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官(轻风)-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那些文辞焕然的章疏比较,这封密奏和打滚卖萌没什么两样,若传了出去,必将有“不要脸”三个字为评价。但这就是刘棉花的精明之处,成化天子还真就吃这套。

今上不在意亲近臣下找自己要好处,也很乐得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近幸臣下的私欲,认为这样才是君臣共享太平的表现。

在内心深处,成化天子就喜欢这样家长里短的亲切说话,最讨厌的就是一本正经道德君子说教腔调。因而以帝王的标准来看,这位天子从来称不上明君,但却也不是一个坏人。

当然,刘棉花脸皮再厚,万万不敢在公开的奏章里打滚卖萌,密奏和公开章疏是两回事。

不得不说,人的情绪是极其微妙的东西。假设成化天子只看到方应物这个文臣被攻击,不会有太多感触,甚至还会因为刘吉把这点小事搬弄到自己面前,从而心生厌烦。

但是看到帮自己敛财的亲信太监王敬被弹劾后,再看方应物被弹劾,这感觉便不一样了,略有点同仇敌忾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天子知道王敬肯定不占理,不好表态公开回护王敬,驳斥苏州府方面的言论。

正好在这时候,刘棉花的密奏给天子隐隐指出了出气的新方向——王敬不干净,但方应物可是受了委屈的清流啊!

有了刘棉花密奏为引子,天子的出气方向便都转嫁到方应物身上了,觉得给受了委屈的方应物一点补偿理所应当。

既然苏州府不识相,那按照次辅刘吉所言,抬举一下方应物,叫那边知道点厉害心里有了计较,成化天子提笔在弹劾方应物的奏疏上批了几句。

及到次日。是早朝时间。天子御奉天门、登宝座,文武群臣自午门鱼贯而入,过金水桥列队。

舞拜山呼之后,六部象征性奏了几件事情。再礼仪性的宣布了几道豁免某地钱粮、册封某地藩王之类的诏书。如此算是君臣奏对完毕,这次平平常常的早朝便要结束了。

但在这时,忽然有御史扑在丹墀下,高声道:“臣监察御史左善,弹劾次辅刘吉压制言路,阻塞圣听!”

乏味的早朝快结束时,突然冒出个人拖延时间,是很招人烦的行为。但烦归烦,没有什么道理去阻拦,只得任由左御史继续发挥。

“臣听闻。近日苏州府有弹章上奏朝廷,但全在刘吉手里留住,至今不见票拟批复,此为堵塞言路、蒙蔽圣上之罪!”

前文提到过,言路畅通是大明朝一项不可动摇的政治正确。凡是有害言路畅通的,绝对都是罪行。

御史信心满满的弹劾次辅大学士,不明内情的大臣都以为要有好戏发生,迅速切换到了看戏模式。

可忽然间,面无表情的天子开了金口:“这些奏疏,朕已经看过了,勿复多言。”

既然天子表示已经看过奏疏。那就不存在堵塞言路、蒙蔽圣听之类的罪名了。左御史风闻言事弹劾阁老,自然是扑了一个空。

换成商相公之类的阁老,遇到这等事大概会一笑了之,不屑于斤斤计较,尽会显示风范气度。

但刘棉花绝不是这样的人,他必然是睚眦必报的。当即也出列奏道:“臣留住奏疏半个月。只为核实事情,以防冤假,诚然易被外人所误解。

但内阁乃机密之地,阁臣预机务乃不可外传之密,臣不知左御史从何得知这些细节?还请陛下严查!”

见阁老发了话。天子便又下旨道:“着该院去查。”被刘次辅反戈一击,左善顿时面如土色,没想到自己如此轻易的栽了进去。

御史可以风闻言事,但不等于是可以与事实相反的诬告。今天他弹劾次辅刘吉,几乎就可以定性为诬告了。诬陷大臣的后果,最少也是贬低发配!

