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思来想去,王争将免赋的年限改成三年,李岩也没多说什么,相比其他的将官,这已经是难得的宽容大度了。
    胶东地界的田地一年两熟,百姓向来都是勤苦耐劳,三年的时间足够了。
    在没有王争的历史上,李自成只是对李岩的建议全盘接受,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提议,这一点上,王争其实更像一个能成大事的人物。
    现在宁海盐在山东打出了名头,中原省份也传过去一少部分,有些地方就叫成宁盐,各地的大户人家用的也是越来越多。
    山东的大小盐枭们纷纷赶来求取盐货,加上商路的流通,所以赚的银子足足是从前的十几倍。
    但是回来以后,王争就是不得不上下打点一番,无论是山东各地,还是南北直隶的有关司署,或多或少的都要花上一笔。
    文登营的军械装备也在制作,而且王争麾下都是足饷,文登营战兵两倍饷银,巡检司盐丁五成饷银,就连辅助兵也要有三成饷,月月都是足额发放。
    说起来也是有些可笑,即便是王争麾下根本不上阵厮杀的辅助兵,月月拿到的饷银其他地方官兵也是眼羡不及。
    所以赚到的银子压根在手里捂不热乎就都是流水般的花出去,虽说还是月月有盈余,但王争自然要留些银子用来周转,不可能全都花了。
    王争虽然不想多提功劳的事,但手下人的想法自然也要考虑,就要临近年关,又取得如此大胜,各处各地都是喜气洋洋,总不能让他们老是板着一张脸。
    所以在各种酒席上,王争尝尝是半途借口离去,把时间交给下面的人,走的时候暗自吩咐府中的下人,就让他们去闹腾吧。
    不过今年文登营的酒席与往年略有不同,却是多了两个人的缘故。
    一个自然就是运筹帷幄的李岩李公子,他向将军提的均田策,大家伙可是打心眼里佩服的紧,酒席上也是连连敬酒。
    李岩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素有不同,好比那四大云间才子之一的宋征舆,在江南士林也是响当当的大才。
    尝尝是持着折扇,言语傲然,夸夸其谈,摇头晃脑的满腹经纶,却被当时还是小小守备的王争驳斥的哑口无言,现在早已成了山东军民饭后的谈资笑料。
    相比其他士林子弟,董有银他们从没见到李岩拿过什么折扇,行走在参将府中筹办大事小情,往往都是青衫佩剑,步履匆匆。
    而且说起话来也并不是文绉绉的,反倒给人一种武夫般的豪迈,听上去舒服的很。
    所以现在大伙敬酒不是为难的意思,倒是真情流露,真正的将李岩当成自家兄弟来看待。
    李岩也是性情中人,哈哈一笑,来者不拒的全都干了。
    对于王争手下这些真性情的胶东汉子,李岩也没有其他朝廷将官的厌恶,来了没几个月就已经融入到里边,与董有银几个千总相处的颇是愉快。
    除却李岩,这席上还坐着一个女子,那就是一同前来宁海的红娘子。
    红娘子仍是一身裹身红衣劲装,一大碗一大碗的喝着酒,倒是看得对坐的董有银一愣一愣的。
    他禁不住赞叹,咱将军带回来的人果真都不简单,一个个都是奇人,这他娘酒量怕是连亮子都比不上,这还是女的吗。
    红娘子现在对王争是一点恨意都没有了,究竟有什么感觉,她其实也说不上来,这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以往从未有过。
    带着冲冲怒意来到宁海,经历的事情一件件都让她愈发的看不懂王争这个人,压根就恨不起来。
    他身居高位却从不享福,身边只有一房正妻,就连府中丫鬟都只有几个,银子赚的虽然多,但都是在手上过一遍,除却往下发的,其余都是存下来留用,从不给自己置办宅田。
    就连这次,全歼八百清军这么大的功劳,依然不居功自傲,平日甚至是提都不提这件事,真的让人看不太懂。
    不过话说回来,红娘子也是难得的享了一段时间的福,真正的喜欢上这个地方。
    往常在河南,她可是处处都要缉拿的乱贼,性命时刻都有安危,处处都是官逼良民,恨不能把所有百姓都解救了。
    在这边的百姓日子安平,地方上大事小情盐丁处理的比官府都好,也没什么不平需要去管。
    忽的闲下来了,倒还不知要做些什么。
    经常想去找王争,但一想到这,红娘子的脸上就不知觉的红扑扑起来,步子往往是徘徊,却根本迈不进参将府的大门。
