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末英雄-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君,今日我们在此和邹容、陈锡明、吴宝地、徐烈祖、王世徵五人道别,待今日之后,他们便要安息了。他们中有些已为人父、有些还是独身一人;有些性格激烈、好与人争辩,有些喜欢独处、只喜读书;他们中有四川人、有浙江人、有江苏人、有福建人……不论怎么去看,他们都有诸多不同,但不管怎么的不同,他们都是汉人、都是战士。
他们有的是毒死的、有的是炸死的、有的是中枪死的、有的绑住了被刀桶死的,不管他们是怎么死的,不管他们死的有没有价值,都让人觉得是那么的惋惜、那么的心疼。不过,比这更惋惜、比这更心疼的是——虽然他们都是为国而死,可他们却没有办法在故土安葬,所以我们只能把他们安葬在这异国他乡。
这些人为了这个国家抛却了头颅、洒尽了热血,但这个国家的当政者却根本不把他们的牺牲放在心上!他们唯一想要的就是维护其独裁的统治,确保其享之不尽的富贵,而今天我们倡言革命就是为此!不把这个腐朽残暴的王朝推翻,那我汉人将永受奴役之苦;不把这支离破碎的江山变一个颜色,那我中国永无奋起之日。昨日,在关外倒下的是五人,在沪上倒下的是十六人,可明日,将会有千万人重新站起;今日,诸君几千人在这里祭奠故去的他们,但来日,将有更多的人来祭奠已死的我们……
张承樾话快要说完的时候,从锦辉馆的侧面出来一队的军人,于右任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威武整齐的军人,他们有这同样的身材、同样的举止、同样的步子,白军帽、白手套、以及那深绿色的、耀眼且干练的军装,所有一切加在一起,让人不得不惊叹居然有如此威严的美。似乎步子都是算好了的,只待张承樾的话说完,他们刚好到了锦辉馆的门口,屹立不动!
祭奠很快就结束了,当馆里的学生出来的时候,顿时被外面的威严的方阵给惊吓到了,但很快里面的人就把他们往外推开。预定出馆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五辆马车已经在馆前等候,每一具灵柩一出来,带队的军官便喝到:“预备!敬礼!”
随着这一声敬礼,两百只白手套缓慢而整齐的举到了眉梢,在他们缓慢的敬礼中,时间也像是变缓慢了,周围的一切都寂静无比,只有风吹翻动树叶的哗哗声,一种淡淡的哀伤瞬间浸透了每个人的心;五具灵柩,五个无比灿烂的生命,五次缓慢而庄严的敬礼,这似乎不够,但又似乎是够了。军人的生与死,本就在这一记敬礼中,而对于他们的祭奠,也只在这一记敬礼中。
随着军官威严的口令,在所有人的注目里,礼毕的队伍缓慢的转身,缓慢的行进到马车的前方,然后不做停留,一直的往前。踢踏踢踏的马蹄声中,马车也跟着方阵缓步的前进,驶过送葬的人群,越行越远。就在众人犹自哀伤的时候,嘹亮的军歌唱了起来: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如垒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矜,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鞑虏不顾身!
第二十七章友好
5月14日的葬礼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这其中有保皇党诸人、有华兴会诸人、有黑龙会诸人、有各省学监诸人,这些人本就知道复兴会借此鼓吹革命,但一旦身临其境,原本的戒备之心却被葬礼上的哀伤和庄严所感动,特别是复兴军的出现,更是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言:“千臆一念,千喙一声,举国戢戢,坐待莅割。然若有此强军,则吾中国则可救……”
除去梁启超的的感叹,另外三方则都是百般思虑,但却不敢轻举妄动,华兴会以去年十二月成立的革命同志会为名义,向沪上王季同发电慰问,并相约来京洽谈组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而犬养毅收到平山周、宫崎滔天现场的报告后,则勒令在沪上执掌东亚同文学院的宗方小太郎刺探复兴会之内情,以设法借“支持、帮助”渗入到新的革命组织之中,再借黑龙会诸人影响这个极具威胁的革命组织;而驻清杨枢,除了向北京发电报述说此次事件之外,就是建议朝廷和日本严加交涉,对留日学生严加管束,以控制革命党在留日学生中泛滥。
面对复兴会的强势崛起,东京的各方势力都在调整各自的政策。不过,对于普通留日学生而言,事情单纯的多了。他们或是在不断的在谈论葬礼当天所看到的一切,或是将所见所想诉诸笔端,然后再配上次日中华时报上的头版图片,寄给国内的亲朋志友。可以说,东京发生的一切也像沪上血案一样,波澜般的荡漾到每一个年轻人的心里。
第二日的晚间,革命同志会开会商议联合组会之事,散会之后,黄兴却把福建的代表方声涛留下来,待诸人离开,他便问道:“韵松,你同乡白水先生处可有联络?”
