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称忠烈伯奸滑,果然不假!
    可是这些话他也就只能在心里想想,说是不可能说出口的,王争眼下明摆着吃定朱以海,虽然是狮子大开口,但打碎了牙齿得往自己肚子里咽,容不得他不同意。
    “呵呵,忠烈伯好精明啊!”
    朱以海没了法子,只能是对其抱以冷笑。
    看见朱以海面上愠怒,王争却并没什么其他的反应,好像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淡然的笑了笑,沉声说道:
    “彼此彼此,阁下为了袭爵,不也是煞费苦心么?”
    “彼此彼此”
    朱以海出来的时候手上带着红色的印泥,显然是刚刚签订了一份协议之类的物件,不过他的表情很丰富,既有寄人篱下的无奈,又隐隐透露着兴奋和期待。
    不过总的来说,后面的情绪显然要比前者更深一些。
    虽然王争已经答应下来,但朱以海依然有些担忧,倒不是怕王争不办事,这件协议一签,两人就相当于都有了份保障。
    话说回来,朱以海其实根本不怕王争抖漏出去,若是事情传扬出去,王争绝对是比他朱以海先死,毕竟他也是从地位低微者一步步到如今的地步,不可能连这点眼光都没有。
    朱以海毕竟是大明的皇室宗亲,这点特权还是有的,最多也就是受到重罚,可能今后再也无法出府,这些倒没什么,他怕的是王争没有能力办成这个事。
    以往听到有关王争的事情都是传言,传言一般都是听着玩的,根本不能当真,对于王争和山东军的真正实力,长期在王府内的朱以海根本没亲眼见过,有这种忧虑也是无可厚非。
    这个时候天还没亮,但是已经快亮了,往往都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天边没有一点光亮,到处都是寂静无声,不知怎的,朱以海忽然想起了一句话。
    月黑风高杀人夜。
    目送朱以海离开,王争招招手,小翠得到示意,立刻点点头退了出去,没多久,一名身穿黑衣,步伐矫健的壮硕青年便来到王争眼前。
    只见他半跪在地上,头也不抬的说道:
    “卑职韦东,参见大帅。”
    王争轻轻的“嗯”了一声,紧跟着俯身到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什么。
    听完,韦东则是神色一动,二话没说,直接抱拳出府,快步隐藏在深夜中。
    大约是几天后的一个夜晚
    朱以海带着散散心的想法,边走边看天色,这个时候恰巧走到鲁王府门前,他重重的叹了口气,走上去有规律的敲了几下。
    “笃笃笃。”
    里面好像是早就有人在等待,听到这个声音,立刻就有一名穿着黑色侍卫服装的人轻轻打开门。
    朱以海对他点点头,正要迈步走进去,这个时候他鬼使神差的转了转头,一个黑影恰巧在这时一闪而过。
    侍卫低吼一句,正要去追赶,朱以海却拦住了他,摆摆手示意无事,心中却是深深的沉思起来。
    什么人会吃饱了没事撑的潜进鲁王府,若是在平时,朱以海应该直接就去赵朱以派搜查刺客了。
    可这个时候朱以海却没有这个想法,不知为何,他一下子就想到了王争。
    不过这委实不太可能,自己一路马不停蹄的赶回王府,可王争的动作居然比自己还快,竟然派人先自己一步到了王府。
    朱以海本来还有些担心,以一般武夫的性子,遇到这种事怕直接就会出动兵马,可现在看来,自己这份担心纯属多余。
    王争这个忠烈伯,显然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和手段。
    “唔唔唔”
    第二天一大早,几个丫鬟提着灯笼路过外院的柴房,却忽然听到里面传出来一阵细细索索的声音,停下来仔细的听一听,柴房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挣扎!
    几乎是下意识的,几个丫鬟差点掉头就跑,可忽然又想起来,这可是鲁王府,难道里面还能藏着刺客不成?
    犹豫了半晌,终于有一个显得年轻的丫鬟被推搡出来,上前几步轻轻推开柴房门,可眼前的这一幕,却让她们不由自主的尖叫起来。
    一个年轻男子和几个女子几乎是全身赤裸着搂在一起,若非要说他们穿了什么东西的话,也就是那几件薄薄的衣衫才能勉强遮盖住要害部位。
    年轻男子是鲁王府的二世子,看样子睡得还挺香,脸上有不少红色的唇印,至于这几个身份,倒是附近一家青楼的烟尘女子。
    看来他们昨晚玩的应该还是挺激烈的……
    消息传到鲁王朱以派的耳中,果然是雷霆大怒。
    “你看看你最近干出的这些事!”
