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赤色黎明-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到桃源县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前去攻打豫章郡的黄盖部,居然并没有回来。按说李文黄忠还要攻打会稽郡,回来本来就慢些,只是攻打豫章郡的黄盖部,却怎么还不回来?
好了问了问,才知道原来黄盖部已经分散,并且镇守赣县,主要是防备交州的刘焉军。与此同时,赵云的游骑兵部队,则是直接北上柴桑一带镇守,再加上驻守丹杨郡的关羽,倒也是形成了一条防卫线。
据说彭开那边也会继续征调部队前往地方布防,大量适合山地战的士卒会来到前线。到时候就算敌军来犯,也能够借助地形,对敌人进行有效的狙击。
至于现在最头痛的,估计就是袁涣或者荀衍,大量的人才派了出去,却还有大量的缺口。这不得以还让明年毕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然后直接上岗就业,一毕业至少就能当个村官。这种尚未经过社会磨炼的存在,能有那么大的运气的确不容易。
饶是这样,人才还是略有不足,最后李煜坐在决定,在这四郡之地开设考试,专门录取民间的人才。只要通过考试,不管寒门还是世家,都能进入官府里面任职。最多异地任职,考中者不能够在自己郡中就职,在后来的封建时代里,也是个常设条例。
“镇守边疆,好羡慕啊……”接下来的几天里,李煜耳边大概就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不用想也知道,只有李文胆敢那么放肆。
“蔡琰还没有身孕?我们老李家的人丁……”李煜被说得烦了,直接也是回击了句。
李文顿时哑口无言,他一个军人又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回家?蔡琰已经是长得亭亭玉立,但双方沟通方面还存在一些隔阂,到底是了解对方的时间有点少。也不是说不喜欢的人,就不会有胃口什么的,主要还是李文在两人独处的时候,总有点尴尬,不好下手。
久而久之,两人结婚也有几年了,结果蔡琰的肚子却是一点都没有变化。本来这也没什么,实在不行再娶一个便是。但如今被李煜说起,李文只能灰溜溜的跑了。
与此同时,整个华夏大地却是面对一场震动。
共和国建立,然后对外宣战,其结果就是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就直接把扬州除了九江郡和庐江郡以外的所有郡县,都给打了下来。换他们来,只怕十天都在行军的路上,更别说要进行攻城战了。
强大的装备,彪悍的战斗力,一支很像刺客一样的部队,关键还有可以喷射雷电的长筒,这就是陆续汇聚过来的消息。
对于共和国的战斗力,所有势力顿时都来了兴致,同时也感到了危险。
在惊讶的同时,一场针对华夏共和国的阴谋,也悄然展开了!
第80章 各方的反应
共和国建国不过一个月,结果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直接把扬州八成的州郡全部打了下来。这种速度让人震惊,也让人忌惮!
“放着他们继续这样进攻下去,江南将会被他们全部占领!”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的开始提出这个观点,关键是支持者也有不少。
华夏共和国的很多政策已经曝光,土地公有,工厂国有,政务公开,财政公开,个人财产公开。任何一个就算再有才华的人,也不免看着这些制度,深感头痛。
官本位下的华夏,当官本来就是一种荣耀,李煜却要把官员平民化,甚至变得比平民都略有不足。在这里当官根本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就如同李煜常常在人前宣传的那样,官员们还真的是‘人民的公仆’了!
有产者总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变成无产者,土地都被收走了那还有什么意义?而想要当官的人也不会喜欢华夏共和国,在那里当官一点都不快乐!
倒是寒门那里,有不少人感兴趣,只因为那里有公平的考核模式,通过考核就能当官。关键是华夏共和国打下了偌大的地盘,肯定需要大量的官员,甚至基层的官吏。扣除一部分对华夏共和国的前景不看好的存在,有不少寒门得知了华夏共和国的存在后,毅然南下。
历史人物未必没有,但方言汉末到三国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有几个较出名的寒门士子?
至于世家们,自然是不断的黑,少数能保持中立就已经非常不错。这些世家也大多和共和国有点关系。比如陈郡袁氏、陇西李氏和颍川荀氏,说来也就那么几个保持中立的。
共和国以外的百姓,本来就因为交通闭塞,所以根本不了解共和国。再加上那些世家不断的黑,顿时也是把华夏共和国视若毒蛇野兽,避之不及。
一个月的时间,足够做什么事情?
