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津彻底安定下来,讨虏军不费吹灰之力,将天津牢牢占领。
第573章 一路西进
一日之后,讨虏军主力抵达天津城外。
而此时,冯云山乘坐的“灭洋号”,也抵达天津城郊的直沽河码头。
由于天津通往北京的北运河,主要是干流是白河。河道虽能通航,用以运输进京的漕粮,但无法承载三千多吨吃水三米多深的“灭洋号”,甚至连罗大纲的第二旗舰“克洋号”也无法承载,因此,冯云山和船上的一应人员全部下船,转移至只有八百多吨排水量的“俘洋号”上。
罗大纲无奈,只能厚着脸皮将“俘洋号”也作为旗舰,幸好进入白河后,清军再没有海防炮台,加上白河两岸均有讨虏军开道,前面也有许多战船作为探路,“俘洋号”根本不用担心被袭击问题,倒也不怕有危险。
因此,“俘洋号”便既成了水师甲五师的旗舰,又成了圣王冯云山的水上行宫。
此时的天津城,虽然还远远没能恢复了华北重镇的繁荣,但随着逃至天津城郊乡下的百姓纷纷回归,城内外开始热闹起来。
冯云山得知,还有大部分的百姓害怕战乱,逃离在外。若是天津百姓都在,城内只怕不下二十万人。
这个时代的天津城,竟然有这么多人,冯云山还是有些惊异。不过,继而想想,也释然了。满清的京师等地,不但积聚了大量的驻防军队,城内人口也是近百万,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和其他商品,而这些,都是靠从海路或者大运河水路进行漕运,都要先经过天津,再经北运河经通州抵达京城。这样一来,便导致天津城成了巨大的粮食等货物的中转中心,因此人口也是众多。
冯云山没有在天津城多呆,他留守乙五师的五千讨虏士兵驻防天津城和运河航道后,便直接下令讨虏军各部立即开拔,沿白河逆流而上,直接进军清妖的京城。
冯云山本就打着突袭的念头,他布置那么多,又让讨虏军几路进攻,吸引清军的兵力和注意力,目的就是让清军卒不及防。既然历史上,英法侵略者能以水陆联军一万七千余人,便在二个月内一路攻占大沽口炮台,继而天津、通州,直至占领北京城,冯云山相信讨虏军也可以!
也许有人会说,满清在历史上,是因为知道洋人不会永远占领,所以不愿拼个鱼死网破。但冯云山认为,咸丰作为自诩天朝上国的皇帝,仓惶而逃,抛弃京城,肯定也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
冯云山便是要利用满清朝廷调动兵力迟缓的致命缺陷,比历史上英法联军更快地进军速度攻下北京城。并且,冯云山就是存了一战定乾坤的心思,一举将满清的京畿重地一带的主要兵力全部歼灭。让满清失去中坚力量,那它这个统治中华二百多年的王朝便可以终结了!
类似后世的那场革命之后,摇摇欲坠的满清政权顷刻倒塌,墙倒众人推,可以想象,只要自己领兵攻克满清的京城,各地的会党,诸如捻军、苗民、西北反民等势力便会蜂拥而起,而此时自己振臂一呼,还真有可能会让各地义兵纷纷来投!
