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东周郎(草牛)-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早在冬雪消融之时,一直在藏书院潜心研学的当朝名士郑玄推荐自己的得意弟子孙乾入仕。周瑜早知孙乾之名,私下里也颇有交往,曾欲让孙乾相助,只是孙乾当时一心读书、服侍郑玄,没有答应。得知此消息后,周瑜自是高兴,便委任孙乾为丹阳郡丞,协助太守张昭处理政务,有闲暇时间也可继续照料自己的恩师郑玄。
郑玄自归居江东以来,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周瑜对于他们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使得他有大量的时间研读史书、批注经典。郑玄对周瑜很是感激,他知道江东正在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中原一带则是人才集聚之地,他便动用了自己的影响力,说服自己的学生们前来投效周瑜,其中最有名的一人便是国渊。
国渊字子尼,青州乐安盖县人,是郑玄的高足,因避战乱来到江东,听说自己的恩师就在秣陵,便来投靠。国渊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於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郑玄曾评价国渊道:“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这样的人才,郑玄自是大力推荐,周瑜亦知国渊之名,在历史上,他是魏国著名的政治大臣,功绩较之最早主张屯田的枣祗还要大。国渊初归曹操时,主治屯田事宜,在任期间“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使“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当曹操征讨关中之时,以国渊为居府长史,统领留守都郡事务。
这样的人才,周瑜自是大胆使用。在于国渊长谈过后,周瑜当初委任他为自己属下的治中从事,统管江东六郡及荆州二郡、交州三郡的屯田事宜。凡是涉及到征用土地、农资器具、粮食分成管理的,不管是民屯还是军屯,皆由国渊统一负责。

第三百六十四章 管宁邴原

国渊感激周瑜的知遇之恩,自然倾力开始工作,由于早期周瑜推行的新政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且各地新任官吏大部为从各院挑选出来的精英,国渊主管的屯田工作很快便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别是民屯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量荒芜的土地被重新登记在册、租借给流民、再次开了出来,由是,周瑜治下的地域里粮食产量大为提高,百姓们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江东地界上面有菜色的流民越来越少,社会也更加安定,可用于今后征战的军粮储备自然也是十分充沛。
除了上述人才的加盟之外,周瑜还刻意招揽在中原一带很有名望的名士,其中周瑜最为看重的便是管宁和邴原二人。
管宁字幼安,邴原字根矩,两人都是青州北海郡朱虚人。管宁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宁为龙头,原为龙腹,歆为龙尾。邴原亦满腹经纶,是纯净有德,志向高尚,行为忠直方正之士。
为避黄巾之乱,管宁和邴原二人迁到辽东居住。黄巾初起时,二人便将家属安置在北海城内,自己避进郁洲山中。当时,孔融任北海相,向上司推荐二人。二人以黄巾军正强盛为推托,遂又避到了辽东。当时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很有统治能力,而且辽东地理位置偏僻,战乱没有波及,是当时一个理想的避难地。
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多方资助他们。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二人的子弟也多,数年之内,便有数百家人迁到辽东,投奔二人。
公孙度几次欲请二人出山,在他府中任职,但均被婉拒。周瑜知道,历史上,他们二人曾被曹操请出了辽东,但也未在朝廷中担任职务,只是安居故乡,以教书授业为乐。
如今藏书楼已经升级为藏书院,用于传授学业的学堂也扩建了,足可容纳五六百人,分在几处讲学。按理说,藏书院已有了郑玄、王朗、蔡邕、孔柚四人,皆是当朝名士,随便拉出一个人来都足以号召一方。但是周瑜还不满足,随着自己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加入到官府之中,以革除陈旧之官风。培养出大量合格的新人,自然需要更多的好老师,周瑜便有了将管宁和邴原二人请到江东来的想法。
一日,周瑜派人将华歆和国渊二人请来商议事务,议及此事,周瑜笑问华歆道:“子鱼先生,你一贯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德教化,如今藏书院还需扩大规模,缺乏名师。听闻你与管幼安和邴根矩一向交好,不知可有方法请他们到江东来教学?”
