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纪元1912(无语)-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提及“陆军海战队”刘冠雄却是只觉一阵抽搐,堂堂战斗舰竟然挂着“陆军”之名,这如何不让他心生恼意,而更让人恼怒的却是,那支所谓的“陆军海战队”中的军官,竟然悉数都是受其排斥的非闽系留日海军生,现在那些人可是得意起来了,架操着中国吨位最大、威力最强大的军舰。

    “我知道,我知道……”

    除去应该说知道之外,极为烦闷的袁世凯还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昨天得到“定海号”、“平海号”两舰于江苏陆军服役的消息之后,他立即意识到江苏陆军拥有这两艘战斗舰意味着什么,只要他们愿意,单凭这两艘战斗舰,李致远北可威胁天津、南可直下广州,中可横亘长江,原本欲借派兵参战为由断李致远一臂的袁世凯,这边还没砍掉他的手臂,那边他又长出了一条手臂。

    而最为恼人的却是,一但江苏陆军派兵参战,其军饷就由中央,准确的来说就由法国人支付,这意味着,江苏一年能节省千万元经费,而这些经济恰到好处的用在了所谓的“陆军海战队”的身。

    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竟然被李子诚轻松化解于无形,甚至自己还帮他解决了经费问题,袁世凯反而觉得更为苦闷了,而心中焦焦急急的却又没有化解的法子。

    “子英,”

    未了袁世凯用极庄重的语气对刘冠雄说道:

    “你觉得,要是成立战斗舰队如何?”

    听闻大总统的话,刘冠雄的心下立即敲响了警钟,大总统的意思很明白,他是想把江苏的陆军海战队“合法华”,想到其进入海军后有可能同经费原本就不宽余的海军争夺军费,他连忙急声答道。

    “大总统,若是能将两艘收购于中央,成立战斗舰队,自然是再合适不过,可若是仍由苏系控制,其纳入海军之序,只恐养虎为患!”

    听着刘冠雄的反对,袁世凯心里明白他说的是事实。但是,他还是一本正经地说:

    “子英,这事难办啊!致远那是用炮去震英国人,分明是在震我啊!”

    总统的烦闷看在刘冠雄的眼中,只让他在心下一叹,他知道大总统忧心的是什么,忧心的是李致远的齿未拔却爪又现,而这利爪还是大总统无力应对的。

    瞧着大总统的样子,刘冠雄突然试探的询问道:

    “大总统,其实相对付他的海战队很简单!”

    “哦!”

    刘冠雄的话只让袁世凯猛然一喜,可欢喜之后,他却又喜不起来,不等刘冠雄说话,他就知道他想说什么,他想说的恐怕就是……

    “大总统,建设海军早应该摆到议事日程,现在苏省持战斗舰两艘即可耀武扬威于中国,若中央无战斗舰,只恐怕……”

    这会刘冠雄之所以敢说这句大话,是他心里明白,大总统看似和李连云“亲密无间”,可事实却对其极为防范,而且在背后一直谋划不断,以图一击必中!现在李连云抛出两艘战斗舰,对海军而言,却是再好不过的机会,民国肇始以来,为何陆军军费开支庞大,原因就是因为袁世凯需要陆军去压制国内地方势力,而现在陆军海战队的出现,就意味着有人在大海挑战大总统,虽说明白大总统的心思,可刘冠雄毕竟是机灵人,他不想揭穿袁世凯不愿揭穿的秘密。所以,他只是用极为严肃的口吻说道:

    “只恐怕到时,人们只知江苏,而不知中央!”

    虽说刘冠雄并没有把话挑白,但是他话里的意思,袁世凯岂未听出来,虽说明白海军的重要性,但是只要一想到海军造舰,少则数百万、多则数千万、甚至亿万的庞大开支,还是使得袁世凯一直展不开的双眉锁得更紧,有点僵硬的体型,增添着呆痴之意。

    日偏西了,洒在地面的树枝阴影已慢慢地移到粉墙;天空从遥远的东方起,渐渐把一幅巨大的灰色幕帐扯向西方,明亮的居仁堂也由明亮进入了朦胧,室内的电灯亦随之亮了起来。

    而这时袁世凯却依然沉默着,思考着到底要不要同江苏,准确的来说是李致远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军务竞赛”,在内心深处,他绝不想进行这场军备竞赛,可是如果中央海军没有自己的主力舰,那么又如可能抵消他的影响力?又如何能迫使其回到“正轨”。

