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勒胡马-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华军又岂能给他们这种机会?
刘央在阵中,得小校禀报,说击退鲜卑重骑的“秘宝”,不过是竹筒装了些料豆而已,不禁莞尔,说:“狡诡小计,竟也能奏功……”但他很清楚,这法宝只可使一次,是绝不能够包打天下的。
举凡经过训练的战马,皆能直面箭雨乃至矛林,毫无畏惧的奋勇直前,又何惧小小的竹筒啊?战马较长时间奔驰,不能及时休养进食,很可能会掉膘,但也绝不会主动停下来啃食道旁野草吧。这是为什么呢?马本畜牲,没什么见识,是否令行禁止,全看饲育者、训练者,以及控驭者之能了。
故而倘若早有准备,机灵的骑士自能驱策战马,跳跃躲避竹筒,也能够约束坐骑,不去抢吃料豆。之所以拓跋鲜卑无论重骑还是轻骑,都因“竹筒倒豆子”而乱,纯属促起不意,导致一时间慌了神儿——纵横草原大漠那么多年,也多次南下与胡、羯作战,就从没见过这种损招啊——未能及时驭马之故。而若吃此一堑,骑士只要不傻,皆能长其一智,再想用同样的招数破敌,那就纯属做梦了。
所以刘央见敌骑退去,急命矛手向前,间杂以刀盾手,将那些或负伤或倒地的鲜卑兵逐一补刀,尽可能地杀伤敌军有生力量。只可惜步军行进速度太慢,追不上撤退的敌骑,虽然弓弩手亦随之上前,连发数轮,也不过多射翻百余骑罢了。
——这还是因为拓跋重骑并非真正的具装甲骑,于后背的防护并不严密之故。
他正在犹豫,是继续挺进,以扩大战果为好啊,还是赶紧趁机撤入营中为好啊?步兵追不上骑兵,而一旦等骑兵跑出弓箭射程范围后重新整列,反身杀回,那么失去营垒为凭依的步阵就很可能会遭到合围,导致全军覆没……
好在路松多的具装甲骑终于准备停当了,即从步阵左侧驰突出来,赶杀败敌。因为面对的也是骑兵,故而扈从们同样骑马,稍稍落后一些,以便随时援护同袍。甲骑纵横无前,直取敌阵垓心,本拟杀出百丈外便即止步的——终究数量太少,若被成千上万的游牧骑兵围住,情势必然凶险——谁想敌营中喧哗一片,不少旗帜莫名其妙地折断,进而连火光都冒出来了……
——这事儿是拓跋头干的。
他自从被逼南下,担任先锋之职,就憋了一肚子的闷气;进而为北宫纯所败,又被各部大人进谗言,使得祁氏下令抽了他三十鞭子,不但抽得他皮焦肉烂,而且颜面扫地。拓跋头不禁暗自咬牙,心说:倘若真胜了华人,彼等必更倨傲,不但随时都可笑我、辱我,说不定再进谗言,女国使都不敢不从……
我说南侵无益,当受华帝诏命,彼等坚不肯听,则唯有这仗打输,方显我有先见之明,且返回草原后,我才能保有立锥之地——否则性命难全!
所以他一直在等着机会呢,既见前阵败归,不等重新整列,就先使亲信在营中大叫:“军败矣,华人即将杀至!”同时砍倒几面旗帜,甚至于放火点燃几座营头,刻意制造混乱。北宫纯、刘光等见状,知道机不可失,当即各率骑兵猛扑过去,在乱军中顺利杀出一条血路来。几名大人促起不防,又正在慌忙时,竟被华骑乱箭射落马下。
路松多见状,乃不顾陶侃先前的吩咐,真的率具装甲骑直透敌营,并将代表单于权威——其实贺傉跟他娘都没来——的九旄大纛砍翻在地。鲜卑兵因而更乱,拓跋头命家奴将自己抱上马车,所部率先逃离战场,就此牵动全军,崩溃如同山倒一般。
陶士行在九原城上望见,都不禁瞠目结舌——难道这就赢了?果然天命在我华也,自然百神呵护!
