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小驸马-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室内顿时惊呼一片,姜述虽然端正坐着,面无异色,心中却是得意洋洋,看来自己在英才云集、大名鼎鼎的颍川学院,也是大大有名。
“肃静。”老师也怔然吓了一跳,回过神来,向学子们喝了一句,接着说道:“这九字何解?”
“开太平,即为万民开太平也。所谓民为社稷之根本,万民太平,社稷之福也。继绝学,即为寻找古圣之原意,结合社会进步变化,寻找阐述古圣原意的新方法,使万民受教。寻大道。道,目标也。目标可大可小,即大道小道,所谓小道为自身修身之道,所谓大道,就是寻找万民教化的大目标。”
室内众人顿时目瞪口呆,这位少年的读书目标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为了寻找万民太平之道、教化之道、道中之道。
老师怔住了,学生震住了,这就是姜述想要的结果,他的时间非常紧张,不可能在书院呆太长时间,既然老师给了这个机会,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得到诸位学子重视,为以后结交郭嘉等人埋好伏笔。
老师寻思半天,道:“目标虽是深远,志向也很远大,但若目标过大不易实现则为空话,志向虽大实现不了也是空话。何解?”
姜述答道:“做事成功需要几个要素,一为远景目标,即大道,或解为奋斗的方向。人无远景目标,在人生旅途上很难成功,整日昏噩度日,长命百岁又能给万民做多少事情?二为近期目标,要实现远景目标,则需要将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可在短期实现的小目标,小目标累积多了,距离大目标实现就会越来越近。三是志向,要实现一个目标,会很累很苦,其中也会遇到挫折,有志之人遇到挫折不灰心,过于顺利不骄傲,一步一个脚印,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四是合理计划,即便实现短期目标也要计划合理,若是计划盲目,万般努力也达不到,或者拔苗助长,目标实现不了,反而会丧失志向。计划肤浅,做是做到了,但是与自己的能力不符,也算是虚度光阴;人生即便能活百年,要实现一个大目标,也十分艰难,若不充分利用时间,就是变相浪费时间,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很重要。五是同人,因为人是完成目标的介体,若是人经常生病,或者周围环境吵杂,或者俗务太多,都是影响人做事的因素。再者,一人为单,两人为从,三人为众,大道不仅一人二人所能为,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不断努力,如此即便其中有人半路夭折,亦有人接替其衣钵,大道有后继者也。因此欲行大道,则要将大道分解成小道,励志奋发,合理计划,珍惜自己,团结同志,锲而不舍,才可能成就大道。”
全体目瞪口呆。场面一片寂静,这哪是空谈?人家有目标,有措施,连遇到挫折怎么办都想到了,连同人的因素都考虑到了,这还是空谈吗?
“实则如此还是空谈,为什么呢?读书万卷,不知时务世务,则为书呆子。要完成大道,还须做到学以致用,将学到的一切用在手头要干的事上,然后在做事中总结规律,此规律可称之为小道,小道累积多了,再从小道中思索其中的共性规律,即便不是大道,也相去不远了。小子年少识浅,只能考虑到这里,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教。”
阐述了道,又阐述如何达成道,如何认识道,都说明白了,还自谦年少识浅!至少室内没有比这少年理解更深的,众人彻底傻了,都在静静思索回味,场面一下子寂静下来。
“说得好!”如此环境之中,这个声音显得非常突兀,众人回头看时,只见荀爽从教室后面走近前来,也不知他何时进的教室。
众人皆一齐施礼,道:“院长大人好。”
荀爽走到姜述面前,对姜述施礼道:“不知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
穿帮了,姜述意识到肯定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当下也不隐瞒,谢罪道:“院长见谅,确非小子诚心隐瞒,实因深慕书院大名,虚心前来求教,又为虚名所累,不得不瞒之,请院长大人见谅。”
荀爽哈哈大笑道:“大人方才所讲,老朽已是受益非浅,怎敢见怪?”