方声涛1902年举家赴日留学,在福建同乡中影响甚大,拒俄运动时曾加入义勇队,被解散后又和弟弟方声洞回国运动各界,只是他们两人经验人脉都极为稀缺,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待返回东京便同着一些熟识的同乡组成了福建文明社。在去年革命组织的大融合中,参加了黄兴组织的革命同志会。只是这个组织里的革命者都以是文人,反清文章写的多,但是事情却做的少,前日诸人见复兴会之雄姿后都想加入,但刘揆一等马上以革命同志会的名义召集各组织开会,拟将革命同志会和复兴会、兴中会等组织联合,组建更大的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廑午兄,白水先生那边虽是同乡,但是复兴会纪律最严,平时去拜访也都是谈些家乡琐事,会中诸事一律不谈,昔日曾经谈过复兴会和文明社合作一事,但当时大家的想法不一,所以作罢。我看啊,要和这复兴会联合,怕是很难的。”方声涛早就设想过和复兴会合作,但是复兴会当时专注于关外,并不想在关内举义,所以双方没有谈拢。
“复兴会组织严密,处事谨慎,他们会长竟成先生运筹的好,实乃反清之希望啊!……”黄兴感叹道,其实他还有些话没有说完,按照他的本意就是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华兴会以个人名义加入复兴会。但这一提议遭到多人的反对:副会长刘揆一说,此般作法那么华兴会将不复存在,最可行的还是和在日诸革命组织联合,成为一个更大联合会,同时这样保留华兴会;同时和孙汶时常保持通信的程家柽也认为,若是要成立全国性的反清组织,那么最早的反清组织兴中会不应该遗漏,最好也能参与进来。
黄兴和方声涛的座谈没有多久就结束了,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兴中会的孙汶和复兴会的竟成先生早日抵日才好谈联合之事。临未,黄兴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票子给到方声涛,说道:“复兴会的右任先生说,昨日葬礼上本有复兴军拒俄的活动大写真,但是见外面来的学生太多,就改到了后面,这边给你十张入场券,届时可至锦辉馆观看。”
听闻居然有活动大写真,方声涛大喜,连忙接过,细数之后又道:“呵呵,复兴会什么东西都有啊。看腻了日本人的大写真,也该看看中国人的人。”他说到这,又道:“廑午兄,十张太少,我家…我们文明社人多,能多给些嘛?”
黄兴见他喜欢,也是笑道,“没有了,各会都给的少,我这边十张还是特意问晓石要的。要是不够,还是买票吧,五十钱便可。”
“啊!五十钱?这复兴会到底是干革命的,还是开商行的啊?一般的大写真也就二十钱一场。”方声涛被这个价钱吓了一跳,日币五十钱就是中国的半块洋元,实在是太离谱了。
黄兴见他如此更是,说道。“你啊,晓石说这卖入场券的钱都将交给一个烈士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负责烈士的安葬和烈属的赡养,还有啊,我们平时看的大写真都是没有声音的,而这个说是有声音的。”
“有声音的?!”方声涛奇道。
“我没有去看过,待明日便知道了。”黄兴也是好奇的很。大写真他看过,都是一段一段的放映,每段放映之前会有一个人演说内容,他想象不到有声音会是什么样子。
诸事即毕,方声涛带着十张观影券会了神田区的方家寓所,和一般的留学生不同,他可是举家前来,有二姐君瑛、四嫂曾醒、其妻郑萌、八妹君笈以及二姐的同窗程小姐,完全把一栋房子给租下来了。
方声涛还没有进门,妻子郑萌便出到门口了,嘘寒问暖中,他这这才脱了鞋,进了离间,他这边一回家,七弟方声洞就冲过来了,问道:“今日开会如何?”
