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东周郎(草牛)-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艰苦地在山中绕了两天之后,黄祖等人方才走出着连绵不断的山岭,待黄祖和吕公集结士卒、清点人数的时候,心里顿时觉得拔凉拔凉的。虽然周瑜没有派兵尾追他们,或是周瑜的兵马没有发现这条山道,仅仅是因为掉队或行军途中的伤亡,就有上万人之多。整个中军部队,原来有三万人马,现在也只余一万多人了。
清点完人数,吕公垂头丧气地对黄祖说道:“大人,我们损失惨重啊,这种损失和敌军在后面追杀也差不多了。”
黄祖忽然哈哈大笑起来,拍了拍吕公的肩膀道:“吕将军,人马少了,我们可以再招。财物没了,我们可以再抢。最关键的是我们活着出来了!”
黄祖用手一指远处,说道:“你看,再走三十里路便是江边的渡口,荆州的水兵就在那里等着我们。过了长江,我们就到家了……”
吕公不由得顺着黄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远处起了一片轻雾,啥也看不见,只见一条平坦的官道蜿蜒前行。此刻,吕公为黄祖的表现所折服,双手抱拳朗声说道:“大人的话很对!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早晚有一天,我们要向周瑜讨回公道!”
黄祖心中冷笑:“向周瑜讨回公道?谈何容易!今后能稳稳地守住江夏就不错了……后面我是不是该换个地方当太守,远远地离开周瑜这个煞星……”
黄祖口中却说道:“吕将军此言正合我意!不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来来来,我们先行军赶路要紧。”
就在黄祖领着残兵败将坐上了荆州水兵的战船时,黄忠率领着断后的部队在周瑜的追杀之下堪堪赶到了李坑渡口。尽管黄忠武艺高强,属下的士卒也都服他,作战也很卖力,然而周瑜的亲卫队装备超过了他们一大截,又都是骑兵,不断地采用骚扰战术,小股小股地消耗着黄忠的人马。
黄忠一路后撤,可谓是苦苦支撑,为了不将周瑜的军队引向己军主力撤退的皖山方向,黄忠一路向着李坑的方向撤退。这无意之中倒是救了这支部队。如果他们直接退向皖山,王越的伏击部队就在等着他们,到时候两军前后夹攻,黄忠纵然再有手段,也只有望天兴叹了。
周瑜本着“穷寇要追”的原则,一路不停地消耗着黄祖的兵力。等到黄忠撤退到李坑渡口时,荆州水兵已经上岸接应,弓箭手列好阵势,严阵以待。周瑜本有机会在半路上全歼黄忠,然而周瑜爱才,想收降黄忠,知道即使自己再次俘获他,黄忠也不会降。必须得让黄忠对刘表死了心,自己方有机会。周瑜已安排精武卫的人去到襄阳、夏口一带散布黄忠通敌的谣言了,料想黄忠即便安全回去,也再也得不到信任了。这样,自己就会有机会了。
因此,周瑜便放黄忠等人上了战船,没有赶尽杀绝。周瑜最想杀的人是黄祖,为此他还特意叮嘱王越,一定要斩杀黄祖。待周瑜回到县城,王越汇报战绩时,周瑜方知黄祖自己变更了行军计划,自己躲到中军去了,而且走了一条很难走的山间小道,正好避过了周瑜的伏兵。
周瑜不由得叹道:“这是天不灭黄祖也~~”随后周瑜又想到,历史上的黄祖杀孙坚之事会不会再次发生呢?想到此,周瑜自己笑着摇了摇头,如今的孙坚已和历史上大不一样,由于自己在江东的崛起,他们已没有了在江东发展的机会,只得在豫州这个四战之地苦苦支撑着,而黄祖也不会离开荆州,孙坚再怎么碰也是碰不到黄祖了。
无论如何,这场长途救援潜县的战争是胜利了。周瑜全军上下欢呼雀跃,尤其是留守潜县的王越所部,更是感受到了“组织”的强大力量。困守孤城,只要有援兵到来,就有了希望,有了无穷的战斗力。而周瑜亲率最为精锐的亲卫队不顾疲劳、长途奔袭,这种行为也让王越所部的将士们感到非常温暖,咱们的主公是好样的!
