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看,咱们齐王还真是天下女子通吃,站在那不动,西洋妞就恨不得以身相许,俺老董咋就没这个福气。”
    听了这话,高亮纳闷的瞧了董有银一眼,一脸鄙视的道:
    “你这厮不是有小红了吗?”
    说到这里,高亮忽然促销的一笑:“董成虎那大胖小子都三岁半了,还要什么洋妞做妾,好好教儿子打仗,将来好为王爷效力才是要紧事!”
    董有银看了一眼索菲娅纤细的腰肢和肥胖的臀部,咽了下口水:
    “不行,俺今夜就动身去安平找杰姆,让他给安排两个洋妞解解馋,这种货以往还真是没玩过。”
    站在诸将首位的黄阳咳咳几声,低声道:
    “要说回去说,都闭嘴。”
    对方听见之后虽然满脸的震惊,但这次的震惊中少了愤怒,夹杂了不少的畏惧,几个使者呱唧呱唧的商议一阵,这才走出来一个高个子洋人。
    他十分绅士的向王争和朱以海分别行礼,说了两句话,索菲娅听到后惊喜不已,看到王争的眼神过来,比较外向豪放的她却直视过去。
    “尊贵的齐王殿下,荷兰人同意了你们的条约。”
    

第五百四十八章:鲁王的感怀
    金门海战之后,齐王王争针对眼下齐军各部纷杂的弊端,开启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全军整改。
    首先,王争取消了战兵的编制,组建南京禁军,定额十万,分五大营,除了原本尖刀、振武、玄武、奋威四营以外,增设扬威营。
    这次陆军的改革许多人希望已久,这次放出五个珍贵的将军号,原本四位战兵系大将除了分任禁军主将以外,都将得到属于自己的将军号,叙为齐军诸将前列。
    董有银仍任尖刀营主将,为昭勇将军;黄阳仍任玄武营主将,为昭威将军;邓黑子任振威营主将,为光武将军;高亮经过外甥风波之后,仍然被王争委任为奋威营主将,封光毅将军。
    禁军除了用以列阵攻坚的五大营之外,还设有辎重营、骁骑营、火器营。
    辎重营主将依然还是马升,为广毅都尉;原骑兵营更名为骁骑营,本来幕僚府商议,全卓会被封为飞骑都尉。
    但齐王王争并不同意,特封骁骑营主将全卓为显武飞将军,编为五大将之外,与全卓一样编为五大将之外,并且拥有将军号的人还有原水军统领江大。
    江大可谓是威名赫赫,在水军之中排在当之无愧的首位,陆军全面整改之后,原山东水师更名为定海军,下辖台湾舰队与东南舰队。
    江大任定海军主将,为节海将军,刘四任定海军副将,为显略都尉。
    这还没完,南京禁军有四大营,这就说明将会从其余战将众人中选出一个,原地晋升为禁军大将,这可是一步登天的机遇。
    就在齐军内部为此争论的时候,人选却悄然揭示。
    原山东军战将秦良士,祖籍辽东,崇祯十四年入山东军,先后在登州、莱州等地的缉盐行动中立下大功,叙列二等功。
    崇祯十四年底盐丁大比武中,秦良士位列榜首,充任嫡系正兵什长。
    至今三年间,秦良士立二等功八次,三等功十四次,是安平灭郑之战中首位登上城头的山东军将领,此战中秦良士奋勇当先,斩杀郑氏主将一员,协将三名,叙列一等功。
    鲁监国元年七月,秦良士累功晋升禁军第五营主将,封定远将军。
    秦良士的事迹由此而激发其它齐军将领的夺功热潮,这可是活脱脱一位从底层盐丁做起,如今位列五大将军之一的例子。
    在齐军内,只要你踏实肯干,总有出头之日,只要你作战勇敢且不畏强敌,总有斩获首功,叙列晋升的那一天。
    除了将战兵一系改组为禁军之外,齐军取消外系兵马的诸多编制,只留正兵、辅兵之分,但为了避免质量下降,将按照以往军中的规定,在已经控制的全境内重新整改外系兵马。
    这次整改从五月份持续到七月底,裁撤了一大批原明军将校兵卒,将他们遣返回家,想要种田的有家室者可以到农务部分署入册获得田亩,那些单打独斗的,可供选择的地方也不少。
