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小驸马-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张飞亲卫上前,一刀砍下越吉首级。
这场大战一直持续到午时,耗牛、青衣两族五万士兵尽丧于此。金城之围遂解。张飞大胜回城,却见情报官匆匆寻来,道:“张掖传来急报,羌兵首领北宫玉、宋扬起兵三万攻打触得城,太守辛毗紧急求援。”
张掖太守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姜述重其刚亮公直,因为凉州苦寒,百姓贫穷,任命其为张掖太守。辛毗赴任以前,在东莱盘恒数月,事无巨细,不耻下问,记录文稿十余万字。到任张掖以后,巡查各县,指导农耕,审理陈案,整顿兵备,绩考与金城沮授并列凉州第一。
北宫玉屯兵之处位于张掖西南境外,距离触得城三百里。彻里吉起兵之初,定计分兵三路,后发公文呼吁羌人各部响应,并未将北宫玉这路兵马计算在内。神鸟、情报司探听情报以彻里吉为主,三路部族首领为次,却忽略了北宫玉这路羌兵。
北宫玉引兵攻打触得城,城中守军只有千余,所幸张掖民兵训练有素,闻听官府紧急公文,城内民兵很快聚起二千余众,皆领甲衣武器,上墙协助防御,这才免了破城之灾。
辛毗长于文事,郡尉田械出身边兵,累积军功而授此职,虽然作战勇猛,熟悉战阵防御,却不长于谋略。面对羌兵如潮般地猛攻,守军虽然英勇,又据城而守,但是损伤极重。
辛毗之女名叫宪英,年方十五,听闻蛮族攻城甚急,不顾家人阻拦,披挂上城观战。见城下蛮兵攻城器械简单,只是使用云梯,弓箭射程亦近,急寻辛毗道:“我军兵少,与敌军硬撞,损伤极众。敌军兵多,我军兵少,即使以一命搏两命,我军亦搏杀不起。我观敌军器械简单,其攻城之时,只须让壮丁着甲,用挠竿推倒云梯即可破其攻势。以弓驽远伤其军,以挠竿近伤其军,守军损失必少。”
辛毗知晓女儿多智,闻言急令百姓制作挠竿,根据宪英指点,果然伤敌无数,士兵损失极小。田械忠厚,不以受女人指点为耻,见辛家女言之有理,便依法而行,因此抵御羌兵猛攻十一日。
城外高阜之上,两位羌人首领正在观战。左侧一人年约四十五六,身材高大,白净面皮,留有长须,身着华衣,正是羌族首领北宫玉;右侧之人年约三十七八,一身汉人文士打扮,皮肤微黑,眼睛十分明亮,身材瘦弱,正是混血宋扬。
宋扬母亲是汉人,自小倾慕汉学,少时在金城长大,颇有文名,又广交豪杰,在金城甚有名望。其父原是胡商,后来得罪一位官员,被人诬陷下狱,宋扬一怒之下,与好友北宫玉密谋,挟持凉州边章、韩遂,以两人名义发布缴文,纠集乱民数千,救出父亲,杀死官员,占据金城。后来依附者众,聚兵十万有余,数次击退汉军,又结连附近部落共同进退,竟然搞出极大声势。后来皇甫规统兵剿匪,得韩遂、马腾两人辅助,在金城以西大战,汉军大胜,斩首八万余。
北宫玉、宋扬数战皆败,被汉军驱逐出境,到了境外落脚之时,只余精壮三千余众。宋扬读过兵书,知晓以目前实力,无法与汉军较量,便在境内兼并小部落,数年下来又渐成气候,聚兵三万余众。
此次攻打触得,本以为数日可下,怎奈城中守兵前面猛冲猛打,损折甚众,后来却改变策略,尽使些阴损招数。宋扬望着部下又一次被击退,摇了摇头,道:“城中守军有高人指点,我军攻城招数皆为所破,部下损伤甚众,给养将尽,要想破城甚难。”
北宫玉异道:“你向来足智多谋,怎会如此沮丧?”