此役周瑜胜在将士用命、训练有素、信息灵通、战术灵活,黄祖输在不明敌情、内部不和、谋略不足、装备不良。
随着黄祖和黄忠领着剩余的人马退回江夏,他们原先浩浩荡荡杀往庐江的八万大军只剩下了一万多人。有三万多人长眠在了庐江的土地上,另有三万余人在历次的战斗中投降了周瑜。

第二百三十二章 降兵对策

对于降兵,周瑜则是老实不客气地照单全收。这个时代,兵源宝贵啊!周瑜深知,经历了黄巾暴动和董卓之乱后,整个大汉民族的精华受到了很大的损伤,特别是青壮男子,十成中已被消减了四成,乡村中到处都是寡妇村、孤老村、孤儿村,可见当时青壮男子缺得厉害。
有了这三万多降兵,就是三万多精壮,就是三万多活跃的种子,将其播种,便可以在自己的辖域内生根、发芽、结果。如果放他们回去,就又会被敌人招募而去,拿起武器继续和自己战斗。此消彼长,这笔账周瑜还是算得过来的。
以武力相胁,留住这三万多降兵是没有问题的。唯一要顾虑的,就是如何真正留住这些降兵们的心。
对付降兵,周瑜惯用的有效手法就是招降三部曲。
第一步,便是做思想工作。周瑜研读过红军战史,惊叹于后世红军那强大的战斗力,周瑜仔细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思想工作绝对重要。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认同了你,他的身体便会追随着你。当然,在东汉末年,你是不可能给他们讲什么马列主义的,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多讲些以战止战、和谐社会的道理。
会做思想工作是周瑜对军队中所有各级军官的一个统一要求,他们在潜龙学院里也都学习了相应的方法。当然,军官们也都乐于做这件事,因为如果说通了降兵,自己手下的人马多了,自己不也就升官了嘛。
第二步,便是用待遇说话。乱世中的百姓,当兵的最大好处便是可以吃个饱饭,打了胜仗再有点缴获,可以贴补家用。因为周瑜这几年在庐江等郡大力推行新政,鼓励农商的发展,整体的经济实力上去了,官府的收入也提高了。这给周瑜扩军、募兵、购置装备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周瑜军中一直施行的是双倍军饷制,只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就可以拿到别的部队士兵两倍的军饷,加上周瑜军中伙食不错,每隔两天都能有肉吃,这对降兵们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大大的诱惑。
第三步便是解决后顾之忧。有了前面两步,那些没家没口的年轻汉子们自然会选择留下。但是那些有家有口的人还会有所顾虑,毕竟家人也是很重要的,自己拿了再多的钱,不能孝敬父母、抚养儿女,那也是价值不大的。对此,周瑜早有规定,只要是有家有口的降兵,一律先不上战场,先在辖域内屯田。让他们一边耕种一边训练,军中有专门的机构,会派人悄悄地将那些降兵的家属转运到屯田所在地,让他们一家团聚,从此可以安居乐业了。
周瑜此举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增加人口。每得到一个降兵,就得到了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不小的家族,这些人口的加入,会大力促进江东六郡的经济发展。毕竟,在这个年代,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在任何年代,人都是最为重要的。
按照以上的招降三部曲开展工作,无论是丹阳郡还是吴郡、会稽郡的降兵,也无论是荆州降兵,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当然这三万多荆州降兵最好还是不要安置在靠近家乡的地方。周瑜下令,陈武将这次带来的两万屯田兵移交一万给王越,将庐江营扩大到两万人,以加强潜县一带的防御力量。尽管周瑜知道黄祖经此一役,不会再轻易地发起挑衅,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小心些总归没错。