    现在酒席上有红娘子这个女人在,大伙说起荤段子都是有些顾忌起来,毕竟红娘子也是个黄花大闺女不是。
    可以看得出来,这肯定是红娘子过的最安稳的一次年,在桌上鲜少的不断欢笑,闹腾的如同小姑娘,搅的大家吃个饭都不安生。
    黄阳摇头笑了笑,将军带回来的这女子还真是奇了,性子和男人一样,打起来就是寻常三五个文登战兵都进不得身,未成想在饭桌上却这么大的玩性。
    外头寒风呼呼的吹,屋内的炭火和火夹墙都被下人们烧得热乎,暖和的连内甲都穿不住,一股脑的撇在一旁。
    炭炉上的锅早就是咕噜起来,热气不断往大家脸上扑,锅里翻滚着大片的羊肉猪骨,还有些牛平亮从金山左带回来新鲜的鱼虾海货,加上就从城内采买来的青菜,倒是简单的火锅。
    

第一百六十五章:神秘的京师信件
    董有银热得大汗淋漓,斗大的汗珠一颗颗的从额头上,脖颈间滑落。
    夹起一片羊肉送到嘴里,烫的他立马喝口酒凉凉嘴,四下看了一眼,大家虽然都热得不行,但却没人像去年一样光着膀子。
    原因无它,自然是有红娘子这女人在,在座的大老爷们还是不好意思在女人面前光着。
    “x他娘的,热得老子像是从海里爬出来一样!”
    骂咧一声,董有银实在是忍不住,第一个扯开内衫,光出一身的黑毛来,这才是舒心的哈哈大叫痛快。
    没成想,红娘子夹着一片羊肉,此刻正愣愣的朝他看过来。
    若是一般的女子,这时候怕是立刻就要发出尖叫,不过红娘子岂是一般的女子,只是一脸恶寒,吃喝不误。
    见到红娘子这个样子,倒是惹得董有银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大家也都是放下心来,不断的大笑。
    “这里比河南可要有意思多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各种酒席都是闷闷的,各种各样的规矩礼节,比起平常还要累的。”
    红娘子今日话是有些多,不过说话的时候往往都会看向王争那已经空着的位子,总是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红姑娘说的正是,那等繁文缛节我也是不厌其烦。”李岩笑了笑,夹起一片羊肉轻轻的吃起来。
    他微笑看着红娘子,对她为何总是看向王争座位,不说破,也不多说。
    这段日子大家都是惬意轻松,走亲访友,但对王争来说,时间太宝贵了,崇祯十七年就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只剩下六年不到了。
    现在的文登营,入册正籍战兵要有一千五百余人,全都是步兵,除了鸟铳队以外,王争已经在着手组建骑兵队。
    虽说胶东不产良马,但王争考虑了自己的财力,已经可以从外地引进一批,骑兵必不可少,还是早做准备。
    首批的骑兵王争打算与第一批的鸟铳手一样,先组建一个满编哨练成老兵,再以老带新,这就是一百九十多人的马兵。
    也不是从哪传出去的消息,不少人都打听到王参将要买马的事,济宁永昌号的郝掌柜没多久便派来人,是永昌号的管事,那日王争在济宁城码头见到过。
    这管事寒暄几句就是直入正题,说城内有牛马商行的掌柜,同郝掌柜是旧识,可以替王争搞来上好的边镇马。
    这么点马,对于永昌号这种大商号来说的确是再简单不过,郝掌柜根本没必要为了这点银子诓骗王争,说是边镇马,多半就是边镇的战马。
    至于战马的来源,王争并不关心,也没有蠢到发问,这属于商业机密了,人家怎么会把货源告诉你。
    不管是官马还是私养的,甚至是从蒙古女真鞑子那头偷运过来的,王争其实都不在乎,只要是足够要求,上阵不至于尥蹶子就行了。
    眼观口,口观心,王争也没说破,交付订金后,算是定下与永昌号的第二笔买卖。
    送走了永昌号的管事,王争就把后续的洽谈事宜都交给范若海来做,亲自制定招募马兵的规矩和待遇后,也交给黄阳来操办。
    除却文登营的战兵八哨,王争手下还有各地的嫡系盐丁大队六大队,地方盐丁林林总总的也要有几千人。
    王争眼下还是驻防宁海的参将,按照规矩来说,正兵人数没有足额,但把盐丁都算上,人数却又多了一倍。
    若是真的追查下来,起码一个不守祖宗规矩的罪名是跑不了的,王争这种毫无背景,只靠战功上来的军将,单单是这个罪名就能要了命。
