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土默特蒙古骑兵的标准配备是亮闪闪的圆月弯刀,头顶羊毛毡帽,披着当年元朝遗留下来的柳叶甲,有些较为悍勇的,腰间还带着流星锤和短斧,看起来,的确是土默特中的骁勇之辈。
秃马敦是个明白人,知道每一次中原汉人的崛起,都是势不可挡。
眼下王争一统天下的大势已然势不可挡,土默特对抗北五部还只是在僵持阶段,往西又有和硕特,往北还有察哈台等部,想要在分裂已久的草原上站稳脚跟,就必须讨好齐军。
另一方面,秃马敦不敢抗拒王争的命令,就是因为王争多年以来的所作所为。
以现在他们听说齐军的种种战绩和行为来看,配合那就一切都好说,但要是违抗甚至是反叛,等到中原内部安定了,将来土默特一定是没有任何好果子吃。
齐军在南北作战的情况下爱,尚未能将如日方升的满清击溃。
等到那个天下大定的时候,想要击败区区土默特定然是更加容易,土默特的少汗起初有些不愿意,但当他来到这里后,见到了齐军的声威,却是在深深为父汗的英明决断而感到庆幸。
别的不说,在场这些兵马出动半数,都不是土默特能够抵挡的,更别提齐军在各地还有大量的戍卫兵员。
就算不用战争手段,王争一样有无数种方法可以将土默特置于死地,单单禁止他们和中原开展交易,他们就无法承受。
况且,蒙古人对臣服于汉人和女真人的看法不同。
汉人自古就是中原的主人,强汉、盛唐,哪个不是四海威服的强大帝国,女真才多少年,就连他们蒙古都不如,岂能成为自己的主家。
特别是现在的土默特可汗秃马敦,他可是在王争的支持中发了大财,原本就连满清驻土默特都统地位都不如的他,现在却是征服了许多原臣服于满清的小部落,别提多风光了。
土默特蒙古各个部落主和勇士,以及他们的家属一样在蒙汉交易中发了大财,现在就连简陋的蒙古包都不住了,都搬到大城市里享受生活,真是美滋滋。
满清四分五裂,但对蒙古来说威胁还是很大,王争登基称帝之后,内扫群寇,外征辽东,那肯定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秃马敦可是清楚的知道,汉人对女真可向来没什么好感,将来女真被打败之后,那些女真族的人丁牲畜都怎么办,自己可是能跟着沾沾光。
除了人丁和牲畜以外,中原地大物博,每年能给下来的赏赐对于如今的土默特蒙古来说,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
蒙古被女真欺压了这么久,是时候连本带利的都还回来了,甚至秃马敦还在想,怎么去做能让王争将建州女真残余的处置权交给自己。
所以,秃马敦对王争丝毫逆反的心思都不敢有。
现在的土默特蒙古向齐军称臣,那是发自内心,武力还是商贸方面都不如人家,借个胆子也不敢反抗。
再说了,自己这不是还有很多好处吗,谁吃饱了撑的去找死。
无论哪朝哪代,都不会有汉人对蒙古草原有什么想法,最多是打服打怕了再让他们自治,这也附和中原汉人的一贯做法。
秃马敦想要成为新的蒙古大汗,这都需要王争的帮助才行,不过王争到底能不能帮到底,这还是两说。
除了蒙古人以外,另外一支骑兵队所有人都没见过,而且人数特别少,竟然只穿着皮甲,他们手上戴着链甲手套,既抗寒防护力又高,扛着遂发转轮火枪,只有三十多人。
没错,这些人来自荷兰,全是欧洲骑兵。
荷兰为什么会千里迢迢派人参加大齐的立国大典,这还要从当今欧洲的局势开始说起,齐军和荷兰人可谓是不打不相识。
眼下欧洲正处于三十年战争时期,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
再加上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这场内战足足持续了三十年。
当时东方还是万历末年,后金才刚刚崛起,大明逐渐走向衰弱,但直到现在齐军立国的时候,欧洲这场内战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这场三十年欧洲内战又称“宗教战争”,基本上一大半的西方国家都卷了进去,这场战争主要是两个集团在互掐。
其中之一,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的集团,它们得到了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作为另一方,同样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从近代意义上来讲,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但却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六成的人口。