周瑜又令陈武,以剩余的一万人马,混合三万多荆州降兵,全部带回舒县一带屯田,继续扩大屯田规模,为以后的战斗积蓄力量。
在顺利地安置降兵的同时,周瑜也担心合肥的战事,快马传书给潘虎,令他立即折返,往北进军,支援合肥。
这时,周瑜行前调动的各支部队均有信报传来。
高顺领骑兵已到柴桑,周瑜通知高顺潜县之围已解,黄祖领残部退回江夏,料短期内不敢再来袭扰,令高顺领陷阵营一部镇守柴桑,时刻关注荆州方面的动向。令臧霸的骑兵团继续在豫章境内巡回,剿灭刘繇和刘表的残余势力,对于豫章境内的山贼,能招抚则招抚,实在不行,予以消灭。
吕岱所部三万吴郡的屯田兵已抵九江境内,和陈宫、鲁肃都联络上了,等待他们的指示。周瑜迅速回信,要求吕岱无条件地遵守陈宫的指令,作战时,对袁术所部要猛追猛打,让他们彻底对合肥死心,但是行军、宿营须得小心谨慎,提防敌军偷营和伏击。
甘宁率会稽兵团出了内河,沿着近海行军,目前已通过长江口进入内河。海上风浪很大,锦帆军都是水兵,按说平素里风里浪里行惯了,应该不会有问题,居然也有小半数的人晕船。特别是凌操所领的余杭营五千将士,都是旱鸭子,一个个在船上狂吐不止,腿脚发软站都站不稳,进入长江后方才好了些。
周瑜见信报不由得微微一笑,近海行军还是锦帆军的第一次,能顺利抵达便是胜利。此举旨在练兵,日后,还有辽阔的海域需要他们去征服呢。
对甘宁的信报,周瑜索性也不回了,他知道路途遥远,自己的指令到了甘宁手上时,只怕他早已到了合肥了。以甘宁和自己的默契程度来看,他是很能领会自己的战略意图的,到时只需通过陈宫和鲁肃来统一指挥即可。
合肥方面还没有进一步的信报传来,应该双方还处于僵持阶段。越是僵持,时间拖得越久,对于袁术的军队就越是不利。对于陈宫和鲁肃的指挥作战能力,周瑜颇为放心,加上各路援兵将陆续到达,想来战局将发生逆转。
周瑜想了想,还是担心各路援军缺乏统一指挥,会影响到战事,便修书一封派快马送往合肥,在信中,周瑜正式授权陈宫统一指挥各路人马,并预祝他早日取得大捷,不仅要把敌军击败、赶跑,还要多多俘虏敌军,趁势还可往北多占几座县城。
处理完了一应事务,周瑜觉得心中很是畅快,想想最近忙于军务,也耽搁了锻炼身体,便拉着王越、董袭、全柔等一众将领出城去登皖山。

第二百三十三章 登山比赛

皖山之巅,一峰高高耸立,形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周瑜等人沿着山道一路行来,只见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景色十分幽美。
待行到主峰之下,望着那如同巨柱一般的山峰,周瑜一行人等皆叹为观止。周瑜不禁诗兴大发,抬头仰望着在碧空之下的山峰,脱口吟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好诗~~~好诗~~~”全柔等人鼓掌叫好,但他们均是武将,平日里也不好摆弄这些风花雪月之事,除了叫好外,再也说不出半个字来。
周瑜见董袭挤眉弄眼地憋不出什么应景的好词来,便哈哈笑道:“你们可知此山另有一名?”
“哦……这皖山还叫什么名字啊?”董袭突然找到了可以说话的话题,急吼吼地问道。
周瑜一笑,回道:“此山还叫万岁山。据说昔日汉武帝登临此山,封此山为南岳。他在祭岳时,山下的百姓们都下跪着,齐呼万岁,故此山也叫万岁山。”
董袭呵呵一笑,用手挠了挠后脑勺,“主公肚子里的学问可真多啊。如果这山叫万岁山,那我们现在此山中,不就都成了皇帝了嘛。”
众人哈哈大笑,王越突然说道:“此山吉利。我看日后的真龙天子就在此山中呢。”
众人闻言一起用眼看着周瑜,周瑜面不改色,微笑道:“这个话题太远,咱们不说了。你们看,这皖山的风景如此秀丽,要不今日咱们来个吟诗作对,如何?”
