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罗张氏真的,就算给这个杨副乡长当牛做马也愿意。
接着,杨副乡长带着乡公所的人,将新林里的水田重新丈量、划分了一下。罗家因为罗泽南的缘故,被划为清妖官吏,被乡公所抄没了所有田产和财产。
这下,罗张氏欲哭无泪,又开始仇视乡公所起来。
不过,没过多久,也许是乡公所接到上级的指令,也许是看见罗张氏带着个幼儿,孤苦无依的,便又将其划为普通人家,将其原本的7亩水田又分给了她。并且,给了她家一些救济的粮食,助其脱离困境。
接下来,这个杨副乡长,便会时不时的到新林里来,还嘱咐村长多照顾罗张氏她们。
春耕的时候,村里其他人的水田都耕好了地,她一个女人家,耕不动,这时,乡里派人来了,和村里几名壮劳力,花了两天时间帮她家耕好地,还插上秧苗。当然,不单单是帮她们家,还帮村里其他两户困难的人家一道的。
但她觉着就跟专程来帮自己家一样。
她虽然泼辣,甚至外人说有些彪悍,但并不是对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这样的乡官,自古到今,从没见过,对于人家的好,自然也是铭记在心。
二个多月前,因她们家的水田肥力不足,长势自然比村里其他人家的禾苗要差,矮上一大截。她心里急得直发慌,可家里只有二口人,人畜粪便只有那么点,都用光了,水田的禾苗长势也没见好转。
这时,新选的村长来了,告诉她,这时她们家禾苗病了,可以去乡里一趟,乡公所旁边有个农民教习所,里面有教师懂得怎么给禾苗治病。
并且,那个农民教习所像私塾一样,白天教孩子念书识字,还不收学费,村里的几个男童,都准备去念书;但教习所又跟私塾不太一样,它夜晚又教习乡民识字、种植、养殖和手艺等技能。
于是,罗张氏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想法,抽出一天时间,带着儿子,来到村长说的乡里的农民教习所。
教习所里已经有五十多个孩子在跟随教师识字了。教师一听罗张氏所说,很重视,在课堂结束后,跟着罗张氏来到她家的水田里,仔细看了看禾苗,判断是肥力不足。
教师告诉她,正好乡公所在推广一种叫“磷肥”的肥料,乃是圣王亲自研制出来的,虽然效果还不清楚,但相信能医好她家的禾苗之病。这“磷肥”数量不太多,价格便宜,还可以先借用,等收粮食了再还上,建议她试试。
没有主意的罗张氏便按下手印,用700文买下700斤磷肥,说是买,其实是赊账,罗张氏家中只有二两银子不到,那是她用来救急的,不肯轻易动用。
因为是推广,教师和乡公所的人专门来到她家,教她如何将磷肥洒在水田里,一亩地洒一百斤磷肥。
当时村里好些人,还都到她家的田里围观,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都笑她:“罗家嫂子,你该不会被骗了吧?这灰不溜秋的土疙瘩,能比你拉出来的大粪好?鬼才信呢。咱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的,还是大粪好用。”
“是啊,还是大粪好!罗家嫂子,要是你家大粪不够,上我家挑点去?”村民嘻嘻哈哈地乱开着玩笑,倒也不是真的嘲笑她,只是不相信那乡公所推荐的什么磷肥有效果。
“大粪好用,留着你自己用吧!”罗张氏回敬一句,再不理会他们,专心地洒起磷肥来。
接下来的三四天,水田里的禾苗并没有什么变化,还是蔫蔫的。村人经过,都会笑道:“嘿,罗家嫂子,你这磷肥也没见什么效果啊!这下,浪费那几百文了吧?”
罗张氏嘴上不答,心底却也认同了村人的说法,暗自愤懑,狗日的乡公所,别的事都做得好好的,怎么这事就骗自己呢?