“嗯。”弟弟的急躁性子他了解的很,他故意的拖了一拖,看到他不耐烦了才道:“若是今日之会若成,那反清指日可待。”
“真的?……你每次都是这样说,可每一次都一事无成。”方声洞埋怨道,“便是去年的革命同志会,也有名无实,大家互不联络,毫无反清之举。倒是复兴会不动声色,不知道怎么有了如此声势。不如,我们都加入复兴会吧。”
“子明啊,我原本也是如你这样想的啊。可今天在会上很多同志都不同意这般做法。诸人的意思是,之前举事都是各自筹划,力量单薄、成功渺茫,可若是能联合所有革命组织,一旦举事,那等于将全国的革命力量运用到一处,按照……格物上说的什么压原理,这革命指日可待。”方声涛毕竟才二十岁,根本没有看明白刘揆一提出联合之策的用心所在,真的以为是为了集中力量以待革命成功。
“那我们是要联合复兴会……”方声洞问道。
“对!现在,廑午兄已经联络了复兴会的竟成先生,还有兴中会的孙中山先生,相信不久之后,他们都将赴日商谈联合之事。”方声涛此时没有在吊胃口。
“真的?好!那太好了。真是这样的话,那满清时日不多了。”方声洞大声叫道,排满已非一日,日日都在想如何推翻满清,想不到终于要实现了。
兄弟两说话的声音太大了,门外站着一人道:“什么事情大呼小叫的。革命哪有那么容易成功。”
说话的是方君瑛,是家中的二姐,长的秀美,但为人却极为果敢冷静、个性也是刚毅。在家她对两个弟弟关爱有加,不过越是这样,方声涛和方声洞两人都对她极为敬畏。只是联合组会一事太让人振奋了,所以才有刚才的激动。
方声涛见二姐驾临,立马正色道:“二姐,那你说这今后这革命当如何?”
“复兴会今日之举,只在提升我们革命党之士气,若真的说反清指日可待,怕是不能。按你之前所说,各革命团体真的紧密联合,那革命应当有所作为,只是这联合哪有那么容易?”日本的房屋都是纸木制成,隔音极差,刚才方声涛的话她在隔壁听的一清二楚,只是觉得两人太过乐观,这才过来说话。
“即是革命党,那都是要反清,我们力量太弱小,难以有所作为。各团体若是真心革命,哪有什么难以联合的啊?我们所惧唯一所惧者,就是满清引洋人进来,那革命才是难事。”十八岁的方声洞毕竟还小,刚才一听联合组会的说法便深信不疑。
方君瑛见他如此,也没有辩驳,联合成与不成日后便知,事情还没有到最后一步,费尽口舌争论是无益的。她看了两人便道:“明日还要上课,你们还是早点睡吧。”
“二姐,明日不上课。”方声涛说罢把黄兴给的入场券掏了出来,道:“明日复兴会在锦辉馆有活动大写真,廑午兄说这是有声音的,请我们去看。”
方声洞闻言一把抢过,几番折腾,方君瑛拿了两张回房,不过她没有回房,而走到了自己房间的对面,然后敲着门道:“程莐,你睡了吗?”
她这边喊过,只待回房的时候,门忽然开了,程莐穿着淡蓝色的睡衣,满脸困倦的站在门口,“还没睡啊,瑛姐。今天的任务还没有翻完呢。”
“别翻了,那些蚯蚓文光看就头疼的很,那书馆的老板真是心黑,要是我,早就不帮他做了。你啊,还是要多睡些觉。”方君瑛在日语培训班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程莐的时候就对她极有好感,在日本留学的女生有,但大部分为公费生,不是公费生的也有,但都是举家前来一起留学的。像她这样孤身一人的自费生,怕是除了秋瑾以外就没有别人了。
“进来坐吧。瑛姐,找我什么事情啊?”程莐退了进去,把方君瑛让了进去。
房间里点着煤油灯,桌子上摆着一本厚厚的英日大辞典,和一叠子要翻译的资料和稿纸。本来,按照师范学校的规定是要住校的,但是程莐觉得在学校里不好工作,她在东京熟识的除了广东的何香凝等人外就只有方君瑛了,同时广东的女生都是官费,基本都住校,所以她最后便住到这里来了。
前年的端午杨锐什么也没说就不见了,同时他送的链子也是不见了。失落间,程莐过去他的住处寻人却没有任何消息,只有如意里的黄太太说杨先生出洋去了,房间还在一直留着,里面的东西都还在,兴许很快就会回来了。看的出来,黄太太是希望这对璧人能终成眷属,而从此以后,程莐有事没事就往如意里跑,但这段时间没有维系多久,中秋之后她的婚事却是订了,而且还订的很近。百般无计之下,在给黄太太那边留过信之后,她坐上了到日本的船,可临到开船的时候,她又下了船。在码头边伫立了好久,终于在天黑之前,她又上了下一班船,悄悄的离开了这熟悉的地方,往日本而去。'多年以后,当杨锐问她那时下船想了什么,她用他教的歌唱到“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明天锦辉馆有活动大写真,是复兴军的。”方君瑛说道,递过一张票来。
