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勒胡马-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贡揉一揉有些发麻的手腕子,躬身道:“使君但请吩咐……”


第四十九章 卿卿
  中国人素重婚姻,认为夫妇之道为人伦之重,所以相关礼俗很多,也很繁复,理论上没有今天下定,三日后便即成婚的道理。但因为世道的混乱,从东汉末年开始,便逐渐产生了一种“拜时”的简便婚俗,别说给了三天的筹备时间,就算上午定婚,下午新妇就可以进门。
  “拜时”婚最大的特色,类似于后世的“蒙盖头”——新妇梳妆打扮之后,便以轻纱蒙面,等到了夫家,再由新郎亲手揭下。在此之前,新妇是不遮脸的,也不忌讳给宾客瞧,后来到了东晋、南朝,逐渐演变为“却扇”之俗,并且成为各种婚姻形式的必备仪式。
  所谓“却扇”,就是新妇不蒙面纱了,改以双手举一面团扇,挡住面孔。
  这一日荀氏女就是面蒙轻纱,进了裴氏家门,然后与新郎裴该一起向长辈行礼。理论上该拜公婆,但裴该父母皆亡,所以就让姑母裴氏和从叔裴嶷坐在了上首。拜过长辈后,夫妇再对面交拜——这也是最近几十年间新兴起的礼俗,逐渐成为普遍习惯,只有交拜,始为夫妇,若不交拜,那就代表着其实是纳妾进门。
  然后是同牢、合卺。“同牢”又称“共牢”,就是新婚夫妇共食一头小猪——当然啦,不可能整个儿吃完,给盛一碗猪肉就得了——表示今后成了一家人,将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至于“合卺”,则是把一瓜分剖为二瓢,使新人各执一瓢饮酒,以示从此将要同甘共苦。后来唐人孔颖达注疏《礼记·昏(婚)义》,就说:“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异牲也……合卺,则不异爵。合卺有合体之义,共牢有同尊卑之义。体合则尊卑同,同尊卑,则相亲而不相离矣。”
  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礼俗,魏晋间又产生了很多新俗,有些可以借用——比方说蒙面、对拜——某些就自然舍弃了。这年月初兴之俗还有所谓“闹房戏妇”,也就是闹洞房和调戏新娘,来宾不但可以对新娘口出污言秽语,甚至还能上手……不过士人家庭一般不搞这一套,况且一方为裴氏,一方为荀氏,谁吃了豹子胆敢去调戏新娘?
  大概甄随会有这种愿望吧,但他终究出身低,被自然摒弃在了主要宾客之外,都轮不到他靠近新人……
  婚礼上的主要宾客,当然都是些贵族、士人了,上首为东海王司马裒,其后分别是陆晔、戴渊、陶侃等人,还有一位兖豫都督司马张敞。
  等到应酬完了宾客,一对新人并肩而入洞房。裴该偏过脸去,望向荀氏女,就见她浓妆艳抹,几乎都瞧不清实际长相了,而且低垂着头,两只手拧在一起,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这可与当日宴间纵放,以及后室应答,有若天壤之别啊,裴该既觉得有点儿失望,多少也感觉有些好笑。
  于是故意朝侧面一凑,贴近新娘。荀氏女貌似想向一旁缩,但是晃了晃身体,终于还是忍住了。裴该伸出手去,一把抓住了对方的柔荑,荀氏女挣了一挣,裴该差点儿脱手——力气果然不小啊。
  他心中不禁冒出来一个古怪的念头:我将来在家中会不会受欺负呢?好在这年月别说键盘、主板了,就连搓衣板也还没发明呢……
  对了,我可以发明挫衣板嘛。
  转过头去吩咐侍女——大多是荀氏从娘家带来的,还有两名是裴氏所赠——“给夫人净了头面,卸了妆扮吧。”
  等到荀氏洗干净了脸,与裴该一起踏上被褥——当然是地铺,这儿可没有裴该“发明”的大榻——裴该就把侍女们全都轰出去了。房门关闭后,他再次握住荀氏的手——这回荀氏没再挣——拉着对方缓缓坐下,然后压低声音问道:“既为夫妇,请问夫人可有名字么?”
