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苹果)-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来无恙啊,朱知府。”苏锦话语中调侃意味十足。

朱世庸阴沉着脸,整理好衣衫,又将散乱的发髻曼斯条理的盘好,用金簪别住,淡淡道:“苏专使,你棋高一著,本府无话可说,但一人做事一人当,可否放犬子一条生路,来世我朱某结草衔环以报。”

“爹!”车厢内传来朱天顺的哭声。

苏锦道:“朱大人,别想了,你知道我并无这么大的权利,你的事你自己知道,严重到什么地步,你比谁都清楚;令公子的性命还需你自己去救,为今之计,好好坦白,态度端正,皇上乃仁厚之主,未尝不会法外开恩。”

朱世庸仰头大笑道:“老夫知道求了也是白求,但为人父者总要做最后一番努力,天顺我儿,为父也仁至义尽了,能否活命看你自己的造化了;多言无益,苏专使,咱们走吧。”

苏锦倒没料到朱世庸说出如此豁达的话来,虽有些替他难过,但也不愿多跟他废话,只挥手下令道:“拿了他们,带回府衙……”

第五四四章 夜谈

庐州城不啻于发生了一场超级大地震,短短数日时间,在庐州城中也算是声望高隆的知府朱世庸便从云端摔落地狱,瞬间成为阶下之囚。

城中大小官吏轮番接受欧阳修的盘查问诘,一时间人人自危,满城煌煌。

庐州厢军亦被尽数卸去武装,大小军职但凡参与其事者均拿办关押,唯一例外的就算是投诚过来,跟随苏锦浴血。拼杀幸存下来的四十多厢兵了。

商会唐纪元以及两位副会长和部分商贾尽数被羁押,家产全部封存起来,骑着高头大马的禁军士兵不断穿梭于各大市口的商会铺面,张贴封条将涉及的铺面查封起来。

欧阳修在刑狱上确实有些本事,诸事繁杂,他却有条不紊,拿人犯、查勘证据,进行初审;一切进行的井井有条。

他的效率也不低,两日后案子基本上告一段落,当然这一切和朱世庸为求宽恕家小几乎逢罪便认大有干系,比如十年前的疤脸黑七等匪酋刑场掉包案,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他也认不讳,更别其他证据确凿的案子了。

至于通匪之罪他倒是不认,事实也是如此,他跟土匪并无瓜葛,只不过是借土匪之手置苏锦于死地罢了;而欧阳修也明白这一点,从陈老根的叙述中可以得知,朱世庸确实并未和土匪有所瓜葛,所以这条罪名便改成了‘公报私仇,设局陷害朝廷命官;损害朝廷重要粮务,罔顾皇恩,有辱官体’之罪;另外关于粮务之事,自然有另一项大罪等着他,那便是‘勾结奸商,损公肥私,篡改粜粮日期,公然破坏粮事’之罪。

其他的诸如都是些小罪名,跟这几桩大罪比起来,简直不值一了。

案情落实之后,欧阳修火速写好奏报加急送往京城,并在全城公告案情始末,抚慰姓惊慌的心情。

朱世庸平日里隐藏的够深,在民间声名并不太恶,告示贴出,顿时全城大哗,姓们万没料到,庐州的父母官居然是这样的人;与之相比商会三人的罪行公布却是另外一番反应,唐纪元等人十年前崛起之时曾命黑七等人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此刻旧仇新恨涌上心头,庐州姓无不额手称庆。

正月初十的晚上,欧阳修和苏锦于和丰楼摆宴招待此番客串而来的禁军,十名都头本是奉命截断各州之间的粮食运输,无意间却跟随欧阳修立了这个大功,众人心情畅快之极,这一顿酒喝到三更方休。

送走了禁军诸位都头,欧阳修兴致不减,拉着苏锦在和丰楼三楼另开一席,和苏锦把酒言欢。

“苏专使,对于这几个月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欧阳修面孔微红,酒气逼人,但看得出他的心中却是极为清醒。

苏锦夹了一块鹅肝塞进口中,慢慢咀嚼,慢慢咽下,笑道:“对我个人而言,如在梦中。”

欧阳修一笑道:“何止你有此感觉,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明日朝廷圣旨便要来了,我估计定是要我等押解犯人上京复命,你我都要进京述职了。”

苏锦点头道:“这是肯定的,不瞒大人说,我这心里老是有些惴惴不安,咱们连番在扬州和庐州两地闹出惊天大案,您以为这趟述职会在什么样的气氛中进行呢?”

