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套盔甲简单的很,董有银甚至不需要玉儿来帮忙,等到他戴上手套,踏上脚靴,不出一分钟便即宣告完成。
    这其中主要还是腿裙复杂了些,需要先用肩带挂在双肩固定,再将腰上的几个扣子挂紧,走动间时常发出“哐当”的声响。
    周围的人都是双眼发亮,黄阳也是赞不绝口,紧跟着换上了新的衣甲,来回走动几下,顿时满意的笑了起来。
    这种战兵大将的盔甲在全军中最为精良,装饰也是最多的,来回走动的时候,往往要从腿裙底下露出闪闪发亮的腿甲和脚靴,颇是引人注目。
    董有银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不断赞叹道:
    “好!好一副将甲,要俺说,这下咱们总算是有个将军的样子了!”
    黄阳经过最初的兴奋劲后,却忽然沉思起来,皱眉问道:
    “不过这副盔甲如此光彩夺目,若是在战时,敌军怕不费什么力气就能知道咱们的所在,有些危险”
    听了这话,董有银不以为然,大大咧咧的说道:
    “阳子,这俺也曾想过,可如此威武的盔甲,不也能提升我军士气,让大伙都知道,你我就在他们的身边!”
    说到这里,董有银冷哼一声:
    “大帅也曾说过,有得必有失!天底下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况且在咱们山东军中岂有贪生怕死之辈?就算是有,他们也根本不会立得一寸战功,更加不会升入战兵,你多虑了!”
    众人讨论半天,最后觉得董有银所言不无道理。
    “没错,无论你穿什么样的盔甲,行军打仗不就是将脑袋提在裤腰带上的活计,危险多点和少点又有什么分别,怕死的,不要升官就是!”
    说到这里,众人一阵大笑,这个时候,门外忽然跑进来一名战兵,大喝道:
    “诸位将军大人,忠烈伯到!”
    随着一阵爽朗的大笑,王争穿着新式主帅衣甲踏进大门,哈哈大笑着说道:
    “大家都在,正好,本帅有一件事要宣布!”
    跟着王争一同进来的,还有清一色的亲兵护卫,这些人手中都端着盘子,盘子中装着颜色鲜艳的服饰。
    见此情景,各人有些发愣,心道这些又是什么东西?
    这个时候,只见王争缓缓走到正北,高声说道:
    “我山东军,受当今皇帝御赐军号曰——明威军,既号称强军,便要有相应的气势,绝不能叫鞑虏和流贼看扁,盔甲只是其一,从今往后,众将上堂参与军议不必穿着甲胄,着礼服即可。”
    说到这里,王争朝亲兵们点点头。
    看着被亲兵端到面前的服饰,众人都是呆住不知所措,紧跟着便是眼前一亮,这就是方才大帅所说的礼服?
    不过话说回来,这礼服不是只有朝廷的文武百官才有吗,他们人人都有朝服、公服、祭服、丧服、赐服等用于多种场合的华贵服饰,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这等粗鄙武夫享受这等待遇了。
    像他们这些人,在加入山东军之前往往是穷困潦倒,能有一身破烂的鸳鸯战袄已经不错,哪能奢求这些好东西。
    可是眼下风水轮流转,由于山东军愈发的强大,他们这些文武高官居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礼服。
    这个时候,许多人不禁在想,类似的东西今后会不会有更多?
    直到这个时候,众人才猛然发现,就连这些帅府内的侍卫都已经换了一身装束,不再是成天穿着衣服铠甲。
    这些侍卫白日里往往是穿着专门制作的帅府侍卫服,夜晚才才会在内中套上锁子甲用于巡夜防刺。
    此时这些亲兵摇身一变成了帅府侍卫,头上戴着方正的官帽,腰间挂着长刀,身上穿着黑色的侍卫服,倒是有点像一般皇族王府中的护卫。
    这种打扮,让然一看就联想到三个字——锦衣卫。
    不同于大明锦衣卫空有架子,这些帅府侍卫不仅身着劲装,更是杀气逼人,由王争亲自挑选,每一个都是从尸山血海中滚打出来的。
    邓黑子从侍卫手中接过那礼服,啧啧一声,“没想到,俺邓黑子俗人一个,竟也能穿上如此华贵的礼服。”
    黄阳两手拿着礼服对自己比了比,正合身,这才是笑着说道:
    “大帅,看看这礼服,做的如此精美,若是让军营那帮小子知道了,岂不是抢破了头也要立功哟!”
