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勒胡马-第2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样出一两名远支子弟,仕至郡县,算给割据政权面子了,也便暂时相安无事。石勒麾下世家出身之臣,比方说荀绰、裴宪、傅畅等等,多数都是孤零一人,远离家族,战败为俘,由此才被逼迫出仕的——在原本历史上,这路货还有刘琨旧部的崔悦、卢谌等等。
  同样原本历史上,要等到拓跋氏入主中原后,拓跋焘强征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至平城,才开始一步步地,把这些中原世族绑上自家的战车。
  故此,终后赵一朝三十三年,都不能彻底臣服那些河北世族,则如今立国不过数载,便即兵败如山倒,河北世族又岂肯继续与之敷衍、周旋啊?这万一华军来了,以从贼为藉口抄杀我等,根本就没处说理去嘛。
  于是世家纷纷出手,于暗中煽动民乱,以为将来降华的晋身之阶。一时间,河北盗贼之势大炽,不再跟从前那样,只是拦路劫夺商人、行旅了,小势力逐渐雪球一般滚成大势力,开始烧杀村镇、攻掠城邑、驱逐戍兵。
  ——倘若张宾在这个时候妄图从幽州返回襄国,估计不用程遐设谋,就自然会在半道上被人给砍了——而且有能力、有意愿砍他的,还不止一两支队伍。
  程遐时在高阳郡治博陆县中,竟被四方流民、盗匪数万之众团团包围起来,别说运粮资助襄国,率兵返回勤王了,就连孤身逃归的可能性都跌至了谷底,只能笼城固守……
  继而以博陆为中心,动乱迅速向西、北两个方向蔓延,冀州流民纷纷前往幽州就食,幽州乃亦盗贼纷起。即便张宾临行前,在幽州的布置还算是比较牢靠的,终究主要兵马都早为孔苌率之南下,剩下不到一万之众,因而只能谨守几座中心城市而已,就连打通相互间的交通线都很难办到。
  消息传到辽西,慕容翰坐不住了,当即上奏其父慕容廆,要求发兵西进,去规复幽州。
  慕容廆就此事写信跟刘琨商议,刘琨初时不愿。因为原本说得好好的,你得先助我攻打高句丽,以防崔毖借了句丽兵来夺平州,要让我先解决了后顾之忧,咱们才能并立西向啊。但是温峤劝说刘琨道:
  “羯贼前在荥阳战败,不料竟成土崩之势,导致幽、冀二州群盗纷起,赵兵难守。如此大好时机,千万不可错失,一旦我先东向破句丽,则恐平州方定,而羯贼已灭,幽、冀俱入官军之手,大人乃无尺寸之功。
  “大人昔为晋之柱石,而于华朝,几无建树,即便天子仍重大人,大人尚能印沼牍嗜耍ㄖ缸驽眩┩酰壳叶菁嚷遥傩胀刻浚笕思仁芄疑瞎停衲苤萌糌栉牛看薇盐弈保淅鲈兑模幢馗依辞秩牌街荩欢雌淅匆玻宜涫剑茨艿糜摹⒓剑憧傻殖ァ酥洌雇笕巳及 !
