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苹果)-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补偿?只要我能办得到。”

“也不难,从今日始,你须得每日给我买一笼屉的蟹黄包,如何?”小娴儿说完,忽然害臊不已,一扭身甩着鞭子飞也似的的逃了。

苏锦呆呆站在原地,看着她扭动的腰肢和翘臀,舔了舔嘴唇道:“这要求……真他妈……太高了。”

第二三一章 汴梁来信

更新时间:2012…10…09

苏锦没有找到晏碧云辞行,原本还想跟她商量一番善后的事宜,可是晏碧云怕是被那条蛇给吓坏了,整个后园子里,包括那个臭哄哄的花房苏锦都去找过了,就是没有找到晏碧云的影子。

苏锦也不能跑去前面的酒楼去找,难道逮着一个人便问:“你见到晏东家没有?”一名男子到处打听女东家的下落,换来的恐怕是诸多白眼和鄙视了;再者说已经知道有人在暗中盯着自己和晏碧云,苏锦是无论如何不会公然在酒楼现身的,更别说是找人了。

无奈之下,苏锦留了个字条,告诉晏碧云自己回南城去,过几日再来叨扰,便出了后园门拐过小巷来到大街上。

还没走几步,苏锦便感觉有些不对劲了,周围的百姓们本来各自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忽然一个个指指点点的窃窃私语。

苏锦听力还算不错,用力分辨众人的话语,。

“看到没?那就是苏小官人,今儿早晨在衙门口拜祭太祖爷的那位小公子。”

“什么?就是他?看上去普普通通啊……”

“切,你懂什么?太祖爷托梦之人那能普通么?你是没生着慧眼,据北城太虚观的天晴道长说,此人身上带着一圈光华之色呢,你我看不见罢了。”

“真的么?天晴道长的话怕是不可信,那日李婆子请他去给自家儿媳妇驱鬼,那牛鼻子说是淫鬼附身,要将那小娘子送到青楼去呆上七七四十九日方可,这他娘的不是害人么?”

“可不要乱说话,那件事是道长作弄李婆子的,谁叫那婆子丢了鸡跑去太虚观堵着门骂,硬说是小道士偷吃的,天晴道长能不恼怒么?这件事可不同,道长说,他耗了功力,开了天眼通,明明看见苏小官人身上有一层光晕,这不后来就那小官人就说太祖爷托梦了。”

“啧啧啧,这事倒是奇了,看来这小官人倒不是普通人。”

苏锦听的头大,怎么半天的功夫,自己便成了众人谈论的对象了,虽然自己做好了出名的准备,但这般神乎其神的讹传,自己倒还没想到;既然能神话自己,当然也能妖魔化自己,这帮子百姓还真无聊。

苏锦赶紧招手叫了辆大车,急匆匆钻进车里,对车把式道:“去南城。”

那车把式咧着嘴道:“是咧,小官人坐小人的车,是小人的荣幸啊。”

苏锦翻翻白眼道:“你认识我?”

“开什么玩笑,四城之人谁不认识苏小官人,苏小官人可是得太祖爷眷顾之人。”

苏锦肚子里大骂一声道:“靠,看来没安生日子过了。”

那车把式兀自喋喋不休道:“小官人,小人想问问,太祖爷长得什么样儿啊?是不是跟画师画的像儿长得一模一样呢。”

苏锦没好气的道:“长得跟你差不多。”

车把式吓得一哆嗦,赶紧四下看看,小声道:“小官人可莫乱说话,这是要掉脑袋的。”

苏锦道:“你若在啰里啰嗦,不加快速度送我去南城,我便下车大呼,说你长得跟我梦中所见的太祖爷一模一样。”

车把式赶紧闭嘴,把个长鞭舞的啪啪作响,抽的拉着的驴子屁股上全是白印子。

……

四城轰轰烈烈关于此事的议论一直持续了四五日方才渐渐消了热度,这四天里,苏锦根本不敢出门,书院里气氛倒还不错,王安石等人虽有些怀疑苏锦的所作所为,但苏锦既然用了这个办法将他们救了出来,也不好去穷究此事。

而且苏锦竟然知道那太庙誓碑上的文字,这事当真古怪难解,若说不信托梦之说,那么苏锦又是从何而知的呢?