第525章 好圣国的好圣肥让我有个好收成
一场连续三天的阴雨过后,这天早上,罗张氏来带田边,忽然惊奇地发现,自家的禾苗涨势喜人,绿油油地一大片茂密,竟然比旁边邻居家的要高出不少。
罗张氏看见田里的禾苗,抽长了身,生机勃勃,长势良好,开始封行。而旁边,原本邻居家的涨势很好的禾苗,现在看来,却明显矮小了许多,分蘖也少。
“这是怎么回事?”罗张氏一脸惊喜,犹自不敢置信。
这时,村里的有几个乡邻经过田埂边,本想调笑几句罗张氏,但转头看见罗家的禾苗,绿油油地生机盎然地模样,张大嘴巴,犹如见鬼般,眼珠子都要掉了下来。
“怎么可能?这,这,罗家嫂子,这是你家的禾苗?”
罗张氏瞟了他一眼,道:“你这话,问得莫名其妙的,明知故问啊,这不是我家禾苗还是你家的啊?”
这个乡邻谀笑下,不好再说话。另一人却道:“罗家嫂子,你这禾苗长得真好!呐,这个,哎呀,老哥就直说了,你那什么肥的什么的,还有吗?匀老哥一点?”
这人却是机灵,直接说道了问题的关键。
旁边两人也纷纷道:“罗家嫂子,也给我家匀一点,我那禾苗,矮不拉几的,长得太差了,也得用用这个圣肥!”
“啧啧啧,我没听错吧!”罗张氏得意地一笑,叉着腰,站在田埂上,指着这几人:“当初是谁叽里呱啦地说这是灰不溜秋的土疙瘩的,是谁说你们家大粪好的?我看啊,你们还是别用这土疙瘩,用你们家的大粪去吧。”
“别别,别!大妹子,我错了还不行吗?”一个年纪稍大的农人道:“还有那圣肥就给老哥家分点吧,算老哥欠你家人情。我出双倍价钱买你的。”
“嘿嘿,早干嘛去了。现在没有啦,老娘都撒光了,谁知道这磷肥这么肥!早知道,就从乡公所多要些了。哎,对了,你们问我要干什么,问乡公所要去啊!”罗张氏不解地问道。
“今早我们就去了,乡公所早就没货了!要不我们还来问你要?”老农垂头唉声叹气道:“唉,谁知道这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圣肥,肥力竟然比沤积多年的老粪还要肥!”
“何止还要肥?简直就是天差地别啊。我每天都去乡公所去转转,等他们一到货,就都买下来。”
乡邻一边发闹骚,一边走远了。
罗张氏这才明白过来,自家的禾苗长得这么好,原来是从乡公所领的磷肥的功劳。
“磷肥?圣肥?”站在田埂上的罗张氏喃喃道:“还是圣肥好听些,嗯,以后就叫它圣肥吧。听那乡公所的人说,这圣肥还是那圣王鼓捣出来的,叫圣肥正合适。那圣王,看来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啊,我家那死鬼,还帮那曾剃头跟这样的人物斗,只怕……哎!”