    “身为王府世子,竟然去动私盐那等肮脏不堪的东西,这还不止,又去和青楼女子鬼混,甚至玩到了糊涂的地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逆子,真是逆子!”
    鲁王震怒,王府的人自然都是大气不敢出的蜷缩在地上。
    “王爷息怒,王爷息怒啊……”
    “世子也不是有意的。”
    鲁王朱以派最近心烦的事情很多,儿子不争气,去和忠烈伯王争抢私盐,最后搞了个灰头土脸的跑回王府。
    可能是害怕受到斥责,最开始表现的还很好,可没几天下来,竟然又找了几个妓女来王府厮混,这成何体统!
    “冤枉啊爹,我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到柴房的……”
    “那几个女子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王府的世叔,你快和爹说一说,我真的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啊!”
    二世子是越描越黑,盛怒之下的朱以派根本就不想听这些狡辩之词,无奈之下,二世子只能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朱以海,也就是他的世叔身上。
    朱以派置若罔闻的站在那,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历城军校一期学员
    注意到周围的人都看向自己,朱以海这才是反应过来,赶紧上前几步,笑着说道:
    “王爷不必太过苛责,现在的宗亲子弟,哪个不是不谙世事,哪个不贪图玩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是是是,世叔说得对……”
    急的如同热锅上蚂蚁的二世子根本没留意朱以海在说什么,只是仓皇的点头附合,但很快他就反应过来,这话不对味啊!
    乍一听起来好像是在为自己求情,可仔细的一想,朱以海这话明摆着是在火上浇油,把自己放在火上去烤,根本起不到消气的作用。
    果然,鲁王朱以派听了更加生气,怒声道:
    “你看人家北直隶的宗亲子弟,一些年少的都已经去京营锻炼,更有不少人甚至已经去地方任职。”
    说到这里,朱以派一脸的恨铁不成钢,说道:“可再看看你这逆子呢,不学无术,整日贪图玩乐还不够,甚至学那粗鄙武夫搞起私盐来了。”
    说到这里,朱以派起身指着二世子,颤颤巍巍的吼道:
    “你这般的胡作非为,叫其他王爷知道了,岂不嗤笑我朱以派无能!”
    朱以派越是生气,朱以海离自己的目标也就越近,心里就愈发的高兴。
    不过朱以海也不敢多说,怕暴露了自己的心思,只是站在一旁时不时的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我这”
    二世子本就是懦弱无能,鲁王已经愤怒到这等地步,他也就根本不敢吭声,只是在心中盼望能早点过去。
    不过这些看在朱以派的眼里,就好比是不打自招,根本不知道该解释什么一样。
    这件事完成迅速的很,朱以海都没想到王争的动作能这么快,那个神秘的人和自己前后脚进王府,第二天就发现世子和几个青楼女子睡在柴房。
    这种事情要说不是王争下的命令,那巧合也太大了些,再者说了,二世子虽然纨绔,可估摸着也不敢做出这种事。
    不过若是反着想回来,自己颇为头疼的事情,计划了如此之久,对王争来说却怎么好像简单的像是翻一翻手掌。
    没什么意外,二世子被震怒的鲁王朱以派取消袭爵之权,被发回老家守陵,算是有苦说不出。
    相比二世子十分不情愿的离开滋阳鲁王府,这几天朱以海却是乐得合不拢嘴,做梦都要笑醒,这梦寐以求的事情来地似乎有点太容易了些。
    不过也没高兴多久,朱以海对王争起了警觉之心,这个忠烈伯,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手段和秘密?