    例如各处逐渐兴起的矿场、海事局作坊、以及山东沿海一带的盐场、盐田,城管局下辖各司分署,甚至到农庄中做帮工都能满足最基本的温饱。
    通过整改的原外系军全部原地晋升为正兵,分散在各地驻守。
    王争首度开创了村镇卫营,州府城防营、首都禁军的三级统筹陆军编制,第一批的人员将按照战功等级来分派,这也是从最初战兵、正兵、外系的三级编制演变而来。
    此次整改之后,齐王下令,城管局保安司诸多丁口自此只能负责地方治安,不能再直升进入军队。
    想要进入齐军作战序列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招兵的时候参军报名,参加当地考校,并且村镇卫营、州府城防营还有禁军,都有相应的新政策出台应对时势。
    这项新的政策延续了以往风格,想要进入禁军,必须要从最底层的村镇卫营干起,州府城防营要由州府下辖各村各镇的防营中精挑细选。
    禁军则是每三年一次大换血,非村镇卫营、州府城防营佼佼者而不能入,为齐军作战时的绝对主力部队,一般由齐王王争亲自统领。
    鲁监国元年八月一日,文武倡义奉天大元帅、齐王王争率领八万禁军,在南京集结齐军各部,总计三十余万大军,誓师北伐。
    王争以及董有银、高亮、邓黑子以及秦良士、全卓等人站在正阳门城楼上,下面站着数不清的齐军将士,一直延续到天边。
    “李贼弑我大明皇帝,人神共愤,天下忠贞为国之士当奋起而诛之!”王争来回踱步,铿锵有力的话回荡在城头:
    “吾身受皇恩浩荡,自当孑然以报,今日本王于此立誓,将率我齐军三十万将士矢志北伐,若不灭李贼,光复北都,当引颈自裁,以谢天下!”
    昭勇将军董有银“噌”的一声抽出腰间钢刀,振臂高呼:
    “为了齐王,誓灭李贼!”
    齐军将士举起手中刀枪,齐声大喝:
    此刻,鲁监国朱以海和几个太监站在皇城望楼上,看着远处那一样望不到边的红甲齐军将士,不禁感叹:
    “这要都是我大明的将士,该多好啊”
    站在旁边的首领太监不是别人,正是原南都京营的提督卢久德。
    这家伙由于在凤阳反正及时,在原来京营全部散编之后,仍然落了个好差事,被王争安排到朱以海身边担任内宫首领太监,便是南京皇城大内的首任总管。
    听到朱以海这话后,卢久德立即皱了皱眉,示意身旁几名小太监安心侍奉着,自己则是悄悄跑到负责留守南京的城防营主将翁之琪那里。
    “翁主将,鲁监国这话你可都听明白了?”
    翁之琪沉吟点点头,忽然间看了看卢久德,犹豫的道:
    “难道卢公公是要?”
    “现在还不到时候。”卢久德自然明白翁之琪的意思,毫不犹豫摇摇头,说道:
    “眼下留守在南京的可是咱们齐军的昭威将军,还有两万禁军驻守在皇城,若是城中发生了任何动乱,吹灰之间给平定了可不是难事。”
    翁之琪越听越蒙,还以为卢久德是在提醒自己,当下心里叫屈不已,眼下原明的文臣武将,谁还敢和齐王殿下作对。
    换个角度去说,就算自己脑子缺根弦动了这个心,但麾下兵将可全都是忠于齐王的,怕还没来得及动作,就要被自己部下给拉下马来。
    看见翁之琪为难的神色,卢久德就知道他想歪了,白白眼,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
    “翁主将,要是鲁王那边儿有什么动向,由您去报告给昭威将军,可比咱们这个大内总管要好听多了吧。”
    “况且还能因此立得一功,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百四十九章:大顺军拷掠助响
    齐王统领三十万齐军北伐的消息一经传出,震动了整个北方。
    所有人都在纳闷,这次的战争不比寻常,到底是新生的大顺政权一雪前耻,还是齐军延续辉煌,定鼎燕京?
