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纪元1912(无语)-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未来,陇海铁路修成一后,势必连德国化的基地将会从连云港一路绵延至中国的兰州,这是任何外国势力都未曾到达过的中国内陆腹地,总督阁下,这将是史无前例的文化远征”
重重的肯定之后,凯贝尔又继续说道。
“从长远来看,利用中国人的资金创办一所德国式的大学乃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受过德国精神熏陶的精英自然会对德国的工业及其产品产生偏爱,德国工业和商业必将受益无穷,而且未来,这些精英不仅会不断的进入中国政府,而且还会进入**公司,到那时,不仅仅只是中国政府,整个连云港、陇海铁路,都会成为德国的伙伴。”
“凯贝尔先生,我想我需要将此事向国务秘书梯尔庇茨先生作出的汇报,由他来做出最终的决定”
听着这句话,凯贝尔知道,总督被自己说服了一直支持“教育引导贸易”的梯尔庇茨先生绝对会支持这个建立分校的方案。
“德华大学,我的……”
。。。
第111章 进一步(第一更)
第111章进一步(第一更)
推开窗户,望着漂亮的汇泉……嗯,不对,现在应该叫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海湾,在海湾的碧海蓝天之间,可以清楚的看到喷吐着煤烟的各国货船,而最为漂亮、动人的却是那一艘艘扬着白帆的钢制纵帆船。(《《书海阁》》手打)
“再过几年,连云港也会如此繁华”'搜索最新更新尽在shuhaige。'
望着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海湾,李子诚在心里自语道。
单就某种程度上而言,连云港的发展和青岛是相似的,都是“一港一路”以港口为中心,德国利用一港一路,成功完成了山东贸易重心由烟台向青岛的转移。德国胶澳总督府基本完成了第一轮城市规划建设。港口、铁路、自来水、电厂、医院、教堂、工厂……一座设施完备的现代城市拔地而起。一港、一路再到一城、一海洋。德人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在这里塑造一个具体而微的柏林城。
而未来的连云港同青岛是如此的相似,一港、一路、一城、一海洋,只不过与青岛不同的是,面积不匪的附属地将会使连云港成为整个陇海铁路的龙头,最终建成一座以铁路为脊梁的工业带,从江苏直到中国西北腹地将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而造成这一切的,将会是自己和自己创办的**。
“就差那所大学了”
自语着,李子诚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个念头,过去的七天,自己一直呆在青岛等一边等着凯贝尔的消息,一边在青岛“学习、参观”。昨天自己参观了德国人创办的一所中学,那所中学给了自己很大的启示。
与自己所熟悉的中学不同,那里的学生也学文化,甚至体育课上的也是军事体育,他们也拿笔,也扛枪,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却上工艺课,在工艺课上,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如何操作机械以及相关的金属知识、学习看图纸,每周他们甚至还有几堂课是在青岛的机修厂,实际操作机械,这完全是引入德国式的中学教育。
“或许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家庭出身优越,绝不可能进入工厂成为工人,但是这样通过长达3年的学习和实践,当他们中学毕业之时,一看机械、一看零件,就能从材料根儿上看出多少韧度、多少疲劳度,能做什么、能耐多少温度,如何配到机器上,到什么程度等非常全面东西,这样未来他们如果从事机械设计或相关行业时,有着其它人难以比似的优势,而从这样的中学走出来学生,如何进入工厂的话,他们的整体素质非常高。”
在那所中学内,那位鲁克斯校长如此信誓旦旦的对自己解释着,而事实上他所采用的正是德国式的中学教育,更多重视实践,可以想象依靠这种教育方式教导出来的学生,很多人实际上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应该具备的一切,但是在德国,这样的学生还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再经过三年的学校+企业的学徒培训之后,才会真正成为一名工人。
“难怪德国制造会名扬全世界”
想着那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的学习金属知识、图纸知识的模样,当时自己甚至有一种错觉,他们是在学习机械工程,可事实上呢?德国人却是用培养机械工程师的方式去培养技术工人。
而最后,正是这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进一步成就了德国制造的声望,最优秀的设计会毁于憋脚的制造,优秀的制造可以弥补设计中的缺陷。
“也许,未来连云港的中学也应该这么办”