一个月后,罗山脚下的稻田,一片稻花的海洋。今年雨水多,是个大丰收的年景。
罗张氏一早起了床,带着儿子前往乡公所。前天,村长说,今天乡公所会新到一批圣肥。
最近到了稻子开花抽穗时节,最是缺水缺肥。她准备抓紧灌溉下稻田,再施点圣肥。
不过,圣肥已经不多了。上次从乡公所领的,已经用掉一大半,留下的一点,只够二亩田了,罗张氏准备再买五亩的圣肥,都撒在稻田里当追肥。
没想到,走到半路,就碰到大群村里乡邻,说是刚从乡公所回来。
“没有了!罗家嫂子,你这个时候才去,圣肥早没了。跟我们一起回村吧。”上次那个年纪稍大的农人跟她开着玩笑。
“什么?没有了,那可怎么办啊?我还有五亩水田缺这圣肥呢?”罗张氏一听,急得直跺脚。尝过甜头的她,知道这圣肥的好处了,是普通农家粪肥不能比的。这眼看着田里的稻子就要挂穗了,正是最需要吃肥的时候,当下便心急了。
还是村长耿直些,忙道:“罗家嫂子,别听他瞎说。不过,确实不用去乡公所了。”见罗张氏还迟疑不动,进一步解释道:“现在圣肥可火了,大家都知道圣肥的好了!喏,今天一早,便有大群人黑压压地围着乡公所,都是去买圣肥的。我们几个天还没亮便出发去乡公所,也挤不进去了。后来还是杨乡长出面了,让每个村的村长进了乡公所,发给我一批圣肥票。以后,凭这圣肥票去乡公所购买圣肥。”
“这圣肥票呢,又是根据乡里的税务所登记的各家各户水田数来分配的。每户都有,田多的圣肥名额也多。若还额外需要多的圣肥,便要去县城里买了。自然,价格也高了。喏,罗家嫂子,这是你家的圣肥票,你家七亩地,这次一共是350斤圣肥的指标。”说着,村长将四张盖有乡公所大红印的肥票递给罗张氏。
“哎呀,这样好,这样好!只是,这,村长,要不我们合伙去乡里运圣肥吧?”罗张氏想起一百斤的圣肥如何运回来,开始头疼了。
“去乡里运圣肥?不用啊,等下到响午,乡公所杨乡长他们会派人将圣肥运到村里来的,送货上门,哎,要说人家杨乡长怎么就这么快从副乡长升为乡长了呢?想得可真周到!”村长啧啧赞道。
果然,还没到响午,三辆牛车便运着整整三大车的圣肥,来到新林里。罗张氏用票和再一个赊账的手印,换了350斤圣肥。
整个新林里的村民都兴高采烈地换好圣肥,喜悦满村。
接下来,罗张氏的禾苗越长越好,抽穗结实,看着一粒粒的稻谷挂满整个禾穗,再将稻杆都压得弯了起来,谷穗越来越长,谷粒越来越饱满,由绿变黄,已经到了丰收季节。
整个村子周围,走到田间,随便哪处地方,随便哪家田里,都是黄澄澄的稻子,随便哪处有人的地方,都是一片欢笑声,新林里的乡民们,陷入了丰收的喜悦中。
而这其中,罗张氏的那七亩水田里的稻谷,更是特别的喜人。因为第一波的磷肥作用,罗张氏的稻子,不但每兜稻子比临近的高大结实很多,而且,每兜禾苗抽出的稻穗也比旁边农田里的多出几根,这样一来,罗张氏估计,自家的稻子每亩要比别人家稻子的产出高出不少。
……
想到这里,陷入沉思的罗张氏回过神来,看着这名乡公所的杨乡长期待的眼神,哦,原来是问自己这磷肥的效果怎么样,自己怎么就走神了。忙道:“乡长老爷,那圣肥很好!效果很好!多亏了你们带来圣肥,让我家今年大丰收啊。”
杨乡长满意地笑笑:“罗家嫂子,你们觉得好就行。你将这磷肥取名圣肥,这名字倒是很不错!怎么样,大丰收了,又是双抢,罗山先生又没在家,乡里看你们家没劳力,便叫了些人来帮你家双抢,管饱饭就行。”
“哎呀,这,这怎么好意思呢?乡长老爷,这真是,乡里已经帮了我们罗家很多忙了,而我那口子还跟圣国作对,哎,这让我没地方搁脸了。”罗张氏一脸不好意思,心中感慨万千。
这圣国,这乡公所,对待自己,真是没得说的了。不过,她其实也明白,乡里这样做,肯定也是受了上面的指令,其目的,就是让自己劝说自己的男人罗泽南归降圣国。
原本,妇道人家,是不应该管男人的事情。可如今,这,恩情太大,自己哪怕再泼辣再脸皮厚,也不好意思生生受着啊。更何况,这圣国还真是,对待百姓如此优待,罗张氏好歹也读过些书,自然清楚即便是再好的朝代,也没有这样做到过。相比较于满清,这圣国,还真是要好得多。
单从自己的村里来看,乡邻们人人喜笑颜开,大丰收啊。而且,罗张氏这半年来早已打听清楚了,圣国交粮的粮税很低,按照自己家7亩地,都算私田,又属于人均5亩田以内,按照圣国的标准,就算都是良田的标准,也是每亩田只要交1。2斗,银税0。6钱,合起来,七亩田也就是8斗半谷子,银子4钱二厘,这样比满清的粮税可是少了一大截啊。
这样的官府,这样的朝廷,又怎么会是自己男人口中的叛贼?这明明比那满清朝廷好上一百倍啊!可为什么自己的男人罗泽南还要跟随那个曾剃头,帮那满清官府和这么好的圣国作对呢?罗张氏想不通了!