一场大戏原来只是一个小插曲,这左御史在刘次辅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朝臣们对此未免有些失望。不由得深深感慨,不是每个六七品官员,都具备方应物那样战斗力的。

朝会散了后,阁老们回到文渊阁。刘珝忍不住质问刘棉花道:“那些奏疏陛下已经看过,莫非是你私下里呈送给陛下的?”

刘吉坦然承认道:“我有密疏进奏天子,顺便将这些弹章一起呈上了!”

刘珝故意脸上变色,当着万安和彭华的面怒斥道:“你竟敢不经内阁票拟,擅自将奏疏在私下里转呈陛下,这将内阁置于何地!”

刘吉勃然大怒,态度反而比刘珝更加激烈,将手指头指着刘珝的鼻子,气势汹汹的斥责道:“刘叔温!你何出此等无君无父之言!

不要忘记你近侍之臣的本分!吾辈只是秘书侍从之臣,难道陛下御览奏疏,一定要先经你手?”

骂战上升到这个高度,刘珝顿时哑口无言。内阁毕竟是内阁,不是真正的宰相,不具备宰相那种**自专的权力,大明的制度设计上就不允许出现宰相。

按照大明太祖高皇帝设计的奏疏的处理程序,理论上天下所有章疏应当由天子直接受理并下发,天子本身就兼任了宰相权力。

但在现实里,天子又不得不依靠内阁、司礼监协助处理,甚至是代为处理。这等于是将相权下放了,不过这只能说天子需要如此,并不是天子必须要如此。

若天子不经内阁,直接批了什么章疏,从程序上也挑不出什么理,只不过大多数天子并非工作狂,懒得事必躬亲而已。

所以说,刘棉花偷偷将奏疏直接呈送给天子看,并被天子亲笔批红发回内阁,那是刘棉花的本事,程序上并不违规。

至于将弹劾天子亲信太监王敬的奏疏和弹劾方应物的奏疏混在一起,最终导致天子护短心发作在方应物身上,这只是个小小的技术手段

而刘珝刚才一时情急,说“奏疏必须要先由内阁不然就是私相授受”这样的话,未免有些霸道,隐隐然将天子贬低了。

他的本意是想在这个问题上,拉拢万首辅和彭华一起打击刘吉。可是刘珝的激烈脾气发作起来后,将话说的太过,就是有人这么想,也没人敢接他的话帮腔。

刘吉和刘珝两位阁老争吵的内容,被有心人传入了天子耳朵中。自此天子对刘珝这个昔年老师的态度愈发疏远冷淡。

文渊阁里略有冷场时,太监覃昌走了进来,向阁老们宣旨道:“有手诏!着内阁拟旨下发!”

这次所谓的手诏,就是天子在方应物奏疏上的批红。万首辅接过来先看了,脸色陡然变了变,变得十分古怪,但他没说什么,又按顺序递给次辅刘棉花看。

刘棉花也顾不得琢磨万首辅的表情,将批红拿到手后,迫不及待的抬眼细看。看过之后,当即也瞠目结舌,拿着批红愣在了堂中,神情极其不可思议。

看到万安和刘吉的神态,刘珝心里十分鄙视,冷哼一声,直接从刘棉花手里将批红抢了过来。低头匆匆看了两眼,顿时也愕然不已,一时无语。

内阁四人中,资历最浅的彭华看了别人几眼,才小心翼翼的接过批红,按住满心好奇看去,只见得上面写道:“许方应物便宜行事,赐王命旗牌,着南京兵部就近往送。”

彭阁老明白了,难怪三位前辈的神情都这么怪异。王命旗牌这个东西,相当于戏文里的尚方宝剑,也相当于前朝的节钺,象征着专镇一方的特殊权力,哪是能随便给钦差的?

