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大帝无双-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听连续啪啪的云梯与城墙撞击的响声,数十架云梯已经搭上了城楼,云梯上的士兵开始往城楼上爬。城墙下站满了刀盾兵准备爬梯登墙。
“放滚石!”张辽一声大吼。
古大的滚石沿着云梯滚滚而下,只砸得董军哭爹喊娘,头破血流。
云梯不断地架上城墙,董军不断地争相往城墙上爬,滚石不断的沿着云梯滚落。
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滚石砸地声夹杂在一起,响彻云霄。
这里是战场,是屠场,是人间的鬼域。
半个时辰下来,董军损失了两三千人,却始终没办法占领城楼。
由于刀盾兵不能同时持刀盾上楼,所以只能丢下木盾持刀上梯。手持短刀的刀兵即使爬上楼梯也被长枪兵利用武器长度优势戳下楼去。王越、张辽、胡车儿等人更是以一当十,砍菜瓜一样的将登城的董军砍了下去。
即便如此巨大的守城优势,守城军士仍然死伤的了四五百人,城内的士兵不断往城楼上补充人员。
张辽望着城下堆积如山的木盾,突然转身对着城内士兵大喊:“取五百个火把来!”
攻守的惨烈战斗仍在继续。
突然从城墙上丢下无数的火把来,城下的士兵连忙纷纷避让。火把掉到城下那些刀盾兵扔下的木盾上。那些火把都是被油脂浸泡过的,掉到干燥的木盾上,轰的一声城下到处烧起了大火。
火光熊熊,董军一阵哭喊惨叫,纷纷往后退逃。挨得近的士兵手上的木盾也起火了,立即将木盾随手乱扔,扔到人群里又产生更大的骚乱。
两万多人互相践踏逃窜,全无阵型,手上的盾牌不是丢弃就是随手拖着跑。
“放箭!”张辽大喝。
“不要!”刘协大惊。
可是为时已晚,那些等待多时的连弩手早已迫不及待的将手中的连弩对准那些奔逃的董军,箭雨倾盆而下。
无数人在箭雨中倒下。
空气中的血腥气味越来越浓了。
刘协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这一轮,董军至少死伤四千人,近百架云梯全部烧毁。
三轮下来,上万条鲜活的生命就此葬送。
第三十八章董母斥子
太阳逐渐升得很高了,很亮,照在人身上却没有一点温暖。
城墙下的尸体堆积如山,散发着浓浓的烤熟肉的味道。城墙上的尸体虽然已被清理,但是鲜红的血迹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刺眼。
一只乌鸦飞了过来,落在一具尸体上,欢快的啄了起来。它的叫声又引来几只乌鸦,看到满地的丰盛的食物,齐声咕咕欢叫起来。
乌鸦越来越多,以至后来成片成片的飞来,满地都是密密麻麻的乌鸦,欢叫着啄着地上的尸体。
张辽拉起一张大弓,对着乌鸦群狠狠的射去一箭,试图想将那些乌鸦赶飞。一箭激射,两只乌鸦被射个连串,却对鸦群丝毫没有影响,甚至看都没哪两只乌鸦的尸体看一眼,依然高声大叫咕咕的啄食着地上的尸体。
“一将功成万骨枯!”
刘协闭着眼睛,满脸的泪水。
“启禀陛下,董卓家人已全部带到。”王允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刘协睁开眼睛一看,以那九十高龄的董老太太为首的一群董卓家人全部跪倒在地。
“扶老夫人起来,把他们全部带到城墙边。”刘协冷冷的说道。
城墙下,遍地的尸体。遍地的残肢断臂。遍地的乌鸦争食那些昨天还鲜蹦乱跳的身体。
他们之中,有的是刚定亲的未婚郎,怀里揣着娇qi送的鸳鸯图案的手绢;
有的是年迈双亲的独子,父母每天都盼望着他穿着将军的铠甲凯旋归来;
有的是刚刚才做了父亲,qi子等着他回家给孩子取名;
有的是……
所有的亲情、爱情、友情、梦想和希望都被断送在雒阳东门,甚至无人收尸,马革裹尸草草掩埋已经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刘协激愤的说道:“老夫人,昨日你求朕给你董家留一点香火。这城下那些寻常百姓的香火难道就活该断掉?谁为他们留香火?他们的命就不是命?”