也就两天半时间,杨乡长带着乡公所的几个人,再加上村长带着两个劳力也来帮忙,很快便将罗张氏一家七亩水田的稻谷都收割完,还帮着在罗家晒谷场上将谷子砸脱了下来,这才离开。
看见晒谷场上的堆成山一般的稻谷,罗张氏眼睛都笑出了眼泪:自从她嫁入罗家,还从来没有这么多粮食过,她做梦都想有这么多粮食啊!
虽然还没将谷子晒干,还没收入堂屋的粮仓里,但根据罗张氏的估计,这一大堆谷子,就算3石每亩来算,也应该有20多石粮食。
看到这,罗张氏心里乐开了花,不由感慨道:好圣国送来的好圣肥让我有个好收成啊!
第526章 罗张氏的决定
两天后,谷子都晒干了,罗张氏和儿子辛辛苦苦地将谷子一担担挑到堂屋里的粮仓内,虽然累得半死,但心中却是阵阵欢喜。
一计算,罗张氏惊喜地发现,自家这7亩水田产的谷子,竟然足足有33石,平均每亩田产的稻谷,足足有4石7斗。
罗张氏真是大喜过望!她不是第一天当农妇了,自然清楚这个收成代表什么。
即便是最拿手的种田老把式,种最好最肥的上等田,也种不出这样的收成来。何况自己一个半生不熟的农妇?
罗张氏现在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便是那圣肥的功劳。
果然,村里两名乡邻一脸喜色地来问她:“罗家嫂子,你家的那稻子当初长得那么好,最后算下来多少石一亩啊?”
“托您的福,有四石一亩的样子。”罗张氏没敢说实话,压低了一些。
“咦,怎么跟我家田里的差不多啊?我家12亩水田,打了50石谷子。你家的稻子明明长得比我家好那么多,怎么也才4石一亩啊,奇怪!”乡邻一脸的不相信。
“你家收了这么多谷子啊?”罗张氏心中清楚,乡邻家的水田收成也好,是因为他后来也撒了圣肥,不过,比自己少撒了一次,因此没自家产量高。看来,这圣肥还真是决定产粮的关键啊。
乡邻走后,罗张氏看着堆满整个粮仓的谷子,想起自己夭折的三个儿子,又是欢喜,又是悲伤,搂着儿子带着哭道:“吉儿,要是前些年,咱家有这么多粮食就好了,你那三个哥哥,就都不会夭折了!”
儿子罗允吉被她带得,也哇哇大哭起来。
罗张氏想起自己那三个可怜的儿子,还有侄儿侄女,都因常年挨饿,面黄肌瘦而患病,却又无钱医治而病死,还有活生生饿死的妯娌和小姑子,连自己都也差点没能活下去,便悲从心来。
“吉儿啊,你要记住,从前咱罗家穷,几年功夫接连饿死病死了十余口人,谁造成的?娘以前一直以为是老天爷造成的。天灾,都是命中注定的?其实不是!这些,都是那只知道欺压百姓,征税征粮却丝毫不作为的满清官府造成的!”罗张氏咬着牙齿道。
她看见儿子还有些稚嫩的脸庞,便擦干儿子的眼泪,道:“好了,不说以前的伤心事了。今天是大喜事,咱家收获这么多的粮食,以后再也不愁会饿着了。吉儿,你是碰上好朝代了,碰上圣国这个好官府了。”
当晚,罗张氏辗转反侧,她失眠了!