在本朝,只有巡抚这类封疆大吏,以及奉命出征、节制大将的文官才会被赐予王命旗牌。

而在南京那边只有一幅王命旗牌,不使用时保留在南京兵部里。只有朝廷委派了应天巡抚(或者叫江南巡抚、苏松巡抚)这种钦差时,才能由南京兵部发放给巡抚。

方应物这种催征钱粮的小钦差,可是驻在苏州府的。而在一般情况下,江南巡抚被委派出来时,也主要驻在苏州。

要是方应物拿到了王命旗牌,他手里又有钦差关防印信,还被赐于便宜行事之权,那可就混大发了!

将王命旗牌、便宜行事、钦差关防综合起来,岂不成了一个不加巡抚衔头,但事实上近乎于巡抚的小号江南巡抚?

七品、二十二岁、巡抚?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其余三人的目光忍不住一起射向刘棉花,其中含义不言而喻——

你刘吉这事儿办的可有点坏规矩呐,谁都会照顾自家亲信,但一个派去收粮的破给事中钦差,你也请了个王命旗牌给他,也不怕撑死!

对此刘棉花无可辩解,无奈摇头叹气,实在哭笑不得。

这天子办事儿也忒随心所欲,不讲规矩了,简直就是心血来潮想到哪里是哪里。赐予“便宜行事”就是“便宜行事”,还给什么王命旗牌?

刘棉花又感到,这回可能真玩大了让方应物这种人拿到王命旗牌后的场景,连他也不敢细想了。

ps:

求月票鼓励啊!!!!

第五百一十八章宿命?(上)

京城与苏州府相隔数千里之遥,在这个没有电话、电报、网络的年代,京城的动态反馈到苏州府,还需要一段时间。方应物也并不知道,即将有一块大馅饼从九天之上掉下来,并狠狠的砸到他头上。

这天早晨,方应物起床后无事,便在湖边做广播操。一开始刚到苏州府时,颇觉得闲情逸致,但现在很有点无聊了。

但也没法子,他这个钦差现在正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地方官府不愿合作,士绅大户们集体抵制,钦差政令不出这座公馆,他还能有什么事情可做?

更何况又来了位极其嚣张跋扈的采办太监王敬,上来就用了狠手段,明明白白的开始大肆搜刮。顿时激得满城风雨,别管是善名还是恶名,反正王太监将方应物这钦差大臣的风头都抢走了。

苏州府舆论全都聚焦到死太监身上了,方钦差公馆暂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原来还有读书人拦街围攻、城里乡间声讨方钦差乱政之类的热闹,现在连这都没了。

当骂都没人骂你时,人生是多么的寂寞如雪啊。

如此局面下,连带钦差随员们也都天天请假出去游山玩水,方钦差也都很大方的批准了。苏州府乃人文胜地,可供游玩之处不少。于是乎,本来很正常的一个钦差团队,简直要变成公费旅游团了。

方应物做完晨操,却见王英跑过来禀报,“唐广德唐员外在门外,不知道为了什么急着求见!”

方应物很纳闷。一直以来,只有他微服跑到望江楼吃喝。而唐广德从来没有来过钦差公馆。一是唐广德因为身份自卑,二是担心被同乡非议。毕竟目前的方钦差不算太正面的人物。

既然这次唐广德破例到公馆急着求见,想来是有什么要紧事情,正闲极无聊的方应物便吩咐道:“将他带到前堂候着。”

待方应物洗漱齐整后便来到前面堂上,却见唐广德神色慌忙,但说话却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方大人,在下拿着你的文书去了姑苏驿那边”

方应物问道:“有话直说,然后如何?”

唐广德愁眉苦脸的说:“采办太监那里一个叫王臣的千户,二话不说便扯碎了文书,并诋毁方大人你多管闲事!

然后他恶言恶语的威胁在下。说是在下若三日内不拿着银子认领盐引,就要派人上门来催,最后一顿乱棍将在下打了出来!”

