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勒胡马-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凶铮雇鞴A靠硭 
  裴该注目辛攀良久,这才摆摆手:“怀远无罪,不必挂怀。”
  其实他心里在想:别瞧辛怀远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声不响,那是因为初来乍到,还不敢放肆之故;昨晚开小会的时候,他一番侃侃而谈,细述武都郡内形势,就连裴子羽都听得咂舌,分明自诩西州无双智计之士嘛。
  可是你这智计之士啊,今天却被个粗胚当枪使了,尚且懵懂而不自知呢!
  裴该早就瞧出来了,甄随压根儿就不傻,之所以整天装傻充愣,乃是保护自己的铠甲,时间长了,也有点儿习惯成自然罢了——因为唯有粗鲁之辈,别人才不会设防,方便他从中取利。更重要的是,甄随天然就具备装傻的条件,他既是蛮子,人又长得粗豪,而若换了他裴文约,世家出身、白白净净,那便只能装天真,装迂腐,装纨绔,而不可能装粗胚啦。
  所以甄随若想找理由请命,还用得着别人教吗?他不过是在利用辛攀而已,这样既可以堵住群僚争功之口,又不致于启人疑窦,被当场揭穿他假痴不癫的面具。否则的话,怎么可能我才一问,他就那么明显地瞟辛攀,特意把背后的教师爷给暴露出来?
  再者说了,甄随为啥不去问裴嶷、裴诜、游遐等辈,却要向辛攀“请教”呢?因为辛怀远才刚来啊,不但瞧不破他的本相,抑且没被他故意得罪过……他若上门去求前面那几位,那几位必然一口回绝啊!
  仔细想想,辛攀为甄随“设计”的三条理由,倒是都说得通,裴该不禁有些哭笑不得,于是环视众将吏,问道:“甄随之言,卿等以为如何?”
  众人泰半讨厌甄随的为人,更不希望他再抢战立功,但是文吏们多数认为,没必要在这件事上跟甄随硬磕硬碰——又不是抢的我等的功劳——武将们则普遍肚子里墨水有限,想要反驳,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除非是陶侃、郭默、苏峻三人在此,才有可能驳倒甄随,但那三位全都出镇在外,并未与会啊。因而会场上短时间内便陷入了尴尬的沉默之中。
  最终还是裴嶷打破了沉寂的氛围,点点头说:“甄将军所言,不为无理啊……”
  他早就有计划把甄随放之于外,认为那厮头脑简单是假的,性情粗暴是真的,则一旦离开裴该身边,担任方面之任,很可能捅出大篓子来,到时候就方便抑制他甚至是制约他了。此番往救杨坚头,在裴嶷看来,胜算渺茫,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就是救得杨坚头一人的性命,然后全师撤出武都。正因为对此战并不抱希望,同时认为即便败绩,无害于大局,他才感觉:这正是个收拾甄随的好机会嘛!
  因而奉劝裴该,说甄将军所言有理,既然如此,不妨就任他为帅吧。随即裴嶷还转过身来,安慰众将,说:“此番进援河池,只是偏师作战罢了,诸位不必争抢。且好生训练士卒,待等秋后,明公亲将大军去攻下邽、擒司马保,到时候,君等还怕不能立功受赏么?”
