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小驸马-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侯府院落,前面正堂正有十五间,张宁、貂婵各住三间,三间是姜述的主卧室,其余六间暂时当成客房,蔡琰住了三间。东西两厢各有九间,住着婢女。后院正堂、厢房与前面布局相同,周氏及亲近婢女住了六间,甄姜住了三间。这是内院布局。外院环绕内院盖了许多房舍,亲卫、仆役、马夫等人居于此处。前堂、后堂皆有一个通道,与公主府相连。最后面是花园,借着水景与北边隔断,从后园修过来一条甬道,沿着曲折花径,看见一处环境优美的人工小岛,小岛中央三间两层精舍,此为姜述的书房。

书房外面北风呼啸,雪花飘飘,让人不由心生寒意,书房内却是温暖如春,处理完公务的姜述正在弹琴,曲调悠扬动听,是故太乐令吴修谱的《送别》,优美的曲调中隐含惆怅之意,又不显得颓丧,淡淡的愁意浮现之际,随着曲调一转,令人感受到柳暗过后一片花明的意境。姜述弹得很用心,明日蔡琰就要去齐郡,或许直至婚嫁,再不复有见面的机会。

优美的曲调中,蔡琰一双美眸似是蒙上一层淡淡的薄雾,姜述五指拂弦,琴曲结束之后,蔡琰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明日就要分离,再次相聚就是永恒的相守了。就似琴曲里的柳暗,再次相见就是花明了,虽然美好的未来将在不久之后出现,但是如今的离别愁丝如何能让人放下?

姜述站起身来,走到蔡琰身旁坐下,将她拥在怀里,轻轻拂去俏脸上的珠泪,道:“若是舍不得,不妨在这里多住几天,年后我也要去齐郡,到时我们同行。”

蔡琰摇摇头道:“妹妹还小,我要多些时间陪伴父母,明年这个时候,说不定已嫁过来了。”

姜述笑道:“让老师迁居过来便是,姜府如此大的院落,择一别院居住便可,何必如此忧伤。”

蔡琰道:“本来好好的,听你的曲儿弄得心情这般糟糕,都怪你。”

说完,蔡琰的小手在姜述的胸膛上轻轻擂打,姜述抓住她的小手,望着眉如远黛,如桃花娇艳的容颜,美目流盼间迷人神魄,姜述轻轻吻着她娇嫩的面容,继而吻向娇美诱人的红唇。

蔡琰近日得姜述调教,颇有些心得,明日又要分离,自然曲意奉迎。姜述得寸进尺,在蔡琰迷离之际,大手握住那如尖笋一样傲然耸立的****,轻柔抚摸,逐渐加大力道。

遭到袭击,蔡琰神智猛然清明,待要用手推开那只魔手,却那里掰得动。姜述将她压在身下,轻轻添着粉嫩的耳垂,满含磁力的声音轻轻说道:“琰儿,初见你时我就认定你是我的女人。这些年来,我最喜欢与你呆在一起,你是我的……”

蔡琰再次迷失了,她的心早就给了姜述,如今已是他的妻了,尽管还没迎进门来,毕竟已经有了婚约,听着爱郎这般梦呓般的声音,她的心里很是甜蜜,玉手不由松了下来。

蔡琰想起初见姜述时的情景,那时他只有九岁,还是一个小小少年,却很老成沉稳,与父亲谈书论经,她在门外偷听,觉得这个少年厉害得很,学识之渊博也让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她从小有才女之名,可与他的学识相比,感觉自己实在太过浅薄。

记得一个雪后的早晨,远远看他带着随从进宫,九岁少年穿着官服,小小年纪却有一份威严,有人滔滔不绝讲述着他的故事,从此他就成了她崇拜的偶像,那个倍献殷勤的师兄逐渐淡化成模糊的影子,再也未曾在她的心底留下一点痕迹。

那次在洛阳酒楼,那个恶少已经抓住她的衣襟,而仆人已被打翻在地,那个整天吹嘘无所不能的师兄,躺在地上连责骂都不敢开口。那时,是他挺身而出……她清晰记得自己紧抓住他的衣衫,躲在他的身后,感觉十分安全,丝毫没有意识到他尚是一位少年,恐惧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再看师兄和那个恶少时,就如看戏一般……也许在那时起,她的心底就再也容不下别人了。

蔡琰幸福地笑了,她发现自己实际上很幸运,因为自己已经是她的女人,尽管要与别的女子一起分享。想起别的女子,她的内心不由生出莫名的酸意,为什么她们可以整天可以与他待在一起,自己为什么不行?