同样因为这场内战,使得西方科技发展一度停滞不前,陷入最虚弱的时期。
荷兰作为陷入被动的一方,在东印度公司传来丢失台湾和渤海等殖民地的消息时,并没有什么气愤。
因为这个时候,它们对于海外的殖民地基本都顾不上了,在意的只是怎么打赢这场眼看着要输的战争,所以在荷兰人眼里,只是是注意到东方正在崛起的崭新帝国。
西方邦国混战,但东方局势却很明朗,主要帝国很明显就是这个以王争为首的大齐帝国,荷兰之所以签订《台湾条约》,这也是个主要原因。
为了讨好这位即将上任的帝国皇帝,荷兰便是代表西方派出了一支火枪骑兵队,人数虽少,但却让王争和齐军将士大开眼界。
这支只有三十人的欧洲骑兵队,还有朝鲜、蒙古的相继称臣和遣使参与,更加使王争的称帝有一种强盛伊始的气息。
第六百零三章:建立大齐,开元彰武
烟尘滚滚,铁甲铿锵,旌旗招展,遮天蔽日。
除了在天坛周围不断环绕的数万骁骑以外,其余兵士来到这里后,全部都是笔直的站立在两侧,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人的到来。
同一时间,紫禁皇城的承天、奉天等们相继开启,王争这次没有穿着那副亮闪闪的盔甲,却是身着专门为他自己定制的黄色衮服走出正门。
这黄色衮服沿袭明制,虽然有齐军自己的特色,但主流还是汉家的服装精髓,上面天龙纹饰栩栩如生,好像崛起的华夏巨龙一般,与关外满清那龙袍有着天壤之别。
周边那些禁军兵士手中举着红黄色高招旗在两侧走过,他们也没有穿着一般禁军的甲胄,而是换上了仪式专门配备的银色铁甲,端的是亮闪闪一片。
王争身上这件衮服,每一层都有着严格的制作规矩,针对于此,幕僚府甚至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是登基大典当日出了任何差错,负责的大大小小官员可都是要杀头掉脑袋。
这种规矩虽然严苛,但却保证了做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是最为精良。
现下王争身上这件祭天衮服,剪裁得体,靓丽华贵,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东方帝国天子的九五至尊威仪。
早就等在各门前的官员都身着崭新的朝服,在前朝“洪胪寺”官员的引导下,经过金水桥走出,跟在禁军队列的后面。
他们来到早就是人山人海的天坛处,以“文东武西”的方式跪在御道两侧,恭恭敬敬的等待新朝皇帝走上天坛和各路神仙沟通完成仪式。
到了天坛最下面,所有人都停住动作,蒙古骑兵为表对中原皇帝的尊敬,翻身下马,右手在空中画了个圈,将腰弯到了地上。
荷兰骑兵也差不多,下马之后,代表荷兰将礼品献给负责官员,表示和即将兴起的东方帝国建交之意。
这个时候,王争既不能乘坐各种车驾,也不能骑马,唯有步行。
这天坛不是现代留存下来的清代天坛,而是为了节省时间,将原本明代的永乐皇帝祭天郊坛,改建为专门给大齐皇帝登极祭天的天坛。
天坛周围铺设百级阶梯,象征着王争一步步登天的路途。
天坛顶部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
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
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单是在祝案上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多达七百余件,这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不是王争单人意愿所能改观。
王争的祭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天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鎛钟等十六种,六十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
仆人们身穿各式礼服,将其排列整齐后,就和下面那些文武臣工还有十几万兵将一样静待王争登顶,入眼皆是肃穆壮观。
在这天坛的阶梯上,每走一步,王争心中就从愈发的平静下来,下面虽然乱哄哄的,但同时却又显得非常寂静。
不知过了多久,总算是登到顶部。
王争走到主帝神位前,抽出腰间带了多年,甚至有些·豁口的那口家传钢刀,最后看了一眼,用全力将其插在石缝之中。
这刀象征着王争多年的征战生涯,将它留在天坛上,也是王争对从前自己的一个告别仪式,有很重要的意义。
紧跟着,王争回过头去,拿起早就有专人准备在神位前的纯金酒杯,看着脚下如同蝼蚁一般大大小小的人,缓缓将水倒了下去。
“祭我三军英魂烈士!”