“哎呀~~主公,你就饶了我们吧~~”董袭立刻龇牙咧嘴,露出一口的白牙,做满脸的痛苦状。
周瑜眼睛一转,又说道:“不比文那就比武如何?你们看这主峰,形似巨柱,名为天柱峰。此峰孤峰突起,山峰险绝,极为险峻,很难登攀。我们就比赛看谁能爬得更高,如何?”
众人见不用作诗,便都兴高采烈地答应了。
王越、董袭、全柔三人都开始手脚并用,往天柱峰上爬去。只有周瑜还没有动静,好像是在观察攀爬的路线。片刻之后,各人的功力高下立见。王越超过了董袭和全柔二人一个身位,开始领先。
这时周瑜开始启动了,他先暗运内力,让丹田之气沿着全身都游走了一遍,顿觉体内力量充沛。接着,周瑜口中发出一声清啸,身形一晃之间,便已拔地而起,随即周瑜的双脚在天柱峰的岩石上交错点击,借力持续向上。
片刻之后,周瑜便超越了王越等三人,留个他们一个潇洒的背影。王越见周瑜使出了高超的轻功,一时兴起,便也开始发力,王越口中发出两声长啸,身形一展,急追周瑜而去。
全柔和董袭二人不会轻功,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周瑜和王越的身影离自己越来越远。二人对望一眼,咬着牙,手脚并用,默默地加快了攀爬的速度。
周瑜自跟随左慈学习“奇门遁甲”的功夫后,只要有时间,便一定会练习内功,数年下来,如今的内力已经十分强劲。今日周瑜正好借着攀登这天柱峰来检验一下功力。
周瑜以足尖点地,向上攀爬了一段后,发觉山道越来越窄,越来越陡,再往后已是没有路可走,只能在不同的巨大岩石上进行跳跃方能前进。
此时,周瑜体内的真气已滞,便只得放慢了速度,也开始手脚齐用,往上攀爬了。爬了一段后,离顶峰已是不远。周瑜抬头可以看见在湛蓝的天空下那灰白色的峰顶正一闪一闪,反射着阳光的光芒。
不用回头,周瑜便知道自己身后不远处跟着王越。王越的轻功和剑术都是当世一流,是典型的内外双修型。且王越修习内功多年,内力远比周瑜要深厚许多,攀山的速度自然也要快一些。
渐渐地,王越已经接近了周瑜,再翻过一块巨大的灰白石头,就可到达峰顶。这时,二人已经齐头并进了。
周瑜暗中憋了一股劲,想要胜过王越,便强行将真气聚在丹田,长啸一声,身形再度跃起,贴在那块巨石上。随即周瑜从腰间拔出那把“纯均”短剑,右手用力在巨石上一刺,锋利的剑刃没入石壁之中,只露出了亮闪闪的剑柄。
周瑜身形再转,弯起右脚在剑柄上重重一点,借助着剑柄上的反弹力,身体往上疾行,周瑜的整个身体舒展如同一只大鸟一般,翩翩落于峰顶之上。
天柱峰的峰顶,并不是尖形的,而是一小块平坦的石面,足可以站立四五人。风很大,吹得周瑜那一身的白衣飘飘荡荡的,远看就似天外飞仙一般。
周瑜方才使用真力过急,勉强抢在王越之前登上了峰顶,此刻却觉得心口有一种隐隐的压痛,彷佛有一只大手在猛力地按住了心脏,不让它跳动似的。除了压痛之外,周瑜还觉得有些气短,忙盘腿坐下,调匀气息。
王越也登上了峰顶,手中拿着周瑜刚才插在巨石之中的“纯均”宝剑,他见周瑜正在调气息,知道他身体不舒服,便立即盘腿坐在周瑜身后,气沉丹田,让真气在全身的经脉间游走。然后,王越伸出右掌,抵在周瑜的后背上,以自己的真气帮助周瑜疗伤。
周瑜突然觉得有一股热流自背后的穴道涌入,知道是王越在运用真气帮助自己,便耐心地将王越输送过来的真气引导入自己的“少阴心经”内,与自身的真气汇合。待周瑜觉得自己能控制得住王越的真气后,便缓缓将两股真气运为一股真气,沿着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等穴位一一走过,果然觉得神清气爽。
“会得凌绝顶,一觅众山小。”作为皖山最高处的景色自然是十分迷人的,远望碧水如带、民居如盒,满目都是葱葱郁郁的绿色,不由得令人心驰神迷。
周瑜和王越等董袭和全柔二人爬到峰顶后,四人谈笑了一会,便起身下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根本没有道路,四人只得小心翼翼地顺着石头间的缝隙下得峰来。
周瑜刚刚把脚落在天柱峰下,便突然发现了一桩怪事!