宋扬道:“起兵之初,以为天下诸侯皆动,我等借机吞并地盘,积攒实力,以图大事。昨日接到消息,齐侯已经全得徐兖之地,众诸侯无敢发兵者。西羌王以一族之力,如何与齐侯抗衡?若我所料不错,近日援兵就可赶到,彼时即使攻破城池,也无力拒守。此次出兵终是无果。”
北宫玉眺望繁荣的郡城,眼露羡慕之色,颇为遗憾地说道:“前几日若是抓些汉民为前驱,此时早就可以进城享福了。”
宋扬正色道:“我等领兵攻城,此为攻伐之举,两族交战,实属正常。若是无故损伤汉民平民百姓,以齐侯性格,我等即便逃到天涯海角,他也不会放过我等。攻城不下,我等撤兵回去便是,若是伤了平民性命,天下再无我等容身之地!”
第一卷姜述篇第235章逼退西羌3
正在此时,斥侯来报:“东方大道烟土飞扬,应是大批汉军骑卒杀来。”
北宫玉、宋扬闻言,连忙转头看往东方,只见远方果然出现大量烟尘,速度极快。宋扬忙道:“下令各军,退回大营。”
张飞自闻消息,担心触得有失,统领部下一万汉军精骑,一人双马,星夜赶来。凉州地面广阔,城池相距甚远,即使快马加鞭,也是今日刚刚赶至。待到离城稍近,见城头旗帜依然,这才放下心来。张飞并不统兵进城,而是让部下就地歇息,自引数十亲兵往探羌兵营寨。
羌兵缺兵少甲,五万羌兵未必斗得过一万汉骑。张飞好战,见城池无恙,便想速战速决。张飞看完羌兵营寨,正欲统兵攻打,却见城内来了一伍骑兵,行近张飞近前,道:“我家太守让我等给将军送来一封书信。”
张飞取信看完,笑道:“皆言辛家女多智,果然不假。”
原来辛宪英在城头观战,看到蛮兵退回大营,便猜到援军赶到,待见援军就地歇息,并不进城,便猜出援军想要攻打羌军营寨,便修书一封,让辛毗送给援军将领。
辛宪英观战十余日,早将汉军、羌兵差距了解透彻,认为汉骑此时往攻羌兵营寨,虽然能胜,但是损折必众。若是派兵截断羌兵归路,只须营中粮尽,羌兵便会不战自溃。
张飞虽然性急,但是饱读诗书,又学过姜家兵科,读完辛宪英书信,便知破敌之策不在于急,而在于缓。张飞思索片刻,分兵一半去城中去取补给,自引五千精兵,绕敌营而过,到敌营南方当道扎下大营。
宋扬多次领兵与汉军交战,自然晓得汉军骑卒厉害,之所以要各军撤回大营,就是不想与汉军野战。初见汉军分军,还不知何意,待见汉军直奔营寨而来,不惧反喜,心道骑兵攻营却是不怕。待到汉军绕营而过,当道立营之时,不由脸色苍白,急忙回帐与北宫玉道:“汉军截断我军归路,只能趁汉军立营之时,全部杀上冲出一条血路。否则我军危矣。”
北宫玉急随宋扬营前来看,见张飞部下只有五千骑兵,笑道:“彼军兵少,我军即便退军,岂敢阻拦?”
宋扬急道:“我军与汉军野战,安有胜算?撤退之时,前有汉骑冲阵,后有汉骑追杀,若被击溃军阵,就有全军覆没之虞。”
正在此时,斥侯急报:“东方又有大批汉军赶到。”
宋扬、北宫玉急忙转到东营,眺望东方,果然又是飞尘远扬,兵力不下一万。北宫玉急忙下令:全军准备撤退。宋扬忽道:“我军欲退亦不能行。”
北宫玉异道:“这是为何?”
宋扬道:“方才全军撤退,敌军兵少,我军士兵并无惧意,拼命厮杀还能冲出一条血路。如今汉军与我军兵力相仿,我军只要下令撤退,士兵心中惧意已生,只须汉骑一次冲阵,就可能导致溃阵。若无战阵配合,如何与汉骑野战?”
北宫玉急道:“这便如何是好?”