欧阳修端起酒杯朝苏锦一举杯,自顾饮下,笑道:“苏专使真是不同他人,别人若是有了这么大的功劳还指不定如何想回京去受赏呢,偏偏你却有担心,真是奇怪了。”

苏锦翻着白眼道:“大人,在你面前我能说假话么?有些事还需您大力维持方可,这次功劳虽不小,漏子也同样大,我只希望是功过相抵,能不受处罚便阿弥陀佛了,至于受赏,倒也没有奢望。”

欧阳修点头道:“此言倒也发自你真心,实话告诉你,你心中惴惴,我心中同样煌煌不安;你我尽在一壶中,谁出了差错都不好,那件事咱们从此不在及,你没做过,我没见过,就此烟消云散。”

苏锦笑道:“就怕事情了结不了。”

欧阳修道:“该了结的自然会了结,不该了结你想了结也不成,当今圣上虽仁厚治国,奉行无为而治之策,但大事小事尽在其心中,若要瞒得了两府那些人倒能办到,但是若想瞒得了他,我看不大可能。”

苏锦一惊道:“那岂不是要糟糕?”

欧阳修哈哈一笑道:“圣意难测,但也不用这么担心,我欧阳修虽不敢说揣度的一清二楚,但七八成还是能猜的到的,自打在扬州时皇上答应我等处斩扬州犯官之时,皇上的态度便已经明朗化了,只是你不善于揣度其中之意罢了。”

苏锦疑惑的道:“果真如此的话,又为何派那殿前军副指挥使张美前来阻挠呢?”

欧阳修一笑道:“这便是皇上的高明之处了,那时即便你不议立即处斩,本官也会赶紧安排处决犯人,因为中间的空挡就那么两天,那时皇上特意留给我们的,我们若手脚慢一些,这个机会便溜走了;所以手快有手慢无,咱们玩的就是看谁手快。”

苏锦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原来这里边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今日欧阳修算是对自己推心置腹了,当日自己急于将知情人在扬州一锅烩了,欧阳修还假意说过于仓促云云,到了刑场上张美高喊刀下留人之时,欧阳修还故意捏着令箭不往下丢;搞了半天都是在要自己出手,欧阳修也算准了自己会出手,这个老狐狸把自己看的透透的,完全是在耍弄自己而已。

想到这里,苏锦心中一阵的恼怒,本以为自己已经历练的够有道行了,却不料处处在欧阳修的算计之中。

而皇上便更加深不可测了,每一举动皆有深意,若不是欧阳修剖析,自己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明白,难怪人说伴君如伴虎,欧阳修、晏殊、吕夷简这些人能在朝堂上立足,光是跟赵祯之间的真真假假的推手和关系这一项本事,自己便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欧阳修并没在意苏锦的凝重的脸色,自顾自的道:“此番淮南路吏治连出大案,这件事是好事,也确实是坏事;这朱世庸是吕夷简所荐,跟寿州路转运使王启年一样,属于吕党一派,这回咱们触动的是吕相的神经,他的反应如何,可是未知之数呢;当然表面上他定然是大加褒奖的。”

苏锦吁了口气道:“那也没办法,做都做了,怕也没用。”

欧阳修笑道:“其实这还不是主要的,此事最重要的是皇上的反应,皇上心里一定不痛快。”

苏锦有些懂了,轻声道:“是否是因为吏治**让皇上觉得没面子呢?”