第一卷姜述篇第97章文姬收房

姜述忽然发现蔡琰与往日不同,不再欲迎还拒……

(此处删去若干字)

雪停了,外面的风很大,一声呼啸过后,地面上的雪花随即在半空翻卷飘扬,雪花将落未落之际,忽然一声娇呼传来,世间又少了一名清纯可爱的少女,多了一位娇媚迷人的少妇。

周瑜和诸葛亮在齐郡听说东莱搞得风风火火,两人毕竟年少,按捺不住,向郑玄请了假,来东莱看望周氏。郑玄很喜欢两个小家伙,知晓此行看望周氏是假,到东莱见识一番是真,心想姜述待到那边,也不怕两人反上天去,因此准了假,派人提前送信过来。

到了黄县城,两人没有直接到姜府,先往百姓堆里扎,与老百姓聊聊天,问问事,了解东莱最近发生的变化。后来许褚无意碰到,自知说不过两个少年,二话不说,将两人直接押到姜述那里。

姜述比两人大不了几岁,因为两人在历史上名气太大,他平常十分关注两人的情况。两人在历史上不相容,最后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姜述初时还担心两人性格不合,如今见两人相处十分融洽,也就放下心来。此时见两人似是做错了事,在那边不敢吭声,不由有些好笑,道:“不必担心我会责怪你们,多看、多听、多问、多想是好事,以后要想做个好官,就不能读死书。只知埋头读书不见得是件好事,偶尔放松一下,对学习有益无害,我以前学习时,也经常放松一下,弹琴练字绘画雕刻,诸事皆有道,而道相通,因此可以相互助益。你们喜欢与百姓聊天交流,算得上是亲民之举,以后为官时要真正爱民,别学朝堂上那些名士君子,只会说大话空话套话。”

周瑜比诸葛亮大些,已经快要出师,胆子也大,道:“在国学郑先生待我们虽好,但我觉得长进不大,还是想跟着表哥学习。”

姜述笑道:“三人行必有我师,你们在东莱住些日子,平常我给你们布置作业,外出时随我转转看看。”

两人闻言大喜,在姜府安顿住下,两人学问此时与姜述相差太大,好胜心更甚,平常也不需督促。两人基础不错,悟性很好,也能举一反三,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跟随姜述时间不长,长进确实不小。又随同姜述锻炼,每日练习基本功,学习剑术,比在青州国学长进快速得多。

这日跟随姜述视察威海卫,行至海边,只见天水相连,浪涛汹涌,周瑜从未见过大海,不由欢欣雀跃,姜述见状,吩咐停下车驾,带两小来到海边,远处是无边无际的水面,近处水鸟翔集,天蓝蓝,海蓝蓝,两小欢天喜地,自此深深爱上了大海。

才气与智慧,周瑜不及诸葛亮,可是音律、书法,却在诸葛亮之上。诸葛亮虽然年少,但好读书,算得上是满腹经纶,与姜述问答之时,偶尔冒出几句圣人大义,让人感觉啼笑皆非。

路途之上,姜述每逢县城,皆访贫问老,非常重视德化,不以耽误行程为苦。两小询问其故,姜述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大事皆由小事组成,尽心尽力办好小事,叠加效果便如一桩大事。”

许多大户人家听闻东莱建埠,早在黄县、威海置了产业,有的正在建造房屋,已经开始投资运营。两处商埠地皮都是姜家所有,姜述留下核心区域,其余地方实行拍卖,价高者得,你争我抢之下,地皮疯涨了几十倍。