对,既然自己可以引入德国式的大学教育,那为什么不能引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呢?现在全中国的教育都在摸索阶阶段。
“5年的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五年中学,十四年才能培养出来一个中学生,太慢了”
想着自己曾看到的这个时代的学制,李子诚忍不住直摇头,十四年培养出来一个中学生,十七年培养一名大学生,未免也太浪费时间,现在京城那边还在为新学制讨论着,与其等他们争论,不如现在自己就聘请德国教育专家,在连云港规划甚至直接“克隆”一个德国式的教育体系。
走进房间的张文政望着站在窗边的董事长,递过去一个信封。
“董事长,凯贝尔先生派人送来一封信”
从信封中抽出一张卡纸制成的卡片,展开对折的卡片,李子诚的脸上顿时挤出了笑容。
“是麦耶?瓦尔德克邀请我去总督府的邀请函”
李子诚一笑,看来这件事十有**要成了
下午,心下窃喜欢的李子诚就乘着总督府派来的德式四轮马车前往位于迪特里希山东麓的半坡上的总督府。
在马车进入优美华丽、气势非凡且极具浪漫色彩的别墅式官邸时,李子诚便看到一身礼服的凯贝尔正满面喜色的站在那,而在他旁边则站着一位穿着德式军礼服的高级军官,想来他就是麦耶?瓦尔德克总督了。
“你好,总督阁下凯贝尔先生。”
一下马车,李子诚便首先冲麦耶?瓦尔德克和凯贝尔微微行了一礼,同时伸出自己的右手。
“你好,李子诚先生”
麦耶?瓦尔德克在问候的同时,也伸出的自己的右手,双方在握手一刹那,麦耶?瓦尔德克蓦然发现眼前的这个人,虽然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年青,但是却全不见任何拘谨之意。
“李先生,我本人非常钦佩,你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的成就,当然更钦佩,你在商业上的果断”
在官邸的会客厅内,指间夹着雪茄烟的麦耶?瓦尔德克嘴上说着钦佩,但表情却没有任何变化。
“当然,我欣赏你的远见,超过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远见”
麦耶?瓦尔德克在道出这番话时,特意看了李子诚一眼,六天前,自己用电报将“合办分校”的事情给国务秘书梯尔庇茨汇报后,不到三天,梯尔庇茨便非常兴奋的给自己作出了回复,他的回复非常简单。
“答应他,告诉他,我们愿意这么做”
在随后梯尔庇茨又一份电报中,他详细的解释着为什么要答应这个中国人,这是德国取得在华“教育领先权”的机会,况且,那里是一片新开创地,现在还没有英美力量进入,德国文化输出完全可以放手行事,不必像在上海,需要随时注意其他列强的抵制,同时可以借助陇海铁路,将德国文化输入了中国腹地。甚至于梯尔庇茨还表示他将亲自出面帮助青岛专门学校聘请一批更多的教授。
“总督先生,德国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它的优势,有一个最简单例证,那就是,德语是现在国际科学界通用的语言。即便是在英国的学术杂志论文上,他们的题目也都是德语的。不管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德国世界知名的学者都很多,阵容非常强大。我想若是办一所大学,恐怕没有比德国更好的选择了”
李子诚轻声恭维一番,不过这番恭维到是实话实话,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德国大学取得的成就远超过英美的总和,即便是美国大学,也在跟在德国大学后面学习,而事实上美国引以自豪的研究生制度也是从德国移植过去的。
“正如我们创办青岛高等专门学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中国的工科学术进步的一样,我们德国,”
对于李子诚的恭维感觉颇为受用的麦耶?瓦尔德克,不无得意的说出这番话时,又特意强调着“德国”。
“拥有世界上最现代的教育体系,在华推广科学文明,……”
一番长篇大论之后,麦耶?瓦尔德克非常肯定的说道。
“所以,我国政府决定同意青岛高等专门学校在连云港设立分校,同时,我们将帮助你们在德国聘请最优秀的教授、学者前往分校任教。”
“如此,总督阁下,非常感谢您们的慷慨帮助,正像我所承诺的一样,连云港分校将会得到超过青岛本校20倍以上的办学经费以及常年经费,而且在未来几年,它的规模只会越办越大,同时作为回报,我每年将向青岛本校提供不少于10万马克的资助……”
在吐出这番话时,李子诚却在心里偷乐着,两年,自己只不过是用两年暂时的妥协,去换去德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帮助自己建立一所全亚洲最现代化的大学。
或许这两年,连云港德华大学如同青岛德华一样,由中方任命一位中国校长与德国校长共同管理学校,准确的来说是德国人出任校长,中国人出任总稽察,但这也只是两年的妥协罢了,两年以后,嗯,这所德国人帮助自己建立的大学,就完全归自己所有。
时间,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心下如此想着朝着凯贝尔看去时,李子诚又笑了笑。
“凯贝尔校长,现在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招收预科学生了,你觉得呢?”