华歆闻言神态间有些窘迫,迟缓地回道:“主公有所不知,昔日我们三人确为至交好友,号称一龙。然自他们在避乱辽东之前,我们之间生了一些事,此后不再来往,如今已谈不上什么交情了。”
好奇心人皆有之,周瑜顿时来了兴趣,忙问道:“三位皆为高士,会有什么事情令你们不再交往了呢?”
华歆心里虽不乐意说,但周瑜是自己的主公,对自己不薄,一向也尊重自己名士的身份,便断断续续地说了他和管宁之间的故事。
原来华歆年轻时曾和管宁在同一处求学,老师讲究的是知行合既要他们读书写作,也要他们参加体力劳动,不能一昧地当书呆子。有一天,管宁和华歆二人在书舍后的菜园里锄草,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看见了这块黄金,当时华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忍不住,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管宁得知后心里很不高兴。
过了几天,华歆和管宁两人正在屋里读书,正巧在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锣鼓声喧天,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淡淡地道:“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周瑜听了心里顿时明了,原来这便是他曾听闻过的菜园锄金、割席断义的故事。从一个穿越者的角度来看,周瑜没觉得华歆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当之处,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对于金钱和权势的羡慕也是正常的。由此看来,华歆倒是性情中人,而管宁的个性未免有些过于偏激了。
“子鱼先生,在我看来,此事也非先生之过也。”周瑜笑道,“管幼安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在我看来,却是有些迂腐了。山有定形,水无常势条河流皆归大海,懂得变通,方是处世之道。”
华歆却为管宁辩解道:“幼安自是世间真正的高士,我等尚有权欲之念,他却能独善其身。此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违圣人之制,非礼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论》以原本世系。主公如能请他来,则是江东的幸事。我也欲就此机会与他们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周瑜点头称是,转向国渊道:“子尼亦曾在辽东讲学,和管幼安、邴根矩必然相识,不妨写信请之。”

第三百六十五章 南下江东

国渊正色道:“主公,管幼安、邴根矩皆清正高义之士,渊虽与之熟识,但贸然写信邀请他们,实为礼数不符。主公既然想要请他们南渡江东,还请拿出诚意,当亲笔修书一封,派出心腹之人前去拜见,伺机说服方是道理。”
周瑜呵呵笑道:“子尼言之有理,今日我便写信给他们,不过,做饭的不怕肉多,子鱼先生和子尼也烦请各自修书吧,凭你们的交情,应可增加成功的把握。”
国渊想了一想,朗声回道:“卑职自当尽力。如今在藏书院的四位高士皆广有声名,如他们也各自修书,说明藏书院的主旨,表达主公的诚意,就更好了。”
“好”周瑜喜道,“我这就派人去请他们,孙乾能言善辩,又是郑玄先生的高徒,我欲派他前去辽东,两位意下如何?”
华歆和国渊皆抱拳道:“主公高明。”
