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东周郎(草牛)-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瑜忽然想起后世有名的乾隆皇帝,他最喜四处留诗,曾在燕子矶也留下了好几首诗,周瑜想起其中的一句,便随口吟道:“一峰飞插长江里,其势翩翩如燕子。”
孙邵拍手道:“好诗啊好诗,主公的文采果然过人,佩服佩服。”
“普普通通的诗句,何以如此自得?”这时忽听得众人的身后响起了一个宏亮的声音。众人忙回头去看,只见一个年约四旬的中年文士,骨骼清瘦,头戴鹅冠,身穿儒衫,正望着他们在笑。
孙邵一见那人,脸上露出喜色,忙走到那人身前,躬身施礼道:“拜见子布先生~~”
周瑜一听,子布?不就是张昭的字么?心念一转之间,他的身形已经迅速漂移到了张昭的面前,施礼道:“晚辈庐江周瑜,拜见先生!”
张昭突觉得眼前一花,面前便多了一个笑容满面的英俊小伙,心里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人的武功不低啊。
待得张昭听到周瑜报出自己的姓名,更是吃惊,他和张纮二人虽结庐在此,却是十分关注整个局势的变化,他们的门生弟子也时常传递些消息过来,因此江东周郎的名头是早就有所听闻的,只是没有想到面前的这么个年轻英挺的帅气青年就是周瑜,他也太年轻了,嘴上无毛,办事还牢靠么?
心中虽然如此想,表面上张昭还是做出些恭敬的样子,毕竟周瑜如今已是庐江、丹阳两郡之主,又是世家大族,论身份地位,较之自己那是高了许多。
众人寒暄完毕,张昭出于礼貌,便引着众人往自己的住处走去。山回路转,行不多远,周瑜等人便看到有一处洞穴,洞口甚大,洞前的土地上栽种着几树梅花,如今开得正艳,粉嘟嘟的十分养眼。
张昭介绍道:“这里便是张纮张子纲先生的住所。这山中共有十二处洞穴,只有三处洞穴较大可以住人。这个洞穴是最大的,名为三台洞。我住的离此不远,比三台洞略小些,名为二台洞。”
说罢,张昭高声喊了几声:“子纲先生~~子纲先生~~”
见洞内没有回应,张昭恍然道:“哦~~子纲先生可能是去江边垂钓了,大家且随我来。”
说罢,张昭领着众人转过一座小小的山梁,在半山腰有一处凸出的石台,上面端坐着一个麻衣文士正在临江钓鱼,江风吹来,他的衣服、须发皆随风而动,颇有道骨仙风。
众人走到石台不远处,见那名文士依然在全神贯注地钓鱼,周瑜摆手示意旁人在原地等候,自己轻手轻脚地随着张昭走到了石台之上。
那名文士的年纪大概比张昭大五六岁的样子,须发略略有些发白了,一双眼睛专注地看着江面。张昭走到他的身旁,轻咳一声,说道:“子纲先生,庐江太守周瑜来了。”
周瑜不待那人答话,急走几个小碎步,躬身行礼道:“晚辈庐江周瑜拜见子纲先生~~”
虽然自恃名士、前辈的身份,但张纮见周瑜在对着他行礼,却也不敢怠慢,将钓竿放在身旁,起身回礼道:“周大人不必多礼~~”
周瑜微笑道:“打扰子纲先生垂钓了,失礼失礼。”
张纮见周瑜神态端庄、举止颇有大家风范,又见他那英俊帅气的相貌,不由心里暗暗喝彩,当下也笑道:“今日江上风大,一条鱼也没钓到。周大人既然大驾光临,还请到我的鄙舍一坐。”
一行人便又回头走到了三台洞前,张纮走入洞中拿出几张草席,招呼众人席地而坐。那怒放的梅花就在众人的身后招摇着,不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远处就是奔流不息的江水,江水之上,是一碧如洗的蓝天,恍若仙境。
张纮开门见山,问道:“周大人可是前来说服我俩出山相助的?”
周瑜却没有做正面的回答,而是开始分析当前的局势,他说道:“目前汉祚衰微,天下纷纷,英雄豪杰,拥兵自重,各图发展。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瑜曾率军同讨董卓,亲眼见到中原大地因战乱频起,百姓们流离失所,荒草萋萋,十室九空的悲惨景象。瑜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我想以庐江、丹阳二郡为根基,再逐步将江东六郡掌握在手中,退可凭借长江天险防御,进可经由豫州、徐州逐鹿中原。不知子纲先生以为如何?”