书院中人对苏锦的态度分为旗帜鲜明的两拨,以山长为首加上十余名教席个大部分的学子对苏锦怀着敬意和钦佩之意,戚舜宾认为,无论此事真假,苏锦算是挽回了他半生的清誉,书院没因此事名声受损,反倒名气大增,这不能不说是苏锦的功劳。

而另一派,包括曹敏和张叶、朱天顺等人则对苏锦敬而远之,他们开始怕苏锦了,特别是曹敏,这样的死局都能被这小子解开,此人该多么的可怕,曹敏素来不信什么鬼怪托梦之事,他一只以为苏锦定是事先知道这个碑文的内容,借此机会便装神弄鬼一番;太庙虽一般人进不去,但总有人能进去,不说皇亲重臣,太庙中洒扫伺候的宫人也定然见过那碑文,或许苏锦从某人口中得知也说不定。

但曹敏再不敢轻举妄动了,此番正是他将学子们的文章偷去当做罪证,书院上下包括戚山长见了他都阴沉着脸,好几次他进入教席们的书房,那些教席无一例外的统统跑了个精光,曹敏看看那些原本堆放在桌角案头的学子们的文章,此刻已经统统不见了,想来这些教席们已经防了他一手,将这些物事统统收了起来锁在某处了。

曹敏虽然可以强行下令这些教席将文章稿件交上来,但他知道,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搪塞,再说现在要这些文章有什么用呢?那碑文一公布,天下读书人便如炸了锅一般,恨不得语不惊人死不休,自己想指望着这条路爬上去是别想了。

事情过去的第八天晚上,苏锦趴在书房里正在苦苦思索次日要交上去的文章,晏碧云来了。

苏锦大喜过望,这还是晏碧云这几天来第一次主动来找自己,自己去过两趟,可是这小娘子害羞的就是不肯见,看来那条蛇着实吓得她不轻。

“什么风将晏大东家给吹来了?蓬荜生辉,蓬荜生辉呀。”苏锦笑着作揖,将晏碧云引进书房。

晏碧云面色微红,啐了一口道:“呸,下次要是作怪,看我还理不理你。”

苏锦心道:你这不是冤枉我么?不是我作怪,我那小弟作怪,你怪我作甚?再说没事你抓做什么?

嘴上却连声道:“不敢了,再不敢了。”

晏碧云白了他一眼道:“嬉皮笑脸,殊无诚意,鬼才信你。”

苏锦唯唯诺诺,心道:真难伺候,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古人诚不我欺。

晏碧云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递到苏锦面前道:“伯父大人来信了。”

苏锦一喜,轻声道:“太好了,这几天我就在等着这个消息呢。晏大人什么话?”

晏碧云面无表情道:“自己看。”

苏锦看晏碧云脸色奇怪,忙抽出信笺看了起来,信笺上寥寥数行一目了然:“送来之物收讫,转告苏锦,安心读书,莫要多事,锋芒太露,徒惹祸端。”

苏锦翻来覆去,连信封里边都撕开来看看还有什么别的话,晏碧云淡淡道:“别找了,就这几个字。”

苏锦道:“不可能,怎么会这样,定是有其他的暗语,听说三叶草汁液写字晾干后看不出来,火上一烘烤便能现形。”说罢拿了信笺朝烛火上烘烤。

晏碧云失笑道:“别忙活了,根本不可能。”

苏锦颓然坐在椅子上,喃喃道:“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晏碧云看他失落的神情,心有不忍,安慰道:“以碧云对伯父的了解,伯父这样做的唯一原因便是,证据不足以扳倒滕王。”

苏锦道:“人证,供词俱在,怎么会扳不倒他?”