    对于已经57岁的袁世凯来说,他早已感到了“老之至”了,

    “万一这一次若是成不了,这一辈子的心血可就白费了。”

    这时候袁世凯心里面默契的想到的都是老袁家活不过六十岁的传说,也正因如此,袁世凯才会认定老天爷不会给他时间了。养疴彰德,他虽然50岁了,但那会却是心不老,他预测形势会瞬间万变,他有迥旋的余地。现在,大清朝不复存在了,革命军和国民党也灰飞烟灭了。战争暂时平息了,一切国家大事都以政治解决,都依赖着民心向背,也正因如此,他才不得已,在李子诚那作出了让步,虽说是实力使然,但袁世凯更愿意把这看成自己是“明君”的象征,可现在……

    “若是没有战斗舰,等到撕破脸时,李连云的战斗舰开到了大沽口?那又该怎么办呢?”

    虽说政治斗争不同于争一城一地,枪杆子并不能完全解决,但是枪杆子握在谁手里,谁就能获得最后的“政治胜利”,对此,袁世凯不会持任何怀疑态度。

    “可一艘战斗舰要几千万啊!”

    想着购买战斗舰如天文数字般的开支,袁世凯犹豫着,思索着,他的手不时的轻击着扶手,反反复复的却是下不狠心。

    在大总统沉思时,刘冠雄却是一言不发的坐在那,了解袁世凯的他自然知道,这会大总统是在权衡着购买战斗舰的利弊,否则,他也不会思索这么长时间,熟知大总统风格的刘冠雄知道,一但大总统认真思考那件事,那这件事,十之就会定下来。

    “子英,一艘战斗舰要花多少钱?”

    果然,在袁世凯沉思了长达一个小时之后,刘冠雄听到了他想要的问题,一听问价,他连忙按下心间的狂喜,用尽可能平静的口吻说道。

    “大总统,那要看战斗舰的吨位大小以及火炮大小!”

    袁世凯却是把眉头一皱。

    “海战无外大舰胜小舰,大炮胜小炮,炮多胜炮少!要买,当然要买最好的!”

    与其它人作出决定后又产生诸多考虑不同,袁世凯作事果断,一但作出决定往往会坚持到底。

    “回大总统话,战前,各国采购兵舰皆向英、德、美三国采购,以日本、巴西等国向三国采购装备14英寸舰炮的战斗舰为例,购价大都在250万英镑下……”

    250万英镑,那可不就是……2500万银元!

    听着这个价格,袁世凯的只觉得心跳猛然加速,他甚至产生一种晕眩之感,若是买两艘战斗舰,那也就是五千万,五千万,装备一个师,也不过才几百万元,买两艘战斗舰,至少能练十个陆军师。

    可即便是被这个价格吓了一跳,虽在心里喊着“太贵、太贵”,但是却还是在沉思片刻后,看着刘冠雄说道。

    “子英,看看让驻外公使馆和留洋的海军生关注一下,先同外国船厂什么的勾通一下,看看要多少钱,至于钱嘛……”

    思讨着,袁世凯最后却又似百般无奈的说道。

    “看看能不能让财政部想想办法!”

    在道出财政部时,袁世凯的双眼一亮,唇的胡须微微翘着。

    让财政部想办法?

    瞬间,原本内心激动的刘冠雄就被大总统的这句话给打蒙了,别的不说……李致远就是傻子也知道,这军舰买回来,肯定也是为了对付他的。让财政部想办法给海军买军舰,他,李致远有可能答应吗?李致远不答应,财政部有可能想办法给他挤银子吗?

    身处官场这么多年,对于所谓的“官场斗争”或者现在的“政治争斗”,刘冠雄可谓是了如指掌,可大总统的话,却让他只能在心里长叹一声!只怕是海军这战斗舰的梦想要落空了!就在他于心间长叹时,却听大总统说道。

    “子英,这件事,你亲自去办,直接去找致远!”

    见刘冠雄的脸色由欢喜变得难看,袁世凯岂会不知道他心里要想什么,生怕他不去国务院,于是便正色吩咐道。

    “记住,等李致远回来,你要第一时间去找他,明白吗?”