刘辩直接把巴郡给打了下来,正打算稳定好全局,并且逐渐朝着南方益州残余州郡进行攻打。曹操带着夏侯兄弟,一路南下,荀攸作为军师,张鲁作为五斗米教的使者,一方面发动教众支持刘辩,一方面为他劝说地方世家投降。
张氏在巴蜀已经有好几代人,和地方的世家多多少少有些交情。或许因为战争的关系,这点交情也断了一段时间,好在如今在大形势下,很多人并不排斥和张氏接触。
首先和张鲁接触的,便是蜀郡张肃,张鲁他们的祖籍其实是在沛国丰县那边,两家虽然都姓张其实没有什么亲戚关系。
第二个开始接触的,便是江州严家的家主严颜。严家从百余年前兴起,至今不过三代,当代家主严颜今年不过三十五岁,正值壮年,却已经是巴郡都尉,很多人都看好他的前程。
刘辩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号,关中和那所谓的大汉共和国朝廷,虽然都有否定,但他们跳得越厉害,在明眼人眼里,就越证明刘辩的确还活着。
严颜就是个明眼人,他算是看明白了,无论是关中朝廷,或者华夏共和国,甚至是大汉共和国,其实都是反贼。也难怪陛下不敢声张,悄悄来到巴蜀之地,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和五斗米教搭上了关系。
有了严家的支持,曹操的部队在巴郡自然是更加顺风顺水。张鲁也是活跃于各个世家之中,终于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益州的全部攻占。如今扣除少数南中蛮聚集的地方,还没有能完全收复以外,益州汉人活跃的区域已经全部收复。
刘辩以张衡和荀彧作为主要的政治人才,征辟巴蜀世家子弟,总算把他的政权巩固了下来。本来还在为自己的成绩沾沾自喜,结果却得知李煜十几天的时间就攻陷了扬州四郡。关键是战果,几乎都是对方直接开门投降,本部几乎没有阵亡的情况。
豫章郡与长沙郡、桂阳郡接壤,谁也不知道李煜会不会进而进攻这两个地方,进而攻略整个荆州。又或者是否会南下,攻打交州。甚至说不定会北上,把属于扬州的九江郡和庐江郡给打下来,甚至染指广陵郡。
历史上庐江和九江两郡其实都在曹操的手中,为此孙权还和他打了一场合肥之战。如今庐江和九江两地都还是权力的真空,明面上归属于他刘辩的大汉朝廷,但很难保证李煜不会会为了能够安全渡江作战,全力进攻这两个地方。
任何两个国家一旦接壤,那不管以前关系多么好,难免就容易出现纷争。尤其隔壁还是一个新生,但实力强大的国家,这就更加让人忌惮!
曹操和荀彧自然是提议加强边境的防备,同时最好能出兵,先安抚并且夺取荆州的兵权,然后派重兵镇守边境,甚至把九江郡和庐江郡打下来,断绝李煜北上的通道就最好。
“事情不宜操。之过急,李煜刚刚打下四郡,且在世家之中不得人心,只怕如何安排人手治理地方都成问题,根本没有实力对外扩张。
荆州虽然臣服于朕,但到底王睿在那里经营多年,与地方世家盘根错节,轻举妄动且不说会伤害到地方世家的心意,也容易会引起王睿的警惕和忌惮。
当此形势下,应徐徐行之,切勿逼迫太甚。在荆州边境设下重兵防备也是应该的,这样和王睿沟通一下,看看他能不能安排人手,需不需要我们帮忙。另外就是除非李煜率先进攻,否则我们就不要太紧张这个问题。
至于九江和庐江郡,荆州都尚未拿下,何必要多次一举?两郡之上便是豫州所在,东边便是徐州所在,不管是陶谦还是共和国,都不会希望他能顺利北上,我们何须多此一举?”刘辩这一个月来,却是越发的聪明起来,显然是得到了刘宏的真传。
或许这才是刘辩,木讷只是为了生存,刘协都能那么聪明,没有理由一个爹生出来的儿子,到了刘辩这里就木讷。皇子和皇帝其实也是高危职业,在身边缺乏足够保护的前提下,他们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
直至上位,并且亲自掌控了一支军队,刘辩这才恢复天性。他今年已经十四岁,在这个岁数,不少皇族子弟已经有妻有妾,已经算是个小大人了。
不同的是,他少了刘宏的激进,这或许是小时候在道馆生活了一段时间的结果。只是这样的皇帝,才最可怕!而这样一个皇帝领导下的国家,也能发挥出封建社会最大的威力!
