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小驸马-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遂已降,不战全部拿下凉州,姜述升乐安太守陈宫为凉州刺史,张飞兼任凉州兵曹,孙坚兼任护西域将军。命鲜于辅接替陈宫为乐安太守,阮为武都太守,鲜于嗣为陇西太守,应为汉阳太守,刘帧为安定太守,崔巨业为北地太守,姜洚为武威太守,沮授为金城太守,辛毗为张掖太守,逢纪为酒泉太守,陈琳为敦煌太守,赵浮为广魏太守,程奂为北地太守。又大量提拔在青州担任吏员的国学弟子,到凉、并、幽三州担任县长、县尉等基层官员。

军事交接快速,政事交接繁琐,姜述见春节临近,让刘晔、高顺暂时驻留凉州,让典韦、许褚、马超引领兵马随同回京。又让韩遂、马腾暂管辖地政务,与朝廷所派文武官员交接以后,再带领手下文武赶赴长安。

行到半路,赶云传来捷报,已经顺利灭掉三韩,南部百余小国非降即灭。匈奴骑兵已经赶至乐浪,待春节过后两军会合,操练娴熟,然后全力攻打高句丽。赵云又在信中提及,欲娶纪汉国女主纪柑为妻,请求指示。

赵云攻打三韩,乐浪太守派校尉弓遵引五十名熟悉地理者为向导。三韩之地,西汉时皆属汉境,三韩之王亦四时来郡,征丁纳钱,如汉民基本相同。恒灵两朝昏弱,三韩生出野心,不遵朝令,又趁机北扩。幽州派兵来剿,三韩见兵威不敌,便引兵后撤,待大军退回,复使兵侵占。后来朝局动荡,三韩更生野心,欲夺乐浪、辽东之地而分之。

三韩在乐浪吃了大亏,三国士兵逃脱者十不过一,国王或战死或被擒。马韩、辰韩、弁韩管理体制与中原不同,其国民多是战国遗民逃至此处,与当地土著融合繁衍,逐渐形成的族群,大多依水而建民居,只有三韩有数处低矮城郭,余者外侧只有矮墙以防野兽。因受汉民影响颇深,其国民亦种植,知蚕桑,作绵布。

其国中有国,三韩面积皆不大,每国如同汉朝一郡大小,其国中之国实为民众聚居之地,大则数千户,小则千余户,三韩民众相加,有十余万户。前番征战两万兵马死者九成,实力大减,国王非死即俘,各小国头领如一盘散沙,又无城郭拒守,安能抵挡汉军精骑?

赵云东征年余,灭小国五十余,计有爰襄国、牟水国、桑外国、小石索国、大石索国、优休牟涿国、臣沽国、伯济国、速卢不斯国、日华国、古诞者国、古离国、怒蓝国、月支国、咨离牟卢国、素谓干国、古爰国、莫卢国、卑弥国、占离卑园、臣衅国、支侵国、狗卢国、卑离国、监奚卑离国、古蒲国、致利鞠国、冉路国、儿林国、驷卢国、内卑离国、感奚国、万卢国、辟卑离因、日斯乌旦国、一离国、不弥国、支半国、狗素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臣苏涂国、莫卢国、古腊国、临素半国、臣云新国、如来卑离国、楚山涂卑离国、一难国、狗奚国、不云国,不斯邪国、爰池国、干马国、楚离国。所过之外,皆依姜述所令,除了汉族遗民,相貌与中原人相同又会说汉语者赦免,随军劳役,其余男女老幼皆不放过。一时间三韩地面空旷无人,只有少数人躲于深山或深山土著得以幸免。

赵云入境之后,就食于敌,不需后勤供应。等及灭了三韩,回头去灭三韩之南诸小国,地旷人稀,劫掠之粮不足军用。所幸姜述早有所料,命东莱水师出船运送军粮,在乐浪之南朝鲜半岛东西海边各择一处建设简易港口,东海岸取名为讨夷港,西海岸取名为征蛮港。