  于是刘琨最终决定,派出刘演率兵三千,会合慕容翰,去攻幽州。然而此事却为慕容皝所沮——怎么能让大哥你再立功劳,再占土地呢——反复劝说慕容廆,与其规复幽州,不如趁着拓跋氏内乱的机会,咱们先把宿敌宇文部给灭了吧。
  好在慕容廆所信重的谋主鲁昌、阳耽等,全都站在慕容翰一边——他们都是幽州人士,自然想要收复乡梓了,却对征讨宇文兴趣缺缺。因而最终,慕容廆独留慕容皝守国,大起三军,以慕容翰为先锋,浩浩荡荡,直往燕国杀来。
  幽州的赵将只能向宇文逊昵延求救,逊昵延基于唇亡齿寒之意,不敢不救,遂率兵南下,驻在狐奴,以期威胁慕容和刘氏联军的侧翼。慕容皝得报,不待父命即率留守人马西征,顺利击败了宇文部大人逸豆归。逊昵延被迫北走,却为慕容翰所追及,一箭将之射落马下……
  就此,原本雄强一时的宇文部,兵马几乎全灭,部众半数为慕容部所吞并,半数西逃去依附了拓跋氏。
  不过与此同时,不出刘琨所料,平州果闻警讯——高句丽国王乙弗利受了崔毖的挑唆,趁机沿着马訾水入寇。刘琨所余兵马不多,不敢出城抵御,句丽军遂蹂躏辽东,进而将襄平城团团包围起来。刘琨亲自登城,指挥攻防战,高句丽终究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不擅攻城,因而连围襄平两月,皆不能克……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
  祖逖围攻襄国城,进展却并不怎么顺利。
  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华军久战而疲,粮秣物资也逐渐的接济不上了,虽然分兵而取周边各县,但往往所得的都是被赵兵搜掳一空,复经盗贼再抢一遍,留下来的空城罢了。就理论上来说,这就已经接近“强弩之末”的状态啦。
  因而长史张敞提出三条建议:上策,暂释襄国之围,退至邯郸以南地区,收缩战线,以方便物资的调集和供输;中策,深壁高垒,将襄国城围困得水泄不通,然后释出半数兵马,南下兖州就食,也可减轻运路的压力;下策,请朝廷派一支生力军来,协助攻城。然而,祖逖尚在犹豫,皆不肯取。
  第二点,石勒终究老于战阵,麾下又有蘷安、孔苌等大将,于城池护守得相当严密。如今襄国城内居民多数都被逐出——自然也有部分是主动跑的——唯余赵吏千余人,以及胡、羯兵近万而已。以万人护守这种工事完善的小城,只要粮食、物资足够吃用,易成坚固不拔之势——把平民都轰走之后,城中存粮确实还够吃好几个月的。
  并且到处传说,华军所经之处,于胡、羯一概杀尽,妇孺不赦,鸡犬不留。因而城内羯兵、胡卒,都已然存了死志,斗战得极其悍勇。
  这也是祖逖不敢遽用张敞所献三策的原因所在——退归邯郸,以期再举,自然不怎么甘心。而敌军上万,士气不降反升,犹作困兽之斗,我若稍有疏失,都难免被其窥见破绽,破围而出,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全军溃败,围城之势瞬间瓦解啊,当此紧要关头,哪敢放一半兵马南下去就食啊?
  此际不能弱势,反当增兵。可是即便向朝廷求取援军,粮食已经快要供应不上了,魏亥、杨清三天两头写信来诉苦,则朝廷又能派、敢派多少援兵过来?
  至于形势不佳的第三点,支屈六听闻三台失守,襄国遭受威胁,果然尽起乐平、上党两郡兵马,自井陉东出太行,复驰骋南下,前来应援。
  其实上党军早就已经被蘷安抽调得七七八八了,支屈六最终也只能拉出来五千多兵,而且才入河北地界,便即跑散了三分之一……不过剩下三千多都是他多年转战带出来的旧部、老卒,不但忠于主将,抑且久经沙场,骁勇敢战。
  支屈六首先击溃一路盗匪,收复了元氏县,稍稍休整后,便即领兵沿着太行山东麓南下,绕过襄国,去偷袭邯郸。祖逖闻报,急遣其子祖涣率部前往救援。
  祖涣轻视敌势之寡,导致疏忽大意,却被支屈六伪退设伏,将之击败于邯郸、武安之间。就此华军的粮道,亦曾一度为支屈六所阻,还好杨清布置得当,魏亥及时应对,才没被羯军给抢走多少去。
  祖逖被迫亲往邯郸坐镇,以围剿支屈六。不过他不敢调动太多围攻襄国城的军队,只能将围城战中作用不大的骑兵几乎全都用上了,前后花费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好不容易才把支屈六逐退,进而团团围困在林虑城中。
  ——这主要是因为支屈六兵数既寡,战马也不多,自上党长途归来勤王,复四处游斗,不敢攻取名城大邑,遂没有较长时间的休整和补充机会,终至疲累难继,这才被华军给围住了。
  部将陈剑也曾经规劝过支屈六,说:“华寇数万围困襄国,我等势不能破围而入,只在周边逡巡,于事何补啊?况且还容易被华寇咬住,导致全军覆没。将军不如暂离魏郡、广平而北去,占据冀州或幽州各城,剿除盗贼,徐徐扩充兵马、积聚物资。则即便襄国不守,我等也可有个立锥之地……”
  支屈六对此却只是摇头,他说:“天王危在旦夕,我又岂能弃之而去?若欲占据幽、冀,何如不东来,而继续守备乐平、上党啊?且冀州形势混沌不明,我若往取,终难在数月之间,觅得可立定脚跟之处。
  “即便我能夺占幽、冀,立定脚跟,襄国却破,天王多半难以逃出,则又有何益啊?我明知事不可为,不过拖延华寇破城的时间,再图最后为天王尽一份忠悃罢了。我与天王相交于微时,天王待我甚厚,大丈夫有恩必报,我唯有殉国而已,岂肯他走?”