    崇祯十五年三月初的一天,一大早,李岩便是早早来到位于历城的军议司衙门。
    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之后,他却并没有急着处理政务,却是用手拄着下巴静静的思虑起来。
    忠烈伯、左都督、山东总兵王大帅已经回来几个月了,起初可能是由于长久未曾回家的缘故,大家心照不宣,并没有谁直接去打扰他与一家老小团聚。
    到了上个月,军议司各个分处分署的主事官员才接到通知,陆陆续续的赶来历城,汇报王争离开后山东六府发生的一些大事小情。
    此时坐在军议司首席位子上的李岩,再也不是当初在杞县的那个毛头小生,看上去让人颇为信服。
    尽管已经被人称作“李布政”,可李岩每日还是非常谦逊,待人温和,从不讲究什么排场和面子工程。
    其实不只是李岩这些年变化很大,跟了王争更久的管清天也一样。
    身为军议司的二把手,他和李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多年以来一样是井井有条,从没出过什么纰漏。
    管清天虽然已经年近四十,可依旧是神采奕奕,自己多了不少度量,遇事沉稳有见解,好像是山东军的大管家。
    不过近些年来,管清天对朝廷的看法明显在不断变化,从前一提到当今的崇祯皇帝,他就是面色庄严。
    可到了现在,管清天对王争毕恭毕敬,提到朝廷的时候却并没有和往常那么大的反应。
    无论李岩还是管清天,亦或是顾君恩这些后起之秀,对忠烈伯的知遇之恩都是念念不忘。
    他们从前都不受朝廷待见,却因为王争轻飘飘的一句话改变了原本的命运,现在都成了一方名士,可是朝廷在干什么?
    说起来,现在的地位除了自己近些年的打拼之外,王争的提携相助更是不可或缺。
    将堆积起来的政务全部处理后,李岩并没有就此搁置,紧跟着又从头至尾过目了一遍,这才是重重的“呼”出一口气,走到外面背着手轻声问道:
    “小梅,什么时辰了?”
    “回李布政,差三刻就到午时了。”
    听到李岩问话,边上侍立的丫鬟根本不敢怠慢,行了个礼便是低头说道。
    点点头,李岩走下几步来到院子里,来回的环视一眼,自顾自的说道:
    “午时了,日头过的可真快啊。”
    这院落是军议司内专门拨出来的,毕竟李岩是左军议这等大员,说出去也算是山东军文臣之首,处理政务的地方怎么能寒酸。
    话说回来,不仅仅是李岩,右军议管清天、参谋处主事顾君恩,还有黄阳、董有银、邓黑子和高亮这些地位很高的武将,山东军内都有分配院落。
    除此之外,山东军对每一级文武将吏的待遇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平时的月粮、俸禄和战时战后的赏银、赏田都是极为丰厚。
    就算是普通聚耕农庄中的农户,还有盐厂、盐田的工人,月银和田亩待遇相比大明其它地方,一样是不低。
    由于前几年王争在山东全省内推行的军校政策,现在六府内的各个城镇,几乎都盖起了不同程度的私塾、学堂和书院。
    起初不少百姓不太相信,毕竟读书识字,在这个年代早就被东林党人和士绅大户垄断。
    至于那些私塾、学堂,甚至是更高一级的书院,根本不是一般穷苦人家能上得起的。
    不过没多久他们就是发现,山东军所建立的一系列教育机构,全部都是免费,而且甚至有机会咸鱼翻身,直接成为山东军的一员。
    在忠烈伯王争的大力推行下,山东及其附近百姓的教育程度十分明显的在逐年提高。
    就是今日,第一批从私塾、学堂和书院中毕业的青年将来到历城,成为历城军校的第一期学员。
    

第四百一十六章:将军像
    到了假山花园,潺潺小溪经年不断的在内中流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李岩心情顿时好了不少。
    这个时候管清天刚好走到门前,看到李岩出门,顿时拱手微笑着说道:
    “原来是李布政,可是前去参加军校开幕大典的?”
    闻言,李岩一样是微微拱手作答,寒暄着说道:
    “见过大管家,今天乃是军校一期学员来历城的日子,李某怎么能不来呢。”
    “那正好,你我同行!”
    两人散了一小段时间的步,却见到几名威武的将官穿着铁甲大步迎面而来,看方向,应该都是从东门进城的。
    这四个人,从左到右,依次是邓黑子、董有银、黄阳和高亮,是当今山东军之内除了忠烈伯以外,职权最高的四员战兵大将。
    当然了,他们四人都是王争的死忠,忠心到根本不知朝廷为何物的那种。
    “哟,李布政,大管家!”
    “巧的很,你们也是参加那什么大典的?”