  裴嶷在幕府中威望很高,正有如汉营之萧和、曹家之荀彧……或者不如干脆说是西楚的范增,因为他本就是裴该的“亚父”嘛,因而他这一开口表态,诸将无奈,只得暂且打消了与甄随相争的念头。最终裴该决定,使甄随率本部四千余兵往援杨坚头,并命胡焱、辛攀为其参军。
  临行之前,裴该警告甄随,遇事不得莽撞,要多与参军商议——“若再有从前乱军扰雍之类过错,我必不轻饶!”然后还谆谆教诲胡、辛二人,说这仗主要是政治仗,不是军事仗,是为了体现我扶危救难之心,及朝廷底定全秦之志,所以既不求胜,也不求多大杀伤,只要你们能把杨坚头给救出来也就行了——“切莫贪功冒进,徒损士卒”。
  当然啦,倘若你们按照正常行军速度,并无延挨,但才进武都,杨坚头就败了,甚至于生死族灭,那就赶紧的退回来,我也绝不会责备卿等。
  三将领命而去,离开长安三十里外,首日扎下大营,甄随就请两位参军过来,商议进兵之策。
  辛攀如今终于跟裴该幕府中大多数人站到一边儿去了,内心深恶甄随——不在于甄随把自己给暴露了,而是那厮事后竟然跟没事人似的,不但不道歉,甚至于从其脸上瞧不出丝毫的歉疚之色来。但他终究受命为参军——主要是地理稔熟之故——故此也只得强压心中的不快,提出自己的见解:
  “武都属秦州而非雍州,为道路便利故也。自上邽而南,从祁山、嶓冢山之间出,军行二百余里,有官道可通下辩。而我军既由雍州前往,则须自蒯城东南方入山,循谷间鸟道迤逦西向,每日最多行二十里,十五日才能抵达河池……”
  伸手在地图上一指:“入山之始,为故道城,可为蒯城屏护,又能扼武都乃至汉中入雍之咽喉锁钥,必须先取。若能拿下故道,杨坚头缓急间可经此退入关中;我等即不及相救,但得此城,也足够向明公交代了。”
  甄随连连点头,随即便道:“怀远前日曾说,杨坚头兵寡力弱,恐怕难以长久支撑,我军唯有‘兵贵神速’,才可能救他性命。虽然大都督有不必操切之语,但我等既奉命出师,难道就眼睁睁瞧着武都郡尽入秦州那票弱鸟之手吗?我当从怀远计,轻装急行,先取故道,再救河池……”
  辛攀不由得紧锁双眉,心道我说过这话吗?难道那天晚上真是酒喝多了,竟然连自己说过什么都不记得了?胡焱还劝甄随切莫鲁莽,但以他的身份和资历,怎么可能劝得住——上回是有裴开在,甄随看在裴开为一国之相,又是裴该同族兄弟的份儿上,这才肯和颜悦色一些——而且甄随还拿辛攀做挡箭牌,说辛怀远所言是正论,你胡子琰比他差了不止一筹啊,还是赶紧闭嘴吧!
  于是命胡焱董督后军,及护运粮草,他自己扯着辛攀做向导,挑选精锐三百人,亲自领着就连夜疾行而去。胡焱无奈之下,只得写信通知裴该,请裴该下令约束甄随。然而裴该却觉得,真说起行军打仗来,甄随并非无脑莽夫,而且大军在外,自己也不宜数百里遥控——我又不秃——还是任由他发挥去吧。并不严禁。
  甄随一口气就跑到了陈仓以南,大概是昔日裴开、熊悌之击破胡崧的地方,三百多里路,不到四日便至。然后扎营歇息一宿,翌日入山前往故道。
  故道县为秦时所置,辖区很广,几乎有四分之一个武都郡,但是户口不繁,因而在晋永嘉六年干脆罢废——主要是关中大乱,人多流散,武都又为氐、羌所据,压根儿就没人再敢去治故道县啊。
  故道虽废,城池尚在,如今为晋戎百余家所据,大多是平民,白天出城去耕作、放牧,晚上赶着牲口返回城中,用城墙来抵御盗贼和野兽。甄随率军临近,城民大恐,赶紧关上城门,并且选出一位长者前去谈判:“将军从何处来,欲往何处去啊?城中皆贫人,并无余财,粮秣也不足资供,还请将军绕城而去吧。”
  甄随厉声喝道:“我乃国家重将,此城既为晋土,哪有要我绕城的道理?汝等速速开城投降,我尚当汝等是国人,若敢抗拒,全城杀尽,鸡犬不留!”