    就在天下人为此争议不休的时候,大顺军内部却悄然发生变化。
    进入北京城后的头一个月,由于闯王李自成的严加约束,大顺军也并不缺乏军饷,所以军纪尚可,对百姓秋毫无犯。
    但自第二个月开始,便开始零星出现兵士抢掠平民的举动。
    北京内城,到处都是穿着大顺军装的兵士们,与齐军不同,这些人并不是上街巡逻,也不是站岗值守,而是挨家挨户的踹门。
    “银子拿来,不然砍了你们!”
    一队大顺军兵士手持刀枪直接蛮横的将民居房门踹开,他们冲进去之后,里面顿时响起一阵惊呼声和惨叫声。
    “拿来吧你!”
    “嘿嘿嘿,小妞,跟着大爷我吃香的喝辣的!”
    大顺军的兵士和百姓争抢财物和粮食,要是对方实在不给,那也好办,直接挥刀杀人就是,看见稍有姿色的女子便是霸王硬上弓,到处都是乱象。
    并没有什么大顺军将领去阻止,正相反,几乎所有的将领都逐渐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不过他们抢的自然不可能是普通百姓,他们是专门针对北京城内的大户下手。
    北京内外一片凄风苦雨,这一幕和大顺军刚刚进入北京城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天,不计其数的人抛弃了崇祯皇帝和大明,争相迎接能给他们带来太平生活的大顺王师。
    但大顺军进城后不过一个月,便从替天行道的王师彻底裂变成十恶不赦的流贼,就算李自成都是阻止不得。
    “给老子踹门,进去之后随便拿,女的留下!”
    “得令!”
    这些兵士每个都是腰缠万贯,手中抢来的良家女子不下三五个,但仍旧不愿意停下,京城豪华之地,糜奢大户不计其数,挨家挨户的抢上个三五天也抢不完。
    闹事的兵士个个皆有说辞,因为这个时候大顺军粮饷已经断了一阵子,什么迫于无奈,实在是饿的不行才会抢夺百姓财物,什么自己抢的都是那些豪奢大户,是替天行道之举云云。
    李自成、牛金星等人还算是大顺军中少数几个心怀大事之人,听到如此乱象后担忧不已,连日为此商议,但却始终找不到任何解决的办法。
    因为大顺军看似齐整统一,但内中参差不齐,各农民军首领表面上尊奉李自成,其实暗中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
    崇祯十四年的时候,闯塌天刘国能投奔王争,眼下已经贵为河南的一省副将,紧跟着李自成强行吞并小袁营一事败露,袁时中带着残部投奔王争。
    这使得李自成闯王的名号大大受损,很多人都有保存着自己的实力,想要留到可用之时当做底牌讨价还价,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甚至可以说做一盘散沙。
    更何况,虽然刘宗敏被杀,但其部将白旺横空出世,李自成并没能趁机吞并多少原刘宗敏部下人马,这些人反倒对他颇有微词,觉得是李自成纵容牛金星失误才让权将军身死。
    除了刘宗敏原部卒最为势大之外,其余的还有刘芳亮、贺锦等人,手下兵马都足以和李自成分庭抗礼。
    所以李自成和牛金星等人讨论此事的时候,其根本目的并不在如何制止即将发生的乱想,而在如何让大顺军部卒得到满足。
    很快,李自成的眼光盯住了一个富有的团群体,那就是被已经殉国的崇祯皇帝怒叱为个个该杀的京师官员们。