    王争点点头,平静的说道:
    “我山东军的人,无论一方大将,还是普通兵士,都要有一个精气神,当兵就要有个兵的样子,整日乌烟瘴气的,算什么军人!”
    王争这属于指桑骂槐,虽然没有明说,但众人都能听得明白,当下只是一阵哄笑,自然没有人刻意说出来。
    等到众人笑完,王争坐下来说道:
    “今后参加军议着礼服,日后还有常服、丧服、典服要发,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我山东军就是要与众不同。”
    高亮有些犹豫的道:
    “大帅,着东西穿起来太斯文了,末将有些无所适从啊,况且这样一来,会不会有人说闲话对山东军不利?”
    这话一出,当时便有一大群人出言反驳,自然,说话最多的便是军议司文人,相比董有银这些武将,他们显然更注重得体,这种礼服正是他们急需之物。
    忠烈伯既然有意让大家的生活质量更高,面子更光鲜,自然是已经有了打算,他们又有什么好说的。
    况且,制作这些东西所需要的银两财帛,也根本不是他们该上心的事情,自有王争主理操持。
    “高将军,你这话就不对了,眼下说闲话的人还少吗,你看又有谁能动弹咱们山东军一丝一毫?”
    “是啊,咱们山东军岂是一般官军可比,大帅都发话了,你小子就少在那得了便宜卖乖了啊——”
    董有银更是叫道:
    “亮子,你不要礼服,那好,你营中各将的礼服俺全包了,扔了怪可惜的!”
    听到董有银这不要脸的话,高亮立刻就急赤白脸的喊道:
    “董大呆子你放屁!老子谁说我不要了,我说过吗,有人听见过吗?”
    董有银一时语塞,高亮这脸变的太快了,方才还是一脸不情愿。
    “哎你这咋又要了”
    “滚滚滚,没见过你小子脸皮这么厚的。”
    包括王争在内,堂中众人纷纷大笑起来。
    

第四百二十三章:愿为忠烈伯效死
    看着众人高兴,王争一样觉得很舒服。
    接下来王争还定了嫡系正兵的衣甲,原来正兵不过是笼统的按照中原卫所兵的衣甲所仿制,虽说效果还不错,但却已经不再适用了。
    这次扩军改革之后,嫡系正兵头盔配上护颈锁子铁盔,盔甲就用厚实一些的布面甲。
    这种盔甲可以有效防寒,而且若是增加铁片,防护能力也不错,再配上手套和脚靴,一样显得英气逼人。
    除此之外,盐丁和护庄队的装束仍然不变,因为这些人太多根本统计不过来,若也都换上崭新衣甲,开销实在太大。
    再者说了,他们的任务也比较轻松,保护地方安宁就好了,重大的战斗也用不上他们,若到了必须要用的时候,那就是万分危急的时刻了。
    嫡系兵马的衣甲全部更新换代,众多的外系自然不能落下。
    以往山东军的外系兵马多只是穿着原来的盔甲,这次扩招改革,一来是给他们发放福利,二来也能和朝廷兵马有所区分。
    他们统一佩戴红笠军帽,内附非常薄的锁子甲,外套黑色长身罩甲。
    不过相比嫡系战兵的全身罩甲,他们这种罩甲没有内衬甲叶和绒毛,没有铜钉缀嵌,也没有护臂和其他装饰。
    外系兵将之中,除了一府主将之外,其余的都不会发放礼服和各种服饰,不过根据等级有各色肩巾发放,用以和普通士卒区分。
    就算是这样,外系兵马此后也能统一制式服装,无论外观还是防护能力上,起码都要比普通中原营兵和卫所兵好很多。
    穿戴上去的人,就算是永远被绑上了山东军这条大船上,再也下不去了。
    一片议论和笑声中,王争紧跟着又开始说各营营旗的事情,只见他朝门外点点头,立刻就有几名战兵进入大堂展开数面旗帜。
    山东军既然要改革,那就要来一次全方位的,以往为了省事,总是用“王”字认旗,这次也为各营添加了不同的营旗。