晏碧云笑道:“你考虑的过于简单了,滕王是什么人,皇上的侄儿啊,虽不是最近的亲缘,但据说他从小便跟皇上在一起读书,皇上对他喜爱有加,就凭一个朱癞子和两份供词便想弄倒他,实在不易啊。”

苏锦瞪眼道:“当日你为何不说?你要是早说,我也不费那个事去取什么口供,换来的却是一顿训斥,我当真是多事。”

晏碧云道:“那日你视死如归,奴家怎能在那时说这些话,再说当时情势危急,奴家其实也希望此举能奏效,你我不至于白白死去,所以便没说话。”

苏锦明白她话中之意,当日她们是下决心要和自己一起赴死,哪有闲心考虑这些。

苏锦叹了口气,拉起晏碧云的手道:“晏姐姐,你记住我这句话,苏锦绝不会轻易便去送死,那日之事我也是有着七八成的把握才那样做的,绝非轻易舍弃生命;你们对我苏锦情深意重,我怎可不爱惜自己的而生命,如果有一天,你我不在一处,即便是我的死讯传来,只要没亲眼见到我的尸首,你便不要相信。”

晏碧云轻轻点头道:“奴家记住了,我见你书案上曾有一首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那日还当你对你我之事没有信心,所以才会铤而走险去冒死救人呢。”

苏锦哑然失笑道:“那是一首明志之诗,后面还有两句你没看到呢。”

晏碧云道:“还有两句?”

苏锦笑道:“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若是你看到这两句,是不是认为我绝情绝意甘愿抛弃一切呢?”

晏碧云垂首道:“这才是男儿大丈夫之语,我虽不懂自由是什么意思,但也知道那是世间大义,这我能理解。”

苏锦呵呵笑道:“可以这么说,算是大义吧,如果一个人的灵魂丧失了,譬如街头的乞丐,譬如受尽欺凌却麻木不仁之人,那便是丧失了气节,一个人丧失了这些东西,生命和爱情对他还有什么意义,行尸走肉的日子,苏锦绝不屑于过下去;我录此诗便是提醒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用以自勉而已。”

晏碧云纤手反握,轻声道:“奴家明白。”

第二三二章 朝议(上)

更新时间:2012…10…09

晏碧云走后,苏锦陷入沉思中,晏殊的反应确实让人很意外,很明显,晏殊不愿意在此事上多做纠缠,当然证据上确实稍显不足,光凭一两个人的口供还不足以扳倒滕王。

苏锦不信晏殊会将此事捂住,装作不知情的样子当个和事佬;晏殊的态度只能说明,滕王的势力超出自己的想像,以晏殊浸淫官场数十年的经历来考虑,此事定然超出晏殊的能力范围,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轻举妄动。

苏锦决定,按照晏殊所说的,还是乖乖的认真读书才是,趁着如今滕王等人恐怕暂且要收敛一段时间,好好的挨到科举之后再说;如果连晏殊都不肯轻易的动手,自己还蹦跶什么?洗洗睡了才是正理。

苏锦收心养性开始苦读诗书,京城中的晏殊倒是日子不太好过,自打晏碧云的伴当将朱癞子秘密送达京城之后,晏殊已经数日没有睡好觉了。

从朱癞子的口述和送来的两份口供来看,滕王正在秘密策划着些什么,即便不能将他的行为定性为谋反大罪,但私养数千私兵,在应天府充当黑恶势力的后台,也是极为危险的举动,后者倒也罢了,养私兵的目的绝对的耐人寻味。

晏殊是官场老油条了,这么多年能一直受皇上信任,身居派系争斗之间喟然不倒,司职朝廷要职,可不是凭的冲动和无脑,他凭借的是官场上的智慧。

该动则动,不改动则韬光养晦绝不轻易冒头,这件事在晏殊看来还没到动手的时候,谋定而后动,无完全之把握,绝对不能将此事公开提出来。

所以晏殊给晏碧云去了那封信,其实那封信便是写给苏锦看的,这个愣小子,虽然聪明机变,但毕竟在大事上尚欠太多火候,万一打草惊蛇引起反扑,便会白白丢了性命;而且此事须得秘密探听圣上口风,谁也没有权利和胆量将此事公之于众。

鉴于此,晏殊单独进宫求见皇上,以汇报财税之名顺带向仁宗赵祯提及滕王,用以探听皇上对滕王的态度。

晏殊道:“陛下,臣闻滕王在应天赋闲已久,皇族宗室中如滕王之聪明才智者甚少,皇上何不授予其官职也免得滕王爷日日闲游,虚度了大好华年。”

赵祯微笑道:“晏卿家何出此言,难道你不知太宗遗训,严令皇室诸王不得领实职参政么?”