    找到崇祯和王承恩尸体的时候还是攻进北京城的三天后,那时候若不是李自成强令让他们来为崇祯服丧,这些人真正能来的恐怕是屈指可数。
    既然他们的钱财都是贪赃枉法而得来,国难之时尚且吝啬不肯拿出,那么替天行道的大顺军,自然有理由让他们全都吐出来。
    鲁监国元年八月三日,李自成还并不知道齐王王争在前两日率三十万大军在南京誓师,一路声势浩大,眼下已经抵达山东境内。
    李自成在万般无奈之下,下达了针对原明朝所有官员的诏书,其中强制规定了原明朝京师内各级文官所需要缴纳的银两数目,并且发表了一篇声讨原明官员的檄文。
    “君非甚暗,孤立而暘蔽恒多,臣尽营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民脂民膏,利入士绅,当拷掠以还赤民”
    这篇檄文中规定,内阁诸臣至少需缴纳十万白银,各部院大臣以及南北镇抚司锦衣卫帅则要缴纳七万白银,六科廊言官以及众多御史需得缴纳三万至五万不等,甚至连翰林编修都要拿出至少一万。
    这道檄文一出,大顺军内部的重点立即转移到原明朝在北京的诸多官员身上,兵士们打破府门,将这些人从里面拽出来圈到一个大院落中。
    想要出去,就只能让府内的人拿银子来赎,并且只能是现银,这拷掠追赃一事搞得北京城内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没银子,真的没银子啊!”
    一名原明朝的官员虽然被刀架着脖子,但却嚎啕大喊,说自己一生清贫,清白之心,日月可鉴,苍天可证,家中绝无存银。
    白旺见了之后冷笑一声,只向后打了个眼色。
    紧跟着,一队大顺兵卒呼啦啦跑出去,没多久再次回来的时候却抬着几个大箱子,这些箱子中装着大量的金银珠宝,总值足有十万两以上。
    其中一个领头的大顺军官朝那官员啐了一口,说道:“得亏小爷们去的快,再晚一会就给埋上了!”
    这话刚听完,白旺心道一声果然,这些朝廷的官就没一个是好东西!
    想到这里,他手上的刀猛然间动作起来,那官员脖颈上顿时出现一道深可见底的大口子,他满脸的不可置信,捂着正在喷涌鲜血的脖颈倒在地上,无力的抽搐几下便没了声息。
    其余明朝官员都是惊的连连后退,眼中飘忽不定,都从各自眼中看见了恐惧的神色,正在这时,门外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传来。
    原大明内阁首辅魏藻德奄奄一息的被扔到院子里,十指都被夹断,浑身鲜血,眼看着就是要不行了。
    “我我拿”
    白旺面无表情的点点头,蹲下来问道:
    “你捐多少?”
    魏藻德抬起头,有气无力的道:
    “我拿三万两,三万两还不行吗,放过我吧”
    闻言,白旺起身一脚将他踹倒,怒道:
    “来人,再给我用刑!”
    “昨日一个翰林编修都拿了五万两,你一个堂堂的内阁首辅,家中只有三万两!?”
    说到这里,白旺看了一眼负责拷掠的将领,狠狠说道:
    “派人盯住魏府,要是他不交,就把他女儿带过来见本将!”
    魏藻德被拉下去的时候一直在喊着不要,但对方可是流贼,根本不管那么许多,只要你不拿钱,就是大刑伺候。
    “皇上啊,臣不忠,臣不忠!”