姜述苦笑一声,道:“只不过想来学习的愿望全砸了。”
荀爽笑道:“大人之才令人惊叹,方才在寒舍对语之时便生疑心,以大人展现之才,在青州早已闻名,而有才而名声未显,十之**是大人冒名亲至。故而使方存老师相询,一听对答,更加确定是姜大人无疑。既然如此,姜大人也不要当学生了,估计学院老师一闻大人之名,亦无敢为师者,老朽即刻召集合院师生,一同讲经论道,此我院之大盛事也。”
姜述施礼道:“院长不怪就好,敢不从命。”心中却是暗骂,没想到不到半日便被这老狐狸抓住,看来想要挖到郭嘉、荀等人还得另想办法才行。
荀爽招呼数人前去通知诸班师生,指着前排一位身材瘦弱、眼睛明亮的书生,道:“此为郭嘉。”
郭嘉立起施礼道:“见过大人。”
“见过奉孝。”姜述还礼道。
荀爽又指着中排一位面如冠玉、相貌端庄的书生,道:“此为陈群。”
陈群亦立起施礼道:“见过大人。”
“见过长文。”姜述还礼道。
“此老朽之孙荀,已经结业,现为学院助教。”荀爽又指着身后一位身材修长,一脸正色的青年文士道。
荀趋前数步,行礼道:“见过大人。”
“见过文若。”姜述也还了一礼。
荀爽介绍到这里,对郭嘉三人道:“你等三人从即刻起随于姜大人身侧,记录相关问答,多向姜大人请教学问。”
郭嘉等人以前听闻姜述事迹,又读过他的诗文,对姜述的才学深为折服,方才见姜述知晓自己之字,心中已是欣喜。三人才华虽有,仅名显学院而已,被一位名扬天下的大才子记住名号,是一件让人倍觉振奋之事,此时又闻可随于姜述身侧,自然大喜过望,上前谢了荀爽,一起站到姜述身后,活像三个保镖,只是略显文弱而已。
荀爽安排完毕,对姜述道:“姜大人且宽坐,老朽出去安排一下,稍候便至。”
荀爽走后,众学子七嘴八舌,皆上前来见礼,将姜述吵得头都大了。陈群见状,道:“诸位安静,不若请姜大人讲点心得如何?”
众人皆大声称好,姜述也想安静一会,道:“时间紧张,不如请大家共同商议一下,提三个问题,在下来回答可好?”
此时众人分头商议之际,孙仁从后面怯怯走近,悄声问道:“你是青州编《三字经》的姜家子?”
姜述点点头,道:“是。”
孙仁眉头一竖,娇喝道:“你不是个好人,光知道骗人。”
姜述苦笑道:“声名太盛,不得不为之,尚香妹妹见谅。”
这下不好,说漏了嘴,只见孙仁皱起鼻子就要发作,正在姜述暗自叫苦不迭之时,正好学子们讨论出问题,写在纸上交给陈群。陈群回过身来,道:“大人,三个问题已经拟好。”
第一卷姜述篇第42章颖川之行2
在这公众场合,孙仁还是给姜述留了面子,走到教室后面立定,却在狠狠地盯着姜述,看来姜述不给个交待万万不行。
姜述定了定神,道:“请讲。”
陈群看了一下纸条,道:“第一个问题:当世弊端已现,可有解决方案?”
姜述不由暗自叫苦,这群学子可真不是易与之辈,也不看看自己的年纪,当头先给来了一记闷棍。此事若是回答不好,在学子中影响恶劣是一方面,关健是可能惹得皇室猜忌或者朝中文武诟病。姜述想了想,答道:“在下认为当下确有弊端,但要说解决方案,却须寻其根源。建国之初,由乱入治,百废待兴,人口稀少,土地宽裕,矛盾并不激化,君臣皆由乱世而来,为政均能兢兢业业。因此开国之初,皆能大治。国泰民安日久,百姓增多数倍甚至十数倍,土地几乎还是那些土地。而豪强吞并又起,百姓负担益重,而国家赋税减少,矛盾逐步激化。因此根子出在这里,就是土地兼并。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开垦荒田,中原之地土地已经固定,难以养活如此多百姓,南方荒地颇多,只须想法使多余民众迁移,增加耕地面积,便可消化大量百姓。二是对外开拓疆土,国内民众多土地少,而四周之蛮荒之地,却有不少良田。例如辽东之东高句丽、三韩,便有大量平原,水利便利,可以移民。”
众学子提出这个问题,本是想让姜述讲出弊端之因是上有昏君,下有常侍,导致国家体制出现问题,不想姜述将这个敏感话题绕了过去,直接找到了根,一时之间大家都在沉思,消化姜述所言。
陈群率先醒过神来,道:“第二个问题:《中庸》的中何解?”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简单问题并不好回答,臂如问你一句“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如何回答?姜述想了想,道:“中庸之道同《大学》之道一样,是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就是在讲性。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情。《中庸》是主张内中,外和的。为什么要说喜怒哀乐,不说一个喜字或其它一方面?