欧阳修道:“你算是入门了,皇家的体面有时候比案子更重要,为什么滕王赵宗旦能不死?皇上不是不能杀他,也不是不敢杀,只是关乎皇家的体面而已;皇上什么都好,就是太好面子;所以我不得不醒你,这次回京之后,万不可趾高气扬,要低调低调再低调,特别是在皇上面前,可不能得意忘形。”

苏锦拱手道:“受教了,欧阳大人对在下是推心置腹,都是金玉良言,在下铭记于心。”

欧阳修摆摆手笑道:“这话便见外了,你也算是我见过的人当中最有胆识也最聪明的一个,我欧阳修也并非外界所传之蝇营狗苟的小人,对我而言,大宋社稷江山依旧是在第一位的,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吕相、三司大人、范大人、韩大人等等朝中大臣均懂得这个道理,虽暗中朋党有别,相互倾轧有之,但涉及国体之事,必然是同心协力的;只可惜总有一些人不懂这个道理,一味的为了私利,不顾国体。”

苏锦的眼中赫然开朗,猛然间他似乎对于这些当朝重臣的心思理解了几分,欧阳修看似闲言闲语,却为苏锦在政治上做了一些启蒙,这倒是欧阳修始料不及的。

苏锦忽然大着胆子道:“这两桩吏治大案或许在皇上心中会产生一些想法,又或许会影响朝廷政策的走向也未可知。”

欧阳修疑惑的道:“此话怎讲?”

苏锦笑道:“在下只是随便揣度而已,听闻早年间宋祁曾上冗费之事,这么多年来皇上都没有痛下决心,此事或许会促使皇上有所想法,又或者重启改革吏治、费制之论,对大宋或许会产生久远的影响也未可知。”

欧阳修一惊道:“你是说,新政么?”

苏锦默然不答,心中神思驰往,联想到数年间,大宋朝纲便将会由范仲淹等人挑头开展变法运动,自己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两桩吏治大案惊天动地,为大宋开国至今从未有过,或许正是自己的无心之举,促成了日后的新政施行,可是自己却是千年之后穿越而来之人,却对历史产生影响,这岂非是一笔糊涂账么?

苏锦不说话,欧阳修也不在问,两人推杯换盏再饮数杯酒,终于都醉倒在和丰楼上。

上弦月淡淡照在平静的庐州城中,洒下一抹若有若无的清辉;夜风虽冷,但却已经并非寒澈骨髓,远处更漏敲击之声遥遥传来,未眠人默数声响,却已经是四更天了。

第五四五章 进京

如欧阳修所料,圣旨次日上午到来,随宣旨之人同时来到的还有侍卫马军的赵方两位都头,一八十名马军也随之抵达。

与扬州吏治大案有所不同,这一次赵祯的言辞少了许多激愤之词,显得平静而淡定;圣旨全没有过多的褒贬之意,只是要钦差大臣欧阳修和粮务专使苏锦将人犯押解回京听审。

与此同时,任命庐州原通判代行知府之责,等待吏部派任新知府;对于庐州保信军厢兵的行为,皇上也显得格外宽容,只要求除了主要参与人员押解上京之外,其余参与的士卒一律释放回归大营,要他们继续履行守卫庐州之责。

苏锦暗暗咂舌,和扬州相比,皇上对庐州这件案子宽容的有些过分,这恰恰也说明了欧阳修的判断是正确的,赵祯的面子有些挂不住了;大宋立国数十年,本朝被人称颂为开国以来最繁华的升平治世,在这个时候,居然连出大纰漏,也难怪赵祯觉得闹心。

圣旨下达之后,欧阳修便告诉苏锦,须得马上动身了;苏锦头皮发麻,大发牢骚,这一下连元宵节也没办法跟家中人一起过了,自己一个小破官成天忙活的衣不沾身,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但牢骚归牢骚,事情总归要做,况且这次去京城还有好几件大事要做,就像农夫种庄稼一般,经历数月艰辛,此番正是收获的时候,苏锦只能用来日方长来安慰自己和王夫人。

经历了生死血腥场面的王夫人也算是明白苏锦的苦衷了,这次一举将朱世庸和商会几人尽数拿办,也相当于报了先夫苏默然的仇,王夫人也颇为欣慰,所以倒也淡定如常,只谆谆教导苏锦,一切行为三思而后行,不管以后如何,均需牢记立身持正,无论经商入仕,须得以朱世庸唐纪元等人为戒。