晏殊道:“臣自然知道,只是臣听了些闲言碎语,说滕王爷过于清闲,养了些清闲人等在应天街头闲逛,惹了些是非,旁人因他们是王府之人倒也不敢多言;此事虽非滕王本意,但臣想毕竟关乎皇族体面,究其因恐为赋闲所致,故有此言。”

赵祯沉吟道:“晏爱卿,这些话他人也曾向朕说过,但是宗旦这孩子朕还是了解的,宗旦陪朕幼学,勤劳居多,七岁便如成人,与朕甚得,每每所言深慰朕心,无奈祖上有训,暂不能委以大任,朕对他其实有着愧疚之意;外界风言风语在所难免,朕听了甚是不喜,爱卿莫在提了。”

晏殊很自觉的闭上了嘴巴,他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了皇上对滕王的回护之意;照皇上的态度,恐怕这滕王不起兵造反,皇上定不会因为他养了些私兵而责罚他;再说下去怕是会招来赵祯的不满了。

……

八月二十九日早朝。

辰时的早朝本是雷打不动,大臣们早早便待在朝房内等候内侍太监那高亢的一嗓子,但今日辰时已过,居然还没听到早朝的呼喊声。

群臣议论纷纷,不知道今日为何这般的拖延时间,皇上上朝一向准时,今日既无口谕下来说停朝,又无人来通知一声,甚是奇怪。

一群人像无头苍蝇一般嗡嗡的相互小声询问,唯三人喟然不动,端坐饮茶,坐在右首一张大椅子上的老者紫纱漆笼璞头官帽,绯色官袍,登着一双厚底官靴,胸前是一只振翅翱翔的仙鹤补子,正是一品大员的穿戴,此人相貌清俊,顾盼之际散发着一中威严;此人正是宰相吕夷简。

“吕相,今日这是怎么回事?圣上有口谕传达么?”副宰相章得象凑在吕夷简耳边轻声相询。

吕夷简从鼻子里哼出一声,眼皮也没抬一下答道:“急什么?今日有要事需议,皇上是在等人呢,好好呆着吧。”

章得象哦了一声,抬眼看看左首端坐的枢密使杜衍和三司使晏殊,那两位也是端坐不动,似乎和吕夷简一样早就得了消息。

众人得了消息,渐渐平静下来,各自瞠目不语,有起的太早的官员趁机打起了瞌睡,想睡个回笼觉来弥补日日上朝带来的疲惫。

不知过了多久,朝房门口出现一个胖胖的身影打搅了朝堂内的安静,那人慈眉善目,一脸的笑容,进门便拱手道:“诸位大人久候了,皇上命我来传话,请诸位上朝议事,延州指挥使夏大人、转运使庞大人、还有范大人和韩大人都已经到了。”

众人赶忙起身,吕夷简呵呵笑道:“有劳内侍大人了,四位大人同时到了么?”

那内侍笑着还礼道:“前后脚儿,范大人和韩大人先到的,夏大人和庞大人跟着就到了,可是辛苦了他们啦,昼夜赶路,刚到京城便要上朝,真叫人佩服。”

吕夷简呵呵一笑道:“为国事便是辛苦也是臣子之份,我们走吧,莫教皇上久等。”

一行人以吕夷简为首,浩浩荡荡的穿过大庆门,走过沿着长长的宽阔的青石水磨漫成的大道,踏上层层的高阶,来到大庆殿前,整肃衣冠之后,鱼贯而入。

大殿内已经站着风尘仆仆的四个人,正是从西北前线赶来的夏竦,庞籍,韩琦和范仲淹四人,此番拖延上朝,便是在等候这四人的到来。

大殿内不可随意喧哗,晏殊的眼神只是微微扫过面皮黑瘦花白头发的范仲淹,随即若无其事的各自来到自己的位置上,肃立等待皇上的到来。

内侍响亮的嗓音想起,文弱纤瘦的赵祯从侧门登上龙座,众臣跪下高呼万岁行叩拜之礼,赵祯无力的摆摆手,哑着嗓子道:“众卿平身,给吕爱卿赐坐。”