    “臣悔啊,悔当初不为皇上尽忠,落得今日这般局面,臣悔啊——”
    当天夜晚,大明最后一任内阁首辅魏藻德受刑过度,惨呼几句后,因脑裂而惨死狱中。
    紧跟着,魏府便被大顺军部卒连夜抄家,男丁尽杀,女眷都被裸身拉着游街,魏藻德的女儿没能幸免,花季芳龄,落落大方,但却被大顺军十数人**至死。
    

第五百五十章:重要的棋子
    在这一六四四年,大顺、大明两相交替,王争又率山东军统一江南、江北数省,拥立鲁王在南京监国,建立齐王政权。
    然而,关外的清军不甘落后,铁蹄已经纷至沓来。
    崇祯十六年,崇德皇帝皇太极猝死于兴京,那个时候的满清,是最为脆弱的时期,朝鲜已经蠢蠢欲动,蒙古又是面善心不和,似乎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满清内部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两黄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武装力量代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争斗得难解难分、互不相让。
    在这种紧要关头,多尔衮提出了由皇子福临继承大统的折中方案。
    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睿亲王多尔衮任第二摄政,则稳住了自己的支持者,让那些大臣无话可说。
    不过这样一来,豪格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宝贵机会,显然是多尔衮略胜一筹,很多人都以为这次争位风波已经过去,但多尔衮并不打算就此罢手。
    鲁监国元年五月,多尔衮以中伤摄政王、欺压汉臣为名,动用两白旗重兵,一举将豪格削爵幽禁。
    当其余王公大臣得知此事后,便去面见第一摄政王济尔哈朗,但济尔哈朗老成持稳,觉得事情已经被多尔衮控制住,不愿大动干戈,为求自保并未多发一言。
    王公大臣们只好又去找顺治皇帝,但这个时候的福临年仅六岁,根本不能有效发出政令,这进一步增加了多尔衮在八旗中的地位和威望。
    紧跟着,多尔衮一步一步以各种名义清除了豪格在两黄旗中的势力,架空原本皇太极留下的诸公大臣,在八旗内大权独揽,几乎将整个清军握在自己手中。
    既然已经稳定内部,多尔衮立即放眼关内,留意着一举一动。
    五月十四日,盛京虽然远在南方,但却比南方更早一日听闻李自成攻陷北京城的消息,得知大明已经灭亡,多尔衮立即进宫。
    经过两个月的集结与准备,鲁监国元年七月二十日,顺治皇帝在笃恭殿拜摄政王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敕印,令他统八旗大军南下。
    此役被多尔衮视为千载难逢之机遇,清军倾巢而出,满八旗十二万,蒙八旗六万,算上杂乱的绿营兵以及许许多多征夫,总计约三十万兵力。
    当多尔衮率八旗大军抵达山海关外老坡的时候,李自成还在忙着拷掠助响,而王争则是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陆军整改,都无暇顾及。
    多尔衮先后三次招降吴三桂,但每次都被其断然回绝,强攻自然不成,多尔衮一时也是一筹莫展,只能等着关内的消息。
    八旗军衣甲颜色分明,旌旗蔽日,连营十数里,虽然早在几日前便抵达城下,但多尔衮一直都是按兵不动。
    五月二十四日晚,一封信被清使送到山海关爵爷府。
    爵爷府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把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长刀,双龙图样刻于其上,足有一米多长。
    大刀挂在屏风后面,吴三桂的眼前摆放着两封信,都是来招降的,不过他愁眉不展,屡屡唉声叹气,到底去哪一个还真是没考虑清楚。
    最先来的,就是已经入主京师的大顺,李自成许诺给他百万两,高官厚禄更是不在话下,但吴三桂仍旧心存疑虑。
    昨天自己还是高高在上的平西伯,是大明朝的封疆大吏,但如今才几月过去,君主变成了亡国之君,自己则是丧家之犬一样的亡国之臣。
    从小,吴三桂便特别崇拜父亲吴襄,一直以来,给人的就是一个忠臣孝子的名声,但如今,他必须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剩下的那封信,便是关外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的招降信,但可能是刘宗敏早死,部下白旺一心都在拷掠金银上。
    此人为阴鸷之辈,并不是好色之徒,虽然握有重兵,但并未波及吴府。
    所以现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李自成保护的好好的,陈圆圆也并没有被侮辱,其实现在他的心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关外的清军。
    说到底,只要吴三桂有任何其它选择,投降清军都不可能。
    归降清军可是人神共愤之事,这就意味着吴三桂此生将要在屈辱中苟且偷生,这对于素来心高气傲的吴三桂简直比死还难受。
    思虑再三,吴三桂将多尔衮送来的招降信烧成灰烬,在爵爷府外找来大顺的使者,表达想要归附之意。
    两方谈的很投机,使者一再向吴三桂保证,说闯王非常重视他以及麾下的关宁军,将来一定要是封王拜将的。
    可不过多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原来是守卫箭楼的关宁军参将,吴三桂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忽然有些放松下来,微笑问道:
    “原来是国相,发生了何事,是不是多尔衮那厮狗急跳墙了?”