过了两日,孙乾在数名亲卫队高手的护卫下,一行人乔装为贩马的商人,渡过长江北上。他们的目的地是遥远的辽东,待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地方后,虽然他们有周瑜、国渊、华歆、郑玄、蔡邕等人的亲笔信,还带去了不少礼物,管宁和邴原却无心南下,以各种理由推辞。
孙乾等人无奈,便只得在辽东暂时居住下来。机缘巧合的是,没过几天,鲜卑铁骑侵入辽东境内袭扰,掠劫粮食牲畜,管宁和邴原居住的山村也未能幸免,幸得孙乾的几名随从奋力搏杀,方击退了那一股鲜卑骑兵,保住住了管宁、邴原二人的家人。
管宁见此情形,便知东部鲜卑的势力又起,公孙度也无法消灭他们,自己所住的地方已经不安全了。他担心鲜卑骑兵再来报复,见到在村里忙碌着的孙乾等人的背影,心中较为感动,不由得再次认真地考虑了好友国渊、华歆等人的建议。如果能够全家生活在一个富庶安定之处,不用操心日常所需,每日和郑玄这样的经学大师、蔡邕这样的大师、王朗、孔柚这样的儒学大师交流、学习,再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所得,那这样的日子便是天底下最美的日子了。
此时的邴原也已心动了,加之久在辽东,颇为思念中原风物,更加怀念昔日曾游历过的锦绣江南,二人认真地长谈一番,决定立刻动身南下,前往秣陵的藏书院。
管宁将孙乾叫来,说明了他们的意思,孙乾大喜,但是管宁再三叮嘱,他们二人去扬州,只是潜心修学、授业,绝不会出仕的,希望他能将此意汇报给周大人。
孙乾自是知道周瑜的底线,连忙点头答应。以管宁和邴原二人的名望和学识,做个传授学业的师长绝对适合,相反的,他们二人的性格未必适合在官府中做事,反而会格格不入,导致不可预见的结果。
第二日,管宁、邴原二人领着家人以及愿意跟随他们的学生,共计百余人,缓缓向南而去,准备到海边换乘海船离去。孙乾等人则在四周分散护卫。
临行之前,管宁和邴原二人将辽东太守公孙康以前赠送的各种礼品全部封存留了下来,一样也不带走,以明清白本性。
众人一路辗转,在海上航行了二十余日,方自入海口进入长江,两天后,抵达秣陵。周瑜早已得到信报,领着州牧府的官员们亲自在渡口相迎。
管宁见周瑜的年轻出乎自己的想象,便觉得有些后悔,他可不愿在一个纨绔子弟的照顾下生活。接触一番后,管宁惊喜地现,周瑜胸有锦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对于自己研究最深的经学也有独到的见解,两人相谈甚欢。
周瑜随后将管宁等一行人送到了藏书院,管宁见到了高大的藏书楼和里面丰富的藏书,在藏书楼的旁边新建了一排房舍,那是供管宁、邴原及其家人居住的,他们的学生们则被安置在学子们统一住宿的地方。
蔡邕、郑玄、孔柚、王朗四人则侯在藏书院的大门前,见到他们,管宁和邴原异常高兴,称今日的藏书院是星光灿烂,周瑜亦在一旁笑着宣布:“今后的藏书院,将会是天下学子们心目中最为景仰的地方”
当晚,周瑜在府中设宴招待管宁、邴原二人,藏书院四大名士及张昭、张纮、贾诩、诸葛瑾、吕范等人作陪。管宁淡泊名利,却甚为好酒,见到“龙潭液”这样的世间佳酿,自然不会放过,大快朵颐,尽兴而归。
自管宁和邴原在秣陵藏书院教学后,藏书院的名声更为响亮,不单单是中原的优秀学子,就是偏处一隅的凉州、辽东学子,也都络绎不绝地来到江东,这其间有不少学子在学成之后,便被招募进了各级官府任职,成为周瑜推行官场体制革故扬新的骨干力量。
刚刚安置好管宁一行人,周瑜便得到了一个令他欣喜非常的消息。
当邓渝的贴身丫鬟跌跌撞撞地跑到周瑜身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出夫人的肚子已经有了动静时,周瑜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风一般地冲出了房门。到了后院,周瑜见到院中有五六个丫鬟、老妈子端着木盆进进出出地忙个不停,盆中雾气腾腾的都是热水。
周瑜大步走到卧房门口,低声问一个丫鬟道:“夫人怎么样了?”