第三十三章 惜败于莽夫之手
  这年月真正是“匪过如梳,兵过如篦”,无论晋军还是胡军,军纪之差都在伯仲之间。故道虽然距离蒯城不远,但处于山谷之间,交通不便,讯息闭塞,小老百姓的,哪儿知道裴公是什么号令,大司马军是什么纪律啊?加上甄随性格使然,也不和颜悦色地劝慰,反倒一顿斥喝,吓得前来商谈的老头儿抱头鼠蹿而去。
  城中居民聚在一处商议,有人说这支兵队人人雄壮,个个勇武,实在不可力抗,还是开城投降为好。也有人说,瞧这些当兵的人皆轻装,貌似后面也没有粮车跟着,必然是来抢粮食的,倘若放其进城,能把咱们打算过冬的种粮都给抢空喽……还是固守为宜。
  又有人说,汝等氐羌倒是把羊马都拢进城里来了,我等晋人的田地却搬不走,都在城外,眼看就要开镰收割,若不开城,必被兵卒抢掠、践踏——还说什么种粮啊?
  既无首领,自然商议不出一个结果来,城门就继续关着,迟迟不作答复。甄随大怒,撇下辛攀,直接领兵就扑过去了。
  也无攻城器械,就临时砍了几棵树,扎成梯子,援壁而登。要说他这回领来着的确实都是军中精锐,说不上力敌万夫,也都是一时之勇健,城内居民哪里抵御得住?数十名青壮急来守城,但是弓又软、矛又钝,结果转瞬之间,就被“劫火营”卒攻上了城头。先登者当即挥刀砍翻一人,余者发一声喊,瞬间崩散。
  甄随进城后,下令挨家挨户搜索,把老百姓全都赶了出来,间中敢有反抗的,全都膏了兵卒的屠刀。辛攀劝说道:“明公严令,不得伤害晋人,将军不可屠城啊……”甄随瞥他一眼,问道:“晋人不伤,戎人便可杀了么?”辛攀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明公有言,无论晋戎,但从王化,便不可妄加刀兵……”甄随一瞪眼:“彼等不肯开城迎我,反要我军绕城而过,这算是遵从王化么?”
  辛攀无言以对,只好一甩袖子,说随便你吧,我不管了——反正我也管不了你。
  裴该军令甚严,但法律条文不可能落实到每桩具体事件上,只要有心,总有空隙可钻。就理论上来说,妇孺不论,城中青壮敢于执械抗拒王师,全都有罪,即便不杀,也应该押去矿上做苦力。不过甄随跟随裴该既久,深知这位大司马的底线在哪儿,他也就是嘴上说说,还真不敢找借口肆意杀戮。
  再者说了,看这些居民个个破衣烂衫的,也就不久前跑来商谈的那老头儿穿着略微整洁一些,城内大搜,就没多少粮食——尚未收获之故——金银首饰更是寥寥无几,你屠这种破城,有意思吗?
  于是宰杀氐羌的牲畜,饱餐一顿,把城内居民全都绑缚起来,留下十名健卒看押,要他们等胡焱率后军跟上来,便将这些百姓全都逼迁到蒯城去。甄随也不守城,带上十日之粮,翌日一早,便即扯着辛攀出城西行,直向河池。
  从故道到河池,将近三百里地,就没有什么象样的道路,只是在山谷间有溪水冲刷出一些羊肠小道来,等若兽径。甄随干脆把坐骑也撇了,卷起裤腿,缘溪而行,他麾下那些士卒纷纷仿效,个个行走如飞,就仿佛是在官道上行军一般。
  唯独苦了辛攀,他是大户子弟、士人出身,啥时候走过这种路啊……且平生若有远行,即便无马,也总能找匹驴、骡来代步。辛怀远很快就呼哧带喘地落在了后头,甄随连声催促,说你是向导,应该走前面啊,赶紧追上来吧。
  辛攀摇头道:“我实实是走不动了……此间道路,攀也未曾走过,何言向导?将军还是先行,容我暂归故道吧。”
  甄随突然间大笑起来,说:“倒是我高瞧了辛从事了,早知如此,便当在故道城内寻一个向导来。”下令原地暂歇,派几名士兵折回去找向导。
  故道城内,倒确实有人走小路去过河池,不多时被押了来,队伍这才继续上路。不过甄随也不肯放辛攀回去,命令几名健卒轮流背负,强带着他一起走。
  但是这样道路,就算再习惯于山地行军的队伍也走不快,辛攀曾经说“每日最多行二十里,十五日才能抵达河池”,甄随还腹诽过,如今看来,道路曲折往复,每天三十多里也已经是极限了……他向老天爷祈祷,希望杨坚头可以多守几天,熬到自己赶到——可千万别我辛辛苦苦抵达河池,却只能见到他的首级啊!
