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科尔沁由于满清的扶持而逐渐强盛,占据草原南部一大片水草丰美的牧马场,素来是桀骜不训,土默特和许多部落一支都是敢怒不敢言,如今出了这些事,多尔衮其实也想到过。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科尔沁居然如此无用和不堪,扶持这么久,竟然被比他们弱得多的土默特一下打散。
多尔衮从前之所以委科尔沁以防御盛京北部的重任,为的就是出现赫图阿拉那种事可以有个可靠的人回援。
现如今科尔沁已经不能再依靠,土默特更可能会趁机南下劫掠,至于水师,清军素来就不太重视,只是象征性的建立起来,可有可无,被明军一下子击溃,倒也在情理之中。
事到如今,多尔衮知道这登岸的明军极有可能就是那王争的齐军,但准备的手段却接二连三失效,一时想不到什么解决的办法,终究也是变得暴躁起来。
忽然间,多尔衮怒气冲冲走下台阶,一脚踹翻了禀报的那正红旗台吉,想要怒斥几句的时候,却又发现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
最后,他只是无力的坐回到椅子上。
这个时候,倒是范文程先开了腔:
“若是臣没有记错,土默特在天聪年和崇德年都被我大清的骑兵击溃,多年都是随从出兵毫无话说,怎么会突然间击败科尔沁部?”
听到这话,多尔衮也觉得事情蹊跷,问道:
“对啊,科尔沁部至少留了三万骑兵,土默特和科尔沁的这些奴才,定然是不想援助盛京,编了鬼话蒙骗本王!”
话音刚落,那正红旗台吉连滚带爬的从地上起来,不管不顾的叩头:
“王爷!!你可别忘了,林丹汗虽然死了,但察哈尔部还有个额哲。”
“土默特杀了咱们驻在察哈尔的都统,控制额哲,用他的名义召集北五部,所以才能一举击溃科科尔沁,句句属实,王爷快回盛京吧,再晚就来不及了啊!!!”
事到如今,多尔衮也不得不相信这消息的真实性,面庞抽搐了几下,深吸口气缓了缓神,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哼!土默特的奴才们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怎么敢有那个胆量闹事!”
“传本王的命令,速速叫肃亲王、多罗贝勒他们几个去大帐议事,这件事必须严密封锁住!”
多尔衮这个时候已经没了往日那种礼贤下士的做派,就连看都不看,径直从范文程他们身边背手走过去,应该是直奔议事大帐去了。
这件事来的突然,就连多尔衮都有些措手不及,对王争来说,这既是蝴蝶翅膀的效应,又是一个意外获得的天赐良机。
对女真素有微词的土默特部听见齐军在辽河口登陆直奔盛京的消息后,觉得复仇机会已经到来,立即放弃了对满清的效忠。
野心勃勃的土默特汗第一时间出兵控制额哲,斩杀女真留在察哈尔的都统,算是彻底决裂,紧跟着便开始打击草原上最忠诚于满清的科尔沁部。
一来,打击科尔沁可以在草原上树立威信,二来,则可以占据草原南部大片水草丰美的牧场,土默特的部卒已经眼馋很久了。
额哲这个人非常重要,他是草原上最后一任正统可汗林丹汗的王子,黄金家族的传承者,对蒙古诸部来说,就和如今中原汉人的正统朝廷意义相同。
土默特控制额哲,召集诸部会盟,并且击溃了臣服于女真的科尔沁部,图汗身死,科尔沁部就此分裂北迁,土默特雄据草原南部,势力大涨,可以说直接威胁到空虚的盛京和辽东。
如果土默特和齐军达成共识,对于满清如今的形势来说,本来千古难逢的入关良机,却极有可能成为亡国灭种的开端。
第五百七十六章:决意回援
大约是一炷香的时辰过去,肃亲王豪格、多罗贝勒图尔格,巴图鲁鳌拜,等一些现如今八旗内的亲王、郡王、大将都已经聚齐在这里。
听见多尔衮说的事,他们起初都是根本不相信,以为是个笑话,因为这种事在前些年王争已经用过一次,怎么会不知道满清内部已经有所防备。
事实上,多尔衮对此早有戒备。
但不知道意外还是有人特意为之,那些防备的手段都已经不管用,一下子,多尔衮面临当初和皇太极一样的抉择,终于体会到当时皇太极的心情。
当初,宸妃海兰珠病种,那是皇太极这辈子最喜欢的女人,再加上兴京告急,所以他马不停蹄的奔回去。
如今,盛京城内住着多尔衮的全部家眷,而且也有一个他这辈子最喜欢的女人,除此之外,盛京更是八旗军的胆和魄,几乎所有八旗军的家眷老小也都住在盛京城内外。
一旦有失,会造成已经成型的满清社会全面的崩塌,后果不堪设想。
诸贝勒郡王经过一阵声讨之后,才逐渐转变到如何应对的话题上。
“现在军中还有近十万的蒙古随行军,这些人要是知道了,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摄政王,需要早做了断!”