中国人有个习惯,叫做跟风,看到别人这样做,他们也跟着买地建房,只要第一批开始行动,后续投资源源不绝。地皮价格疯涨,前来购买地皮的人反而更多。

威海商埠未来会成为样板,地理优势明显,又有优良港湾,本地出产粮食桑麻,用沥青罩面的官道已经开工,商家大户开始聚集,有些海商已经在此卸船,郡衙又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海商和商户,各个要素都全了,威海商埠前景一片光明。

姜述做事一向公平,不论富贫贵贱,一律一视同仁,从来没有杀富济贫的想法。在他看来,富人的财富也是辛苦积攒而来,为何要劫夺他们的财富?这对富人很不公平,也不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姜述身为穿越客,比任何人都明白商业的重要性,因此东莱郡衙出台的相关公文,有不少惠商政策,严格保护商人的正常权益。这些优惠政策会逐渐流传出去,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商和商户前来。

这次来威海,发现不少新问题。许多人家置地建房,虽然依照总体规划建设,地址、式样、高度等大体符合,然而没有考虑实际功能。是做客栈,或者食馆,或者商铺,或者青楼,或者作坊?总规设计这片区域皆是商业区,除了商家和少数大户,许多人属于跟风,根本没有考虑用途,现在正看着新房发呆。

已经运转的商铺,人员严重不足,伙计、工匠、账房、力工全部缺少,威海处于大汉极东端,历来人少地多,这一下缺如此多的人,往哪找去?东莱现在提倡精耕细作,正劳力本就缺少,随着商埠渐成规模,许多佃农改行出来做工,谁来租种地主的田地?

姜述去码头看了一下,虽然经过扩建,还是显得格局太小,日后商船云集,码头太小将拖商埠的后腿。姜述当场决定加拨两万两白银,将此处扩建为特大码头。

又让当地官衙召集商户开会,将现在商家大户的进驻现状、海商的主要贸易商品、未来商埠的人流量和交易规模等等,大致细讲一遍,为跟风没有打算做好的房主提供参考。

青州去年安排了几十万流民,大多已经得到妥善安置,剩余部分都在修建水利工程,人员一时委实不好解决。中原诸郡流民很多,但能来的早就来了,没来的隔着战场,过来不太容易。所幸东海、琅琊刚送来数千流民,再从修建水利的民工抽调部分人员,短时间内可以暂时满足商埠需要。

视察商埠期间,姜述敏锐地发现许多问题,解决方案当即出台,然后逐一布置实施,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周瑜佩服之余,却想到一个问题,道:“若非兄长能力超群,实力雄厚,商埠或会出大麻烦。”

姜述明白周瑜之意,笑道:“你说商埠应不应建?”

周瑜道:“该建,但是发展太快,问题太多,当量力而行。”

姜述看了周瑜一眼,周瑜已经能从战略布局上思考问题,思维逐渐成熟,跟随郑玄学习已不合适,笑道:“不错,识野广阔,仔细说说。”

周瑜道:“此事只有兄长可以做得,余人定然不能成功。若非兄长一直担任太守,朝廷将兄长调离,换了州牧和太守,下任接手,不清楚兄长所布大局,或有其他想法,此间所为前功尽弃,就会出大问题。”

姜述点点头,转向诸葛亮,道:“亮儿以为呢?”

诸葛亮道:“师兄说得不错,虽然场面宏大,但是布局思虑不细,有些事情过于急躁。亮儿以为这般大事,宁肯做得慢些,也应谋定而后动,应当分期分批来做,虽然见效慢些,但是风险小,出现问题也好弥补。”