  甄随越走就越是懊悔,因为这种兽道压根儿就不是军队该走的,倘若不及下平,杨坚头就败,而杨难敌领兵来战,到时候自己以寡击众,且阵势都排不开,再勇又能济得甚事?或许只能分散奔逃了,他倒是不担心自己跑不掉,但实在有损本将军的威名啊!
  再者说了,口粮只够十日——主要是故道百姓甚穷,再多也搜不出来——你往回逃这些天,就只好临时狩猎,甚至摘取野果充饥,若是撞见什么盗匪,哪怕是氐羌猎户,我堂堂甄将军都未必逃得回去!
  实在是托大了呀……
  可惜世事就是如此,你越担心什么,什么事情便越可能发生,当距离河池城还有一日半行程的时候,突然就迎面撞见了杨坚头的败兵……
  杨坚头在亡父留下的部族中,并不敷众望,论起战阵之能又远不如杨难敌,加上河池弹丸之地,城小堞低,根本就守不住。在原本的历史上,兄弟二人倒是对峙了相当长时间,直到五年后,刘曜自关中上陇,亲自率兵攻打杨难敌,杨坚头还曾不念旧恶,将兵相助过。
  当时诸氐、羌皆降,杨难敌无奈之下,只得归顺了刘曜,但旋即陈安在陇上竖起反旗,他也起而呼应,等到陈安被杀,杨氏兄弟大恐,相携南逃汉中,借了成汉兵马,才得以在数年之后复夺仇池。
  不过在这条时间线上,因为杨次率军来助,故而杨难敌主动对兄弟发起了猛攻,杨坚头不敌,部属星散,最终只带着家眷、亲信三十多人遁入东山,打算从小路跑去故道。等到见了甄随,杨坚头不禁放声大哭,说:“将军来何迟也!”
  甄随心说还迟?换一个人,估计这会儿连故道城都还没进呢。当即斥喝道:“胜败兵家常事,何必如此脓包相?汝既愿归顺大都督,有大都督撑腰,还怕不能杀回老家去,做掉乃兄么?!”
  他见前面有一座高山,便即扯着杨坚头和辛攀登山而望,只见山岭之间,一片沉寂,侧耳倾听,只有鸟鸣兽语。甄随就问了:“汝兄未曾遣兵来追么?”
  杨坚头说当然会追啊,只是我跑得快,把追兵给甩了,估计他们找不见我的踪迹,已然尽数撤回河池去啦。
  甄随揉着下巴沉吟,旁边儿辛攀道:“既已救得杨将军,不如就此退归故道去吧。”甄随一撇嘴:“汝何其之怯也!”一指山下:“杨难敌不再来追,则必不知我已到了此处,恐是正与杨次在河池城中摆宴庆功呢吧。我若趁机挥师急进,出其意料之外,必大有胜算!”
  辛攀苦笑道:“若本军皆至,自然可以施此奇袭之谋,但如今将军只率三百人来此,敌军不下万数,众寡悬殊,岂有胜理啊?”
  甄随摇摇头:“兵行至此,不可行也只得行了……”转头望向辛攀,问他:“所携粮秣将尽,杨坚头身边也无多少,汝说回故道去,如何回得了?”