太史慈部自从攻下广陵,在海上横冲直撞,沿途海匪不降者皆灭之。又择海岛为中转站,占据夷州,再向南发展,已到交州海面。

甘宁引两千水军负责供应赵云部军需,沿海路发现一岛,就是如今济州岛,见此岛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面积甚大,报请姜述在此设立居民点。岛上土著尚未开化,其人种短小,言语不与韩同,皆髡头如鲜卑,好养牛及猪。其衣有上无下,略如裸势。善于造船,对大汉水军敬若神明,十分恭顺,请示姜述行止。

姜述彼时在并州谋划马家,接到甘宁、太史慈等军报,判断方位,知晓太史慈所言夷州即当今台湾岛,甘宁新发现岛屿为济州岛,下令在夷州、济州设县,取名为台湾县、济州县,迁流民入住。明示水师:蛮夷恭顺者使其壮丁为力役,发粮为晌,补充海外基地人员不足。授其部众耕种之法,教授汉文汉话,以使将来基地自足自给;蛮夷野蛮者皆族灭。

太史慈水军再往南行,气候大变,兵丁多有不服水土而得病者。姜述命水军暂时停止扩张,回东莱配合国内征战。又授豆芽之法,让水军以此防止败血病,并让华佗派遣弟子十余人前去夷州、济州等地,研究病症破解方法。

第一卷姜述篇第181章赵云娶妻

赵云灭了三韩,又灭南边诸国。其时诸小国俗少纲纪,邑落杂居,不能善相制御,不行跪拜之礼。居处作草屋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不分长幼男女,举家共居一室。其葬有无棺,不知乘坐牛马,以璎珠为财宝。或以缀衣为饰,或以县颈垂耳,不以金银锦绣为珍。其人性强勇,魁头露。如灵兵,衣布袍,足履革蹋。国民少勇健者,皆凿脊皮,以大绳贯之,又以丈许木锸之,通日欢呼作力,不以为痛,既以劝作,且以为健。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十人皆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铎舞。

十月农收之后,亦复如之。信鬼神,园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涂。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诸亡逃至其中,皆不还之,好作贼。其立苏涂之义,有似浮屠,而所行善恶有异。其南方或沿海有通汉境者通晓礼俗,远处直如囚徒奴婢相聚。禽兽草木略与中国同。特产有梨般大小的大栗,还有尾皆长五尺余的细尾鸡。男子时有文身。因为路途遥远,来往请示不及,赵云则灭其野蛮者,受降其知汉人礼仪者。选择精细识字士兵为官,治理降众。

青州人纪贡,曾为著名海匪,发现此处民众愚昧,统领手下百余水贼来此定居,先向淳是国王购地。淳是国王愚昧无知,以为海边土地不能耕种,低价卖给纪贡大片国土。纪贡依此建城,值黄巾之时,聚流民前来安置,共得二千余户,练兵一千,又与汉境通商,渐成气候,自号纪汉国。

淳是国王见纪汉城富裕,会合附近十余国,聚兵五千往攻。沿海诸小国与北边小国习俗不同,有城栅。其言语不与北边小国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与燕、齐之俗不同。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二三万户。

沿海平原土地肥美,宜种五谷及稻,晓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嫁娶礼俗,男女有别。又通治铁,俗喜歌舞饮酒。有瑟,其形似筑,弹之亦有音曲。善于步战,兵仗与汉人相似。衣服洁清,长发。亦作广幅细布。法俗特严峻。

蛮兵皆有铁器,军法严苛,但与纪贡所率汉人士卒相比,武器太差,战力稍微不如。汉人历来善守,依城而守,蛮族数攻不破。诸小国头领聚集商议,以罢战之名与纪贡谈判。纪贡未防诡计,出城后被蛮族埋伏重伤,回城后伤重而死。纪贡无子,其女纪柑接掌国主。

纪柑十四岁,向居国内,识文字,能读书,又随父亲学些武艺。纪柑继位后一心为父亲复仇,但是兵少不敢进攻,听闻赵云率兵前来,派使请降,想借汉军为其父报仇。

赵云行军半途,闻听有人请降,命人传来一看,却是汉人,细细问了状况。纪汉虽是自行立国,但国民皆是汉人,今被蛮人所攻,赵云不由大怒,统兵往击诸国后方。诸国兵丁皆与纪汉交战,留守兵丁稀少,被赵云统统族灭。