  理论上士人家庭的小姐都该有名字,但也并非绝对,有些人家就懒得起——反正也没什么人叫,好比裴该就始终不知道自家姑母究竟是什么名字——至于普通百姓家,则女子大多无名,甚至于连乳名都欠奉。
  荀氏略略转过脸去,不敢面对裴该,低声回答道:“家父给我起名为灌……”
  啊呦,裴该心说还真是荀灌娘,《晋书》不欺我也。不过小姑娘家家的叫这种名字好奇怪,随口便问:“因何得名?”荀灌回答说:“因生于灌水之上……”
  裴该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灌”不是浇灌之意,而是指的一条河流——豫州安丰郡有个雩娄县,南生灌水,蜿蜒注入淮河。以出生地为名,这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今后内帏无人处,我便呼卿灌娘如何?”
  “全凭夫君。”
  裴该说你也别这么客气,叫什么“夫君”——“亦呼我裴郎或卿可也。”
  “卿”这个称呼一般用在平级之间,以示亲近,但相对的说话人身份要比对方略高一头。比方说《世说》记载,王衍和庾敳交情不到,而且身份比庾敳高,庾敳却一口一个“卿”,王衍说庾君你这样做不对啊,庾敳回答说:“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以此类推,丈夫是可以称呼妻子为“卿”的,妻子却不能反过来“卿”丈夫,因为这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嘛。然而也有例外,王戎的老婆就一直称呼王戎为“卿”,王戎不高兴了,问她:“妇哪得卿婿?”王夫人当即回复道:“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复卿卿?”因为王戎是名士,这种闺中秘事又不知道怎么的竟然流传于外,结果引发了很多家庭的仿效,老婆自此而后就都能“卿”老公了。
  荀灌娘摇头道:“岂敢如此无礼?”
  裴该笑问:“卿昔日在狗窦之前,哪来的礼数?”不等对方辩驳或者是道歉,他就又问了:“正要相问,若当日我难以逃出宛城,反为杜曾等所执,供出卿家来,卿又将如何处?”仔细想想,你当日的举动可很冒险哪,倘若败露,就不怕牵连到你爹么?
  荀灌娘低声答道:“若果如此,只能怨我无眼,自当就死,以免连累家父。”
  “即便丈人忍痛,假装不认得卿,自辩与此事无涉,但若我供出指引者自称是荀氏之奴,他又如何能证得清白?恐怕第五猗等必然猜忌……”
  荀灌娘微微而笑:“夫……裴郎想得太多了,便无此事,难道第五盛长等便不猜忌家父了么?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寄望于裴郎,救我荀氏脱于厄难。”
  荀崧曾经据宛城以抗第五猗和杜曾,实在守不住了才开城投降,第五猗他们怎么可能会信任他呢?若不是荀氏门高名显,估计直接就给满门抄斩了。然而荀崧虽然暂免项上一刀,终究不可能长久与第五猗他们和睦相处下去,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受到折辱,甚至于丢了性命,故此荀灌娘才会在酒席宴间救走裴该——即便没有第五猗设鸿门宴之事,估计她也会设法与裴该相联络的。
  因为裴该出身够高,越是大家族子弟,越是希求表面光,事情不会做绝,不敢随意处置荀崧。而且自己若是主动凑过去的,而非穷蹙来降,裴该也总得笑脸相迎吧,跟第五猗等人的表面态度可能相近,骨子里却不大可能起杀心啊。
  裴该听了荀灌娘的回复,不禁略略点头,随即又问:“然则所谓若失大臣仪体,便不相救之语,也是诳言了吧?”荀灌娘低声笑道:“因为裴郎得脱险境,方才以此语戏之耳。”其实倒未必是戏言,在裴该想来,那是拐着弯儿恭维自己有“大臣仪体”呢——明贬实褒啊,同时也显摆一下她虽然是小姑娘,却也知礼仪、识大体。
  说了说往日之事,眼瞧着荀灌娘的表情略略放松了一些,裴该就笑着问她:“卿当日何等豪气,有若男儿,怎么今晚这般羞怯呢?”