内侍搬来凳子放在吕夷简身前,吕夷简叩谢之后大刺刺的坐在凳子上。

“众卿,今日有几件大事要议,你们已经看到了,西北边陲战事未已,朕却叫这四人回来上朝,自然是有重大事情要和众卿商议。”

大臣们纷纷猜测议论,据说西北近日连番的大战,也不知道是胜是败,这些消息,朝廷中怕是有一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因为西北战事的消息早就被皇上下令封锁起来,除了中枢两府的几位大人之外,其他人无从得知。

“莫要喧哗,听圣上训示。”欧阳修转头怒视议论纷纷的众人,呵斥道,这些家伙越发的放肆,有时候都不顾体统行事,皇上不说,他这个谏院首官可不能不管。

众人对欧阳修比较含糊,谏院那帮人就是疯狗,搞不好就会被他们给咬上一口,而且谏院议人有特权,别人参奏须得有证据,但谏院的特权便是可以据风闻来议论,换句话说,他们可以根据传言、流言、谣言。甚至谎言来弹劾官员,这就太恐怖了。

所以大臣们在欧阳修的呵斥下,虽腹诽不已,但也不得不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吕夷简脸色如水,对于欧阳修的言行看上去豪不在意,但握紧的苍老的双手暴露了他内心的愤怒;这个欧阳修,今年才三十几岁,能得到圣上的青睐,在谏院做了首脑,也难怪他春风得意,举止飘飘;但光是他这个愣头货,吕夷简倒也不在乎,最主要的是举荐他的那个人,那个看上去万事不理的晏殊,他才是自己的劲敌。

吕夷简三十年宦海几番沉浮,如今稳坐政事堂宰执之位,已可称是天下第二人,他什么事没经历过,什么人没见过,说句不夸张的话,一般人在他面前只消一句话说出来,他便可以大致断定此种人属于何种类型。

历练成精的他自然不会在这样的场合来公开表示不满,更何况今日所议之事极其重要,乃是真正的关乎社稷的大事,没有人蠢到在今天来相互攻击,今天的矛头其实另有其人。

第二三三章 朝议(中)

更新时间:2012…10…10

大庆殿内人声渐静,众臣静立等待仁宗赵祯发话,赵祯面有忧色,神色倦怠,扫目注视殿下老老少少高高矮矮的众大臣,叹了口气道:“众爱卿,今日这几件大事让朕颇为头痛,件件重要,这第一件大事朕自得报之后实不忍宣于众卿,压在案头十余日,犹豫不决。”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什么事让皇上如此心忧;吕夷简晏殊等人当然知道此事,但皇上不说,他们自然不便说出。

“圣上,还是罪臣代为叙说为好,此事乃臣之过,臣责无旁贷。”身材高大健硕的韩琦从班列中走出来,跪在阶下高声道。

赵祯看了看他满脸身的风尘之色,再叹一口气道:“也好,韩卿可将此事说与众卿听听,起来说罢。”

韩琦面色沮丧,谢恩起身,静默了半晌用低沉的声音道:“诸位大人,西北战事遭受重大不利,半月前,我军与西贼李元昊军在渭州北好水川遭遇,我军中西贼奸计中伏,六千余人阵亡,大将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战死殉国了。”

韩琦语声哽咽,泪如雨下,眼前仿佛又回到了那惨烈的战场,战败后韩琦亲率大军接应,并立即下令退军,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号泣于韩琦马首前,那情景历历在目,惨不堪言。