蛮国国王听闻信息,不顾与纪汉相争,回头来战赵云。纪汉士兵皆是流民,兵甲不齐,战阵不熟,战斗力都高于蛮人。赵云部下皆是百战精兵,比纪汉军士兵不高强了多少倍,因此诸蛮国一经交锋,不到一刻便被击溃,赵云部皆是骑兵,蛮兵皆是步军,交战区域又是平原,因此蛮兵被杀得尸横遍野。

纪柑在城上远远看见,芳心大慰,亲自披挂,统兵出城助战。待蛮兵死绝,赵云与纪柑相见之时,却是对了眼色,彼此生出爱慕之心。

赵云、纪柑两人皆是主事之人,存了心思一来一往,感情发展很快,不到十日已经进展到谈婚论嫁。但赵云如今统兵在外,纪柑身份又非常特殊,两人婚事却需汇报给姜述定夺。

飞鸽传书确实方便,姜述尚未赶回洛阳,赵云就接到了姜述的手书。赵云打开信,信上写了两行字:得佳人为之贺,回朝时须人多。上半句赵云看明白了,主公赞同与纪柑的婚事,心情很高兴;下半句没看懂,琢磨了半天没弄明白,拿着手书去寻纪柑商议。

纪柑闻知赵云来访,十分兴奋,赵云年轻俊郎,武艺高强,又居高位,确是如意郎君。纪柑迎赵云到客厅坐下,赵云望着纪柑雪白的脸庞、小巧的下巴、樱桃般的嘴巴、秀气的琼鼻、动人的双眸,想起已得姜述同意,丽人即将是未来相守一生的爱人,忘了正事,望着纪柑浮想联翩。纪柑见赵云痴迷地望着自己,顿时满脸通红,内心却是充满了喜悦,看着赵云那幅模样,不由“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赵云这才回过神来,想到自己这样盯着纪柑,确实有些失态,又想到眼前的玉人将是自己的妻子,不由露出幸福的笑容。

纪柑见赵云与往常不同,问道:“今日似是丢了魂儿,遇上什么事了?”

赵云自觉有些失礼,不由有些腼腆,忽然想起正事,道:“主公写了手书过来,已经允了我们的婚事,但信上所言我未弄懂,前来与你商议。”

纪柑从赵云手中接过手书,第一句看明白了,姜述同意两人婚事,心情也非常高兴。第二句一时也没看明白,琢磨了一会,忽然脸色一红,将手书丢给赵云,道:“主公无聊得很。”

赵云异道:“这关主公何事?”

纪柑最初默然不答,最终见赵云有些急了,道:“婚事只是我两人之事,若是多出人来……你还不明白?”

说完,纪柑脸色红得如同朝霞一般,丢下赵云,自个儿进室去了。赵云又琢磨了一会,不由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主公这样安排,也不怕我坏了军规?”

姜述回到洛阳,已是腊月二十八日,回府歇息一夜,次日一早参加朝议。年终最后一次朝议,有些论功行赏的意味,今年的事情特别多,从军事角度来度,丰收得让人不敢想像。去年战败董卓,夺了司隶,今年连夺幽州、并州、凉州,平了乌恒三部、南匈奴,收服文武数十人,平添三十余万兵马。从治政角度讲,新政推行平稳,朝局安静,朝堂地方各级官员卖力,连续大战粮草得以保证,难民得以安置,后方运转平稳。文武众臣得力,配合默契,新政已经摆脱原先汉室朝廷的旧框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唯有钱粮亏空太大,不仅朝廷仓库干干净净,地方库藏也皆见底,若非五大商家鼎力相助,但凭姜家之力怕是早已难以维持。

此次朝议,除了各地镇守一方的文武重臣,京城附近的文官大员基本到齐。姜述带领诸文武上朝,何后、马后垂帘听政,众人行礼罢,各在案几后坐好。何后道:“自恢复京城以来,承蒙文武百官齐心协力,今年又新复幽、并、凉三州。孤与太后商议,决定加封齐侯为齐王,立功文武由丞相府拟定方案,各有封赏。”