    黄阳四个人显得十分惊讶,以前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成天见面倒还看不出什么,可到了眼下,山东军家大业大的,他们自然都是水涨船高。
    这种地位的提升下,原本天天见面的人就都是分守一方,尤其是黄阳他们这种大将,地方上若出了什么事情都需要他们替王争去震慑和处理。
    像董有银,现在看上去比从前更加威武,可能是成家做了父亲的缘故,原来那出口成脏的毛病到现在委实改了不少,不过嗓门还是最大的那个。
    还有黄阳,原本就是几个人中最可能独当一面的那个,到了现在,已经可以独自指挥一场战斗,也算是能文能武,也许是跟忠烈伯久了,行走中时常透露着一种自信。
    邓黑子和高亮两人各有千秋,也是位列四大战兵主将之一,随忠烈伯走南闯北,立下赫赫战功,打下了如今山东的局面。
    对于现在的生活,几个人别提有多满意了。
    眼下山东军中,像是他们四个这种屡立战功,名震一方的大将之才,还有如同李岩、管清天、顾君恩这种头脑活络的能臣干吏,原本要么是贩私盐的土鳖,要么就是籍籍无名的落魄秀才。
    说白了,基本没有几个人的底子禁翻,尤其是黄阳和董有银这些将官,祖上十八代都没有当官的。
    各人虽说地位提升,平日也有了气度,可心中却时刻铭记着一件事,这一切都是跟着忠烈伯才有的。
    董有银一提到自己那婆娘小红,便是兴奋的哈哈大笑,三句话离不开上个月自家出生的那大胖小子,当日忠烈伯和夫人都在百忙中抽空前来祝贺。
    没成想他一介粗人,居然也住上豪宅,过上了往常连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走着,黄阳忽然促狭的笑了几声,看着他问道:
    “对了有银,你家那大胖小子,怎么就起了董成虎这么个怪名呢?”
    听到这话,包括李岩和管清天在内,几个人都是注目过去,原本周围都是搞笑轻松的气愤,可董有银却格外的严肃,低着头说道:
    “俺是个粗人,跟着大帅才有今天,这个名字也是为了俺们老董家能后继有人,继续为大帅,为忠烈伯卖命!”
    “行,这话在理,等今后咱娶了媳妇,孩子就叫邓城豹,怎么样?”
    邓黑子说完,高亮敲了他一下,大笑着说道:
    “黑子你又在信口雌黄了,要是娶了媳妇,怕会被她吓得屁滚尿流吧?”
    邓黑子黝黑的脸上有些透红,摆手说道:
    “瞎扯,以为咱邓黑子是他董有银呢?跟你们说,到时候老子还真的要好生教一教这泼妇什么叫三从四德,给咱端茶递水生儿子!”
    众人一路走,一路哈哈大笑,山东军的一些将吏此刻也是随处可见,路上不断有人笑着朝他们打招呼。
    忽然间,黄阳面上一肃,低头整理一下衣装盔甲,说道:“别闹了,帅府到了。”
    听到这话,几个人这才赶紧手忙脚乱的跟着整理下衣甲,在众人瞩目的目光中走到最前列站好。
    帅府正门大开,前面站着八名披甲持刀,目光锐利的亲兵,看着下面这些山东军的文武将吏们,表情没有丝毫的变化。
    不断有人陆陆续续的来到帅府门外,可无论是多么大条的人,到了这里立刻都变得噤若寒蝉,整齐的分成文武两列站好,安静得令人窒息。
    帅府内外铺着宽阔的青石板路,铜铁大门上缀嵌着上千颗铜钉,左右各自蹲着高大石狮,无不显示这里的威严。
    没过多久,一名亲兵统领模样的人挎着钢刀走出帅府,冷冷的眸子扫视了一眼门外的文官武将们,这才是大声的喝道:
    “忠烈伯到!”
    闻言,周围的人几乎都是下意识的浑身一颤,不约而同的行了个军礼,紧跟着低下头等待那人出来。
    王争披着紫色大耄,神采飞扬的从府内走了出来,后面跟着方才那个亲兵统领和几个亲兵。
    董有银本想大吼一声,可一看四下静悄悄的,大伙都像个乖学生一样,当下也是恍然大悟,闭上嘴不准备再吭声。
    可这个时候,黄阳和李岩一左一右,却忽然不约而同的抱拳弯身大喊出声,众人紧跟着便是一齐行礼:
    “参见忠烈伯!”