荀彧和曹操自然也是最激动的,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大汉再兴,甚至变得更加强大的美好未来。
“另外如情报所言,对方的冶炼技术,甚至是那种可以发射天雷的器物,我们也要想办法弄回来。不过单纯依靠汉魂,效果不佳。荀爱卿可拟旨,让益州的世家帮忙去把这些技术弄回来。只要他们能做到,朕不吝厚赐!”刘辩最后又补充了几句。
“唯!”两人自然是显然领命,说不得还在心中计算一下,是否也能掺和进去。
关中那边收到消息最晚,不过不管李煜在江南怎么乱,都和董卓没什么关系。眼看丁原这几天一直在函谷关外邀战,他才是真的烦得要死。
在他的武力压迫下,关中的世家的确是夹起尾巴做人,甚至把一部分的干股让给了董卓。董卓居然没有收,而是放在了朝廷之下,美其名曰‘国有资产’。他已经慢慢看明白了,世家的命门其实未必是土地,而是经济才对!
他想要做的,就是让朝廷控制地方世家的经济,随着高产作物的普及,这粮食已经不成问题,他随时都能拉起一支部队,但如今的部队,单纯提供粮食,已经没有那么大魅力。
不过对于华夏共和国的技术,甚至是练兵的方法,他却是垂涎三尺。本来就打算以绝对的武力来改变这个世界,任何能够提高武力的事情,他自然非常关注。
于是就找到了李儒,问他有没有办法?李儒表示有,然后推荐了一个人,说这个人能够帮董卓把东西弄回来!而他推荐的那个人,却是贾诩!
三天后,贾诩离开了关中,开始南下。董卓承诺,把东西带回来,给他封侯,但贾诩难得逃出生天,岂会回来凉州受苦?董卓的政权下,军人成为地位最高的存在,文官反而成为了附庸,甚至被军人打压。这里贯彻的是丛林法则,但这些野兽脖子上拴着的绳子却并不牢固,偏偏造成这一切的董卓,对下面的军人做出的事情,约束也不认真。
关中已然成为了一个是非之地,以后说不得要成为人间地狱,贾诩会履行约定,把技术给董卓带回来,但他的人却未必也要跟着回来。
至于大汉共和国那边,政权刚刚草创,袁隗也发挥了他首相的作用,上面没有皇帝牵制他,还真的把自己当成了皇帝一样。只可惜下面却有一大堆的议员阻挠他,这样和以前似乎也没什么区别,心中不免清楚,难怪那些世家都不想当皇帝。
上任后,也是积极改革,主要还是工商方面。毕竟这是牵扯到所有世家根本利益的存在,所以首先必须要处理。只可惜他根本不知道有《反垄断法》的存在,也不知道垄断的危害,以至于大规模的垄断经营,在悄然进行着。
明面上,共和国却是在飞快的发展,大量的工厂和作坊建立起来,甚至铁料也开始不再政府专营,不过食盐依然控制在政府手里,这个袁隗也不好放开。
共和国在技术上也在非常提倡,大世家都有独立的实验室。他们已经看到了专利带来的好处,自然是要不断创造和霸占专利。在这个基础上,《专利法》在共和国反而是落实的最好的。
不过华夏共和国的崛起,却是引起了他们的忌惮,关键是扣除九江郡和庐江郡,双方即将接壤。袁隗也不免要考虑考虑,如何对付这个,曾经害死过他族兄的势力。
至于袁逢曾经做过什么,他却是忽略了……
第81章 经济来挂帅
李煜可不会去管别人怎么想,现阶段的头号要务,便是尽快吸收战争结果。
人口普查和人口统计成为了最大的难题,毕竟没办法如以前一样,陆陆续续几千几百的进行拍摄和身份证制作。立刻拍和对应的相纸依然是黑科技,至少林铭发明不出来。
或者说,就连这玩意的运作原理,他都还搞不清楚。至于李煜,那就更不必说了。
南方汉人也不算太多,近千万总会有,再加上百越之民也有数百万,这将近两千万的数量,再加上每年增加的人口,这若是全部登记,也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李煜无奈,只能把袁涣、荀衍和程昱等文臣召集了过来,向他们询问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得知立可拍的数量,还有相纸的数量或许没办法满足供应,众人不免沉思了起来。
“后续可以提供多少那种叫做‘立可拍’的机器?”程昱率先发问。
“每个月三台,但最终或许只能提供五千多台!”李煜认真的回答道,五千台已经是极限,这还是最近科研成果有所进步的结果,否则每个月的空间维护费就是笔巨款。
