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空降贞观-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话刚说完,小男孩便绕过赵云泽,撒腿就跑。
“殿下,慢着点慢着点,老奴追不上你啊。”那内侍一边喊着,一边又去追那小男孩了。后面的几个宫女,也紧紧的追了上去。
“这个男孩是谁呀”赵云泽望着那小男孩的背影,茫然的问秦茉儿。
秦茉儿道:“你没听他自称孤嘛。他是陛下的大皇子,中山王李承乾。不过用不了几天,陛下就要封他为太子了。”
他就是李承乾赵云泽恍然大悟。
忽然,他的眼神亮了起来。
“刚才你说,陛下用不了几天就会封中山王为太子”赵云泽连忙问秦茉儿。
秦茉儿道:“你还真是孤陋寡闻。陛下定于本月初八,举行册封太子的大典。这件事情朝中文武大臣多半都已经知道了呀。”
“那你说,朝廷会不会邀请突厥使团参加册封太子的大典”
秦茉儿一愣,随即说道:“若是突厥人初八还留在长安的话,朝廷应该会邀请他们吧。你问这事作甚”
赵云泽道:“我想,我已经有了联络阿史德乌默啜的办法了。”
第117章为李世民科普(上)
十月初一,李世民在太极殿接见了突厥使节团。
执失思力代表使节团,向李世民递交突厥“国书”暂且称之为“国书”吧,虽然突厥并非一个国家。
突厥的国书,用的是汉字,而且文藻也十分华丽,一看就是出自饱读文章之人的手笔。
前隋的很多旧臣,都追随被大唐称之为“伪隋王”的杨政道流亡突厥,想来,这份国书定是出自某个前隋旧臣之手。注:杨政道,隋炀帝杨广之孙。隋灭后,杨政道流亡突厥,突厥拥立其为“隋王”,并将境内中原官吏、百姓全部交予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史称“后隋”。
突厥在国书中,大谈睦邻友好,对于大唐与突厥这几年的战事只字不提。国书中重点点明,为了表达突厥对大唐的友邻情谊,特献马三千匹、羊万只与大唐。
李世民看完国书,欣然接纳,并向执失思力等人远道而来的辛苦表达了慰问。李世民叮嘱四方馆的官员,一定要好好招待突厥客人,让突厥客人的这次大唐之旅,过的舒心愉快。最后,李世民郑重邀请执失思力等人,参加大唐于本月初八举行的储君册封大典。执失思力也愉快的接受了邀请。
至此,整个接见过程也便结束。至于大唐与突厥之间后续的洽谈,那就无需放在朝堂上进行了。
退朝之后,李世民将高士廉、萧瑀、封德彝、裴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等一干重臣留了下来。
老夫子孔颖达现在虽然还算不上重臣,但他却是名儒,又是孔子的子孙。李世民接下来要与众大臣谈及之事,也需要给大唐的读书人一个交代,因此,孔颖达也被留在了太极殿。
李世民要谈的事,正是昨日与赵云泽在东宫崇文殿所谈的,与突厥的交易条件。
当李世民提出,要用丝绸、瓷器、书籍等物赏赐突厥,以换取他们放归大唐百姓时,几乎所有被留下来的大臣都不同意。
李世民便把赵云泽那“文化入侵”的理由摆了出来。众大臣默默思考一番后,长孙无忌最先带头表态支持李世民。他还说,若是国库中物资不足,他愿意从家中拿出一部分瓷器和丝绸凑数。
随后,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也表示支持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尤其是温彦博,因为曾被突厥俘虏过,在草原生活了整整一年,对突厥人的了解更为深刻。他说,突厥人的确很仰慕中原的东西。虽然,用文化入侵来同化突厥人,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现在就开始实行此计,却能消除突厥人与大唐的隔阂,对于大唐今后覆灭突厥后对突厥人的统治也大有裨益。此计,是大手笔,有着长远的目光。
李世民微微一笑,点出了此计是出自赵云泽之手,众臣皆愕然。由此,那些原本与赵云泽接触不多的大臣,也对这个小小的七品官重视起来。
最后,包括孔颖达老夫子在内的所有人,都同意了李世民提出的这个做法。
李世民又安排房玄龄与温彦博,负责与突厥使团接触,务必要与突厥人达成交易。
当日正午时分,天空忽现日食。史载,非杜撰。
古人对于日食这一天文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往往会与封建迷信挂钩。尤其是,太阳代表君主,日食一现,便会认为是上天对君主的警示。