    董有银愣了半晌才是反应过来,赶紧出声附合,王争面容温和,看起来应该心情不错,摆摆手:
    “在场的都是自家兄弟,就不必客气了,随本帅前去吧。”
    走了几步,王争忽然回头笑着说道:
    “黑子、亮子还有阳子,你们看,有银都有儿子了,你们也该着着急,是时候寻个婆娘成家了。”
    众人哄然大笑,皆说大帅言语风趣,黄阳三人更是闹了个大红脸,都说还不想成家,这个时候王争又是含笑说已经替他们寻了门亲事,要亲自给他们做媒。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三个人只能是一阵苦笑,算是默许下去。
    历城内元帅府通往军校的道路已经被封锁,可不少人还是会在里面屋内楼内打开门窗观看。
    街上到处都是巡卫的山东军战兵,这还不止,若是此刻你身在城外,更会看到几支数百规模的正兵人马在驻守在城外,摩拳擦掌,以备不时之需。
    很快,一行人来到了军校所在地。
    历城军校,作为王争一系列教育计划最终深造的地点,将来必然是精英荟萃,文武英杰辈出的地方,所以修建也就是破费心思。
    首先,选址占地甚至不比元帅府小,外面有一块十分广阔的青石广场,上头矗立着王争挺枪跃马的石像。
    据说为了建造这个石像,军议司的吏员们可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到处花大价钱寻找有能力的老石匠,让他们带着那些年轻一些的年轻石匠,耗时五个月才一点点的修起来。
    在修建的过程中,军议司还在不断的踢出那些想要混银子却没有手艺的工匠,不断吸纳更多手艺精熟的工匠前来。
    等到竣工的日子,留下的那些人都得到了事先许诺的丰厚酬劳。
    当然了,这个时候就有专门的吏员动用他们那三寸不烂之舌,为这些老实巴交的匠户讲解留在山东军的各种待遇和好处。
    有些担忧道路艰远,害怕出意外的,山东军更是许诺,可以派正兵战士前往各地,把他们的家人免费护送过来。
    如此全面的保证,这样丰厚的待遇,天底下根本找不出第二家,也就是忠烈伯才会如此看重他们,才能有此等手笔。
    所以无一例外,这些人最后全部加入了山东军。
    为此,王争还特意让军议司选出一个地方作为石匠房,让一位姓年近六十的曾姓老石匠负责,这第一批和今后再来的石匠们今后都将安置在那里。
    

第四百一十七章:军校和书香堂
    宽阔的广场上,约有一千余人正等在这里,七嘴八舌的议论声显得破为喧闹。
    同印象中不一样的是,这里面素衣青衫,头戴网巾的学子只是占了少数,大部分人看上去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户和贫穷子弟。
    王争本意是直接用军校培养文武全才,可后来忽然觉得自己想的太过简单了,思虑了很久,还是决定在历城军校外再临时增建一个书香堂,专门为山东军培养文人。
    说起来,按从前王争的想法来看,能顺利来到历城参加军校开学考试的,起码都要从地方上私塾、学堂和书院顺利毕业。
    若是依旧按原本朝廷规定的那些东西考试,怕最后通过的也还是那些文人士子,这可就相当于白费劲了,根本达不到设立军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王争急需的是能审时度势的统兵将才,当然能出几个黄阳一样的文武全才更好。
    对于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王争其实并不需要,文人在山东军内除了参谋以外,大部分还是起个辅助的效果,不可或缺,但也并不是十分重要。
    所以那种最初构想的教育方法就迫切需要改变,可仅仅把军校和书香堂分开还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军校前面的私塾、学堂和书院方针也要变,彻底摒弃了原本朝廷规定的考试方式,由山东军自己出题。
    除了教那些大老粗读书识字以外,也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断灌输符合他们的思想和天下形势。
    有专人为他们讲解忠烈伯的传奇故事,当然了,灌输的思想都是有利于王争的,让他们脑中出现一个直观的印象,自己是在为谁效力,出去后到底要替谁卖命?
    广场上这一千多人,无论将来从文从武,眼下都已经张大了下巴,震惊的根本说不出话来。
    其中既有人为军校的大气而赞叹,又有人面色激动,为自己今后的前程而隐隐兴奋,甚至有那极为少数的,已经开始期待接下来在军校的深造生活。
    不过说来也是,前这等磅礴威武的历城军校,的确是他们此生见到和听说过的,唯一一个专门培养各级将官的地方,从前只有从文,武夫只是一味的苦练武艺便是,哪里会有这么多说道。
    外面的这些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寒门子弟,有了这样难得的出人头地的机会,以往是根本连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很多人都在心底暗自发誓,一定要在这历城军校学成一身本领,出去后加入山东军,跟随忠烈伯建立功勋光耀门楣,出人头地,让爹娘和兄弟姐妹不再任人欺凌。
    这个时候,一道猛喝毫无征兆的从他们身后传来,与此同时,布置在军校外的一干山东军战兵整半跪下去,齐声吼道:
    “参见大帅!”