就算各省巡抚和提督之类的高官大多是满人,不会投降自己,但底下的知府、县令呢,参将游击、千总把总之类的,尤其是基层的汉兵,只要特务司稍加煽动和引导,多半还是会一起投降圣国。
农历九月二十四号这天下午,冯云山只进天津城内休息了两个时辰,便立即和罗大纲、石达开、左宗棠、黄玉昆、刘胜邦等人,以及百余名王府卫队,乘坐“俘洋号”,沿白河逆流而上。
还有百余王府卫士“俘洋号”坐不下,只得和甲五师两个陆战团的讨虏军将士一同在岸上赶路。
最前面的甲十师水师先锋,则把堵住河口的各种障碍——拦河铁链、竹排、树栅暗桩和突堤等,全部清除,“俘洋号”跟随着其他作战舰队顺利地在白河内航行。
也许是因为直隶总督的撤退,导致清军都四散逃窜,舰队沿河行驶,竟未遇到任何抵抗。天气慢慢凉爽起来,进入秋季了。运河两岸,是满是树木和农作物的平原,行进十分累人。讨虏军将士有严格的军纪,路上经过村庄,一律不得侵扰。
九月二十五号,讨虏军将士抵达一处名叫北仓的运河边码头小镇,岸边有讨虏军来报,说是根据百姓透露,直隶总督桂良曾经经过这处小镇,率领清军烧毁一批漕粮,又匆匆离开。
冯云山下令继续加紧北上,已经进入秋季,他必须要在一两个月内拿下北京城兵击溃京畿一带的满清驻军。否则,拖至冬季,讨虏军将士都是南方人,不适应这北地的严寒天气,到时就麻烦了。
三天之后,讨虏军水师抵达一处叫河西务的小镇。
河西务镇本是一处小村庄,因为临近京杭大运河,随着漕运繁华起来,慢慢发展成一处城镇,前明和满清两朝,因为这河西务镇是漕运咽喉之地,都在此处设立榷税钞关,水陆驿站,号称“京东第一镇”。
岸上担任前锋的甲九师来报,河西务镇上的驿站已经被烧毁,镇上除了少量百百姓流民外,其余的关税漕兵、漕运监督和运河疏浚的官兵全部逃散。
不过,估计是清兵想不到讨虏军进军如此神速,事发匆忙,连停靠在运河内的三十余艘特制平底漕粮船都没处理,自然成了甲十师的俘获。而河西务镇上的大型驿站,虽然烧毁,讨虏军将士却发现四周有骡马几十匹,还有专门转运粮食的马车几十具。
水师先锋甲十师和陆师前锋甲九师都在河西务镇里找了几名贫苦百姓和小商贩作为向导,加上两名早先就埋伏在此的特务司特务,得知过了河西务段的北运河,也就是白河上游,上百吨的船只都无法航行了。
冯云山等人只得全部下了“俘洋号”。因为担心小战船有危险,罗大纲坚决不让冯云山乘坐普通战船,无奈之下,只得乘坐马车。幸好,有先见之名的刘胜邦,将冯云山平常用来出行的钢板加固过的“防弹”马车也一并运过来了。
大型战船进入不了上游的运河,冯云山下令,将河西务镇改名为“讨虏镇”,作为征战京畿等地的后勤中转基地。
运输兵粮、重炮和火药等辎重的大型运输船,虽然没有百吨,但吃水较深,可能也都无法在运河航行,负责管理后勤的周胜富张罗着将大型运输船卸下部分兵粮,让船只半载,以保证能通航。
周胜富又率领两千讨虏军四处搜集小型船只和马车,用来分运兵粮。
其余的无法运走的辎重,全部囤积在讨虏镇,分批运输。而且,冯云山已经发现,随着讨虏军的进一步快速行军,一路上满清遂不及防之下,抛弃的军粮等补给都可以俘获不少。加上有了讨虏镇的后勤基地,随时能补充补给,讨虏军给养并不会有大的问题。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冯云山还是下令,留乙一师三个团和乙五师三个团共七千余兵力,驻守讨虏镇,防止清军偷袭半路截断补给线,确保这个后勤基地不能出半点差错。
第574章 咸丰要谈和?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乾清宫的养心殿里,咸丰盯着眼前的奏报,手脚颤抖不已!
他的手中,正是直隶总督桂良从天津发来的紧急奏报,声称天津府的大沽口发现大批粤贼水师,数以千计的贼兵战船和运兵船将整个大沽口都堆满!贼兵用了半天时间便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天津镇大沽协副将达年、游击德魁等千余将士均战死。
“赶往大沽口炮台支援的直隶提督保恒,轻敌擅入,率领河北镇总兵乐善、天津镇总兵蓝理、大名镇总兵史荣椿等四千马兵半路遭遇贼兵二千人,发生激战,四千马兵大败。大名镇一部几乎全军覆没,总兵史荣椿亦战死,提督保恒率兵逃至通州。”
“而天津城有贼兵内应,帮助贼兵攻城。奴才领兵还未赶至天津城,便得知天津已经失守。贼兵军力猛盛,估计总兵力达近十万之众,火枪犀利,直隶绿营兵羸弱,无法抵挡,还请皇上早派旗兵前往围剿救援。”
“啪!”咸丰看不下去了,猛地拍了下桌子!