姜述闻言一愣,刘邦以前曾有祖训,非刘氏子弟不得封王。天下尚未平定,何后、马后虽是好意,但如此行事绝对不妥,会引起天下诸侯猜忌之心,对以后平定天下有害无利。姜述见众臣皆出言依附,更加感觉不妥,起身奏道:“臣领兵恢复诸州,乃臣子应为之事。高祖曾有祖训,非刘氏子弟不得封王。臣得先帝厚爱,尚万年公主,得封昌邑侯。又因战功,进封齐侯,身为丞相兼任大将军,已是位极人臣。此议万万不妥,请太皇太后、皇太后收回成命。”

何后与马后商议,本想送给姜述天大惊喜,不料却遭到姜述坚决拒绝。两后互视一眼,马后道:“丞相劳苦功高,大汉得以延续,全赖丞相统领诸公恢复。丞相有功不能封王,难道不如皇室寸功未立之人?”

姜述正色道:“臣在其位,须谋其政。皇室自有规矩,无功而封王者有之。臣已封侯,安敢违背祖训而封王?请太皇太后、皇太后撤回懿旨。”

贾诩在旁见姜述并非假意辞让,亦起身奏道:“臣以为丞相之言极是,今天下尚未平定,丞相已封侯爵,天下平定之时如何?”

何后、马后闻言,小声商议一下,何后道:“既然丞相固辞,便依丞相之意。孤与太后皆女流之辈,朝堂之事需丞相与诸公费心。今年立功文武,丞相与众臣商议,拟上名单,元霄时封赏功臣,以免百姓议论朝廷薄待功臣。”

姜述道:“臣认为文武封赏朝堂皆有法令,若无特殊情况,皆应按法度执行。若不依法令,厚赏文武众臣,此太皇太后、皇太后对臣子的恩德。日后再有立功者,依据法令封赏,还是依照此次封赏执行?朝廷法度已立,一切均按法度办理,无法度可依者,可以朝议定夺,以为惯例。今年武将封赏,皆有军功体制可依,诸将封赏已经执行。地方文臣均有绩考为评,臣以为封赏也可按照法度执行,绩优者升,绩劣者汰。朝堂众臣考核尚无依据,臣于年后召集众臣商议,制定考核制度以为法度,以新定法度封赏朝臣。外界传言臣只用亲信,若让臣会同群臣商议,即便封赏公正,外界亦有微词。臣认为无论亲疏贵贱,皆以法度考评,此公平之举,外界对臣流言可止。”

第一卷姜述篇第182章一龙两后

姜述所言,围绕“公平”两字,世上果真有公平吗?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要制造公平的氛围。实则大汉法度甚是严谨,只须改变其中不合理的条文,凡事皆有法度可循,所谓“法度面前人人平等”,虽是一个口号,但是依照这个原则执行,久之特权阶级便少了践踏法度的机会,国家也会尽早进入健康的法制社会。

姜述之所以不顾何后、马后脸面,驳回两后封赏文武群臣的建议,一来不想让两后借此拉拢臣子之心,树立两后权威;二来天下尚未平定,倘若重赏成为惯例,日后文武重臣功劳太多,最终会封无可封。三是钱粮不足,按照新政封赏,已经为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两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若按两后建议执行,财政负担过重,于朝廷后续发展不利。四是封赏众臣除了薪俸,还有爵位、荫功等,这会开亢官、亢爵之先例,与姜述所力行的“能者上庸者下”用人制度所背。

朝堂之上,除了几位清贵职位,余人皆姜述亲信,姜述此言一出,又站在维护朝廷法度的高度上,当下众臣纷纷附合。何后、马后实则没有考虑太多,因为姜述及一众文武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感觉不厚赏不足以昭示心意。此时两后闻姜述所言有理,又见群臣附议,当下应允下来,令按姜述所言办理。

姜述又道:“臣还有一事禀报,东莱经过数年新政,如今已见成效。朝堂诸公、各地重臣但闻新政之名,未见新政之实。欲请太皇太后、皇太后下旨,明年诸文武分批前往东莱观瞻,讨论新政得失,总结新政心得,以便境内推行新政。”

朝议之后,何后召姜述入后宫,道:“与凝儿商议良久,本想给你一个惊喜,为何坚辞不就?”