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臣,见日食现,遂聚集于太极宫正门外哭诉。说是李建成与李元吉已亡故三个多月,皇帝却一直未对其追封谥号;当初对建成与元吉也是草草下葬。二人虽是作乱而亡,但终归是皇帝手足兄弟。今现日食,必是建成与元吉之怨念作祟。求皇帝依礼追封于建成、元吉,并按皇族之礼改葬。以慰兄弟之情。
李世民出太极宫,对众大臣好一顿抚慰,并答应他们所请。
随即,李世民便下诏,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赐谥号曰“隐”;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赐谥号曰“剌”。并诏令宗正寺与工部,择址为李建成、李元吉按所追封的爵位规制重修陵墓,以一年为期完工。陵墓修成后,择日为李建成、李元吉以礼重葬。
也怪,李世民的诏书刚下,太阳就重现光明。于是,众臣又对李世民一片赞颂之声。
其实,日食持续的时间本就不可能太长,这也只是巧合罢了。
赵云泽听说这件事后,对此嗤之以鼻。
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天文现象,却非要与政治扯上关系。这倒是给李世民创造了一个安抚人心的机会。那些前往太极宫门前哭诉的大臣,到底是自发的举动,还是得了李世民的暗中授意,那就不得而知了。
也不知出于什么想法,赵云泽从兵部库房中借了三个练兵用的蹴鞠,便前往了太极宫。
李世民在武德殿接见了赵云泽。
“臣此来,有两件事。”赵云泽开口说道。
“鹏羽此次倒是学乖了,先说明有几件事,省的临走了又想起什么事来。”李世民笑了起来。
赵云泽略一尴尬,随即又道:“第一件事,是关于与阿史德乌默啜联络的,臣需要陛下帮忙。”
“这是要事,你需要朕怎么帮忙”李世民正色问道。
“臣想在初八册封太子大典之时,借陛下之手向阿史德乌默啜传递消息。”赵云泽说道。
“呵呵,你倒毫不客气,让朕也当起你的棋子来了。”李世民戏谑道,“说吧,如何让朕为阿史德乌默啜传递消息”
赵云泽拿出一张纸,呈给李世民道:“臣的打算,都已写了下来,请陛下一阅。”
李世民接过纸,读阅一遍后点头道:“鹏羽思虑周详,这对朕来说也只是举手之劳,朕便依你。”
说完,李世民又望向赵云泽随身带来的一个包袱,问道:“你的第二件事,难道与这包袱有关”
“陛下明察秋毫”赵云泽送上一个马屁,随即打开了那个包袱。三个蹴鞠显现出来。
“你不会是想跟朕玩蹴鞠吧”李世民好奇的问道。
“臣岂敢耽误陛下的宝贵时间玩闹。臣带这三个球来,是与今中午日食之事有关。”
第118章为李世民科普(下)
一听赵云泽提到今日日食之事,李世民眉头一皱,问道:“难道鹏羽对今日那日食,也有什么看法”
赵云泽微微一笑,道:“听说,有不少大臣认为,是息王与海陵郡王的怨念遮蔽了太阳,不知陛下是否相信这一说法”
“你既已知道息王与海陵郡王,那就表明你知道朕刚下的诏书内容了。。朕因为这日食,特下此诏,你说朕相不相信那些大臣的说法”李世民没好气的反问赵云泽。
赵云泽笑了笑,说道:“今日生日食,有大臣说是亡故之人怨念作祟;若他日又生月食,又有大臣说是天子当政失误上天示警,又或者,说君王失德,陛下又该如何自处”
李世民道:“你倒是明史之人。史志之中,倒有不少因天生异象,大臣便上书君王,弹劾君王当政失误或失德之事之记载的。你刚才的说法,倒也不是危言耸听。若他日当真发生这种事情,朕也只好如历史上的那些君王一般,下罪己诏了。”
“难道陛下会甘心”赵云泽又问道。
“甘心如何,不甘心又如何。一份罪己诏,能安抚天下臣民,朕又如何不行之”
赵云泽摇了摇头,道:“日食与月食,本是天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干上天何事臣民强行将天体运动之自然现象,与君王的施政与德行挂钩,实乃牵强附会而。更有甚者,借此天之异象,罔议君王与朝廷功过,实乃别有用心而。”
李世民笑了笑,说道:“其实,朕也不信鬼神之说。奈何古往今来,无人能解释天之异象的真正根由,臣民大都崇信鬼神之说,朕也只好应之随之了。”
话敢刚说完,李世民又道:“听你方才所言,似乎对于天体运动也有一番见解。难道,你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赵云泽一指那三个球,道:“臣正是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略有所知,才带了这三个蹴鞠前来,为陛下释疑。”