他当然是不知道有拓跋头做了理论上的“内应”的,只当鲜卑兵虽然悍勇能战,但组织性涣散到了极点,因此稍稍受挫,便即全线崩溃——是不是因为祁氏、贺傉尚不能服众之故呢?或许可资利用啊……
鲜卑大败,华军追杀二十余里,方才力尽收兵。此战杀伤敌兵并不甚多,却缴获物资无数——再怎么穷困,终究将近十万人出来,旗帜、兵甲、牛羊、马匹,绝对数量是很不老少的。翌日即在陶侃的指挥下,拔营启程,继续北上,旋即于晋昌县南再与敌军遭遇。
照理说拓跋鲜卑兵力损失并不甚大,但终究败过一阵,导致士气低迷,各部大人相互推诿、指责,更使得内部矛盾重重,布阵相当散乱。因此再遇后,陶士行遂使具装甲骑前出,在步兵为后盾、轻骑为拱护的布置下,与鲜卑重骑展开激战。拓跋鲜卑使千余重骑、上万游骑迎击,竟不支华军四百甲骑、五千轻骑,鏖战半日,又再全线溃败。
鲜卑兵退去,华军乃顺利收复了晋昌、云中、原平等城——当然都只是空城了。陶侃即命士卒搬运砖石,重修原平城,却不肯再前进一步。
诸将请问,说好不容易击败了拓跋鲜卑,咱们为什么不趁胜北上,去攻克广武和平城呢?刘央说了:“广武县旧为雁门郡治,既复广武,雁门郡亦可复置。且广武、平城以北,有陉岭遏断来途,若能在岭上筑垒而守,鲜卑再难犯境……”
陉岭又称句注山,后来叫做雁门山,位于雁门郡的中心位置,西南—东北横亘二百余里,隔断了忻州盆地和大同盆地,向来都是中原政权的北方门户。战国时代,赵王即命李牧守雁门御胡,其后秦将蒙恬、汉将卫青等出击匈奴,亦常逾雁门山北进;到了唐代,终于修建起了大名鼎鼎的雁门关来。
故此刘央等诸将的意思,咱们与拓跋共处同一盆地当中,即便把原平城修建得再坚实,也很难拦得住鲜卑兵再次南侵啊,唯有攻克广武、平城,逐之于陉岭以北,防御态势才有可能牢固不拔。
然而陶侃却说:“国家方致力于灭羯,不能全力以攻拓跋,唯可暂时羁縻之。平城为拓跋南都,倘若攻取,仇不可解,兵不能息。我若有五万精兵在手,且粮秣物资充裕,不东输河北,而北供并州,则不但要下平城,逐拓跋于陉岭之北,更当规复全雁——如繁峙、崞县等。然而今日,能暂使其退而不扰可也,又何必画蛇作足呢?”
第二十一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陶侃在离开洛阳之前,就跟裴该分析过,说即便咱们收复了太原、西河等郡,不再需要拓跋鲜卑作为外援了,暂时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之决战,还是再羁縻他们一段时间为好。
要知道鲜卑诸部中,拓跋最雄,其地东接代郡,西至燕然,北包大漠,控弦之士数十万众,虽然此前受挫,内部又发生政变,导致实力有所下滑,也仍然是国家大敌,非一二战便可彻底平灭的。别说幽、冀和蜀地、江南尚未平定了,即便国家一统,经过长年的动乱、兵燹,也极残破,没有个五年、十年的恐怕恢复不过来吧。
倘若天下未定,便又发兵扫北,必致朝廷艰困、黎庶涂炭,并非上策啊。故而臣此去,但逐拓跋氏于新兴以北,使其数年内不敢窥境即可,不但不可深入,还要阻止诸将因胜而骄,罔顾大局,竟然一口气杀到平城去。
裴该闻言深以为然,就此才亲授节旄,使陶侃北上以督诸军。
陶士行对于大局的分析和判断,还是相当老道的,但他却没有料到,时局的发展与其预想的不尽相同——历史往往被一系列偶然因素所左右,虽说偶然性不可能反逆必然性,却可以使得必然性进一步扩大。
且说九原城下之战,拓跋头率先而遁,本打算抢着跑去平城见祁氏和贺傉,恶人先告状的。孰料跑至半途,稍稍喘息后一打听,诸部大人竟能重新勒束部众,又在晋昌城下列阵,再图与华军厮杀。拓跋头这下子傻了,心说若只有我这一部逃回,那不是太过明显了吗?谁还猜不到旗是我砍的,火是我放的,那乱子是我扇乎起来的,完了还临阵先逃哪?