第二百三十四章 初见于吉

在天柱峰下,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石穴,石穴不大,但是里面黑洞洞的,也不知道有多深。
周瑜下得天柱峰时,正好停留在石穴面前,刚开始时周瑜也没在意这个石穴,谁知此刻随意地往里面一望,不禁大惊失色。
在石穴之中,正盘踞着一条巨大的白蛇,有碗口粗细,看样子大概有五丈多长,正睁着一双血红的眼睛紧盯着周瑜,口中的红信时吐时缩。
周瑜的手飞速地按在了腰间的“纯均”之剑上,一旦发现这条白蛇有异动,便动手刺蛇。
一人一蛇对峙着,渐渐地,这条白蛇的目光由冷厉变得温和起来,周瑜脑中灵光闪现,忽然觉得这条白蛇似曾相识。“哦……”周瑜终于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当年在八公山白塔下遇见的那条灵蛇么?”
此时,周瑜已经知道这条白蛇对自己没有恶意,他用目光在白蛇四周逡巡,想找到上次献给自己“纯均”之剑的那条赤蛇,可惜没有看到。
白蛇开始缓慢地向着周瑜游动,然后围着周瑜的身体游走,蛇头低垂,彷佛是个驯服的宠物。王越等人见此怪异情况,纷纷手持武器,围了上来,周瑜忙用目示意,暗示他们别急着动手。
王越突然用手一拍脑袋,大声说道:“主公,这条蛇莫不是就是你以前碰到的那条?”
白蛇听到王越的说话声,随即转过了头,一双血红的双目瞪着王越,蛇口微张,身子略略弓起,好像就要攻击王越一样。
王越不由得心中一凛,从白蛇的眼神中,他看到了一种浓浓的杀气,这种杀气不同于人类,但是比人类的杀气更加地残忍和凌厉。
那白蛇的身形突然移动,一颗硕大的蛇头转眼间就来到了王越的身前,张口便要狠狠地咬下去,王越不及闪避,却听得一个苍劲的声音响起:“劣畜,不得无礼!”
这个声音就像是一道闪电穿过众人的耳中,白蛇也像是被蛰了一口一般,立刻闭口、回退。王越这时方觉得自己的心跳骤然加快,他抬眼望去,就见在周瑜的身边忽然间多了一人,此人身材不高,穿一身白色的长袍,胸前是红色的斜襟,须发皆白,一双黑眼睛炯炯有神,好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周瑜惊觉身边多了一人,而自己事先却毫无发觉,不禁暗赞那人的轻功高明无比,知道此人武功远在自己之上,若他有恶意,自己的性命早就不保。
周瑜索性大大方方地向那白袍人施了一礼,口中说道:“晚生庐江周瑜,见过老先生。”
那白袍人闻言哈哈大笑,双手扶起周瑜,说道:“久闻江东周郎之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
周瑜站直了身子,继续问道:“瑜相信与老先生颇有渊源,不知老先生高姓大名,仙居何处?”
那白袍人手抚白髯,朗声回道:“敝人姓于名吉,乃琅琊人士。现在江东一带行医施药,为民治病。”
周瑜恍然大悟,忙又施礼道:“老先生之盛名瑜早已听说,一直盼能见一面。只是听说老先生行踪飘忽,神龙见首不见尾,今日有缘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于吉见周瑜如此谦恭,心里甚是欢喜,口中却说道:“哪里……哪里,如今战乱频生,疾病流行,我也只不过是把平生所学,付诸实践而已。周大人贵为扬州刺史,请不必如此。”
周瑜用手一指身旁的于那条白蛇,“此蛇可是于老先生所养?”