宋扬低头沉思道:“想要保命,有两计可行。其一,今夜统领心腹于夜间逃出。其二,归降齐侯。”
北宫玉怔了半晌,道:“只是统领心腹逃出,不顾部下性命?回头传扬出去,我等如何立足?”
宋扬指着东方翻滚的烟尘,苦笑道:“我料汉兵此次出兵,兵力不会低于三万。汉军既然主力来援,西羌王必然已经兵败。一万汉军我等都不敢野战,此时汉军云集,我军要战必然惨败。即便部分兵马趁夜脱逃,也要侥幸逃过汉军斥侯监视,想要大批逃出,也不可能为之。”
北宫玉默然良久,道:“不知投降齐侯,能否保全性命。”
宋扬道:“我等虽然侵占汉境,未伤平民百姓,保命应当没有问题,投降或会与乌恒人相当待遇。”
北宫玉仰天长叹,道:“我等占据地盘皆苦寒之地,部下缺衣少食,家小度日更是艰难。若与乌恒人待遇仿佛,对部下而言未必不是好事。”
两人遂决断下来,自缚去张飞大营投降,道:“我等听从羌王号令,统兵来攻汉境,自知罪责深重。但是我等自入境以来,绝对没伤汉人百姓,请将军饶恕族人。我等在凉州西南,占据大片疆域,愿献土而降。”
张飞不敢自专,将情况写明,让军中情报官火速传给姜述。姜述接到报告,与贾诩、郭嘉等人商议,贾诩道:“如今众诸侯蠢蠢欲动,北宫玉、宋扬入境以来没有荼毒汉民,此可赦原因之一;占据地盘人口虽小,面积极大,献土而降也是拓土之功,其可赦原因之二;部下皆强壮边民,身经百战,若是编入军中,日后征战胡族之时,可为先驱,其可赦原因之三。”
姜述决断,接受北宫玉、宋扬投降,将其境纳入张掖郡辖区,设县管理。又让北宫玉、宋扬统领部下至河东整编,正好重骑兵营缺编,挑选其部下两万分至各营,余兵分散至北方各州马场。让北宫玉、宋扬至大将军府任职。
因为辛宪英此次立下大功,姜述召其回京,让何后、马后亲自奖赏,授其夫人爵位。辛宪英为史上名人,为辛敞之姐,羊耽之妻,羊、羊姬之母。辛宪英之智、曹娥之孝、木兰之贞、曹令女之节、苏若兰之才、孟姜女之烈并称,皆谓之出类拔萃。她是三国时代最具有政治洞察力的女人,辛毗、辛敞、羊皆一时人杰,遇到大事都会去找辛宪英商量。
再说彻里吉在武威城下,真是欲退不能,难受到了极至。如此拖了十余日,先是数百骑士保护雅丹狼狈逃回,问明情况,知晓陇西五族兵马基本损失干净。
雅丹伤得不轻,但是神智清醒,劝彻里吉道:“往昔我等不利之时,只须向朝廷进贡,朝廷不会赶尽杀绝。齐侯行事却不一样,如今触了他的虎威,言和已不可能。陇西五族勇士皆没,还是尽快退出境外,以保存实力为上。”
彻里吉摇头道:“即使退出境外,齐侯若是不肯罢手,如何应对?”