    所以王争时常在担心,真到了那个时候怕就是要一条路走到黑,还不想和朝廷脸皮撕破的太早,现在力量太小,事事都需要小心恭顺着来。
    王争的担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事事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崇祯十一年一月份,剿贼的官军调走不久,贼势再起,闯王李自成挥师攻淅川,颇有些配合清军南北夹击的意思。
    平贼总兵左良玉手握十几万大军却按兵不动,坐视城陷,军民一空。
    山西总兵王忠奉旨援河南,刚出山西地界,便是立刻安营扎寨,称疾不进,一路清军千余人南下至二十里外,几万山西兵立刻噪乱而归。
    兵部尚书杨嗣昌尚书请逮戮失事诸帅,以肃军令。
    崇祯皇帝下旨,诏王忠及故总兵张全昌入京面圣,至京,锦衣卫挟旨将二人斩首示众。
    内阁商议过后,左良玉却以六安居功,仍领平贼将军,戴罪自赎。
    时间来到二月份,春节是越来越近了,报上去的功劳现在都没有定数。
    宁海州城现在也是有了自己的气象,半年以来,外城扩建了一圈,入籍的军民多了几倍,一些只有济宁等大城市才有的节目这里也有了,最近也是难得日日不宵禁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新春。
    不管大城小镇,都是彻夜不眠,色彩斑斓的灯火群争斗艳,各种庙会节目数不胜数。
    红娘子这天也不知是怎么了,兴奋的来找王争,说是让他领着去看灯会。
    现在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均田免赋的事情已经稳步实施,宁海本地几大家士绅都没说话,其余的也就翻不起什么风浪,安稳的很。
    王争笑了笑,正要起身答应的时候,却是从外面气喘吁吁的跑进来一个人。
    府外的亲兵巡逻兵都没有阻拦,那肯定就是熟识的人,果然是去京师报功的千总祈正玉回来了,他带着的那队人已经回家在准备年货。
    祈正玉跑进院子后,先是喘了几口气,然后再半跪在地上抱拳见礼,急促的道:
    “将军,此去京师,有一个人拖我给将军带回来一封急信,说是务必要一刻不停,不能耽搁半刻的交到将军手上,让将军看过后立即回信!”
    报功不是好事吗,本来王争还想仔细问问祈正玉在京师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看他急成这个样子,只好先遣散了下人,拆开信仔细的看了起来。
    其实王争心里也很好奇,自己在京师并没有熟人,甚至连去都没去过一趟,什么人会赶着大过年的,如此急迫的给自己送信?
    十二点之前,会把盐丁的详相关,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知不觉捅了个篓子
    大过年的,究竟有什么事能着急成这样子,让祈正玉就连家都没回,马不停蹄的赶来参将府送信。
    王争问到底是什么事这么郑重,他却也答不上来,只是支支吾吾的说把信交给他的人身份应该很高,随同还来了一名信使。
    “信使在哪里?这么大的事为何不先说?”
    王争这才知道门外还候着一个不知身份的信使,从京师来的信使,背后站着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平庸之辈,因为一点小事得罪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祈正玉仍是支支吾吾的说不上话,王争语气缓和许多,拍拍他的肩膀,轻声道:
    “行了,去把那信使叫进来,回家过年吧。”
    “哎!”
    祈正玉见王争语气温和,也是放轻松下来,转头去把信使叫了进来。
    这所谓的信使看起来小巧玲珑的很,不过却不是个女人,是个身材瘦弱的男子,大约只有十八九岁的年纪,脸上被冻出不少伤痕,手耳通红,一路显然是吃了不少苦。
    王争吩咐小翠为他端上一碗热茶暖暖身子,就要立即看看信,不过这信使无论是如何的着急,也非要验过王争的印鉴后才肯拿出信。
    王争心中纳闷,看这样子,还真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不成?