  荀灌娘双颊飞红,垂首不语。裴该心道是我问错话了,你让人家小姑娘可该怎么回答啊?于是急忙转换话题:“灌娘,卿可知道,我为何要娶卿为妻么?”
  荀灌娘有些疑惑地斜瞥了裴该一眼,裴该笑着松开她的手,却同时揽住了新娘的肩膀——荀灌娘身子略略一震——随即说道:“我娶卿实为卿也,非为卿家。荀氏虽为颍川高门,然而与我裴氏一般,也凋零散落,膏粱落于泥淖,便不足贵。我若欲攀附名门,大可在江左时迎娶王氏女,琅琊王氏如今何其的繁盛啊……”
  其实他这话是吹牛逼了,固然他裴氏门高,琅琊王氏也有所不及,但还真不是能够轻易娶到王家小姐的——昔日在建康时,裴氏即欲为他聘王氏女,一方面裴该以“齐大非偶”为借口婉拒了,另方面,王导也找种种借口,生驳了裴氏的面子。
  裴该初过江之时,王导确实颇有招揽之意,同时司马睿也暗示想召裴该入幕——王、裴两家都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基本盘,如今王氏已经上了琅琊的贼船,若再能招得裴氏相从,琅琊便可彻底接收东海残部啦。问题是王导这人表面上歉抑,骨子里却颇为倨傲,他在等着裴该自己上门来求官,而且原本裴在王上,若是不能抑压裴氏,收为小弟,就怕将来还会冒到自己头上去啊——我和处仲能够压住裴该,其他那些兄弟就不好说了。
  可惜裴该只是求点儿产业、钱粮,却绝口不提要官之事——裴该也怕就此落入王导的彀中,从此只能依附琅琊王氏,则自己的手脚必受束缚,终究他也并非甘居人下之辈。所以王导就把裴该给晾起来了,才给了他一个东海王傅的虚职,王、裴就此分道,并且渐行渐远。
  在这种前提下,王导怎么可能允许裴该娶自己家族的姑娘为妻,白借王家的光,却不是王家的从属呢?除非裴该愿意入赘……
  但是相关事宜,估计也就王导和裴该二人“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旁人——甚至于包括王廙、王彬、庾亮等辈——都是瞧不清、摸不透的,遑论还没来得及渡过长江的荀氏了,所以才只随便裴该吹牛。
  裴该对荀灌娘说,我若是想通过婚姻关系来攀附豪门、拉拢世家,早就在江左娶了王氏女啦,何必等到今天仍是孤身一人?我纯粹是瞧上了你这个人,而不是瞧上了你们颍川荀家哪。
  此言倒大出荀灌娘意料之外。她不管再怎么飞扬跳脱,性格不似女儿,却如男子,终究受大环境的影响,仍然会觉得女性就天然该是男性的附属品——先是父族,后是夫族——什么男女婚前便恋慕而生情爱之事,从来都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她始终认为裴该是想要拉拢颍川荀氏,从而得到驰骋中原的助力,才会向父亲荀崧提亲的。
  魏晋世家豪门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河南为天下之中,洛阳是魏、晋之都,距离首都比较近的区域,自然人口繁盛、交通便利,学术水平也容易提高,世族便于滋生。河南之南是颍川,有荀氏;以北渡过黄河则是河东,有裴氏;西有弘农杨氏;东有荥阳郑氏……就连冀州的博陵、清河崔氏因为路途略远一些,都要等而下之,遑论僻处东海之滨的琅琊王氏呢?
  因此在荀灌娘想来,就算荀氏再怎么凋零、散落,也比几乎全须全尾的王氏要烜赫啊,夫君你弃王而聘于荀,乃事理之常,怎么竟说不是为了家族,而单是为了我呢?
  时不时受老爹教训,荀灌娘本人也隐约觉得,自己这种性格未必就能顺利嫁得出去——尤其是长得还不够漂亮——若能出嫁,必然得依靠家族名望的加权。所以新婚之夜,夫君你就跟我这么说……这就是所谓的“调情”吧?不是真心话吧?