    这些学生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惶然后退几步,当然了,在极少数那部分机灵者的带领下,很快就是反应过来,继而乱哄哄的行礼喊道。
    “见过忠烈伯!”
    王争摆了摆手,含笑登上军校外的高台,其余一应山东军文武将吏紧随其后,分左右列在两侧,仔细观察这些从各地汇聚到历城的学生们。
    面前这些人,可都是各地的佼佼者,多少都有些能力,是可以栽培的苗子,日后说不定就能出现一个名将名臣。
    说到底,就算他们不能顺利从军校中毕业,只要不是太过无能,直接出去,起码也能做个外系或嫡系的基层将官,这已经非常不错了。
    似乎是对眼前哄乱的情景早有预料,王争并没露出什么意外或是生气的神情,微笑着摆摆手,抬声说道:
    “从今日起,你们便是山东军历城军校的第一期学员,本帅知道,大家都是各地优选而来,不少人心中都有些傲气,也有许多人心怀忐忑。”
    说到这里,王争在台子上来回踱步,话音逐渐变得严厉:
    “可这里是历城,满腹傲气的,还有那些颤抖不安的,都要尽快熟悉下来,否则很难通过考较,最后能顺利毕业的,只有少数精英中的精英。”
    “山东军不要废物,也不要那些倨傲自大,目中无人的货色,既然本帅能把你们提起来,一样能在覆手之间把你们打回原形!”
    王争的话虽然轻飘飘的,可是却铿锵有力的传到每个人耳中,尤其是最后那句,已经透露出丝丝森寒之意。
    场中虽然有一千人多人,可却寂静的连根针落在地上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王争说完话就是负手静静的站在高台之上,眸子扫视到哪里,站在那的学员就算没有歪想,心底一样会出现十分心虚的感觉。
    这些人多是暗自咽咽口水,不自觉的把头低下去,根本不敢与其对视。
    感受到王争的目光过来,一些颇为激进的学员甚至是争先恐后的把身子站直了些,对这位传闻中的忠烈伯满怀敬畏之情,就连那些原本颇为恃才傲物的也根本不敢造次。
    谁都知道,忠烈伯王争可是一个传奇人物,天底下的文武官员,能从饭都吃不饱的地步走到如今位置的,也就是山东的王大帅而已。
    好像过了一年,又好像过去了一刻,王争总算是微微一笑,说道:
    “好了,大家不必如此拘礼,军校的首任校长就由本帅担任,去按照自身情况报名吧。”
    这话说完,全场的人几乎都在同时松了口气,紧跟着眼前那些铁甲钢枪的战兵便是让开一条直通军校内部的道路。
    这道路被深青色的石板覆盖,看在这些学员眼中其实就是改变人生,完成理想的唯一路线。
    朝廷不可靠,至于跟着流贼和鞑虏,那更不是好男儿甘心的结果,此刻他们能做的,唯有竭尽全力登上山东军这艘巨轮而已。
    学员们分成两批,一些青衫素衣,头戴各式网巾的文人士子迈步往书香堂而去,都是款款向前,并没有发出什么噪音。
    相比之下,其余那大部分人则是显得颇为粗鲁,顺着深青色的石板长路,一边大声说笑,一边迈过高高的门槛来到历城军校内。
    一进正门便是演武场,一期的学员们陆陆续续走进军校,打眼一瞧就见到这里伫立着一块牌子。
    几个身穿土黄色农衣,面容黝黄,看样子像是农户的学员挤上前几步,指着牌子十分熟练的念道:
    “历城军校分为四类大科目及数种小科目,四类大科目分别为:骑兵、火器兵,步兵,辎重后勤兵……”
    祝贺当世自逍遥荣登舵主之位,感谢兄弟长期的大力支持!
    

第四百一十八章:祁耀武
    “由忠烈伯、左都督、山东总兵王争担任首任校长,军议司左军议李岩为书香堂主审官,仍由王争担任名誉主讲”
    “火器科,分为炮兵、火铳、土制雷炮等;骑兵科,分为轻骑哨探、标兵、重骑手等;辎重后勤科,分为辎重粮械运输、战场医士、鼓号掌旗手等”
    一边读,周围的学员心中便愈发吃惊,这简直太全了,他们从没有想过参军当兵混口饭吃,居然也有这么多说道。
    不过想想也是,山东军毕竟不是一般的地方兵马,战兵那更是威名显赫,从建军开始直到现在,内中的各项规定也在逐年删改,愈发的完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