程莐有些为难,“怕是去不了吧。最近事情多,还有后日的革命演讲……”
“把你的事情都放一放吧。大小姐。你不去我生气了。”方君瑛假装气道。
看到她假装生气的模样,程莐笑了起来,把票接了过去。
锦辉馆一直被复兴会包场,除去那一日的葬礼之外,老板山本是想让复兴会把电影胶带卖给他,然后由他来放,可是胶带不是秘密,但发声音的七十八转胶盘却是无比紧要的,所以锦辉馆只能包场。
鉴于每张胶盘只能存储三分钟的声音,整个影片只能是访谈式的,为了清晰,胶片里不会同时有两个声音说话,一个叫做麦考密克的美国先驱者报的记者作为的提问者。
“你们为什么要打仗?清国的政府不是说要中立吗?”
这是美国人提的第一个问题,当翻译把这这话翻译过去的时候,被问的士兵——他显然是个胡子——道:“麻辣个巴子的,啥叫中立啊?那帮狗官除了会捞钱,啥也不会干。大鼻子欺负俺们,俺们为啥就不能欺负他?俺王老帽就是瞅大鼻子不顺眼,要给他们放放血。”
虽然改进过后的胶盘还是有些失音,但浓重的东北腔让来自观影的几百名留学生心中都是一震。其实辽东话和京话差异不大,大家也都能听得道。听到这么粗俗却又直率的话语,在场留学生一愣之下便拼命鼓起掌来。这是他们想听的话!这是他们要听的话!
整个大写真基本是这样的对话,这样对话和画面的结合让留学生们看的如痴如醉,毕竟,这让他们知道了东北是什么样子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士兵是什么样子的。整个观影没有什么煽情的地方,唯有那一首游击队之歌也因为好唱,瞬间便被所有人记住了。可即便如,看完第一遍的人们又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
特意前来的平山周看完两遍之后,没有和宫崎滔天打招呼,便独自走了。他感觉之前的谋划似乎有些不妥,按照现在的情况,整个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谈论最多的就是复兴会,葬礼上的那首军歌很快便被大家所熟记并不断的吟唱,而今天的这首游击队之歌,估计也会几天之内唱遍全日本,然后一直影响到清国国内。平山周虽然不懂得文化侵略是什么意思,但他能感觉到这种行为的后果。很快,走在路上的他没有回自己的住处,而是去了犬养毅的府邸。
“阁下。现在复兴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很担心到时候我们无法控制住局面。”平山周低着头,将今天看到的大写真说了一遍,并且提到自己的担心。
犬养毅今年五十岁,头发和胡子都已经花白,他和孙汶的结识是在1897年8月,当时日本主政的松隈内阁极为担心日清战后清国会报复日本,于是在外务大臣大隈重信的安排下,作为心腹的犬养毅派遣了宫崎滔天和平山周到清国南方寻找秘密会党、结交各路英豪,以图借此牵制满清的反日政策;而后到1899年山县有朋掌阁,虽然对清外交产生了重大变化,但利用革命党来牵制满清的作法仍然不变,只是政府不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东亚同文会来操作。犬养毅表面虽然对于孙汶等革命党极为赞赏,但是在他心里,这些革命党都是一群“秘密会党的好事之徒”,他根本没有对革命党抱有什么太大的期望,只不过,复兴会的出现让他的这些看法有些颠倒了。
“平山君,那这样说来,我们的计划还需要再做调整了。”犬养毅把复兴会的事情都想了一遍,越来越觉得这个组织很危险,特别是它拒绝与日本政府合作。
“是的,阁下。孙汶完全没有实力和复兴会对抗,如果他和复兴会同时出现在东京,那么……”平山周没有说下去,他只感觉若是那样的话,孙汶将会再次流亡欧美,而复兴会将融合整个东京的革命组织,真正成为反清第一大组织。
“难道……”犬养毅道,他也在思考者和平山周一样的问题。不过他又问,“平山君,在我们还没有见到复兴会首领的时候,判断他不会亲近日本是不是太过于草率了?”