第一卷姜述篇第98章巡视东莱

姜述点点头,道:“你们说得不错。若非在我任内做成此事,换做别人,很难做好。在做此事之前,我已预料到任期问题,因此敢于大刀阔斧去做。我建设东莱,不单纯是让东莱百姓过上好日子,还要寻找适合现今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东莱就是试点,这是东莱改革的大目标。我当前所做的事,没有可以借鉴的故例,因此只能摸索前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方向不对及时纠正。东莱目前事务,官府牵头的有水利工程建设和商埠建设两件事,若是没有能力的人来做,百姓不仅不能从中得益,可能还会受其祸害。我们要探索的制度,就是寻求的大道,未来要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循例。我将诸事分解细化,安排合适的人执行,这是由思而行。能安排合适的人,为识人。及时发现问题,为识。发现问题能想出办法,由识而思。将解决办法有效执行下去,由思而行。唯有识、思、行都具备,才能做好这些大事,才能从中寻到大道。我自谓比别人学识高些,识、思、行的能力都具备,又是高官皇亲,做事还惴惴不安,别人确实很难成功。做大事很辛苦,风险也大,但总得有人来做,想求大道,开万民之太平,虽苦而又不得不为之。”

两小听完,开始闭目沉思,思索这些道理,领悟其中的深意,这是为人做官治事的至理,两人考虑得越来越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姜述不去惊扰他们,望着两小露出欣慰的微笑。这是进步的必然过程,喜欢动脑深思的人成熟得快,两位少年喜好读书,亲民好问,眼界广阔,善于思考,这就是资质,以后成长空间很大,若无意外,两人将是未来的得力臂助。

临行前去船厂看了看,船厂负责人是姜家族人姜阳,原先掌管姜家粮铺,姜述对他的能力非常认可,因为船厂在未来十分重要,因此将姜阳调来专门负责此事。姜阳在族学读过书,面相虽然粗豪,心思却是细致,做得很不错,姜述十分满意。走到海边,正在建造的十艘大海船已经搭好框架,正在铺设甲板,用得是单帆。姜述仔细观察船舱的内部结构,询问其中细节,跟随在后的船厂技师详细回答。

周瑜和诸葛亮初次见到如此大船,非常兴奋,认真听着姜述与技师的问答,对造船原理很感兴趣。回在室内,姜述招呼众人落座,用手绘出一艘三帆船的草图,将其中原理讲述一遍,重点讲解转帆、反向借力等力学现象,不仅是周瑜、诸葛亮两人,就连一众技师也听得入了迷。

有些东西姜述不能讲得太深,技师凭得是经验,识字的不多,讲得太深听不懂,姜述重点讲得是力学效果,技师结合实际经验,大多能够体会领悟。

姜述讲了将近两个时辰,诸位技师脑中似是打开了一扇天窗,感觉进入了一个从未涉及的领域。姜述鼓励技师们发问,其中数人领悟力很强,所问都是关键核心,姜述详细做了解答。临行前让人记下这几人姓名,交待姜阳重点照顾,又吩咐在船厂开办夜校,晚上教授技师、工人识字。

周瑜、诸葛亮对大海、船舶特别感兴趣,一路之上问个不停,姜述挑些他们能理解的东西,向两人讲述大海、船舶的许多知识。又说到地理,两小听到大海那头还有陆地,还有袋鼠等前所未闻的动物,又听极远的陆地上有玉米、甘薯等产量极高的作物,两张小脸不由露出神往之色。

半途又绕路去看水库工地,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民工除了流民便是壮丁,都感念姜述的恩惠,修筑时十分用心。每担土倒下去,都用大锤夯实,甚至用石辗滚压。有较真的民工,取泥时将浮泥掀去,挑下面的板泥为堤土。

姜述转了一圈,感觉不大放心,大堤安全第一,不能行妇人之仁而吝啬民力。将图纸再次修改,平均高近两丈,宽近七丈,两边都加了厚厚的石头防护堤,再罩一层沥青。工期会更长,不过一旦修筑起来,安全上有了保障。

转完一圈,已是到了午时,民工停下吃中饭,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一脸倦色,眼睛却很明亮,眼神充满了希望。姜述用手抓起一把黑泥,望着堤下刚刚改造成型的田地,十分开心。

一位民工走上前来,怯怯地问:“小的想请教侯爷一个问题。”

姜述笑道:“讲。”

“小的是农夫出身,能否分些田地?”民工问道。

姜述道:“未来堤下这片沼泽,会改造出许多良田,官府自会对外售田,彼时可以买些田地。”

民工苦着脸道:“小的是冀州人,逃难到了这里,蒙侯爷仁慈才活下命来,那里有钱买田?”