  终究是十几年养成的性情,新婚之夜的天然娇怯也没法彻底抑压下去,荀灌娘当即便将疑惑、讥诮和略显警惕的目光投向裴该。裴该笑一笑,松开了揽着新娘肩膀的手,表情有些促狭地说道:“我爱卿,乃是因为卿似男儿。”
  荀灌娘闻听此言,不禁略略打个冷战,起了半身的鸡皮疙瘩……


第五十章 夫妇敌体
  士人的“龙阳之癖”史不绝书,相关皇室丑闻也一抓一大把——有些可能出于后世污蔑或者捕风捉影,但汉哀帝之宠董贤,差不多就板上定钉了。不过纯粹的男同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双性恋,即便汉哀帝,那不也跟董贤兄妹、夫妇滚一床,好胃口男女通吃吗?
  所以裴该一说:“我爱卿,乃是因为卿似男儿。”荀灌娘当场就想左了,不禁起了半身的鸡皮疙瘩,心说难道我夫君喜欢男人,因为我的外貌、性格象男人,所以才聘于荀氏……虽然小姑娘对男女之事还有些懵懂,听着都难免胆寒——男男之爱即便社会道德勉强能够容忍,终究也不是可以公开提倡的正行啊!
  裴该明知道自己的话说得不清不楚,对方难免想歪,他是故意逗小姑娘来着——你真以为我是无耻的骗子,想跟你搞“形婚”吗?不是啦——
  “古人云男为天而女为地,男为乾而女为坤,固然各守其道,然乾坤岂有高下之别?夫妇本为敌体,世俗却以为女子必须依附于男,此大谬也。虽然男主外而女主内,女子持家而男子柱国,然非女子天生秉赋不如男子——从来只有贤愚之别,男女莫不如是,岂云女子必不如男?
  “修齐治平,男女皆可修身,女子既能齐家,又如何不能治平?为闺阁中即不与其学习的机会,出嫁后又命其必从于夫,自然能力不足——后天不足,非先天缺乏秉赋所致。若以教育男子之法教于女子,焉知女子中不能出英雄豪杰、显宦名吏,甚至于天下之主?!”
  他一开始几句话还则罢了,最后数言却实在惊世骇俗,荀灌娘听了,大脑当场当机——形之于外,就是羞怯之态尽去,转过头来,瞪俩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裴该的正脸。
  裴该喜欢看她这种神情,不喜欢看她娇娇怯怯的小儿女之态,不禁将身体朝侧面一歪,换个轻松的姿势,借着烛光欣赏妻子的容貌。当然啦,话还得继续说清楚——
  “论德,无孟母何来孟子?论才,班大家不输父兄;汉高祖崩后,吕太后实执国政;琅琊吕母揭杆以抗新莽……世人皆目为奇女子,其实亦未见奇,唯其罕见,故乃得名。裴某不敢自称英雄,然亦欲得奇女子为偶,寻常闺阁,受礼教之束缚,以男子之欲为己意,有若土偶木像,又岂是我裴文约之佳配呢?”
  男女平等那一套,这年月还没有市场,所以点到为止就好了,不必要新婚之夜就深入阐述,别真把小姑娘给吓着了。
  “昔日在宛城见卿,英风豪气不输男儿,我便有欲聘之意——若止为荀氏之奴,必要纳来做妾,若为荀氏之女,则求为正室。我爱卿,乃及于荀氏之屋;若无卿,卿父虽出高门,治事之能距我麾下裴文冀、陶士行、卞望之等都远矣,即有才学,非能在乱世中安命成事者也,我召来何用?若无卿,当日便弃宛城而去,由得卿父自投江左!”
  荀灌娘似信非信,当即追问道:“若得我父为佐,将来裴使君可直取颍川,争雄中原,便家父才能不入使君之眼,难道就不能做郦生吗?”这一谈起族事、国事来,她本能地就把“夫君”、“裴郎”的字眼儿全都给咽了,竟然口称“裴使君”。
  荀灌娘所说的“郦生”,就是指郦食其。当初郦食其去投靠刘邦,刘邦听说来了个儒生,本来不打算接见,即便最终得以见面,态度也极其的倨傲无礼,没想接纳对方。郦食其对他说,你若果有天下之志,“不宜倨见长者”——怎么的也得摆出副礼贤下士的姿态来,善待读书人吧?