先说话的是肃亲王豪格,他披着正黄旗全身铠,说话的时候,眼中已经露出浓浓的杀意,多尔衮明白他话中的意思,那是一个都不能留。
不过多尔衮并没有回话,他对这些蒙古人另有大用。
突然间,从天聪年间便开始经营完善的草原法典完全崩溃,据说南边踏踏实实的朝鲜都有些蠢蠢欲动,局面开始向无法收拾的地步发展,的确要赶紧拿出一个有用的章程。
“不管怎么办,辽北草原那么多口子,都需要堵上,就凭地方留守的那些汉狗阿哈们,你们也知道,那根本就抵挡不住蒙古人。”豪格起身环视众人,看其他人不断点头附和自己,这才是继续说道:
“到处都需要防御,仅靠代善那两红旗到处堵漏也远远不够,依本王看,应该立即撤军,自家地盘都要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入主中原!?”
鳌拜起身点头,大大咧咧的道:
“肃亲王说的没错,俺鳌拜赞成撤军!”
这执掌正黄旗和镶黄旗的肃亲王豪格,因为没有斗过多尔衮,现在已经被冷落一段时间,几乎什么事都轮不到他发言。
一般的情况下,多尔衮会利用自己和孝庄皇太后之间不可明言关系直接传下谕旨,也可以直接让小皇帝顺治下旨,越过肃亲王这道坎直接命令两黄旗。
豪格虽然明面上看不出什么,但这次对他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夺过主动权与多尔衮争夺地位的好时机,原本支持他的王公贵族们立刻进言表示赞同。
看着周围纷乱的贵族们,多尔衮何尝不明白豪格的小心思,捏在椅子上的手指逐渐用力,眼中明显已经泛出森寒的冷意。
不过半晌之后,脸色阴沉的多尔衮却忽然呵呵笑了一声:
“事到如今,什么人都要用上,蒙古八旗九万人随征,眼下还不知道蒙古的事情,本王打算将他们留在这里,利用好这些奴才最后的价值。”
“至于随征的八万汉军旗,自然是要全都带回去”
多尔衮看向阿巴泰,正色吩咐道:
“本王免你死罪,恢复饶余贝勒的名号。”
一边说,多尔衮一边走下来拍了拍阿巴泰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九万蒙古兵都交给两蓝旗,你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拖住齐军,或者大顺军北上的兵马,为援救盛京赢得时间。”
“如果你拖的时间足够长,咱们八旗铁骑甚至可以再从盛京杀回来!明白了吗?”
听到这话,周围的人都是议论纷纷。
谁都知道,两蓝旗几乎在山海关损失殆尽,估摸着也就剩下最多两千多骑,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残兵败将,怎么挡住王争和李自成的大军?
这是个必死的任务,就连鳌拜都紧皱眉头,可阿巴泰激动的满脸涨红,上前重重的磕了个响头,大声喊道:
“摄政王放心,阿巴泰不止要挡住,还要杀光这些汉狗!”
看着阿巴泰没有丝毫惧意的眼神,多尔衮却忽然间有些感觉对不住,但他却不能多说,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向图尔格看去:
“多罗贝勒,大军撤营时你带一千正红旗铁骑前往山海关,在城关下扎上五千人的营盘,每骑马后皆绑树枝,每日绕着营盘四处跑动,一定要让山海关上的守军以为咱们要进攻山海关。”
图尔格立即上千,抱拳喊道:
“卑职明白了。”
多尔衮恳切嘱咐道:
“这是我大清生死存亡之战,关内局势,全仰仗两位了!”
听到这话,图尔格和阿巴泰对视一眼,一齐道:
“摄政王放心,明狗不足为虑,我八旗铁骑,天下无敌!”