那名丫鬟显然也比较紧张,忙回道:“大人夫人方才突然说肚痛,我们便将接生婆请来了,接生婆讲孩子快要生了……”
就在她说话的时候,一声嘹亮的啼哭声在屋里传出来,随即周瑜听到屋里的数人用惊喜的声音道:“恭喜夫人恭喜夫人是个公子”
“哦……抱过来给我看看……”这虚弱的声音分别便是邓渝出的,片刻之后,那孩子居然不哭了,显是邓渝把他抱在了自己怀中。
周瑜忙轻手轻脚地走了进去,看见邓渝正半躺在榻上,榻旁是几个大木盆,里面俱都冒着热气。
周瑜靠近邓渝,见她的神色间既疲惫又兴奋,在她的身旁,用柔软的棉布包裹着一个的新生命,邓渝望向他的目光里透着一股浓浓的母爱。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两个孙子

看到周瑜走了进来,看到他脸上洋溢的关切之情和唇角间的笑意,邓渝的心里顿时踏实多了,就像是看见了一座厚重的靠山,一处宁静的港湾。
邓渝一会儿看看周瑜,一会儿看看身旁的小生命,一缕缕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射了进来,照在他的身上,邓渝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中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
周瑜默默地握住了邓渝的柔软小手,将体内的温暖传递给她,两人四眸相望,深深凝视,顷刻间交流了很多内容。屋里正忙碌的下人们见此情景,纷纷轻轻地退了出去,顺手将房门关上。
邓渝眼波流动,柔声道:“瑜哥哥,你以前说过,如果是个男孩就取名叫周循,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好的,要不就喊他循儿吧。”
周瑜微笑道:“行,听你的。”
邓渝闻言转过头,用一双星眸紧紧地看着身旁的小生命,轻声道:“循儿,以后我们就这么叫你了,你可要听话哦……”
说来也奇怪,本来还在安静地休息的小生命突然睁开了眼睛,在浓浓的眉毛下,那一双眼睛竟是透着睿智的光芒。
邓渝喜道:“瑜哥哥,你快看,他好像听见我们说话了,对了,你看,你看,他长得多像你啊,眉眼间都是那么地儒雅……”
看到这温馨的一幕,周瑜心中感动,他伸出双手,轻轻地环抱着邓渝,附在她耳边低声道:“渝妹妹,无论如何,你都是我心中的女神,都是我的小鱼儿……”
两人正在缠绵之际,突听到门口传来周母那爽朗的笑声,“哈哈,我终于可以抱上大孙子了我的孙子呢,我的大孙子呢,在哪?”
房门被轻快地推开,周母明知屋里二人正在甜蜜着,但她急于想看到自己的孙儿,是在忍耐不住,便故意在门口大声说了几句,然后才推开房门。
周瑜忙上前见礼,周母来不及理他,疾步走到榻前,俯下身来望着小周循,见到他那粉雕玉砌一般的容貌,顿时笑得嘴都合不拢了,“果然是瑜儿的模样,长得好生像哟,就像是一个模子里雕出来的。我的心肝,你可要乖乖的哦……”
看到周母那一副喜不自胜的模样,邓渝心里也甜蜜非常,她伸出纤纤玉指,轻柔地触碰了周循那饱满的小脸蛋一下,那弹弹的感觉令她感觉很是舒服,忍不住又碰了一下。
周母笑道:“儿子可是娘的心头肉,小鱼儿,今番你可是辛苦了,我已令人炖了新鲜的鱼汤,待会你可要多喝点哦。”
邓渝欣然点头,甜甜地喊了一声:“娘~~”周母随即笑着打断了她,道:“我算过了,你和大乔姑娘的产期应该差不多的,伯符和瑜儿亲如兄弟,我也把她当自己的媳妇一样看。前些日子她回乔庄休养,估摸着也快要生了,也不知道会生个男孩还是女孩……”
邓渝点头道:“我倒希望她生个女孩,以后可以和咱们的循儿结为夫妻。”
周瑜在一旁笑嘻嘻地补充道:“如果是男孩,就结拜为兄弟。”
邓渝瞥了周瑜一眼,女人间的话题她可不希望周瑜插手,再说,在乔庄还有个绝代佳人小乔呢,那可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心结。虽然周瑜一直忙于政务,没有再和小乔有所联系,但邓渝知道,在周瑜的内心深处,依然藏着小乔的倩影。
如今自己已经为周家生下了儿子,周瑜对自己也是恩爱有加,自己在周家的地位可谓稳固如山,邓渝也不担心小乔会夺去自己的所爱,为了显示自己豁达的气度,也为了让自己的周郎活得更加开心,邓渝倒是起了相助之心。为了让周瑜能有机会见到小乔,将大乔接回秣陵城,让她和孙夫人住在一起,倒也方便大家交往,也会创造周瑜和小乔见面的机会。
想到此,邓渝便笑着对周母说道:“娘,我也很喜欢大乔,一直拿大乔当姐妹呢。等她生了孩子后,不如接到秣陵来,我们也好时常聚聚。”
自从孙氏家族迁居江东以来,周母和孙夫人便时常聚在一起聊天,东家长西家短,脾性相投,二人相处甚好,听到邓渝如此说,周母便高兴地道:“我也有此想法,孙夫人也盼着早一天抱孙子呢。我们早就说好了,我的孙子就是她的孙子,她的孙子自然也是我的孙子”
说罢,周母眉头轻轻一皱,轻轻嘀咕道:“一下子有了两个孙子,该有得忙了……”