    !dt

第21章 车厢内他人为我用 北京城公使自上钩 (求月

    毫无疑问,在梅乐和看来,此时所他身处的这间车厢,无疑是他见过的最豪华的车厢,甚至所谓的慈禧太后的花车亦无法与之相比,车厢的内部被装饰成凡尔赛宫的风格。**列车过道上有金色的雕塑,顶部有华丽的壁画,整个车厢看起来就像是宫殿一般配的奢华,对此,梅乐和到是很是好奇,因为尽管眼前的这位总理非常富有,或许是东方最富有的人之一,而且他的财富每天都在以数十万甚至百万的速度增涨着,但他却不是一个奢侈的人,甚至可以说有些俭朴。但这相当豪华的车厢,却颠覆了他的意识的。

    看到梅乐和的注意力一直放在车厢的豪华内装饰中,李子诚微微一笑。

    “这车厢是战前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公司定购的,原本是用于西伯利亚的国际联运线,车厢的内装饰是法国人设计的,可是去年俄罗斯取消了定单,后来被陇海铁路公司低价买了下来,这次我回京,他们非要挂上上这几节车厢,嗯,算是我以权谋私吧!”

    李子诚的话中尽是说笑之意,而梅乐和这才算明白,为什么这位总理会坐如此豪华的车厢,原来是俄国人的定货的,就在他恍然大悟的时候,李子诚却站起身,打开酒柜门,回头问道:

    “喝点什么?威士忌、橙汁还是咖啡?”

    因为是私人谈话,所以车厢内并没有其它人。

    “橙汁吧。”

    知道这将是一次严肃对话的梅乐和,自然不会要酒,他需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已同这位总理进行对话。

    李子诚倒橙汁时,车厢非常平稳地起动了。梅乐和只是在看到橙汁水平面向后倾斜时,才察觉到车厢在加速。他从窗户向外望去,看到飞速后掠的绿树旷野。一群鸟在窗外掠过,立即出现在后边的窗户中。但他敏锐地发现,所谓窗户非常厚实·他试探着用手敲敲窗户,窗户的闷声提醒着他,这窗户恐怕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见他对车厢的窗户有些好奇,李子诚便微笑着说道:

    “梅先生·你的观察力很敏锐。你知道的这车厢是全封闭的,由中央空调控制车厢内的温度,如果你愿意向英国的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们的中央空调的话,我保证,公司一定会给你最优惠的价格,我们的空调是全世界最好的,这一点相信你也不会怀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江海关今天夏天也加装了空调。”

    和大多数时候一样,李子诚总是会在不经的时候,为自己公司的产品作着广告,在梅乐和附和称赞着那空调让他过了一个极为惬意的夏天时,李子诚只是笑说道,

    “原本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应该是为人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此时,列车已经驶出了半地下通道·开始提速疾驶,窗外景物的后掠也越来越快。按照之前来连云的过往来看,现在火车已经驶出了连云车站用地。

    在梅乐和喝了一口橙汁之后,李子诚的神情开始变得严肃起来:

    “我知道,你的叔叔,也行告诉过你,我为什么选择你作为总税务司!”

    “是的,总理阁下,这一点,我的叔叔曾经在信中直接告诉了我!”

    梅乐和并没有隐瞒·在给他的信中,清楚的提到“总理需要一位能够考虑到中国利益的总税务司”,同时隐晦的暗示他,在这位总理提出条件的话,如果不违背原则,要尽量接受·因为他是一个不介意使用任何手段的人——“他将比李鸿章更难对付”。

    “怎么说呢?我很希望你能成为第三任总税务司,但首先你要彻底清除先前的想法。”

    李子诚略为沉吟,平缓地说:

    “你必须要明白一点,你虽然是英国公民,但是你却是中国政府的雇员,这一点,你必须要明白。^//^”

    对于李子诚的强调,梅乐和只是笑说道:

    “总理阁下,在我很小的时候,赫德叔叔就曾告诉过我,我们只是中国雇员,而作为一名雇员,他首先必须要做到一点,即对雇主的忠诚,我想,对此,总理阁下不需要有任何怀疑,在未来,我的工作会证明这一点。

    看着他,良久之后,李子诚才笑道:

    “我没有看错你,你的思维确实非常明快,一下子抓到了关键。但请你明白一点,你的前任,是因为他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行政命令,而被辞退的,而且,就我个人而言,因为经商的经历,我向来坚信一点,对于不称职的员工,我不会有任何同情的余地,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首先要求的,就是雇员对企业的忠诚,换作国家亦是如此···…”

    盯视着梅乐和,李子诚又强调道,

    “我希望你能牢记这一点,你是英国人,但你作为中国政府的雇员,必须首先考虑到中国的利益,而非英国的利益,如果中国和英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在海关方面,出于职业道德,我想你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总理的训话梅乐和只是微笑不言,事实上,从接到的信的第一天起,他就明白,他这一任总税务司,绝不同于安格联,也同样不如赫德,海关将会失去他的独立性,并且会慢慢成为真正的中国海关,对此他绝不怀疑。

    这时,李子诚也不再赘言,简捷地说:

    “我的话已经完了,我希望,你能够记住今天我们的对话。”

    临了,他又加了一句,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称呼你为“我们的梅乐和”。”

    面对这个称谓,梅乐和却是沉思片刻说道。

    “总理阁下,我个人认为,在未来至少三至四年内,海关不可能完全终止新雇用洋员!”

    看着面前的总理,梅乐和又继续说道:

    “在这一点上,我坚持我的想法,事实上,我觉得·即便是加大华员比例,也需要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素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珍贵的是海关的廉洁性与有效性·所以,我希望总理阁下能够认真的考虑这一建议。

    在梅乐和提出这一建议的时候,一开始,李子诚本能地认为那不过是梅乐和的借口,但是在思考片刻之后,李子诚在心下喘口气,有时候一些事情·的确不能操之过急,但是他却没有直接给他回答:

    “你的建议,我会认真的考虑!但是,我希望你在到达京城后,立即签署新的海关命令。”

    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的,梅乐和立即意识到,恐怕接下来·才是这场会谈的真正核心——关税,中国政府需要关税,国务院更需要关税·对于国务院和总统府之间在财政方面的暗斗,梅乐和多少有一些了解,早在李子诚就任国务总理之初,梅乐和同朋友们一起聊天时,他们总会称“中国看似平稳有效的双驾马车式的中央政权,会随国务院同总统府的财政争执,而陷入新的困境”,可出人意料的却是,李子诚并没有去抓“地方上的小钱”,一上来·他就啃了海关这个硬骨头,但是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无疑就是关税!

    见梅乐和只是作着聆听的模样,李子诚便淡淡地说道:

    “我认为,将中国的巨额关税存入外资银行是极不合适的,这不仅有损中国的金融利益,同样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及国家形象·对此,我是绝不能容忍的,同样,中国亦不会容忍,所以,我希望能够看到。”

    说着,李子诚低头看了一下手上的日历,随后说道:

    “在十月十五日之前,海关的关税能够存入中国的中央银行,也就是中国银行!”

    微笑着,出人意料的是,梅乐和并没有没有接腔,他只是沉默着,似乎是在用沉默对抗着李子诚的决定,而李子诚同样不急只是面带微笑的喝着茶,无论他怎么说,这关税是一定要收回来的,自己还等着靠关税去干大事:

    “总理阁下,安格联总税务司将海关关税全部纳入汇丰后,固然是掌握了中国的关税大权,但在另一方面也为中央政府收归税收统一大权创造了机会,至少避免了地方截流关税…···”

    在梅乐和试图为他的前任辩解,同样也为他的朋友争取利益的时候,李子诚却是满脸疑问地看着他,然后说道:

    “哦?果真如此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或许最近几年存在着关余,但是关税却是最终从各地常关,汇往汇丰银行,由海关和汇丰银行汇总后,首先支付庚子赔款,随后才有所谓的关余,”

    冷嘲着,李子诚看着梅乐和说道。

    “而我这个堂堂国务总理想要办个事,需要动用关余,还需要总税务司的签字,这个海关总税务司的权力果真够大的啊,连财政部都无权动用关余,我想问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中国的海关,还是总税务司的海关。”

    一声冷问却没让梅乐和心下微微一颤,这会他总算是知道,为什么叔叔会说,他比李鸿章、袁世凯都好打交道,但是却比他们都难对付,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撕破脸皮!

    “地方截流关税,如果他们能截流关税的话,还要总税务司干什么?还要海关干什么?”