“和”必须是多元构成,“物一不讲”。《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中正、中和三种。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圣之时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认识论,要客观;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是讲秩序之正。中和则是一个外在的和谐状态。《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不过,中、和有主次。中是内,是本,是体;和是外,是末,是体,没有中,便没有和。这是中庸之道的内容。中庸之中绝非不偏不倚的调和之道,孔圣人并非不讲极端,而是主张以他平他,例如宽猛相济,就是这样。”
众学子听完,十分简单明了,比老师讲得简练精髓,均觉受益非浅。陈群接着问道:“第三个问题:如何用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
这个问题就是学生在为难姜述了,即使年纪很大的饱学士子一时也不容易归纳,属于大儒研究的主要课题。姜述并没有发怵,这些问题后世早已归纳出来,默想一会,道:“用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可分为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五达道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交往……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九经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说完了,现场寂静一会,突然有人喝了一声好,继而大家齐声喝彩。虽然话语不多,但是至理名言,以这个年龄,想到这些确实不易。所言很少引经据典,因而简单通俗,在场学子皆能听懂,确实让人震憾。
荀爽从后面走上前,道:“受教。”
荀爽方才进屋之时,姜述开始论题,不便打扰,悄悄坐在后列。当时姜述聚精会神思考问题,以至没有发现荀爽进屋。
“颍川学院治学为天下之首,以院长所为来看,当称为教育大家。”姜述对荀爽这种谦虚的态度,也不由夸了一句。
姜述忽然觉得好笑,自己一个少年,但心理年龄即使是中年人,如今却在夸奖一个老年人,而且是天下扬名曾任三公的老年人,不能再过了,若是太过,让皇室如何想?名扬天下已经做到了,目前这个年龄,不能再继续显摆了,与年龄不合。
荀爽陪着姜述到别室奉茶,郭嘉、荀、陈群三人拿着纸笔,旁边书童端着墨岘纸张。自从姜述开口发言,三人就开始记录,已经形成了习惯,姜述所言,与学院老师所讲截然不同,两个方向,两种思路,但给心灵的震憾却更加强烈。
孙仁老老实实跟在姜述身后,心中虽然有气,但她已被震慑住。她也读书识字,却并未想过国家如何,百姓如何,道德如何,如今见同龄人如此,不由后悔以往那般胡闹,若是多用功些,是否也能与姜述这般风光?
姜述担心她心中有气,做出失礼之事,在他人不经意时用手在她的手心上划了几笔,似是一个安字。孙仁觉得手痒痒的,担心别人发觉,第一次感觉有些害羞,小脸顿时红了起来。
荀爽说了一会,见姜述身边书童不动如山,与荀等人身后的书童很不协调,似是没带笔墨,吩咐下人去取,道:“也是老朽未上心,贵家童子似乎有些疏漏。”
姜述以为荀爽看出孙仁女扮男装,索然实话实说,道:“此事还请院长见谅,此女并非在下书童,实是长沙孙家女公子,因为心慕贵书院,又因贵书院不收女弟子的缘故,因此随在下进来开开眼界。”
孙氏乃孙武子之后,与荀家又是姻亲,常有书信往来,荀爽闻言触起记忆,笑道:“原来是香儿,百岁时还曾抱过你,想不过如此大了。”
荀爽也不怪姜述隐瞒,问了孙仁一些孙家近况,孙仁受气氛感染,早没了那种刁蛮习气,规规矩矩答话,却也有板有眼,有几分大家闺秀的味道。
荀爽见状,暗想道:“传言孙家女刁蛮,今日一见,方知流言失实之害。”
姜述心中暗乐,心道这老头被孙仁迷惑住了,若是给荀家娶进门来,荀家自此便有乐子了。
此时院中师生聚齐,弟子进室来请,荀爽携姜述一同出去。荀爽为当世大家,年纪又长了两辈,姜述安敢无礼?故意落下半个身子,以示尊重。
众弟子整整齐齐坐在院内,首排坐着书院老师,学生各按班级,依序坐得整整齐齐。荀爽邀请姜述共同坐在台上,荀三人随其上台,坐在台侧书案后记录。