“三个蹴鞠,便能解释清楚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了”李世民疑惑道。
“然也”赵云泽很装13的点了点头。
李世民来了兴趣:“那鹏羽快快为朕讲来。”
赵云泽拿起一个球,道:“要想弄懂日食与月食的成因,首先要弄明白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以及太阳和月亮的形状。陛下,其实,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非古人所讲的天圆地方,而是一个球体。”
“球体”李世民眉头一皱,思索了一下,忽然眼神一亮,又道:“是了,你这是汉朝张平子的浑天说。”
“张平子是谁”这会儿轮到赵云泽纳闷了。
“张衡呀,难道你连他都不知道”
“哦,原来是张衡呀。臣自然知道张衡,浑天仪可不就是他做的嘛”赵云泽尴尬道。
李世民点点头,道:“朕记得少年时,曾读过后汉书天文志。志中有载,张平子著灵宪,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张平子认为地如鸡子中黄,不正是如你所说的球体么。”
赵云泽被李世民这番话震撼了,他之前从不知道,原来在汉朝时,中国就已经有人提出“地球”的概念了。本来,赵云泽是来给李世民上科普课的,可是没想到,李世民倒先给他上了堂历史课。
“呃,臣的这一说法,正是来源于浑天说。”赵云泽立刻顺杆儿爬。
“陛下,臣把大地称作地球。其实不光大地是球形,太阳和月亮,也是球形。这就是陛下刚才所提到的天体圆如弹丸。”赵云泽继续说道,“月亮围着地球运转,地球又围着太阳运转”
“且慢,朕只见太阳和月亮都是围着你所说的地球运转,你如何会说地球围着太阳运转。”
“这个嘛最早也是来源于张衡的浑天说,臣只是在浑天说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探讨。”赵云泽想不出简洁的解释,便拿张衡出来顶缸了。
“哦,原来浑天说如此博大。可惜,张平子的所著的灵宪一书,没有流传下来,朕也只是从后汉书天文志中读了点浑天说的皮毛。若不是你今日提及地球,朕都忘记张平子的这番论述了。”李世民身为遗憾的说道。
“臣也是从一些杂书中看到张衡有关天体运动的一些记载的。”赵云泽忽悠道。
“你还是继续为朕解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吧,朕不打断你的话就是了。”李世民说道。
赵云泽点点头,又道:“太阳是发光的,而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光。”
李世民听到这里,眉头又微微一皱,不过他这次却并没有打断赵云泽的话。
赵云泽继续说道:“又因为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运转关系,当地球运转到太阳和月亮之间的位置时,遮挡住了太阳照射到月亮上的光芒,便会形成月食;同理,当月亮运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遮挡住了太阳,便形成了日食。”
说完,赵云泽见李世民陷入了思考,又道:“臣如此说,有些抽象,臣带这三个蹴鞠前来,就是为了给陛下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运转以及月食与日食的成因的。”
“哦,那鹏羽快快为朕演示。”李世民急不可耐道。
赵云泽便安排了三个殿中的宫女,每人举着一个蹴鞠,按照他的指挥,为李世民演示起了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转方式。赵云泽自己,则一边指挥着那三个宫女,一边为李世民再次解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这下,李世民终于看明白了。
“观鹏羽这一演示,朕总算明白点端倪了。似乎,你的这种解释真的无可挑剔。”李世民说道。
赵云泽收起那三个球,道:“这本来就是真理。”
“你倒是自信的很。”李世民笑了起来。“有了你这一番解释,朕倒是不怕再发生日食或月食之事时,有臣民据此攻讦朕或朝廷了。”