于吉呵呵一笑,口中唿哨一声,便又有一条蛇自石穴中游出,周瑜见此蛇的身材大小是白蛇的一半左右,浑身赤红,双目灰白,正是自己曾经见过的那条赤蛇。
周瑜心中登时明白了,那“纯均”之剑必然是这位于吉老先生通过这两条蛇送给自己的,只是,他为何要送这么名贵的剑给自己呢?
周瑜将“纯均”之剑用双手捧上,对于吉说道:“此剑想必是于老先生之物,应当物归原主。”
于吉却不用手接过,笑道:“此剑乃上古神器,有德者方可居之。若是无德之人,此剑就会凭空消失。周大人能把此剑留到今日,说明你行事做人坦坦荡荡,能做到以德服人啊。”
于吉边说边盯着周瑜的脸看了半响,眼中精光闪烁,直看得周瑜都不好意思起来,于吉方问道:“老朽有个不情之请,想看一下大人的脉象,如何?”
周瑜伸出右手,将衣袖扯回,露出手臂,大方地说道:“如此,有劳于老先生了。”
于吉脚下走了一步,靠近周瑜身前,慢慢地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搭在周瑜手腕上,随即双目微闭,全神贯注地进行诊脉。
过了许久,于吉方才将手指收回,只是他的眉头已经微微地皱了起来。周瑜觉得胳膊有些酸软,便活动了一下,问道:“于老先生可曾诊出些什么没有?”
于吉轻叹一口气,反问道:“你的内功心法,是跟谁人所学?”
周瑜坦率地回道:“我跟随左慈师父,正在修习“奇门遁甲”的内功。”
“难怪~~”于吉的脸色微微一变,叹道,“奇门遁甲对于内力修为要求十分高,最忌贪功冒进,或是强行运行真气。我见你脉象颇有些紊乱,印堂间有一丝隐隐的黑线,必是受了内伤了。”
听于吉这么一说,周瑜方才感觉到自己的真气运行不再像以往那么流畅,总有那么几缕真气不受控制,在体内四处胡乱游走。周瑜忙说道:“方才登这峰顶之时,我强行凝聚了真气,登上去之后,我就觉得心口受压,很是难受,莫非是这个缘故?”
于吉点头道:“那就是这个缘故了,不过这个不难治疗。只是~~想不到你居然已经拜了我那左慈师弟为师,唉……”于吉的言语中流露出惋惜之意。
周瑜曾听左慈说起过他的这位师兄,知道于吉的修为尚在左慈之上,尤其是他那精湛的医术,为世所罕见,堪比昔日的名医扁鹊。左慈亦曾对周瑜叮嘱过,如果碰到他的这位师兄,一定不要放过他,拜他为师。

第二百三十五章 针灸之术

此刻,周瑜从于吉的话语中听出了弦外之音,心中灵机一动,便双膝下跪,双手抱拳道:“左师父是我师父,您是他的师兄,自然也是我的师父~~师父在上,受徒儿一拜!”
