学堂的开学典礼。
  李仲显满脸兴奋地望去,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县长老爷了,但还是忍不住激动。
  在一挂万响的鞭炮声结束后,县长老爷,一名只有三十来岁的读书人,操着外地口音,站在学堂大门前,大声宣布:“蕲州的父老乡亲们,本县宣布,蕲州县立第二初等学堂正式落成开学!”
  接着,在县长的大声喊话中透露,蕲州全县9个乡镇,一共要新建10座初等学堂,二座中等学堂。其中初等学堂暂列为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入学。如今全县,已经落成二座,半年后,便会落成6座,一年后将全部学堂建成,到时候,所有年满8岁的学龄孩童,无论男女,均需入学,若有发现适龄孩童未入学者,父母受罚,连带村长。
  县长简单地讲完话,便同官员匆匆离去。而学堂的校长和一帮教师,正式开学,张罗着招收学生。李虎等二三百名儿童,被引入学校,正式开始他们的初等学堂学生生涯。


第760章 教育制度改革
  就在蕲州第二初等学堂落成开学之际,远在千里之外的圣教城皇宫政事殿内,却迎来一场大讨论。
  教育部部长许祥光、副部长兼黄埔军校常务副校长李善兰、副部长程焕采以及数名博学士在堂前,正在辩论着。
  冯云山高坐堂上,不急不躁地听这帮手下争论。
  程焕采算起来是冯云山的妻叔了,也算是皇亲国戚。他是原本的湖广总督程鹬采的亲弟弟,三十岁便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补湖广道监察御史,后任湖南衡州府知府,湖北盐法道道台,湖北、湖南按察使,如今也六十多岁了,跟随已经当了国丈的兄长程鹬采一道,归顺中华帝国。
  不过,程岭南为了避免程氏权柄过大,让冯云山难作,主动提出父亲程鹬采和叔父程焕采两人均致仕在家就赋闲下来,但冯云山却不避讳,任命程焕采出任教育部专职副部长,至于国丈程鹬采,虽不出任什么职务,但也给了个监察部顾问的角色,发挥余热。
  “陛下,‘教育’一说,原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圣人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初的教育制度,必须以圣人的经学为基础!但如今这八股取士,已经不适应如今这个时代。”
  “明清沿用旧制,以四书文取士,满清康熙年间曾停止八股,考试策论,未久旋复旧制。一时文运昌明,儒生稽古穷经,类能推究本原,阐明义理。制科所得,实不乏通经致用之才,乃近来风尚日漓,文体日蔽,试场献艺,大都循题敷衍,于经义罕有发明,而浅陋空疏者,每获滥竽充选。若不因时通变,何以励实学而拔真才。微臣建议,可以废除八股取士,日后的科举,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但以四书五经历来为选官之依据,重德行,仍需为根基而不可丢,只要以西洋诸学为辅便可。”教育部部长许祥光侃侃而谈。
  程焕采也频频点头,跟着说道:“许大人所言极是!虽说八股取士有其弊端,但亦有其可取之处。儒家经典,延古上千年,自然有其独到之处。陛下,微臣以为,毕竟我中华帝国也是孔孟圣人影响深远,贸然将孔孟之道全盘抛弃,只以西洋外来之学,恐根基不稳。”
  而李善兰眉头一皱,道:“陛下,微臣对此有不同意见!微臣认为,要彻底废除八股取士,还要彻底改变取士形式,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变革!自去年开始,便通令各省、府地方官各将所属书院详查,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至于学堂等级科目,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府县以次递降为中等学堂或技师学堂。乡间祠庙,有不在祀典者,即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初等学堂。如今一年来,中华帝国已经设立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学堂,微臣建议继续扩大学堂数量,完善教育科目。一旦等学堂广泛建立起来,科目完善,便可彻底废除科举,而直接从学堂取士。”
  “至于科目,大致可分为中学西学,再以不同层级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必须要进行。一是引进西学,加大官派留学生的数量,雇请西洋教师来帝国学堂执教;二是注重普及教育。根据微臣对西洋诸国的了解,各国所注重,普通云者,不在造就少数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数之国民。”
  李善兰一说完,冯云山不由得赞叹道:“李爱卿所言大善!”