第一百八十八章 江东二张(下)

张纮并没有立即回答周瑜的话,而是闭目沉思了半响,方才回道:“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有恙在身,对您的事,实难帮忙。”
周瑜心知这是张纮的托辞,便进一步请求道:“子纲先生和子布先生,您们的大名,遐迩皆知。四方之人,向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周瑜眼中不觉隐隐泛有泪光。
张纮见周瑜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义之气,深受感动,终于对周瑜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轻咳一声,说道:“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职分了。庐江周家乃世家大族,世代为官,在民众间很有号召力,加之你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那时你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辅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下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的!目前世事多难,如果你想建功立业,我将与好友子布一起去支持你!”
周瑜大喜,忙起身对着张纮和张昭二人行礼道:“多谢两位先生的相助!一言为定!”
张纮哈哈笑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我们今日便可随你下山!”
张昭在一旁对着周瑜深施一礼,说道:“这亦是江东百姓之福啊。”
其实张纮和张昭二人一直关注着天下局势,自从周瑜在庐江名声鹊起之后,他俩便将目光牢牢地锁定在周瑜身上。听闻庐江推行新政,百姓们安居乐业,农耕发展,百业兴旺,政通人和,二人还曾结伴到庐江暗中考察了一番,深为震撼。回来后二人也对周瑜的做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得出的结论就是要么周瑜身边有高人指点,要么周瑜本身就是目光长远、胸襟开阔的高人,否则是不会想得出这么一系列治理地方的好办法的。
这之后,张纮和张昭二人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周瑜,包括他起兵攻略丹阳。如果说庐江的考察之行是让他俩对周瑜的治理内政能力有了了解,这次攻略丹阳的过程则让他俩对周瑜在武略方面的能力有了较深的认识,紧紧凭借着庐江一万多人马,对抗刘繇和吴景二人五六万人的联军,连战连捷,且用兵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张纮和张昭二人也并非就是想一直隐居于世外,他们总想着这满腹的学问应该学有所用,只是苦于没有遇到明主而已。周瑜的出现,让他们的眼睛一亮,而去周瑜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在士人中很有影响力,这在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
汉之二祖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都起于布衣,因为出身问题,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建国之路艰苦而又漫长。周瑜较之他们,就没有出身的问题,背后又有整个周氏家族以及与周家世代交好的江南陆家的支持,自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在全国的范围内周家的影响力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家,但是在江南一带,周家加上陆家的影响力,却比袁家只大不小。
前几日周瑜派孙邵来请他们出山,出于自抬身价的心理,以及他们并不知晓周瑜的诚意到底有多少,因此张纮和张昭婉言拒绝了。这次周瑜亲身前来,态度恭敬,执晚辈礼,这让张纮和张绍心里很是受用,不用说,他们便借着这个台阶下,自然就答应了周瑜的请求,出山为其做事了。
周瑜当即令吕岱率着带来的侍卫帮助张纮和张昭二人收拾物品,然后对张纮说道:“子纲先生,瑜已在秣陵城内替你们二位买下了两处宅院,虽然不大,但颇为清净雅致,今日我便安排人手去将其打扫干净,添置些家具,再配几个佣人服侍你们。你们二位是不是在这里再休息休息,几日后我会派人过来接你们进城的。”
张纮用手轻抚微微有些灰白的长须,笑道:“公瑾啊,你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在此我们先行谢过了。不过~~~既然答应了你,晚几日下山不如早几日下山,我们也可算是急脾气呢。哈哈。”