姜述道:“若受王爵,长安必会因此生事,借此诽谤,拉拢刘焉、刘表等人。如今天下未定,便受王爵,以后平定天下,如何封赏?此所谓高处不胜寒,此事以后千万不可再提。”

何后又道:“文武群臣甚是出力,本想厚赏他们以结其心,你为何阻拦?”

姜述道:“我知你是好意,但此例万不能开。朝廷定下规制,便按规制进行,若是随意厚赏,形成惯例,久后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你和凝儿均不知财政现状,实是好心办了错事。”

何后奇道:“青冀两州今年丰收,给重臣赏些银钱难道还负担不了吗?”

姜述摇头道:“其一,朝廷钱粮亏空太大,九月仓库钱粮已尽。近三个月战事不断,除了行军打仗,还要救助难民,发放牺牲将士抚恤,青州、冀州钱粮只能维持到正月。明年春天钱粮便需借贷商家,财政状况堪忧。其二,若封赏文武众臣,众臣手下封不封赏?若以公平行事,大功者大赏,小功者小赏,如今朝廷财政状况,委实负担不了。”

何后骇然道:“虽是临朝议政,然而确实不知财政如此窘迫。”

姜述苦笑道:“打仗不仅依仗兵丁,关键在于钱粮。战争最烧钱粮,我等今年恢复三州,明年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

两人说话间,马凝过来给何太后问安,见姜述也在,三人便谈论起财政收支。财政诸事以前姜述皆委托糜竺负责,后面又加上庞统,两人竭尽全力,又有五大巨商在后支撑,才得以维持钱粮不至于耽误大事。因为两后不懂财政,余臣又不管财政,庞统、糜竺虽然苦累,但很少对外人提及。两后仔细询问情况,方知姜述维持朝廷之苦累,在感念姜述辛苦的同时,又为私自决断事务羞愧。

三人聊了一会,已近午时,何后想起今天除夕,姜述在家过年,内宫只有一群孤儿寡母,不免有些凄苦之意。姜述见状,吩咐拿上酒来,陪何后、马后提前过年。

何后、马后虽然有子陪伴,但是毕竟年少,想到情郎晚上在家陪着高堂妻儿,不由又是羡慕又是伤感。两后嘴上不说,却是借酒消愁,一会儿工夫喝得有**分酒意。借着酒意,马后先自把持不住,朦胧间忘了何后在场,非要与姜述喝杯交杯酒。姜述偷眼看何后脸色,见何后并无不悦之意,心想速战速决,不如先把马凝灌醉再说。姜述陪着马凝喝了一杯,却见马凝已是醉酒,守着何后之面扑在姜述怀里,玉手去解姜述衣物。

此时姜述眼中,马凝似是化身女魔,浑然要吞掉他的样子。姜述欲要挣脱,见马凝的模样可怜,又有些不忍,当下低声宽慰几句。马凝不管这些,上来先用小嘴封住姜述的语言,继而小手开始动作,又去主动撩拨姜述。

姜述被马凝弄得火起,在何后寝宫又不好与她欢好,正在不上不下之时,忽然有具温暖的躯体从后边贴了上来。姜述回头一看,不由吓了一跳,原来何后也喝多了酒,见两人在这边拉扯亲热,心中邪火升腾,也上前凑这个热闹。

室外寒风凛凛,室内暖和如春,姜述见两后如此撩拨,索性放开手脚,不管两人身份,就在何后寝宫,上演了一出一龙两凤。待将两后杀得香汗淋漓,不由大呼过瘾,两后汗出如酱,酒意渐消,清醒之际,见到如此场面,羞愧过后兴致更高,两人轮番上阵,折腾了姜述一个多时辰,才软手软脚的扑在榻上昏睡。