他思忖良久,最终把心一横,一不作,二不休,唯有把水搅得再浑一些,我才有望脱身!
于是急入平城,一方面命部下于城内散布谣言,一方面亲自来见祁氏和贺傉,诡称九原城下大败,诸部星散,华军十万之众,即将来攻南都。祁氏闻报大惊,正好前线的败报也传到了,但才败不久,诸部大人还没功夫仔细查点损失、研讨败因,故而传言含混不清,且未告拓跋头的刁状。祁氏由此对拓跋头所言深信不疑,当即保着贺傉,便欲弃城而走,逃归北都盛乐去。
——祁氏终究无远志、无胆略,只是老鹰护崽一样保着自家的两个儿子罢了,遂闻战败,第一反应就是“单于不可居于险地”!至于贺傉,年纪又轻,才具平平,日常对老娘唯唯诺诺的,自然娘说什么就是什么啦。
拓跋头趁机站出来表忠心,说:“华寇骑兵不少,皆凉州大马,倘若不舍而远追,恐怕么敦和单于都有危险。小人愿意留下守护南都,哪怕舍得性命,也要阻挡华人,不使追及么敦和单于!”
祁氏复信其言,就把留守南都的重任交到了拓跋头肩上。谁想到母子二人才走不久,拓跋头便尽起城中兵马,将府库搜罗一空,把百姓也全都压逼着上道,自己朝着西北方向也跑了。
甚至于他还命人把城墙扒开了两个口子,故意送给华人——我不守这城,你们谁都别想守!
在此之前,他就秘密遣人返回草原,召唤其部西迁。至于其本人,则一口气跑去了贺兰山附近,找到贺兰霭头,哭拜在他面前,道:“本欲偷偷养护什翼犍,将来好为先单于复仇,谁想事机不密,为祁氏所察知,竟遣兵来我部中夺走什翼犍,并将襁褓中小儿,活活掷杀!祁氏如此残暴,各部多有不满,我乃寻机逃亡,来依大人。
“大人是先单于妻兄,自当为先单于复仇。我愿奉大人为主,联络各部,以对抗祁氏。我外甥在华做大官,可以通过他恳请华主,送还翳槐,并封其为新单于、代王。华主此前不明实情,欲封贺傉,彼自不受,华主暴怒。今若请以翳槐为代王,立誓奉华朔,则必肯欣然应允……”
他巧舌如簧,竟然真的说动了贺兰霭头,于是联络附近十数部,割据自立,不再尊奉盛乐之命。等到拓跋鲜卑主力又在晋昌附近战败,北退欲守平城,却只见到一座残破的空城……被迫散归草原,途中物资耗尽、牲畜吃光,饿死者不知凡几。拓跋就此实力大损,且各部大人于率先逃归的祁氏、贺傉皆有怨言。祁氏忙着整顿内部,暂时也无力西进去膺惩贺兰霭头和拓跋头了。
拓跋各依附部族,甚至于某些核心部族,在内部动荡之中,亦纷纷倒向贺兰,或者起码与拓跋头暗通款曲……拓跋鲜卑就此两分,乃是后话,暂且不提。
……
再说河北战场上,祖逖设谋击败了羯师,攻取金凤台,蘷安、王阳等退守铜雀、冰井二台,旋即听说张太傅力尽而倒,生命垂危,急忙前去探视。
只见张宾卧在席上,面如金纸,气息奄奄。诸将不禁潸然垂泪,复捶胸顿足道:“太傅为国家柱石、天王股肱,今若弃我等而去,难道是天要亡我赵乎?!”
张宾挣扎着命人将自己略略扶起来一些,朝诸将拱手,说:“命不由己,虽欲为天王效力,重振国势,奈何天不与我寿……赵之安危,只有仰仗诸位将军了……”
王阳就问:“以太傅看来,我等今后如何?是继续坚守,还是不如退去?”其实他已然滋生了退意,因为经此一败,士气跌落谷底,而且粮秣物资也所胜寥寥,这仗真的再打不下去啦。可是即便放弃三台后撤,收缩防线,又能如何呢?有希望扭转败局,或者起码多拖延些时间吗?我是没招儿了,不知太傅临终前,可能出什么奇计啊?