方应物闻言无语,这采办太监竟然一点面子也不给

细想起来,他这个督粮钦差与采办太监都是奉了诏的,之间互不统属,谁也管不到谁,太监和官员从根本上就是两种体系。

素来没有交情的情况下,自己插手干涉采办太监敛财。被别人驳了面子不算稀奇。如果换成王敬下帖子来干涉自己的公务,那自己也未必肯给王敬面子。

情况就是这个情况,苏州府这里局面太复杂了,方应物又一次感到手里的权限实在不够用。

在进一步有所行动之前。只能先等待朝廷那边的消息,而且会有什么结果尚还不知道,期望老泰山能给力一次。

但方应物知道。就算朝廷抬举了自己,那也远水救不了近火。唐广德跑到钦差公馆求助,肯定不能不管。

无论如何。唐员外对自己始终毕恭毕敬,在打听消息等方面帮过自己的忙。况且唐广德听了自己指使,拉过一批人上书朝廷造声势,这不是没有安全隐患。

虽然出宫采办的太监大都劣迹斑斑,人人都称得上弹章等身,所谓虱子多了不愁,太监们未必很在乎被弹劾。但谁知道这次消息传出去后,王敬较真不较真?

将心比心,方应物实在不能扔下唐员外不顾。不然真等到采办太监的爪牙上门,唐员外说不定要家破人亡,那些走狗恶棍可没太多人性。

可是在眼下,与王敬起正面冲突同样是不明智的。他方应物与王敬两人都是钦差,就算地位是一致的,但架不住王敬手下爪牙多,若动起粗来只怕要遭罪,弄不好自己就成了秀才遇到兵。

方应物在堂中来回踱步,沉吟片刻后倒是琢磨出个法子,开口道:“现在采办太监那边不卖面子,我也说不上话,所以就不要再去采办太监那里碰钉子了。

但是你可以暂时关掉望江楼,全家人暂时来我这公馆居住。我看此处地方还很宽松,足够你们一家人住下了,如此便可高枕无忧。”

这个主意也算是以柔克刚了,唐广德全家都躲到钦差公馆里,难道采办太监还能硬闯进公馆,找唐广德勒索一千两银子?

若那样可就过界了,毕竟此时公馆的主人方应物大小也是钦差,而擅闯钦差驻地是一项重罪。

却说唐广德听到全家可以暂时住进公馆,心中忍不住一阵狂喜,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其实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能避祸而狂喜,而是为了自家儿子唐寅而狂喜。

全苏州府都知道,方钦差与提学官商良臣关系非同一般。而自家儿子到方应物这里住几天,这关系就更进一层,算是攀上了这道人脉。

再回头到了考秀才的时候,很容易借着方钦差的由头从大宗师商良臣那里讨人情,得到唐家第一个功名十拿九稳!

自己对方钦差献了这么久殷勤,不就为了替儿子博一个出身么?唐广德甚至开始幻想,是不是再想点法子,趁热打铁让儿子认方钦差当个老师?

本来身份相差悬殊,这事几乎没有可能性。但据唐广德观察,不只因为什么缘故,方钦差对自家儿子态度很有点微妙善意,只要机缘到了,说不定拜师的事情真能成。

如此唐广德回了家,欢天喜地的收拾金银细软。当天他就关了望江楼,放了掌柜丈夫和小厮们回家歇息,然后迫不及待的携带妻儿住进钦差公馆。

唐广德动静传到了王臣耳朵里,便向干爹王敬请示。王敬想了想便吩咐道:“这也算是方应物示弱了,吾辈所要做的大事还有很多,先不必在这姓唐的身上费功夫了。”

ps:我要提速!!!!请大家鼓励!!!信不信我连续几天日更万字!!!!

第五百一十九章宿命?(下)

采办太监王敬的动作一直不断,不可能因为任何人而停下来。他指使干儿子王臣一口气从苏州府招收了上百人为爪牙,多是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之徒,在苏州城这样的人口密集的大都市里,永远不缺这种人。

随后派遣爪牙分头出击,先找那不肯认领盐引的商家,上门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甚至传言有两户人家的女眷被无赖劫走凌辱,主人去采办太监那里控告,却被打成重伤扔了出来。

听到这些消息,躲在公馆里的唐广德不禁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不然唐家难免也要面临家破人亡的困境。

方应物对左右道:“王敬所图当然不只是这一两万银子,他故意如此,意在恐吓和立威也。为的就是让本地人害怕和畏惧,方便进一步敛财。”

王敬和方应石皆愤愤不平,反问道:“如此恶行,天理难容,难道就没人能管得了他?”