就在周瑜全家都沉浸在喜得贵子的幸福中时,大乔在乔庄里也诞下了一个男孩,剑眉星目,英姿勃勃,极像孙策。乔庄上下自然是一片喜庆,尤其是小乔,非常喜爱这个新来的小生命,不顾身体有微恙,坚持留在大乔身边照顾她们俩。
大乔请乔公给孩子取名,乔公本怕不合礼数,但想想孙坚、孙策皆亡,孙家也没有更高辈分的长辈了,便做了回主,给孩子取名为孙绍。绍,继也,连续、继承的意思。乔公给自己的外孙取此名,意思是希望他能传承孙家的香火,并将家族发扬光大。
自从孙策英年早逝后,原本活泼开朗的大乔开始变得落落寡欢,如花妙龄的她,本该在花前月下与爱人卿卿我我,或是斜倚窗前,遥望南归飞雁,轻叹几声,留下优美的诗篇,或者轻拥裘衣,踏雪寻梅,欣赏世间美丽的风景。可孙策离世之后,让大乔多了很多幽怨,少了太多快乐。
好在孙策留下了遗腹子,这给了大乔莫大的安慰。随着肚子一天天地隆起,大乔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好。当孙绍那响亮的啼哭声在屋里响起,大汗淋漓的大乔脸上浮现出了开心的笑容,这声啼哭带给了她莫大的安慰。当大乔将孙绍那小小的身子拥在怀里时,大乔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里蕴满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这股力量将支撑着她的身体,陪着自己的心肝宝贝一起成长。
也许,这个叫做孙绍的孩子就将是大乔一辈子最大的期盼。

第三百六十七章 狂士祢衡

就在周家、乔家两家人都在兴奋地忙碌着,为新生命的诞生而欢呼的时候,远在许都的曹操。在这个世界上,能让曹操头疼的人很少很少,祢衡可以算是一个。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少有才辩,水平很高,写过一《鹦鹉赋》,托物言志,寓意深刻状物维肖感慨深沉,融咏物、抒情、刺世为一体,是汉末小赋中的优秀之作。然人却极为清高,性格刚毅傲慢,好侮慢权贵。
曹操迎天子入许,这一年,祢衡二十四岁,却已名满天下。兴平年间,为避战,祢衡来到荆州定居,听闻朝廷广招天下人才,便也很兴奋地踏上了赴许都之路。
当时的许都,集聚了许多天下的文人能士,来来往往,热闹非常,大多抱着报效朝廷的心思。祢衡自视清高,当世的名士他只认可两个人,那便是孔融和杨修,祢衡称他们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意思这两个人方是他最为敬佩的人。
拿不下架子的祢衡暂居在一间小客栈内,满指望凭着他的名声,门前会有络绎不绝的人来看他,朝廷会哭着喊着求他去做官,可是他失望了,一个来看望他的人也没有。
当时司马朗、陈群等人亦很有名,荀彧主管尚书台,权势很大,便有人劝祢衡去见他们。祢衡却是很为不屑,他认为司马朗、陈群不过是酒店里跑堂的沽酒儿,荀彧也不过是专门哭丧吊孝的人。
眼看着盘缠即将用尽,为免流落街头般无奈之下,祢衡只得递了个名帖给当朝少府孔融。孔融初来许都时,被任命为将作大匠,后被升为少府监,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一见到祢衡的名帖,孔融大喜,他早就听说祢衡的才名,此时自然热情接待。
祢衡有求于人,便也收敛的自己张扬的个性,对孔融礼数有加,孔融更喜,热情款待,又劝说祢衡搬到自己的府中居住,便于交流。
数日后,因荆州牧刘表尚未承认许都朝廷,曹操便与众人商议派人前往荆州去说服刘表,荀攸出了个主意,道:“刘景升最好结纳名流,须得派一个有文名之士前往,方可成功。”曹操道:“谁人可担此重任?”荀攸推荐孔融,道:“孔文举可当其任。”荀攸去见孔融,说明了朝廷欲让他出使荆州的意思,孔融想了想,向荀攸说道:“吾友祢衡,字正平,其才十倍于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备行人而已。我当荐之天子。”
于是孔融写了一封奏章给天子刘协,向他浓重推荐祢衡,孔融洋洋洒洒地写道:“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锒;旁求四方,以招贤俊。昔世宗继统,将弘基业;畴咨熙载,群士响臻。陛下睿圣,纂承基绪,遭遇厄运,劳谦日昃;维岳降神,异人并出。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制劲越:弱冠慷慨,前世美之。近日路粹、严象,亦用异才,擢拜台郎。衡宜与为比。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激楚》、《阳阿》,至妙之容,掌伎者之所贪;飞兔、颍а櫍惚挤牛肌⒗种币病3嫉惹也灰晕牛勘菹麦粕魅∈浚匦胄裕蛄詈庖院忠抡偌H缥蘅晒鄄桑嫉仁苊嫫壑铩!