他的右手边,已经有了一封奏折,却是直隶提督保恒的奏报,声称他接到圣命后,便赶往大沽口炮台支援,不料还未赶到大沽,便得知大沽口已经被贼兵攻破。等他返回天津城,却见直隶总督桂良正率领军民要放弃天津,他以骑兵之身,前往天津想要拦截攻打天津的贼兵,以四千马兵抵挡四万之众,虽损失马兵一千五百人,但击毙贼兵二千余人,但贼兵兵力实在太多,加上直隶总督桂良竟放弃天津城,率众逃走,终因寡不敌众,只得败退通州。
“这帮狗东西!贼兵都打到京城来了,还在狗咬狗,相互推诿!”咸丰气得不行,可更多的却是恐惧!
他没想到,肃顺说的担心粤贼从海路进攻的事情,竟然成真的!粤贼竟然真的从海路进军,直接大举进攻直隶京畿重地。
并且,只用半天时间,便攻破了肃顺和直隶总督桂良所说的固若金汤的大沽口炮台。而直隶提督保恒所率的四千马兵,遭遇贼兵二千人的步卒,在外野战,竟然会不敌,还大败而逃,连其中的总兵都身死!
咸丰还能说什么呢?他简直欲哭无泪!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四千马兵野战二千步兵还大败的!虽然一方面说明直隶绿营兵的缺乏战力,但另一方面,让他心寒的是,贼兵的战力很强,很有可能跟他的京畿精兵一样的精锐。
贼兵十万之巨!咸丰真的是心底发寒。他心中完全没底,能不能抵挡得住。如今,他只能寄希望在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还有京畿驻兵挽回局势了。不但如此,他还下了八百里加急,调令远在菏南的胜保速速赶回京师回援,虽然他明知道将胜保调来,会导致中原的动乱,但迫于无奈,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他得知粤贼已经从天津城出发,顺着北运河攻向京师,来不及召集军机大臣,直接谕令怡亲王载垣和直隶总督桂良紧急赶往北运河,与粤贼交涉谈和,试探粤贼头领,能否接受朝廷的招安。最低限度,也要让贼兵暂时退兵,将贼兵拖住,延缓其进攻京城的速度,以便朝廷调集的大军前来救援。
咸丰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粤贼此次大规模来袭,直隶总督桂亮和直隶提督保恒两人的所作所为让他失望透顶,如今之计,他也只能寄希望在大清猛将僧格林沁身上了。
……
几艘快船在牵头探路,四艘排水量百多吨军舰领头,八十余艘战船带着二百艘小型辎重船只,行驶在白河上,逆流而上,急需朝京师进发。
而白河两岸,作为先锋的甲九师,在官道前一路开道,四下派出探马,搜寻清妖的踪迹。如今,作为甲九师师长的谭绍光,已经求战心切了。几天的行军,每天便是枯燥地赶路,不但谭绍光烦了,手下的几个步兵团更是烦了。
除了张英率领的第三步兵团击溃了直隶提督一伙骑兵外,甲九师其余的步兵团,都是寸功未立。
谭绍光更是恨得牙痒痒的。甲九师好不容易抢了个前锋,还是圣王亲自训练出来的兵,本想好好杀敌打仗,打出个威风,没想到,清妖根本就是一路逃窜,一点抵抗的兵力都没有。讨虏军前进得一路畅通无阻,过了前方的香河县,就抵达通州,进入京师范围内了。
其实,也只是前锋好战的谭绍光他们心烦而已,中军和后方的讨虏军们,坐着马车或走着路,行进在河岸的官道上,非但不烦,反而心情舒畅。