姜述见两女**相拥,脸上都带著红晕,下体一片狼籍,不由心火又来,欲待提枪上马,两后此时均已力竭,见状同时开口求饶。姜述伸手环住两具娇躯,道:“只要以后相亲相爱,其他的都不要去想它了,你们身处深宫,委实辛苦,以后我再好好补偿你们。”一番话说得两后心头发热,娇羞地互视一眼,三个人紧紧拥在一起,合藉三修,显得恩爱逾恒,姜述更是其乐融融。

除夕之夜,众妻围绕身侧,姜述又想起午后与两位风格不一的绝色佳人缠绵之际那种与众不同的滋味。姜述打量众妻,全部弄到一块甚难,但是先将两三人弄到一起难度不大。

守夜到了下半夜,众妻皆困,姜述让她们皆回房歇息,诸女渐次回房,貂婵、董白两女自愿陪着姜述守夜。姜述想起一龙两凤的滋味,在两女耳边说了数句,将两女拉进卧室。

有了第一个成功案例,姜述开始给众妻配对,一天一个组合,过了一个性福勃勃的大年。诸女初时不太习惯,后来姜述以妻妾过多为理由,硬是让诸女参与,最终将万年公主也拉下了水。诸女习惯以后,姜述索性将卧室改造,一张大榻之上可容十余人,如此再也不需夜夜串门那般辛苦,而诸妻也皆能享受人伦之乐。

初八晚上,姜述与伏寿并肩坐在书房里练琴,只见姜述一袭黑衫,显得面白如玉,貌胜子都尤多三分英气。伏寿一套白色衫裙,随风飘飘,肤若凝脂,秀发披肩,貌赛仙子。两人并肩而坐,相依相偎,明亮的月光透窗而入,悠扬的琴音中,仿若神仙中人。

一曲既了,伏寿在姜述耳边吐气如兰道:“夫君,我们明天去看我家人好不好?”

一声夫君勾起了姜述的顽心,姜述抱拳作礼道:“小生一切悉听娘子吩咐。”

伏寿一噘樱唇,正想娇嗔,姜述的魔手已经到了她的腋下,稍稍一动,她就花枝乱颤,倒在姜述怀中,一阵如兰似麝的幽香,令姜述一阵头晕目眩,禁不住低头吻上伏寿温润的樱唇。伏寿身子骤然一僵,随即软在了姜述的怀中,丁香暗渡,两人纠缠在一起。

此时,大手已经顺着她腰侧的曲线,抓上那座覆碗形的小山,随即在那坚挺的小山上轻拢慢捻。伏寿只觉丝丝热气透衣而入,刺激得她一阵酥麻直冲脑际,禁不住粉脸仰起,嘴里呢喃出声。

姜述整个手掌缓缓揉动,体会柔软如绵的奇妙感觉,嗅着伏寿身上的淡淡幽香,听着伊人诱惑十足的微微喘息,姜述不禁浑身发热。此时伏寿已经神智模糊,脑海一丝清明使她下意识的轻声呢喃:“别,夫君,马上就要大婚了。”

姜述爱怜地看了伊人一眼,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而后低头在伏寿耳边轻轻说道:“寿儿,我们就在这儿洞房好不好?”

然后顺势在小巧玲珑的耳垂上舔了一下,再吻住她圆润的樱唇,伏寿随着他的"yunxi"不断扭动身子,根本不能思考判断,下意识地点点头,在她的潜意识中姜述对她总是好的,没想到这次被算计了一通。

姜述轻轻的吻上伏寿的额头,然后眼睛,鼻尖,最后唇舌再度纠缠在一起,他左手搂住伊人,缓缓解开伏寿腰间的缎带,拂开衣襟,熟练地褪去贴身的小衣,一双玉兔傲然挺立在月光下。姜述看着眼前的景象,从来没想到"shuangfeng"在月光下会是如此美丽,只见覆碗肌肤晶莹剔透,在明亮的月光下泛出耀眼的光芒,给人一种既神圣又诱惑的感觉。他一愣之后,贪婪的享受这绝世圣品,享受吞噬的快感,左手攀上左边山峰,体会那温润如玉的美妙触觉。