  说着,他也不顾众人还意犹未尽地辩论,直接让随身的傅善祥将早已准备好的教育改革方略拿出,道:“众爱卿不必争执了,朕决心已定。即日起,帝国全面进行新的教育制度。”
  说完,冯云山直接任命李善兰为教育部部长,程焕采仍为教育部副部长,原教育部部长许祥光,调任治理交趾及日南两省的交日总督。
  众人有些愕然。李善兰更是仓惶而拜辞:“陛下,微臣不敢。许大人自任教育部部长以来,帝国教育成效显著,还请陛下三思。况且微臣任副部长已经是不胜吃力,实在是难以胜任。”
  冯云山笑道:“李爱卿,许爱卿出任交日总督,职位可比你这个教育部部长还要重要。朕也是因才而用。正因为许爱卿在教化乡民方面取得成绩,朕才想将他放在更需要他的地方,而新近归附的交趾及日南两省,急切需要帝国官员前去教化地方的百姓,许爱卿是最好的人选。许爱卿,你可愿意?”
  许祥光连忙拜道:“微臣拜谢陛下圣恩!陛下让微臣去哪,微臣便去哪!”
  许祥光当然乐意了,他自从冯云山率兵占领广州城以来,就投靠了冯云山,从满清一个道台开始,变成如今的总督,总共也不过三年多时间,这升迁的速度已经够快了。
  虽然被免掉教育部部长的官位,但他不会认为是皇帝对他有看法,毕竟他也知道他确实已经不适应皇帝的思路了,而学贯东西儒家思想和西洋诸学的李善兰,确实比他更适合教育部部长的职位。相反的,对于调任他为交日总督,这可是中华帝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总督,而且还是治理交趾这块秦汉的故土,若是自己能将那里的百姓教化驯服,使其仰慕中原,尊崇孔孟,必然能在史书上留下重重一笔。想到这,许祥光心头火热起来。
  李善兰无奈,只得也跟着拜谢道:“微臣谢陛下的赏识,必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不负陛下所望。”
  冯云山满意地点点头,他让身旁的傅善祥直接将早就准备好的教育改革方略列了出来。原本从去年边兴起的初级中级学堂,只是试点,如今看来,确实是适合这个时代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直到今天,冯云山决定正式向全国各省进行更彻底地推行起来。
  傅善祥拿出的教育改革方略中,首先是颁布了《中华帝国教育暂行章程》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章程》。
  全国全面推行分级学堂制度,使所有8岁以上儿童,无论男女,必须就近进入初级学堂就学。离家十里以上者,可寄宿学堂。
  学堂分级为初级学堂,中级学堂,高级学堂。其中,初级学堂实行五年制,条件不足或是人口较少的村、乡,可只设立三年制不完整的初等学堂,剩下的二年,去人口较多的村里或是镇上完整的初等学堂就学。初等学堂一律废除原本私塾的四书五经,实行全新的教学内容。其中,前三年,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等课程;后两年,增设中华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手工等课程。
  初级学堂的五年初级教育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收,而学费,也全部由国库开支。
  中级学堂同样为五年,又分为普通中级学堂和专科学堂。普通中级学堂设立修身、国文、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而专科中级学堂则是冯云山特意效仿后世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类似武昌钢铁技工学堂、韶州煤炭学堂、景德镇瓷器学堂、广州铁路学堂等。中级学堂开设在州县、府或省治之地。
  而高级学堂,则都是在省治所或是五京之处。高级学堂,同样的也分为普通高级学堂和专科高级学堂。专科高级学堂一律称之为校,最多的还是军校和工业类。
  普通高级学堂,需要普通中级学堂的学生参加省一级的统一招收考试,按成绩好坏排名统一录取。而专科高级学堂,则不但从普通中级学堂中录取,还从军队中、工厂中、民间社会中录取生源。