老人明显震撼了。虽然她儿子征战一生,但她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惨烈的战场。
“这些人就因为你的儿子一己之私,便埋骨在雒阳东门。他们的儿子,他们的妻子,他们的父母亲,都在等着他们回家团圆啊!”
“誓扫天下不顾身,八千铁甲战胡尘。可怜洛邑东门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那些董氏女眷多少有几个懂得诗词的,闻诗忍不住留下眼泪哭泣起来。
董老太太扶着女墙全身颤抖,良久才颤颤巍巍的说道:“请皇上派人传我那逆子前来答话,老身自有计较。”
“谁去传书?”刘协问道。
“臣去!”王越答道。
太阳渐渐升到半空中,照在董老太太的满头银发之上闪闪发光。
一队骑兵由远而近,飞速驰来。
一千多铁甲骑兵,人人身披铁甲,右手持枪,左手持盾。
当先三人:董卓、李儒和吕布。
兵马在城外十米处停下。
董卓抬起头来仰望城上。边上吕布左手持着一面蒙着铁皮的大盾,右手持着画戟神情紧张的戒备着。
城楼上董卓直系亲属二三十口人全部站在女墙边。董老太太满面怒容的瞪视着城下。
董卓大惊,立刻翻身落马,跪在尘埃里俯首就拜。李儒和吕布也跟着下马,李儒跟着董卓跪在一起,吕布则持着画戟和铁盾在一旁护卫。
“逆子,你有何面目前来见我?”董老夫人厉声喝道。
董卓涕泪交流:“不孝儿董卓来迟,罪该万死,还望母亲大人见谅!”
董老夫人怒道:“你明知我等在城中,却命人强行攻城,是想置我等于死地吗?”
董卓哭道:“卓儿闻我弟董旻及侄儿董璜已亡,以为母亲和全家老小已然遭毒手,故愤恨攻城报仇。不意母亲大人尚健在,卓儿万分欢喜。还望母亲大人饶恕。”
刘协松了一口气。史书上说董卓虽然残暴不仁,却对母亲十分孝顺,今天来看果然如此。
“你弟董旻不听皇令,当场抗法,被皇宫侍卫所斩。其余蒙陛下圣恩,均得以保全性命,家中女眷已归还府内,毫发无损。逆子你祸乱朝廷在先,又再行凶攻城,你欲置老身于何地?”
董卓听完又继续不停的磕头哭道:“孩儿知罪,孩儿不敢!”
突然李儒抬头问道:“我儿李逸可在?”
刘协突然涌出一股怒气,恶狠狠的喝道:“已被乱刀分尸!”
李儒哇的一声吐出一口鲜血,指着刘协颤抖而不语。
刘协喝道:“你只知自己有子,城下尸骨堆积如山,他们不是别人的儿子?”
这时一个跟刘协差不多大小的小孩猛的从人群里蹦到城墙边,大喊:“父亲,逸儿在此!父亲,逸儿在此!”
李儒抬起头来,将自己的儿子看个真切,猛的一喜喊了“逸儿”两个字,居然就晕了过去。
刘协恶狠狠地想道:你们一个个挂念着自己的儿子和母亲,却不怜惜别人的儿子和母亲,朕虽放过你们的家人,但一定会将你们碎尸万段!
董卓对着刘协道:“若罪臣就此撤兵,陛下可否交还罪臣之家人?”
刘协冷声道:“不可!你不退兵,城门绝不可开!”
董卓又问:“罪臣若退兵至长安,可否派小支部队前来迎取家人?”
刘协道:“可容慢慢商议。朕为天下之主,绝不会滥杀朕的子民,伤害你的家人。”
董卓不再言语,站起身来,对后面的铁甲骑兵喝道:“全体下马,跪谢陛下!”
后面的骑兵全部跳下马来跟着董卓齐刷刷的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三呼完毕。董卓起身对着城楼上大喊:“不孝儿即刻撤兵退至长安,他日再来迎接母亲大人,母亲多多保重!”