上京之前,苏锦从苏记中挑选了三十多名精干的伙计,这次去京城之后要在京城开办产业,银庄之事也可以上日程,所以人手一定要带足。

在商议随行掌柜的人选的时候,张荣钦倒是自告奋勇,赵大掌柜也毛遂自荐,但苏锦均给予否决;几位老掌柜都已岁数不小,颠簸流离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殊为不智,况且庐州苏记现在一家独大,正需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重新洗牌商会,建立苏记的领导核心之位,这件事非德高望重的张老掌柜和赵大掌柜他们莫属。

苏锦记得去年六月间自己对苏记进行变革的时候,对苏记染布坊的一名掌柜印象颇深,当时苏锦要他背出苏记的老店规二十条,此人负手而立一不漏的尽数背出,给苏锦的印象颇佳。

“此人如何?平日里品行作为可还端正稳重?”苏锦跟老掌柜们说了此人,征求他们的意见。

赵大掌柜一拍大腿道:“对呀,他叫钱鹤年,也算是苏记的老人儿了,他倒是口碑不错,几年来在苏记染布坊兢兢业业,虽然染布坊在庐州的生意并不大,可是却是年年盈利,账目也处理的清清楚楚,老朽年前还和张老掌柜及,想把他拔到西城新开的成衣店当掌柜的呢。”

苏锦道:“这么说此人能用了?”

张荣钦点头道:“可用,带上吧,在带上杨小四,这小子现在也历练的不错,脑子也灵活,很合用,大东家去京城没几个机灵的跑腿不行。”

苏锦点头道:“那就带上他们两个,家中之事,还需老掌柜们费心,人手也要招募,银庄今年若能开办起来,那可是要需要大批人手的,要多做人手储备,别到时候慌了手脚。”

庐州城人心尚不稳定,欧阳修留下禁军五都维持庐州城的安定,剩余八都会同一八十名侍卫马军押解着朱世庸唐纪元等十余名人犯于庆历二年正月十三开拔,浩浩荡荡的前往汴梁。

大军后面跟着的是苏记的车队,苏锦遵守承,将从庐州大牢中救出来的白牡丹等人也安排了车驾,远远的坠在队伍后方;那小茉莉自然是不在其中了,苏锦还没有到以德报怨的境界,但跟一个风尘女子过不去却不是他的风格;苏锦并未为难他,相反还赠了几贯钱与她,让她在庐州城自生自灭。

那小茉莉倒也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虽然手不能肩不能担,又不肯从良嫁个本分人为妇,自然要靠本钱吃饭,未过几年,居然凭借在扬州学得的伺候人的本事,在庐州青楼中成了炙手可热的头牌;但此女喜欢以挑拨玩弄嫖客为乐,终于在庆历四年秋,两个公子哥儿为了她大打出手,引发家中仆役械斗,那小茉莉夹杂其中竟被误伤致死,真可谓是自食其果。

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大队人马行的缓慢,回京城的路正是苏锦去岁离京来扬州的路,去岁来时,正是初冬季节,虽踌躇满志,但当时的苏锦却是担心多于信心。

此番回京,心境大大的不同,年过后气温一天高似一天,冰雪消融之后的旷野远远看去倒是有这一抹淡淡的绿色,特别是这几日,风和日丽,偶尔竟有性急的蜂蝶在空中飞舞,和那时的情景不啻天壤之别;更加不同的便是心境了。

无论如何,粮务之事也算是圆满完成,从朝廷的邸报中也可得知,自扬州府大案通告天下之后,各地冥顽不化的商贾也再不敢观望,纷纷主动粜粮;晏殊也见机的很,立刻便上朝廷,将粮价从惩罚性的三一石高到五,让屯粮户们也多多少少有了些安慰,虽然损失依旧巨大,但起码捞回来三四成的本钱,在性命保住的前下,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足足走了十天时间,正月二十三那天午后,大队人马终于看见了汴梁城高大雄伟的城墙。

先头进城报信的马军飞马赶回,带队的赵都头飞马驰到欧阳修的马车便回禀道:“中丞大人,三司使晏殊大人请欧阳大人在南门外五里等候,说是要准备仪仗迎接大人和苏专使。”

欧阳修一愣,办差官员回京哪有仪仗迎接之理,以往只有大军征战凯旋而归的时候,才会有这般礼遇,晏殊如此做,岂不是有逾矩之嫌么?