想起自从嫁到罗家以来的一幕幕悲惨的人生经历,再到去年,所谓的粤贼兵赶跑了包括自己男人在内的满清官兵,将这湘乡一带纳入圣国的范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失眠了。
她不是瞎子,孰好孰坏,她和村里人一样,都分得很清楚。特别是乡公所建立以后,整个善庆乡完全变了模样。
当儿子罗允吉发高烧生病,最无助的时候,是乡公所,将儿子送到乡里的医务所,救了他儿子一命;
虽然因为她男人的关系,将她家的田产和家财都抄没了,但当她家没米下锅时,乡公所又送来粮食,救苦救难,并且还将她家的水田归还给了她,还帮助她家耕田插秧;
当她家禾苗不长,心急如焚时,乡公所又派人送来圣肥,让她家的禾苗长得比别人还好;
当她家双抢忙不过来的时候,还是乡公所,帮她干活,不计报酬。
人心都是肉长的。
人家怎么对自己的,而自己男人又是怎么对人家的。罗张氏心中觉得羞愧。这一刻,她真的睡不着了。
一个穷惯了的人,挨饿惯了的人,突然拥有三十多石谷子的感受,是旁人无法体会的。也只有罗张氏才明白,这些粮食的可贵!也只有这些自家种出来的粮食,而且以后每年都会有的粮食,才会让她安心!
她忽然想通了,如今这样,能收这么多粮食,生活安定,不正是自己和男人想要的生活吗?自己能收获这么多粮食,是在圣国治下才有的。这样的生活,便是靠这乡公所,靠这圣国才能拥有!
这样说来,自己其实已经是圣国的百姓了。
乡公所帮了自己那么多,自己也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嗯,就这么决定了!
明天就拉些粮食去乡里卖掉,然后再去乡公所,不但将前两次欠的买圣肥的钱给还上,还要找杨乡长,跟他说,只要他们饶了自家的男人,自己愿意配合他们,劝说自己男人归降圣国。就算不归降圣国,起码也不能再替那曾屎头卖命了,一定要让男人在自己身边,好好过这和美幸福的日子。
做好决定,罗张氏面带笑容,沉沉睡去。
……
与此同时,长沙府浏阳县的七宝山下,一个大型的磷肥厂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工,日夜不停地生产磷肥。
这处磷肥厂取名叫浏阳磷肥厂,乃是到目前为止,圣国境内最大的一家磷肥厂了。
七宝山下,浏阳磷肥厂的粉碎场上,从南洋公司第一机器厂订购的十台破碎磷矿的碎石机,在蒸汽机的带动下,颤抖个不停,一直破碎着刚从山上采下来的大块磷矿。
圣王王府的农业部副部长刘长佑,站在这一排破碎机前,看着被蒸汽机带动的怒吼的破碎机,心中感慨万千。
刘长佑是个谨慎保守的人。他从没想到,按照圣王从洋人那边拿来的这个磷肥的配方,生产出来的这些黑不溜秋的磷肥,竟然会有那么让人吃惊的效果!
他已经验证,就在这浏阳县郊的几亩水田内,撒过这种磷肥的,和没撒过磷肥的一比较,竟然差距这么大:施过磷肥的水田亩产稻谷的量,竟然可以轻易地达到4石多一亩,比没施磷肥而继续沿用人畜粪肥的水田产量,3石不到,足足多出一大半。
他这才明白,自己以前看不起洋人,觉得他们是蛮夷,觉得祖宗的一切才是最好的,这种想法,错得有多那么厉害!
难怪乎圣王总是说,如今这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洋人所学的,正是穷理之科学技术,如今中华之天朝上国已复不再,世界之大,超乎祖宗之想象,洋人之强,也超乎自己的想象。
看见这几台被蒸汽机带动的怒吼狂砸的粉碎机器,刘长佑有些明白,为何洋人制造出来的这些东西被圣王所赞赏了。
一锤砸下去,一息之间,数块脸盆大的磷矿石变成碎末,而这要是让人工砸碎,足足需要一个壮劳力砸上一个上午。这就是巨大的差距啊。
而且,关键是,谁能想到,老天爷会这么神奇,将这从山上采下的灰灰的石头,砸碎了和其他一些石头混在一起,烧成灰之后,便成了可以让庄稼疯涨的肥料!这简直难以想象!