说完上马提起马鞭,突然又得马来,转身对城楼上大喊:“关外各路诸侯,名为勤王,实则各怀异心。陛下须小心提防,尤其是袁绍和曹操等人。罪臣祝陛下千秋万载,永固基业!”
刘协心里一惊,随即冷声道:“朕自有计较,不劳董将军费心!”
他已下旨削去董卓的官爵,故以将军相称。
董卓又道:“袁隗虽除,党人和士族势力仍在,他等皆拥护永安宫中之人,皇上不可不防。陛下宅心仁厚,当断不断,恐日后为患!”
刘协冷笑一声,撇过头不理他。
董卓似乎没感觉到他的不耐烦,继续喊道:“陛下年幼,恐为小人所乘。凡事须三思而行,多留提防之心,不可轻信他人。世上无尽善之人,亦无尽恶之人,善人可能变为恶人,恶人亦可成为善人。切记!切记!”
刘协呼的转过身去,背对着城楼下,一言不发。
董卓对着他的背影一揖:“陛下珍重!罪臣去也!”
说完策马大喝一声“撤!”
众人跟着董卓呼啸而去。
看着董卓等人带动的尘土逐渐消失在远方。
刘协这才转过身来,目视着董卓的背影离去,眼角竟然悄悄的挂着泪水。
珍重!
虽然迟早有一天朕还是要杀你以谢天下。
“嗬~~~~”
张辽突然仰天长啸。
“嗬~~~~”
胡车儿也反应过来了。董卓退了,皇上胜了!
“嗬嗬嗬……”
众将士也全反应过来了,歇斯底里的吼叫起来。那种激动和欢呼,令天地为之变色。
当天下午,十三万多兵马以及辎重从雒阳城南轰隆隆的喧嚣而过,直往西去。没人抬头往城墙上看一眼。
刘协守在雒阳西门城楼,眼看着十三万多大军带着漫天的尘埃逐渐止息在远方,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
是夜,李逸飞接探子飞报。
“启禀陛下;董卓贼军已退出函谷关,直奔长安而去!虎牢关的贼兵也弃关随之而去!”
刘协呼的吐了一口气,瘫坐在那张天下唯二的太师椅上。
“传王允,开榜安民,解除宵禁,另派人收拾城东阵亡军士尸体,统一安葬!”
“遵旨!”
“传卢植,将董卓贼军退兵入关的消息传达给同盟军,令各路诸侯进京见朕!”
“遵旨!”
“传张辽,令其派三千精兵驻防函谷关,严防董贼回兵攻袭。”
“遵旨!”
“你等退下,朕要好好静一静!”
“遵……旨!”
王越轻轻的走了进来,轻轻的叫了声:“陛下!”
回答他的确是一阵香甜的鼾声。
王越心疼的摇摇头,将他轻轻的抱起放到龙床上,盖好被子。然后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
睡梦中,刘协突然看到一人飘飘然到了自己的龙床前。心头大惊,想起身坐起却全身动弹不得,正惊恐间,却发现来者是左慈。
“陛下莫惊,糟老头是来跟陛下辞行的。此间事情已了,老夫要去凉州云游了。”
“朕被迫下旨杀了袁隗全家,心中一直不安,还望仙翁指点。”
“此事只须问曹孟德即可!”
“此人颇有奸雄之相,问他可靠吗?”
“奸雄与能臣,只在皇上一念之间。糟老头去也,陛下保重!”
话音未落,房间里突然涌起一阵迷雾,左慈身影淹没在迷雾之中。迷雾越来越多,整个眼前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刘协奋力想挣扎起身,却逐渐醒来。屋内空空如也,原来只是南柯一梦。
第三十九章且行且自重
董卓跑了!