    一连几个冷声质问之后,李子诚稍稍想了一会儿,说道:

    “当然,作为英国人,你需要考虑到公使的意见,领事的意愿,但是,作为中国的国务总理,对这一切,我是不可能容忍的,十五号,我希望能够看到关税存入中国银行,。”

    “可是,总理,海关必须要确保赔款能够按时偿付各国,即便是现在进行整厘,在半个月内,也不可能完成转存业务······”

    “梅总税务司,我相信你们的能力,你们能在三年内把存在大清银行的关税转存入汇丰银行,那么,在十五天内,把关税转到中国银行,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你觉得呢?”

    没留情面·从涉及到实际问题时,梅乐和注意到这位总理,完全没给他留一丝情面,他的强硬·甚至超过梅乐和见过的那些满清的“保守派”,

    似笑非笑地看着梅乐和,李子诚的心里却想着一个问题,这样过于强硬,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在如何处理海关的问题上,在国务院的一番讨论之后,最终作出的决定是·必须要跳开英国人,直接由海关作出一些决定,准确的来说是对中国有利的决定,而如何能够让梅乐和,这一任总税务司,服从国务院呢?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让他意识到,国务院在海关的问题上·不会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否则一但让步,就会被其认为软弱可欺·自然也就不可能买国务院的账,安格联为何能不理会中国政府,原因非常简单,他所依仗的就是公使馆。

    李子诚的冷嘲只让梅乐和的神情略显尴尬,他在沉默片刻后,方才颇为为难的说道。

    “有一些问题,并不是总理先生和我所能决定的,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公使团的态度!”

    梅乐和终于选择了坦白,而李子诚却是似笑非笑的点了下头。

    “哦,是吗?”

    看着梅乐和·李子诚又直接说道。

    “我记得这还是中国的海关吧!不错,满清的确用海关向各国贷款以用于偿还庚款,但是我们必须没有交出自己的海关给各国管理·我想这一点,朱尔典先生能够理解,也会接受的·`····”

    “这是不可接受的!”

    在英国公使馆内·面对俄国公使库达涅夫,朱尔典不无激动的说道,在武昌起义后,正是在他的策划下,安格联才借口“维护债赔款偿付信誉”,由其指示起义各省海关税务司扣留税款,改存汇丰银行,接着又迫使清政府将仍在其控制下的东北、天津等处海关税款也存入汇丰。

    之后,面对德国、俄国公使的抗议,为换取他们的支持,英国又乘机组织“各国银行联合委员会”,由汇丰(英)、德华“德”、道胜(俄)三家银行充任董事,制定《总税务司代收关税代付债款办法》八条,从那时起,三国银行便利用巨额税款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控制。

    现在面对来自国务院的压力,作为英国公使的朱尔典知道,他必须要拉入盟友,然后同其共同行动,如此才能避免独木难撑的局面,而除去真正的利益共享者,其它国家不可能为了英国的利益给予英国支持。

    “库达涅夫公使,按照联合委员会的统计结果,贵国的道胜银行,去年接存税款超过五百万两,如果任由中国接收税款的话,那么道胜银行的损失是极为惨重的!”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库达涅夫点头赞同道,作为驻中国公使,他必要考虑到俄罗斯在华的全部利益,自然也包括有“金融利益!”,可话音一落,他便似笑非笑的看着朱尔典说道。

    “朱尔典公使,可是,去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却十倍于道胜银行接存的税款啊!”

    他的话一出口,朱尔典便在心下诅咒着这个该死的库达涅夫,而这会库达涅夫又接着说道。

    “过去税款是由英国、德国、俄国共同署理的,按当时的划分,英国为,德国、俄国各为1,各国银行分享20%,可是现在,似乎德国的1已经由汇丰银行,甚至就连同各国分享的份客,亦有不少都由这个香港银行接管了!”

    对于英资银行对海关关税的独享,库达涅夫早已心怀不满了,而眼下正是一个迫使英国人吐出这块肥肉的机会,道胜银行属理越多的关税,就可以在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影响,从而发行更多的纸币,然后利用那些纸币向中国购买俄国急需的各种物资。

    “该死的老狐狸!”

    心里骂着,朱尔典却是一笑。

    “德国的1归道胜银行!”