    各营营旗皆为方面大旗,并且与衣甲颜同为红色,不过旗边增添了黄色的绸边,看上去更为醒目,而且营旗眼色比衣甲更为深红,看上去如同翻腾的血液一般,让人看了就心驰神往。
    四大营的营旗的中间部位相同,都是一只振臂高飞的玄鸟,以示尊崇朝廷之军威正统地位,四面又有小旗加以衬托,多是用营官的姓绘于其上。
    例如尖刀营便是以黄边玄鸟大旗为营旗,周边加上“董”字小旗遥相呼应,看上去有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
    接下来便是山东军的帅旗,这是王争所在的明威中军所立,用于统筹各营,指挥全军,各营营旗虽然气势宏大,但是在帅旗之下,则成了衬托。
    帅旗以蓝为底色,四周绸边为紫色加黄,中间一条张着血盆大口的四爪龙,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象征,明威中军与四大营一样,周边用带有“王”字的小旗陪衬,烘托气势。
    如此,若四大营与明威中军并行,则是一片旗帜和衣甲的海洋,如同色彩鲜艳的满洲八旗旗帜一般,给人以不可战胜之感。
    战场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双方阵前输赢,更是背后力量和气势上的全方位比拼,王争正是着眼于这一点,才有了这次更为全面的军制改革。
    看着这些威武的旗帜,众将都是欣喜若狂,尤其董有银、黄阳、高亮、邓黑子四人,更加激动的浑身颤抖。
    他们抚摸着带有自己姓氏的营旗,眼中好像有一团火焰在熊熊燃烧,自己的姓氏,居然也会出现在三军之中,这是何等的荣耀,这是何等的威风!
    只有跟着忠烈伯,才能有如今的地位和风光。
    高亮大叫一声“好”,说道:
    “威武,霸气!”
    “我山东军就是要气势如虹,让人一看就不同于其他官军!”
    “吾等多谢大帅!”
    王争面露笑意的点点头,摆手说道:
    “我山东军,之所以屡战屡胜,靠的不仅仅是战兵,还有那些在战时帮我们保卫城镇的正兵战士,盐丁和护庄队,后勤运输兵,战前火炮手等等,这是一种魂。”
    “从今日起,不论谁看到军中哪面旗帜,首先想起的就是我们这支山东军,而不是本帅自己。”
    说到这里,王争一一走到众将身前,重重的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说道:
    “东西二虏频频叩关,奸佞之臣祸乱朝堂,流闯逆贼糜烂中原,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解决,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血未尽,志不灭!”
    众人面色震惊,就连李岩都是呆愣住半晌,没多久,大家纷纷半跪在地,抱拳齐声吼道:
    “吾等愿为忠烈伯效死!”
    “吾等愿为忠烈伯效死!!”
    山东军全面改革的消息在扩招之后用更快的速度席卷而来,各地百姓更是挤破了头都想加入山东军。
    自从扩招开始,山东军设在各地的衙门和军营日夜连轴转,根本停不下来,原本属于朝廷的军将见此情景,都是不敢相信。
    往常自己扩招,就算是用强抓的,那些百姓也根本不愿意来当兵,可为何山东军扩招只是发了个消息,便有人日夜等待,踊跃至此?
    这就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啊!