众臣哗然变色,一直以为西北战事只是呈胶着状态,胜一场败一场呈拉锯之势,人人心中都知道,只要胶着起来,西夏李元昊便一定是退兵之局;持久作战打得是消耗之战,国力的差距会让李元昊最终筋疲力尽,虽然大宋亦有自损,但相对于失败而言,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万万没想到,好水川一战竟然阵亡六千人,按照这样的比例,战死者起码两万人,西北宋军总兵力不过十万人,这么一来实力对比的天平轰然倾向西夏军一边,怕是要有大事发生了。

韩琦用袍袖擦了擦眼泪继续道:“今年春天,西贼十万大军进逼渭州,渭州无险可守,是臣下令退守怀远城,并任命任福、桑泽两人率两万八千人前去御敌,临行前臣曾跟任福交代‘绕而攻其腹背,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劫其归路,需有度有节,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之。’,初始在张家堡小胜,夏军败退之后沿途丢弃物资,臣得报之后惊觉是佯败之计,忙命人飞骑传令任福莫要追赶,但任福贪功,信使到时,他已经率军追至渭州好水川,以致有此败绩,臣……”

“韩副使,你是在推脱罪责么?任福已死,你此刻如此说话,是要将罪责推到任福头上,这么做有些不太妥当吧。”吕夷简直接打断韩琦的叙述,大声道。

众人纷纷附和,嗡嗡额指责韩琦不地道,拿死人来档罪。

“臣只是据实上奏而已,臣自知有罪,但臣之过臣来当,非臣之过自然需要向皇上奏明。”

“说的倒是堂皇,难道皇上会冤枉你不成?还用得着自己来申诉,老臣没记错的话,你本力主攻策,与夏军决战,认为拖延时日,财政日绌,难以支撑,康定元年你来京献策于皇上曾言: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这可是你的原话?”

韩琦道:“是我的原话,不过……”

“既然是你的原话,当日说只有四五万贼兵,今日好水川一战怎么又冒出来元昊的十万大军出来了,而且你本极力主张进攻,那任福只是尊你之命,怎地此时又说他贪功冒进,前后矛盾之语,甚是不妥吧。”

韩琦颓然道:“吕相所言是有道理,但下官所言五六万兵之时乃是去岁,今局势大变,已经与去岁大有不同,故而……”

“韩大人,本相本来佩服你的为人,果敢勇决不拖泥带水,今日你却叫本相瞧不起了,你这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去岁五六万,今年就有十万了,难道元昊会变出来这一倍的兵力不成?抑或是辽国借兵于他?很显然是你判断局势失误所致,此事呢要负全责。”

韩琦不在言语了,脸色难看之极,此番百口莫变,这些责任只能自己来担着了。

仁宗皇帝托着腮坐在宝座上听两人辩论,一言不发,这是他的老习惯,也是他的精明之处,他从不参与臣子之争,也不公开表示偏袒,对于此事而言,他更关心的不是谁有罪谁担责任的问题,而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但相关人等需要受到责罚,这是肯定的,所以他不出声,只是静静的听。

“责任不能由韩副使一人来担,臣也有责任。”头发花白黑瘦枯干的范仲淹忽然站了出来,这位范希文大人貌不惊人,脸上的皱纹层层叠叠留下岁月风霜侵袭的斧凿叨客之痕。

“范大人,你有何责任,此事与你无干,你本率部驻扎在耀州,此事与你无涉。”韩琦生怕再扯上一个人,边打眼色便道。

“韩大人,你我共负西北军务之责,西北之事当共负其责,焉能说与我无干。”

韩琦急的差点跳脚骂娘,我都要实话实说盼望皇上能从轻责罚,你倒好,偏偏将漏子往自己身上扒拉。

范仲淹不以为意,坦然道:“皇上,不但臣有责任,还有人更要负起责任来。”

赵祯静静道:“你是说夏大人么?”

