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庄子的故事-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人信命而不努力改变,结果还真的改变了。这也不是命,这是碰巧!命!不以人的意志、意想的结果而出现的结果,这就是命!”

第71章 庄子的应帝王白话文

  齧缺求教于王倪,四次提问王倪都没有回答他,好像回答不上来。齧缺于是高兴得跳了起来,觉得自己把王倪问住了。于是!他到蒲衣子那里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了蒲衣子。

  蒲衣子说:“通过这件事,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是因为虞舜他心怀仁慈,他的仁慈看得见、摸得着,以此得到了天下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

  不过!他还是没有超脱出人为的境界,他还是站在人与社会关系这个层面上来处理事务的。而并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范畴,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问题。没有从人与万物是兄弟姐妹、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这个高度、境界上来看待、处理事务。

  伏羲氏他睡卧时宽缓安适,觉醒时悠游自得;他听任别人把他看作马,听任别人把他看作牛;是马也好,是牛也罢,他都无所谓。

  因为!这只是物化的结果不同罢了。一个物化为马,一个物化为牛,一个物化为人,谁知道我们最终会物化为什么呢?无论是什么,他都能坦然接受和面对。

  他不是傻子,他的知识渊博,有情有信,不带假;他的德行也是有目共睹的,不是炒作出来的。

  而且!他并不认为自己不是人,他认为自己就一普通人,与他人无异。

  在人与社会这个范畴内,他是社会中的人。在人与天地关系中,他是一物,与其他物种一样,只是一个叫“人”的物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跳出了人与社会这个范畴,站在道的高度、境界上看待问题,并处理世事。他认为:人与万物是兄弟姐妹、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

  他们两人的认知高度和境界是不同地!知道么?

  正如你与王倪一样,两人的认知高度、境界是不一样地。你是虞舜,他是伏羲氏。你问的都是些俗事,所以!他懒得理你。”

  肩吾拜会楚国隐士狂人接舆。

  接舆说:“说说!往日你的老师日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的?”

  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根据社会现状来制定律法并进行推行,有效管理社会。有了律法规定,人们谁敢不听从,社会就不会混乱了。没有律法规定,无法可依,人们自由行事,社会就会混乱。”

  接舆说:“这是欺负人的做法,这是在给世人设置枷锁,束缚人性的自由和本能。那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开凿一条通往大海的河道让蚊虫去背负大山一样,怎么能行得通呢?

  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就会治理社会中的表象问题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吗?不能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都不是最好地办法。

  所以!圣人顺应本性,以身作则,带头表率而后感化他人。圣人相信世人都有自己处理事务、面对世事的能力,无需别人去为他们操心。

  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中,以便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

  难道世人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都不如?都不知道如何规避灾难,还要你去为他们设置律法,规范他们的行为?”

  天根闲游至殷阳,来到蓼水河边,碰巧遇上无名人,便向他求教:“请问?如何治理天下。”

  无名人说:“过开!你这个见识浅薄的家伙,怎么一开口就让人不愉快!我刚刚找到感觉,与造物者“道”整合为一体。准备厌烦时便乘坐那飘渺之鸟遨游虚空,飞出六极之外,游荡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居于旷达无垠的野外。你怎么用治理天下这类的话语来烦扰我的大好心情呢?”

  天根又再次提问。

  无名人这才说道:“你应保持淡泊的心情,不去追求身外之物。调适呼吸,注意保持内心的平静,对待世事的烦扰要漠然待之。顺应自然,依照事物本性自然发展,不要有半点儿偏私刻意偏袒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

  阳子居拜见老聃,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他办事雷厉风行,判断事物准确、透彻,学道勤奋从不厌怠。象这样的人,可以跟英明的君王相比吗?”

  老聃说:“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只不过是聪明人会一些雕虫小技罢了。这些人平时被人利用劳苦身躯,还担惊受怕,他们怎么可以跟英明的君王相比呢?

  他们就跟虎豹一样,因为毛色美丽而招来众多猎人的围捕;就跟猕猴一样,因为跳跃敏捷而招致绳索的套勒;就跟狗一样,因为能帮主人看守髦牛而招致绳索的拘缚。象这样的动物,怎么可以拿来跟英明的君王相比呢?”

  阳子居听了老子的这番话后,恭敬地问道:“请问?英明的君王是怎么治理天下的?”