方应物只能叹道:“他这样太监是天子家奴,又是奉了钦命,若天子不开金口,外人谁能管教他?就算手持戏文里的尚方剑,可上斩奸臣、下斩土豪,但也没听说过能斩太监啊。”

与此同时,投奔采办太监的恶棍们奉命四处打探,遍及苏州成及附近各县。打探的内容,自然就是谁人家比较有钱,谁人家有奇珍异宝、古玩字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天子喜欢这些,出宫采办的太监必然也不能只敛财。还要竭力搜罗这些玩物。

当然,作为钦命采办太监。王公公不可能明火执仗,直接把别人家珍宝古玩抢来。若干门面功夫还是要讲的。于是也发了公告示众:

“钦差采办太监王为公务事。照得本监奉旨采买书画玩器,上供御览。凡缙绅士民等,如有存蓄,许得送官,以凭平价回易。如本监指名求购,仍故意有隐匿者,以抗违诏旨问罪,首发者官给赏银五两。”

是的,王敬公公很仁慈的采取了“赎买”的办法。用银子去收购珍玩,但一般也就开价十两左右。

遇到吴道子人物这种极品古玩字画又肯定会被天子喜爱欣赏的,王公公也会很识货的加个几两。如果主人家不肯卖,想来那些不能认领盐引的商户是个很好的借鉴。

当即又有十几家遭了灾,一件祖传宝物只换回几两银子欲哭无泪者有之;献出了宝物,却被指为赝品,遭到拷打勒逼的有之;被点了名字,有太监爪牙闯进家里大肆翻搜者有之

一时间,苏州城里人心惶惶。尤其是比较有名的富户和家里藏着宝贝的人家。唯恐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本来令人艳羡的财货顿时变成了随时可能招灾的祸根!

当然,如果不想交出东西。倾家荡产的拿上千银子出去,说不定也能花钱买平安,破财消灾低于这个数的。王公公就看不上了,只要东西不要钱。

这天早晨。方应物继续无聊的在公馆里湖边做广播操,继续享受人生寂寞如雪的滋味。

方应物脑子里胡思乱想。干等着朝廷的雷霆或者雨露实在无聊,早知道应该在太湖多玩几天消遣时间。而且要不是顾忌钦差体面,应该去参观一下花舫啊什么的。

想到这里,独身了两个月的方应物蠢蠢欲动。忽然这时候隐隐约约听到些许嘈杂声音,打断了方钦差的遐思,但是却又听不真切,不知道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于是方应物便扭头对方应石喝道:“去打探回报,看是怎么一回事!”

方应石领命而去,没过多久便匆匆忙忙的回来,远远的对方应物叫道:“出大事了,出大事了,前面守门的杂役禀报说,大门外来了好多人,一时间数目数不清!”

已经冷清多时的方钦差下意识的居然有几分小激动,这日子快淡出鸟了,可算有热闹看!然后他才反应过来,这只怕是自己的麻烦,这样的热闹还是不要有为好。

带着一干手下护身,方大钦差急急忙忙的来到前庭。到了这里就很明显了,外面不是人声鼎沸也差不多了,嗡嗡嗡的杂音不住的往耳朵里灌。但混在一起后,却又听不清楚外面人说些什么。

守门的杂役迅速过来见礼,请示道:“老爷是否要开门瞧瞧外面?”

“不开门,搬一座梯子来!”方应物指示道。还是谨慎为好!躬道外面是什么人,万一打开了大门,他们便借势冲进公馆该怎么办?