    验过印鉴后,这信使方才安心下来,王争接过信后吩咐小翠将他带下去安顿下来,好生歇息。
    想了想,又是喊道:
    “吩咐下去,没有本将的命令,不许任何人接近大堂,你们也都下去吧。”
    所有人都退走后,王争这才是慎重的打开信,越看越是眉头紧皱。
    这来信的人他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是个真真正正的大人物,大到就连刘泽清那南直隶司礼监的干爹都惹不起。
    这是京师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来的密信,信上的内容很简单。
    王承恩这个人王争是听说过的,这人虽然是个太监,却是刚直不阿,历史上最忠君爱国的太监。
    甲申年城破山河沦丧,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纷纷投效新主,王晨恩一介阉人,看着国破家亡却毫无办法,大哭陪着崇祯皇帝上吊殉国,骨气不知比那些文官高了几个山头。
    他是否有贪墨银两的账王争不知道,也并不关心,他只知道王承恩这种身居高位,且深受崇祯皇帝赏识的人忽然给自己来信,京师那边一定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发生。
    信上只有寥寥数语,王承恩在信中的语气让人捉摸不透,既有对这次大胜的赏识之意,又有不满训斥之情。
    赏识的是王争的捷报真真切切,鞑子首级也是实打实的。
    要知道,杨嗣昌、洪承畴这些名臣督师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逼的流寇连连败退,送到京师的首级也不过是几十,几百而已。
    至于清军入寇,报功文书虽然如同纸片一般,但各地运到京师的鞑子首级却连文书上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溃败大乱之事却层出不穷。
    这里王承恩的语气就变得严厉起来,说王争是“不通世事”,并且告诫王争,这种低级错误,下次就不要再犯了。
    言下之意,这次他竟是要保了王争。
    说起来也是,你一个小小的宁海参将斩首八百,虽然捷报是真的,但直接用文登营坐营官的权利送达天听,越过程序把首级送到京师讨赏。
    这未面也太过骄横跋扈了,如此大捷都是数万乃至十数万官军出阵,名臣督师压阵方有所获。
    你区区分守参将,带着两千人不到,全歼清军一部,这本身没错,但现在这种时候你如实上报,不是啪啪在打各地督师镇台的脸面吗。
    这里王争也是有苦说不出,正常的报功程序他自然知道,经过地方官署查验之后,派人送到山东总兵和登莱巡抚那边,由他们带着奏疏送往京师,最后京师兵部下来人查验,再将首级带回。
    刘泽清的尿性王承恩不知道,但王争却清楚的很,这功送到他那八成就不是自己的功了,被抢了一次,自然不甘心再被抢第二次。
    所以这次王争才会动用文登营的权利,越过刘泽清,当时并不知道还有这一档子事。
    王争知道这官场还有这么多可笑的规矩,当下是既好笑又失望。
    这次王争立了大功却不知不觉的犯了众怒,若是那些完全没有任何背景的军将,这次朝廷怕是马上就要下文书拿人问罪了。
    说起来,王争大的背景没有,地方上的小背景却也有不少。
    升任宁海参将虽说凭的是真功实绩,但背后却也有登莱巡抚杨文岳,登莱副总兵王大虎和登莱总兵吴惟忠的关照,地方上的官员心里有数,自然不会多说,有些人还会按他们的意思帮着上疏。
    不过这些小关系放在朝廷上,能说上话的也就是登莱巡抚杨文岳,最多加上这次因为王争功劳才留住性命的登州府知府孙化龙。
    如今王争捅出这么大的篓子,南直隶那边的司礼监也在施压,即使是杨文岳也不敢多说,更别提孙化龙了,刚刚死里逃生哪还敢替人求情。
    本来这份文书经过商议后就要报到兵部,紧跟着派锦衣卫来宁海拿人,这也是祈正玉在京师停留这几个月的原因。
    里里外外的较劲,水深的可怕,祈正玉这一趟以为是个美差,没成想简直是从鬼门关走了一趟,比上阵都慎人,那个时候宁海这边还在高高兴兴的置办年货。
    不过这次的文书却被王承恩硬生生压了下来,并没有报给崇祯皇帝,只是将祈正玉带来的报捷文书呈了上去。
    说起来,大明已经很多年未曾有这种捷报了。
    王承恩每日都是心急如焚,不比皇帝多轻松,如今宁海的参将王争取得这样的大胜,虽说眼力见差了点,不过也是可塑之才。
    姑且保上一保,若是他升任后还能带来更大的捷报呢?
    王承恩在崇祯还是信王殿下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在左右,崇祯的心思他是一清二楚,文书要是报到兵部,肯定又要让皇帝左右为难,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
    王晨恩压下了这封文书,就是替崇祯免了一个麻烦。
    京里的人摸不准南北,不少人暗自感觉棘手,或许是曹化淳曹公公也有意保那王争?