原本种植庄稼最好的便是粪肥,即便是火烧土堆肥,也有所不如,但没想到,这最好的粪肥跟这个可以大规模烧制的磷肥相比,简直就是大粪,真正的一文不值的大粪。
自己之所以来这浏阳磷肥厂,便是因为这个厂的产量最大,几乎占了整个圣国的三分之一的产量。要知道,如今圣国已经有十余处州府的十六个磷肥厂都已建好,而且,还有不少发现磷矿的地方正在兴建磷肥厂。
第527章 圣肥的热销和推广
这些已经建成的磷肥厂,产量还不是太大,但也比广州府南海县境内小茅岭处的圣国第一磷肥厂每月产量一百吨——这个吨刘长佑还用得不大习惯,他更喜欢换算成斤,也就是每月20万斤——可要大得多。
这圣国第一磷肥厂以前还只是建成一个小规模的试验装置,先行生产出来,如今也在扩建,只不过小茅岭的磷矿石产量严重不够,需要从最近发现的广西梧州府藤县绣江边的大旺墟磷矿运矿石过来。
已兴建的其余十五个磷肥厂,平均每月产磷肥也有50万斤。
而这个浏阳磷肥厂,因为附近的磷矿产量很大,很容易开采,更是一开始建厂的时候就规模较大,如今投产每月能达300多万斤,差不多平均每天有10万斤的磷肥生产出来。
可就是这样,长沙府还是觉得这个磷肥厂建得小了,上报圣王要求再扩建,圣王派自己过来,便是来摸清磷肥的效果如何,落实到底要不要扩建磷肥厂的事情。
经过前阵子一个多月的了解,又亲自试验,刘长佑已经确定了这磷肥还真是一个宝贝!他也听闻,从湘乡一带传来消息,百姓亲切地称呼这磷肥为“圣肥”。他不由感叹,这圣王亲自一力推广的肥料,又如此神奇,还真是很适合这个圣肥的称呼。
华夏这个国度,自古以来便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他心里清楚,单这个圣肥,便足以很大程度地解决部分食物问题。
每亩水田撒些磷肥,便可以显著增产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一亩若是增收一石,那万亩就多收万石,而整个长沙府、整个圣国,有多少万亩田地?
可以想象,如果将这磷肥普及开来,会多出多大巨量的粮食,会引起这个古老的国度何等的震动,刘长佑甚至推测,说不定这个圣肥能将整个华夏百姓的生存状况都给全部改变了。
因为,一旦这个磷肥大规模应用起来,不说所有的田地种植的庄稼,都能增产百分之五十,即便是只增产百分之三十、二十,就能多养活一亿的人口。
而且,他已经断定,即便是圣王和圣国不对圣肥重视,这个情况肯定也会发生。原因无他,实在是,这磷肥太受百姓的欢迎了,供不应求,百姓自发也会让这磷肥大规模使用,促使粮食的大量增产。
如今圣王又一力推广使用这圣肥,加大生产,单单这一点,便能让圣王在百姓的心中达到顶峰。而自己,也将因为跟随圣王,促成这项伟大的普及圣肥的行动,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想到这,一向沉稳的刘长佑也不禁激动起来。他连忙召集浏阳县长和浏阳磷肥厂厂长等人员,要求将浏阳磷肥厂再次扩建,同时提高浏阳七宝山磷矿石的开采量,以满足扩建后的磷肥厂生产所需原料。
刘长佑的要求是,将浏阳磷肥厂每月的产量达到540万斤,差不多平均每天生产18万斤,也就是每天90吨的磷肥出来。
这个量在刘长佑看来,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厂了。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这点产量,对于从后世过来的冯云山来说,习惯了以万吨位单位,对于这点产量,根本就激动不起来。