绵延的丘陵在天际展开,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讨虏军将士行进极为惬意。这个时候,天气已经不再炎热,气候开始有些凉爽宜人,加上军粮供应充足,经过的小镇旁边,就有当地盛产的蔬菜、白薯和小鱼虾之类的售卖,甚至还有本地产的葡萄之类的水果,后勤处周胜富组织一批后勤兵和民夫,买了不少,交给各师团作为伙食福利,让中军后军的将士们欢欣不已。
就在众人以为要到通州才会有清兵阻挡的时候,北运河一转弯,来到香河县境内。
谭绍光跟甲九师师部的一干人等,正枯燥地往前行进,突然,前方一阵骚动,紧接着,前方的师部传令连副连长跑了过来,敬了个军礼,禀道:“报告师长,前方香河县城外,发现大批清兵,还有大队骑兵。”
谭绍光大喜,呼道:“太好了!送军功来了!兄弟们,保持警戒,检查枪支,准备杀清妖啊!”开完玩笑,谭绍光连忙命令派遣传令兵去告知后面的甲八师,前方有敌军,随时准备支援。
又行进了四里,谭绍光已经隐约看见前方的人影,他掏出千里眼一看,顿时清晰可见。的确是清兵,还有大队骑兵正朝这边奔来。
谭绍光刚准备下达战斗命令,骑兵停住了。最前面的百余人,打出白旗,向甲九师挥舞!
“白高兴一场!又没功劳了!”谭绍光朝身边的师参谋长苦笑:“原来清妖是来投降的!”
第575章 划江而治还是退出关外?
冯云山接到前锋甲九师师长谭绍光的禀报,说是清妖酋派了两个妖头怡亲王载垣和直隶总督桂良领人在前边香河处打着白旗,要求和谈。冯云山愣住了!
对于历史上的咸丰,冯云山清楚,咸丰几番犹豫不决,好面子又懦弱。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几次要与洋人决战,却又派不出多少兵力,清兵一吃败仗便想和谈,但又好面子不肯付出大代价,一步步地将自己拖入深渊。
咸丰派朝廷大员与洋人也是几次和谈,又反复反悔。而且,咸丰对于西洋侵略者和国内的起义兵,他选择的是集中兵力对付起义军,即便是英法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期间,直隶山东山西等一带的勤王兵力,咸丰还是命令去抵挡太平军和捻军,而不是救援京师。
咸丰的这番对于义军的态度,与洋人截然不同。因此,冯云山听说咸丰与历史上一样,派人来要求和谈时,他简直不敢相信。
这满清皇帝怎么可能舍下面子,前来与我们这帮“粤贼”和谈求饶?冯云山不敢相信。
旁边的左宗棠沉思了片刻,便出言提醒道:“圣王,清妖未必是真的想和谈。依宗棠看,多半是想借用和谈的名义,来拖延时间,延缓我军进攻的速度,以便调集兵力到北京四周来抵挡。”
石达开也劝道:“圣王,如今我讨虏军兵锋直指北京城,用不了多久,便能攻下清妖的京师,根本不必理会,与他和谈作甚?先占了北京再说!”石达开很是感慨,他在太平军里面,天国将士苦苦挣扎,还是在长江一带盘旋,始终打不出去。想不到圣国的讨虏军,直接从海上绕道进攻,一下便进逼清妖的巢穴,逼得清妖竟要来和谈。
冯云山点点头,他也明白清廷多半定是行那缓兵之计。若是清妖真的想和谈,必定是觉得抵挡不住,那自己便要趁势杀过去;若是清妖根本不想和谈,而是想拖延时间,那自己就更要加紧进攻,不给清妖任何机会。