  杨坚头是仓促逃离的河池,身边自然不可能携带大批粮秣,非但如此,他路上连几个走得慢的小妾,甚至于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都给扔了。不过习惯使然,他倒是带上了不少的金珠——方便携带嘛——甄随见了直咬牙,直接把杨坚头当饭吃了的心都有。
  辛攀听他所言,不由得啧了一下嘴,心说这还不是你的失策吗?我当时也曾反复规劝,应该在故道城内多呆几天,等后军来合再行动,你就是不肯听啊……然而职责所在,只好再次劝说,请甄随切勿一错再错为好。
  甄随道:“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我错了又如何,难道就此认输不成么?”伸手一指山下:“如今只有去博一把,要么输个干干净净,也省得考虑该如何折返故道去,要么彻底翻盘!”随即就说辛从事你要是胆怯,就不必去了,跟这儿保护着杨坚头的家眷吧。
  于是留下数名兵卒护卫辛攀,自己硬扯着杨坚头,及其亲信部曲,匆匆下山而去,继续朝河池挺进。翌日晚间,他们摸黑就来到了城墙边。
  大司马军中因为特别注意了营养的摄取,夜盲症比例并不高——甚至要强过了绝大多数游牧部落——而甄随这回带出来的更都是自家精锐,人人惯行夜路。杨坚头部下倒有不少跟不上他们的步伐,于路就都给撇了。
  杨坚头指点城上,说哪里哪里,前数日守城时为敌军所破,城堞塌了一角,比较方便攀爬。甄随便即领兵悄悄地靠近,一声令下,士卒各抛加了铁爪的挠钩,纷纷踊跃而登。
  城守兵毫无防备,又当夜半,直接蜷缩在堞后打瞌睡的都有不少,当即就被甄随等人顺利攀上城去,砍翻数人,又冲入城中。甄随命士卒到处放火,并且高呼:“小杨将军请了朝廷官军来,十万天兵,已到河池!”“武卫将军甄随来此,专取杨难敌首级!”
  杨难敌倒是还没有睡,正在与杨次秉烛商议,下一步该当如何行动。按照杨难敌的意思,既然已经打跑了兄弟,我就该折返下辩去啦,然后前往仇池,去正式继承老爹的王位……杨次劝他应当继续东进,拿下故道,以防堵可能杀过来的官军。
  正在商议,忽听城中喧嚣声起,出门一望,火光冲天,二杨不禁大惊失色。急忙召集部属,只是仓促间一团混乱,如何聚得起来?杨难敌无奈之下,只得跳上马,一口气冲出城外,落荒而逃。杨次的动作慢了一拍,结果还没逃到城门口,就被甄随迎面给堵住了。
  甄随一见这人身着锦衣,头戴小冠,不禁大喜,呼叫道:“汝便是杨难敌么?甄随在此,还不速速下马就缚,更待何时?!”嘴里这么说,手上也不停,拧矛便刺。杨次听到甄随之名,吓得腿都软了,矛头还没近身,他就先一个哆嗦,滚鞍翻落,随即跪地求饶道:“我是鹰扬将军杨次,还请甄将军饶命啊!”
  甄随当即手腕一拧,改刺为劈,一矛杆便将杨次拍翻在地,喝令士卒将其绑了。
  河池城中居民,多数本为杨坚头的族人,此前城破,无奈而暂归杨难敌,如今听说坚头老爷领着官军杀回来,便即各执器械出门,相助甄随他们赶杀杨难敌之兵。从半夜一直杀到黎明时分,终于底定了胜局。
  再说杨难敌,一口气跑出十多里地去,见并无追兵赶来,这才勒停坐骑。等天明后收拢败兵,十停里竟然折了三停——当然啦,被杀、被俘的其实不多,大多数是黑夜中跑散了——而且遍寻不见杨次的踪影。随即有士卒禀报,说我瞧见杨次将军被官兵所俘,杨难敌当场便老实不客气,将数千秦州败兵尽数吞并了。
  然后派人潜入河池去打探消息,这才知道,官军来救杨坚头是真的,猛将甄随亲至也是真的,但入城的也就两三百人而已……杨难敌大怒,当即指挥大军返身杀回。
  这时候甄随正在督促着杨坚头重新招募兵马,并且搜杀奸细、修缮城防,闻听敌讯,上城一看,地平线上乌压压的全都是人,旌旗招展,几乎不下万众。他知道靠自己手下这不足三百人,是很难守得住这座小城的,而杨坚头所部晋、氐又都派不上多大用场。于是干脆下令打开西门,自己寻了一匹马,立马门前,横矛大叫道:“老爷便是甄随,国家拜为武卫将军!素闻杨难敌乃氐中健者,可敢来决一生死吗?!”