  就此仍在广平、魏郡西部游斗,最终被华骑往来堵截、兜抄,给围困在了林虑县中。
  陈剑安排好防守事宜,就来禀报支屈六,说:“敌骑不甚多,未必能够轻克此城,然而我欲破围而走,却必然为敌所追及,导致覆没……如今唯有守城了,势如襄国一般,城中粮草有限,城外却无救援,迟早倾覆……”
  支屈六就此对陈剑笑笑说:“闻华寇欲杀尽胡、羯,却不擅屠赵人……今此林虑,便是我的死地,而汝等若不肯为国效死,不妨各自散去吧。改名易服,从此躬耕垄亩,做一百姓可也……或者直接去投华人,我亦不会怪罪汝等。”
  陈剑当即正色道:“将军此言,难道是试探末将么?我与裴某有杀兄之仇,将军素知,则岂有投华之理啊?既然将军欲殉天王,则末将便殉了将军,有何为难——自从军投效以来,某早便已将生死置之于度外了!”


第二十八章 内应
  陈剑陈兴国,自从在淮南投入支屈六的麾下,至今已将近七载了。
  数年前,他跟随支屈六前往上党镇守,估摸着这一去起码得两三年,不忍久别家小,于是暗中将其妻冯氏和一儿一女也都接到了上党,觅地安置。此番支屈六东援襄国,临行之前,陈剑就跑去跟老婆孩子告别,流泪道:“襄国方为华人所逼,太行以东,恐怕皆无安生处,我不能再带着汝母子上道……这一别啊,不知何日能得团圆……甚至于是否尚有相见之日,亦不可知了……”
  啰啰嗦嗦的,反复叮嘱冯氏,说我留下几名退伍老兵保护你们,你就此假充平民,躲藏在乡间安生度日吧,好好地把孩子们给养大——千万小心,别在兵乱中丢了性命,或者被迫流徙他处,导致即便我侥幸活着回来,咱们也再难聚首了。
  这个冯氏,本是陈剑之兄陈奋之妾,陈剑与之私通,种下暗胎。因此当日一箭射杀乃兄,继而逃出自家坞堡之时,陈剑连老娘都没带,就光带上怀孕的冯氏了。随即在投入支屈六麾下之时,他就谎称冯氏是自己发妻。
  投羯后不久,冯氏临盆,产下一女,并且其后数年,又多给陈剑生下了两个儿子,如今长女已然八岁,末子尚在襁褓之中。
  冯氏与陈剑抱头痛哭一场,完了也奉劝道:“兵危战凶,夫君何必再在赵营为将?不如带着我们母子一起逃走吧。历年积蓄,俭省些用,也尽够我夫妇养大三个孩子了——难道夫君还念着昔日杀兄之仇,或者奢望青云直上不成吗?”