    山东军是现如今天底下唯一一支正义之师,在朝廷兵马和流贼一样到处烧杀掳掠的时候,唯有山东军镇守下的地区,可保老小平安。
    就连那席卷河南的闯贼,号称五十万大军,去年不也是在开封府和归德府接连数次吃了败仗?
    正是从那时起,山东军下辖之境,贼匪断绝,商旅乐往。
    一处山东军招募的军营外,桌椅上坐着负责记录的军议司吏员,旁边站着山东军的正兵战士,他们警惕的看向周围,手一直握在腰刀上。
    见到颤颤巍巍的老人走过来,赶紧有一名正兵战士过去帮忙搀扶,细心的开口问道:
    “老乡,您多大年纪了,今年要有四十了吧?”
    见到那老人含糊的点头,这正兵笑了笑,说道:
    “您还是回家种地吧,让您儿子来参军!”
    闻言,这老人眼中陡然落下几颗浑浊的泪水,悲愤的道:
    “一家就剩下我这身老骨头,也知道会拖你们的后腿,这次来只是坐在那边看看就中,不用管我。”
    说完,老人挣脱他的手,在几名正兵战士惊讶的目光中走到石块上坐下来。
    见到此情此景,这老人脸上颇为动容,喃喃道:
    “想当年,我戚家军才有这等盛况啊”
    “戚帅,您看到了吗?”
    

第四百二十四章:南北两贼,东西二虏
    几日前,张献忠连克舒城、六安数地,号称“大西王”,意在同闯王李自成分庭抗礼,趁势胁裹大西军三十余万进围庐州。
    李自成也不敢相信,张献忠前不久还受困于自己,只是得了罗汝才的五百马兵,居然用如此快的速度就东山再起了?
    张献忠号称大西王的事情,不仅让李自成心有焦虑,闯军上下更是摩拳擦掌,加快了席卷河南的步伐。
    大西军来攻,知府郑履祥临危不乱,一介文人却挥剑杀数名逃卒,严令通判赵兴基与经历郑元绶等人带民壮分门拒守。
    由于城内官军未曾有人出逃,大西军前进步伐受阻,一时未曾攻下,正万般无奈之时,李定国却带来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
    原来大西军攻城的时候,提学御史正在庐州城内会试士子,张献忠闻言疑虑顿消,命李定国率步卒伪装成儒生从侧门入城。
    李定国为大西军建立奇功,夜半时分忽然在城内纵起大火,一时间火光冲天,民众出逃,官军阻止不及,遂是不攻自乱。
    大西军闻讯复围庐州,崇祯十五年,庐州城破。
    海洋一般的农民军扛着“大西”认旗冲进城内,明军士兵的尸体纷纷被推落城下,大西军步卒扯落城上的大明玄鸟旗,换成大西认旗。
    知府郑履祥嗔目骂张献忠,张献忠大怒,将其乱刃分尸而死,大西军自庐州之战后号称五十万,席卷南下。
    此外,李自成在河南连战连捷,对张献忠和罗汝才深感忧虑,在牛金星之计下,很快便带着乘胜之师再围开封。
    牛金星料定,围开封而不攻,山东军必拒守,以此惑别部明军增援开封。
    果真如牛金星所言,山东总兵、左都督、忠烈伯王争接连请求出兵救援,然崇祯帝毅然弃山东军不用,令山东军不得出境,急诏保定总督杨文岳,率平贼将军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四镇兵马援剿河南。
    杨文岳率四镇官军,号称二十万,同闯军会战平原,正激战时,左良玉见贼势大,心惧难安,乃拔营仓皇而逃。
    逃至半路,遭遇闯军伏兵,一只虎李过山呼杀左良玉,左良玉更惧,头也不回的携子梦庚南窜,左军数十万大乱溃散,丢弃骡马万匹,衣甲数千,就连监军都死于阵中。
    左良玉一逃,总督杨文岳管根本束不住其余三镇兵马,诸军一哄而散,闯军大胜,狂追官军三十里,缴获骡马辎重无计。
    很多人听闻李自成在开封击败了明军二十余万,都以为其中必有山东援军,闯王李自成遂威震襄洛。
    此役,山东军驻开封城内外系兵马接到历城元帅府军令,由始至终保持按兵不动,只是后来派人去迎保定总督杨文岳和阳武副总兵吴惟忠入城。