  裴该笑笑摇头:“郦生逞其舌辩,能下齐城七十余,卿父若有此能,宛城便不会失守了。若郦生止以长者之姿面谒汉高祖,高祖又岂会礼聘之?郭隗以‘千金马骨’说燕昭王,其本人又岂止一副马骨呢?我以裴氏高门,不输于荀氏,若以大军临于河阴,卿叔祖(荀组)必然偃旗来投——何必招揽卿父?”
  你未免把你爹看得太高了吧?他终究只是荀氏小宗而已,我要是真杀到河阴去,大宗的荀组还不直接迎上门来么?等有荀组在手,荀崧还有个屁用啊。
  荀灌娘蹙起秀眉来,哑然无语。
  裴该继续说道:“且卿父既无主张,也无远见,复夺宛城之事,不都是由卿主持的么?我若不欲得卿,只欲得卿父,何必论及婚姻?且卿父也未必便能久留——江左自有祭酒之任待之耳。”
  荀灌娘闻言,不禁吓了一大跳。裴该能够猜想到荀崧有归投江左之意,本也寻常——若连这点儿观人之能都没有,荀灌娘也不会把自己和家族的宝押在他身上了——问题是“祭酒”二字……内室私语,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其实荀崧和荀灌娘聊过点儿什么,裴该根本不清楚,他即便再耳聪目明,也还不可能把间谍派到荀氏父女身边儿去。但他有裴氏相助,在江东广撒耳目,司马睿想要招揽荀崧,这就瞒不了人啦;而戴渊既已过江,便在裴该的掌握之中,真以为他悄悄地跟荀崧私下相见,裴该会不派人去窃听哪?
  “我不喜得卿父,乃至颍川荀氏,唯喜得卿。古来成大事者,莫不有贤女子为助,若娥皇、女英但知烹煮、纺织,恐怕大舜早便为其父、弟所害了!我内帏不要谦谨妇人,只要卿一般的巾帼之雄!”说着话,裴该伸手直指着荀灌娘。
  荀灌娘不禁转回头去,轻轻叹息一声:“惜乎,我不生为男儿。”
  裴该说是啊,是很可惜,但这对于你来说是可惜——“有杰才雄志,却因生为女子而难以展布;但对于为夫来说,实乃上天以卿授我也!而卿之才杰,若入他人帏中,必然埋没,唯在我处,未必便无施展的机会。”
  直起身来,再次搂住荀灌娘的肩膀:“是以要卿卿我,以示夫妇敌体,虽有内外,实无分高下。我欲驰骋中原,驱逐胡虏,重光晋室,此志唯愿与卿共勉!”来吧,别害羞,卿一个。
  荀灌娘缓缓垂下头去,不敢再正眼瞧向裴该,口中低语道:“既然夫君欲我卿卿,那我便卿卿好了。”
  裴该一皱眉头:“卿平常与卿父语,也是这般小儿女态么?”