赵云泽轻轻摇了摇头道:“也不尽然臣刚才这番理论,能取信于陛下,是因为陛下您开通,能包容于臣。若是对迂腐之人如此讲解日食与月食的成因,怕是会被斥为歪理邪说的。”
稍顿,赵云泽又道:“其实,无论是天生之异象,还是世间其他万物,之所以存在,就自有它的科学道理。臣今日来向陛下解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非只是针对今日的日食之事。臣是想,我中原历来重视儒家学说,而对于其他学派的观点,却有失偏颇。比如陛下提到的张衡的浑天说,大多数读书人就未必知晓。
“然而,治国济民之术,却不是单靠儒家一门学说就可囊括的。比如臣制作的火器,就来源于墨家学说;比如朝廷核算官员俸禄、国家税收等事时,就要用到算学。臣的意思是,陛下应该重视各家学说,只要是对国家、对百姓有利之学,都应该提倡普及。以重现春秋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盛事。也以此,广开民智,将各种有用的学问经世致用,强我大唐国力,富我大唐百姓。”
第119章李淳风
大唐太史局一间房舍之内,一名二十来岁的年轻官员正在伏案忙碌。。。
案头上,摆放着三个蹴鞠,还有凌乱的纸张与算筹。
那官员一会儿摆弄一下那三个蹴鞠,凝眉思索;一会儿又摆弄算筹进行演算;一会儿,又在纸上写写画画。
“是了,那位赵云泽达人说的没错,日食和月食的确是如此形成的。”忙碌了一会儿,那官员停下动作,点点头自言自语道。
又思索了一会儿,那官员的眼神一亮,立刻又继续忙碌起来。
又过了很长时间,那官员忽然气馁的一丢笔,说道:“不对不对,若日食和月食确是如此形成的,我应该能推算出下一次日食的日期,为何却无从下手呢我记得史书中记载,汉朝的张衡就曾经准确的推算出一次月食出现的日期,他能做到的事情,难道我就做不到”
又思考了一会儿,那官员摇摇头道:“是了,张衡也只是推算出了月食出现的日期,却并没有推算出日食出现的日期。看来,推算月食比推算日食容易,我还是先试着推算月食吧。”
说完,那官员便翻出一本厚厚的文簿,从文簿的最后一页开始,仔仔细细的查看起来。
“找到了,这就是最近出现月食的日期。”
那官员又立刻伏案忙碌。
不知不觉,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时辰。那官员再次掷笔叹气:“还是不成呀,根本就理不出头绪。”
又独自思索了一会儿,那官员一下站起身来,急急忙忙的就出了房舍。
“李大人,还未散衙呢,您这是去哪儿”太史局门房处,一名小吏问那年轻官员。
“某去兵部有事。”那官员头也不回的丢下一句话,就出了太史局大门。
“这个李淳风,做什么事情都急三火四的。”门房小吏摇头叹道。
原来,这名刚才出了太史局的官员,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李淳风。;
提起李淳风,让后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神棍”这两个字。这多半是受了演义小说和后世电视剧的影响。
然而,历史上真正的李淳风,却不止是神棍那么简单。虽然,李淳风对于占卜问卦也很在行,但他最大的成就,却是在天文历法与算学方面。
历史上,李淳风以秦王府记事参军的官职入仕,后又入职太史局,从最底层的将仕郎一路干到太史令,几乎一生都在与天文历法与算学打交道。在这两方面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明朝的杨维贞赞李淳风曰:“古今知天文历数者,应首推李淳风”。
武德九年的李淳风,才刚刚二十四岁。这时他也刚入职太史局,但是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造诣,已经广受朝野关注了。加上他又是出自秦王府,因此,李世民才把从赵云泽那里刚刚学来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告知了李淳风。
刚才,李淳风就是在验证、吸收赵云泽的这一新学说。
李淳风到至兵部时,赵云泽正在组织武库别署培训班的学员进行队列训练。
见有人寻自己,赵云泽便停下训练,让学员们原地休息。
赵云泽打量了一下来人,很是陌生。
“某乃太史局将仕郎李淳风,搅扰赵大人了。”李淳风对着赵云泽拱手说道。
李淳风那个神棍他怎么找上我了“不知李大人寻某,有何指教”赵云泽满心疑惑的问李淳风。