(明天三更,有月票的大大,不妨把保底月票投给新纪元,鼓励一下无语呵呵)。。。
新纪元1912第111章进一步(正文)
第112章 投资商(第二更,明天三更)
第112章投资商(第二更,明天三更)
十一月的天,虽说谈不上天寒地冻,可是寒风呼啸着却是让人清楚的感觉到冬天的寒意,现在是冬天,干粮都冻得僵硬如铁,实在难以下咽。(成都手打)
若非如此,一惯节俭的萧子新也不会在这路边的茶摊上要碗热茶,在这茶摊上喝菜的大都是东来西往的路人,大家要么去连云港,要么就是从那里出来。'搜索最新更新尽在shuhaige。'
“……连云港,那地方我熟啊”
连云港,这三个字对于萧子新来说,并不陌生。
半年多前,家里的地被征走的时候,他就听很多人说起过,说是铁路公司征这地,是为了修啥铁路,还有火车站,说还要修啥港口,啥是港口,就是靠船的地方,那港的名字,就叫连云港。
“说起这连云港,操,可就大了去了”
通往连云港的茶档里,一个半秃拉头的汉子,半眯着眼儿,把烟屁股从嘴边拿开。
“东西南北,那可是好几十里地乖乖,就连那云台山,都在城里头,那条一号大道,乖乖,40里长,天下第一啊”
把烟屁股猛嘬了一口,他接着白乎了起来。
“不过嘛,要说好吃好喝的,嘿,那么大的地方,可有玩的,那地方,爷们多,爷们多的地方,*子多……”
这会只听着他在说得眉头都开了花,好像这些都是自己亲自玩过去似——其实,他也从来没去过连云港,这些都是从别人嘴里贩来的,可是却总能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接着,总会有人……
“兄弟,来,再说说那连云港……”
这会自然会有人给他续上一杯茶,而这会喝了一碗茶,萧子新便赶着自己的驴车朝连云港的方向赶了过去。
“这位小兄弟,稍等稍等……”
赶出了几丈远后,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喊声,头一扭,却看着一个穿着青衫头戴礼帽的中年人正笑呵呵的喊着他,那中年人身后还跟着一个人。
“先生,您有啥事不?”
青衫先生却是笑笑,接着又说道。
“小兄弟,你这是去连云港那”
萧子新一愣,他怎么知道自己是去连云港。
“这一车酒,得有两千斤左右吧”
在说话的时候,青衫先生看着酒车上的酒瓮问了句。
“一千六百斤”
“连云港,汉子多、窑子多,自然的……这出了东海县,除了那,旁的地方,怕还真不知道那里会要这么多酒水”
“先生好眼力”
萧子新这会倒是真个佩服起这位看似不起眼的先生了。
“鄙人姓孙,名善根,未请教小兄弟”
孙善根抱拳请教的时候,脸上依然带着笑色。
“俺,不对,鄙人姓萧,萧子新”
学着那先生的话,萧子新道出了自己的名字。
“小兄弟,来,我来给你搭把手咱边走边说。”
说着孙善根便从车旁搭把手推起车来,全不顾萧子新在那说着那使得。
“小兄弟,这酒是自己用,还是……”
三个人一边走一边聊着,慢慢的,萧子新发现身边这先生,问话时,虽说大多数时候都是问自己,可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问一些旁人从没问过的事。
“你在那租了门面,卖酒的话,没人上门要钱吗?”