这话喊完,大内总管曹化淳为了避免下面大部分人听不见的尴尬,小跑着站在天坛底部,直接朝前来参加登基大典的文武臣工还有三军兵将宣读王争的称帝诏书。
“朕惟中国之君,自明运既终。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内有群寇纷争,外有蛮夷占辽,朕本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天命起于山东,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
“朕起于山东穷困之地,至今,凡湖广、河南等中原各省、沿海郑氏、江南诸省及西南诸郡蛮夷,各处寇攘,我三军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海内皆平,以致民安田里,造福天下”
“今文武臣工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循众三请,朕安天命,不得推辞,于鲁监二年正月告祭天地于太行之北,即皇帝位于南郊”
这话说完,下面无论听得懂听不懂,听得见听不见的,纷纷举起手中弯刀以及遂发火枪,大声欢呼。
同一时间,身在盛京的陆井荣,身在南京的黄阳,甚至是奉命平定西南土司的邢一刀,都是在城桓顶端望向北京天坛方向。
在他们的身后,是无数名驻守在各地的大齐军兵,他们几乎是在同一刻半跪在地上,这吼声如同一股热浪,山呼海啸般的席卷天下。
“大齐彰武皇帝万岁!”
这声音经久不衰,就连整个北京城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听到的人,无不是喜笑颜开,为这个崭新的鼎盛王朝而高兴,为自己终于要有一个安定的家而高兴。
祭天结束,王争从天坛下来后,进入“皇极殿”就座。
大齐下辖的文武大臣们这才依官阶高低鱼贯进入,对新皇帝上表道贺,然后,曹化淳再次在朝堂上宣读诏书,确认王争的身份和大齐的建立。
紧接着,曹化淳宣读彰武皇帝王争册封大齐皇太子和大齐皇后、皇太后的诏书,众臣百官则一一道贺恭喜。
辉煌的大齐帝国就此拉开序幕,仪式自此就被确定下来,其后的大齐皇帝登基继位都大体沿用了这套规矩。
当然了,这是后事,暂且不提。
第六百零四章:一统历 汉农籍 火器局
公元一六四五年正月,王争在北京南郊称帝,建立大齐,开元彰武,全称为大齐帝国,是为大齐太祖高皇帝,又号彰武皇帝。
大齐的这个“齐”,严格来说并不是齐鲁之地的那个“齐”,寓意是王争率大齐军队扫平天下,延续汉家衣冠,建立盖世功勋。
在此时西方人的眼里,大齐帝国就代表着整个东方,大齐一名,实则表示大齐帝国与整个西方的抗礼之意。
东方冉冉升起的大齐帝国,足以与上天齐名,足以与西方那基督教义中的上帝齐名。
起于齐地,齐名在天,遂称“大齐”。
“朕闻皇天之命不于常,唯归于德,故尧授舜,舜授禹,实其宜也。皇世子毅文韬武略、秉性纯良、恭俭仁孝。上敬天地宗亲,下爱护天下子民。有尧舜之相,秉圣贤之能,忧思国计、振朔朝纲,堪担神器”
“朕为天下苍生福泽计,于彰武元年,兹立皇世子毅为大齐皇太子,待朕百年之后,肇基帝胄,承天应人,帝位使然。”
“朕之妻玉,与朕同起于庶民,然肃雍德茂,温懿恭淑,有徽柔之质,柔明毓德,有安正之美,静正垂仪,有贤德之风”
“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唯朕之妻玉,乃可当之,今朕亲授金册凤印,册封大齐皇后,为六宫之主。”
彰武皇帝王争称帝的第二天,谕旨册封皇太后,皇后以及皇太子,昭告天下,并且下达了一系列的政令诏书。
由于现下的时局所限,这次并没有大赦天下,但却将聚耕农庄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推广到已经占领的地区。
并且,由幕僚府农务部领衔,大齐开始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户籍普查。
以陈子龙为首的农务部官员们,一方面将大齐《一统历》刊行天下,另一方面,开始着手修编《汉农籍》。
《一统历》是自前明最后一次刊行农历后,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颁行的官方农历,百姓们拿到这本由农务部官员于半月之前加班加点修编而成的农历全书,都是感叹惊喜,心有所属。