猛然间欧阳修心头一闪,差点激动的从马车上滚下来,他连忙命人将坠在后面坐在晏碧云车厢中揩油的苏锦请到队伍前面来,拉着苏锦便上了车,放下车帘。

苏锦看着欧阳修胖乎乎凑上来的脸庞,心里大为恶心,这货是要干什么?

“苏专使,刚才赵都头传来城中消息,三司使晏殊大人要我等在城外五里等候,说是要准备仪仗迎接我等……”欧阳修神神秘秘的在苏锦耳边小声道,一口浊气吹得苏锦一阵作呕。

苏锦赶紧让开距离,满不在乎的道:“有什么大不了的,来迎接咱们而已,怎么说咱们也是立了功之人。”

欧阳修翻了白眼道:“迎接是一回事,准备仪仗就是另外一回事,这是逾越礼制之行为,我们如何受得住?大军凯旋才会有仪仗相迎呢。”

苏锦满头雾水,他哪知道这些破规矩,不过一听说这是逾越礼制的行为,倒也明白这里边的厉害,这不是一进京城便被抓了把柄么?

“三司大人难道不知道这是逾越之行?他不至于这么糊涂吧。”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所以我判断,这件事定然不是三司大人的主意,我看十之**,是皇上要来。”

“什么?”苏锦一愣,皇上亲自来迎接?这么面子给的也太大了,但又一想,恐怕真是如此,除非是晏殊脑子进水,否则他怎么会犯此错误。

“那怎么办?”苏锦对这些事是一窍不通,后世哪有这些破规矩,而在这里,规矩不到甚至都会死人。

欧阳修道:“不论是皇上亲来,还是派人宣旨迎接,我们都要做好准备,当然也不排除三司大人犯糊涂,那就更需小心应对了。”

苏锦道:“怎么做,你说便是,一切按照你的吩咐来,我可是对这些一窍不通。”

欧阳修道:“也好办,咱们离城五里便跪地等候,若是皇上亲来,咱们也是不差礼数;若是有人犯糊涂,咱们也不至于失了礼数,便说不敢受仪仗之礼,跪请仪仗退回,岂不一举两得么?”

苏锦翻翻白眼暗骂一声道:“靠!没进京城呢,先卑躬屈膝当奴才了,这可真他娘的晦气。”

第五四六章 给跪了

既然是正式的迎接场合,晏碧云和苏记的一帮人便只能先行进城,庞家媳妇晏碧云跟在苏锦屁股后面,一旦被眼尖的家伙们认出来,岂非平添一番纷扰事端。'。。'

苏锦嘱咐小穗儿和柔娘等人,先带着众人去甜水井胡同北头的榆林巷落脚,彼处宅院尚未退租,正好拿来当落脚之处暂且安顿。

他又叮嘱钱鹤年和杨小四两人约束手下伙计,免得这些乍出远门的伙计们出于好奇到处乱撞,京城比不得其他地方,随便冲撞一位爷,指不定便是哪位皇亲官宦,虽然苏锦不是怕事的主儿,但无端端的惹事他自然是不干的。

末了苏锦又偷偷拉了杨小四到一旁,命他去后面通知尾随而至的白牡丹等人,要她们在甜水井胡同附近寻一家客栈先安顿下来,将地址告诉杨小四便可。

安排停当之后,苏锦才领着王朝马汉等人来到队伍前列,跟欧阳修会合到一起,跟随队伍缓缓的行进到南门外五里亭附近,欧阳修下达命令,全体士兵列队退后五十步,留下苏锦和自己率领十余名随从官小吏站在最前面,这也是规矩,皇上若亲来,持械之兵需退出安全范围之外,否则有冲撞之嫌。