  ——陈剑当日一箭射死其兄,冯氏躲藏在内院,是没亲眼瞧见的,并且其后她就跟着陈剑跑了,自然陈剑说什么就是什么。陈剑对冯氏和对支屈六的口径相同,都说害其兄者,裴该也——起码是其部下——并且逐渐的,就连他本人也自我催眠,相信了自己所编造的谎话……
  因而陈剑就说了:“赵祚将终,我怎么还敢奢望青云直上呢?而即便顾念旧仇,裴该今为皇帝,我这大仇绝无可报,又何必因此而与他拼死呢?恐怕将我此身碾成齑粉,也难以伤他分毫啊!只是既与裴该有仇,天下之大,恐怕无可容身之地。若往投华人,必然自落虎口;若逃离赵营,支将军须不容我。”
  冯氏点头道:“确实,乱世之中,若无一官半职傍身,无兵卒护卫,身家便无保障……夫君与令兄昔在临淮,筑坞自守,不还是被官军给攻灭了么?然而……夫君何惧投华啊?是裴某杀害令兄,又不是夫君杀了裴某的亲眷,夫君目其为深仇,他却未必记得夫君……”
  陈剑摆手道:“其中情由,汝却不知……”我当初可是给支屈六带路,偷袭蒋集岗,大败过裴该啊,所以不仅仅我跟他有仇,他对我还有怨呢……随即安慰冯氏道:“我自会寻找机会,脱身出来,再与汝母子团聚。汝千万警醒,支将军既率我等离开上党,地方上无警护,必然生乱,汝等切切勿为乱事所波及!”
  就此夫妇二人洒泪而别,陈剑追随支屈六逾太行而东。不过才出井陉口的时候,就有不少故晋出身的将兵落跑,其间也有人暗中招呼陈剑,陈剑反复思忖之后,却并没有动心。等到被围林虑城中,支屈六放他撤离,他还表忠心道:“既然将军欲殉天王,则末将便殉了将军,有何为难——自从军投效以来,某早便已将生死置之于度外了!”
  然而嘴里虽然这么说,把胸脯拍得山响,其实他心中却别有盘算……
  当初在井陉口落跑,或者这会儿散去——其实华骑堵在城外,想要假扮老百姓离开,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别说千里迢迢,孤身而回上党与妻儿团聚不易,即便团聚了,也数年奋斗,一朝打回原型,会变成个平头百姓。他曾经留下数名跟随自己多年,带些伤残的老卒护卫冯氏母子,但即便加上那几人,以及历年来的积蓄,身处外乡,够实力做地主吗?
  无职无权,无兵无粮,从此只能做个农夫,要扛着耒耜下地,陈兴国又怎么甘心呢?
  都是裴该可恨!昔日破我坞堡,杀我兄长,如今又把我这锦绣前程,彻底给打成了齑粉!
  不过转过头来再一想,蒋集岗之战,终究是七年前的事情啦,裴该如今贵为天子,他未必还会记得,甚至于可能对这场败仗讳莫如深,不愿意再提起来。至于是我给支屈六带的路……当日我不过一个逃难的百姓而已,羯军中除支屈六外,未必有几人能够把我的名字和蒋集岗向导的身份联系起来啊。
  而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即便羯赵之兵多为将有,支屈六麾下也换过好几碴人啦,正经参与过当日蒋集岗之战,如今同在林虑城中的,貌似不是很多……且同僚多知我为晋官所逼,来投石氏,具体是怎么个逼法,仇怨有多深,没谁有兴趣知道,更不至于会在华人面前告我的刁状吧……
  昔日蒋集岗之战,支将军对敌的乃是裴氏,而如今包围林虑城的,则是祖氏之兵,他们相互间通传消息,直至把我给揪出来的可能性有多大?仔细想想,这个险值得冒啊!
  于是当日晚间,陈剑便暗开林虑东门,把华骑给召了进来。支屈六得报大怒,破口大骂道:“这狗贼,我不恨其投华,而恨其假装忠勇,称欲与我共死,而转眼便即卖我也。即便死而化身恶鬼,我也必索此狗贼性命!”