几乎每一个拿到的人,都将大齐《一统历》挂到家中,日夜翻看。
《汉农籍》,是大齐立国之初在已占领地区进行的一次人口普查,其中详细标注了男女单人、男女双人,以及三口、五口、七口之家等等百姓的生活现状、姓名、还有从前的籍贯与现下住所。
除此之外,每户百姓家中成员有无工作,从事什么工作,每月所得银钱能否维持家用,等等许多方面,全部由农务部官员整理到《汉农籍》中。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加上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各种农务政策,陈子龙带着农务部的官员们,直到半年后还是忙的脚不沾地。
本来,陈子龙建议王争取名为《大齐汉农籍》,但彰武皇帝否定了这一说法,他说道,汉人不是大齐的,大齐是靠我华夏人上下一心才得以建立,大齐是汉人的大齐。
彰武皇帝的这种想法与华夏几千年来君权至上,国家为主的思想相冲突,当时的人异常反对,但彰武皇帝大权独握,对此态度强硬。
当时的人们和官员都不知道,正是这位大齐开国彰武皇帝那极其开放的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打开了第一扇窗。
称帝之后,彰武皇帝王争对火器的发展非常重视,几次下旨询问进度,火器局却是举步维艰,异常缓慢。
不久后,范若海上疏,说是火器局虽然不缺乏手艺娴熟的匠户,也不缺少上面拨下来的款项,但却没有火器方面的人才大能。
西洋来的探险家杰姆也说,由于多年战乱,许多火器专家都死于乱世。
前朝原本在发展的火器已经很久都没有寸进,大齐如今的火器看似强大,实则许多在前明都已经有高度普及,主要来说,甚至是已经稍稍落后西方。
彰武皇帝王争非常重视,为了迎头追上,迅速发展火器,立即在天下寻找火器方面的人才录用火器局。
没多久,范若海联合杰姆,共同推荐一位人选,那就是——毕懋康。
毕懋康是天启年进士,和他弟弟毕懋良并称为“二毕”,王争起先让谍报司调查了一番,听说此人口风极佳,并且有一本名为《军器图说》的著作。
这个人很有名气,就算是与《神器谱》的赵士祯都不相上下,
王争立即命人拿来翻阅,只见那封面上古朴的“军器图说”四个字背后,赫然刻印着一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
“夷虏所最畏惧中国者,火器也!”
江南的一处小县城,城头高高飘扬着大齐的黄龙旗帜。
垛口边兢兢业业站立着一整排大齐的卫营兵士,卫营什长带着四名兵士,面色严肃的站在城门处对来往行人进行户籍检查。
“站住,干什么的?”
忽然间,远远驰来一骑,背后背着小旗,这在偏僻县城的什长还不知道前一阵子彰武皇帝王争设立了御用龙骑的事情。
这御用龙骑是为了和各地标兵营区分的传令骑兵,一个专门替皇帝传达口谕和诏令,一个则是为了传递战时动员命令,并不参与作战。
龙骑背后插着四根金黄色小旗,先是抬头看了看牌匾上的“歙县”二子,然后从怀里拿出金色令牌,高声道:
“可识得此金令!”
看见令牌,什长和周围兵士赶紧退后,向龙骑行了道军礼,龙骑也没什么蛮横的意思,只是将令牌收起来,奔驰进入城内。
歙县虽然是个县城,但隶属于南直隶,除了那次齐军进城抓捕学子以外,其余的没有经受过一次战乱,所以发展的非常好。
龙骑进城后也是大吃一惊,原本以为就是个破落偏僻的小县城,但谁成想,这个规模相比北方一般的州城而言,也是不逞多让。
进城之后,龙骑虽然贵为天子御兵,但却也不敢违背严苛的律法,立即牵着马在城中步行,经过卫营兵士带路,这才来到了一间深处的院落。
示意几名卫营兵士后退,龙骑上前几步,正要敲门,却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异常哄闹的声音,起初以为是毕懋康老先生在里面做什么事情,龙骑遂是站在门前静静听起来。
可越听越不对劲,这声音居然是一个女子的呼救声。
当即,龙骑将手握在镀金刀柄上,与周围几名卫营兵士互相看了一眼,直接“哐当”一声踹门而入。
昨晚状态不好,码出来的都删了,见谅。
第六百零五章:鲜为人知的殉国者
“你就从了俺们,跟着俺们出城,不然你这一个弱女子,一家子都死光了不吉利,这天底下谁还要你啊!”