“要钱?先生说的是捐吧”
“对,没错”
“咋能会没有这捐那捐的倒是不少。”
“哦,连云港不是对商人免税吗?”
“那是对开工厂的,像俺这样做小买卖的要的名头可还真不少,租房子的房租捐,做生意有执照捐,哦对,还有什么卫生捐、物品零售捐”
说话的时候,萧子新言语中,多少带着抱怨之味,他曾专门去连云港站管理会询问过“地租捐、房租捐、执照捐、***捐、旅馆、餐厅账单捐、电话捐、娱乐捐、卫生捐、物品零售捐……”林林总总十余项的“车站用地公务事业捐”是什么东西,弄到最后也没弄明白个所以然来,最后还是乖乖的到那“捐务处”交捐。
“这可不就是苛捐杂税嘛”
孙善根嘀咕一句,对连云港的认识又多出一分,这地方显然和招商***上的不一样,看来这**对商人那也是区分而待,从事实业的免税,从事零售业的要交捐。
“这个……”
听着苛捐杂税,萧子新倒是有些不乐意了。
“这也谈不上啥苛捐杂税,俺打听过,在东海县城,像俺那样酒馆,一个月明的暗的,最少得交六块钱,那还是有人的,俺在连云港一个月才交三块多,在人家的地界上做生意,交点捐费什么的,倒也是常理”
“那连云港现在厂子多吗?……”
“咋不多,现在连云港,成天都有厂子开业,这不,**公司要办的人造丝厂,过阵子就开业了,”
有人搭手,原本几十里的距离,反倒是不显得远了,太阳将下山的功夫,驴车的车轮终于压上了碎石路,而远处的路边已经能看到房影。
“孙大哥,这就是连云港,大街是够宽的,可没那人说的那么长,才十几里地……”
驴车上了碎石路车也轻了许多,见孙大哥的松了手,萧子新连忙解释了一下,在他看来这连云港就是自己刨食吃的地方,自然希望这地方越热闹越好。
“不过,孙大哥,这地方好,你没瞧那边,铁路都铺好几十里地了,将来,这地方肯定比上海还热闹”
瞧着萧子新这副模样,孙善根煞有兴趣的看他一眼。
“哦,子新兄弟,你想这地方办好?”
“咋不想,人多了,俺挣钱也就多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孙大哥”
理倒是这个理
双脚踏上连云港的时候,孙善根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连云港,这显然是连云港站的“郊外”,虽说路边盖着两层的小楼,可却显得冷清许多,只不一些敞着门的店铺,生意似乎很是一般。
不过虽是冷清,孙善根却注意到这街上远比自己到过的任何地方都要干净,这路上甚至都见不着多少树叶,显然每天都经过精心打扫。对此他倒是不觉的稀奇,过去两月前,就是因为随意倒污水,有一个人被判了六年徒刑,来的路上,身旁的萧子新甚至还特意和自己交待一番。连云港的规矩多,而最大的规矩就是这街道卫生,甚至每个月还有卫生处的人上门督查卫生,连续两次不合格,就会吊销营业执照。
“现在连云港比过去热闹多了,过去,这街上都是酒馆、窑子、赌场,现在,你瞧瞧那边,街两边的店铺里头东海县有的,这也都有,东海县没有的,这里也有,就是……嘿嘿,就是街上女人少。”
萧子新嘿嘿一笑,然后又自顾自的说着。
“那劳工团人差不多都是光棍汉子,在这里落户的都是那些大工匠,都是公司给盖的房子,那房子,一个个那是好看,说是将来,其它人也能住上那样的房子,只要好好干活就成,俺到是成巴着那些人赶紧落户这。”
“哦,为啥”
孙善根,这下倒是好奇了起来。
“你不知道,这铁路没修到东海县的时候,这地头上,人海了去了,那生意,一天都能卖掉几百斤酒,可现如在,铁路朝西边修着,那修路的工人也就离开连云港了,卖酒的生意自然就不比从前,你瞧这街上,过去小一半都是窑子、赌档、酒馆,现如今都改了,要不就是随着工人朝西迁,那边不是人东海站嘛……”
嘴上说着的时候,萧子新满面尽是遗憾之色,自己舍不得丢掉这地方,要不然也跟了过去。
“唉,孙大哥,你是这来做生意的吧”
瞧着身旁这孙先生的模样,萧子新能猜出个十之**来,像他这样的人,十之**是来这投资办厂的。
“嗯,来这看看,看看能不能瞧着机会……”
孙善根到是没有隐瞒的意思,自己从徐州来这,就是想在这地方看看寻着合适的机会,办家工厂。
“哦,孙大哥,若是你想办厂的话,怕是得快点去招商局”
这一路上聊得投机,萧子新这才连忙提醒了一句。
“嗯?为啥?”