  至于赶紧设法通知华人,说这个陈剑你们可别信啊,他当日曾经为我做向导,在蒋集岗大败过你们皇帝的军队,甚至于你们皇帝几乎就因此罹难云云……支屈六还没那么小心眼儿,头脑中压根儿就没有起过类似想法。
  于是华骑进城,将支屈六及残余数百羯兵团团包围在衙署之中。支屈六挺矛悍战,往来冲突,先后捅杀华兵十数人,直至翌日天明,不管华将冯铁如何呼喊劝降,始终不肯屈服。
  冯铁急了,便命于衙署外堆积柴薪,纵起火来。等到烟焰漫天之时,果有不少羯兵冒烟突火,狼狈逃出,但既然失去了墙垣的障蔽,又岂能是华骑的对手啊?多数都被当场射倒、捅翻,只极少数重伤后被俘。
  冯铁询问支屈六的状况,俘虏报称:“火起不久,将军自知不免,便于署内望东北方向而拜,然后自刭矣。”
  于是等到火息烟止,翻捡残垣之下,果然只找到一些焦黑的尸体罢了,不知道哪个才是支屈六……
  报至洛阳,裴该不禁唏嘘——小支啊,你最终竟然是落得这般下场……
  想当初身在羯营之时,裴该与支屈六所打的交道最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靠支屈六撑腰和遮护,他才免受程遐、曲彬等人的折辱,继而还能设谋逃出虎穴……即便自知是敌非友,接触时间长了,也总难免会产生一些感情吧——如今虽喜其败,却实不忍其死。
  并且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比较深入的了解,裴该也觉得支屈六本质上是不坏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个忠厚人咧。抢掠地方,杀戮百姓之类恶事,非止羯、胡,即便当时很多晋人军阀,甚至于如今转为华朝名将的——比方说郭默——也都没有少干,既是性格使然,亦为环境所害。象支屈六那样,自己当时跟他说说三国的史事,言及刘备之爱民(为了情节精彩,好吸引听众,裴该基本上是按演义的套路来给支屈六等人说古的),他深以为然,并还能够稍稍检讨自己的过往所为,那就颇为难能可贵了。
  支屈六非胡、非羯,祖上来自于西域,可能是月氏的一支,又为石赵大将,本来裴该曾经想过,要把他留下来作为榜样,以便尽快消除降胡、降羯对华朝政权的敌视——羯族还则罢了,各类胡种繁多,肯定是杀不完的,且于妇孺,裴该也严禁部下擅杀。所以说,支屈六你老实呆在上党,等我派人前去接收就完了吧,何必要到太行以东去求死呢?
  但为了自家的军心士气,裴该自然不可能严责祖逖杀俘之事——尤其既为情势所迫,祖士稚又杀得不是太多——也不可能要他留下支屈六的性命来。而且冯铁上奏,说曾经使士卒呼喊,要支屈六自缚出衙署来,保证不伤他性命——为的是将此羯赵重将献俘阙下,比较好看——支屈六却根本不予回应……
  则其乃自求死,我又岂能拦阻得住啊?
  是故对于献城而使支屈六自尽的那个陈剑,裴该并没有什么好观感——当然也不至于恼恨,终究对方反正来投,可赎前愆,也可作为榜样。于是如冯铁所请,使枢密省拟奏,给陈剑中校衔,留在冯部听用。
  至于这小子乃是自己当年蒋集岗战败的元凶祸首……裴该哪里晓得!
  就理论上而言,裴该是曾经在临淮城内假装纨绔,见过陈剑一面的,但当时下面乌压压跪坐着数十名坞堡主,或其所遣代表,他怎么可能对其中之一印象深刻,竟至将近十年后仍然念念不忘呢?且陈剑之名又属大路货,并不特殊,所以裴该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的联想。
  ……