荀爽开言道:“书院有幸,今日天下著名才子青州姜述姜大人来访,因此请大家聚齐,以为交流。”
大家都伸长脖子,看清台上向大家答礼的这位才子,原来却是一位十余岁的少年,也有怪叹不已者,也有大失所望者,只有听过姜述言论的大丙班学员声色不动。
荀爽接着说道:“文若,将方才姜大人在大丙班的对答念一遍,无关处省略。”
荀立起来,走到台子中间,按照笔录朗声念了一遍。每念一大段,大家便喝一声彩,等到全部念完,合场彩声大起。方才大失所望者这才知晓,这位少年年纪虽小,实非浪得虚名之辈。
荀爽开口道:“颍川书院建成年久,今日为一盛会,既然姜大人已经做了精辟言讲,我等亦不能沉默相对。大汉以孝治国,大家先论孝字。”
此事涉及书院清誉,学子学力尚浅,自不敢辩论。前排老师听完姜述方才所言,水平一般者也不敢轻易出头。书院几位著名大儒,有研究孝者,次第开始发言。
姜述认真听讲,其论点清晰,论据丰富,但多引用儒家经典,之者也乎快将众人绕昏了。孙仁听不懂,偷偷凑到姜述耳边道:“姜家哥哥,我听不懂。”
姜述在台上安坐不能答话,用手在孙仁手上写道:“我也听不懂。”这下逗得孙仁乐将起来,看着姜述一本正经的模样,越看越想笑,最终寻个机会偷偷跑到屋后,好好笑了一场,止住笑意后才回到原位坐下。
论证了大半天,几位大儒方才说完,此时饭时已到,大家一起去餐厅吃饭。颍川学院食宿并无等级之分,即使院长荀爽也与普通学子饭菜标准一样。
饭菜倒是干净,皆是时令蔬菜,做得不甚可口,勉强吃了一点,便开始做样。孙仁平时娇生惯养,吃这些粗食很不习惯,但见大家皆是低头吃饭,不好挑三拣四,如同咽药一般一小口一小口将饭菜吃下去,看在姜述眼中不由又是好笑又是怜惜,偷偷跟孙仁道:“包袱里有肉脯。”
第一卷姜述篇第43章颖川之行3
孙仁闻言偷偷解开包袱,拿出肉脯放在膝上,尝了一块,味道甚是不错,于是眉开眼笑,不一会将肉脯吃个干净,肚子也填饱了。吃完肉脯,见姜述表面看起来与其余学子一样吃饭,实则也是在做样,知道他也不喜学院饭菜,到包袱里寻找肉脯,却是再没找到,知道姜述对她好,芳心不由生出一丝异样,其中夹杂些愧疚。
饭后继续开讲,荀爽道:“上午诸位教授抛砖引玉,未知姜大人有何见解?”
姜述道:“在下询问一事:有一位独子,亲生母亲是三娘,家**有五位娘亲,自幼对他都是痛爱万分,试问此人侍奉之时,三娘亲?大娘亲?一般亲?”
这个问题极难回答,三个答案都有道理,但是都有暇疵。满院师生都在思考,现场寂静一片,没有回答之人。
姜述见荀爽正在闭目沉思,但显然还没找到合适答案,眼角瞟到后边,见郭嘉跃跃欲试,点头示意一下以示鼓励。
郭嘉道:“在下只是学子,学业未成,若有不对之处,请大人见谅。”
姜述道:“奉孝所言必会中的。”
郭嘉道:“以下孝上,本是天经地义,行孝道应是问心无愧而已。”见姜述点头,又接着往下讲,道:“若是在下,只要尽心尽力,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即可。至于对那位孝敬多些,心既无愧,也无此思。”
姜述拍手笑道:“奉孝所言极是。”
此时,众人亦悟出这个道理,虽然姜述给了三个答案,但是这三个答案都不对,只要将自己想法说出来就行。这就是悟,不是将思路僵化到别人引导走的歧路上,而是将思路跳开,自己选择正确的道路。
荀爽见告一段落,道:“君子敏于行,再谈行字。”
诸位大儒又开始谈论,行字有多种含义,理解起来歧义颇多。诸位大儒对此理解也不同,前一位大儒讲应为此解,下一位先生说应为彼解,总之让学子们听得稀里糊涂。
辩论了一下午,分为两派,相互驳斥对方,证明自方观念。荀爽见天色渐晚,止住大家道:“辩方、证方势均力敌,大家且住,听听姜大人高见。”
姜述道:“在下认为行为行止,亦为实行,是解决问题的意思。人一生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识,是指发现问题,识之后就是行,也就是发现问题以后如何解决问题。若是发现问题不去解决问题是无为,发现问题解决不好是无能,发现问题能解决好问题就是能力。但是此处仍有一点需要注意,即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是问题,即寻源,这是个基本点。若是识源有问题,根上不对,即使我们行得再好,也是无根之萍。因此行须三思,识亦须三思。”
说完了,很简单,根本不理两家论点,为什么,那些是皮毛,这才是至理。这才是儒学,不是逐字研究,而是研究思路,认识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些就足够了。
荀爽又问道:“如何解决识的本源问题?”