整个京城沸腾起来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连续几天来醉春楼从早到晚,座无虚席。就连连那些无名的小酒店,还有酒肆、肉摊、茶楼等生意也是火爆的很,甚至连等欢场的生意也比平时火爆。大喜之下,总是想着各种方法庆祝。
“董卓败了,陛下万岁。董卓败了,陛下万岁……”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在大街上漫无目的的乱跑,见人就念叨这两句,满脸的傻笑。
此人叫刘三,原本开着一个小酒肆,有着一个姿色不错的妻子,还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酒肆的生意一直很好,小日子一直也过得很滋润,直到遇到了为董卓搜罗美女的铁甲军。
铁甲军打昏了他,妻子的抱着女儿不放,头颅被砍掉了半边,娇弱的女儿在董卓发泄完兽欲之后用头上的金钗刺入了自己的喉咙。于是一个精壮的汉子就这样活生生的疯了。
一队人马从大街东边缓缓驰来,刘三依然在路中间东倒西歪的游荡。
“大胆草民,竟敢挡住司空大人的道,快快让开!”前面的家丁大声喝道。
刘三缓缓的回过头来,对着他们嘿嘿的笑道:“董卓败了,陛下万岁。”
队伍中一个红袍官员勃然大怒,打马上前挥起马鞭对着他“啪啪啪“连续三鞭怒抽,将他抽晕倒在道旁,怒气冲冲的纵马而去,后面的家丁紧紧跟随。
司空张温一边打马直奔朝门而去一边恨恨的想道:“董卓败了,陛下万岁?哼,我等党人竭精惮虑的功劳片字全无,世人只知有陛下,不知有我等党人功劳。若非我的等党人与袁氏兄弟联络众诸侯造反,岂有董卓败退之事?”
其实这倒也不假,曹操虽然是发矫诏讨伐董卓的倡议者,其实袁绍和袁术等人早就在苦练兵马准备起事,朝中党人和士大夫也一直暗中与袁氏兄弟在商议讨伐董卓的事情,十八路诸侯倒有十二路诸侯是他们联络的。只是偏偏他们还在从长计议的时候,曹操却率先发难振臂高呼,于是他们不得不成了从应者。后来小皇帝掌控京城,率众顽强守住都城,他们的风头一下子全被抢走,没人知道他们到底干了什么,岂能不气的吐血。更何况他们计划的目的,不只是要讨伐董卓,还要恢复少帝刘辩的帝位。如今这个计划看起来是困难重重了。
跑到朝堂门口,看到太尉杨彪、司隶校尉黄婉、议郎郑泰等党人也是一脸阴沉的立在朝堂门口,几人对视无言,缓缓的走进了朝堂。
刘协虎步龙行,昂扬而来,比当初登基那一天更激动、更精神、更有气势。那白嫩如玉的脸庞闪耀着笑意,闪耀着洁白的光芒;眉宇间一股英气更浓了,多了几份睥睨天下的豪气;眼睛中不似以前充满杀气和盛气,换之的是君临天下的霸气和淡定从容。
飞龙卫们在王越和李逸飞的带领下紧紧跟随而来。他们都换上了崭新的红衣,腰间的佩剑似乎也是新制的,再加上人人脸上满挂着自信和勃勃的生气,显得格外威武。
刘协全身无比的舒畅,步子走得很大,但是很慢,很稳,似乎很满意很享受自己走入朝堂时那庞大的气场。后面的飞龙卫提着正步,踏踏而响,更显得震慑人心。
不管如何,我终于成功了,可以堂堂正正的踏入朝堂之中,人人对我敬畏,不用再顾忌任何人。完成了历史上的刘协毕生未完成的梦想。
轻轻的落座,俯视全臣,满脸笑意。
“上朝!”
“陛下万岁!”
“诸位爱卿平身!”