周瑜回道:“也好。今日我们就一起下山吧,正好我有很多事情要向两位请教的。你们就先住在县衙内吧,待你们的宅院好了,再搬过去不迟。”
说罢,周瑜便留下吕岱等人负责收拾张纮和张昭二人的物品,带回秣陵城。自己和孙邵、张纮、张昭便先行下山,骑马缓缓而去。
在回城的路上,周瑜慢慢地将脑海里关于张纮和张昭的资料又过滤了一遍……
张纮,自子纲,乃徐州广陵人士。早年到洛阳求学,钻研《易》、《尚书》、《韩诗》、《礼记》、《左氏春秋》等古代典籍。回到家乡后,被推荐为茂才,而张纮并没有接受。据说在洛阳时,大将军何进、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说明此时张纮已经是声名遐迩了。
但是随着局势的日益混乱,张纮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居江东。
在历史上,张纮被孙策说服,投奔于他。孙策死后,张纮又继续辅佐孙权,成为东吴政权的重臣。他有四大贡献:帮孙权出谋划策,明确了孙吴政权的发展方向;促成了曹魏和孙吴的暂时联盟,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和稳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协助孙权巩固政权;建议孙权建都秣陵。
作为为孙吴政权草创、建立、巩固立下汗马功劳的两朝元老,居功不自傲,“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张纮时时提醒孙权,语重心长,同时不忘君臣之礼足显一代名士风范。
建安十七年,张纮在还吴迎家的路上病故。临终之时,曾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纮反复告戒孙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信中的言语同名闻天下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闇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虽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士。他早年十分好学,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同琅邪赵昱、东海王朗等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弱冠之时被州郡察举为孝廉,但是张昭并没有接受,反而和王朗等人一起公开讨论君王避讳的事情,并和当时的汝南主簿应劭展开笔墨之争,得到州里名士陈琳等人的称赞,由此名气大振。
徐州刺史陶谦举荐张昭为茂才,张昭还是不去,陶谦以为张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就把张昭给抓了起来,幸好由于赵昱等人的极力营救,张昭才得以释放。但是直到张昭被孙策纳入麾下的十几年时间,张昭一直是隐身于山野之间,并没有在仕途方面进行发展。这和当时纷乱的局势及清流名士的风气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张昭的性格应该说已经基本定型。这就是:“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这种性格对于张昭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历史上张昭投奔孙策后,孙策委以重任,张昭如鱼得水,殚尽竭虑,为孙策迅速稳定江东局势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孙策死后,作为托孤的重臣,张昭却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逐渐走了下坡路。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张昭在类似于赤壁之战等几个重大事件上判断失误,失去了孙权的信任,最后张昭游离在东吴政权的核心层之外。
张昭虽然在战略方面的水平欠佳,但是在其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把他用好,绝对是一个得力的重臣。
午后,周瑜一行人已经走到了秣陵城的外围,秣陵城那高大的城墙已经历历在目。

第一百八十九章 回师庐江(上)

回到秣陵城里将张纮、张昭二人安顿好后,周瑜摆设酒宴为他们二人接风,周瑜靡下的众多文官武将都来参加了。济济一堂的精英荟萃,让张纮和张昭咋舌不已,暗中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第二日,周瑜于府中正式拜张昭为长史、参议校尉,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均可参知民政、军政事务。这样,二人算是正式参加到了周瑜的决策圈子里了。