自天聪年开始,他们八旗对外一直都处于进攻和压迫的态势,皇太极就不止一次御驾亲征,将蒙古诸部打服、打怕。
阿敏虽然在朝鲜妄图自立,严重削弱了边境的八旗兵力,但这么多年下来,朝鲜却依然连响屁都不敢多放一个,老实的很。
刚才还是喧嚣无比的大帐内却忽然安静下来,朝鲜蠢蠢欲动,土默特忽然和八旗军决裂,拥立额哲,在草原上自立,这其中定然有着某种联系。
包括多尔衮在内,没有人能想通忽然发生的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事实上,满清的弱点一直都尤其突出,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他们总是习惯性的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每次倾国出兵之后,内线的防御问题。
没有人会想到,看似强大的满清,内部的的确确是已经空虚到了极点。
自从毛文龙死了之后,满清就撤了八旗军在各城各镇守卫的主力,就只剩下那些汉八旗和绿营兵,只是留有少部分的满八旗监视。
一旦有一支久经善战的精兵奇袭过去,往往都是一片望风披靡的景象,在最前方的兵力远水救不了近火,非常被动。
郑亲王济尔哈朗领命前往极北之地的深山老林抓捕野生女真为八旗军所用,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英亲王阿济格早已阵亡,麾下原本应该驻守在辽阳一带镇守的正红旗兵力在松山一战损失过半,根本无法援救盛京。
所以此时负责守备盛京的只有左摄政代善的镶红旗,正红旗一万余人都分散到各地镇守,没有时间召集不回来。
所以说,眼下盛京的城防,实际上只有八千满八旗兵力。
代善自然知道这次入关的重要性,可边境突然狼烟四起,到处冒火,他应付起来也是狼狈不堪,这才在情急之下向多尔衮告急。
第五百七十七章:李自成登基
眼下的局势十分紧张,对于多尔衮来说,每一步都是刻不容缓。
满清内部各王公贝勒刚刚商议完毕走出大帐,便见到阿巴泰和图尔格分别带着满蒙骑兵呼啸着奔出营盘,走的却是两个方向。
许多人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尤其是那些蒙八旗的都统和首领们,更不知道如今在自己家乡发生的乱局,大多数人只是一头雾水的奉令与阿巴泰前往北京。
如果他们知道草原上如今已经乱作一团,可能会就此撒丫子离开也说不定。
图尔格抽调出来这一千的正红旗骑兵任务同样不轻,可以说也是九死一生,尽管吴三桂已经死了,但山海关上现如今也并不是高第独掌大权,主要是那祁耀武负责。
这个人满清内部许多人都没有听过,据说是什么军校一期结业的学员头甲,能被王争委以重任,能力想来也不会太低。
整个满清地盘上,能调动的兵马其实并没有很多。
可要是不动手去打,等那土默特解决了草原上的纷争再长驱南下,那整个局面可就要完全崩溃了,多尔衮还记得在天聪年老汗对蒙古的策略,那种委曲求全的事情没有人想再来一次。
各旗贵人原来的矛盾都抛弃到一边,就连豪格都被放了出来,多尔衮之所以没有继续压制两黄旗的勋贵们,就是想团结所有力量将这次危机撑过去。
至于入主中原的事,以后再说吧。
多尔衮虽然接连做了几个策略决定,但他能确定下来的事情也不是很多。
豫郡王多铎在朝鲜边境镇守,只要他在,朝鲜就算动作也只是在自家内部,威胁不到女真这边,所以为了南边的安定,多铎还不能动。
如今,多尔衮只能在满清境内各处大肆抽调丁口前往盛京一带,想要集中力量防卫盛京,只是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齐军已经登陆一阵子了,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多尔衮这边焦头烂额,身在北京的李自成也差不多。
一片石之战虽然凭借齐军突然之间出现而获胜,但大顺这边却是惨剩,打的都差不多了,清军和齐军才忽然出现。
齐军损失不少,但却只是留驻在山海关的普通部队,更别提还捡了阿巴泰的好,收编了夏国相和残余的关宁军。