过不多时,远远可见汴梁城南门外锦旗招展鼓乐声响,一大波人马乌压压涌出城门,沿着宽阔的石板官道直奔而来,中间擎出的一顶黄罗伞甚是惹人注目;欧阳修自然认得,那是圣上的銮舆上方的明黄华盖,显然是皇上亲自来了。

欧阳修一声令下,所有人都跪倒在地,恭候圣驾到来;苏锦也不得不趴在冰冷的地上,五体投地行大礼等候赵祯。

跪下是跪下了,苏锦心里可是老大的别扭,后世便是国家元首巡查,也没见姓给跪下迎接的,到了此处却要卑躬屈膝向皇权致敬,一时间确实接受不了。

“受老子一跪,折你十年阳寿。”苏锦恶毒的嘀咕着,就觉着地面的颤动越来越近,銮舆已经快到跟前了。

赵祯端坐銮驾之上,身侧武官在两侧随行,和晏殊等人喜气洋洋的脸色想比,大部分官员显面无表情;从他们的神色中,可以看的出他们对圣上御驾亲迎苏锦和欧阳修之举颇有些不太高兴。

诚然,当赵祯出要亲自来迎接欧阳修和苏锦之时,吕夷简和杜衍等人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这两个人不过是奉旨办差,办完了差事回京述职而已,何须给他们这么高的礼遇呢?特别是苏锦,欧阳修去淮南路调查的本是他矫诏一案,目前尚未有结论,却公然出迎,这算个什么事?

面对吕夷简的反对,赵祯不为所动,虽然于礼制不合,但这回赵祯是真心的要表示一下对自己苏锦等人的赞许。

有些事吕夷简并不知晓,但赵祯却一清二楚。

就在新年前夕,汴梁城中的屯粮已经告罄,汴梁本地本不出稻米,都城地偏西北,天气寒冷干燥,除了麦子和红薯之外基本上无物可种;即便是种了下去,那收成也是惨不忍睹,或许连种子粮都收不上来。所以历年以来,汴梁城都是靠从南方诸州府经运河北调稻米以保汴梁城中用度,城中原本屯粮均以三月为限,多了无处囤积,而且也没那个运力。

粮食紧缺,影响最大的便是这个万人口的大都市,这样的大都市一旦因断粮生乱,其危害远非扬州这样的地方可比;晏殊头发都愁白了半边,但粮务无进展,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筹莫展之际,苏锦却及时的在扬州打开了突破口,当冯老虎以及扬州官吏等一干人被苏锦以雷霆手断迅速处决之后,晏殊赶紧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宣扬,数日之内邸报用加急快马送达大宋各州府。

观望之中的商贾们被这件事吓得屁滚尿流,朝廷的决心昭然,再抱着侥幸心理实在不够明智;这事儿几乎不用权衡,要钱还是要命,答案不言自明。

粮务之事豁然开朗,很快便打开了局面,本来空瘪瘪的各州的官仓一下子便充实起来;接连几场大雪消融过后,运河水位上涨,就在腊月三十的大年之夜,几个月来第一支运粮的船队抵达了汴梁城。

接连四五天时间,晏殊调运了十几只漕运船队到达汴梁,一下子运来了近千万石粮食,在朝廷上下,举城姓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迫在眉睫的危机化解为无形。

这一切两府和朝中各部大多不知情,唯三司和赵祯从头到尾将心在嗓子眼上,他们不是不想告诉众人,而是怕引起恐慌,一旦传到民间,恐慌会像瘟疫一般的蔓延开来,指不定会出什么乱子。

另外因粮食危机还导致了还一件棘手之事,西北军年前派了数批人来向三司要粮食,李元昊的军队陈兵西北前线就等着西北军断粮之时好大举进攻;大宋国内的饥荒逃不过精明的李元昊的眼睛,他苦等机会制定了详尽的策略,就等着断粮的那一刻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双方哨探奸细犬牙交错,大宋西北军的动静元昊了如指掌,元昊那边的蠢蠢欲动,范仲淹韩琦等人何尝不知?所以身为边疆御敌的两大名帅,自然是甚为着急;眼见着粮食运来的越来越少,士兵们的口粮都已经减了份额,范仲淹和韩琦自然要派人连番的催促三司运粮去前线。