今天的山呼声似乎比平时要响亮得多,群臣满脸笑容,精神抖擞,容姿焕发。但是接下来的封赏驱贼有功之臣的圣旨却令现场炸开了锅。
司徒王允,已位列三公,无职可迁,加封为梁侯;
尚书卢植,迁职为太仆,封河阳乡侯;
钱塘侯、河南尹朱隽,迁职为光禄大夫,赏黄金千两;
南宫校尉卢毓,封平阴亭侯;
北宫校尉伍孚,封新郑亭侯;
原董卓帐下都督张辽,迁职为近卫中郎将,封汜水亭侯;
原董卓帐下都督胡车儿,迁职为近卫骑都尉,封阳城亭侯;
辽东燕山剑客王越,除虎贲中郎将,封荥阳亭侯;
神童马钧,除考工令(负责武器铠甲等军用器具的开发和制造),加封平阴亭侯;
铁匠马横,除考工右丞。
投诚之五千西凉骑兵,均为朕之结拜异性兄弟,编为近卫御赐兄弟营,归近卫中郎将和近卫骑都尉管辖。
圣旨宣毕,群臣哗然。
王允、卢植、朱隽、卢毓、伍孚等人原本就是朝廷命官,士人一族,无论怎么分封都不会过分。东汉时期,士族和庶族界限分明,世家和寒门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庶族和寒门几乎难有出头之地,偶尔有几个寒门子弟出头的要么是在地方名气太大被举荐,要么是傍上世家望族的大腿被推举,这种几乎算是凤毛麟角了。而士族子弟,负责察举的都是他们的恩师、亲戚、世叔伯,甚至直接就是他们的老爹,类似于现在的官二代,自然容易当官,所以才会有袁氏四世三公这种神一般的存在的家族。这跟一千八百年后差不多,普通的校车里是不会坐上一个部级甚至国级干部的。
可现在两个投诚的低级将领,一个江湖游侠,一个卑贱的铁匠,一个少年铁匠之子,都出自寒门,竟然被破格提升为高官,这也罢了,更重要的是其中四个还封了亭侯。对于士人来说爵位比官职更看重,官职是不可世袭的,但是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要知道堂堂蜀汉丞相诸葛亮也只是封了个乡侯(武乡侯),封侯比升官更加荣耀无比,也更加艰难。对那些士族来说这是件十分不可接受的事情,若开此头,长此以往对士族的地位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大部分士人来说,甚至国可灭,朝可亡,但是士族的地位不能动摇。
更具爆炸性的是,五千个西凉蛮子居然被封为陛下的异姓兄弟,按照他们的理解来说,这五千个蛮子地位比朝中大臣见官高一等。
要知道西汉开国时,也不过封了七个异姓兄弟为王,这小皇帝一搞就是五千个兄弟,虽未封王,只是普通士兵,但是不管如何他们都是陛下的兄弟啊,论年龄那都得是陛下的大哥啊。
此举别说原本偏向刘辩的一帮党人强烈不满,就算是支持刘协的王允、卢植等人也觉得大为不妥。
首先是司隶校尉黄婉极力反对陛下与普通士兵结为异姓兄弟,认为此不符合礼制,有违纲常,急得差点要撞柱子。
接着群臣极力附和,连王允、卢植等人也随声附和,最后王允出了个折中的主意:这五千人的队伍仍叫“近卫御赐兄弟营”,名称不变,意思是本营兄弟齐心协力,友爱互助如兄弟;但是与陛下结拜为兄弟之事须不可再提。
其实这一点当晚张辽和胡车儿就跟部下们沟通了一下意见:陛下要跟我们结拜兄弟那是陛下的恩德,我们自己不可不知轻重蹬鼻子上脸还真跟陛下称兄道弟的。大家都赞同,并把这个意思转达给了小皇帝。
所以刘协斟酌再三,同意了王允的意见。
可是有人看到这小皇帝一让步,立刻蹬鼻子上脸了。
“臣有本要奏,张辽、胡车儿等人,原属西凉叛逆,王越乃江湖游侠,皆出身微末寒门,虽有军功可迁其职,不可封侯;马钧,不过一介铁匠之子,出生卑贱,虽有立功,亦不过奇技淫巧,难登大雅,晋职为考工令已属破格提迁,若再封侯,则大大不符合礼制,有违纲常,令天下士子寒心。”
此人正是司空张温,这话说得面不红气不喘的,理直气壮,振振有词,正义凛然的,刘协当时就差点吐血了。
一千八百年后,不是也有个政协委员,公然提出不能让农村里的孩子上大学,因为农村里的孩子素质太低了,她们这种很有素质的城里人中的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容忍。
可那不过是个政协委员,这张温可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啊,总理级的干部啊,居然在朝堂上大言不惭的鄙视广大劳动人民。
“司空大人,卿祖上溯及十世还是士族么?我大汉高祖起自亭长,光武帝起自布衣,均为微末寒门,你这是要蔑视高祖和光武帝么?士族和寒门难道是天生注定的吗?士族子弟碌碌无为,难道也要拜官封爵?寒门子弟有经天纬地之才,难道也要弃之不用或任意冷落?我朝取官,当唯贤能者是用,岂可论门第高低?张、胡、王、马等人,在此次驱贼之战中,居功至伟,理当封侯,此事休得再提。”
张温被刘协一通连珠炮般的逼问问得哑口无言,想不到这九岁的小皇帝居然这么伶牙俐齿。按照常理不应该是手足无措,去问其他大臣意见么?