“这样根本不能满足现阶段是需要,就算是以后也是一样。为今之计,只能是身份证和路引并用,好在我们有更好的纸张用来制作路引或者户籍簿。
不过涉密的工厂,还有实验室或军营,则最好不要开设在那些刚刚被解放的区域。就算设置,也应该招收持有身份证的工人,同时不允许那些没有身份证的百姓靠近。”程昱给了一个折中的处理办法,袁涣和荀衍也表示这个方法可行。
应该说,现阶段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了。
就在前段时间,为了配合立可拍,减少纸张的进口,纸张研究室已经加班加点,把铜版纸的制作工艺给研究了出来。产量不高,但总能想办法提高,甚至价格也要想办法砍掉三成以上才行。
不过有了这玩意的出现,居民身份证就算没有照片,只要加盖了地方官府的印章,并且规定涂改无效什么的,那么总能避免很多问题。再配合户口本使用,同时规定把身份证外借他人使用将严惩,多少能堵住不少问题。
至于堵不住的地方,只能另外想办法处理,比如就如同程昱所言,高级的研究所和工厂,甚至军营,不要让无关人员靠近,同时只招募有身份证的人工作便是。
最近华夏共和国的建筑公司又开了三家,这些都是国有控股企业。连同原本的那一家,取名为‘一建’,‘二建’,‘三建’和‘四建’。建筑工人有一部分来自被俘虏的地方守军,一部分是招募过来的工人。
战争期间,因为抵抗被俘虏的敌人,要服劳役三年进行思想改造,这种行为叫‘劳改’。期间自然会提供饭食,甚至每个月还有微薄的薪水。饶是这样,知道自己的待遇和工作类型后,那些劳改犯们居然也能高呼李煜‘仁义’,这让他有点笑不出来……
按照计划,将有两条铁路将动工,同时还有一条跨市国道将要规划建设。从豫章郡经丹杨郡,过吴郡和会稽郡,最后绕一圈回到豫章郡,形成环状道路,同时沟通四郡的联系。
同时武夷山那边也要修建两条,分别通往豫章郡和会稽郡的通道。
“目前还能和杨氏或者李氏取得联系吗?”李煜看向林铭,这次他如以往一样旁听。
“要联系不成问题,不过他们两家被董卓打压得厉害,只怕没办法为我们提供帮助。更别说中间还有刘辩和大汉共和国挡在那里。”林铭摇了摇头。
早些时候在杨浪的推动下,两家开始朝着垄断经济发展。杨氏主要发展的是棉花种植和纺织加工业,李氏的却是畜牧业。
共和国建立后,两家凭借着原本的底蕴,也是迅速垄断了别省的棉花和畜牧业,并且打压那些散户,一个月的时间,便垄断了中原的棉纺和畜牧业。
可以说,中原人目前买的棉布,几乎都是杨氏出品;买的羊肉和猪肉,甚至是牛肉或者鸡鸭鹅肉,几乎都来自陇西李氏。
“他们在中原还有产业就好,明面不行,让他们私下帮忙一下,帮我们把走私通道建立起来。这不仅对他们有好处,对我们有好处。且不说大家都是同胞,或许立场不同存在争议,商业往来,不应该因为敌对被拒之门外!”李煜提议道。
“这个我会派人和他们接触,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林铭点头回道。
“他们会答应的,只要是合格的资本家,就不会拒绝送上门来的利益!过去所谓的耕读传家,说到底那是粮本位时代的产品。粮价居高不下,这才让他们只需要依靠土地的产出就能获得足够的利益。但如今粮价过低,继续种田价值不大,他们也不得不撕开那层伪装,乖乖去经商赚钱。在这个经济挂帅的新时代,那群资本家依然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基本上是只要能赚钱,就要一窝蜂跳过来咬上一口!”李煜笑吟吟的说道。
这话说得有点粗鄙,但奈何在场所有人都没办法反驳什么。事实上就如同李煜所言,他们在特区这里的收入,也绝对不是承包下来的土地。或许也有,主要是种植经济作物来获取利益,不过主要还是依靠各种作坊和研究室。
尤其是研究室,李煜对版权和专利非常看重,对打击盗版和维护专利的决心也是非常巨大。是故只要研究出一种新的,可以获得专利的技术,那么对家族来说至少可以赚上十年二十年的。甚至一些可以作为独门技术的东西,据说李煜那边就有,而且从来不申请专利,也不怕别人会仿造,比如立可拍这种神器。
就如同李煜所言,如今已经是经挂帅的时代,过去鄙视商人,如今却没办法那么说了。一方面鄙视商人,一方面自己也有人经商,传出去那还不把脸丢尽了?