入眼而见的是几个大汉,他们几个对一名身着白色素衣的女子拉拉扯扯,满脸淫笑,倒不是说就地要将那女子侮辱,看上去满脸胡茬不像什么好人。
说起来有些可笑,几个壮汉围在女子身边,话虽然喊得淫秽不堪,但要说真动手拽人那显然是没敢使劲,那女子回身一叫,几个大男人立马被下了一跳,就是后退几步开始安抚。
女子趴在两面凉席旁边,凉席底下是两具尸体,听到方才那大汉的喊话,从北京奉旨而来的大齐龙骑眼珠一转,莫非?
“是官兵,你们挡住!”
院子里站着五个人,最后面那个看见有人来了,知道齐军战力的他,就连顽抗的心思都没有,直接就要翻墙逃离。
“想跑?”
剩下那几个男子哀嚎几声,心道你这厮可真是不够意思,说好的荣辱与共呢?
那家伙头也不回的就要跑,剩下那几个由于距离院门比较近,再跑显然已经来不及,说起抵抗,要是一般人他们还真敢硬打出去,但这可是大齐卫兵。
对方杀起人来那向来毫不手软,手头都是握着人命的,还是保命要紧,想到这里,几个汉子立马举手跪在地上,有人还说道。
“军爷,我们不跑,绝对不跑,那厮不顾道义,将他抓回来就行了!”
“是啊,他扔下咱们兄弟,咱们兄弟替天行道,也能不让他跑了。”
“娘的,一队没根的软蛋!”
最开始喊话那大汉听到这话回头还不忘回头看一眼,叫骂上两句,与此同时,他手上没闲着,抬起屁股就要从低矮的后墙翻过去逃走。
但那穿着镀金甲胄的龙骑速度飞快,一个箭步追上来,直接将刀搭在他的脖颈上,眼看着就要砍下来。
“好汉饶命,军爷饶命,大爷饶命啊,俺俺可什么都没做,这两个老头不是俺们杀的。”
对方的手就像是一双钳子,大汉看着膀实,但居然被一只胳膊就给拽下来,看着眼前银光闪闪的钢刀,顿时吓得七窍生烟,立马“通通”的磕头求饶。
其余几个早早跪在地上的男子也是纷纷磕头,喊着他们也就是在离开之前趁机进来找找门路,想捞一把就走,压根没打算和这女子用强。
龙骑吩咐营兵看管好这几个贼人,听到他们的话,却也是信了八分,从最开始的表现上来看,这几个家伙明显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那种,不是穷凶极恶之徒。
龙骑收起刀,轻手轻脚的走到凉席旁边,皱着眉头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
谈及于此,那女子抬起来的脸蛋上早已哭成梨花带雨的模样,将事情原原本本的一说,龙骑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周围的卫营兵士也是面面相抵。
彰武皇帝的旨意,就是要将这两位老先生毫发不损的带到北京,说是有所重用,但现在这个情况,他们居然在自己来的三天前就去世了。
“完不成旨意,要拿什么回去交差?”
这龙骑倒是不觉得皇上能因为这件事就处罚自己,只是心里觉得过意不去。
毕竟自己这一身亮金色的甲胄和装备,还有家中妻儿老小全都是皇上给安置妥当,换句话说,当今的皇上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现在,这么一件小事都办不好,实在是感觉配不上身为大齐龙骑兵的殊荣。
卫营营官这个时候已经下令,让两个什的兵士在毕懋康老先生的居所日夜轮防,里面的东西皇上可能有大用,一件都不能少了。
副营官听说是彰武皇帝的旨意,居然亲自来此巡逻,显然是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周围的民众对此议论纷纷。
带着方才那样的心思,龙骑开始到处询问,查找毕懋康留下来的蛛丝马迹,还有忽然去世的原因。
据毕懋康老先生留下来的女儿毕水莲说,两位老先生听到崇祯皇帝殉国,大明灭亡的消息后,接连数日不吃不喝,曾说过要殉国的话。
但是很快,齐王拥立鲁王朱以海在南京监国,他们又看见了希望,开始恢复吃喝,正常生活,但却一直关注着天下的局势。
直到很久之前,南京的鲁监国和群臣开始被齐军监禁,这件事造成了两位老先生很大的意见,但这种事根本不是他们能阻拦的,齐军兵士将皇宫和诸大臣府邸看管的里三层外三层。
今年正月,从北京传出来王争建立大齐帝国,建元彰武的消息,全国上下一片欢呼沸腾的时候,两人却是数日大哭不止。
三日前,毕懋康、毕懋良两位老先生绝食而死,也算是为了已去的大明尽忠殉国,查明原原本本后,龙骑肃然起敬。
“天底下这样的人不多了,去年皇上进京师的时候,那些前明重臣们就像飞蛾扑过来一样求职,现下基本都是在清散衙门闲赋。”
“哼,他们也不想想,皇上怎么会用这些祸害朝堂的墙头草?”说到这里,那龙骑似乎感觉很解气,“对了,姑娘今后打算怎么办?”