张宾慨叹道:“我昔日仗剑以谒天王,即因不信天命,以为但得雄主辅弼,山可移、河可竭,天日可换……然而裴文约在时,曾与我语,说唯有得民心始可得天下,唯有保安生民始可得民心,唯有用中国之政始可保安生民……当时我还笑他作腐儒之言,于今看来,却是至论……
“祖士稚何以能败我?非其兵精、将勇,或其人智广,乃是有裴文约在关中施政,安定一方,为其后盾耳。今敌远来,我距襄国却近,则敌之耗粮两倍于我,设若赵亦富庶,何至于败啊?奈何经营河北,稍稍有些积聚,荥阳之战,浪掷殆尽……即无此战,但裴文约施政、祖士稚用兵,无大疏失,则赵终不能败华也!
“今我粮尽,敌却供奉不缺,即便我有孙、吴之智,君等有信、布之勇,亦难展布。昔裴文约有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然。为今之计,只有暂退,归告天王,将粮秣物资俱集襄国,遣散冗余,独留精锐,以拮抗华寇。若能久守襄国,或者还有转机,否则的话……”
说到这里,猛然间大叫一声:“早知今日,昔日我宁自刭以感裴文约,使辅天王,或者劝天王杀之——一日纵虎,数世之患!”随即口吐鲜血,身子朝后一倒,就此一暝不视了。
蘷安等皆感哀恸,同时也都方寸全失,略略商议一回,便即下令连夜整兵撤守,逃归襄国去。祖逖既入金凤台,与羯军近在咫尺,料定敌军几乎丧失战意,于是即便在夜间,他也密遣哨探,随时觇望其动向。听闻羯军欲退,祖逖乃连夜发兵往追,遂破敌于漳水之上。
郭太自请断后,据浮桥与华军激战,最终身被十数矢,堕水淹死。蘷安、王阳等狼狈而逃,赵兵未及渡河者将近其半,除极少部分勇斗而死外,多数被迫弃械请降。
比及天明,计点战果,杀死赵军不过千数,俘虏倒有万余之多。樊雅等便来请示祖逖,该怎么处置那些俘虏啊?虽然假装食粮充裕,还使人呼喊道:“汝等可饥否,若弃械来投,我军足可资供!”但实际上,咱们也就将将够吃而已,并且三月之期将至,朝廷还能供应多久,也不好说。既然如此,何必留着这些俘虏浪费粮食呢?不如全都斩杀了吧。
祖逖尚在犹疑,长史张敞摆手道:“不可。我军今行关中……天子所定军律,不可杀俘……”
樊雅反驳道:“军律我亦请司马讲解,但云若非必要,不可肆意杀俘,不云绝不可杀……”虽说裴该基于后世人道主义理念,是不赞成杀俘杀降的,但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倘若将军律定得太死,未免束缚前线将领手脚,所以才留了点儿缓冲的余地——再说他本人也杀过俘虏啊,虽说数量不多。由此樊雅就说了,我又不是为了泄私忿而提议杀俘的,实在是供应不起,则若不杀俘,你能凭空变出粮食来吗?
元帅已命冯铁率骑兵渡过漳水去追赶溃敌了,而且咱们也不是就此于三台止步啊,稍加休整,亦当继续北上,前指襄国。这仗还没打完呢,则对于粮秣物资,怎可没有先期规划啊?