也对,整个长沙府,80多万户,520万口,1500多万亩耕地,浏阳磷肥厂一年产的6480万斤磷肥,平均摊到长沙府的耕地上去,也就每亩占4斤多的肥料。这根本远远不够使用的。
正当刘长佑将使用磷肥的惊人效果准备急报给圣王时,他接到了从广州传来的圣王手谕,冯云山要求他派出农业部的各大主事、执事,联合石油化肥司,牵头主持在各州府兴建推广磷肥厂之事。
同时,圣王又在手谕中指出,单纯的使用磷肥不要连续超过3年,以免有损土地的肥力。圣王还专门送来一张磷肥使用单的说明,要求在每家磷肥厂出厂的包装袋上,注明使用事项:所有磷肥最好与粪肥一起沤熟后,再行使用;单纯地使用磷肥,连续使用2年后,必须暂停使用一年。
刘长佑大喜。他正准备想圣王信报这个磷肥的好处,建议在整个圣国内推广,没想到,圣王就已经想到,做出指令下达给他了。
对于使用磷肥的注意事项,他深觉有理。
于是,随着命令的发布,农业部、石油化肥司等几十名主事和执事,全部离开广州城,分头行动,到圣国的几个省的各地州府,和当地州县府衙,清查当地磷矿,一同督促兴建磷肥厂。
不但投产磷肥的磷肥厂很是繁忙,帮忙采购磷肥的各地副县长、乡长也是忙成一片。
湘乡县善庆乡的杨乡长,便是如此!
双抢刚刚结束,善庆乡境内的各水田才刚刚插上秧苗,他和乡公所的十余号人,好不容易以为可以歇息一下,不料,昨天上午,忽然之间,好像是不约而同般的,全乡二十余个村子,上千号人突然就围住了乡公所。
当时,他吓了一大跳,还以为乡民要闹事,连忙派人通知临近的警务所。一会,等那些村长进来一说,才发觉原来是虚惊一场:原来,是这些乡民搞完双抢,听说那圣肥的妙用,都想买圣肥,于是,便一同叫上村长,来到乡公所,到了才发现,原来邻村的、附近村的人都来了,这才闹成一出上千人围住乡公所的事情来。
杨乡长听完,苦笑不得之余,又是一阵头疼。
这乡公所的圣肥,都是县里给的。其实,杨乡长看见罗张氏一家的禾苗长势,便已经清楚这个圣肥的价值,他就向县里再要了一批肥料。可早在抽穗前,就已经给各村分光了。他没想到,圣肥的效果会这么好,会让百姓如此痴狂:如今秋季秧苗刚插下去,这些百姓就来催肥料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让村长们劝说众乡民都先回去,答应给大家搞来圣肥。于是,当天下午,他便带领这二十多名村长和几名乡公所的下属,一同赶往湘乡县城。
由于路途有些远,众人赶到县城时,天已经黑了。
第二天一大早,杨乡长便带着众人早早起头,来到县衙。却赫然发现,县衙已经被数百人围得水泄不通。
正好,杨乡长看见隔壁的侧水市乡的朱乡长,便上前问道:“朱乡长,你也在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怎么回事?杨乡长,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嘛!我问你,你难道不是为了圣肥而来的?我可是听说,就连圣肥这个名字,都是最先从你们善庆乡传开的,会不知道圣肥的好处?”
杨乡长大吃一惊:“啊?这么说,朱乡长,这么多人,都是为了圣肥而来?”
那朱乡长喳喳嘴巴,苦笑道:“可不是!我昨夜就带人到了县里,可赶到县衙时,发现已经有好几个乡的人在这围着了。都是来催着县衙分圣肥下去的。但昨夜刘县长出面了,说是县里也没有圣肥,这,这,你说,这没有圣肥,我们可怎么跟乡里的百姓们交代啊!”
“完了!县里也没有圣肥了吗?那,那可怎么办?不说乡里的百姓,单这帮急红眼的村长,都会生吃了我!”杨乡长也头疼起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