雅丹想了一会,道:“大王未兴刀兵,只将罪责推给诸族头领,必能安然退出境外。齐侯国内接连行兵,钱粮缺乏,若是我国再不犯汉,其不会贸然发起战争。趁着这段时间,大王结连羌族诸支,共同进退,再与鲜卑结盟,或可保全基业。”
彻里吉默然一会,叹道:“皆是同族,想必不会落井下石。”
越两日,越吉兵败身亡消息传来,彻里吉下令,全军退往塞外,又让人传令大汉境内全部族人,为了避免姜述屠族,全部撤到塞外西羌控制区域。
实则羌人与汉人族别相近,尤其与姜姓人颇有渊源。上古时期,黄河中游主要有炎、黄两大部落。而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联盟败给黄帝部落联盟。炎帝部落联盟大部分随炎帝与黄帝部落联盟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也就是汉族。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羌族自此诞生。
羌族人口数百万,占领益州、凉州以西、凉州以北的广大区域,其影响力比鲜卑要大得多。羌族共分为姜氏羌、唐羌、兰羌、先零羌、烧当羌、钟羌、勒姐羌、卑喃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虔人羌、牢姐羌、封养羌、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全无种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发羌、羌、西夜羌、蒲犁诸羌、阿钩羌、牦牛羌、参狼羌、青衣羌、白马羌、白兰羌、可兰羌、宕昌羌、邓至羌、汶山羌、党项羌、白狗羌、哥邻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罗打鼓羌、杨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邻羌、临涂羌、涉题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维州羌、蚕陵羌等百余分支。
彻里吉身为西羌首领,直接控制区域在凉州以北地区,其所辖八大族群小半居于汉境。西羌人口过百万不假,但是人口密集区域却并非在西羌境内,而是在大汉境内。
羌族数百分支,实则皆依附于几个大部落,一为西羌,即彻里吉为首的这个族群;二为烧当羌,首领人称烧当老王,其控制益州、凉州以西的广大区域,人口上百万,实力并不弱于彻里吉;三为塞外羌,其首领称为塞外王,控制西羌以西、西南,烧当羌以北的区域,面积很大,但是人口不多,约有五十余万;四是唐羌,在益州以西建国,兵马近三十万,实力不弱;五是兰羌,在益州西南建国,与唐羌势力相若。
第一卷姜述篇第236章逼退西羌4
彻里吉与烧当老王、塞外王边界连接,族群相通,经常发生冲突,关系并不和睦。彻里吉这次惹了大祸,折了十万羌兵,已经伤了元气,若能延续族群,向烧当老王和塞外王低头也不是不能接受。
彻里吉有了退路,沉思一会,给孙坚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这次羌族来到汉境,本想就数件容易经引发冲突之事商议,怎奈部下首领不听招呼,导致引发冲突。目前肇事者皆受到应有的惩罚,其身为西羌首领深觉惭愧,又担心国内因此生变,若是引发族人与汉民的矛盾,其罪孽只会更重,特向凉州官员辞行。
孙坚收到书信,与陈宫商议,两人甚是为难。彻里吉此次兴兵,两路偏师大败,但其所部主力未动刀兵,从始至终有理有节。若是兴兵与其相争,不占道理,若是任其离去,又不好交代。
两人正在难为之际,情报官送来一封密函,说是京城洛阳传来的加急信函。孙坚和陈宫打开一看,正是姜述对于彻里吉的处理意见。信上言:彻里吉此次损兵折将,吃了大亏,必会与长安结怨,放其离去未必是件坏事。另外,因为朝廷发布公文,严厉惩处此次来犯异族军队,彻里吉要想平安离开,必须对外发出国书,说明其进入汉境只是为了谈判,而非兴兵侵边,而此次攻打安定、金城、张掖者虽是羌族部落,并非西羌管辖,因此西羌对此类事件不承担责任。
孙坚、陈宫商议以后,孙坚引一队精骑,前去彻里吉营地。彻里吉闻听孙坚前来,亲自出营迎其入帐,主客落座,孙坚道:“听闻贵军急欲离去,但是安定、金城、张掖征战均与贵族有关,前期朝廷已发文公布天下,若是任你等平安离去,我等凉州文武却是担了天大的干系。”