姜述道:“州衙明年会拿钱贷给你等,利息很低,但是不多,只能买数亩地。如今东莱用工之处很多,你等修完大堤,可以外出做工,积蓄一些,再加上州衙所贷,可以置些田地吃饱肚子。在东莱只要用心出力,以后肯定能过上好日子的。”

民工听完,乐滋滋地回去了。周瑜问道:“新造官田数量很大,流民也是可怜,又在此出了不少力,分些也是合适。”

姜述问诸葛亮道:“亮儿以为如何?”

诸葛亮道:“目前地多人少,我也以为可以分些给他们。”

姜述道:“外地人干活便分给他们田,本地人也有在此干活的,如何处理?能在此干活便分到田,本地其他人如何处理?”

两人细想一下,恍然大悟。

姜述道:“若是不劳而获,众人不知珍惜;若是分配不公,便会添乱生事。处理政事一点人情不讲,便有些过于苛刻呆板;要讲人情,但要有个度,不能太过。卖地所得虽多,还没看在我眼里。让州衙贷钱贷粮给流民,又不让他们贷得太多,这就是度。如此流民不能不劳而获,只要劳动就可以生存下去。百姓都有怜悯之心,只要补助合理也不会计较。”

随着天气转冷,大堤须在近期合拢,否则冻土层厚了,用工太多,而且效率很慢,各县追加人丁,眼看大堤马上成型,又出了件不大不小的事。

国渊派小吏前来禀报:“侯爷,大堤裂了道大缝,百姓议论纷纷,国大人让下官请您过去看看。”

只是一道裂缝,其实不是大事,只是费些工夫,加固一下就可以解决。但在这个年代,类似事情会联想到鬼神,若不及时处理,会引起民间流言。国渊让人请姜述过去,也是因为姜述在民间的神奇传说,处理这类事情事半功倍。

姜述到了现场,见裂缝虽大,因为是枯水期,水位很低,没有漫堤。边上聚着无数百姓,遇到这种事情,没了心思筑堤,在一旁议论纷纷。

姜述认真观察过后,唤来相关人仔细问了一下,分析原因应是冻裂。筑堤时就近用的沼泽旁边的土层,含水量太大,当初没看出什么异样,现今夜间气温降得厉害,产生冻缝很正常。

寻出原因就好应对了,招呼百姓往前聚聚,姜述大声道:“天气骤寒,土质多水,形成冻缝,实属平常。众人散了吧。”

考虑到可能还有类似情况,姜述让国渊安排人手,巡视堤岸,发现类似情况立即补救。国渊带着属下,在工地连续呆了几天,顶着寒风,不分昼夜,让所有民工尤其是流民非常感动,感觉东莱官员与别处大不一样,没有架子不说,处理事情十分认真负责。

姜述从库区回府,天色已晚,给周氏请安后,转身要去书房,刚出屋门,迎面正逢一位少女走来。少女见到姜述,连忙行礼道:“夫君。”

姜述抬头看时,少女美眸也望过来,两目相交,少女脸色微红,连忙低下头去。姜述笑道:“一娘,来给母亲请安?”

少女正是杜一娘,原被周氏收为义女,又与姜述有了婚约,因为住在外院,早晚都来给周氏请安。杜一娘行刺姜述之时,虽然很是美丽,但还未长开,只过了年余时间,似花苞绽放,如盛开的花朵一般艳丽。

姜述上前拉着杜一娘,笑道:“我也刚去给母亲请过安,陪我去书房说会话。”

杜一娘被姜述拉住小手,娇脸红得如牡丹一般,又不舍得摔开,任由姜述拉着去了书房。姜述走进书房,与杜一娘坐在古琴前,调了调弦,弹起一曲小调,唱道:“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杜一娘坐在姜述身侧,早没了女强人影子,成了温顺的可人,美眸温柔如水。悠扬的琴曲十分动听,一娘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不由想起往事。