  老聃说:“英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功绩普盖天下却好像不是他的作为,他们不居功。教化施及万物而百姓却不觉得这是依仗君王的作为,而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有功劳却不希望被人称述赞美,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欣欣向荣;时刻保持着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的心态,又好像一副无所事事地样子。”

  郑国有一个占卜、看面相都很灵验的巫师,名叫季咸。他知道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夭,所预言的年、月、旬、日,到那天必然应验,太神了。

  郑国人见到他,都急忙跑开,害怕被他预言了自己的死亡和凶祸。

  列子见到他后,不但不害怕,还惊喜若狂,以为遇上高人了。对他是内心折服,如醉如痴,还有心拜师学艺。

  回来后,他把见到的情况告诉了自己老师壶子。然后说道:“起先我总是以为先生的学问最为高深,如今才发现:还有比先生的学问更为高深的人。”

  壶子说:“我教给你的那些知识,你还未能彻底领悟,你难道以为你已经得道了吗?只有众多的雌性却没有雄性,又怎么能生出受精的卵呢!我是教了你道术,可你并没有领悟啊?

  你用你所学到的道术去跟他相比较,肯定认为自己的道术不行,师父的道术也不行。所以!你就相信那个神巫季咸了。然后!你就让他给你看相。结果!你就彻底地信服他了。你去跟他说说,让他跟你一起过来,你把我介绍给他,让他给我看看相。”

  第二天,列子带着神巫季咸来见壶子。

  季咸看了壶子的相后,没有敢当面说。走出门后才对列子说:“哎呀!我对说!你的先生快要死了!活不了了,活不了十来天了!我观察到了,他有临死之人的那种怪异神色、形象。怎么说呢?他就好像一堆被泼了水的灰烬,没有半点生气了。”

  列子听了,当场泪奔。进到屋里,泪水都流湿了衣襟,伤心地把神巫季咸的话告诉给了老师壶子。

  壶子说:“刚才我展示给他看的面相、外在形象,是地文。地文!什么叫地文?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表面形象。我展示给他看的面相、外在形象就好像冬天的大地,一派萧条,没有生气。他恐怕只是看到了我闭塞的生机,却没有看到我是装出来的。我装出一个快要死的人的样子,试试他。结果!他还真的有些本事。你再去跟他说说,让他再来给我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带着神巫季咸来见壶子。

  季咸看了壶子的相后,没有当面说。

  走出门后才对列子说:“幸运啊!你的先生遇上了我!有救了!他的病症减轻了,完全有救了。我已经观察到了,他闭塞的生机中有着蠢蠢欲动的迹象。”

  列子高兴地进到屋里,把神巫季咸的话告诉给了老师壶子。

  壶子说:“刚才我展示给他看的面相、外在形象,是天地萌动之象。面无表情,神色平淡,呼吸深沉而舒缓。他恐怕只是看到了我有了一线生机,却没有看到我是装出来的。我装出大病初愈的样子,身体还很虚弱,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身体,不关心世事,没有被世事烦扰的样子。结果!他还真的有些本事。你再去跟他说说,让他再来给我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带着神巫季咸来见壶子。

  季咸看了壶子的相后,没有当面说。

  走出门后才对列子说:“你的先生神色不定,神情恍惚,我看不了他的相。等到他神色稳定下来后,我再来给他看相。”

  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了老师壶子。

  壶子说:“刚才我展示给他看的面相、外在形象,是太冲之象。太冲!也就是阴阳交会的地方。一会儿是阴胜阳,一会儿是阳胜阴。所以!一时之间他看不到结果,他却没有看到我是装出来的。

  我一会儿装出病情恶化要死的样子,一会儿又装出大病初愈的样子,他不知道我是要死了,还是能挺过来。所以!他只有说等我神色稳定下来了再给我看。

  大鱼逗留的地方叫做深渊,河水聚积的地方叫做深渊,流水滞留的地方叫做深渊。渊有九种称呼,这里只提到了上面三种。

  我展示给他看的面相、外在形象,只是‘众相’中的三种。你再去跟他说说,让他再来给我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带着神巫咸季来见老师壶子。

  这次!季咸还未站定,就不能自持地跑了。

  壶子说:“快追他!”

  列子没能追上,回来告诉老师壶子:“已经跑得不见踪影了,他跑掉了,我没能够追上。”

  然后问道:“这是什么回事呢?他干吗跑呢?”