李自成却是本部精锐被彻底打残,带出去近十万的老营,本想将山海关一举夺下再回北京登基。
走的时候北京这边正在操办闯王的登基大典,就等着李自成凯旋归来登基改朝换代,谁都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局。
出去的精锐只回来不到三成,基本都是狼狈不堪,李自成下面的各部农民军看他本部精锐受损,都有些不服。
但大顺军内部服从于李自成的部队依然不少,再加上闯王的威信,最初的动乱过后,依然能压服住这些农民军首领。
李自成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便是召集大顺的文臣武将商议对策,军师牛金星建议“从速登基”,定在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大典。
这天,原本晴朗的北京城却突然下起了雨夹雪,开始只是稀薄的雨雾,后来越来越浓,直到变成寒凝的雪粒。
清冷的雨丝雪粒被寒风裹挟着,抽打着人们的脸庞,让人睁不开眼,不过即便是睁开了眼,看到的也只能是北京城上空昏暗的天空。
众人都是愁容满面,唯有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站在雪中,望得出了神,脸上露出喜色,老天爷真是偏向自己,刚好验证了他昨晚的占卜:
“重九重阳,雪雨掺杂,不宜为帝。”
李自成素来听信宋献策的卦言,可这次却不能再那么做。
李自成并不知道清军已经于前些日悄然撤军,多尔衮赶回正在狂奔回盛京的路上,他唯一能确定的,只是王争和多尔衮的大军自两面包围过来,不日就将抵达。
大顺经受一片石之战后损伤惨重,军心涣散,就连城内的百姓和官绅都对他们恨之入骨,李自此深信,齐军和清军无论哪一个,自己都没有能力抵抗了。
这个北京城内忧外患,在李自成和大顺军将领的眼中,根本不如自己的故乡陕西西安,毕竟,那里是自己的家乡,有支持自己的父老乡亲啊。
所以,撤回西安以图东山再起,直接成了大顺军中最多的声音,牛金星即便是与这些陕西系将领抗争,也是有心无力。
自清晨开始,城外响了一夜的炮声已然开始零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战靴在松软的雪泥中踏过的声响。
苍茫的天地之间,大顺军将士扛着旗帜,就如同许多天前第一次踏进这个城市一样走过大道,但原本夹道欢迎的场面消失不见,许多人的目光也并不像起初那样坚定。
不知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穿着精心准备好的皇帝服饰,还是老样子,头戴毡笠,身穿缥衣,骑着乌驳马,当仁不让的行在人群之前。
看起来根本不像登基,却像是即将率部出征一样。
敲锣打鼓的队伍走到“承天门”前,李自成忽然叹了口气,想起自己刚入京师时的踌躇满志,右手指着门匾,扭头对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尚书宋企郊等人说道:
“本王入京时射它一箭,恰巧射中四字中间,你等皆言吾必为天下一主,今日我再射一箭,且看还是不是天下一主。”
说罢,李自成不待众人回话,蓦然回头,从牛皮箭筒中拔出一箭,想都不想,“砰”的一声迅速射出。
细雨横斜中,那支蓄满势能的箭矢疾速奔向那块门匾,虽射中门匾,却不够精准,射在“天”字的下半部,用现代的话来说,最多就是八点五环。
李自成眉头微蹙,牛金星和宋献策对视一眼,忽然大笑一声夺过全场目光,上前宽慰道:
“中其中,当中分天下。”
李自成淡然一笑,看似没有在意,心中不知为何,却突然有些凄凉。
马蹄在紫禁城内留下空旷的回声,偌大的紫禁城,站满了大顺军的将士还有许许多多被迫前来观看的百姓,他们看着一步步登上天顶的李自成,眼中流露出的目光却截然不同。
大顺军将士都是满脸的自豪,刘芳亮、李过、贺锦、李来亨等人虽然多多少少带着伤,但却是相视大笑,自己总算等到闯王登基这一天了。
“大顺永昌皇帝万岁!”