“跳出圈子看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同山脚一棵大树,近前去看为庞然大物;拾步上前,行出百米后再看大树,此树便小了许多;若是到了山腰,此树便变得很小;再到山顶,此树变成一点或是根本就看不到。……我们若想认识问题是否正确,将思路隐在问题之中便会影响判断,若是我们的学问够高,思路够广,思考够全面,发现问题的准确性便高,解决问题的思路便广,这就需要提升学识,只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真正解决识源问题。”姜述答道。
到了晚饭时间,荀爽让众人散了,陪同姜述去精舍奉茶。望着姜述的稚容,荀爽感叹一句,道:“以前别人讲起天才,老朽常说,所谓天才,不过比常人聪明些罢了,绝对的天才定是没有的。今日闻听大人一席话,方知老朽错了。”
姜述道:“院长所言对也不对。我自思确比常人占有优势,但是一个人若要成才,一分天才需加九分努力。”
又是一句警世名言。
此刻,无论是荀爽,还是郭嘉等人,全都心服口服。这个少年,虽然年少,但是领悟的道理,却比老儒还要深厚,这就是悟性。
荀此时注意一个问题,问道:“大人,在下观察记录,大人所言基本没有引用圣人之语,为何?”
姜述答道:“在下学习圣人之语时,先背诵后忘记,背诵容易,忘记很难。在下所学经典,几乎全部已经忘记了。其实学习最重要的是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吸收。”
很富有哲理的话,背诵很易,忘记很难,但你忘记原句,却能理解其中道理的时候,所学皆已去芜存精,另成一家之言,还需要引用吗?
次日,荀奉了荀爽之命,陪着姜述游览颍川附近名胜古迹,姜述借此良机刻意结交三人,荀三人离开学院也逐渐没了拘束,见姜述并非古板之人,也都放开胸怀,露出名士本色,一路上谈古论今,说说笑笑,倒是轻松快活。
晚上,姜述回和富楼安歇,邀请三人共宴。荀三人与姜述相处两日,对他的才学十分心折,一路相处又十分和谐,都道:“敢不从命。”
郭嘉嗜酒如命,见到席上摆着姜府佳酿,不由喜笑颜开,道:“大人酒,不敢辞。”说完,自顾斟上一杯,仔细品尝其中味道,连声道:“果然是好酒,确实是好酒。”
余人皆笑。姜述道:“奉孝若到青州国学任教,姜府佳酿任君饮用。”
郭嘉闻言大喜,继而脸色黯然下来,道:“家堂在室,不敢远游。”
姜述道:“听闻奉孝家中人丁非众,不若举家前去,在下也能旦夕请教。”
郭嘉大笑道:“有佳酒可饮,有薪俸可取,又无后顾之忧,何乐而不为?”
荀笑道:“大人不仁,奉孝乃颍川学子,尚未学成,便为大人请去效劳,学院岂非亏大了?”
姜述道:“在下极想将文若、长文一并请去,只怕两家长者不肯放行。”
荀道:“不然。”又问陈郡道:“长文,我等共赴青州历练如何?”
陈群道:“若是文若同行,家父岂有不放之理?”