    曹化淳和王晨恩都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不过他的权势最大,王晨恩素来在曹化淳门下,他的意思和曹化淳的意思也没多大区别,里外哪一个这些官员都是惹不起的。
    所以兵部的官员也都是发愁,南直隶那边的司礼监连连派人催问,想要弄掉王争。
    可如今北直隶的司礼监却要保,太监也有不心齐的时候,这倒是奇了。
    南直隶天南海北,即使是掌印太监的权势也比不上朝廷中枢的北直隶,这些官员一看,自然是知道利害轻重,这事也就没人再提。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氏小儿闹灯会
    直到这个时候,王争才是明白过来,这信使细皮嫩肉的,八成是司礼监的小太监。
    小翠回来说那小太监连连催促,说是让王争回信,在内房坐立不安的压根就待不住。
    这事情倒还真是拖延不得,王争细思半晌,立刻着手写回信。
    小太监走的时候还留下一句王承恩的口话,说是让王争把利害关系理清,以后做事万不可再这样鲁莽,把应该孝敬的银两奉上,巡抚和兵部那边他老人家自有法子解决。
    “小翠,送公公出府,叫上一队兵士护送出城,千万不能出了什么意外。”
    郑重的将回信交到小太监手上,王争又是连连吩咐几声,朝小翠咳了几声,里外都安排妥当才安心送走。
    小翠哎了一声,这妮子鬼精鬼精的,见到王争无事干咳,心里顿时明白过来,送到正门前的时候一把拽住小太监。
    “怎么了?”
    小太监还没反应过来,小翠立刻就是就将一个五两的金锭交到他手上,这小太监也是明白人,看了一眼四下无人才鬼鬼祟祟的收好。
    出门时候都是乐着走,这可是五两的金锭啊,王干爹看上的人就是不一般,出手这么阔绰,这一趟可真没白来。
    这小太监乐呵呵的回京师,虽然没和王争说几句话,但是在这里被招待的舒坦了,临行还有钱拿,回去帮着说上几句好话是没什么问题的。
    “将军,人已经出城了。”
    差不多半柱香之后,小翠恭恭敬敬回了正堂,见礼道。
    等小翠离开后,王争脸色这才是变了变,有些愠怒。
    也难怪王争憋着一股怒气,明明自己浴血奋战打了个大胜仗,出去的时候将士们甚至都写好与家人的诀别书,如今回来一点好处没捞着,更是被朝廷猜忌打压。
    自己因为这场大胜获罪原本已经是不知不觉的定了下来,若这番没有王承恩在后头把这事压了下来,或许还就真让那刘泽清如了意。
    王争感激的同时也在想,太监的权利真的就这么大?
    南直隶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可以把功劳定成死罪,而北直隶司礼监的禀笔太监又可以将文书密之不发,硬生生把朝臣的嘴都堵上,一个京畿,到底有多深的浑水。
    事后王争去问管清天和李岩,两人听到后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说这次真是逃过一劫,真是多亏了王公公的关照。
    据管清天所说,这次若是没有王承恩后头帮衬,最好的结局也是将你官升一级,等你自以为得了好处,到时候一纸调令下来把你弄到前线去打流寇,甚至还有可能直接去辽东和鞑子拼命。
    谁都知道,这看着是活路,暗地里却是死路。
    想当初朝廷为了抓住高迎祥死了多少总兵参将,现在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大乱陕地,又有多少巡抚军将因为打不过掉了脑袋。
    听他们说完,气已经消了的王争也是哭笑不得,自己处处小心谨慎,没想到却差点栽在了这些不成文的规矩上,让人直感觉恶心至极。
    崇祯十一年的二月十四日,这一天是春节。
    大明各地都是张灯结彩,就连宁海洲城都由永昌号出资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春节灯会,里外都热闹的很。
    这些年来,宁海由于王争的治理,地方逐渐安平,百姓迁徙至此定居者络绎不绝,在今年头几月的时候,甚至还发布了均田令,免赋令,军民都是感恩戴德。
    夜未深,春节里的长街还在热闹着。
    五个人并肩行走在来往的布衣行人中,没带着官身,又是去散布的路上,倍感放松。
    这五个人自然就是王争和黄阳、董有银、邓黑子、高亮他们五个。
    地处偏僻的宁海州向来没有如此繁华的情景,他们都是第一次看见,对于王争来说,这都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心里自然是说不出的满足。
    而董有银等人,这些却是他们亲眼见证的,跟着王争这么几年,是一年比一年变化大,原本义井庄的穷酸农民,现在都成了手握实权的一方千总将官。
    几人正一前一后的走着,忽的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吵闹声,这灯会里吵闹些本是正常,但行人都围住一圈叫好,那就有些奇怪了,五人带着好奇的心思上前查看。
    “这纤细的腰儿可不要弄折了,大爷我还心疼着呢!”