杂役搬来梯子,在方应物的指挥下,绕着围墙找了个有树荫遮挡的隐蔽处,并架好梯子。然后方应物亲自爬着梯子,登上墙头,探头举目向外望去。

却见公馆大门外面聚集了百十人,从上面望下去,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头,将对面水道与公馆大门之间的空地塞得满满,彼此之间交头接耳的议论着什么,神态各异。

再细看,这百十人里多有穿绸缎者,身边都有长随小厮侍候着,绝不像是穷苦百姓。

一时间方大钦差莫名其妙,以他的精明也想不出这样一些人堵在自己门前作甚。

如果是酷爱鼓噪闹事的读书人,或者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人民群众,那都好理解。一群看起来像是富家翁的,聚集在这里图的什么?难道他们不惜命,不怕自己这钦差手起刀落?

出于自己形象考虑,方应物从梯子上下来,随便指了一个随员,下令道:“你上去喊话,问问他们来此有何贵干!”

那随员便上去喊道:“尔等刁民不务正业,因何胆敢围聚钦差门前?还不速速散了!”

只听得外面嗡嗡嗡的声音陡然静了一静,然后变成了喧哗,巨大声浪瞬间从墙那边翻越进了墙这边。不用墙头随员转达。方大钦差也听都清了。

“我等遭受权阉逼迫,已然走投无路。求钦差老爷可怜收留!”

“我愿出价一百两,只租公馆三间房舍。多得都算孝敬钦差老爷!”

“家中罹难,无处伸冤,求钦差老爷为民做主,小的必然树长生牌世代供奉!”

“我乃唐员外亲戚,特意来拜访唐员外的,求钦差老爷开恩放进哪!”

“今日钦差老爷放我进门,立刻奉上三百两!”

一句句的喊叫声传进耳朵里,方应物与一干手下面面相觑,这钦差公馆什么时候变成避难所了?

要照这价格。全都放进来,岂不立刻上万白银到手?钦差和他们的随从忍不住感慨道:苏州有钱人真多

要知道,这年头一名熟练工人一年也才一二十两的工薪,而几十两便足以在苏州城置办相当不错的宅院了。肯花几百两进公馆门的,那得被逼到什么地步了?

面对攫取暴利的冲击,方应物狠狠摇了摇头,把光芒闪闪的银元宝从脑海中扔出去。不,这不是钱的问题,钦差乃朝廷天使。代表的是朝廷脸面,公馆驻地就是朝廷分舵,体面问题怎么能用钱来衡量!

这时候趁机发民难财,那他方大钦差与采办太监王公公有什么两样?

好罢。公馆占地只有这么大,即便方大钦差有心收留这么多人,那也没这么多地方容纳可能会拖家带口的数百人啊

墙头上的随员得到钦差大人的新指令。便又开口对着外面人群叫道:“尔等皆苏州府人也,如果所求。应赴地方有司请求!

府县各衙门身负守土亲民之责,自会衡量尔等请求!钦差本非亲民之官。尔等又何故来公馆骚扰?”

有个老者上前一步,走到墙根下高呼道:“这位老爷有所不知,我等皆已去过府衙!

府尊亲自出面对我等解释道:知府只是地方官,职责有限,对奉诏太监恶行莫可奈何。但他已然冒险将采办太监搜刮地方之事上奏朝廷,为本府百姓讨一条生路。除此之外,府衙实在有愧于民,别无他法!

但府尊又说,苏州城里还有另一个方钦差,也是奉有朝廷诏旨的。以钦差大臣对钦差太监,不像地方这般受拘束,我等可赴公馆请方钦差做主!实在不行,还可进公馆避祸。”

听明白前因后果,方大钦差登时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忍不住破口咒骂道:“这混账老匹夫,该杀!该杀!这种政客成事不足坏事有余,全都该杀!”

这些年,他方应物见过不知多少官员政客了,这李知府未必是无无耻的一个,但绝对是最令人恶心的一个!李知府只管把人往自己这里一推了之,完全就是不考虑后果的做法!

朝廷设百官各司其责,遇到硬点子后半点承担都没有,还要他这个亲民官作甚?自己只是督粮的钦差,不是受理民事的巡按巡抚,有什么权限为民做主?