张开嘴正待说什么,却被身旁的太尉杨彪悄悄的拉了一把,只好退回原位。
“臣周奂有本要奏!”张温刚回位置,又有一人整了整朝服,躬身向前奏道。
大鸿胪周奂,主管潘邦蛮夷事务,类似于外交部长。
“卿有何事,尽管奏来!”
“昔日董贼作乱,拘禁弘农王于永安宫中,今董贼已驱,臣奏请解除永安宫禁,还复弘农王自由之身,以亲王之礼遇之;何太后为先皇所立之后,当还归太后之位,请陛下赐准。”
这是闹的哪一出?刘协预感不妙,却不知如何回答。
这句话一出,以黄婉、张温等人为首立即一大群大臣附议请奏赐准,形同逼宫。
刘协沉吟不语。
“不可!”一道洪钟般的声音当廷大喝,立即将众人的声音镇压下来。
只见一人,身长九尺,满脸气宇轩昂之色,威风凛凛,连短短的胡须都显得那么拉风。此人向前躬身凛然奏道:“陛下生母乃王美人,今陛下已即位,当追封生母为太后。何妃原本属先皇所立之后,理当同封太后。但是宫中传言何妃昔日毒杀陛下生母,岂有空穴来风之理?陛下之祖母董老太后,因爱护陛下而与何妃相争,后被何妃之兄大将军何进驱逐出宫,在路上无疾而终,难道跟何进、何妃毫无关系?故何妃残害陛下亲族,理应处死,虽陛下仁慈,亦不可再还归太后之位,只可立为太妃!”
杨彪怒极哈哈大笑道:“好一个闻名海内的卢太仆,居然敢以传言废掉一个太后,其心可诛啊,其心可诛!”
卢植瞪目怒喝道:“陛下生母王太后被害,先皇曾伤心过度,著有《追德赋》和《令仪颂》悼之,词中哀伤难已,痛彻肝肺,难道只是传言?”
刘协对此段典故是心知肚明,而且现在看来卢植铁定是为了帮自己,而那在演义中极力支持自己的杨彪却因刘辩还活着而改支持刘辩。于是不再犹豫道:“生母之仇,岂可等闲处之,就依卢太仆之言处置,立何妃为皇太妃。再有提及立何妃为太后者,视为对朕之生母不敬,杀无赦!”
一道杀气从他眼中闪出。杨彪全身一抖,不再说话,拜谢退回原位。
卢植微微一笑,一道决断的神色从脸上闪过,继续向前奏道:“董贼既除,永安宫之宫禁当可解除,还弘农王自由之身。但弘农王已年方十五岁,可遣其至属地就潘,但因弘农郡临近董贼所控长安地区,可改封于兖州之地就潘,未得陛下宣召,不得入宫!”
一山不容二虎,一宫不容二帝。好啊,卢爱卿,你真的好绝啊,朕很欣赏你的忠心。
刚刚退回位的杨彪,急声喊道:“不可啊,万万不可啊,陛下!”
刘协冷冷笑道,脸上的杀机越来越浓了:“有何不可?”