“正是夏大人,身为经略安抚使,臣与韩副使皆为其副职,此番战败,责任当由我三人共同承担。”

众人的眼光转到站在枢密使杜衍身后的夏竦身上,夏竦五短身材,面目白胖,但看外表决计想不到此人便是西北十万宋军统帅,街头上看到此人会被误以为是谁家的小富翁,但你若与他对视,会发现此人的眼睛里透着一丝让你寒到脚底的冰冷。

此刻夏竦面目铁青,见众人的目光投到自己身上,知道这次逃不过了,暗自咒骂一声出班跪下。

“陛下,臣以为夏大人对此兵败并无主要责任,昔日韩范二人受皇命去西北之时,韩琦曾请求皇上授予他和范仲淹全权军责,当时臣与夏大人曾反对过,但后来为顾全西北局势,同意军务上韩范可自行决定,夏大人总揽后勤诸事务,此番是军务上的问题,自然跟夏大人无涉;范大人言三人共负其责,这是硬拉着夏大人担责任,臣以为大大的不妥。”

说话的是枢密使杜衍,枢密院乃是大宋军事最高机构,枢密使之职换句话说便是三军总司令,杜衍这话一出口,分量可想而知。

赵祯皱着眉头道:“杜爱卿说的有理,这事朕记得清清楚楚,韩琦、范仲淹,你们莫要忘了当日在朕面前所说的话。”

范仲淹叩首道:“罪臣万死难辞其咎,但是此事确与夏大人有关,臣岂敢胡乱攀诬他人。”

“哦?那你说理由给朕听听。”赵祯知道,西北最终还是要靠韩琦和范仲淹两人顶着,只要范仲淹能说出理由来,他不介意拉着夏竦一起治罪,话说回来,人多了自己稍后处罚的便可以轻一些,毕竟三人共担,罪责便在心理上小了很多。

“好水川之战,表面上看是军事失利,但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皇上有所不知;任福所率前锋两万八千人前去怀远截击西贼之兵,当时军务紧急,每人只带了一天的口粮,后续粮草韩副使曾要求夏大人清点押送前线接济;但直到大战结束之后,夏大人的粮草尚未上路,彼时任福军已经出军四日;可想而知,任福军近三万人饿了三天的肚子在和元昊十万大军作战,焉能不败?任福冒进有欠斟酌,但这后援之责又是谁之过呢?”

范仲淹越说越激动,咬牙切齿恨不得一巴掌扇到跪在身旁的夏竦的头上。

“夏竦,可有此事?”赵祯怒了,夏竦一向办事精明,此番怎么会出这样的大错。

“启禀皇上,臣罪该万死,当日韩大人确和臣谈及此事,但军营中存粮告罄,若运往前线,后营数万大军以何为食?转运使庞大人供应大军的粮食越来越少,臣亦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可奈何之举啊。”

众人听了夏竦的辩解,全部傻了眼了,得,一条绳子上的蚱蜢,一个个全部扯出来了,一个也跑不了了。

众臣的目光又投向了站在晏殊身后的庞籍身上;赵祯头疼的要死,眼看一个个全部牵扯进来,这庞籍若是说三司供应不力,再扯出晏殊来,那可真有好瞧得了。

第二三四章 朝议(下)

更新时间:2012…10…10

庞籍面不改色,众人眼光都看着他,他却无丝毫惊慌之色,坦然出列,朝赵祯叩拜已毕,不发一辞站立一旁。

众人本以为他会辩解一番,或者是要对拉他出来的夏竦反驳一番,却没料到此人默不作声,并无激烈的反驳。

赵祯问道:“庞卿,夏竦所言是否属实?”

“启奏皇上,夏大人说的是实情,最近军粮确实供应不上,臣有罪。”

众臣都很意外,庞籍打得什么主意,不加辩解的甘心领罪这绝不是庞籍的作风,新进的官员不了解庞籍,但诸如吕夷简、杜衍、晏殊、夏竦等老油条们对庞籍了如指掌;此人绝不肯吃半点亏,他若甘心领罪,除非太阳打西边出山。

“军中粮草都无法供应,你这陕西转运使难辞其咎啊,你倒说说,是朝廷供应不及,还是你自身的原因所致?”赵祯尽量避免激烈的言辞,话语中也只将三司的职责称之为朝廷供应不及,避免拖出来晏殊。

晏殊当然知道皇上的维护之意,但他却不领这个情,赵祯话语刚落,晏殊便自己主动出班奏道:“启奏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