    “再加”

    在不到半小时内,朱尔典便和库达涅夫达成了分脏协议,随后一份由英俄两位公使联属的公文随之送到了国务院办公室,对于拒绝同“特别外交委员会”打交道的朱尔典来说,这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当那份英俄两国公使的联合公函送到李子诚的面前时,他的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他立即在第一时间给顾维钧打去电话。

    “英国人上钩了!”

    直到挂上电话的时候,李子诚的脸上依然带着笑容,精明如英国人,终于还是一不小心上了“钩”,只需要一丁点“小事”就可以打破那道看似坚实的城墙。

    “一麟,知道为什么,精明如朱尔典,为什么犯下这么一个初级错误?”

    望着得意洋洋的总理,张一麟摇了摇头,的确,以朱尔典的精明,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原因非简单,过去,咱们直接视若无睹了,不是朱尔典多精明,而是英国太强大,可这一次,子诚我却是非要——鸡蛋里头挑骨头!”

第23章 打破一致为我用 (求月票!)

    在两辆770高级轿车停在外交部的门外时,闪光灯立即亮成片,数十位得到消息的记者都纷纷冲着刚刚下车的芮恩施一行提问着,尤其是那些中国记者,他们的脸往往带着一丝喜色,今天对于中国外交而言,是一个大日子。。。

    在国务院提出“重订新约”之后,并设立“特别外交委员会”专司新约谈判事宜,并停止与未建交国一切“非对等谈判”后,虽说美国给予了积极回应,但美国的积极回应,却不过只让人们在初时的激动之后,随之陷入另一个困扰之中。shuhaige。

    “各国一致!”

    在中国问题,有这么一个绕不过的坎,这是在庚子事变前后,各国为了维持各国在华利益,同时也是为了调和各国矛盾制定的一个对华外交原则,既通过成立公使团、领事团,协调各国在华利益,以利益一致为前提,在利益均沾的基础,同中国进行外交谈判。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极为不利的,尽管各国在私下里,都会会同中国进行接触,甚至进行秘密谈判,但事实,这种各国一致却直接导致从晚清以来“以夷治夷”,实际就是相互牢制,这一策略遭受重挫。

    尤其是公使团的统一“行动”,更使得中国在涉及到自身国家权益的外交事物时,必须要同公使团协商,尽管这只是一个“障眼法”,中国不会遵守、各国不会遵守,但是在涉及到他国在华利益时,列强就会把这个“障眼法”拿出来,自然也就有了实用意义!

    而在国务院提出“重订新约”之后,经过紧张搓商最终在朱尔典的坚持下,公使团以投票的方式做出了“不就“重订新约”一事同中国进行任何外交接触”的决定,即便是他国有意与中国进行单独谈判,而这一条款的约束性,却极有可能造成单独谈判的流产。

    可以说这一条款不破除,外交谈判就不可能取得进展,一时间,国内的法律学者纷纷研究国际法以寻找这一条款的漏洞。

    就在众人以为“重订新约”不可能取得真正进展时,终于一个好消息传了过来,美国将就“旧约重订”问题同中国举行直接谈判,而直到谈判举行前一个小时,北京的各国记者才得到“外交部将有大新闻”的通知,而直到十分钟前,他们方才得知所谓的大新闻就是这个单独谈判的新闻。

    “芮公使,美国直接同特外委进行新约谈判,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将不再承认所谓的各国一致!”

    “芮公使,美国是不是准备放弃……”

    对于那些问题,面带微笑的芮恩施并没有给予回答,他甚至未发一言,在谈判结束之后他才会透露谈判结果,至于其它,让他们猜去!

    错愕!

    公使馆内的朱尔典在得知芮恩施同中国方面举行单独谈判之后首先生出的就是愕然之感,在片刻的愣神之后,他立即对门外喊道。

    “布鲁斯,快,立即备车,我要去国务院,见李致远!”

    就在半个月前,他之所以会对美国国会作出的决议没有多少反应,甚至还底气十足的告诉伦敦,不需要太过于考虑美国的态度。

    “美国的变化不可能对中国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在中国,正是得益于多年前的先见之前,使得各国公使在对中国的问题均没有“绝对自主权”,尽管谁都不需遵守,但在涉及各国利益的事物必须要达成一致,否则各国可不承认任何“违背约定”的条约。”

    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