张敞道:“即无军律,古来杀俘不祥,白起因之而死,霸王因之而败,难道君等欲使元帅罹此骂名不成么?且昔项羽坑俘,遂使三秦之人恶楚而降汉,诚如君言,战事未息,若即杀俘,必致残敌死斗啊……”
双方理论不休,最终祖逖下决断道:“俘不可不杀,亦不可尽杀。”下令把俘虏中队长以上的军吏和胡、羯挑选出来,就地处决,余众则押往南方去,交给朝廷处置——也让朝廷帮忙养着。
于是即在岸边斩杀俘虏两千余人,尸体抛入水中,漳水因之为赤。
要说军吏好找,即便没有华军的军衔标识——其实祖军多未换装,也没有——看穿着、装备就成了,还可以让士兵们指认;于是除了极少数待下宽厚,能得士卒为其隐瞒者,多半都顺便挑捡了出来。
胡人则不易分辩。赵军中之屠各、匈奴或者杂胡,多自胡汉朝投来,刘渊那一家子原本就很中国化,其部下亦多久居中原的,不但能说晋语(如今当称华语),而且不少连服饰、发型都改变了。只有那些旧俗不改,比方说仍旧散发、辫发,或者髡发的,才会被揪出来砍头。
当然啦,也不排除有少数本是中国人,却于胡汉朝时刻意模仿统治民族的,因此冤死,也属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唯有羯人逃不了,虽说羯人往往在习俗上比胡人更中国化,好比石勒就是种地的出身,终究相貌有异啊。羯人本是中亚白种,先世为匈奴从西域掳来,复随南匈奴入居并、冀等州,深鼻高目,头发卷曲,一瞧便非我族类。于是俘中羯种皆遭屠戮,至于极少数其他白种(比方说鲜卑中某些部族的降卒)亦受池鱼之殃,也无怪乎华兵,因为根本无从区分嘛。
再说冯铁率骑兵追赶蘷安等不及,趁胜攻取了临水县。随即祖逖命樊雅向西、卫策向东,分定各县,自己率三万主力继续北上,轻松攻克了邯郸城,进而直抵襄国。石勒亲率大军出城,与华军交战,祖逖稍稍受挫,后退十里下营。
张宾临终前寄语蘷安等,要求收缩兵力,聚集粮草,固守襄国,只不过国中尚存物资相当有限,因而同时建议遣散冗余,只留精锐一万人左右守城就行了。然而石勒虽伤张宾之死,复欲纳其计,散兵之政却根本执行不下去。
因为石赵之兵,多为诸将所领,当此生死关头,谁都琢磨着我多一个兵,就多一份胜算,多一条生路,此际唯恐士卒不够多,怎么舍得遣散呢?至于粮食够不够吃的……但散别家兵,自然我军可以得饱。为此石勒屡次下令,诸将或劝谏、或推诿,谁都不肯乖乖听从。石勒无奈之下,只得一方面命程遐搜集幽、冀两州残余粮秣,会聚襄国,一方面亲率全军,也包括官私奴婢,总计竟也达三万之众,出城与华军野战。
困兽之斗,其势难却,祖逖为此稍稍退后。可是等他休歇数日,再次进抵襄国城下的时候,石勒聚众再战,却只剩下了不到两万兵马……
——前日虽得小胜,却有不少被勒逼从军者趁机逃散,就连四品以上将领都落跑了好几个。
祖逖就此摧破赵军,将石勒逼回城内,随即把襄国团团围困起来。但他特意留下西门不封,任由散卒和百姓自此处逃离——当然啦,十里外设下埋伏,以防石勒等魁渠趁机混出城外。为策万全,下令凡衣冠者皆捕,凡深目高鼻者俱杀。
第二十二章 被自尽
为了供应河北和并州的战事,郭默、杨清等东挪西凑,不免捉襟见肘,因而裴该多次下令关中供输。只是新朝肇建,关西多戎,难免某些部族大人心生疑虑,复为人所煽动,在地方上掀起了大大小小的乱子来。秦州游遐为了镇抚,雍州荀崧、裴粹为了自保,都被迫召聚屯丁,扩充兵马,导致没法按原计划完成对洛物资的供应。
好不容易到了靖德元年的二月底,秦州乱戎陆续被平定,还有一些直接就散了——多是已经转为农耕的氐、羌,这得赶回乡去播种啊——游子远亦释还半数丁壮归屯,并搜集陈谷两万斛,运往关中。荀景猷、裴公演得报,大松一口气,也即释还屯丁去春耕,且倾空府库,向河南供输四万余斛粮。
荀崧趁机就去见其女荀灌娘,说正好要运粮食到洛阳去,护卫兵丁五千之数,其中还有六七百的骁勇正兵,保证安全——你赶紧跟着他们一起过去吧。
荀灌娘说安娘年纪还太小,怕是受不了那么漫长道路的坎坷跋涉吧。荀崧说:“安娘自可由卿母抚育,卿与保大登程即可——皇后、太子之封,岂可久悬不决哪?”