  且说冯铁既下林虑,破灭支屈六所部,便即带着陈剑等人折返回来,与祖逖会合,再攻襄国。华军已颇疲惫,再加上守城的羯兵凶悍忒甚,导致一连半个月,祖士稚都不敢再发起全面进攻,只是建造了一些投石车,每日向城上倾泻木石而已。
  但是这年月临时建造的投石车威力有限,尤其准头太差,真正能够轰损城墙的几率很低,且羯兵早将城内房屋拆毁大半,搬运木石,随破随堵,华兵根本就来不及趁势攻城。祖逖因此上奏朝廷,请求委派能匠前来,助造器械。
  ——听说裴该……不,天子曾经使徐渝等改造过投石车等各类攻城器械啊,说不定只要派几名工匠过来,或者哪怕遣人送图谱过来,便可使战局有所改观呢。
  奏上不久,计算日程,裴该还未必能够见到,洛阳方面即遣一队车马来至前线,领头的乃是兵部司库司丞孙珍。
  孙珍孙士圭,晋时为尚书令史,芝麻绿豆般小吏,因为暗中依附裴诜,为其驱驰,故而得裴诜所荐,转武职入兵部司库司担任了副职,官正六品——此等于华晋禅代之际横向勾连,沮晋事而拥华主的小吏,如孙珍、张异等等,不少都在新朝连升数级,成为了各部门的中坚力量。
  孙珍拜见祖逖后,便将出制书来,说:“天子诏下枢省,乃遣末吏押运器械来至军前,相助元帅破襄国城。”
  祖逖大喜,心说我跟裴该真是心有灵犀啊,我刚想让他给我调点儿人员物资——而非兵马——过来,他同时就也想到了。这孙珍既是司库司的官僚,负责军事物资的整备、储存和调运,那他所带来的,多半是用来制造攻城器械的重要部件吧——不可能整运——希望还有图谱。
  谁想查验几辆大车上的货物,却只是一些黑色粉末和药材……
  营中诸将尽皆疑惑,先问孙珍:“这黑色粉末,得非火药么?”孙珍点头说是。然后又问:“则别运来些草药,又有何用啊?”我们这儿粮食不大够,伤药还不怎么匮乏呢。
  孙珍先不回答,却反问道:“前日元帅上奏,云围羯贼于襄国城内,而石勒为省食粮,逐出平民,则如今城中,都是羯赵的官吏、将兵,少有百姓——此言果然么?”
  祖逖怫然不悦道:“既是上奏,岂敢有假,欺瞒天子啊?”
  孙珍笑笑,说:“是天子先使我问祖元帅此语,为圣心仁厚,不欲多伤百姓也。”随即一指那几车药材,说:“既如此,可用此物,助元帅破襄国而擒石勒!”
  于是按册检点车上药材,包括草乌头、巴豆、狼毒、竹茹、麻茹、砒霜等类,各二三百斤不等……


第二十九章 敌之忠臣,我之寇仇
  围城之中,胡、羯都已存死志,唯独胆战心惊,难以安眠的,是那些“赵人”官僚。
  其实当日华军尚未合围,石勒逐出城内居民的时候,就有不少官吏改了装扮,混在人群中打算落跑。只是小吏还则罢了,朝臣中有名之人,羯赵兵将多半识得其面,哪儿那么容易让你逃走啊?
  比方说律学祭酒庾景,就被赵兵给逮了个正着,押着来见石勒。石勒不禁叹息道:“卿以为赵必亡乎?今冀、幽两州犹奉朕号令,若能死守襄国,逐退华寇,我尚有用得着老先生处——何以这便欲弃朕而去啊?”
  于是不顾庾景磕头如捣蒜,下令将其就在大殿之上斩首,复悬首级于城门上,以儆效尤者。
  可是终究拦阻不住,还是跑了不少人,只是等到华军彻底合围之后,那真是想跑都没机会了……张敬、徐光等出身贫寒,自知降华也不会有什么好结局,仍肯为石勒谋画、奔走;而那些出身略高一些的,则只能闭门垂泪而已。
  就中荀绰来见裴宪,问说景思啊,你看这城究竟能不能守得住哪?天王说只要逐退华寇,还有望重定幽、冀两州,是不是太过一厢情愿了?
  裴宪叹息道:“此问君心中自有答案,何必试探于我。”顿了一顿,又道:“虽然我等前日劝说天王,遣使江东,约与晋王共伐华寇,奈何但见使去,不见使归……尤其天王又不肯去尊号。今华势正炽,祖士稚将数万之众,直入长驱,既围襄国,岂肯轻退?即便粮尽而稍稍南却,我又何来兵马复定幽、冀两州,防其复来啊?