    听到这话,吴三桂身旁的大顺使者也是放松下来,跟着一起放声大笑,但夏国相却摇摇头,行色匆匆的来到吴三桂身边,附耳说了几句话。
    听到后,吴三桂面色大变,问道:
    “什么,你说什么!?”
    “齐王已经在南京拥立鲁王监国,整个江南以及江北数省都归附了?”
    王争的大名吴三桂可谓是如雷贯耳,期初他还以为不过是个暴发户,但随着时间的经过,昔日这个暴发户却已经夺得了大明的半数以上土地。
    大顺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并且迅速攻破京师,但齐军在江南同样是所向披靡,并且对阵大顺军的几场战役中,小败是有,但却从未有过任何崩溃之景。
    崇祯皇帝遗旨写的清清楚楚,封王争国姓,为一字齐王,以为正统。
    由王争率领的齐军在南京拥立鲁王监国,直到现在,并未有任何其它藩王出面监国称帝,无疑是现今唯一一个说话管用的朝廷。
    “平西伯,你可不要”
    大顺军的使者好像从吴三桂的脸上看见什么,所以迫不及待的出面阻止,但话还没说完,却被吴三桂拦下。
    吴三桂原本脸上的笑容全部消失,面无表情的挥手道:
    “来人,送使者回去歇息。”
    “吴将军,这——”大顺使者似乎还要说什么,但夏国相立即上前,用眼色示意他赶快离开。
    

第五百五十一章:大明平西候吴三桂
    爵爷府内,吴三桂坐在桌子上,身侧是夏国相等几个关宁军的主要将领,在他们眼前站着的那人,却是一个面相斯文,穿着深红色衣甲的武将。
    事先吴三桂已经了解到,这位前来传信的是那历城军校一期结业的学生,看上去斯斯文文的,说话也是文质彬彬,但腰间却挎着刀,身上披着精制甲胄,十足的武夫打扮。
    这一点让很多人都想不通,吴三桂示意他坐在一边,这才是微笑说道:
    “祁老弟,你应该去幕僚府当文吏,而不是来这山海关传信。”
    祁耀武听到后却嗤之以鼻,冷哼说道:
    “平西伯,如今在南京监国的可是鲁王殿下,在下来山海关,并不是打着什么招降的意思,你本就是我大明的平西伯。”
    这话可就是颇为无礼了,吴三桂眼下无论清军还是大顺,两方面全都是竭尽所能的招揽,哪有一上来就用这种口气和自己说话的,这也太不客气了。
    不过对方明显还没说完,只见祁耀武从腰间拿出一卷圣旨,满脸肃穆的铺在半空中,高声道:
    “平西伯吴三桂,听旨。”
    夏国相当场就拉下脸去,抽刀上前架在祁耀武脖子上,狠狠说道:
    “小子,你怕还没见过血吧!今咱们关宁军的厉害!”
    祁耀武瞥目看了一眼,神情冷了下去,道:
    “夏将军,你知道你威胁的是谁吗?”