“赵大人唤某表字新和即可。”李淳风谦虚了一下,又立刻开门见山道:“赵大人,某是因为日食月食成因之事,特来向您请教的。”
赵云泽一愣:“陛下将我对他所言,告知于新和兄了”
李淳风点头道:“某正是从陛下那里得知的月食与日食成因新说。某今日演算了一遍,认为赵大人的这种说法是成立的。”
赵云泽欣然道:“当然成立,我那可是经过无数演算推论而得。”
演算推论个屁,你就是借花献佛。
李淳风又道:“不过,某也有一疑问。若是按照赵大人的说法,应该能够推算出月食和日食出现的准确日期,可某忙了将近一天,却是毫无所得。不知赵大人可有推算之法”
啊让我推算月食和日食出现的时间玩笑开大了吧,我若真有这份本事,就不用去当兵了。唉,人莫装逼,装逼遭雷劈啊,报应来的真快
“这个很困难”赵云泽模棱两可道。
“很困难”李淳风一皱眉,随即眼神放光道:“也就是说,赵大人知道如何推算了”
我勒个去,把自己套进去了。赵云泽真想抽自己一个大嘴巴。叫你嘴欠叫你嘴欠
“这个嘛,我也只是有个大致的方向。”赵云泽稍稍一思索,决定给李淳风出个难题。
“还请赵大人不吝赐教”李淳风对赵云泽深施一礼道。
“要想推算月食与日食出现的时间,光是知道两者的成因还不够,还需知道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各自的运行轨迹和相互间的运行位置。”
李淳风思索了一会儿,点头道:“是了,某只是按月亮绕地转动一周为29天来推算的,难怪会无从下手。”
赵云泽诧异道:“谁告诉你月亮绕地转动一周是29天的”
“难道不是吗现在用的历法,就是按月亮的这个运转周期定的呀。”李淳风疑惑道。
赵云泽一笑,道:“可是,现在用的历法也不够精确呀。其实,月亮绕地一周,是27天又三个时辰多一点;而地球绕太阳一周,则为365天又两个时辰多一点。”
“赵大人此论,从何而来”李淳风惊异道。
呃,从何而来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地理教科书中学来的。
“这个嘛是我的师父告诉我的。”赵云泽又一次发动忽悠神功了。“你也别多问了。反正,你按照我说的这个数据,再观测演算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行轨迹,应该就可以推算出月食和日食的出现日期了。”
慢慢观测演算去吧,没有几年工夫,你怕是弄不明白这个问题的。我比你多出一千多年的知识,都还没弄明白的好不
“那赵大人可曾知道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轨迹”李淳风又问。
赵云泽摇头道:“某也试曾观测演算过,但却未有所得。如今某又任职于兵部武库别署,今后,怕是更难以抽出时间观测演算此题了。一切,就靠新和兄自己了。”
他观测演算过个鬼又是忽悠死人不偿命。
李淳风朝赵云泽一拱手,道:“多谢赵大人指点”
“新和兄,今日遇上你,某倒想起一事。”赵云泽说道,“某前日曾与陛下谈及重视儒家之外的其他百家学说。某向陛下建议,成立一处科学院,专门研究、教授格物杂学。陛下也应准了,只待时机合适之时,便筹划建立科学院。
“这天文历法和算学,也属于格物之学的一种。新和兄是这方面的大能,若将来科学院成立了,某想请新和兄能抽身至科学院,担任客座讲师,不知新和兄能否应某所请啊”
“什么,要设立专门研究教授格物之学的学院,这可太好了”李淳风一下兴奋起来,“若能将天文历法与算学发扬光大,某愿助赵大人一臂之力。”
赵云泽欣慰的点了点头,道:“那咱们就先如此约定好了,只待科学院建立,新和兄便来学院执教。”
赵云泽的话刚说完,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两声咳嗽。他回头一看,就见到杜如晦一脸沉色的站在自己身后两三米处。
“杜大人,您走路怎么没有声音啊,人吓人会吓死人的”
“鹏羽,四方馆突厥使团出事了”杜如晦脸色难看的说道。
第120章四方馆疑案(一)
“突厥使团出了何事”赵云泽立刻问杜如晦。;。
“突厥使团副使彼伽罗,昨夜遇刺身亡。”杜如晦答道。
一听杜如晦此言,赵云泽惊愣道:“啊,突厥使团死人了”
杜如晦点头道:“是死在了四方馆的住舍之内。”
“这”赵云泽蒙了。完了,大唐摊上事了
“杜大人,我既不是刑部也不是大理寺的人,您告诉我这件事情是何用意啊”赵云泽纳闷道。
杜如晦道:“陛下刚才召老夫进宫,命老夫通知你,着你从武库别署内卫团择选五十人,进四方馆值守。”