第一卷姜述篇第99章一娘收房

从刺客到义兄妹,又从义兄妹到夫妻,这是一个传奇故事。少年身上不知有什么魔力,不知何时偷走了一娘的芳心。或许从那次失手被擒而被放出,从那次他说怜悯心之时,便已情魔深种。

杜一娘自小强梁,很有主见,但是面对姜述,再也强梁不起来,甚至没有一点刁蛮影子。心中既然装着少年的影子,而那少年却又高高在上,只能以柔克刚。或许还有一丝自卑,文事与少年无法相比,就连深以为傲的武艺,也比不上少年,如何强梁起来?

一曲终了,杜一娘还沉浸在回忆里,只听耳边有人说道:“最近还练字吗?”杜一娘如梦方醒,见姜述正在似笑非笑地看着她,道:“练过,却总是写不好。”

姜述铺好纸,婢女上前研墨,杜一娘开始写字。一娘的字其实写得不错,虽然还没有神韵,但是十分工整。姜述接过笔,逐一指正,一娘认真地听,然后接过笔,又认真练习起来。

西汉以肥腴为美,东汉则以苗条为美,人比黄花瘦,才是美人的最佳境界。所以士人看女子之美,不在乎胸部大小,屁股大小,而在乎苗条。杜一娘很苗条,胸臀却不小,也许与从小练武有关,苗条而又婀娜多姿。

一个男人认真做事时最有魅力,其实道理相通,看一个女人认真练字,也是极美的一种享受。姜述突然发现一娘的脸庞极美,平常并未注意,从近处仔细端相,五官异常精致,若非皮肤稍黑,甚至不差于貂婵。

一娘练完字,左手揉捏着右手手腕,见姜述痴痴地望着她,脸色变得透红,芳心又有些窃喜,嗔怪道:“有什么好看的?”

姜述猛然醒过神来,不好意思地笑笑,道:“我刚才忽然发现,你的五官特别精致,正想如何将你的绝美容颜画下来。”

杜一娘更是娇羞无限,低头说道:“我真得美吗?我感觉诸位姐姐都比我漂亮。”

姜述将一娘抱在怀里,轻轻吻向她的樱唇,一娘挣扎一会,不慎被姜述捉住机会,不小心连丁香也被擒住。待姜述放开一娘时,她已是浑身发软,气喘吁吁。

被抢走初吻的一娘,并没有生气,贴在姜述怀里,幽幽地说道:“我以前喜欢一个邻家少年,以为不会再喜欢别人,如今想起来真是好笑。”

“邻家少年?叫什么名字?长得什么模样?”姜述被勾起强烈的好奇心。

“少年姓秦名宜禄,很俗的一个名字,面色很黑,长相普通。他家里很穷,但他很好强,后来去了北疆从军。现在想起来,可能那不是喜欢,而是怜悯。”杜一娘说完,深情地望着姜述,又道:“自从你上次放了我,我的心里满满的都是你,你的身份高贵,许多次我强迫要忘记你,但都没有成功,那时我才知道什么是爱。”

姜述十分感动,将杜一娘拥在怀中,双手轻抚她柔软的背部,忽然一段记忆涌将上来,不由喃喃说道:“秦宜禄,不是吕布的部将吗?”那段记忆渐自清晰,姜述断定若非自己穿越,引起种种变化,杜一娘与秦宜禄原本应是夫妻,后来秦宜禄战死,杜一娘被曹操强行纳入房中,其子秦朗被曹操收为义子。

姜述紧紧盯着一娘如花的容颜,史上曹操宠爱有加的杜夫人,如今已是他的未婚妻。杜一娘不知姜述的内心变化,她自从认识姜述以来,尝到了少女的苦涩与甜蜜、相思和忧愁,尽管夜色已晚,可她打心底里不愿离开姜述,只要守在他的身旁,即使没有片言只语,她也感觉舒适如意。