张昭又向周瑜推荐了广陵人秦松,言秦松学富五车,且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做事兢兢业业,是执行具体事务的好帮手。周瑜大喜,即刻请张昭代为招揽。
张昭随后便修书一封,周瑜令精武卫将此信安全送达广陵,此时秦松正辞官在家休养,他与张昭交情深厚,也十分佩服张昭的为人,看到信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安置好家小后,便起身来到了秣陵。
周瑜与秦松一见如故,促膝夜谈了好几个晚上,从天文地理聊到了鸡毛蒜皮,从天下局势谈到了地方治理,然后拜秦松为丹阳郡丞,协助周尚处理丹阳郡的一应内政事务。而秦松果然不负所望,在郡丞的岗位上表现出色,处理起事务来井井有条,工作效率也是很高,成了周尚最为得力的助手。
张纮同时向周瑜推荐了他的学生春谷人陈端,周瑜接见后,见陈端年轻有为、思想活跃、有一手的好书法,加之陈端口齿伶俐,能言善辩,非常适合做一个说客或是外交使节,周瑜便将他留在帐中听用。
此刻,陈宫已被周瑜派回庐江主持庐江的军政,在丹阳郡,周瑜得到了孙邵、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人的大力协助,又有自庐江调过来的袁涣、张承、张范等人尽心尽力的做事,整个丹阳郡的内政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不出几个月,丹阳郡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景象,周边郡县的流民大量地涌入,都被安置到了荒芜的田地处进行屯田。
丹阳既定,周瑜将目光又移动到了江东其余的四郡:九江、会稽、吴郡、豫章。据江东六郡,凭借长江天险,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周瑜的战略思想。而且自西汉以来,大量的北方人迁移到了江南,这块土地再也不是偏僻荒凉的代名词,而是逐渐地变得富庶繁华起来,整个江东六郡加起来就有近八百万人口,这可是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历史上,孙策占据江东六郡后,奠定了东吴立国的基础,再加上之后攻打下来的荆州和交州,方立国为吴,与占据两川、汉中的刘备、占据中原及北方的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周瑜一边思索着,一边将目光停留在了鲁肃发来的书信上。
在兵发丹阳之前,为了防范九江太守周昂自背后偷袭,周瑜特地留下了鲁肃统领以鲁庄庄丁为核心的东城营和潘璋的东郡营共六千人马,驻扎在枞阳和寻阳两地,监视九江人马的异动。
在周瑜率领着自己的主力部队在丹阳奋战时,周昂终于坐不住了,尽管他对周瑜颇为忌惮,但也想趁机捞点油水,浑水摸鱼一番,便派自己的心腹大将李术领兵一万进犯枞阳。
鲁肃与潘璋二人经过协商后,决定由鲁肃率东城营固守枞阳,与寻阳的潘璋互为犄角之势,攻此则彼袭敌粮道,攻彼则此袭敌粮道,以化解敌军的进攻。
李术率兵猛攻枞阳,在鲁肃的顽强防守下,加上粮道屡屡被潘璋偷袭,粮草经常被劫,只好丢下一地的尸体,悻悻而归,落得个损兵折将、无功而返的结局。
鲁肃体谅周瑜,不想让他分心,影从而响了整个丹阳的战局,因此,在李术大兵离境后,鲁肃方修书一封,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并且告诉周瑜,请周瑜放心,有他和潘璋在,庐江稳若磐石。
鲁肃的书信送到周瑜手中时,秣陵城刚刚被攻下,刘繇逃窜豫章,吴景死于深山之中,周瑜正忙于派兵攻占那些尚未归顺的县城,安抚丹阳的民心,一时无暇北顾。好在有鲁肃这么个未来的大都督在,周瑜倒也颇为放心。
出于谨慎的考虑,周瑜还是通知留守在舒县的刘骏和周道,速速扩大屯田兵的规模,且自屯田兵中征召三千人,给鲁肃的东城营、潘璋的东郡营、镇守西部县域的王越各增兵一千人。
同时,周瑜还单独给王越修书一封,叮嘱他一定要小心谨慎,防备荆州人马的偷袭,那江夏太守黄祖可是个厉害的角色。
回想到这些,周瑜拿起鲁肃的书信又看了一遍,鲁肃在信中写道,自周瑜领兵攻占丹阳郡之火,九江太守周昂颇为惊惧,尽管他也有拥兵自重的野心,但是九江郡北面和东面都是徐州的地域,陶谦绝非善类。西面是袁术占据的南阳郡,袁术兵多将广,一直在周边扩大地盘。原豫州刺史孔柚被孙坚所驱赶,整个豫州除了汝南郡之外都落入了孙坚的手中,孔柚无奈,见无法独力抵抗孙坚,便将汝南郡献给了袁术,如今袁术占据了南阳、汝南这两个中原最大的郡,声威大震,正磨刀霍霍,想向九江郡动手呢。
鲁肃还写道,从派出的斥候和细作探听到的消息来看,九江太守周昂害怕周瑜回师报复,隐隐有联合袁术之意,目前正与袁术在密切联络中。
周瑜慢慢地在屋内踱步,他最为信任的陈宫不在身边,就只能独自拿主意了。思索良久之后,周瑜决定:回师庐江,进攻九江。
于是,周瑜提笔给陈宫和鲁肃写信,在信中说明了回师庐江、进攻九江的必要性。
首先,经过近两个月的强化治理,整个丹阳郡已经初步稳定,吴景已死,刘繇刚刚领着溃兵撤退到南昌,暂时无力发起反击,吴郡严白虎、会稽王朗都偷偷地派人带着礼物前来示好,想来他们也不敢大举进兵,根据精武卫传递来的消息,他们没有这个实力,内部的意见也不统一。目前唯一需要防备的就是历史上的山越暴乱,这个留一员大将领一支重兵进行震慑即可。山越之乱,重在安抚。