“孙大哥,您不知道,前些天,李先生去青岛的时候,和那个,德、德华,对,就是叫这名字,”
“德华?是所大学吧”
听着这名字,孙善根不禁一愣,自己的侄子今年也去青岛考过德华大学,可是却没能考上。
“对,就是所大学,这不,李先生请德华在连云港建所分校,这不,工业区不少厂房除了**自己的工厂没停,其它的都停了下来,上万个建筑工人都到河西去盖那大学去了,那大学老大了去了,公司在河西征了好几千亩地,说是要办咱中国最大的大学……”
“啥?**要办大学?”
孙善根眼睛一睁,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消息,这没见报纸上提过啊。
“俺也不知道,反正孙大哥,若是你来这办厂,若是不抓紧时间,只怕是一年两年的,都不一定能找着合适的厂房,所以孙大哥您可得……”
萧子新再说些什么,孙善根已经听不清楚了,这会他的脑海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不对,这连云港要办大学,还是全中国最大的大学……
(明天三更求月票拜谢)。。。
新纪元1912第112章投资商(,明天三更)(正文)
第113章 担挡(第一更,三更万字!)
第113章担挡(第一更,三更万字!)
站在浦口镇河西“连云港德华大学”的工地上,看着那些工人在德国建筑师的指挥下,用石灰勾型,用线车固定地基方位,数十名德国建筑工程用之于测量工具细化着这片土地,而更多的工人却在那里规整着土地。(《《书海阁》》小说手打)
未来这里将来耸立起一座大学,一座亚洲第一流的理工大学,也许百年之后,这所“cit”将会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理工大学。'搜索最新更新尽在shuhaige。'
想着这一切,李子诚只觉得内心抑不住的涌起一阵激动的情绪。
“这是个伟大的工作,这是个很好的事业。”
一声自语从李子诚的嗓中迸发出来,和着寒意十足的海风,李子诚只感觉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年后,这所大学主体建筑屹立于此的模样。
“今天的德华,明天的中国理工大学”
心底这么思索着的时候,穿着大衣,头戴礼帽的凯贝尔却拄着拐杖走了过来,看到朝自己走过来的凯贝尔,李子诚挤出一些笑容。
这位可是未来德华大学连云港分校的第一任校长啊。
“凯贝尔先生”
手指着远处那一个个穿着蓝色粗布劳动服的建筑工人,李子诚笑着说到。
“我曾告诉过你,只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明天十月前,可以容纳两千名学生的教室、宿舍、图书馆,就可以投入使用”
说话的时候,李子诚整个人变得有些得意,如果说后世在大型国企工作一年的经验,自己学到了什么,恐怕就是“集中力量干大事”,后世的那一个个大型国企,无一不是“集中力量干事”的表现,50年代的时候为了建设包钢,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基建工人就达到十数万之多,从工厂基础建设,再到水库的修建、工业铁路的铺筑,无一不显现着一个最简单的真理。
“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在短期内达成目标”
而现在为了规划中的六幢三层高的德式教学楼、试验楼以及十幢三层高的学生宿舍以及265座位于海滨的德式别墅,那是为学校的教授准备的,自己一共从劳务公司抽调的近7000名建筑工人,相当于把连云港一半以上的基建工人都调到了这里,甚至不惜暂缓那些出租用基建厂房的建设。
“李先生,现在我不得不承认一点,你的确履行了你的诺言”
凯贝尔点头说道,在青岛时面前的这位李先生向他承诺,明年十月份开学,而且是在“德华大学连云港分校”的学校内时,他还曾以为这不过只是一个吹嘘之词,可是,现在,在合作办学协议签字不过一个星期之后,看着眼前的这片工地,凯贝尔总算是相信了明年十月,德华大学一定会如期开学。
“相信我,凯贝尔先生,很快,我们就会办成这所大学,还记得我们的之间的承诺吗?”