  “赵之亡也,不在今岁,便在明岁……我倒望其今岁便亡,否则围城日久,将士饥馁之下,我等即望粗食而不可得矣。”
  荀绰点一点头,便道:“今岁亡也好。我等只须谨守门户,候华人来,归降便了……终究与张敬、徐光等寒庶不同,我等乃世族大家,亲朋遍布洛阳,或能在华主面前为之缓颊,免于一死……尤其君为华主叔父,必可逃过大难。”
  裴宪摇头道:“君可继作《晋后略》,有此书在,即便身死,亦能流芳千古,况乎未必死……我则不同,我与文约将出五服,向来疏远,又从未谋面,岂能因此求免……”
  荀绰说再怎么疏远,终究是本族亲眷啊,你们都同一个祖宗呢——“闻令弟文冀、公演等,俱于华仕至高品,爵封郡公,其与华主,不也是疏族远支么?”
  裴宪苦笑道:“休说文冀、公演……彼等只会忌我,岂能救我啊?前和伯齐之死,便可知其心矣!”
  和伯齐就是和济,华朝肇建前不久,被荀氏叔侄踢出来当替罪羊,旋为裴嶷构陷而死,其罪状当然是指使明达,谋害了裴丕……但是和济为什么要谋害裴丕呢?理由是他跟羯贼暗中有所勾结,牵线搭桥的,正是裴宪裴景思!
  晋时高门,往往互为姻亲,而不会轻易搭理寒门庶流,或者哪怕只是第二等家族,所以高门之间,兜兜转转,多半总能挑出些亲眷关系来的。如晋初京陵公王浑,就曾将一女嫁给裴楷为妻,生下裴宪,又将一女嫁与和矫为妻,生下和济——所以和济跟裴宪是嫡亲的姨表兄弟!
  ——其实王浑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卫恒,生下那个原本历史上被看杀,这条时间线上被裴该“骂杀”的卫玠。
  就理论上来说,和、裴既然有亲眷关系,那么裴嶷你下手就不该那么狠辣,即便因为情势所迫,只能杀和济以止谤,也总得给亲戚一个相对名誉的死法吧?结果不但诬和济通羯,还拿他裴宪当幌子,则裴文冀、裴文约叔侄于裴楷一系根本不存在善意,由此可明矣。
  西裴(裴苞、裴粹)和裴宪出自同一位祖父(裴徽),东裴(裴武、裴嶷)之祖则是裴辑,裴该的曾祖父是裴潜;则血缘既疏,向无往来,再加上裴楷—裴宪这支实在也没别的什么人了,那裴嶷、裴该等,还有多少大可能性仍旧顾念同族之情呢?
  裴该此前就勒令族内,把裴宪这支给除了籍了;且在裴宪想来,越是大家族,内部支系争斗越凶,已有东、西两裴在,岂能容忍再加进一支去啊。故此他才对荀绰说,你们荀氏还没除你的籍吧?则你尚有活下去的可能性,我却非死不可!
  二人正在商量着呢,忽听城中喧哗声大起,随即有家奴来报,说华寇进了城了!
  ……
  祖军的疲弱之态,石勒自然有所察觉,所以他才一直死扛着,既不肯降也不肯走。
  其实在三台战败之后,襄国之南,再无险阻,便有臣僚劝其出狩——也就是逃跑的相对名誉些的说法啦——蘷安建议到上党去,因为有太行山为凭,相对要好守一些;徐光则建议到幽州去,地远难越,华军不可能北追不止。
  然而石勒却坚拒了群臣的谏言,说:“昔洛阳破,晋主亦不肯走,难道朕反不如司马炽乎?!”
  群臣心说司马炽那是不肯走吗?那是走不了吧……
  主要石勒考虑到,倘若自己留在襄国,尚能坚诸将吏守城之心,若是主动逃亡,麾下多半会一哄而散——你瞧刘曜弃平阳而逃,身边儿还剩下几个人啊?他如今究竟跑哪儿去了,我都没能打听清楚,大概是在河套附近的某个犄角旮旯里吧……
  而且我能跑哪里去?去上党吧,固然可倚山险而守,但也被封闭在谷地之中,再无复兴、发展的机会啦。且等到华人彻底镇定了冀、并,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展开钳形攻势,区区上党、乐平二郡,能够将出多少兵马、食粮来,我怎么抵挡得住?!
  跑去幽州吧,虽说华人可能暂时无法紧逼,但慕容之势正盛啊,倘若与刘琨合力西进……我宁死于华,绝不死于鲜卑!好歹裴该、祖逖都是文明人,不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