至于那些保持传统,只是种地不去开店的大地主,他们最多只会沦为原材料供应商,而且必然会被资本家联合起来进行打压。换言之,在如今这个时代里,不改变思想的话,那么就注定要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那好,我会以这个作为先决条件,派人和他们进行沟通。说真的,我们也的确缺乏足够的原材料,不少东西都要进口才行。但如今我更担心的是,当杨氏垄断的棉纺行业,继而和我们打价格战,该如何应付?他们扩大生产,压低棉布的价格,然后全部朝着我们这里倾销,又该如何应付?当然,其他行业或许也有这个问题!”林铭提出了疑问。
这也不算是杞人忧天,而是如今已经开始有那么个预兆。
“南方本来不是很适合种植棉花,能够从他们那里进口棉布的话是再好不过。北方产出的棉花不管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比南方要好,有些事情我们没办法强求。
想要保护本土的棉纺业,则只能从两方面入手:对本土的棉纺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和政策优惠,在这方面压低他们的纺织成本;一方面让他们走精工路线,放弃廉价棉布市场,转而走向精品路线,品牌路线。简单来说,就是提高价格,对有钱人进行出售。这要求棉布的手感更加细腻柔软,对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
好在这部分的技术积累,我们已经完成,只是提前拿出来而已!”李煜笑道,他早就料到会有那么一天,所以早早就做了准备。
棉纺在四年前就开始,但棉纺的深入研究却也在同步展开。当时这部分研究林铭其实是带着疑虑,主要是觉得太急没必要,再加上棉布造得那么好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直至如今李煜提出了高端路线和品牌的概念之后,他才意识到,李煜原来在四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显然已经料想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关键就如同他所言,南方的确不适合种植棉花。他对比过两边的棉田产量,北方主要是种植技术还不行,肥力跟不上,所以产量一般,但居然也和南方非常靠近。
南方提高了种植技术和施肥技术,但受限于虫害比较严重,更有不少的野兽出没破坏棉田,再加上水土的问题,先天产量就受到限制,这就使得南方的棉花产量,和北方没什么区别。但若北方提高了技术,那么棉花的质量和产量超越南方,不成问题!