荀灌娘笑道:“天子唯我一妻,唯保大一子,则皇后、太子之封,岂会落于他处啊?父亲未免过于焦虑了。”她说老公跟我承诺过,是不会讨小的,而即便因为如今身份不同,他讨了小,我终究还是正室吧。
荀崧心说闺女你这神经还真大条,男人的这路话也可以相信吗?且不论这点——“天子若娶妃妾,难保恩宠不移,古来妻妾互易者,不知几希?即便卿正位皇后,汉光武亦有废郭圣通而以阴丽华为后之事,况乎尚未正位啊?”
荀灌娘蹙眉道:“天下高门,唯裴与荀,则天子岂能以别氏为后?”
荀崧苦笑道:“天下高门,昔日尚有贾、郭,而今安在?且天子方恨泰章叔父(荀组),虽用道明(荀辏В还菔狈笱馨樟耍蜍魇衔ㄎ乙患遥疵舛滥灸阎А?唇裰谐僦疲皆⑻趸蚪笥茫壹淳扇罩衅分澹缱妗⑽馈⒈濉③龋喽喟肴傧浴煜履训乐挥信嵊胲髅矗俊
荀灌娘这才泛起些危机感,就此遵从其父之言,撇下安娘,抱着保大就启程东行了。他们抵达洛阳的时候,正好裴该前后脚得到了陶侃收复原平,祖逖在三台破敌的消息,诸多喜讯汇聚,群臣皆来朝贺。裴该即命枢密省统筹,继续向河北供应粮秣物资——就差临门一脚了,哪怕砸锅卖铁,也得让祖逖把襄国给攻下来,把石勒的脑袋给我送过来;随即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正式册封荀氏为皇后,裴俭为太子。
但是随即却又接到了两条坏消息,一条来自汉中,一条来自徐州。
……
汉中方面,周访扬声攻剑阁,其实主力指向巴中。李雄一开始还真上当了,命李寿率军前往剑阁御敌,结果李寿至关上眺望,就见华军连营数里,旗帜密布,但朝夕两餐燃起的炊烟却并不甚多……
李寿因此判断,这多半是疑兵啊,汉中军的主力肯定是杀往别处去了。一方面向成都传报,提醒李雄,一方面点集兵马,趁夜出关,前去偷营。
领兵的华将正是高乐,所部不到两千人。他原本志气昂扬,想要再建新功,以免被旧日同僚远远落下,谁想周访却命其将半营人充作疑兵,不免懊恼、泄气。等到了剑阁之下,登高远望,只见山势奇险,唯一道可通,心说就这地形,哪怕甄蛮子将万众来,估计都很难拿得下啊!
怪不得大都督……不,天子昔日说古,道钟会伐蜀,顿兵于剑阁,若非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估计只能黯然打道回府去……
本欲偷取剑阁,让周访不能再小觑自己,然见此地势,把他这最后一点儿幻想也彻底给打破了。高乐只能盛布疑兵,陈于剑阁之下,但他既然丧失了信心、消磨了战意,安排就难免疏漏,终被李寿发现了破绽。
——其实就算没有炊烟的漏洞,李寿也迟早能够瞧出不对来的——看营盘貌似好几万人马,且有周访大纛,但你既然来了,不可能就跟关下一直歇着兵,丝毫也不做攻关的尝试吧?
于是李寿夜袭华营,高乐大败,上马率先而逃,竟然一口气就跑回了南郑。李寿衔尾而追,直至汉中郡的沔阳县。留守南郑的陶瞻一方面发兵往援沔阳,一方面快马到前线去通知周访。周士达得报又惊又怒,被迫退兵还救。
李寿既知周访归来,便即主动释了沔阳之围,退回剑阁。周访一入南郑城,当即下令,把高乐给我逮起来正法!
还是陶瞻、周抚等好说歹劝,说高乐终究是天子旧将,大人不宜擅自加以刑戮。于是最终周访捕拿高乐,押入槛车,送去长安,以候天子自行处置——周士达真是气极了,甚至于还私下里对儿子、女婿说:“倘若天子处置不公,我便掷却衣冠、印绶,不受他华家的爵禄!”