  荀灌娘心说怎可能啊,我跟我爹多熟啊,再不客气的话有时候都难免脱口而出,但终究和你还不熟嘛……你不要以为一番花言巧语,我就当真了,真拿出类似男儿之态来跟你对话。刚才那些话八成不是真心,是在诡言敲打,一方面压压荀氏,一方面抬抬我自己,要我别仗着娘家的势,敢于轻看了夫家,从此一心一意做裴氏之妇,还可以时不时帮你出出主意……
  还在娘家的时候,老爹说的话的我经常不听,我说的话老爹若是不听,我就自己撸起袖子去硬干了。既然嫁为人妇,可不能故态复萌——出嫁前爹娘也耳提面命过无数回了——得听老公话,说的话老公若是不听,也不能壮起胆子来自作自为。
  不过如此一来,活着还真是憋屈啊……
  荀灌娘脸上阴晴不定,裴该也知道才刚洞房花烛,自己没那么容易就让肺腑之言被对方彻底接受的——她肯定听了也不信——没关系,时间还长得很呢,我不信你十几年来养成的性格,一朝嫁人就能彻底改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
  不过呢,在此之前先得拉近二人的距离,若始终“相敬如宾”,估计你也放不开,整天小儿女态,我瞧着都腻味,还是初会时不卑不亢之姿更使我心动。那要怎么拉近距离呢?靠恳谈是没用的,终究还是要先“夫妇一体”嘛。
  本来雅不愿睡个十几岁小姑娘的,甚至还计划着,老婆若是年纪太轻,就跟她说明了,早育有伤身体,咱们还是等几年再圆房吧……可是眼瞧着荀灌娘也基本上发育完全了——我刚才一搂她的肩,是不小心碰着胸了么?颇有些料啊——“古诗”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恐怕也只有先折了,才能让她对自己彻底敞开心扉。
  既然如此,那便折了呗,我也不是不懂得变通之人……
  ……
  裴该婚后数日,裴氏便启程南归了,裴该夫妇和司马裒等人一直把她送至江边,看着楼船远远地航向天际。
  随即转回堂邑县,司马裒知道不能再耽搁了,终于召开了北伐的军事会议。与会的除司马裒和裴该外,自然还有陆晔、戴渊、裴嶷、陶侃,以及兖豫都督司马张敞。
  先计点兵数,商议行军路线。裴该就说了:“徐州出兵一万,兖豫可出三万……”说着话转头望向张敞,张敞略略颔首——“总计四万兵马。”
  陆晔闻言,皱了皱眉头:“才四万军,无乃太少乎?”
  裴该笑一笑,反问道:“不知江南有多少兵?”
  陆晔眨眨眼睛,回答不上来。
  裴该站起身来,掰着手指头计算:“建康守卒不过一万,王处仲在江州有三万胜军,王世将(王廙)所统周士达(周访)等荆、湘之卒,也不过三万,且水军甚众而骑兵绝少。若将此七万南军,并江东各豪族部曲,十万之众来至江北平原,亦未必能敌我徐、豫四万联军——何得谓少?且若嫌少,卿何不写一封书信去往建康,请琅琊大王增兵添将呢?”
  戴渊摆摆手:“裴公也知江南兵弱,难以与中国竞逐,此番北伐,只有寄望于徐、豫了。然而胡贼何止十万,公等兵马即便再如何精锐,恐也众寡难敌吧?”
  裴该笑对他说:“若思……”他如今身为钜鹿郡公,所以戴渊开口便称“裴公”,那么既然你对我如此恭敬,我也便却之不恭了,我对你就没必要太过客气,直接喊你的字好啦——“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想昔日石勒来谋江汉,王如、侯脱浪荡之徒都能拒之,后驻葛陂,纪思远(纪瞻)聚兵尚不足三万,勒便不敢轻动,最终飏去。羯贼尚不过如此,何况胡虏?”
  匈奴除少量本部精锐外,总体而言战斗力不如羯人,这都已经是公论了。
  “今刘司空(刘琨)在北牵制胡贼精锐,刘矅复率部西攻关中,河南空虚,正好长驱直入。刘聪若举全军来拒,刘司空与拓跋鲜卑可直下平阳;若使刘曜来敌,长安之围立解;如驱别部应之,我等必摧破其于河南!有何可惧啊?闻卿少年时英风侠气,纵横江上,遂为陆士衡(陆机)所举,江左目之为当代吕子明,如今又为何惧怯胡贼呢?”
  ——其实戴渊少年时所谓“纵横江上”,是做盗贼,所以很多人都拿他跟东吴大将甘宁相提并论,但这算是揭人短,况且甘宁貌似也没有什么学问,不象吕蒙,后来好学是有名的。所以裴该比戴渊为吕蒙,听上去要顺耳一些。
  戴渊一皱眉头,无言以答。要知道裴该在舌辩方面也是加了技能点的,还真以为长久不用就会生疏了吗?