“四方馆没有守卫吗,居然要调武库别署内卫团的人”赵云泽诧异道。
杜如晦又道:“陛下说,内卫团的将士,多与突厥人经历过战阵,对突厥人不惧。如今,突厥人正在四方馆跳脚呢,单靠四方馆的守卫士卒,弹压不住。”
“哦,既然陛下如此信任我们武库别署内卫团的人,我这就去调兵。”
“老夫与你同去”
赵云泽刚要走,忽然想起李淳风还在这里,便又对李淳风说道:“新和兄,某接到了陛下旨意,要去四方馆一趟。新和兄自便吧”
“赵大人无需管我,正事要紧”李淳风道。
赵云泽转过身,又对杜如晦说道:“我这就去牵马,杜大人是骑马还是坐车”
杜如晦一摆手道:“鹏羽不必骑马了,与老夫同乘一车,老夫还有话要交代于你。。”
“那好吧”赵云泽点了点头。
很快,杜如晦就与赵云泽坐上马车,出了兵部。
“鹏羽,陛下要你调兵入四方馆值守只是个幌子。陛下真正的用意,是借此让你名正言顺的进入四方馆,参详一下案情。”
在车上,杜如晦对赵云泽说道。
赵云泽一惊,道:“朝廷自有刑部与大理寺诸多精通刑名的推官,陛下如何要让我参详案情”
杜如晦解释道:“此案很是玄奥陛下本来让温彦博主理此案,他是检校刑部侍郎,又与玄龄一起负责与突厥人接洽,主理此案倒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这都过去一天了,温彦博对此案却一筹莫展。陛下说你心思奇巧,或许能发现点端倪,以助温彦博破案。”
“那陛下直接下旨令我进入四方馆便是,如何又拐了这么大一道弯”赵云泽不解道。
杜如晦一笑,道:“陛下总得照顾温彦博的面子吧。”
噢,合着你们都有面子了,就我没有面子,哪里需要就往哪儿塞,你们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这些话,赵云泽也只敢腹诽罢了。
“既然如此,杜大人便先对我说说案情吧。”
杜如晦道:“老夫尚未进入四方馆,对于案情所知,也是得自陛下之处。据陛下所说,今早,有四方馆的使役,发现突厥人的一间住舍窗户大开。那名使役心下起疑,便上前查看,却见一突厥人的尸首趴于窗台。后经突厥正使执失思力辨认,死去的,是突厥副使彼伽罗。”
“致死的原因是什么”赵云泽问道。
杜如晦答道:“死者胸部有一伤口,经仵作验明,是箭伤。”
“这么说,是有人射杀了彼伽罗。”赵云泽推测道。
“按常理推断应是如此。”杜如晦说道,“案情的具体细节,还需进入四方馆向温彦博请教了。”
“那突厥人对此作何反应”赵云泽又问道。
“执失思力大怒。他亲自觐见陛下,说他们突厥本是为两国友谊而来,如今他们的副使却死在了大唐的官衙之内,要陛下给他们一个交代。”杜如晦说道,“而且,执失思力还说了,即便大唐破了此案,他们突厥对大唐也失望了。原本是进献的那匹牲口,要作价与大唐进行交易。若大唐破不了此案,那么他们的交易条件便翻倍。”
“执失思力不会是提出,用那批牲畜换大唐的粮食吧”赵云泽问道。
“他正是提的这个条件。”杜如晦冷笑道,“原本,还以为突厥人既然是以进献为名,就不会明着提出要我大唐的粮食。如今却出了这个案子,倒是给突厥人提供了口实。”
“那他想要多少粮食”赵云泽又问。
“每匹马换粮食两千斤,每只羊换粮食四百斤。那批牲畜,一共作价粮食一千万斤。这还是在我大唐最终破案的前提下,若是破不了案,那么粮食的数量再翻一倍。若大唐不答应,他们便要提兵来犯”
“突厥人穷疯了,居然要那么多粮食”赵云泽气怒道。
杜如晦道:“其实,要真按现在牲畜和粮食的市价来算,那批牲畜倒是真值一千万斤粮食。突厥人的这个交易条件倒也蛮公平的。不过,这可不是我大唐主动跟突厥交易,而是突厥在逼着我们交易。这口气,如何让人咽得下去”
赵云泽这时忽然说道:“杜大人,您说,彼伽罗是不是突厥人自己杀害的,然后他们借机逼我大唐用粮食交换那批牲畜。”
杜如晦点头道:“在执失思力提出条件时,陛下就已经如鹏羽这般怀疑了。老夫听了陛下所言,也是如此怀疑的。”
“哼,什么向我大唐进献牲畜,这分明就是突厥人早就设好的阴谋。他们知道,明着提出用牲畜来换大唐的粮食,我们定然不肯,于是便先以进献为名来至长安,然后又自编自演一出命案,逼迫我们交易。”赵云泽冷冷说道。
“唉,就算我们知道这是突厥人的阴谋,可没有证据啊”杜如晦叹道,“只有破了案,找出杀害彼伽罗的真正凶手,突厥人才会无话可说。”
赵云泽点点头道:“如果真如我们所怀疑的,此案是突厥人自己做的,那么他们的布置一定非常周详。他们是不会轻易让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