彻里吉忙道:“侵犯安定、金城者,为耗牛羌、青衣羌、陇西五羌,皆属汉境羌族,并不属于我族直辖。侵犯张掖者为北宫玉、宋扬,原为凉州羌兵首领,与我族更无瓜葛。因此金城、安定、张掖发生的战事,我族并不承担责任。”
孙坚道:“既然如此,贵国可以发出国书,公布天下,说明此次大王前来武威所为何事,声明耗牛族、青衣族、陇西五族及北宫玉、宋扬所为与贵国无关。”
彻里吉此时只想平安归国,当即连声承诺,并当场书写文书,盖上玺章,交给孙坚。孙坚看完国书,又道:“听说侵犯安定的羌族首领雅丹,兵败后逃至贵**营,请大王交出此人,我等也好向朝廷交差。”
彻里吉这下犯了难为,雅丹是管理陇西五族的世袭贵族,一向忠心耿耿,如此交出,自己威信受到打击不说,陇西五族也会因为此事记恨。但若不交出雅丹,凉州兵马肯定不会平安放任族人离开,若是引发全面战争,那就不是威信扫地之事,而是族群存亡的大事。
彻里吉沉思一会,道:“讨逆将军且回,临行前我国必会给贵国一个交代。”
彻里吉送孙坚出营,来到雅丹营帐,道:“此次受了长安蒙蔽,兴兵侵犯汉境,吃了大亏不敢言语,还要遭人威逼,真是为难之至。”
雅丹问明情况,叹道:“此祸因我而生,也因我而息吧。请大王将我送至汉军,只求大王善待我妻子。”
彻里吉道:“此次我等犯境,没有擅杀平民,你只需诚心认罪悔过,或可保全性命。父母妻子我自会奉养,你勿需挂念。此事陇西五族或会怪我,你要向五族头领说明。”
雅丹苦笑道:“五族壮丁已经十去七八,此次又要迁往塞外,三五十年不能恢复。我会向五族首领说明情况,望大王善待五族族人。”
彻里吉道:“此次让长安小贼坑得好苦,若有机会,我必会兵发长安,以出心中恶气。”
雅丹道:“如今我族伤了元气,还是以恢复为要。烧当老王和塞外王或会生事,还是提前提防为好。”
两日之后,彻里吉亲缚雅丹至姑臧城下,并向孙坚辞行。孙坚派遣程普持公文一路相送,将彻里吉部礼送出境。
羌族原先占了汉境偌大面积,此次为了避祸,羌人扶老携幼,皆奔西羌而去。官府统计土地山林面积,报上朝廷,朝廷让地方官府按照官田进行拍卖,平白得了大量银钱。
西羌国书公告天下,众诸侯再次领略到姜述的强势。彻里吉损失近十万兵马,愣是一句不是都不敢说,反而老老实实撇清责任,异族如此软弱大出诸侯意料。
彻里吉这次壮士断臂,让西羌免遭乌恒、南匈奴一样灭族的命运,不仅姜述和曹操对其另眼相看,便是烧当老王和塞外王,也对彻里吉佩服有加。彻里吉回国之后,烧当老王和塞外王并未趁机威逼,反而派使者前去抚慰,三家关系因此亲近不少。
因为此次西羌行兵,只是军人攻伐,并未杀害汉人百姓,姜述并未难为雅丹,让他与北宫玉、宋扬一起,赴丞相府任职,后来见三人品行甚佳,又负勇力,让三人与乌恒、匈奴将领赴国学兵科学习,日后诸人皆为胡军部将,攻伐异族时立下不少功劳。
长安策划的诸路合攻计划,便如此很不光彩的流产,刘表、刘焉、刘瑶与长安更是疏远,鲜卑、丁零也对长安失去信任,吃了大亏的西羌对长安更是如视仇敌。
洛阳齐侯府。暖风徐送,杨柳轻舞,漫天的星光如月夜的流萤。正在这时,灯影灼灼的书房传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室内锦榻之上倚着一位绝色女子,一身宝红色的绣金袍裙,乌亮的头发梳就一个掩月堕云髻,一张纯洁清丽的俏脸,一双白皙的纤纤玉手,正倾听爱郎讲述娓娓动听的传说。榻上还有一位青年,身着一袭素白儒衫,点尘未染,俊朗的眉宇间透出一股不凡之气。
青年就是手握天下权柄的姜述,那位女子正是姜述为之修改杀袁令的袁芙。姜述讲完这个美丽的传说,抖衣而起,踱至窗前,双手背束,徐徐地长舒一口气。洁白的衣裾在柔柔的夜风中轻舞飞扬,那股傲然之气凛然于天地之间。
姜述走回几案,轻轻品了一口香茗,望了一下榻上慵懒的袁芙。刚好袁芙也直直地看着姜述,四目相投,袁芙柔柔的一笑,白皙娇俏的脸上立即飞上两朵红晕。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谁不是我见犹怜?”虽然只是淡淡的一笑,却让品尝天下花魁的姜述,不禁怦然心动。人们常说一笑可以倾城,而袁芙淡淡一笑却不沾丝毫杂念,心中的悸动犹如甜蜜的初恋。
所谓情至深处,欲则相伴而生。青年男女窗上的剪影逐渐靠近,继而融合在一起,只听一声娇呼声过后,室内只余令人血脉暴涨的缠绵。
。。。。。。
英雄难过美人关,最难消受美人恩。姜述此时进入忘情境界,眼前少女的绝世娇容。。。
眼底春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把愁丝遮别路,柔荑那是相思树?