想到这,冯云山沉声道:“清妖多半是借和谈的名义,拖延时间。义王,便由你和季高两人前去与清妖会面,先听听他们是何种说法。北运河中将士和西岸的甲一师和乙一师剩余的几个团,稍稍歇息几个时辰,便继续行军,不必理会清妖的什么和谈。”
冯云山自己当然不会出面,拿定主意不管清廷提任何条件,都不理会,先攻下京城再说。
石达开和左宗棠在谭绍光的陪同下,来到官道香河驿站内。
整个驿站已经空无一人。
按照谭绍光的要求,要想和谈,清军先将驿站中所有的杂役、清兵全部撤走,讨虏军接管了整个驿站,再进行和谈。
清军无奈,只得答应,同时为了颜面,要求能率领10名清军护卫跟随,谭绍光坚决给予拒绝:必须在圣国的控制下和谈,否则,开战。
载垣无奈,做主答应下来。他哭丧着脸,豁出去了,粤贼若是不按规矩地趁机将他俘虏下来,他也没办法了。
石达开和左宗棠进了驿站的前堂大厅内,而清军方面,怡亲王载垣和直隶总督桂良两人,已经在桌前等待他们了。
见石达开和左宗棠进来,载垣和桂良站了起来,想报以微笑表达善意,却又觉得过于低下,没了脸面,一时尴尬在那。
倒是石达开朗声道:“可是朝廷派来和谈的使者?”说完不待对方回答,他领着左宗棠和谭绍光,在两人对面坐了下来,凝视对方。
载垣还好点,知道今天自己是来装孙子的,早就有了思想准备。而桂良却是又怒又悲!
自己堂堂直隶总督,朝廷一品大员,如今沦落到被几个反贼刁难的境地!而这几个反贼头领,竟然如此无理,若是以前,怕是早就抓来斩首示众了事。
桂良当下便冷哼了一声,扭头不理。
左宗棠在一旁冷冷地道:“义王,既然他们没有诚意和谈,我看我们还是早点回去覆命吧?”
载垣一听急了,忙陪笑着道:“三位将军请留步!本王乃大清怡亲王,奉大清万岁爷之命,与直隶总督桂良一道前来与贵军商议和谈之事!”
石达开和左宗棠、谭绍光三人静静地看着他,等他继续往下说。
“三位将军,吾皇以为,诸位原本都是大清的子民,皆因地方官吏贪腐,导致贵军数万将士愤而起兵造反。如今皇上已经意识到这个错误,严惩地方贪官,善待百姓,还请三位将军转告贵军首领,朝廷愿意既往不咎,一概招抚,贵军所有头领,均有封赏,高官厚禄等荣华富贵,不在话下。三位将军以为如何?”载垣简单地说出了来意。
“嗤!哈哈哈哈!”谭绍光首先笑了起来:“好一个既往不咎!这么说,我们还要谢谢朝廷宽恕,对我们的不杀之恩了!”
石达开也是愤懑满胸,怒极反笑:“你说的,便是你们满人皇帝的意思?行了,不用谈了,我们在战场上见个高低吧!”说完,便作势欲走。
对面的桂良叫道:“慢着!你想怎的?”
“哈哈,你要搞清楚,是你们打着白旗要求和谈!说是和谈,其实是投降!投降,明白吗?拿出你们投降的诚意来!否则,不谈也罢!”谭绍光直接威胁道。
左宗棠更是直接开口道:“说说你们能拿出的条件!”
桂良满面通红,花白的胡子气得直发抖,跺跺脚,想骂,却又不敢骂出声来,僵在那里。载垣只得脸色一变,道:“我大清愿封贵军头领为粤王,广东广西两省之地,世代为贵头领的领地。双方休战,我大清愿意支付贵军此行出征所有耗费,并拿出财物粮食,代为犒劳贵军将士,如何?”
左宗棠摇摇头,沉声道:“真是笑话!让我们退兵,我们反倒要让出南方湖南、福建江西浙江等地,退守两广?你们朝廷是不是疯了?”
载垣见无法行得通,想起咸丰临行前交代的底线,只得无奈地道:“将军莫要误会。这只是戏言尔!吾皇真正的意思是,大清与贵军划长江而治,如何?”