  壶子说:“刚才我展示给他看的面相、外在形象,是一个懵懂少年之相。我没有显露出我的底细,我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好奇少年。我就那么看着他,他弄不清我的究竟。于是!我又变换成很乖、很顺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的样子。他可能是看出来了:我是装的,装的很顺从,装的很听话,其实是反过来在试探他。所以!他就逃跑了。”

  这之后,列子心悦诚服地跟随老师壶子学道,学满而归。他不敢再向以前那样了,就当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一样。三年不出门,他帮助妻子烧火做饭,做好丈夫。

  喂猪就像侍侯人一样,不把猪当猪,而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人与万物都来源于天地间,猪也一样来源于天地间。所以!他把猪当成兄弟姐妹了。

  对待各种世事,不分亲疏没有偏私。过去的雕琢和华饰的装饰,让它们恢复到原本的样子。万物都不过是大地上存在的一个物种而已,就让它们保持各自的形状存在于世上吧!万物虽然纷繁各异,但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本性。万物来源于道,最终还是要回归于道。

  所以说!它们存在过就跟没有存在过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好像没有来过一样,它们都是道物化出来的一物而已。人也一样,只是道物化出来的一个物种而已。

  所以!不要去追逐名誉和身外之物。因为!人与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而已。在生命轮回的长河中,人的身体犹如一具尸体,只是一个形状的存在而已。

  所以!不要过分地去展露你的智慧、谋略。因为!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为了完成这一次做人的任务而已。

  所以!不要去为别人出谋划策,做无用之功。因为!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为了完成这一次做人的任务而已。

  体验生命轮回那运行不息、无穷无尽的境界,把自己忘掉。不要把自己当人看待,而当成万物中的一种,当成道,达到无我的境界。

  任由道将我们物化成任何物种,都坦然接受,没有喜悦和悲伤之情。因为!一切生命的出现,都只是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而已。

  修养高尚的至人,他们的内心就象一面镜子,任何事物映照在镜子面前。不刻意去逢迎也不刻意去排斥,接受但不隐藏。他们处理世事的方法就跟照镜子一样,所以!既能够保持事物的原本,又不因此而劳神损己。

  南海大帝的名字叫儵,北海大帝的名字叫忽,中央大帝的名字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如何报答浑沌的盛情款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孔。”

  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不过!如儵与忽所愿,浑沌真的变成了人。

  浑沌变成人后,就再也没有盛情款待过儵与忽。

  浑沌变成人,世界也因此而改变。

第72章 庄子的应帝王原文(免费)

???????????????????????????????????????????????????

????????????????????????????????????????????????????????????????????δ?????????????????????????????????????????????????????????棬??δ???????????

??????????????

??????????????????????????????

?????????????????????????????????????????????????

??????????????????????????????????????溣?????????????????????????????????У???????????????????????????D???????????????????????????????????????????????

??????????????????????????????????????????????????????????

??????????????????????????????????????跽???????????????????????????????????????????????磬??????????????????????????????????

??????????????????????????????????????????????????????????????????????

???????????????????????????????????????????????????????????????????????

?????????????????????????????????????????????????????????????????????????塣????????????????????

???????????????????????????Ρ???

???????????????????Σ????????????????????????????????????????????????????????????????????????

?????????????????????????????????????????????????????????

???????????????????

?????????????????飬??????????????????????????????????????????????

?????????????????????????δ????????????????????????????????????????????????????????????????????????????????????

??????????????????????????ν?????????????????????????????????????????????????????ɡ???

??????????????????????????????????????????????????????????????????????????????

????????????????????????ν???????????????????????????????????????????????????????

????????????????????????????????????????????????????????????????????????????????

????????????????????????ν???????????????????????????ɡ???????????????

????????????????????????????????????????????????????????????????????????????????????о????????ɡ?????????????

??????????????????????δ????????????

???????????????????

??????????????????????????????????????????????????????

?????????????????????δ???????????????????????????Σ???????????????????????????????

????????????????δ????顣??????????????????????????????????????????????????????????????????????????

??????????????????????????Σ??????????御????????????????????????????????????????????????????????????棬????????????????

??????????????????????????????????????硣

????????????????????????????????????

??????????????????????????????????????????????????У????????????

????????????????????????