说罢,周瑜双手撑地,“梆梆梆”向着于吉磕了三个响头。于吉大喜,忙搀扶周瑜起来说道:“呵呵~~好徒儿~~好徒儿~~虽然我这个师父当得晚了些,但我教你的东西肯定会比他教你的要好上很多!哈哈。”
于是,众人拥着于吉一路下山,王越忽然想起那一白一赤两条大蛇,忙回头去看,却只见这两条蛇已经悄悄地游入了石穴之中,只看得见它们的一截尾巴了。
走在路上,周瑜一边与于吉指点着皖山的秀丽风光,一边说道:“师父,能在风景这么好的地方碰面,想来咱们必是有缘之人。”
于吉呵呵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缘自天合。有缘人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我这次也是听说左师弟就在此地修行,便到这里寻访他,谁知遍寻不见,却遇到了你。”
周瑜奇道:“咦~~左师父居然不在么?他确是在这附近隐居的,我倒是把这茬给忘了。”
于吉抬头望天,脚下仍旧飘飘而行,说道:“我和他也是许久未见了……我们这类人,不在三界之外,也不在五行之中,行踪都是飘忽不定的……”
待得众人回到县城,周瑜命人在县衙的后院选一间清静的房间给于吉居住。随后,于吉沐浴焚香,开始替周瑜治疗内伤。
于吉与左慈本是师出同门,对他的内功心法十分熟悉,此刻运用自己多年治病的经验,自随身的小木箱中取出数十根银针,开始给周瑜针灸。
周瑜趴在榻上,将脊背露了出来,看见于吉手中那亮晃晃的银针,不由得有些紧张。后世时,他最怕的就是进医院,尤其是中医院,每当看到有人在做针灸时,便感到自己也浑身不舒服了。
于吉看到周瑜的表情,便知道他从没有针灸过,对针灸有些不放心,便温言宽慰道:“徒儿啊,这针灸可是医术的最高境界呢。你知道么,《黄帝内经》中记载有“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就是指的针灸。针灸可以疏通经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今日你强运真气,把经脉给伤了,正好用这银针来帮你疏通疏通……”
说着,于吉的右手轻轻揉捻,便将一根根的银针插在了周瑜背上的穴道内。周瑜本来以为会很痛,他曾看过别人针灸,总是替被针灸的那人担心着,谁知今日银针入体,并没有什么痛感,只有一股麻酥酥的感觉自穴位所在处传来。
于吉的手法飞快,眨眼之间,便在周瑜的背上、腿上插入了三十余根银针。这些银针有的插在穴位之上,有的仅仅是插在穴位间的脉络上,可见于吉的针灸手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于吉的动作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很具有观赏性。
待银针全部插完之后,于吉轻呼了一口气,方才他这一番动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以深厚的内力为依托,加之准确的扎针手法,且先扎哪个穴位、后扎哪个穴位,都是有讲究的,一旦出错,不但周瑜的内伤难愈,甚至还会加剧他的伤势。
片刻之后,周瑜突然觉得有一股气流自丹田缓缓升起,暖洋洋的,忙集中精神,想要控制这股气流。可是这股气流却不为周瑜所控制,自顾自地沿着银针引导的经脉走向游动。渐渐地,周瑜觉得全身都是暖洋洋的,就像是自己泡在了一个硕大的浴缸里,里面放满了热水,那种全身都被热水包围的感觉让周瑜觉得非常地舒适……
随着时间的流逝,周瑜终于沉沉睡去。
于吉轻轻地走出房间,顺手将房门关上,经过他的这次针灸治疗,待周瑜醒来后,他本次的内伤应该可以痊愈。“只是……”于吉的眉头依然微微皱着,他初次给周瑜诊脉时,便发觉周瑜的脉象有一些奇怪之处,按此脉象,他体内必然积有顽疾,恐怕活不过四十岁。
于吉不放心,刚才趁着周瑜睡熟,又给他诊断了一次,这一次于吉几乎可以确定,周瑜的英年早逝已成定局!
虽然行医多年,但是于吉还从未碰到过像周瑜身上这般奇怪的脉象,一时之间倒也束手无策。“看来,我只有跑到华山一趟,去找师父了……”于吉一边在屋门外缓步而行,一边喃喃自语。
于吉和左慈二人,均师从在华山修行多年的鸿钧老祖,左慈擅长奇门遁甲,于吉擅长针灸医术,均可谓是当时神仙一般的人物。尤其是他们的师父鸿钧老祖,在华山潜修百年,已修炼得鹤发童颜,再进一步便就到了返老还童的境界。
于吉在周瑜幼年时曾遇到过周瑜,见周瑜天赋异禀、根骨奇佳,便起了收其为徒的念头。只是因为自己自由来去惯了,不愿特意寻找周瑜的踪迹,直到今日,方有缘与周瑜结为师徒。
刚刚结为师徒,便遇到这种难题,怎不令于吉感到心中烦躁呢?
就在于吉在周瑜房门前来回踱步的当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