左宗棠愣住了!他没想到,清廷竟然有这样的想法!划江而治?转念一想,立刻明白过来。这什么所谓的划江而治,不过是清廷的敷衍之举。根本目的,应该还是行那缓兵之计!
左宗棠摇摇头,他朝石达开使了个眼色。
圣国此次,面上还是以石达开为主,左宗棠只是协助。其实也是走过场而已,冯云山根本就没将和谈当回事,应付下清廷而已。不管结论如何,谈拢没谈拢,都是没什么意义。
石达开想得明白,便不再兜圈子,直接说出圣国的要求:“我主的意思,是你们满旗人,退回关外,主动献出我中华之地,全部投降,还于我汉家儿女!否则,一切免谈!”
说完,石达开便站了起来,准备离开。
桂良一脸气愤:“岂有此理!我大清打下的大好江山,二百多年的社稷,岂能随便拱手相让?大不了,决一死战!”说着,也气呼呼地站了起来。
载垣爵位虽高,但桂良是先朝老臣,年纪又大,不好直接叱责,只得道:“桂中堂禁声!凡起战乱,便苦了百姓!三位将军,我大清诚心和谈,还请三位将军回禀贵头领,划江而治已是我大清最后的底线。至于贵方提出的退回关外的要求,载垣也可立即赶回京师,奏报皇上。但战事不可再起,还请贵军退军,万不能再行前进了!”
“此事没得谈!你们满旗人,侵占我汉家江山已经二百载,不能再继续了!你们何时退出关外,我们便何时休兵!”石达开斩钉截铁地道。
第576章 张家湾袭击战
载垣闻言,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我大清退出关外?那不等于将祖宗的江山全给扔了嘛!就算是缓兵之计,为了拖延时间,也不能假的答应你啊。传出去,自己就成了彻底彻尾的满奸,无颜苟活于世了。
而桂良已经是怒容满面,气得不行了!
不过,载垣深吸一口气,想起皇上的嘱托,还是得厚着脸皮,有些低声下气地求道:“这个!?载垣将此事带回,禀告皇上,再做回复,只是如今当先止兵戈,以免生灵涂炭啊!还请三位将军先领兵先折回天津,如何?”
石达开不再多言,直接率领左宗棠和谭绍光起身离去。
见状,载垣一脸苍白地瘫坐在座位上,朝桂良道:“桂中堂,粤贼根本不理会咱们的停战请求,如之奈何?”
桂良也是一脸的不知所措之色。
和谈失败,他们回去,必定面对皇上的责难。
半个时辰之后,清军的骑兵迅速离开香河境内,撤往通州。
而讨虏军,则轻而易举的占领香河。因香河县城并没在北运河上,冯云山只是派出数百兵力镇守香河县城和运河一带进行警戒,其余的讨虏军士兵,继续启程,离开香河,赶往通州。
石达开和左宗棠已经将和谈的情况禀报给了冯云山,冯云山一笑,果然不出他所料,清军所谓的和谈,纯粹是缓兵之计。
不过,他当即郑重地说道:“清妖无论如何不会主动退至关外。即便是他们答应退出关外,也不能就此罢手。关外照样是我中华之地,他满清一族,起源于建州女真,都是受明朝册封,也都曾是大明领地,都要悉数收回。”
石达开和左宗棠都心中凛然,他们想不到圣王的心思竟如此远大,已经将清妖的祖地都已经想好怎么处置了。同时心中也为满旗人的命运默哀。至于他们能逃往何处,朝鲜还是蒙古,亦或是西伯利亚?却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了。
大军继续北行,一路上,途经的村庄,百姓早已逃离一空,甚至还有烧毁的草屋还在冒着青烟。官道四处都留有清军马队露营地痕迹,满清军队离得不是很远了,有可能是往通州撤兵,也有可能在集结兵力。