李子诚笑着反问一句。
“当然,李”
凯贝尔用力的点下头。
“你提供一座学校,而我负责把这所学校建成亚洲,甚至全世界第一流的学校,我向你保证,这所学校内会拥有德国第一流的学者任者,而且它的教学仪器也是最先进的,同时我本人将会向“德中学会”申请一笔经济资助,相信我,他们一定会乐意向您的大学提供这笔资助。”
凯贝尔信誓旦旦的说着,对于他个来说,他相信随着这所中国最大规模的大学建成,很快自己的将会达到人生荣耀的最顶点,自己将会开创一个历史,也许二十几年后,在这所大学中,还会出现自己的塑像,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的名字将会随着这所大学一同几十年、几百年的传承下去,即便是一百年以后,只要这所大学存在着,自己的名字就必将为世人称道,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容易且简单,那就是把这所大学办成一流的大学,只有一流的大学才不会被时间所淘汰。
“这所大学,在建成之后,我完全交给你,请你记住一点,我希望这里能够培养出具有世界水准的工程师,并能成为一针催化剂,他们和他们的学识将会重塑这个垂头丧气、喑哑沉沦的国家”
认真的盯视着凯贝尔,了解他的野心和愿意的李子诚明白,在很大程度上,他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无论出发点如何,两人都希望把这所大学办好。
“李,请你相信,这所大学将会成为真正的科学福音的圣殿”
此时凯贝尔用一种极为神圣的口吻说道,他相信自己可以把这里变成科学的圣殿。
“李,还有一个问题,你的副校长也就是学校的总稽察选择好了吗?我们需要的是一位极具名望的中国文人,而且他必须要懂得教育,因为,我们……”
不待凯贝尔把话说完,李子诚却看了一下时间,然后微微一笑。
“凯贝尔,相信现在德华大学的总稽察应该已经快到了连云港”
这里就是连云港
从马车上下车之后,先看一眼那宽敞的黑色的柏油街道,再踏上马牙石铺成的人行道。
估且算是城市吧
蔡元培在心里嘀咕一声音,这会属同盟会,却于数月前丢下一纸辞呈同唐绍仪一共辞职的前教育总长,这会正在用一种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座算不上城市的城市。
道路远比任何一座中国城市的道路更为宽敞,即便是在欧洲留学时,蔡元培也未见过这般宽阔的道路,若是再加上这路边的行车道和人行道,怕这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了,而再看道路两侧,却见不到与宽阔的街道相衬的建筑,人行道旁侧尽是那种两层高的、西式的一眼可以看出是那种木制的临时建筑。
显然从这些建筑可以清楚的查探到,这座城市还在建设期间,准确的来说,这座城市只是用道路勾勒出一座城市的雏形,看着这并不算热闹的街道,蔡元培特意低头看一眼脚下的青色的马牙石路,这道路显得非常整洁,甚至可以用非常干净来形容。
“当真不愧是用人命换来的卫生啊”
嘴边感叹之余,蔡元培到是对这连云港充满了好奇。
“蔡先生”
听到身后传来的声音,蔡元培连忙扭头看去,只见一位穿着黑大衣头戴黑礼帽的年青人正笑着朝自己走过来,他一边走,一边摘去手套,朝着自己伸出了手来,是李子诚,就是他的一封信,把自己从上海拉到了南京。
“李先生”
“叫我致远,子诚都行,这个先生嘛,先生当得,我当不得”
李子诚自谦的笑说着,不待蔡元培应话,又继续说道。
“走,咱们边走边说,车就在那边停着”
车停在百米外街口纬路的停车带上,尽管现在连云港并没有几辆车,可规章是自己制定的,自己总要带头遵守,连云港用严例苛规换来的规矩,每一个人都要遵守,自己也不例外,没有人遵守或者不被严格遵守的规则,还不胜没有规则。
“致远,说实话,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谁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