杨彪愣住了,情急之下竟然语塞,头上冷汗淋漓。有何不可?难道说刘辩留在京中还有复位的可能,若是被驱逐到潘地则基本没有机会了。这不还等着袁绍等人进京逼宫吗?若刘辩都被赶出去了,甚至在路上被干掉了,那还逼什么宫啊。
这时旁边又闪出一人替他解围:“如今天下方定,黄巾贼余寇四处流穿作案,又有盗寇横行,且弘农王身体羸弱,若离京就潘,臣担心这一路上若有差池,伤了弘农王身体乃至性命。还望陛下等各路诸侯进京见驾之后,令其扫荡余寇,安定地方,再派弘农王就潘不迟。弘农王毕竟是陛下嫡亲兄长,还望陛下慎重考虑啊。”
啧啧!这帮士子文人没一个好东西啊,瞧这议郎郑泰脑瓜子转得还真够快的。
刘协冷笑了一声:“就依议郎郑大人所言。”
杨彪和郑泰等人这才轻吁了一口气又退了回去。卢植摇了摇头,惋惜的看着刘协,也无言的退回了原位。
刘协缓缓的站起身来,全身散发着无边的杀气,仿佛又变成昔日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浓浓的杀气中竟然带着一丝若有如无的血腥味。
“诸位爱卿,朕乃天子,诸位乃朕之臣子。朕不论风雅文臣,还是粗豪武将,不论出身寒门,还是来自士族,只论忠与不忠。忠于朕者必厚遇之,胆敢叛逆者必诛无赦。朕虽十岁,但是诸位是忠是奸,朕一目了然,只是朕心速来仁慈,不忍大开杀戒,望诸位且行且自重。退朝!”
全场被一阵刺骨的杀气激得全身一震。
第四十章诸侯进京
密室中一片沉寂,显得格外阴冷,只有几道细细的阳光从暗窗格中透了下来,洒在杨彪面前的案几上。
自从王允态度由态度ai昧转向支持刘协,卢植公然支持刘协之后,党人的会议地点已经改到太尉杨彪府里。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弘农杨氏照样也是四世三公,杨彪的曾祖父杨震(杨震的曾祖父杨敞是西汉丞相)、祖父杨秉、父亲杨赐也都曾官居太尉,以忠直著称。汝南袁氏终于三国,而弘农杨氏后来还建立了大隋朝,再到后来又出了个杨家将。
这位在演义中对刘协忠心耿耿的太尉,此刻却是满脸的怒气,敲着桌子吼道:“你们何其糊涂?竟然公然在朝堂与陛下叫板,如此一来,则我等化暗为明。王允、卢植等人已决意效忠陛下,必然已有防备。那卢植的学生公孙瓒和刘备都在诸侯军中,王允又与曹孟德交好,若再鼓动其他诸侯,则本初和公路行事难矣!”
张温哼哼笑道:“皇子辩本为先皇嫡子,因逆贼所废,今董贼已驱,陛下理应还政于弘农王。如今不但不还政,还大肆鼓吹自己驱贼之功,又废太后,欲驱逐皇子辩,实乃大逆不道。各路诸侯岂会不明事理?本初本为盟主,只待举兵回京振臂一呼,诸侯必然云集响应,则区区公孙瓒和曹操能奈若何?届时皇子辩归位岂不顺理成章?”
杨彪怒道:“皇子辩虽为正统,毕竟已被废为弘农王;皇子协虽为董贼篡逆所立,终究也是先皇嫡子,且已为当今圣上。再行废立之事,阻力重重;关外诸侯名为勤王,实则多有异心。你等率性而为,视为儿戏,必然大事难成也。”
一直在旁不语的光禄大夫种拂,突然插话道:“今陛下已掌控京师兵权,且一向杀伐决断,连董卓在京之时都敢刺杀,何况我等。我等在此做无益争执,恐几日之后已成刀下之鬼。关外诸侯已在虎牢关候旨七日,何不传书给本初,要其以粮草将尽,催陛下速速下旨宣他等进京,则大事方有望也。至于关外诸侯之心思,本初自会处理。”
杨彪点点头:“翁叔言之有理,我即刻就修书给本初。”
董卓弃洛阳而退守长安,仍然自称凉州刺史,恢复到他进京以前的职位,京城之行不过一场繁华落尽的黄粱美梦而已。但是即便如此,刘协也不愿意承认他的凉州刺史的职位。只是他的势力太大,暂时只能听之任之。
同盟军奉旨入关。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洛阳进军面圣。
几天之间,洛阳城郊的草似乎更绿了,草丛中不时有野兔和野鸡窜进窜出。路边的耕地里竟然已经有人在开始整地了,耕地中的人竟然还有唱歌的和欢笑的。
路边的村庄里竟然能闻到爆竹声,节日和喜庆时才燃放的爆竹。
一大队人马随着一杆“曹”字大旗,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