至于畜牧或者而其他行业就更不必说,南方有南方的优势,北方也有北方的优势。南方多山多林便是先天最大的缺陷,有些东西的确强求不得。
“肉类的进口也这样?”林铭问了句。
“南方的野兽众多,每年需要消灭的害兽就有不少,足够提供肉食供应。这部分进口就能降低一些,关键还是要保证质量,有病的或者死肉绝对不能有一点来到我们南方。控制好了质量问题后,那么剩下南方市场能消耗多少,让百姓决定,我们只需要在一旁监控掌握,不需介入太多。”李煜郑重的说道。
“那好,我立刻就去安排!”林铭点了点头,起身离开。
“元首知识渊博,我等佩服!”袁涣等人都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只能奉承了句,其实何尝不是诉说自己心中的无奈。
要说治理地方,又或者立法,甚至是农耕什么的他们都懂,甚至也擅长。但要说经济什么的,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不多,所以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大家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若是一个人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要做的话,那还不活活累死?经济方面的资料,迟一些会为大家提供。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各位稍微了解便是,你们的职位也非常重要,还请以后多多操心了!”李煜郑重的行了一礼。
“元首毋需如此,此乃我等本分!”众人也是纷纷拱手回道。心里到底是松了口气,他们真的担心,因为不懂经济,以后会逐渐被淘汰出去。不过这也给他们敲响了一道警钟,得到资料后,该好好进修一番了。
第82章 货币与经济(上)
其实共和国这里就有各种成人夜校和辅导班,只是针对经济方面的夜校,只能是干部和在校大学生才有资格学习。
也别怪李煜吝啬,经济学的概念目前只有华夏共和国独有。他以后还打算,借助经济方面的漏洞,狠狠坑其他几个势力一把,自然不希望他们能掌握经济学概念。
古代关于经济方面的著作,包括两汉年代,也只有《商君书》、《考工记》、《富国策》、《盐铁轮》和《管子》。说穿了真正牵扯到经济学,或者现代经济学的几乎没有。这些著作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理论,而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在,这些著作的帮助已经不大,唯有《管子》还能有点借鉴效果。
李煜胆敢玩社会主义,甚至忽悠北方的世家门阀进入罗马共和制模式资本主义,主要是他的思想理论优先于这个时代,不考虑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他能大概掌握社会变化的那些可控规律,再加上社会主义本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能避免不少问题。
为了能够利益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轻松一些,李煜这才要避免知识外流。不过这不可能一直有效,对方可以通过观察李煜的执政政策,来自己摸索出来。最终,双方还是要公平的进行经济往来。
地盘骤然扩大了三倍有余,这就给李煜的声望最大上限很大的提高,只可惜仅仅提高到了五百万点。果然仅仅把扬州,甚至可以说仅仅把扬州四郡打下来,意义还不算大。
在这个基础上,李煜第一次感受到了声望值不是一次性补满的状态。以前一百五十万点的时候,几乎是每天都处于满贯的状态,就算消耗完毕,过一天也能立刻补满。
如今却没办法了,每天能收入的声望点就那么四百多万点,甚至尚未到达声望点上限。再加上追随者和崇拜者的限制,说不得两天补满五百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新打下来的地盘,里面的百姓对他还没有什么归属感,自然也不是他的追随者。为此李煜只能想办法扩大宣传,文宣部已经开始组建,这个部门把文化部和宣传部结合起来,主要是目前李煜缺乏人手所致。之后人才和需要提升,再分开这两个部门。
目前主管这个部门的,是蔡邕。从教育局局长提拔到文宣部部长,蔡邕也是抖了起来。当然最让他高兴的是,蔡琰终于有了身孕,是李文出征前的劳作成果。但是李文被李煜抱怨了半天,还真的回去努力了几天,结果还真搞出人命来了。
李文有了后裔,那么蔡家在共和国的地位也就根深蒂固。当然,双方也更纠缠不清,蔡邕也只能为共和国鞠躬尽瘁了。
蔡邕上位,第一时间就组建了宣传团队,按照预定的方案,到地方进行宣传。其实主要还是造神,把李煜塑造成苍天派下来,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的人间真神。当然这不会明着说,不过以百姓的理解能力,造神比普通宣传更有效果。
李煜固然关注宣传的事情,毕竟这关系到他能调度的最大黑科技程度。不过他身为元首,需要关注的事情太多,现阶段最关注的,莫过于一件事情。
“铸币?虽然共和国已经建立,但铸币是不是还太早了点?”袁涣被李煜叫了过来,说起要铸币的事情。只是本人并不太赞成,在他看来这是李煜好大喜功的行为,与国无利。尤其听说要铸造金银铜三种货币,更是觉得不能接受。
毕竟这年头主要使用的货币就是五铢钱,金银可以作为大宗买卖的结算货币,但金银纯度的要求,甚至是银元宝的样式和纯度等几乎还没有形成。于是用贵金属结算这点,争议非常大,甚至还有赤金这种货币单位,说穿了就是黄铜。
“并不早,甚至有点急切!趁着货币的问题还没有形成,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李煜却是摇了摇头,示意袁涣坐了下来。
“这倒是属下知识浅薄了,还请元首赐教!”见李煜神色严肃,袁涣这才意识到情况没那么简单。是故拱手告了声罪,这才缓缓坐下,倾听他打算说些什么。
“赐教算不上,有些想法我说来,你觉得有必要,那么我们就继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