第73章 庄子应帝王中的生词

  啮缺:传说中的上古贤人

  蒲衣子:尧时贤人。

  乃今:如今,方今。

  有虞氏:指舜。

  泰氏:指伏羲。

  徐徐: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徐徐,安稳貌。”;成玄英疏:“徐徐,宽缓之貌。”

  于于:成玄英疏:”于于,自得之貌。”

  肩吾:传说中的神名。

  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不仕。:“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日中始:人姓名,贤者。

  经式义度:皆谓法也。“义”通“仪”。

  弋:用带绳子的箭射鸟。

  鼷鼠:鼠类最小的一种。

  神丘:祭社神之坛。

  曾:竟,简直,还。

  天根:天之根,此处喻为人名。崔曰“人姓名也”。

  殷阳:殷山之阳。一说殷阳乃地名。

  蓼水:川名,未可实考也。

  无名人:虚拟人名。与天根相对应的人名,意为“无名”。

  豫:欢喜,快乐,安闲,舒适。

  莽眇:成玄英疏:“莽眇,深远之谓。”

  阳子居:居,名也;子,对男子的通称。

  向疾强梁:强梁:强劲有力;勇武。:“强梁者不得其死。”

  物彻疏明:司马彪曰:“物,事也;彻,通也;事能通而开明也。”成玄英疏:“鉴物洞彻,疏通明敏。”

  胥易技系:成玄英疏:“技术工巧,神虑劬劳,故形容变改;系累,故心灵怵惕也。”

  怵心:犹“惊心”。

  猿狙:泛指猿猴。

  嫠:髦牛

  藉:绳索。

  田:畋猎。

  蹴然:亦作“蹵然”。惊惭不安貌。一说为恭敬貌。

  化贷:犹言感化也。

  季咸:古代神巫名。

  列子:即战国时郑人列御寇。古有列子能御风之说。又为中国道教典籍之一。列子,本名列御寇,信奉道家的与世无争思想,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他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农耕之馀,醉心读书著述,潜心撰文二十篇,约十万多字。其中被纳入小学语文。

  壶子:列子的师。

  既:一言“尽”也,一言“教授”。

  亢:匹敌、比较。

  乡:刚才。

  地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

  萌乎不震不正:萌:本意指“植物发芽”;震:动;正:或指“止”。

  殆:大概,几乎。

  杜德机:杜:杜绝,堵塞;德机:亦作“德几”。犹生机。

  瘳:病愈。

  杜权:谓闭塞中有所变动。

  天壤:天和地。

  踵:脚后跟。

  善者机:蠢蠢欲动的迹象,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意思。

  不齐:谓生机变化莫测,前后不一致,忽有忽无,忽静忽动。

  太冲:阴阳交会的地方。:“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高诱注:“冲,调也。”

  衡:平衡。

  鲵:或谓泛指“大鱼”。

  鲵桓之审:或谓“大鱼盘桓逗留的地方”。

  九渊:九渊之说,出于,指鲵桓、止水、流水、滥水、沃水、氿水、雍水、汧水、肥水。

  自失:谓自知道行尚浅。

  走:逃跑。

  未始出吾宗:没有显露出自己的底细,装出一副懵懂少年好学地样子。

  委蛇:同逶迤。

  弟靡:谓柔顺而随波逐流。郭象注:“变化颓靡,世事波流,无往而不因也。”

  爨:烧火做饭。

  食豕:拿东西给猪吃,喂猪。

  块然:木然无知貌

  纷而封:或谓“涉入世间的纷扰却能固守本真”。

  名尸:名誉之主,谓囿于名誉。人与万物一样,只是一物而已。与行尸走肉意思相近。

  谋府:指谋虑所从出之处。

  事任:犹言承担职务。郭象注:“付物使各自任。”

  知主:智慧的主宰,出主意的人。

  朕:我。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秦始皇之前普通人也可称朕。

  不将不逆:不刻意去逢迎也不刻意去排斥。

  应而不藏:应者,指照镜子,原本地反映事物本来的面目。

  儵:同“倏”。倏忽:迅疾。意指岁月飞逝。

  视听食息:看,听,吃,呼吸。

第73章 庄子的应帝王并非无为而治

  正如前面所述,庄子内篇最后一篇果然是写“帝王之治”的。

  不过!并不仅仅讲帝王之治,还讲了人民自治。

  把帝王之治与人民自治两个部分综合起来,就成为“天下之治”了。这也是庄子这篇的主旨:天下治才是大治。

  帝王如何治国呢?

  应该说!道家认为帝王如何治国呢?