    夏国相不以为然,哈哈大笑一声,祁耀武心道机会来了,不待他说话,眼神猛地一狠,忽然一手握在刀柄上,稍微用劲便将腰刀夺了过来。
    “夏将军,您还是先学学怎么把刀握住了!”说到这里,祁耀武呵呵笑一声,把刀还给惊呆住的夏国相,继续说道:
    “在下乃是当今鲁监国朝廷的钦差,是齐王的人,齐王的大名想必几位都听说过吧,李自成那百万是吹出来的,咱们齐军,却是实打实的百万!”
    “吴三桂,难道你要违抗圣旨,背叛大明,做那不忠不孝的人吗!?”
    谁都没想到,这面向斯文的军校一期毕业生,年岁不过二十左右,竟然出手这般迅速狠辣,夏国相可是关宁军中数一数二的文武全才,竟然被其当面夺刀,那种出手速度,在场的关宁军将领也就是吴三桂能看清。
    吴三桂面色沉重,挥手拦下夏国相,起身作揖道:
    “臣吴三桂,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平西伯吴三桂,多年以来,恪尽职守,护卫京藩有功,着晋封为平西候”
    “知悉三桂所部饷银已足十四月未发,朕甚忧之,着赐饷、粮各三十万,计六十万,新式衣甲十万顶副,长枪、各式铜铁炮计五万平西候仍领关宁军驻守山海关,北御东虏,南抗闯贼,待后日叙功,另行升赏。”
    听到这个,吴三桂简直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山海关有关宁精兵三万,都是久经阵战之辈,还有辽民七万,是这三万关宁精兵的家人。
    至今,守卫山海关的关宁军已经足足十四个月未曾发饷,大顺带来四万雪花银,这已经让关宁军兵将蠢蠢欲动。
    但谁成想,南京的鲁监国朝廷,竟然一次性发下三十万两白银,三十万石军粮,除此之外,吴三桂被提升为平西候,随之下发的,还有无数的崭新衣甲兵械,简直是雪中送炭。
    有了这些,关宁军军心稳定,吴三桂坚信,山海关会更加是固若金汤。
    祁耀武将圣旨交到吴三桂手中,开门见山的说道:
    “这些只是给侯爷的见面礼,齐王已经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伐,大顺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咱们齐王非常看重侯爷,还说了,若平西候三桂尊奉鲁监国朝廷,待日后齐军平定闯贼,击灭东虏,封王晋藩亦非难事。”
    吴三桂不断点头,此刻他的心里好像忽然被人扔了一颗炸弹,“砰”的一声炸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反应过来。
    封王拜相,位极人臣,这原本是吴三桂为自己人生规划的终点。
    此刻,这一切似乎唾手可得,大顺,清军,还有南京的鲁监国朝廷都向他抛出橄榄枝,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吴三桂必须要细细斟酌。
    忽然间,山海关城上响起一片喊叫声,无数的关宁军将士涌到城楼和望楼上,对远方缓缓驶来的一支舰队指指点点,欢呼雀跃不止。
    “看那些船,咱们大明何时有这种巨船了?”
    “你还不知道?齐王已经一统江南,平灭郑氏,就连荷兰毛夷都被打出台湾,这些可都是咱们大明的水师!”
    “船上装的都是银子和兵械,咱们有救了!”
    “是啊,朝廷还没有忘了我们!”
    听着外面的喊声,吴三桂心猿意马,告了声罪,连忙和夏国相走出去,不多时,定海军下辖东南舰队群来到渤海湾,打着的正是高高飘扬的大明旗帜。
    山海关水城被迫不及待的关宁军将士开启,看着红衣红甲的定海军水兵将一箱箱的物资搬运出来,他们这才是哈哈大笑起来。
    关宁军将士自发出城帮助定海军水兵搬运银两、粮食还有各种兵械,祁耀武在关城上远远的喊道:
    “都尉近来可好!”
    原来负责东南舰队的,正是定海军二把手显略都尉刘四,他纳闷的朝声音来源处瞧了一眼,看见熟悉的人,这才是哈哈大笑几声,走进关城。
    刘四上下看了看祁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