  傅善祥直接宣布了几所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几所高级学堂。其中,各省的省治所学宫自动转为该省的普通高级学堂,如广西学宫改为广西高等学堂。而黄埔军校,则是军事类高等学堂,全称为中华帝国陆军军官学校。
  同时,在圣京(现南京)设立了帝国圣京学校、中华帝国军医学校,中华帝国第一师范学校,中华帝国国学学院、中华帝国矿业学校、中华帝国交通学校、中华帝国建筑学校等众多高级学堂。南京(现广州)设立了中华帝国海洋学校、中华帝国商贸学校、中华帝国纺织学校、中华帝国第二师范学校,在东京(现上海)设立中华帝国铁道学校,在福州设立了中华帝国海军军官学校。
  这样,将满清遗留的所有以前的孔庙、学宫,一律由地方官府改造为不同等级的学堂。
  冯云山又让教育部颁布了初级、中级、高级学堂等各类学校的教育宗旨、人学资格、年龄、课程和年限都作了明确规定。初级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教员虽暂时由以前的私塾先生代替,但必须在府以上官府取得许可状,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初级教育全部由帝国统一支付费用,为义务教育。
  而中级学堂的教育,主要以完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兼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的知识技能为目的职业技能;以府、省立为原则,经费由省府拨款支付。
  高等学堂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阂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为军事、国学、理、法、商、医、农、工8科。
  所有高等学堂,以教育部直属和帝国直接建立为原则,经费全部由帝国内阁直接拨款。


第761章 朝鲜来的消息
  牵着已经二岁的儿子冯癸世,慢慢地在皇宫后花园内散步,冯云山其实是在思索帝国日后的走向。
  最近一段治理帝国国政,总算是将整体方向调整下来,内阁各部都已按照他指定的方向按部就班地运转着,而帝国也飞速发展。
  黄河决口造成山东诸省的灾民,基本都已安置下来,其中,除了二十万灾民安置在台湾府和琉球府外,还有三万灾民直接安置在济州岛。
  而早在十个月前,讨虏军步兵第一师、第八师、第九师作为主力,占领盛京等地之后,加上陈天仕率领步兵第七师化身马队,在蒙古草原上四处游荡杀戮,锡林郭勒盟和哲里木盟等蒙古部落四处分散,无兵作战,为了避免损失,只得纷纷表示归降帝国。见盛京一带牢牢被帝国掌握在手中后,冯云山便参照后世的闯关东移民运动,直接从山东、直隶、河南和安徽这四个人口大省,特别是黄河淮河一带经常遭灾的地区,用时半年多的时间,发动了超过50万无地的流民、贫苦佃户等,以两个讨虏军步兵师的兵力全程护送,并提供一路上的粮食开支和安顿下来的三个月口粮为代价,耗资800万圣元和三百万石粮食的代价,终于成功将46万百姓移民在盛京一带。还有近6万百姓出了山海关不久,便哭闹着要回乡,护送的军士倒也不强迫,任其自行回去,不过,一路补贴的农具和粮食回去之后还得还给官府。
  而这移民的安置,效果也非常的明显。
  台湾岛上日益繁华起来,不再是处处荒岛毫无人烟的模样,虽然还比不上中原地区,但在一些平原地区和河谷丘陵地区,每隔十余里,便有一个村寨,种地开荒,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琉球群岛更是一片忙碌。讨虏军的外海水师的一支舰队,一支在琉球群岛四周游荡,与日本、南洋通商的商船,都在琉球中转歇息。
  盛京地区,原本数百个满清的皇庄,满清贵族一逃,耕种的包衣奴才被满旗兵带领着逃的逃,战死的战死,这些开辟着良田的皇庄,便全部被讨虏军缴获。随之而来的,便是从江苏、安徽和山东一带赶赴盛京的中华帝国选派官员,至此治理。而无地的流民一到,正好分配土地,扎根下来,重新组成一个个的村寨,不过是将山东平原或是华北平原的张家庄或黄土村等地名换到盛京一带而已。