    周围的人群中不断传出些污言秽语,王争没怎么动作,董有银他们却已经四面上去帮着挤了进去,硬生生在王争身边弄出一圈空地来。
    王争侧目看过去,只看了一眼,便知在这杂耍的人是谁。
    一身裹身红衣劲装,手里抓着两条彩色丝带,步履轻盈的在细细的钢丝上来了一招蜻蜓点水,最后一个灵巧的后空翻稳稳落在地上,一缕秀发微微扬起。
    “好!红娘子好柔的身骨!”
    王争也是站在一旁微笑着拍手,红娘子的的确确是个美人,这般俏脸却偏偏是一副强势的性子,这其实能激起许多男人心里的征服欲。
    王争平时根本没时间顾及这些,现在这种时候却也有些心动起来,毕竟他也是个正常的男人。
    “郑公子到了,你们谁惹得起!”
    不过有一队气势汹汹的人搅了这般好兴致,却是那郑克小儿带着二十来个郑家的家丁挂着刀过来,打头的几个粗壮家丁都是满脸横肉。
    郑克举止轻佻,见到红娘子的美貌一眼就喜欢上,此刻正是一副猪哥相的步步逼近,甚至那咸猪手就要摸到红娘子如玉的脸蛋上。
    红娘子后退几步,却被郑家的家丁团团围住,再也退不得,眼看着那手就要碰到红娘子的脸上。
    董有银性子急,就要立刻上去开干,却被黄阳死死的拉住,不断挤眉弄眼的看着一脸镇静的王争。
    此刻,王争负手站在一侧,微微眯起眼,却仍是定定不动。
    “将军都没动,你急个什么,难道将军会让外人在城内撒野不成?”
    黄阳话音刚落,从外面大张旗鼓的又是进来一帮人,见到这些人进来,周围的百姓却松下口气。
    “巡检司办案!有人在灯会上闹事,是谁这么大的胆子!”
    “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原来是一早见势不妙的百姓第一时间就跑到附近通知了巡逻的盐丁,现在巡检司在宁海百姓的眼里,其实就是没有正名的官府。
    盐丁头目听到这事二话没说就带着一队人赶来平息,顺便还派人通知了就在宁海的大头领邵勇。
    平常都没事,赶着大过年的来闹乱子,这不是故意要打将军的脸吗,这可不成!
    郑家的家丁都是在海上纵横多年,气势上并不输于巡检司盐丁,两方人冷着眼对视,一时剑拔弩张起来。
    郑克昂着头没说话,但一旁的家丁总管却是皱紧眉头走了上来,喊道:
    “这位可是郑家的少爷,别说你这区区宁海,就是在南京城抢了几个娘们回去,那兵马司的人还要笑呵呵的送少爷走!”
    周围的百姓听到后都是吃惊不小,就连红娘子都有些恍然。
    在宁海怎么会遇见郑家的人?
    

第一百六十八章:底细成迷
    盐丁们可不在意这许多,管你是郑家还是朝廷的人,他们只认参将王争的命令。
    王争有过严令,任何人都不能在春节闹事,就算你是什么狗屁郑家的人,那也不行!
    两方人气势汹汹,现在的宁海也有了不少名流,周围自然有不少人都知道郑家的来历,那可真是个庞然大物。
    方才那郑家的人说过,郑克在南京城当众抢走几个娘们,兵马司的人却点头哈腰的送着走。
    这件事虽说是夸张了点,不过郑克的的确确还就真这么干过,南直隶兵马司起初是想管,但不知怎的这件事就没了后话。
    明眼人都知道,八成是被郑家压了下去。
    当时他老子郑鸿逵代表郑家在南京城商谈海路货运一事,听到后当时便是大怒,怒斥此子不争气。
    不过骂归骂,打归打,这都是关起门来在自家的事情,在外头这毕竟是他亲儿子,也是郑氏嫡子,当时只是斥责几句了事。
    现在郑氏的权势如日中天,自从击败海上巨匪刘香一伙人以后,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沿海的唯一强权,不过郑芝龙现在还不是福建的总兵官。
    红娘子自然是听说过郑氏的名头,本来她是想让王争陪着逛逛灯会,但是王争也不知道是刻意的还是有意的,整天忙得根本顾不上见她。
    红娘子毕竟还是二十几的姑娘,一时憋闷就想自己出来玩一玩,未成想捅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