至于什么冒险上奏朝廷,都是扯淡放屁,还不是被他方应物逼着去上疏的!

骂完李知府,方应物紧紧地皱起眉头。人群都已经涌到了公馆门前求救,场面沸沸扬扬的,自己能像李知府一样,可以彻底不负责任的当做没看到么?

更让方应物无语的是,自己一直善于裹挟民意,但今天却被民意裹挟了。难怪唐朝太宗说,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愧是圣君的至理名言,自己时至今日才悟透了真正含义!

但是如果要插手此事,那就是挑旗子与采办太监做对了。方应物虽然不怕太监,但这并非他本意,至少不是当前权力有限情况下的本意。

方应物无奈的叹一口气,莫非这就是士林清流和腌臜太监之间的宿命?就算本意不想对敌,也有人起哄架秧子造出情势逼得对敌?

ps:早操早餐第一更!!本来要和读者群里某人打赌,我要三天三万字,他就发裸照娱乐大家,结果他缩了!!!!!真不够热血男儿!!人家柳下挥跳舞等大神都有女读者发照催更新,咱们连男读者都不肯啊!!!

第五百二十章钦差财神

方应物心里想了又想,忍不住将随员从墙头上喊下来,自己亲自手脚并用的蹬梯而上。

爬到了墙头,探头探脑的向外面看去,却见不知多少人都拥挤在墙外面,齐刷刷的仰着头朝自己这边张望。

方大钦差居高临下,瞧着一张张表情各异但都充满着恳求的脸,心里越发犹疑不定。

如果换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他说不定要心中窃喜这哪是一个个人、一张张脸?这就是一个个声望提款机啊,还是主动送上门的!

作为放眼整个成化朝,都能排进前五名的声望刷子(不是方应物太弱无法锁定第一,是同等级强手太多),如果时机合适的话,方应物断然不肯错过一切增加声望的机会。

但眼下这个情况委实令方大钦差纠结万分,这么多人都求到了自家门前,不插手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不合自己身份和形象。

若传回京师朝廷,自己辛辛苦苦多年打拼出来的名声岂不要损失惨重?面对此情此景,都不敢伸张正义,还谈什么方青天?

最重要的是,插手此事也算救人于水火中,有利于在本地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号召力,将来再启动钱粮事务时,有了支撑点。

当初接下这个钦差任务时,就考虑过用采办太监来当契机。但要插手,也不是没有问题。

一是有越权嫌疑,自己只是负责督粮,没有被授予其他权力。如果插手到这事里。既越了地方的权,又越了采办太监的权。即便叫好也不叫座。打起御前官司未必占理。

二是自己对采办太监缺乏手段可用,未免有心无力。对方手下有上百凶恶爪牙。自己只有十来个随员杂役,就是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手段,也打不过对方。

三是靠山援手们太远,父亲、老泰山、秘密情妇在京师,便宜外祖父在南京,在苏州府本地指望不上任何助拳。

每每想至此处,感到束手束脚的方大钦差忍不住仰天长叹!自己这个钦差还是有点弱,但平民百姓们却分不清这么多,以为所有钦差都跟戏文里似的王霸之气四溢。对自己的期待值也太高了!

一时间,方大钦差恨不能天上掉下个上方宝剑、王命旗牌让他大杀四方的爽一爽!

他含辛茹苦的装委屈,并想方设法拉上采办太监一起被弹劾,在天子面前营造举步维艰的悲情形象,不就是为了从天子那里多讨要点权限么!

不过方大钦差还是很清醒的,暗暗提醒自己不要意婬过度了。上方剑和王命旗牌不敢想,能给个“便宜行事”,那闪转腾挪的余地就大多了,理论上干什么都可以归拢到“便宜行事”的范畴里。

还是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到现实当中来罢!

方大钦差忽然发现还有一点险些被忽略了,前段时间自己刚被苏州人搞了一道,二三十名士绅联名上书参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