    闯军追骑见到来迎者打着山东军旗号,立刻拨马而走,毫不恋战。
    杨文岳此败后,崇祯皇帝对其彻底失去耐心,在朝堂上雷霆大怒,便要将其逮捕入京问斩,以慑三军,但兵部尚书、入阁参预机要的陈新甲对此表示异议。
    陈新甲言杨文岳是王争旧日上司,却关系要好,来往紧密,数次兵败都曾被山东军救下,若斩杨文岳,难保王争心不怨恨。
    崇祯顿觉此言有理,眼下大明最大的三个兵头,一是左良玉,二是郑芝龙,三便是王争。
    这其中左良玉乃是无根之萍,不足为虑,但郑芝龙和王争不同,一个占据福建,一个占据山东,若问水战陆斗,已是无人能出此二人之右。
    崇祯皇帝尽管心中愤怒,但最后还是妥协,下旨免杨文岳保定总督之职,永不叙用,且责令左良玉戴罪立功。
    这消息传出来,内外并无人吃惊,以山东军眼下的实力,若想保某人不死,就算当今天子下旨要杀,一样也是动不得丝毫。
    崇祯也明白,自己那样做,无非是自取其辱罢了,倒不如顺水推舟,算是送王争个面子。
    说来倒有趣的很,闯军进围河南后并未攻城,等到朝廷援军赶来后便立刻放弃围城转向攻之,真正目的为何,已是昭然若揭。
    击溃杨文岳率领的四镇援军后,闯军更是没有任何围攻开封的意思,根本不在开封境内停留,反倒对左良玉穷追猛打。
    左良玉自知不敌李自成,只能是一路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朝襄阳方向逃窜,心里将闯贼辱骂个千百遍
    杨文岳本是败军之将,又被当朝皇帝免职永不叙用,当下也是心灰意冷,料想入城后定然会有很多文武官员嗤笑。
    可令人意外的是,杨文岳入城后却好像还是个身居高位的总督大员,开封城内的那些朝廷文武官员对他一直都陪着笑脸,根本不敢有任何不尊敬。
    这个时候,前面一名武将走过来,看见是刘国能,杨文岳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原来登州府文登营的那个王争。
    他还没忘了自己啊
    说起来,从自己从登莱巡抚离任到现在,山东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还真是想回去看看。
    山东军早在开封城内驻军,并且明里暗里的把控了城中的一切,作为王争亲定的开封府主将,刘国能虽然在官面上仅仅是个守备,但却手握重兵。
    城内五千多山东军外系兵马,全都在他手里。
    没说的,人刘国能找了个好靠山,拳头大,就有了反客为主的实力,知府巡抚莫说毕恭毕敬,起码也要对这个小小守备言听计从,更别提其他人了。
    这种情形下,反倒好像是山东军是主,开封城内的朝廷官员成了客,事事都掌握在山东军手中,有种在他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感觉。
    山东军若是想借刀杀人,那更是简单的很,河南各处也就是开封和归德流寇少一些,其余到处都是各路贼匪,只要把你从开封城扔出去,保管不过两天就被闯贼抓住,到时候估计央求来一刀痛快的怕都成了难事。
    “忠烈伯已在历城备好府宅,叮嘱末将,一定要将杨督师好生生、活蹦乱跳的送到山东境内。”
    听到这话,周围那些官员露出羡慕的神情。
    山东那地方可是寻常人想去都去不成的,据说早就没了任何贼匪,简直是世外桃源。
    言及于此,不少人忽然觉得那王争不像是留言中那样是个蛮横无理的武夫,应当算是颇讲义理的一个人。
    杨文岳不过是做过他几年的上官,提拔和知遇之恩是有,可到了眼下这等地步,竟然还不忘当初的恩德。
    在杨文岳最落魄,其他人由于畏惧崇祯而躲之不及的时候,王争却能不顾朝廷的看法将他接到历城,这实在少见。
    杨文岳头上的铁盔不知扔到何处,披头散发,身上衣甲也是破破烂烂,看样子失意的很。