第一卷姜述篇第183章考察东莱1

正月十八,第一批赶赴东莱观瞻的官员启行,经黄河水道直入渤海,沿海路直至黄县港。官船是东莱船厂制造的客船,载客二百余众,船身非常平稳,大部分官员首次在海中航行,虽然海浪颠簸引起部分人不适,但大都站在甲板上,兴致勃勃地欣赏天水一色的美景。

三艘海船共六百余众,共有上百名朝堂重臣和地方大吏,都是千石以上官员,可以说是官星璀璨。将近黄县港口,中山太守官宁站在船头,使劲揉着眼睛,问:“这是黄县?”

同船的官员问他:“官大人,怎么啦?”

官宁又问道:“是东莱黄县码头?”

水手在旁答道:“正是。”

官宁感觉难以置信,道:“这怎么可能?我上任前还来过一次。”

官宁是郑玄的弟子,德才闻名天下,此时并无平昔的稳重,随船同来的官员善意地大笑。船长姜四宝是东莱人,参与过东莱开发,经历过其中过程,自豪地说道:“这是神迹,是齐侯一手创造出来的。”

闻听官宁的置疑,以前到过东莱的官员皆心生感慨。四年前黄县码头还是不堪入目,三年前开始兴修扩建,两年前建成许多房屋,可是只有框架,船只、商人、货物皆少,只是两年时间,恍若春风吹拂的小草,显得活力无限。昔日只有百余人的小码头,如今船来船往,光是大船就有上百艘之多。货运吞吐量大增,虽然用了大量补充来的流民,但是港口依然缺少不少人手。

码头还是以前地址,只不过扩建了数十倍,码头停泊着无数船只,大批劳力正在装卸货物。节奏显得十分紧张,百姓显得十分繁忙,但是个个喜气洋洋,目光里充满了希望。

国渊是东莱开发的功臣,水利工程规划、农业育种推广等大多出自他的手中,此次随船同来,眼中也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国渊起初猜想,黄县码头发展数年,应该与渤海码头规模相仿,但如今这个码头,比渤海码头至少大四倍。

国渊目的与众官不同,众官来东莱为了参观学习,国渊是为了种子基地。国渊担任大司农之职,汉朝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姜述将大司农权力职责做了改动,让大司农专管合境农业、屯田、农机、农肥、水利、田税等涉农事务,类似现代大农业部概念。将财政开支、军政用度、税收、专营、货币、漕运等权力收到丞相府,由庞统专门负责此事。

国渊如今掌管六州农桑,身上担子更重,所幸在东莱、青州任职期间带出一批官吏,如今已经成长为干材,为国渊分担了不少事务。农业生产重点是土水种肥,新下三州水利灌溉条件不好,国渊让属官研究建设水利设施的规划方案。三州平均气温又低,农田产量不高,田渊此次来东莱,重点观察种子培育基地的新品种,顺便挑选人才赴三州建立种子基地,培育耐低温、抗旱性强的品种。

因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拉动棉花、蚕丝的价格不断上涨,东莱百姓数年前自发种植棉花、桑麻,目前种植区域越来越大,扩展到青州、冀州许多郡县。国渊对棉花种苗十分重视,成立一个小班子专门负责此事,此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棉花比平常农作物抗旱,耐低温,国渊将棉花种苗作为此次考察重点。

随着棉花种植与织机的推广,北方三州许多地区都会受益,部分旱田为主的郡县将变为棉花主产地,这将影响朝廷农业水利方面的规划。种苗看起来事情不大,却是当前最紧要的农桑事务。

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良港、大型商埠,都是提前时代的产物,很少有旧例可循,从规划、建设、运营、法度,都是姜述与东莱官员摸索探讨出来的,目前来看尚算成功。

黄县商埠、威海商埠都是依托码头而建,威海港主要辐射南方诸州及倭岛,黄县港主要辐射北方诸州及三韩地区。贸易对象不一样,两处商埠各有特色,商铺类型、经营品种等官府不介入,一切顺应市场需要。

黄县商埠不在黄县城内,与黄县港接壤,规划面积很大。与威海商埠相似,最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