“不会,阁下!”平山周道,作为曾经在中国大陆遍访会党的中国通,他对于中国的那些反清组织很是了解,同时,他对犬养毅所想也很是了解。“就目前所知,兴中会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同时孙汶本人,并没有把长城之外看作是中国之地,他还是希望能恢复明朝时候的中国疆域;但是在复兴会的纲领里,我们看不到这样的话,而且,复兴会成立之后,没有像华兴会那样马上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而是把目标放在满洲,由此不难看出他们对于满洲的态度。即使他们只是通过在满洲打击露国以获得声望,并不一定是想要这片土地。但一旦他们这样做了,那整个复兴会的声誉就和满洲联系在了一起。”
细心的想,平山周分析的很有道理,在犬养毅的设想中,满洲和东蒙将是大日本今后的发展之地,现在之所以花力气扶持革命党全是为此,若是在清国革命成功之后,日本得不到满洲,那还不如不革命。想到这,犬养毅点了点头。
看到大人点头,平山周又道:“复兴会和我所接触的清国会党完全不同,一般的会党,山头林立、组织溃散、会众视财如命,头领除了地盘上的事情,对于国家大势更无深刻之认识,可这些在复兴会身上都看不到。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头目是谁,组织有多少人,内部何种情况;更可畏的是,他们很知道国民喜欢听什么,他们现在做的都是国民所希望的,这说明他们是一个懂得借势之人,可虽然借势,但却又有着自己的原则,譬如,他们就没有和大日本军合作共同打击露国。阁下,我对该会极为担忧。”
平山周这些说的都是事情,犬养毅道:“嗯,平山君,你的计策是什么?”
“我希望阁下不要像支持兴中会那样支持复兴会,或者,可以和清国政府合作,压制复兴会在东京的势力。”平山周道。
“不。不需要这样。”犬养毅想到比他更深,“这样的话,我们和复兴会之间就会有隔阂了,并且其他的清国革命党也会不信任我们。即使是要压制复兴会,也不应该由日本出面,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内斗。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马上通知孙汶,告诉他一个全国性的反清组织就要在东京成立,我们希望他来做这个组织的首领。只要孙汶先到了东京,那么他就一定会是这个组织的首领,你认为在我们的支持下,孙文会放弃这个位置吗?”
“可是……阁下,要是复兴会的首领先到了呢,或者他就在日本,那怎么办?”平山周问道。
“那就要看他对大日本是不是足够友了……”犬养毅说道,话没说完便哈哈笑了起来。
第二十八章新城
处于东北的杨锐根本没有想到因为复兴会而挑起的舆论风潮,已经改变了一些历史细节。不过即使知道,杨锐也不在乎,虽然对于革命者很是钦佩,但对于被黑龙会严重渗透的同盟会他是无爱的。他此时坐在军营里拿着一张泰晤士报,日俄大战之后战线僵持在昌图、四平一线,除了要练兵的独立军时不时赶新兵上阵,不断的和对面的日军对射之外,战局很是平静。
“一个前年在上海成立的反清组织复兴会最近组织了多起抗议政府的活动。”英国的泰晤士报的远东评论如此写道,“事件的起因是早些时候发生在上海的血案——整个清国社会都对于政府的处置失当极为不满。在游行抗议的同时,一部名为复兴军的有声电影在清国各个租界放映,包括学生、士绅、商人、市民以及码头上的苦力在内的清国人都去了观看。这部电影的内容只是一个狭隘的美国记者(注)在对复兴会的士兵进行的专访,要说有什么值得称赞的话,那恐怕除了这或许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之外,就是一首由《掷弹兵进行曲》改编的军歌了。虽然如此,但电影还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因为放映地在租界,并且电影不涉及到反政府的内容,清国政府无法阻止……”
虽然复兴会内部有外文报纸摘要制度,但英国的泰晤士报一直是杨锐关注的重点,他还是要求关内把报纸直接送到东北。有邹容一案发起的舆论攻势,得以鲜血生命的加成,获得极大的成功,而最后,杨锐又将政治部实验的多时有声电影放了出去,从而造成的了更大的轰动。其实对于一个满清这些统治者来说,反清不可怕,最怕的是打着爱国名义的反清,而如今,复兴会就是这么一个既爱国又反清的组织。