  有了迁移过来的流民扎根,盛京一带奉天府四周,俨然已经与中原一样,已经是汉人耕作区,难见满旗人的影子了。这也难怪,大部分的满期人,在清兵北逃之后,也跟着四散逃走了,躲入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之中。少数来不及逃走的满旗人和锡伯、达斡尔人等,纷纷改头换面,剪去发辫假扮汉人,讨虏军也不追究。甚至不少锡伯、达斡尔人都不改头换面,直接归顺讨虏军,被充当先锋和领路之人。
  冯云山摇摇脑袋,做个皇帝果然太累了。想想自己都已经基本放权出去了,民政有内阁,军事有总参谋部,都已经快成甩手掌柜了,可还是有这么多的问题要自己考虑,真不敢想象以前的那些皇帝是怎么熬过来的!可完全放手又不行啊,帝国毕竟才建立不久,方向还得自己把握,毕竟除了自己,也没人能有前瞻性和世界性的眼光了。
  看着已经会摇摇晃晃走路的儿子,冯云山心中一片安详,一种血肉相连的感觉,真好。
  可惜这片刻的宁静都是殊为不易。
  左宗棠和毛奇两人,在刘胜邦的带领下,已经在园角的拱门处探头探脑了。
  冯云山叹了口气,将手中的儿子交给身后不远处的宫女,朝刘胜邦招了招手,两人不好意思地小跑着过来了。
  “陛下恕罪,微臣本不想打扰陛下,可实在是……”左宗棠一到面前,便大礼参拜,主动讨饶。
  毛奇单膝跪下,也跟着行了一礼。
  毛奇跟随在左宗棠身边,已经能缓慢地将一些中文了,与左宗棠相处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这个直接上司是如此的睿智,满腹谋略,只不过是局限于冷兵器的兵法,要不然,自己还真没办法与之相比,但自己也有自己的优势,丹麦和普鲁士容克军官体系的沉淀让自己有着良好的军事指挥基础,就像皇帝陛下所说的,他看中自己的,正是这最基础最全面的综合军事参谋体系。
  刘胜邦也无奈地搓搓手。
  “季高什么时候也变得如此虚伪了?发生了什么大事,让朕的左爱卿和毛爱卿竟然一起前来。”冯云山开了个玩笑,气氛一下变轻松起来。
  左宗棠忙道:“陛下,接北方军情急报,步兵第八师、第九师和另外三万在北方扩编的新兵,一共5万余讨虏军一路北攻,进军顺利,如今已经占领盛京全境,原满清的吉林、白都讷、阿勒楚喀、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副都统区的主要城堡也被我军占领,只剩下黑龙江的呼伦贝尔、墨尔根、黑龙江和吉林的三姓,一共4个副都统区还未被我讨虏军占领。”
  “陛下,就像早前分析的那样,除了去年底六千科尔沁蒙古骑兵和赫哲族三千兵力的归附外,其余的居住在吉林与哲里木盟等地的数万锡伯族和达斡尔族人、赫哲族、索伦族等都纷纷背弃满旗人,向我讨虏军称臣。如今那满清余孽只剩下四万兵力,加上族人十余万和其他族部落共计二十余万人,奕訢在我军尚未进攻阿勒楚喀城便已经仓皇而逃,领着清兵主力径直逃入黑龙江城固守。另外,呼伦贝雨尔城和布特哈城、三姓城和黑龙江河口以及江边的雅克萨、额勒和哈达等地也有满清的一些驻兵。陛下,满清残余势力已经实力大损。不过,如今北地又进入冬季,我军无力再发动进攻,只能停兵休整。”
  冯云山大喜,喝道:“好!朕要为前线的将士们贺喜,等他们凯旋归来,朕要亲自为他们庆功!不过,左爱卿,就这个消息么?”
  “陛下明鉴,还有个重要军情,却是朝鲜方面出现了情况。秦日纲率兵二万进入朝鲜后,四处杀掠抓俘扩兵,胁迫朝鲜民壮加入太平兵中,兵力竟然迅速扩大到5万,沿途势如破竹,一路攻占了朝鲜北部的昌城、朔州、大馆和西北海边的新义州、盐州等小城。朝鲜兵力衰弱,国主李昪派兵围剿,双方在定州和秦川两地发生两次激战,互有损伤,朝鲜兵力大损,而太平兵虽然也只剩下3万余人,但稍加胁迫又是5万余众。朝鲜国主李昪眼见无法战胜,竟然招安,没想到那秦日纲不知为何,也同意归降朝鲜,向国主李昪称臣。李昪仍旧封秦日纲为燕王,将朝鲜北部的昌城、朔州和新义州三城封给秦日纲,以微臣来看,应该是察觉到我讨虏军有进军朝鲜的意图,因此想笼络秦日纲让其对付讨虏军。”
  “哦,朝鲜显然是打错了算盘!那秦日纲狼子野心,本就是见朕的大军前去收复盛京,这才逃往朝鲜,又怎会回头与讨虏军厮杀?那后来呢?”