运河两岸边行军的甲一师和甲九师纷纷禀报,还未碰见清军的影子。冯云山疑惑起来,都快接近通州了,怎么历史上出名的那股蒙古骑兵还未出现?那个著名的蒙古悍将,僧格林沁,竟然还未出现在自己的视野当中,有些奇怪啊!他当即下令,多派探哨,摸清前方敌军的动向,同时让特务司天津办事处的特务,联络北京站的特务员,摸清直隶一带满清兵力的兵力布置。
甲九师师部的侦察营长,亲自领兵侦察,抵达通州附近,来到一处名叫张家湾村庄的地方,发现百余名清军骑兵正在村里肆虐,抢夺百姓值钱的财物,烧毁民居,驱赶百姓离开运河沿岸一带。
侦察营的将士悄悄掩杀过去,将正在荼毒百姓的清兵杀得大败而逃,俘虏住几名清兵。一问才得知,原来是他们是河北镇总兵乐善的部下。
直隶提督保恒等人率领马兵逃走后,并没有去天津,而是一路逃到通州,直隶提督保恒和河北镇总兵乐善、天津镇总兵蓝理等人均被革职,押送京师,他们的手下均由直隶总督桂良亲自率领,在通州驻防。而他们这些马兵,最近都被派遣在北运河一带附近几十里的村庄,准备将这一带百姓都迁走,制造无人区,让讨虏军得不到情报和补给。
侦察营又对俘虏的几名清兵进行了严刑拷打,得到一个重要消息:清廷倚靠的重臣,蒙古王爷僧格林沁,已经领着上万蒙古骑兵,从承德府赶回顺天府,马上就能抵达通州布防。
而驻守京畿一带的重兵,也统归僧格林沁和直隶总督桂良调派,好像是清妖的皇帝任命两人为钦差大臣,统一负责京畿一带的防务。
听到这个消息,侦察营迅速报给正在官道行军的甲九师师长谭绍光,谭绍光又连忙禀报圣王冯云山。
得知这一消息,冯云山心中的石头这才落地。这位历史上的蒙古猛将,终于出现了。不过,如今这个僧格林沁,好像没能像历史上那样的傲人的胜绩。北伐的太平军,尽管也是被其困在静海,但却被自己派水师救走,并没有被其歼灭。
不过,熟知这段历史的冯云山却是知道,这位看似勇悍凶猛的蒙古王爷,却不是单纯的武夫,很是有些小聪明和计谋。
至于桂良,其人只是满清贵族中文人而已,更是已经老迈不堪,无需担心。
冯云山提醒河岸两边的甲一师和甲九师主将林凤祥和谭绍光,小心蒙古骑兵的阴谋,便让讨虏军各部抓紧时间进军。
通州这个战略要地,必定是双方开战的主战场。
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上午,前方哨兵来报,北运河在前边分为两条支流。冯云山打开地图一看,是北运河在此处,有个名为凉水河的支流注入白河。而通州城和清兵的驻兵,都在白河的西岸,东岸已经是一片荒野。
为了集中兵力,冯云山下令,减少东岸的兵力配置,东岸只余派侦查骑兵来回侦查,还有乙一师剩下的四个团的六千多兵力沿河岸,随时与白河之中的水师配合作战,而将原本在东岸的甲九师、甲八师都调至西岸,与原本在东岸的甲一师汇集一起,进军通州。
傍晚,讨虏军主力进入前番侦察去过的张家湾,便驻扎在此地。这里距离通州已经只有十来里,讨虏军越是接近通州,冯云山越是小心起来,反倒不如刚从天津城出发的那般急行军了。
快到天黑,便安营扎寨,严防清兵的夜袭。
果然,当天夜里的一更时分,一阵急促的枪声响起,在张家湾村北二里远的地方,几十名侦查骑兵发现了敌军,纷纷开枪示警。
驻扎在张家湾一带延绵三四里范围的讨虏军,早有准备,迅速进入防守状态,营帐内灯火通明,营帐四周很快便点燃了熊熊的火光,照亮要来袭的敌军。
讨虏军刚布置完毕,便听到一阵震撼大地的马蹄声,滚滚而来。听这阵势,怕是不下五千骑。
东北方向,趁着月色,驻守在最前方的甲一师探哨发现,一道连绵二里余长的骑兵洪流,往己方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