姜述大喜,道:“若得三位大才,青州国学必兴旺也。不敢耽误三位大才,最多借国学三年时间,其后在下必安排三位出仕。”
三人互视一眼,仰首大笑,荀道:“风闻大人风光无限,合朝文武争先交好,既得大人如此承诺,我等岂可不行?”
四人心情喜悦,彼此约好行程,不由推杯换盏,一醉方休。
次日,荀三人各自回去收拾,姜述也去学院向荀爽请辞,荀爽已知荀三人之事,认为青州国学虽然初办,但有郑玄坐镇,异日必能振兴,自然不会阻拦。与几位大儒亲自送姜述出了正门,远望姜述离去,荀爽道:“此子有识人之能,后必高居高位,乃天下百姓之福也。”
颍川一行,收获良多,姜述非常满意,回来收拾停当,静候郭嘉等人前来会合。正在此时,房门响处,孙仁闯了进来,道:“姜家哥哥,我要与你一起去青州。”
姜述这几日让孙仁折腾怕了,忙道:“那可不行,你年纪幼小,远离父母,让家人挂念,是为不孝。”
孙仁近日受姜述感染,行为已经有所收敛,想想姜述所言甚是,转了转乌溜溜的黑眼珠,又说道:“若是父母许我去,哥哥收留我吗?”
姜述道:“若是你父母同意,哥哥自然会收留你。”
孙仁闻言笑道:“这就好,我即回去央求父亲,去青州国学读书。”
送走孙仁,郭嘉等次第来到,姜述、荀、陈群等人先拜见了郭母,一行人收拾停当,请郭母登上车驾,启程返回青州。出了城门,姜述一行与孙仁分手,往南返回长沙。
姜述等一行逐渐消失在视野里,孙仁眼里有些模糊,喃喃道:“姜家哥哥,我一定会去看你的。”然后钻进马车,在黄盖卫护下往南行去。
姜述一行沿途经过郡城,皆在和富楼安歇,一路十分顺畅。这日经过泰山,荀等人见泰山雄伟,都叹这天地造物之奇。就在此时,前方探路护卫有报:“前方发现山贼,正截着一伙人厮杀。”
第一卷姜述篇第44章剿杀山贼
姜述问道:“山贼多少人马?”
护卫道:“近百人。”
姜述又问:“所截何人?”
护卫道:“隔得较远,看不清楚,看其车马仆从,应是大户人家。”
姜述沉吟片刻,道:“路遇不平之事,合应拔刀相助。”命令众人停止前行,让荀、陈郡两人引领护卫保护车马,命姜乙聚齐家丁,排好阵列,一齐上前。
姜家为兵家大族,家丁皆习练兵阵,姜乙呼喝几句,只见家丁披上兵甲,二人一排,次第前进,虽然只有十余人,却有军阵气势。典韦、史阿两人护着姜述排在最后,指挥众人上前。
转过山包,姜述驻马高处,只见下面山道宽阔处,百余山贼围着一群人厮杀激烈。那群人虽然只有十余人,却似皆是行伍出身,围绕马车,排成两个玄襄散阵,两阵皆有一人为阵眼,骁勇异常,山贼虽众,却一时杀不进去。
山贼注意到有人杀来,分兵来迎,其人马调动,却也颇合章法。贼首三十余岁,身材魁伟,阔脸短须,手执一把鬼头刀,算是有些英气。见大路上有十余骑驰上前来,贼首派一位山贼前去喊话。
山贼向前跑了百余米,大喊道:“泰山尹观首领在此,无关人众暂避,两不相犯。”
姜乙一声呼喝,姜家诸人停下马,两帮人马峙立,气氛十分紧张。姜乙言道:“尹观为泰山贼二头领,武艺还算说得过去。”
泰山贼并非寻常盗伙,贼首尹礼更非简单人物,自小父母皆亡,与弟弟尹观相依为命,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后来为生活所迫,兄弟两人入伙泰山,尹氏兄弟皆身材魁伟,力大无穷,又凶狠成性,很快在泰山贼中闯出名声。老首领后来得病故去,众贼共推尹礼为首领,尹观为二首领。尹礼自此当了首领,做了几单大买卖,山上钱粮丰足。又绑了数个书生,教导兄弟两人学文识字,尹观被尹礼逼迫无奈,认得数百字,年余也能读书。尹礼十分刻苦,数年以后竟能作文,又从仓库赃物中翻出数本兵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