第一百九十章 回师庐江(下)

拿着毛笔的手顿了一顿,周瑜接着写了下去,在写给陈宫和鲁肃的信中继续阐明他的观点。
其次,九江郡内人口富庶,百姓众多,河道纵横,是个天然的大粮仓,又靠近徐州、豫州,是未来北上中原的主要出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来的计划是先扫平江南四郡,再夺取九江郡,如今看情形,周昂和袁术联系日趋密切,极有可能勾搭在一起联手对付我们。但是周昂自身就有一定的野心,他也不会这么快就投入袁术的怀抱,他也担心袁术会吞并他的势力,定然还在摇摆不定之中。在这个时刻,如果我们不出手的话,以袁术豺狼一般的性格,九江迟早要落入袁术的手中。
写到这里,周瑜不禁想起历史上袁术夺取了九江后,将其改名为淮南郡,然后在寿春称帝,鱼肉百姓,苛捐杂税无数,弄得整个淮南郡是民不聊生。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袁术的失败和没有民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端起茶盏,喝了一口热水后,周瑜继续写着。
其三,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定富饶的庐江郡已经成为别人眼中的一块大肥肉,周边的敌人很多,都在垂涎欲滴,想要扑上来咬一口。从保护战略根据地的角度考虑,夺取九江郡之后,可以缓解庐江郡在北面的压力,增加了一个缓冲地带,这个对于庐江是很有利的。
其四,我军据有庐江、丹阳两郡,声势大振,可以很容易地扩充到兵员,尤其是丹阳郡,人口远比庐江郡为多,且民风剽悍,是个非常理想的兵源地。但是扩充的新兵过多,战斗经验不足,会影响整体的战斗力,需要经历实战的磨炼。此时出兵九江,也正好可以磨合队伍,锻炼新兵,为后期的席卷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做好准备。
在信中,周瑜也提出了一些担心,比如朝廷对他们攻占丹阳郡的态度、境内的山越人如何招抚等等。他也告知陈宫和鲁肃,他已派陈端携带着大量物品前往长安进贡,同时也通过堂叔周忠在做王允的工作,期望能得到朝廷的首肯,至少在道义上能够站得住脚。至于山越人的招抚,则委派张昭进行,以张昭的能力,应当可以处理好这件事情。
书信写罢,周瑜即刻派出快马将其送往庐江。随后,周瑜召集靡下的文官武将,宣布了回师庐江、进攻九江的决定,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会上商定,大军离开丹阳后,丹阳的政务由周尚总管,张昭和秦松协助,袁涣等人在将工作展开后,即交由本地的官员继续进行。考虑到周边局势不稳,境内山越人屡屡有暴乱的迹象,命高顺统领陷阵营一部五千人,周泰统率八千飞龙军、蒋钦统率五千锦帆水军,镇守丹阳,另以潘虎的一万五千屯田兵为备用军力。主将为高顺,其余诸将皆受其节制。
第二日,周瑜率领着陷阵营一部、斥候营、飓风营、牛渚营、女兵营、亲卫队等部众多人马浩浩荡荡地离开秣陵城,留守丹阳郡的众多五官武将到城外送行。陈武留下一千人守卫牛渚要塞,率三千辎重营将士赶到横江津与大军会合。
第三日,周瑜的大军在横江津搭乘着锦帆军的楼船、艨艟,顺利地渡江北上,自皖口港登陆。当地的百姓纷纷箪食壶浆,夹道欢迎。
在迈出踏上庐江郡土地的第一步后,周瑜心生感慨,庐江,我又回来了,这次,是带着攻占丹阳郡的辉煌回来的,也是带着继续攻打九江郡的任务回来的。
望着道路两旁自发前来欢迎自己的百姓们,周瑜笑着对身旁的臧霸等人说道:“宣高啊,你们看,能够得到百姓们的拥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臧霸等人连声称是,周瑜的脸色突然凝重了起来,说道:“反过来说,这也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去战斗,是为了百姓们今后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让他们能够安宁地生活。”
周瑜想到,历史上在三国初期,由于连年征战,民不聊生,还有异族入侵,全国的人口数量较之东汉鼎盛时期下降了七成以上。想到这里,周瑜的心里一下子又觉得有点沉甸甸的回道舒县后,周瑜只在家休息了半天,第二天即率领着大军向着北边开拔而去。周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见到周瑜略微有些消瘦了,尽管她很心疼,但还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晚上令厨房做了山参炖乌鸡汤,给周瑜补补身子。又把自己未来的儿媳邓渝喊了过来,一起吃了顿饭,算是全家团聚了一下。
等周瑜的大军行到枞阳境内,鲁肃和潘璋领着一众亲随出城十里,在道旁迎候。
远远地看到鲁肃侯在路边,周瑜便翻身下马,走到鲁肃身前说道:“子敬,以弱兵固守枞阳,保我庐江不失,辛苦你了!”