  杨难敌不禁苦笑道:“不意我浴血百战,竟然一时不察,败于此莽夫之手!”根本不理会甄随的挑战,直接领着大军就冲杀过来了。
  甄随被迫退返城中,组织防守事宜,同时在城内大搜粮秣,做好了一旦城破,好循原路逃归故道的准备……


第三十四章 天命之贼
  甄随苦守河池城,基本上是被杨难敌逼着打,毫无还手之力。终究双方兵力对比太过悬殊,加上河池城又才刚易过手,城防工事破绽百出,若非杨难敌忌惮于甄随的勇名,不敢全力押上,以免无益地损耗士卒,或许用不了五天,甄将军便只有弃城逃亡一条路可走了。
  其实这次攻守战,另两人所发挥的作用要比甄随来得更大,一是杨坚头,二是辛怀远。杨坚头原有一名幼子,此前在逃亡途中不幸失散,等他跟着甄随返回河池之后,竟然听说此子已被杨难敌所杀……杨坚头当场哭倒在地,指天发誓跟老哥势不两立——终究是你亲侄子呀,你就真下得去这般狠手?我将来一定要砍下你的脑袋,给我儿子偿命!
  杨坚头的部族,在河池城破后遭到杨难敌的血腥清洗,城内可以说是家家哀哭、户户戴孝,无不对杨难敌恨入骨髓,因而在杨坚头的煽动下,他们不要命地涌上城头,与攻方展开恶斗。虽然因为缺乏训练,交换比并不好看,却也给攻军造成了相当的杀伤,使杨难敌迟迟难以得手。
  至于辛攀,此人并非纯粹的文弱书生,对于军事也是有一定了解、认知甚至是经验的,想当初留在家乡管理族务的时候,他就曾经组织民壮,多次打退过盗匪、乱兵乃至氐羌的袭扰。所以说他比较擅长防守战,正是在其辅佐下,甄随才能够多次打退杨难敌的进攻。
  而就甄随本人来说,他的性格从来是朝前冲,并不喜欢防守仗,更缺乏独自指挥一场守城战的经验。甄随这个郁闷啊,他心说我自从跟随大都督以来,除了在蒋集岗因为大都督马惊先遁,吃过一场败仗外,啥时候打得这么窝火过?可是敌我态势如此,他又不傻,也不想死,就不可能再打开城门冲杀出去。
  杨难敌也是一员合格的军事统帅,氐中豪雄,而且论用兵的柔韧性和严密性来说,更在甄随之上。此前遭受夜袭,纯属“闭门家中坐,祸事天上来”,根本料想不到的事情,然而吃一堑,长一智,杨难敌在城下扎营,刁斗森严,防御严密,势不可能再重蹈覆辙了。甄随想要故伎重施,再搞夜袭,却根本无隙可乘。
  甄随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既不信道,也不信佛,但他有中国人传统的敬天法祖的习惯,所以在围城中,时时向上天和祖宗祈祷,希望自己可以逃过这场劫数。他有时候忍不住就想,我家世代为贼为寇,难道是因为自己悖逆祖宗成法,改做官兵了,所以祖宗才因此惩罚自己吗?
  这也是没法可想的事情啊,若非山寨被官兵所破,部族星散,他又怎么可能给王导为奴,继而上了裴该的船呢?如今手底下没有一个本族蛮子,全是仰慕裴该的中国士兵,他就想再重操旧业,也没这个条件哪!
  甄随盼望着后军可以尽快赶到,但是计点时日,没有十天半个月的,恐怕休想……因为后军随身还携带着相当多的粮秣、物资,则走起从故道到河池的小路来,必然如辛攀所说,“日行不过二十里”。自己能够扛过十天半个月吗?玄啊……
  同时甄随还担心,即便后军赶到,恐怕也无济于事。不在于后军中没有他这般猛将坐镇,主要是兵员素质、水平,距离自己带来这三百人差得太多了。“劫火中营”离开徐州的时候,也不过一千来人,进入长安后,很快扩充到两三千,等到裴该留台关中,开始再次大爆兵,瞬间就满额到了五千。
  这五千人中,老兵数量其实并不多——不少被调往别营,还有到河南种地去的——新卒虽然经过了将近半年严苛的训练,终究没怎么见过大阵仗,战意和组织力都要大打折扣。甄随之所以挑选精锐急行,把后军远远甩开,就也有对那些兵的能力不报太大希望的缘由在内。
  他心说可别后军赶来,疲乏混乱,结果反倒让杨难敌给包了饺子。我吃一场败仗无所谓,若是把整个“劫火中营”都折进去了,哪还有脸归见裴大都督啊?而且日后我在诸将面前还抬得起头来吗?