第五百七十八章:夺鼎燕京
忽然间,大顺军将士举起手中刀枪欢呼起来,李自成听到这个声音后,回头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大顺军将士,心中说不出的五味陈杂。
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像李自成这样心情复杂地坐在龙椅上,也没有一次登基大典如此潦潦草草,更没有一个皇帝登基后立即就决定逃亡。
三拜九叩的威仪背后,是一盘不堪面对的残局,这是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欢呼的大顺军兵士其实都在掩盖心中的空洞,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明天,还能不能回来。
这一次,李自成是真要打下江山,拱手送人了。
但李自成还不甘心做这样的好人,心中对王争是又恨又敬,对多尔衮却是一种又恨又惧,潜意识里,他甚至希望是旧日宿敌王争占据北京,而不是满洲的那些辫子兵。
登基大典里里外外准备了很久,但一共却没有进行到两个时辰,大多数地方李自成都是匆匆走过,在京师待了这么久,却仍然好像是个过客。
重阳节这天的夜色深浓时分,巨大的响声撼动了北京城。
今日傍晚连绵的炮声和昨夜全城的爆竹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是登基的礼炮,而是李自成为自己敲响的失败的丧钟。
烈焰冲天而起,把紫禁城的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化作一片片纷飞的黑雾,仿佛一个黑色的怪兽,盘旋在宫殿的上空。
紫禁城里到处回荡着宫殿倒塌的巨大声响,与那些无处可去的宫女、太监们的惨嚎声掺杂在一起。
此时,京城九门也被点燃了,只有大顺门、正阳门、东西江米巷一带还没有火势,这座曾辉煌一时的都城,在李自成手中变成了一座浴火的城市。
“哭号之声,闻数十里。”
弥漫京城的大火,为李自成的登基大典提供了一个无比壮丽的背景。
李自成烧了紫禁城,是因为这时他已经留不住本属于自己的江山,他不甘心就这么落到王争或是多尔衮的手里。
这次进京了两个月,虽然比原本历史上的四十二天长了一些,但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以大跃进的步伐走完了一个王朝由兴起到败亡的全部路程。
大顺军将士不再是当初进京时候那清一色为了活命而战斗的兵员,他们拖家带口,腰缠万贯,三五成群的扛着一箱箱金银珠宝。
甚至有不少人还强迫京城的大户人家女子跟他们回西北,单方面的想着回到故乡之后拜堂成亲,过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
李自成策马走出北京城,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已经在火中燃烧的都城,听到连绵的炮声,亦如当初进京时崇祯皇帝亲自敲响的五十四响钟声。
第二天的早晨,偌大的北京城只能听见大火还未完全熄灭的“噼里啪啦”声,寂静的像个死地。
两百多年的都城,曾盛极一时的大明朝京师,眼下却没有任何人在守卫。
高大的角楼上没有兵士守卫,城门被烧的干干净净,倒塌在两侧无人问津,两侧道路上满是横尸和栽倒的旗帜,民居多半都被烧得破破烂烂,还有滚滚黑烟冲天而起,许多男女抱着尸体放声痛哭。
不多时,远远的地平线上迎来又一支兵马,这些人穿着红色甲胄,打头的全是眼露精光的禁军,旌旗飘扬,铁甲钢枪。
为首正是如今南京鲁监国朝廷的齐王王争,后面则依次跟着昭勇将军董有银、光武将军邓黑子、光毅将军高亮等一批的武将。
这支兵马见到北京城后前面出现几排手持大盾的兵士列阵而行,保持着原本行军的速度缓缓而来,直到亲眼见到后,他们才是瞪大了眼睛。
“这,这就是京师吗”
很多人都感觉不可置信,所见所闻更是一片的触目惊心。
京师,对天下人一直都是个遥远又响亮的名字,那里应该有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应该有一言九鼎的天子,应该有世上最高大的角楼,最威严的宫殿
可现在,齐军将士见到的却只是断壁残垣,听到的,满耳都是凄惨的哀嚎声,满地都是尸体和倒塌的房屋,破落到了极点,与其它地方并没有什么区别。
“进城吧。”
王争来之前还是有些担心的,多尔衮毕竟不是皇太极,在同样的抉择下他会怎么办,还是未知之数。
如果多尔衮铁了心想要入主中原,说不得在北京城就要进行一场血战。
看见眼前空荡荡的北京城,王争总算是松了口气,但紧跟着心中就升起一丝无奈,现在的北京城,早就不再是原先那样令人生畏,却充满了繁华落尽的沧桑。
王争显然没有心情多说,听着众人的嗟叹,只是默默挥手下令入城。
听到齐王的命令,齐军将士们经过一阵简单的变换,守御阵型立即变成三列,兵士们肩上扛着钢枪,手中提着盾牌,缓缓走进这座都城。
一路上,王争没有感受到李自成来时百姓对他的夹道欢迎,齐军的将士们也没有看见大顺兵走时经历的人人喊打。
看见的,只是一张张沧桑、疲惫、苍白、木讷的脸。
甲申国难,崇祯皇帝以身殉国后,王争的军队是第二支进城的兵马,最开始明军的腐败让老百姓彻底失望,所以他们将希望全身心都放在“不纳粮”的闯王李自成身上。
可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大顺军在北京城内几乎是无恶不作,烧杀掳掠,强入民宅,甚至连大户和官绅们都难逃劫难。
这支大顺军背后的另一面,那是非常阴暗、狠毒的一面,所有人都不寒而栗,北京城内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活在恐惧中。
这支齐军从前的口碑和大顺军一样,都是被各地百姓欢迎,但他们是真的欢迎不起来,也打骂不动了。
李自成和王争的区别,无非一个是弑君的反贼,另一个则打着朝廷的旗号来收复失地。
听说李自成在走的最后一天登基称帝了,可这些对百姓们来说又有什么区别,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平静的生活而已。
来到紫禁城的承天门下,不知为何,王争却忽然勒马停下脚步,抬起头正好看见一支深深插进“天”字下不远的箭簇。
“齐王?”