**声音刚刚停歇,女卫叩门轻呼:“主公,辛宪英姑娘求见。”
姜述应了一声,细心为起不得身的袁芙盖上薄被,轻声在她耳边说道:“我到前厅见一位奇女子,有时间再来看你。”
前来报信的女卫姓祝融,名叫小兰,从小随同祝融夫人长大,原是祝融夫人的贴身女婢,生得十分漂亮。祝融夫人数次央求姜述收她入房,姜述只说年纪尚小,过上数年再说。祝融小兰得了消息,虽未得到正式承诺,心底下早将自己当成姜述的人。
方才前来禀报之时,尚未走近房间,早听到房间传来的缠绵声音,她往常在祝融夫人内房侍候,如何不知里面上演什么大战,因此直到风声雨声歇下,这才叩门禀告。姜述出门之时,祝融小兰浑身有些发软,脸上红晕还未消失。
第一卷姜述篇第237章智女宪英
姜述出门一看,便知祝融小兰听了壁角,轻轻捏了捏小兰的下巴,附在她耳边,轻声道:“听你家小姐的还未听够?待会又要偷偷回房了。”
祝融小兰见姜述如此亲昵,更是娇羞无限,但是话听得不很明白,问道:“我正当值,偷偷回房干嘛?”
姜述轻笑道:“不回房换衣,凉凉的怎会舒服?”
祝融小兰这才明白过来,啐了姜述一口,道:“侯爷没句正经话。”
姜述问道:“辛宪英生得如何?”
祝融小兰调皮地说道:“你猜呢?”
姜述想了想,道:“个子高挑,皮肤白肤,落落大方,举止有礼,眼神灵动,还有就是长脸。”
祝融小兰崇拜地望着姜述,眼神温柔如水,道:“侯爷真是厉害,猜得完全正确。”
姜述心道女生父相,照着辛毗相貌描述,便能说个七八分,再结合名门大族的共通点,就能猜个**不离十了。辛宪英午时抵京,晚上求见,下午定是见过母亲,母亲见其孤独,留她居住在府上。想到这里,姜述又道:“辛家女定是下午来到府上,先去拜见老夫人,老夫人留她在府上居住,而且一起吃的晚饭。”
祝融小兰又是一怔,自己知道这些,还是姜述与袁芙独处之时,轮值吃饭时无意遇上辛家女,好奇之余从其他女卫处了解到相关情况,心道一直随同姜述左右,未见有人前来禀报消息,看来侯爷真是神仙,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姜述猜出辛家女行踪并不意外,辛家女进京以后,没有安排宿处径直去了宫里,晚上就出现在侯府,只有一个可能,被周氏留在侯府居住。想来老夫人又相中了人,想再添一房媳妇。
辛宪英确实没在驿馆居住,也没有投奔京内的亲戚族人,她有幸来京,自然不会放过亲近姜述的机会。有心计的人就是与众不同,辛宪英午时来到京城,先去宫中拜见两后,接受两后的褒奖,陪着两后聊了一会天,便告辞出宫,直接到齐侯府拜见周氏。
史书过于渲染辛宪英的智慧,很少提到她的容貌。姜述穿越以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出身大家的妙龄女子,一般来说不会太丑。姜述琢磨其中原因,还是从优胜劣汰才能解释得通,大家子女自小生活优越,身体基础好,教育程度高,后天疾病少,平均身高较高,肤色较为白皙。名门大族许究门弟相当,相互通婚,多少代下来,基因自然较寻常百姓优秀。除去一个特例,近亲结婚者。
辛宪英出身大家,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举止有度,言谈有礼,这些与姜述的猜测完全吻合。让姜述感到意外的是,辛宪英生得极为美丽,一双美眸非常灵动,黑白分明,蕴含无穷的蛊惑媚力。