    听见这话,再看一眼恭恭敬敬的刘国能,杨文岳心中升起深深的无奈,却是看向京师方向重重的叹了口气,这才说道:
    “罢了,请刘主将带路吧。”
    

第四百二十五章:晚明兵谏的序幕
    山东历城,元帅府外一处偏僻幽静的宅院。
    说起来,杨文岳来到这边已经有几天了,一路上的所闻所见,皆让他瞠目结舌,且不说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叫卖和来往的商贩、旅人,因为这些很多其它地方的州府
    role=
    option
    价格币,余额
    red
    币
    checkbox
    true
    radio
    iok
    0
    14
    button
    订阅
    dataeid=
    mqdR33
    选择
    

第四百二十六章:沧州兵谏(上)
    消息一出,山东军上下尽皆哗然。
    山东总兵、左都督王争回府后,立刻朝各地发出公文,召开了一次紧急军议,在这次军议上,王争的面色一直都是阴晴不定,不过最后他还是忍了下来。
    按着历史的车轮,明朝灭亡还有不到两年,自己没必要做这个出头鸟,只需要顺势而为,静待时机既可,决不能为了一时的恼怒而自毁前程。
    听到这件事,李岩其实也有些自责。
    这个名号的忌讳他早就知道,但军议司内部商议了很久,一致认为不能把这事情说出来,那时候还不到时机。
    当时王争率主力在辽东抵挡鞑虏,而且归德又有闯军大举进犯,本来在兴头上,这么一来,无异于给了当头一棒。
    王大帅雷霆震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若是一怒之下不管归德,直接出兵京师,那可就是前功尽弃,甚至有可能因此成为千古罪人。
    他们觉得,等到扩军全部完成后是最好的时机,没成想王争却自己知道了,这可就完全没办法了。
    “可能是天意吧”
    正这个时候,王争环视座下诸文武,沉声道:
    “今日,我王争便以大不敬,出兵死谏,朝廷若不更易爵号,山东军上下,绝不后退一步,进逼京畿,以为后路。”
    闻言,黄阳等人皆是虎躯一震,进逼京畿!?
    可他们紧跟着面上的不是惶恐,却是兴奋,是真的兴奋。
    这朝廷明里暗里坑了自己多少次,上次封爵的事情,明摆着是欺山东军没有文人,不仅给王争极大打击,更是在山东军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相当于狠狠的抽了山东军一个嘴巴子。
    这说出去太磕碜,太难听了,崇祯这一出,搞得所有喊过“忠烈伯”三个字的人,都是怨愤难平。
    这嘴巴子的响亮程度,天下各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多少人在看笑话等着今日山东军出丑。
    若是不做出应有的回应,今后如何立威于人,李岩出列弯身道:
    “大帅,在下有事要说!”
    王争回头紧盯了他一阵,这才开口道:
    “讲!”
    “回大帅,紧逼京畿,眼下的时机还未妥当,况且闯贼、西军还在虎视眈眈,若大张旗鼓和朝廷对抗,不是明智之举啊!”
    这话说完,众人纷纷出言驳斥。
    朝廷已是欺人太甚,诅咒大帅衣一家老小,若还是息事宁人下去,莫说王争面无光鲜,就算对于山东军上下文武也一样是不好听。
    王争摆起手,沉吟半晌,却是忽然笑道;
    “进逼沧州,我意已决,此为兵谏,何来与朝廷对抗?”
    细细揣摩王争话中之意,李岩猛然发现,最后他还是让步了,京畿诸府,河间距山东最近,沧州更是要地。
    若山东军占据此地,北上南返,皆可迅疾而行,便是进可攻、退可守。
    “大将军英明!”