见状,跟在一侧的李岩出声询问,看样子是有些担心王争会步李自成的后尘,去争这些没有用的东西。
王争却淡然一笑,纵马冲入紫禁城,只留下一句铿锵有力的话:
“将这副牌匾换了,取下李自成的箭,本王择日还要亲自交还于他。”
第五百七十九章:得早些去等着
崇祯十七年的九月初十,王争终于见到了威严毕露的紫禁城。
自永乐四年始建至今,这座大明皇城已然经历了两百余年的岁月蹉跎,几经战乱烽火,依然屹立不倒。
印象中的威严中,夹杂着更多的沧桑和历史的沉淀。
齐军众人进城后第一时间接管了外城、内城的城防,禁军掌管紫禁皇城,并且迅速在五成兵马各司衙门驻军,派兵士张榜安民,上街巡逻。
文官武将没有大顺进城时的蜂拥无序,都是井井有条的跟在王争身后,后面跟着无数几百名身披深红罩甲的禁军玄武营兵士。
一行人经过承天门来到大顺门下,王争习惯性的看了看头顶那三个字,立即挥手道:
“大顺已经是过去,将此门改为大齐门。”
“没听到齐王殿下的话吗,还愣着干什么,赶紧去把这该死的牌子摘下来给换了啊!”
这话虽然淡然,但后面跟着的一群太监文臣却个个都急的不行,王争话音刚落,便有一个文人模样的大臣厉声出言。
王争回头看了一眼,方才说话的人却只是一个小小的六品兵科给事中,可能在崇祯朝的廷议上都没有资格说话。
似乎是觉得有些意外,王争随口问道:
“阁老和各部堂人呢?”
闻言,光时亨先是一愣,反应过来之后便是嚎啕大哭,声泪俱下,切齿痛呼,不知道的还以为死了全家一样。
“齐王!魏阁老被恶贼夹断了十指死于狱中,倪部堂投水殉国不过现如今我朝廷大军来了就好,您可一定要为他们报仇啊!”
在大明历史上,有很多言官以善于表演,善于反对而一下子就被提拔,成为高官,这光时亨站出来,先是痛哭流涕,然后大骂大臣们误国误民。
这还没完,他接着说祖宗大好江山被顺贼窃占,这些大臣们都如同蚁附的归顺李自成,自己独力难撼泰山,而且一边哭泣还一边说那谁谁谁是千古罪人,要王争杀了这个那个的。
光时亨这一招立即就在群臣中脱颖而出,他也明白,这种时候王争在意的不是原本官职的高低贵贱,而是自己能不能让他印象深刻。
王争怔怔看着他,却忽然一笑,问道:
“光大人真是赤胆忠心,忠君为国啊!怎么没有在闯贼进京的时候殉国,也没有受到拷饷一事的影响,看来是捐了不少银子吧?”
听见这话,周围原京师的官员们都是一惊,下意识的将头低下来,有不少人则是在心中窃喜,看你这个光时亨怎么往下接。
光时亨听到前半句的时候,胸中已经有了推脱和谦虚的腹案,信心十足,但越听越不对劲,到了最后,甚至不敢去看王争的眼神。
这些已经是心照不宣的事实了,能在大顺贼兵拷饷中活下来的,其实没几个是清白的,至于那所谓的清正廉洁,现在可是个稀罕物。
王争之前就和李自成一样,从来没到过北京,光时亨没想到王争态度会是这样,支支吾吾的回答不上来,汗如雨下。
在场的诸人官职虽然有大有小,最高的有六部侍郎,最低的仅仅是个不入流的六科廊言官,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大顺军拷饷的时候,都用殷实的家财保住了一条性命。
光时亨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山呼道:
“臣孑然一身,皆待齐军王师前来,如今效命齐王帐下,当是荣幸之至!至于顺贼拷饷,实是臣清正廉洁,感动闯贼啊!”
看着这厮欠打的样子,王争哈哈一声笑了起来,光时亨不明所以,松了口气,还以为是王争听信了方才那一顿的胡言乱语。
“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