杨锐读完远东评论,然后又看向其他新闻,都是没有什么好关注的,唯一值得注意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件是近日沪上总商会曾铸等发起的抵制美货;另一件则是各省士绅开始放声立宪,这件事情其实在会内报摘里面有,立宪派们认为“日本虽小,而国民爱国之精神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国民每至战阵之场,各以保守国权为务,生死不计也,岂专制之国可同日语耶?”虽然日俄海战未毕,但借着复兴会掀起的反清浪潮,立宪的影响极广。
杨锐对抵制美货毫无印象,他看的任何一本书都没有记录这件事情,所以很快就把他略过了,根本不明白它将激起多大的风潮,而对于立宪他是知道的,不过在他看来满清的立宪无非是过家家,对于中央朝廷而言,完全是自寻短见而已。
看到杨锐基本看完了报纸,陈广寿道,“先生,游击队那边传信说那个美国记者希望能采访复兴会的首领。”
东北这地方实在不好找记者,不是记者不多,而是记者都是扎堆的走在一起,同时被日军士兵派兵保护。在复兴会要寻记者的当口,只能采取守株待兔的办法,最后找到一个胆大的美国记者,对于游击队的专访就是由他完成的。其实这个美国记者对于游击队不是很关注,但在经历过一场伏击战后,便对战士们极为客气,而在日俄停战之后,关于游击队的电影也把他拍了进去。在他的报道获得巨大的影响之后,这个美国人又想采访复兴会的会长了。
“哦……”杨锐沉思起来,如果同意采访,那么满清将会加紧剿灭游击队,对于游击队今后在辽西建立根据地不利,同时如果记者问到复兴会对于西方的态度的问题很不好回答,对洋人妥协那么国内愤青会抨击,对洋人强硬那么日后起义将会有诸多麻烦,但是一直缩在暗处闹革命绝对无法成事,不在洋人面前亮相做土财主可以,要立国,那可是做梦。
“你让政治部安排一下吧,我见见他。”杨锐轻轻的说道,藏剑两年,也是该让大家听听复兴会会长的声音了。
和麦考密克的会面时在昌图以西五十公里外的一个村庄里,杨锐一身的行头是特意打扮好了的——他身着游击队的迷彩军服,脚蹬一双擦得铮亮的军靴,齐耳的头发仔细的梳理过了,拉碴的胡子也按照这个时代的惯例留成了八字胡——八字的两边是向上微翘的。
麦考密克见到杨锐的时候正想拍照,但是在政工人员的示意下放弃了。杨锐微笑着伸出手和他握手,然后用英语说道:“见到你真是我的荣幸!麦考密克先生。”
麦考密克本以为他会像中国人一样作揖,但是却没有想到却是握手,更是一口英语,他也高兴的说道,“见到你也是我的荣幸。会长先生。”
麦考密克三十多岁,金色头发,额头饱满、身材匀称,穿着深色的西装,完全是文明人的打扮,他秉承着记者独有的好奇,把杨锐从高到脚的打量了一番,然后说道:“真想不到我们可以这样自由的交谈,请原谅,我真以为你应该是一个红胡子。”
杨锐笑道,“麦考密克先生,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中国在逐渐的开放——不管这种开放是迫于战争,还是因为自身的需要。”杨锐念着政治部准备好的台词,很是变扭,不过,更让他恶心的还是后面。
先前的客套结束,一坐下麦考密克就开始提问了,他在采访复兴军(游击队)后,便很想见到这支部队的创办人,因为他一直感觉这支军队的创始人很神秘,并且做了很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让他十分的好奇。
他问道,“会长先生,您是什么时候觉得要成立复兴会,同时决定要到东北和俄国军队作战?”
“最早是在1900年的时候有这样的念头,当时清政府非常错误的对各国宣战,这时极为不明智的,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那个时候我就认为这个政府应该推翻,于是我和几个朋友遍商议成立一个反对清政府的组织。而到东北,则是在于1903年的四月。”
……
麦考密克按照之前约定的好的问题提问,而杨锐则按照之前准备好的答案回答,在采访结束的时候,麦考密克问了一个不在范围内的问题,他道:“会长先生,我非常想知道,你的学识来自于哪里?我感觉我不是在和一个中国人在谈话,而是和一个外国人在谈话。”
旁边的工作人员本想阻止这个多余的问题,不过杨锐却把他拦住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