  “陛下英明!”左宗棠一脸幸灾乐祸地叹道:“根据军报,一个月半前,朝鲜东部的元山突然爆发农民暴乱,数千百姓攻占了元山城,举旗造反,李氏连忙调兵前往镇压。而这时,秦日纲抓紧机会,在手下休整完成后,以胁迫的三万朝鲜壮勇为前驱,趁机出兵,攻占了平壤府城,将整个平安道和宁安道的咸兴府城都攻占下来。并且,秦日纲在太平军一占领平壤城,便迫不及待地在那自称天王,声称恢复太平天国。”


第762章 谋略朝鲜
  “这个秦日纲,还真是……”冯云山冷笑一声,差点说出后世的打不死的小强这种话来。若是原本的计划中,冯云山还真准备让秦日纲和李氏王朝他们狗咬狗地斗上一阵,可如今,形势不同了。
  两个月前,在得知印度发生大规模的穆斯林起义之后,他便知道,他的那个搅屎棍计划成功了!
  派出早就安排好的归顺过来的印度士兵和特务司人员,前往印度撒布谣言,促使印度起义提前爆发。而且,那几名搅屎棍,不知道会将印度各邦这滩水搅多浑?
  冯云山想到英国人因为印度暴乱的事情影响,必然无法来华干涉自己,加上自己又让要求让李开芳率领军队进入缅甸,联络缅甸与侵占南部缅甸的英军对抗,这样一来,至少短期内英军无力像历史上一样,派遣大规模军舰来华炫耀武力了。
  自然,这个时机,冯云山当然要抓住。趁无外敌之际,抓紧吞并朝鲜!
  “哼,要说太平天国,也轮不到他秦日纲。何况天国的老兄弟们,大多都已经归顺朕了。罢了,左爱卿,毛爱卿,你们两人便让总参谋部火速制订作战计划,朕要半年内占领朝鲜。将这个不识时务的满清藩属国,直接变为我中华帝国的两个行省!”冯云山有些霸气地吩咐道。
  对于朝鲜,冯云山早就想直接吞并了,他才不想搞什么藩属国。这个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后世都严重影响华夏的国家,还是直接吃到肚子里最为实在。而且,这个时候,可谓是最有利的时机了。李朝软弱,兵力不显,换做以前,还真难以吞下去。当初隋朝杨广三次攻打,想占领这个国家都没能实现,也只有野蛮的蒙古人才征服朝鲜。
  为了避免出现后世的宇宙第一的大韩民族,冯云山决定效仿蒙古人,还是直接占领下来为好。
  冯云山甚至已经想好了,将朝鲜的那些人口给一步步地消磨、同化掉。而整个朝鲜,直接还是套用安南的老办法,一分为二,直接以汉江为界,让后世的什么首尔再无法出现在世上,而是分为朝南省和朝北省。
  左宗棠和毛奇连忙应允下来,毛奇更是一脸喜色,有仗打,他最欢喜,只有作战,才能体现他的价值。
  “你们总参谋部可探听到朝鲜的一些信息?”冯云山随意地问道。既然要攻打朝鲜,前期总参谋部和特务司派往朝鲜的情报收集不知道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李氏朝鲜如今执政的是李氏王朝第25代国王李昪,才25岁,登基已经7年,不过,外戚安东金氏专权,金家家主金左根独掌朝鲜朝廷大权,国政昏暗,其堂弟金汶根将女儿嫁给李昪成为国丈,开始与金左根争夺金家家主大权。前不久,便出现元山城百姓造反的事情。”左宗棠将了解到的朝鲜情报一一说出,“陛下,根据特务司的探报,这朝鲜大概有600余万人口,因国势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