  看了好多解读的文章,大多数解读者的结果是:无为而治。

  其实并不然!道家或者说庄子并不仅仅是讲无为而治的。认为无为而治,是因为解读者没有读懂道家的道、庄子的道。一知半解,知表不知里。

  无为而治只是解读者根据文字的表述而认为的,却并没有读懂表述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

  正如篇里列子的师父说列子的那样:“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我教你了,可你并没有听懂。就跟“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一样。有雌无雄,我教你再多你却没有理解,有再多地雌也是无用的,哪里有“卵”焉!

  还是那句话,没有读懂道家的道、庄子的道,你就无法读懂老庄。

  在篇里,庄子还是循环渐进地讲的,一步一步来讲的。可能还是考虑到了某些理解能力差的人,和那些成见太深的人,才这样不厌其烦,重复地讲。

  在篇的第一个故事里,庄子就举了两个事例,方便我们理解。

  “有虞氏不及泰氏”,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虞氏是指舜,泰氏是指伏羲氏。两人都是古代帝王,为什么舜比不上伏羲氏呢?

  注意了!这个解读在前面已经解读过多少次了。但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庄子还是重复再讲一遍。

  为什么舜比不上伏羲氏呢?

  因为!两人的境界不同,一个是站在人与社会这个范畴、高度上来看待、处理人间世事的。虽然也能够把社会治理得很好,可毕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彻底根治。

  要想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就必须根治,就必须找到人类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何根治呢?

  那就要采取伏羲氏的方法,站在道的高度上来治理社会。

  舜是站在人与社会这个范畴、高度上的,而伏羲氏是站在道的高度上的,两者境界差距大了。

  站在人与社会的范畴、高度上,人的境界就低,就只能看到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站在道的高度上,人不只是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人还是天地间的一分子。人与万物一样,都来源于道。人与万物是兄弟姐妹,天地是我们的父母。

  站在人与社会关系这个角度上,我们的境界就低,我们就会争名夺利,争生存,争一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是糊涂人生。不仅仅是糊涂人生,还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而我们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问题,我们的境界就高了。我们就会淡泊名利,不再追求身外之外。因为!人与万物都来源于天地,人与万物是兄弟姐妹,天地是我们的父母。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我们会很理智地生活,不折腾。

  说白了,人是要死的,你争那么多有什么用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白驹过隙,生命过客。

  如果还不理解的话,这么说吧!人类历史记住了几人?人类历史上有多少人来过?到底记住了几人?你说你?你争什么呢?不会超过五代,你的后代就把你忘得一干二净了。

  要是还不理解的话?这样说吧!你家五代以上的祖坟你都可能不知道在哪里了,更别说他们曾经对你有过什么恩德了。你说?你争什么?你的后代一样会把你忘记,更别说别人了。别人可能在你死后十年,就彻底地把你忘记了。甚至!在你还活着的时候,就不曾记得有你这么一号人物。

  因此!道家的“帝王之治”就出来了。

  那么!道家的“帝王之治”是如何治世的呢?

  其实!不用说了,已经说出来了。可是!就是有人理解能力差、有人成见太深,让你不得不更直白的说出来。

  道家的“帝王之治”就是:教导世人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看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

  也就是要让世人重新建立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

  人生观错误了,境界低了,只会沉溺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不能自拔,无法解脱自己。

  中的第二个故事,也是讲“帝王之治”的。

  从理论上来讲,社会是需要治的。但是!关键是如何治?

  第二个故事,也是让许多解读者误解的,并以第二个故事来作为证据,证明庄子哲学思想是“无为而治”。

  其实!庄子是在讲,社会如何治。而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

  就第二个故事来讲,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社会需要制定律法来约束世人的行为吗?

  第二个故事中说:“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

  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中,以便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

  难道世人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都不如?都不知道如何规避灾难,还要你去为他们设置律法,规范他们的行为?

  关键是你的方法不对,而不是不需要治理,这个社会是需要帝王来治理的,但是!必须对方法。“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设置律法规范社会行为,那是治表面,而不是根治。治理人类社会是需要根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制定律法是不能根治人类社会问题的。

  接下来第三个故事,就写“请问为天下”了。

  到底怎么治理天下呢?

  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这句话是承接上面的故事而来,不要教条这句话的本身意义。古代人惜墨如金,或者说文笔就这风格,你必须承接上面谈的话题,连贯起来理解。

  上面第一个故事说了,要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