  与其如此,我还不如干脆战死在这儿得了!
  他某次于城上护守,在打退了敌军的一轮进攻后,就瘫软在地,随口问身旁的亲信部曲:“汝等将来,打算怎么死法?”
  有人回答说,要回去娶妻生子,然后老死床箦;还有人说,不愿年老体衰,等活到四十,儿女满堂后,就干脆一刀抹了脖子算了;更有人趁机表忠心,说:“唯愿为将军奋战而死!”
  甄随微微苦笑,道:“男子大丈夫,岂可老病而终啊,还是战死来得干脆。我必要身带百矢,刀、矛之创数十处,于阵前死而不倒,这方是男儿本色!”
  好在老天爷还是眷顾这蛮子的,杨难敌猛攻河池城达九日之久,眼看城破在即,甄随正在犹豫是逃亡好呢还是干脆战死好呢,他却突然间退兵了,一夕之间,西蹿无踪。辛攀、杨坚头都不禁跪地向上天礼拜,酬感天恩,甄随却愣愣地想着:难道是因为我还没有子女传承,所以祖宗不肯让我就死吗?
  那么杨难敌为何而退兵呢?一来是打探到了官兵的增援即将抵达。
  在杨难敌想来,官兵来救河池,不会就这么两三百人,而必有大军在后,恐怕是担心河池城难以久守,所以甄随这蛮子才冒险率精锐先行。那么一旦对方援军赶到,我还有取胜的希望吗?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他才不肯全力攻打河池,而想要保存实力。
  他派出很多探子到东方去侦察,因为得着消息,大批官军经小路来援河池,估计两三天后就会到了,正在急筹应对之策,突然间又传来一个消息,才使他不禁望城兴叹,被迫铩羽而归。
  这个消息就是:宕昌羌发兵而东,有袭击他的老窝下辩之意。
  宕昌在下辩之西,位于羌水上游,羌人聚居,有种落数十。永嘉初年,这些羌部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大的部族联盟,胜兵达六七千之多。不过宕昌羌的酋大却并非羌种,而是一名晋人,姓梁名懃,本籍乌氏——也就是说,他跟梁芬是同族,论起来算是梁芬的从侄。
  梁懃是先代移居宕昌的,渐得晋、羌拥戴,逐渐成势。他本人并无野心,只想保家卫乡,却因为族属矛盾,难免与仇池氐结下了深仇。仇池、宕昌之间相争、仇杀非止一日,在原本的历史上,杨难敌之所以不肯全力攻打河池,就也有担心宕昌袭其后路的缘由在。这回若不是杨次带了几千秦州兵来,壮大其势,他也不会急着来打兄弟杨坚头。
  本来以为自家既然势大,又找上了司马保这个靠山,宕昌梁氏当不敢轻举妄动。谁想梁懃一直在关注着下辩的动向,当听说杨难敌兵败河池的消息后,胆气陡壮,就此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杨难敌闻讯,不敢再在河池城下多做耽搁,被迫退兵回去,防堵宕昌。
  甄随就这样逃过了一劫,不久后胡焱也率后军赶到,于是联名上奏长安,汇报这一仗经过,并且求取进一步的谕示。
  按照杨坚头的意思,既然官军大举来援,就应当乘胜追击,直取下辩,砍下我大哥的狗头。他为此反复求恳甄随等人,但这回甄随不敢再冒险了,一口就否决了他的提议。
  甄随的意思,如今野外粮谷尚未收获,你就城内这些储粮,已经被杨难敌糟蹋过一道了,还剩下多少呢?如何资供我全军西进?况且杨难敌兵不下万,我只有五千人,而且远来疲惫,一旦攻守易势,胜算并不见得很大啊。关键是你手下那些氐众,用来守城或许勉强敷用,带着出征……我对他们真没啥信心。
  可是胡焱、辛攀都劝他,不可一口回绝杨坚头,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