杜一娘今日身着一件葱绿色外罩,映衬着俏丽的粉脸更是诱人遐思,姜述克制不住,轻轻在她如玉的娇容上轻吻一下。在甜言蜜语的攻击下,一娘不由羞得抬不起头来,芳心怯怯之际,再次被姜述搂在怀里。

时间似乎停下脚步,连凄厉的寒风也停了下来,古朴典雅的书房内,只剩下澎湃的热情。杜一娘沉浸在幸福中,所有的一切似乎变得无关紧要,只剩下让人沉迷的浓情蜜意。高挑窈窕的娇躯被姜述压在下面,杜一娘已经春光外泄,裸露在外的玉肤腻滑雪白,晶莹如玉,令人目眩神迷。

她的神情纯真羞涩,宛若空谷幽兰,楚楚动人。姜述见佳人明媚的双眸饱含春意,神情又羞又怯,甚是惹人怜爱,平昔英气勃勃的美女,却是如此纯真羞涩。

这个夜晚注定要成为两人最值得纪念的时刻,晃动的烛光下,杜一娘显得美丽优雅,秀丽无伦,那双蕴含无限深情的美眸,让姜述心神俱醉,不能自已。

她的腰身纤细狭长,富有韧性,线条极其优美诱人,肌肤白腻如玉,柔嫩光滑,微微起伏的脊椎和光滑圆润的曲线,透露出女性特有的柔美。她的**圆润丰满,双腿浑圆结实,修长优美,在烛光辉映下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感!

姜述兴奋起来,再也忍耐不住,拦腰抱起佳人身体,把她轻轻地放在榻上。一娘玉颊晕红,星眸半闭,小口微张,不住喘息,如云的秀发散乱地披在肩上。烛光辉映,晕红的秀脸、媚骨天生的绝世身体,有说不尽的妩媚动人。

火焰在姜述心中熊熊燃烧,杜一娘明白将要发生什么,玉脸通红,胸口急促地起伏着,望着伏身下来的姜述,颤声道:“夫君,你……你……”

姜述缓缓动作,佳人丽靥晕红,柳眉轻皱,香唇微分,秀眸轻合,一副说不清楚究竟是痛苦还是愉悦的诱人娇态。她玉齿轻咬,微皱双眉,承受着一波重似一波的冲击,似痛苦,又似欢乐。娇音如诉如泣,似歌非歌,宛若仙声,不断地挑动着姜述的心弦,更加激起无限热情。良久,室内疾风骤雨方才停下,两人深情相拥。

腊月二十一,护民大堤即将竣工。远处大锅里猪肉飘香,这是竣工典礼结束后犒劳民工的酒饭。所有百姓逐渐完成手中活计,涌将过来,黑压压挤满了长达数里的河堤。

还有不少百姓继续干活,日上中午时分,几十个百姓用大锤夯实最后数米堤坝。几十柄大锤不停打夯,许多民工已经按捺不住,不时发出欢呼之声。

姜述大呼道:“再锤一百下,大伙儿一齐喊起号子!”

几十个大汉大力锤打,众人喊着号子数着数。

“……五、四、三、二、一。”

最后一声数完,欢声雷动,民工在跳跃,在欢呼,在流泪,在拥抱。看着百姓疯狂的样子,周瑜拭着眼泪,道:“太感人了。”

姜述笑了笑,道:“我们回吧,让他们热闹一天,明天都去惠民堤了。”

周瑜问道:“惠民堤何时竣工?”

姜述道:“众人合力,三二天的事。”

周瑜道:“年前干完活,百姓年后就会轻松下来。”

姜述笑着摇摇头,道:“你的实务还是欠缺,大堤只是主体工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下边的沼泽地要改造成良田,中间要修成道路,每两十顷地就有一个方格道路,至少得忙到春耕时候。还要种植桑柳,挖渠建桥,怎会如此简单?”

周瑜感谓道:“兄长考虑得真细。”

姜述道:“作为官员,不能随意拍板,要三思而后行,这些规划早在施工前就制定好了,不仅要考虑施工,还要考虑人的因素,平衡相关各方面的利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