辛宪英出身大家,善于察颜观色,又擅长揣测人心,下午与两后见面,哄得两后十分开心。周氏心计比不上两后,自然被哄得团团转,对辛宪英赞赏有加,生了让姜述收他入房的念头,询问辛宪英还未婚配,当场讨了她的生辰八字。
辛宪英临摹过姜述的字,拜读过姜述的言论纪录,对姜述十分崇拜,因此拒绝了多门亲事。如今得到周氏认可,怎能不趁热打铁,因此有了晚上拜见姜述这个故事。
姜述观察辛宪英一会,谈话时隐含几个问题考量,对这位知名智女十分满意。辛宪英见到梦中的白马王子,见他英俊潇洒,内心欣喜若狂,却强自平和心态,与姜述言谈之中斗智斗勇。一席话下来,两人彼此欣赏,郎有心妾有意,辛宪英请辞以后,姜述亲自将她送到房间。
三个月时间,姜述控制的地盘已经扩大到青、徐、冀、幽、并、凉、豫、司隶等八州,已经掌控天下大势。三刘不敢轻易违背洛阳朝廷旨意,长安朝廷已被孤立。
前期因为征战,兖州、豫州、徐州等新下之地,皆采用战时管理制度,以各军将领代行政事。西羌退兵,国内形势缓和,姜述调动文官赴任。兖州共有八郡,东郡、济阴、济北、陈留四郡已经派官治理,任命杨大将山阳太守、金尚为泰山太守、辛评为任城太守、苏倍为东平太守。豫州全是新下之地,刺史庞统已经赴任,州衙官员配置完毕,任命崔林为颍川太守、姜崞为汝南太守、梁刚为弋阳太守、乐就为陈郡太守、韩胤为谯郡太守、姜举为鲁郡太守、张承为梁郡太守、陈涣为沛郡太守。任命张为徐州刺史,安西将军官亥兼任徐州兵曹,部下转为丞相府地方兵马编制,公孙度、淳于琼、吕旷、杨柞、卢比五将,共马步兵五万随其到任。将东海、琅琊、广陵从青州划归徐州管辖,任命陶丘一为彭城太守、孟观为下邳太守、孙邕为东莞太守。
此次使用官员,皆是量才而用,其中有朝廷旧官,有袁术、袁遗所部降官,也有历练数年的国学优秀学生。其中启用崔林惹起朝堂争议,崔林为崔家族人,程立冀州处理隐田,便是拿崔家开刀立威。姜述听说崔林此人,命人召至京中,谈论一席话认定此人很有才干,使其到国学学习数月,派到河东郡任县长,数月县中大治,此次破格提拔为颖川太守。
姜述在朝堂之上解释此事,道:“往昔众人皆言我任用心腹,事实证明,我启用之人皆可胜任本职。朝廷用人当任人唯贤,崔家隐田之事有错,崔林虽然出身崔家,但并不能证明崔林品德才学不好,其在县中任职数月而致本县大治,证明其为治政人才,启用此人符合任人唯贤的标准。”
启用崔林原是一件小事,但是经过宣扬出去,又在天下形成巨大影响,世家人才原本以为在洛阳出头无望,经过此事方知姜述用人只看才能,不看出身。洛阳城内顿时涌来不少干材,姜述择人用之,启用文臣十六人入相府为亲随,计有:东莞人徐奕字季才、河间人刑字子昂、泰山平阳人鲍勋字叔业、楚国平阿人蒋济字子通、涿郡人刘放字子弃、沛郡相人刘馥字元颖、陈郡柘人梁习字子虞、冯翊高陵人张既字德容、太原祁人温恢字曼基、河南开封人郑浑字文公、淮南人仓慈字孝仁、北地泥阳人傅嘏字兰石、长沙临湘人桓阶字伯绪、广陵东阳人陈矫字季弼、河内温人常林字伯槐、河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