但他终究年岁大了,受此一气,加上匆忙赶回南郑来过于劳累,这边儿高乐才刚被押走,那边儿周士达就一病不起了。随即得报,荆州王廙发水陆军两万西来,欲犯汉中,周访气极反笑道:“王世将吹枯嘘生的闲谈之辈,也敢来谋我乎?不想周士达竟如此为人所小觑!”
乃命杨虎兵屯黄金,以待荆州兵。
杨虎去后不久,周访便至弥留之际,临终时命书记起草奏书,恳请以女婿陶瞻暂领汉中军。他还关照周抚、周光道:“道真有乃父士行为恃,天子必信,是故命其领军。我与陶士行相交莫逆,既死,汝等当以士行为父,目道真为亲兄,勿生疑忌,毋相犯也。所可虑者,唯有杨虎,但汝等三人同心,则杨虎不能为恶。”
一代名将周访周士达就此辞世,享年六十一岁,与原本历史上相同。
遗命暂不发丧,要等杨虎于黄金击退了荆州兵,返归南郑时,方才得讯。杨虎乃欲入城吊丧,周抚等恐其生乱,不欲接纳,陶瞻却道:“国家方鼎盛,即便杨虎为汉中旧主,颇得人望,又岂敢遽生异心,与中原相抗衡啊?然若我等不纳,彼心生疑忌,为求自保,或将铤而走险——且开城放他进来吧。”
杨虎入城后,就责问陶瞻等人,为何隐秘周访去世的消息。陶道真道:“为恐将士哀恸,影响军心,不能全力御敌之故——绝非疑忌杨君。”杨虎垂泪道:“周公不以降人目我,待我甚厚,我又岂能伤害其子嗣啊?”乃自请率两营兵出镇西乡,以防荆州军趁丧再来——也避免跟陶、周等人起冲突。
再说周访的死讯报至洛阳,裴该也颇感哀恸——虽说他跟周访缘悭一面,从没有当面打过交道——乃使秘书拟诏,下于枢密,加两级追赠周士达为元帅、大将军,复允其子周抚承袭南郑县公之爵。
荀辏С没岢鼋ㄒ椋勺灾谐簦诱屏褐荽淌酚肓骸⒁娑级街埃辞惨痪巴绞毡嗪褐芯E嶷范源颂岢龇炊砸饧担骸叭粑尥獾校耸驴晌热话拓瞪嘘殛煸诓啵V萃鯊M又有犯境之举,则于汉中军,仍当沿其旧规,镇之以静为好。”提议认可周访的遗奏,准陶瞻接他的位子。
裴嶷道:“陶道真可为梁州刺史,而以汉中太守任付于周道和(周抚)。然陶公昔日亦云,道真非将才,甚至戏谑间将其与赵括相比,说将门而出犬子。则今汉中西有巴贼,东有晋寇,恐怕陶道真不能守——都督之任,朝廷当别授节,命将接掌。”
裴该就问:“周道和如何?”裴嶷道:“年纪太轻,且无远名……”
陶瞻是陶侃次子,但已经年近四十了;周抚为周访长子,却才二十岁出头。根据风评,周抚刚毅而有父风,但其统军作战的才能却远不及乃父,而且一直在老爹阴影里活着,就算有些天赋,也还没能表现出来。
裴该闻言乃笑笑说:“朕亦年轻,初北伐时,也无甚远名啊。且周士达当世奇才,子不若父,也属寻常。”于是定策,仍以陶瞻为梁州刺史、梁益都督,但别任汉中太守,而命周抚以少将、旅帅的身份,加任都督府司马,实际掌握兵权。
因为裴该是了解周抚在原本历史上的事迹的。周访死后,他曾一度依附王敦,王敦作乱时从逆,败后逃亡,遇赦还出,仍遭禁锢;两年后在王导的援引下得以重新入仕,却又为后赵将郭敬所欺,被迫放弃襄阳而逃,遭到免官。
这二起二落,使得周道和的名声很糟糕,好在他年过四旬后,终于得着机会重新证明自己——先随桓温西征伐灭成汉,继而主导平定隗文、范贲、萧敬文等人的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