闻言,毕水莲满脸为难,接二连三的唉声叹气几声,却并没有回话,见她这个样子,龙骑也能理解,正色说道:
“看姑娘暂时也无去处,就随在下去见皇上,当今皇上圣明,只要姑娘如实奏禀,相信两位老先生,还有姑娘,都会有一个好去处的。”
毕水莲看了看这有些落败的小家,虽然不想离开,但却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这些卫兵不可能一直保护自己,也不好意思一支麻烦他们。
再次重重叹口气,毕水莲便是答应下来。
不多时,歙县卫营副营官兴冲冲从里屋跑出来,大喊:
“看我找到了什么!”
龙骑和毕水莲纷纷转头看去,只见卫兵们从两位老先生曾经居住的里屋内搬出来不少纸张和小器具,其中几页居然写着满登登的人名。
大齐的龙骑自然是识得字,他兴奋异常,拿过带有人名的纸张详细看了起来,喃喃道:
“宋应星、汤若望、解学龙、顾炎武、张尔岐、焦勖、顾锡畴”
这些人名写满了整整几张纸,而且字迹工整明朗,笔体苍劲有力,看起来这两位老先生在书法方面,一样有很高的造诣,实在是可惜了。
“这些都是什么人啊?”
副官有些好奇的问,龙骑也是摇摇头,自己虽然能念出来,但里面的人也只是有几个曾耳闻过,具体是干什么的一概都不清楚。
但下一刻,这龙骑却却十分肯定的说:
“毕老先生写出来的人,那应该也是各方各面的人才,名单我带着交给皇上。”
说到这里,他挥手指了指这些箱子:
“将这里能找到的东西全都装在一起,派几个人跟着我带回京师交给幕僚府点用,肯定是样样都能有大用!”
第六百零六章:追赠 诰命 西征
“啊,是老董回来了,怎么样,差事办的如何?”
一行人马,打头的是那名姓董的龙骑兵,毕水莲骑着马跟在他身边,看表情仍然有些忧伤,但是很明显,她的注意力已经在渐渐被这座大齐帝国的都城吸引。
相比原本明末时的北京城,这座紫禁城在大齐开国彰武后,增添了真正的皇家威严,四方商客汇聚,旅人不绝,正在迅速的繁华起来。
这里的建筑,是华夏数千年来凝聚而成的瑰宝与智慧结晶,来来回回经过的兵士,每个人都是精气神十足,互相看见了还会友好的打招呼。
前不久,在大齐彰武皇帝的之圣旨下,北京城开始扩建,千余名匠户动工,在几名手艺精熟老匠户的实地考察之下,将原本大明朝的北京城向外扩建了一个圈,成为如今大齐的都城。
可以料想,一旦这座崭新的北京城完工,无论可以容纳的人口,还是繁华等各个方面,都将是如今的世界之最。
董姓龙骑点点头,听到这话却是叹了口气,“别提了,是在下速度太慢,到的时候,两位老先生都已经”
后面的话自然是不言而喻,站在紫禁城门前的禁军哨官也明白,神情一暗,但下一刻就是故作笑容看向一侧,说道:
“这位,就是毕老先生的千金吧?”
“小女子毕水莲,参见将军。”毕水莲回过神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小女子不过是一介民妇,这千金二字,还请将军收回成命。”
闻言,那禁军哨官哈哈大笑,道:
“那还请姑娘把将军二字一并收回,我不过是个小小的哨官,这京城大内,职衔比我高的数之不尽。”说着,他挥挥手,示意身后禁军兵士让开后,自己侧身做了个请的姿势。
“皇上已经等待多时,两位请进吧。”
跟在董姓龙骑身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