    想明白之后的李岩,顿时明白王争言下之意,心中对这位大帅更加敬佩,叩首再拜说道:
    “若朝廷不从,大帅可从沧州断商旅北运,再令翁州、青州诸地拦截漕船,断绝南漕北运,实为下下之策。”
    顾君恩点点头,出列说道:
    “以崇祯的性子,大帅初谏其必呵斥不从,为免成骑虎难下之势,大帅可用李左军议之法,截断南北漕运,若崇祯仍不从。”
    说到这里,顾君恩向地图指了指,冷笑说道:
    “大帅稳定沧州局势后,可派兵进驻大城,这个时候可以用闯贼和左平贼的法子,号称我山东出动大军数十万,大城乃顺天府极南之地,往前皆是平原。”
    “就算到时崇祯依旧不从,然我山东大军距京师只有百里,骑兵数日便可抵城下,大帅可做直取京师之势,派兵袭扰朝臣京畿庄田,接下来便是看一出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戏码了。”
    顾君恩口音带着浓浓的陕北味,说起话来幽默风趣,众将虽然是武人,但却能一下子就明白,当即是哄然大笑,就连王争心情都跟着好了不少。
    当然,谁都知道,顾君恩这话里的太监并不是指真正的太监,却是指那些朝堂上所谓的清流大臣。
    他们头上顶着清流二字,但敛财和侵占土地的手段却一点不少,在京畿外皆的庄田资产大部分都在这些人和北直隶勋戚手中。
    王争甚至不需要探明此地是谁的家产,只需要袭扰一番,便可让朝臣惶惶难安。
    当然了,这么去做会让那些朝廷痛骂山东军,可这些年来他们骂过的还少吗,王争却是越过越滋润,根本不足为虑。
    最主要的是,他们痛骂过后,紧跟着便会在朝廷上提出妥协,顾君恩便是抓住了崇祯的软肋。
    就算王争真的率山东军兵临京师城下,可是以崇祯的性子,依然不会妥协。
    但若朝臣言语相逼,以大义问之,崇祯为了不让皇家颜面受损,则多会让步。
    崇祯皇帝在位十五年了,当朝首辅除了温体仁当的稍微长一点,其他那是走马灯似的在换。
    天子这点性格上的缺陷,莫说北直隶的文武重臣,就是在野的一些有识之士一样摸的清楚透彻,可以利用的弱点太多了。
    这次军议过后,山东军并没有直接动作,一切如常进行,就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
    等到扩招工作完全结束,各地山东军内外系兵马熟悉了新的军制和衣甲规矩后,也便是崇祯十五年的九月份,时任山东总兵、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王争,泣血上疏崇祯。
    称“忠烈伯”名号不妥,言下之意,京师要求崇祯把忠烈伯的名号给换了。
    这份奏疏,是王争就任山东总兵以来,给崇祯言辞最为有力的一次,其中甚至出现了“若不换,则兵谏”的字眼。
    一下子,王争的这份奏疏在整个北直隶掀起了惊涛骇浪。
    首先,封出去的伯爵名号哪有换了的道理,这在大明三百年来从未有之,其次,王争所言兵谏,也属胆大妄为,藐视朝廷之举。
    朝野众臣这次出奇的一致,很快便统一了口径,说是山东总兵王争实在大胆,兵谏说的好听,但意义上却等同于公然起兵威胁朝廷,这等事若同意下来,今后大明朝廷还有什么威严。
    崇祯皇帝震怒,拒绝了王争的合理要求。
    接到朝廷意思的山东总兵王争并未就此罢手,聚齐扩招完成后的四大营与明威中军,实数九万战兵,散布谣言号称二十万,在历城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出征仪式。
    山东军一次扩招,战兵竟倍增至二十万,北直隶众臣皆惊,惶惶然不敢信,若果真如此,天下还有何人可制王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