刘协将此奏章转给了曹操,曹操对祢衡开始产生了兴趣,能让当朝名士孔文举大力推荐,认为是“仲尼再生”的人,必然很有才华。于是曹操便派人去请,谁知祢衡也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把架子端得高高的,不肯立刻前来。曹操顿时就不高兴了,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好大的架子难道不知我在许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么?竟然如此不给面子。生气归生气,表面上过了几日,祢衡觉得自己的架子差不多该放下了,便来拜见曹操。二人见面后,曹操却不给祢衡看座,也没给他好脸色看,祢衡心知曹操故意在为难自己,心中腾起一股怒火,便仰天长叹道:“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
曹操加不高兴了,心想你小子也太狂了,但是他隐忍不,呵呵笑道:“吾手下有数十人,皆当时英雄,何谓无人?”祢衡拱了拱手,昂然道:“愿闻其详。”
曹操以双目直视祢衡,脸上带着骄傲的神情,口中说道:“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典韦、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李通为先锋;夏侯惇、夏侯渊乃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
“哈哈哈”祢衡仰天长笑,笑声中,曹操脸色连着数变,祢衡似没有看到一般,朗声道:“曹公此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典韦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李通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揉袋耳”

第三百六十八章 祢衡之死

曹操终于忍耐不住,双手死死按住案几,一双小眼睛满是怒火,瞪着祢衡,沉声道:“那你有何能?”
祢衡自信地昂了昂头,回道:“天,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
典韦一直在曹操身边护卫,见祢衡如此狂妄嚣张,对自己的主公如此不敬,把自己这些人也比作是酒囊饭袋之徒,不禁大怒,上前两步,拔出腰间的利剑,想要杀掉祢衡。
曹沉地道:“吾正少一鼓吏。早晚朝贺宴享,可令祢衡充此职。”
祢衡在曹操面前泄了一通之后,心下畅快,听得曹操的话,也不反对,应声而去。
望着祢衡那飘飘然的背影,典韦气得咬牙切齿,道:“主公,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曹操叹了口气道:“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天下必谓我气量太小,不能容物。他不是自以为自己很厉害么?就让他当个鼓吏以辱之。”
祢衡自然不是省油的灯,智商其高的他,对曹操的心思哪能不明白?当鼓吏就当鼓吏嘛,照样可以与众不同在祢衡当鼓吏的时候,他不停地寻觅着机会找曹操的别扭,既让曹操生了气,却又拿他不得,这便是祢衡的手段。
对祢衡这样的行为,曹操头疼无比。杀了他吧,易如反掌,但为了这点小事,会贬低他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形象,对于后续的人才招揽很是不利,属于得不偿失。不杀吧,祢衡委实可恨,不光口出狂言,还说什么“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意思曹操个污浊不堪的人,其实是抱怨曹操有眼不识金镶欲,竟然让他这个天下名士当个小小的鼓吏。
郭嘉不愧是鬼才,他给曹操出了个主意,让曹操写了封推荐信,把祢衡推给了荆州牧刘表。刘表性好结纳天下名士,久闻祢衡之名,欣然接待。
初时刘表对祢衡礼遇有加,然祢衡本性暴露,又复他那所谓的名士作风,名为颂德,实为讽刺,让刘表心里很不舒服,但他也怕落下个心胸不阔、不识人才的名声,不敢对祢衡怎么样,只是每日里好酒好菜供着,也不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