鲁肃一再谦让,表示这都是全军将士众志成城的结果。随后臧霸、赵云、董袭、徐盛、吕岱等人赶到,和鲁肃、潘璋纷纷寒暄起来。
寒暄完毕后,周瑜令将营寨扎在城外,自己便领着众人随着鲁肃、潘璋进了枞阳城。
枞阳县衙。
鲁肃问周瑜道:“主公,兴霸将军呢?今日怎么没有见到?”
周瑜回道:“他统率水军,自然是在水路上,估计明日就可到达枞阳了吧。”
鲁肃一拍脑袋,说道:“哎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九江郡河道纵横,水军正好可以派上大用场,根据我得到的信息,周昂的手下还没有水军呢。”
周瑜笑道:“所以啊,兴霸可是我的秘密武器哦。不过,自庐江到九江,我们没有走淮河连通长江的水道,那样的话要经过徐州广陵郡,恐生变数。二弟他们走的是比较狭窄的水道,楼船、艨艟自然是用不上了,好在庐江储备的走舸数量颇多,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鲁肃点头道:“九江境内,淮河自西向东,颖水自北向南,在安风津汇合后,流经寿春,注入洪泽湖内。除了这两条水道颇为宽阔外,其余密布的水网,都是狭窄的芦苇荡,不利于大型船只的通过,非常有利于小型船只的隐蔽。因此,走舸正好可以大展身手。”
周瑜微笑道:“从精武卫传递过来的消息看,周昂确实没有水军,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大概只想到要逐鹿中原,才忽视了水军,只训练了步兵和骑兵。这次我们在九江郡的战役,水军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说罢,周瑜命亲兵将九江郡的绢制地图挂在了墙壁之上。随后问鲁肃道:“子敬,九江郡共有十四县,郡治在寿春,你看我们该如何进攻呢?”

第一百九十一章 寿春军议

九江郡,寿春。
九江郡系秦王政二十四年时,秦国灭了楚国,方设立了九江郡。因境内有多个水泽而得名。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据记载,九江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周边诸条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九江郡下辖阴陵、西曲阳、寿春、当徐、下蔡、平阿、义成、钟离、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历阳十四个县,原郡治在阴陵,后被九江太守周昂迁移到了寿春。
此刻,在寿春城内的太守府中,气氛一片压抑,所有的人都不敢大声说话,走路也是轻手轻脚的,彼此交汇的眼神都有些沉重,不自觉地望向府中的议事厅。
议事厅内,九江太守周昂一脸的凝重,端坐在帅案之后,他的左右两侧,分别坐着九江郡的文官武将们,他们的脸上也是一片肃然,没有人敢交头接耳、私下讨论事情,厅内一片静默。
“诸位~~”周昂打破了沉默,沉声说道:“想不到周瑜的动作还真快,刚刚打下了丹阳郡,还未曾细细消化,便又提兵来攻打我们。眼下敌势浩大,数日之内,已经连下义成、全椒两城,兵锋直指合肥……大家可有破敌之策?”
“呃……这……”众人面面相觑,口中沉吟,却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李术,你先说说看。”周昂用眼睛示意一员坐在上首的武将。
李术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抱拳说道:“主公,末将以为当战。周瑜虽然新得了丹阳郡,但是他的部队损耗也不小,虽然补充了新兵,但是战斗力肯定下降。我们九江郡地广民富,支持作战的粮草辎重不成问题,能战的士兵至少也有三万人,惧他何来?”
周昂微微点头,又问向另一名年轻的文官道:“子羽,你的意见呢?”
这个叫子羽的人大名为是仪,青州北海营陵人。曾在北海太守孔融手下为县吏,后见青州黄巾频起,局势动荡不堪,便随着刘繇到了扬州,被刘繇任命为九江郡郡丞,安插在周昂的身边以为耳目。周昂虽心有不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