  张敞站起身来打圆场:“四万兵马,非我豫、徐所有,若尽搜领内,十万亦可得也。然而兵卒虽众,其心不一,反不如少数精锐——胡贼其实不能战,也在于此,不计钱粮损耗,不常训练,尽民为兵,但以剽掠为生,唯害百姓耳,不能当我二州之强卒。”
  裴嶷接口道:“正是。兵愈众,粮秣消耗愈多,去岁徐州虽然丰收,兖、豫也是平年,府库充盈,却也难支十万之众。若是江东能够资助百万斛粮,我等便可起大军十万,直取平阳了!”
  张敞的话还算平和——身份摆在那里,他是魏郡张氏出身,庶族而已,名位也只不过都督司马,不敢对陆晔、戴渊太没礼貌。裴嶷就不同了,人好歹做过两千石,又是河东高门,还有裴该给他撑腰,话语中就难免带刺——
  你还嫌我们兵少?自己就带着这么点儿人过来,也不肯出兵,也不肯出粮,光拿出个其实我们并不怎么太需要的大义名分,就想要分一杯羹去,完了还指手画脚,世间哪儿有如此便宜之事啊?!
  耳听得话赶话,众人表情都有些不善,司马裒赶紧摆手打圆场:“既然舅父说四万兵足破胡虏,我等自当信任……”


第五十一章 北伐序曲
  陆晔和戴渊此番过江来,身负三重使命:一是保护和辅佐司马裒;二是要在将来为江东分取北伐勤王功劳的大头;三是扯裴该、祖逖的后腿。
  在王导、庾亮看来,正如裴该所说,此时河南空虚,只要在军事上别犯太大的错误,一口气杀到洛阳去,甚至于从河阴接出荀组来,应该问题不大。但恐怕随即就要遭到胡汉兵马的四下围攻,想要站住脚跟,并且进一步扩大战果,可能性极低——不被杀得全军覆没,就算天地神灵的庇佑了。
  所以此次北伐,必然可以分薄关中的压力,让司马邺多苟延残喘上一阵子,但若想把皇帝给救出来,那就看是否当真圣天子百神呵护,能有奇迹出现了吧。夺取河南的功劳,建康方面肯定是要拿大头的,而故都得而复失的罪责,到时候可以全都往裴该、祖逖两人身上推。
  最好的结果,是不但建康方面可以赢得北伐勤王的声望,从此中原士人归心,南貉也不敢再奓毛,而且战后还能把手伸进徐、豫去,削弱裴、祖的实力,使其将来不至于为江南之患。最坏的结果,也不过白跑一趟,毫无所得,但起码我们奉天子诏动过了呀,而且败回来了呀,那三五年内,你就别再要求江东出兵了吧。
  其中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故此才会派遣陆晔、戴渊这一文一武过来,辅佐司马裒。对于他们肩负的使命,王导不敢明言,但连番暗示,二人也自然心里有数。
  然而司马裒的想法却又不同,一则小年轻多有雄心壮志,他很想靠着此次北伐建功立业,将来青史标名;二则他深受裴氏的影响,裴氏多次关照:“此行遇事,多与卿舅父商议。裴文约是我族中龙凤,且绝不会害卿,从其言则可胜,逆其言则必丧败——卿须牢记在心!”
  这次装模作样的北伐,纯出王导等人的算计,司马睿本人都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既然如此,司马睿当然不会指点儿子要怎么专一为江东和他们琅琊王一系谋利益;王导又不可能跟司马裒明言,若暗示吧,那小孩子也未必听得懂;司马裒自然光记得裴氏的话了。
  他才刚开始成长的时候,就被过继出外,承欢于裴氏膝下——一般情况下男孩儿都跟娘亲,对父亲反而敬重多过亲爱,甚至还常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司马裒从襁褓里就离开了亲娘,对那个鲜卑女人没什么特殊情感,打小抚养他的虞孟母又已经过世了,则恋母之心自然就寄托在了裴氏身上——虽然只有短短四年时间,却与裴氏的关系非常亲密,裴氏的话,他是不能不听的。
  所以裴氏返归江东了,司马裒转过脸来,自然会觉得只有舅舅——虽然毫无血缘关系——才是最可亲,最可信之人,听得双方争论,天然会认定裴该所言方为正理。
  因此他才说:“既然舅父说四万兵足破胡虏,我等自当信任……”随即话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