当初范仲淹曾出让士兵们闲暇之时垦荒播种下冬小麦,想为朝廷减轻负担;但冬季播种要到夏初方能收获,这段时间的军粮却依旧要三司拨付。

情况更为糟糕的是,除了将士们的吃喝,当地因战乱而流离的姓们也要养活。

朝廷为了内地州府的安全计,下了禁令严禁边民内流,但永兴军和秦凤两路受战争波及的姓不下四五十万,这些人虽被强令留在各边防城镇为西北军铸城挖堑,但他们同样需要吃喝拉撒;危机越来越紧迫,外敌内患简直弄得赵祯坐卧不宁。

越齁越吃盐,越是粮食紧张,吃粮的人便显得越多;可是边境的粮食无论如何断不得,说句夸张的话,京城可以断粮,军队一日也决不能断粮,否则便是大祸临头之时,这个道理是个人都会明白。

晏殊挤牙膏一般的东挪西调,幸而前期粮务刚刚办理之时,利用价格和嘉奖的隐忧,许多小商贾也向官仓售粜了一部反粮食;这些粮食基本上都被拿来填了西北的大窟窿;面对着源源不断一日数骑前来催粮草的西北信使,晏殊只有叹气的份,毫无应对之策。

就在这节骨眼上,粮务终于有所突破,晏殊一口气调运了三多万石粮食发付前线,一下子便将已经动摇的军心给稳住了;西贼探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赶紧禀报李元昊,李元昊不得已之下,将拟定好的进攻的计划无限期的搁置了下来。

虽然苏锦只是完成了他的差事,但在赵祯看来,不啻于挽救一场大灾难;他亲自出迎,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当然这种感激他绝不会在口头上表达出来,故而在外人看来便显得有些突兀了。

吕夷简反对无果,于是称病不来,赵祯也拿这老臣没办法,他也并不强求;同样的事发生在杜衍身上,便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杜衍也想学吕夷简称病不至,但是他的资格显然还嫩了些,赵祯毫不留情的否决了他,甚至说道:“杜爱卿,朕命御医同行,若是杜枢密犯了病可以当场施救,你看如何?”

这看似客气关心的一句话,让杜衍尴尬不已;这不是客气话,这是劈头盖脸的一个耳光响亮。

至于朝中的其他人,他们的不爽跟恩怨无干,纯粹是不忿皇上逾制而为,换句话说,此二人何德何能受此礼遇?即便是办差办的好也不至于如此,在纷纷言之凿凿,大谈礼制如何如何的外表下,其实带着那么一股酸葡萄的意思。

当然并非所有的官员都对此举表示不满,三司使以及御史台的那帮人都喜笑颜开,觉得面子上有光。

虽然各有不满和开心,有一个共识却是所有人都明白的,皇上亲自去迎接苏锦和欧阳修,传达了一个信息:这两人在皇上的心目中已经有着很高的地位了。

不管你高不高兴,愿不愿意,这两个人即将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在这个时候,保持观望和示好乃是上策,此时表达不满,那是愚蠢之极的举动。

……

各怀心思的一帮人来到五里亭前,一眼望去,顿时大为惊讶,包括欧阳修和苏锦在内的上千个屁股高高撅起,看上去像是一个蒸满馒头的大笼屉,蔚为壮观。

晏殊暗自点头,这态度可是做到极致了,不用问,定是欧阳修的主意,苏锦是绝不肯这么做的,不过他既然能顺着欧阳修的主意做出这样的姿态,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御史中丞欧阳修!粮务专使苏锦!皇上排十六骑仪仗,抬金顶大轿前来迎接二位大人,两位速速上前谢恩!”礼部主客是个糟老头,但嗓音却洪亮之极,说话抑扬顿挫,甚是好听。

苏锦撅起屁股刚要起身,却被欧阳修一把拉住衣角,轻声道:“苏专使勿动,一切随我行动。”

苏锦不知就里,忙重新将头猫在臂弯里,保持跪拜姿势,却听欧阳修高声道:“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